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八月的故乡

(1)我怎能不怀念呢?那里有我的亲朋,有我祖先的遗骸,有我童年海浪般的憧憬和云霞般的梦幻……还有我记忆中多彩的八月。一搭上西去的汽车,我的心就像出笼的鸟,扑扑楞楞飞去了,飞到黄河故道的臂弯里,飞到杨柳矗翠的小河畔,飞到小小的四合院,衔去一束绻绻的情愫,早早地给母亲了

(2)汽车奔驰着,我伏在窗口,贪婪地、忘情地阅读着平原的八月——  

(3)望不尽的莽莽苍苍,浩浩荡荡;望不尽的千顷秋色,万斛秋光——水稻黄了,微风里,金浪迭涌,棉花炸嘴,雪白银亮,宛如银河的繁星;花生秧儿、红薯蔓儿把地皮都盖严了,碧绿碧绿,如潮似海,如果不是车儿跑得快,说不定还能看到它们根部被饱满的果实顶开的裂隙呢!八月的苍穹,一天碧落,是那样深邃,空阔,高朗,几只大雁横过蓝空,而圆圆的麦秸垛下,三五只母鸡却悠闲地刨着生活的安逸……

(4)素素淡淡的鲁西大平原啊,浓浓艳艳的鲁西大平原啊,你把秋的甘甜,秋的色彩,秋的芬芳,像亮亮的雨丝,洒在我干涸的心上了。

(5)故乡啊,你记得么?还记得那个光着脚丫在沙路上奔跑的小毛猴么?还记得从八月的枝头偷摘酸枣而划破衣服、扎破手指的小调皮么?

(6)故乡啊,你还记得么?孩提时,我和小伙伴常趁大人不注意,钻进密密实实的庄稼地里,躺在垄沟里,透过层层叠叠的叶子,望着那瓦蓝瓦蓝的天空。大人们急了,四处寻找,满村响起母亲们悠长悠长的喊声。可是,我们就是不答应,不出来,用小鼻子使劲地吸着,吸着庄稼成熟的芬芳,吸着大地的乳香,吸着母亲慈爱的、带着焦急的呼唤……

(7)故乡啊,你还记得么?我和小伙伴爱坐在拉庄稼的大车上,那铁轮大车,拉着一车金黄,一车喜悦,悠悠荡荡,摇摇晃晃,吱吱嗡嗡,唱着欢乐的歌。

(8)车儿摇荡着,我微微困倦了,很想打个盹儿。我愿梦见母亲慈爱的朗笑,我愿梦见侄儿甜甜地叫喊,我愿梦见挂在老枣树枝上的蝈蝈笼,我愿梦见在玉米田咀嚼“甜杆”的童年……

(9)车过黄河大桥,一阵钢铁的轰鸣,把我的疲倦和困意惊飞了。我睁开眼,淡淡的云雾已罩上了原野。

(10)哦,此时此刻,母亲是站在村头大杨树下张望呢,还是坐在灶前为她的儿子准备晚餐?是晚风吹乱了她满头苍发,还是火光映红了她多皱的脸颊?啊,再过一个时辰,我就可以乖乖娇娇地做儿子了,尽管我已是两个儿子的爸爸了……

(11)我的心切切的,我仿佛听到故乡的呼唤——小河用它欢唱的浪花,白杨用它朗朗的秋韵,藏在枝叶里的红枣用它甜甜的羞涩,挂在枝头上的石榴用它迷人的微笑,连场院里那座小草屋也在呼唤,用谷禾的馨香,用慈母的情怀……

【小题1】“一搭上西去的汽车,我的心就像出笼的鸟,扑扑楞楞飞去了,飞到黄河故道的臂弯里,飞到杨柳矗翠的小河畔,飞到小小的四合院,衔去一束绻绻的情愫,早早地给母亲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题2】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题3】作者写自己故乡的种种趣事是通过回忆和梦想来写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小题4】如何理解作者说的“我就可以乖乖娇娇地做儿子了,尽管我已是两个儿子的爸爸了……”这句话的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04: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会意

汤一介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我的读书观。一个学者一生要读各种各样的书,不是读什么书都要做到求甚解。

我小时候读《三国演义》,很多地方读不懂,但还是爱看。长大了再读《三国演义》,还有不懂的地方,但只是想知道它和《三国志》所载有些什么不同罢了,我并不想做研究《三国演义》的专家。后来我进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当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我读书教书,还是信守“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信条。研究哲学,有那么多书,每本书、每句话都要求“甚解”,可能吗?

我认为陶渊明这两句话对研究哲学的人来说,后面一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更重要。

我们常把汉人对经典的注释叫“章句之学”,每章每句都要详加解释。《汉书・儒林传》谓“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儒师秦延君释《尧典》,十余万言;释“曰若稽古”四字,三万言。

至魏晋风气一变,注经典多言简意赅,倡“得意忘言”,例郭象注《庄子・逍遥游》第一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谓“鹏鲲之实,吾所未详也”,并批评那种一字一句注解的章句之学为“生说”(生硬的解释)他说:“达观之士宜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不足事事曲与生说,自不害其弘旨,皆可略之。

我想,这就是“会意”。读哲学书,重要的在“会意”,而不在“曲与生说”。“会意”才能对古人的思想心领神会。

据日本学者林泰辅说,《论语》的注解有三千余种;元朝的杜道坚说,《道德经》的注解也有三千余种,不管有多少种《论语》《道经》的注解,我们能说哪一种对《论语》或《道德经》“甚解”了呢?没有吧。

杨伯峻先生在注孔子说的“六十而耳顺”一句时说:“耳顺”这两个字很难讲,企图把它讲通的也有很多人,但都觉牵强。译者姑且作如此讲解。

我认为,杨先生的这种态度是对的,他只是“姑且”给一种解释,并没有说他的解释就是唯一正确的。

读书人喜欢读书,特别是像我这样的读书人,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宗教的、文学的艺术的、考古的、历史的、民俗的,甚至科学和科学史的等等。是不能都要求“甚解”的,知道一点就行了。它可以帮助你开阔眼界、拓宽思路。读你自己专业的书,当然得了解得深入一些,但也只能要求“深入一些”,不可能字字句句都有所谓“正确了解”,而“会意”则是更为重要的。

哲学家要求的是“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会意”实际上是加上了自己的创造”,这样才真的是把学问深入下去了。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人章句之学强调详加解释,故而出现《汉书》谓“一经说至百余万言”的现象。
B.儒师素延君释《尧典》十余万言,释“日若稽古”三万言,是章句之学的典型表现。
C.郭象用自己对《庄子・道遥游》的注解,从事实上否定了章句之学的“曲与生说。”
D.杨伯峻注“六十而耳顺”时说,“译者姑且作如此讲解”,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汉朝到魏晋时代,对于经典的注解,风气有了颠覆性的转变,由详加解释转变为言简意赅。
B.追求“甚解”,容易产生阐释的生硬牵强,“不求甚解”则可以摆脱诸种束缚,获得阅读的彻底解放。
C.一般阅读,“不求甚解”有利于开阔眼界,拓宽思路,但专业领域研究的阅读,则需要深入一些。
D.“六经注我”提升了主观个体思考的价值和地位,“我注六经”实质是对经典过分的信服与膜拜。
【小题3】作者强调读书追求“会意”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建设智慧社会是我国在新时代把握信息化带来的重大机遇、以信息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智慧社会作为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智慧城市等各种智慧系统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回顾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三条相辅相成、相融相生的主线.数字化奠定基础,实现数据资源的获取和积累;网络化构造平台,促进数据资源的流通和汇聚;智能化展现能力,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呈现信息应用的类人智能,帮助人类更好地认知复杂事物和解决问题。当前,我们正在进入信息化新阶段,即以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化阶段,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呈现融合发展新态势。信息化新阶段已经开启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信息技术开始从助力经济发展的辅助工具向引领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转变,进而催生一种新的经济范式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网络化重构和智能化升级为前提,其重要表现形式就是社会活动在人、机、物三元融合环境中的高度智能化,从而形成智慧社会。

我国前期的信息化建设在各个领域积累了大量数据。当前,新的数据更是呈现指数增长态势。然而,要实现从数据大国向数据强国转变,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对高质量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资源的迫切需求,数据的“盘活”和“赋能’’是我们面临的两大难题。所谓“盘活”,关键是要解决数据开放、流通、共享的问题。“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不同系统、不同领域的数据实现大范围的流通与融合,才能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从而赋予人类观察事物的全方位视角。而“赋能”则是要形成高效分析应用数据的能力。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发展数据融合分析的算法和工具,帮助人们分析数据、萃取价值。另一方面,要重视人们数据思维和技能的养成。在“数字化生存”时代,每个人都应形成基于数据建立概念、解决问题、作出决策的思维方式,并且掌握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分析结果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工程设施和服务系统,既包括公共建筑、交通运输、能源供给等物理空间基础设施,也包括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等网络空间基础设施。在人/机、物三元融合的发展趋势下,网络空间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传统的物理空间基础设施也需要完成深度信息化。万物数字化、万物互联和“软件定义”将成为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必然要求。各种感知设备、智能装置要嵌入到物理实体之中,通过无所不在的通信网络与后台具有强大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的云计算平台相连,通过“软件定义”来实现灵活的功能配置和智能化的管理服务。

(摘编自梅宏 《夯实智慧社会的基石》《人民日报》2018.12.02)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信息化发展的三条主线,三者相辅相成、相融相生。
B.智能化阶段主要特征是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它促使了数字经济的产生。
C.社会活动在人、机、物三元融合环境中的智能化达到一定高度,才能形成智慧社会。
D.盘活和赋能数据的关键是重视研究基础理论和方法,重视数据思维和技能的养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站在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对建设智慧社会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指明了方向。
B.第二段通过阐述信息化发展历程,论述了智慧社会与信息化、数字经济的关系。
C.文章使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个比喻,生动地阐明了“盘活”数据的必要性。
D.文章把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分为两个方面.强调了网络空间建设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社会已经进人信息化阶段,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信息技术来拉动。
B.智慧社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社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C.我国经济社会将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但高质量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资源严重不足。
D.万物数字化、万物互联和“软件定义”,必然要求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实现智能化。

同类题3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发展历经波折,历史上经历过两次低谷。传统人工智能受制于计算能力,并没能完成大规模的并行计算和并行处理,人工智能系统的能力较差。2006年,Hinton教授提出“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使得人工智能性能获得突破性进展,进而促使人工智能产业又一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时间
事 件
1955
达特茅斯会议标志着AI的诞生。
1957
罗森布拉特发明第一款神经网络Perceptron,将人工智能推向第一个高峰。
1970
计算能力突破没能使机器完成大规模数据训练和复杂任务,AI进入第一个低谷。
1982
霍普菲尔德神经网络被提出。
1986
BP算法出现使得大规模神经网络的训练成为可能,将AI推向第二个黄金期。
1990
人工智能计算机DARPA没能实现,政府投入缩减,AI进入第二次低谷。
2006
Hinton提出“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使得人工智能性能获得突破性进展。
2013
深度学习算法在语音和视觉识别上取得了成功,识别率分别超过99%和95%,进入感知智能朝代。
2016
谷歌AiphaGo4.1战胜李世石九段,揭开人工智能新篇章。
 
表1 人工智能发展历程
其中,谷歌AlphaGo战胜李世石九段对业界产生的轰动效应最大。AlphaGo是一款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研究开发的围棋人工智能程序。这个程序利用“价值网络”去计算局面,用“策略网络”去选择下子。2015年10月,阿尔法围棋以5:0完胜欧洲围棋冠军、职业二段选手樊麾。为了测试阿尔法围棋的水平,谷歌于201 6年3月份向围棋世界冠军、韩国顶尖棋手李世石发起挑战,并以4:1的总比分获胜。AlphaGo与传统围棋程序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利用深度学习方法进行训练,AlphaGo学习了3 000万步人类实战的围棋下法,学习完毕后,可以通过“左右互搏”,自己跟自己下棋,在下了几千盘棋局后,AlphaGo能从这些棋局中学习新的围棋策略,这个过程被Deep- Mind称为“强化学习”。正是由于深度学习方法的引入,谷歌AlphaGo才能迅速达到顶尖围棋高手水平。
(选白《2016年“人工智能+”产业专题研究报告》)
材料二
AI(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围棋决战,首局人脑落败。AI普及是大势所趋,提升人类生活质量,却又威胁饭碗,人类实须筹谋应对,以免酿成社会经济问题。
AI技术日渐成熟,将会全面渗入生活,甚至成为企业的制胜关键,这正是多家信息企业如苹果、Google、微软、Amazon、Facebook,腾讯和百度纷纷投入大量资源开发AI的原因。百度行政总裁李彦宏已表示,百度已不再是互联网公司,而是AI企业,可见AI潜力无穷,企业趋之若鹜。
AI的急速发展也引起忧虑,是否会替代更多的工种、扩大贫富差距、冲击社会稳定呢?过去是制造业职位、服务业职位由发达国家外移至发展中国家,AI引发的不止是职位迁移,而是取代,甚至是要求知识与智力的工种,如税务审计、法律、医疗、基金管理等。
当然,科技与AI也创造了新工种,如社交媒体主任、AI管理员等。英国牛津大学曾发表报告指出,人类的社交能力、创意等是AI难以取代的。乐观地看,AI无可避免,亦利大于弊。问题是适应过程并不容易,有些传统的白领职位可能要有落差甚至被取代。AI提升了生活,却没有提升某些职业的收入,使一些人日子更难过。财富也更容易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现在的反全球化民粹浪潮未来可能更高涨。
应对AI兴起已是各国政府考虑的重要课题,这包括改革教育与持续进修体系、税收再分配1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一些企业家也提出了建议,如微软创办人盖茨提出征收“机械人税”,让科技企业在享受成果所带来的财富同时,也对失业人士负起部分责任。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题1】下列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发展历史上经历过低谷,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期。
B.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一个低谷主要是因为计算能力突破没能使机器完成大规模数据训练和复杂的任务。
C.2006年以前,人工智能基本上是高峰——低谷——高峰——低谷的发展状态。
D.人工智能发展技术在今天日渐成熟,全面渗入生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但今天它的普及已是大势所趋,并将会成为企业的制胜关键。
B.谷歌AlphaGo战胜了李世石九段,从而得以迅速跻身世界顶尖围棋高手之列,这也揭开了人工智能新篇章。
C.人工智能提升了生活,但没有提升收入,这会让一些人的日子更难过,所以现在的反全球化民粹浪潮在未来可能会更加高涨。
D.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围棋决战,首局人脑落败,这件事情引起了权威媒体的关注,也促使社会更加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
E.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让财富集中在少数科技企业。它创造了新工种,也取代了很多旧的工种,总体来讲利大于弊。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应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自魏晋以来,在玄学思潮的推动下,开创了在文学创作中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旨趣。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对此有大量论述,这是众所周知的。由此,许多人认为这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诗歌理论独有的特征,因而不同于西方美学理论重视对文学作品严密的逻辑性和理性的分析,不重视以有限的形式容纳无限的内涵。
但事实并非如此。现代西方接受美学理论指出,一部文学作品中总是存在许多意义空缺部分。德国康士坦茨学派的伊瑟尔认为,作品本身是作家有意识活动的产物,只能部分地左右读者的理解和反应,其中总包含一些“空白”或“不明确的因素”。这一点在现代文学中尤其明显。伊瑟尔在《隐含的读者》一书中,从对英国古典作家班扬到现代作家贝克特的作品进行的历史考察中,发现这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作品总的趋势是“空白”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因而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有主观因素的积极参与。西方现代接受美学也把追求空白和不确定性,作为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水准高下的重要尺度。上述事实都说明,重视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和以少寓多,并不只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的特征,而可以说是人类审美的普遍现象。
这一人类经验的普遍特征,同人类语言的特点有着内在的联系。正是由于人类语言在表达意义和情感时普遍存在局限性,因此无论怎样详尽的语言描述也不可能把现象世界的全貌呈现于人们的面前,而必须以形象去调动人们的想象,来弥补自然语言在表意方面的不足,“穷理析义,须资象喻”,形象可以启示联想,“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熔铸在形象里,欣赏者又通过形象唤起对同类情景的联想,来补充抽象、概括的词语所舍弃的细节、关系、情境。正如清代刘熙载指出的,“文所不能言之意,诗或能言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雾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诗的语言以塑造形象为己任,是富有启发性、暗示性的语言,启发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求得那象外、景外、韵外、味外的旨趣。“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在这里,诗人完全是以塑造形象的手法来表现道路辛苦、羁愁旅思的。一个手势,一个流盼,一颦一笑,所包含的情意往往是语言不能曲折尽传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在这种“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的形象里,彼此的情意都已心照不宣了,不需要更多的语言。
艺术的美感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艺术形象所显现的,而且包括艺术形象在欣赏者心目中所引发的。艺术作品的形象必须与欣赏者的想象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审美作用。现代接受美学要求文学创作有更多的“空白”“不确定性”和“召唤性”,这是群体欣赏水平提高的表现,是现代意识的自觉,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需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学思潮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旨趣的产生起到了推动作用。
B.有人认为,西方古典美学既重视对文学作品严密的逻辑性和理性的分析,又重视以有限的形式容纳无限的内涵。
C.这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多,这要求读者阅读时必须融入自己的主观因素。
D.中国古典美学、诗学和西方现代接受美学认同这样的人类普遍审美现象:文学作品应追求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和以少寓多。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语言的贫乏导致创作时留下“空白”和“不确定性”,但这“空白”“不确定性”也给欣赏者留下了更大的审美空间。
B.作者必须以形象去调动人们的想象,来弥补自然语言的不足,读者要借形象唤醒联想,而补充词语留下的“空白”。
C.以塑造形象为己任的富有启发性、暗示性的诗歌语言,能启发读者通过想象求得象外、景外、韵外、味外的旨趣。
D.读“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通过诗人塑造的“鸡”“茅店”“月”“人”“板桥”“霜”等形象,可想象出羁旅愁思。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量文学艺术水准高下的重要依据之一是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和“不确定性”,西方现代接受美学的这一观点有道理。
B.伊瑟尔认为,作为作家有意识活动的产物,作品总包含一些“不明确的因素”,它只能部分地制约读者的理解和反应。
C.刘熙载认为,文章无法表意,“写不出”的东西,诗歌可借助别的形象来表现,比如通过描写烟岚云雾来表现山的精神。
D.在作者看来,艺术的美感,是离不开艺术作品的形象的,但如果没有欣赏者的想象,审美作用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迁碑》的书法艺术

东汉《张迁碑》方厚凝重的笔意往往被学书者看作治疗笔弱之病的良方,因而学习《张迁碑》如果不能够得其“方”,也就谈不上得其情味,更谈不上登堂入室了。基于此认识,不少学书者在临习该碎时,常常会刻意摹画,甚至夸张其笔画的“方”形,力求做到棱角分明。但是这样处理的结果却不能尽如人意,随之而生的,则是死板、僵硬、做作等问题。那么,对于《张迁碑》的“方”,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呢?

从笔画层面上看,《张迁碑》的“方”主要是由刀刻二次加工所致,例如“也”“门”“贡”等许多字都表现出浓重的刀刻痕迹,因而,当有些人还过分着眼于《张迁碑》笔法之“方”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落入了窠臼。由于刀刻痕迹浓重,我们很难从中清晰地看到毛笔锋颖最初运行的痕迹,所以《张迁碑》的“方”,绝不能仅仅从笔法的层面去理解,而需要悉心体会其中丰富的意趣。这种“方”的意趣具有两种内涵。其一,峻而能健。“峻”指的是方硬之中棱角分明的审美意味。梁武帝萧衍在《答陶隐居论书》一文中曾云:“婉婉暧暖,视之不足;棱棱凛凛,常有生气。”可见在笔画的起收处表现出鲜明的棱角,便能增强笔画的力感,展现出令人肃穆的精神。但这种棱角必须具有特殊的质感与生命力,才会表现出丰富的意态美,否则会有单薄死板的弊病。《张迁碑》的方笔往往具有浑厚饱满的张力,这种张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健”。例如“迁”字的末笔波碟,在方峻中饱含了强劲的筋力,这种“筋”的质感极大增强了方笔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其二,峻而能朴。所谓“朴”即指一种自然成形、毫不做作的审美意味。不少人在临习《张迁碑》时,常会把方笔处理得呆板滞涩、机械雷同。但我们仔细品味《张迁碑》的方笔,可以发现其魅力不仅表现为劲健的力感,更体现在形态不一的笔形上,这是一种朴实无华、自然尚真的秦汉文化精神的自然流露。例如“吾”与“兴”字的长笔横波就很有代表性,前者犹如凝重的青铜古器,而后者则好似曲铁古藤。因此作为临习者,如果不能发现与品味其中多变的情味,而仅仅囿于机械的方形,那结果无疑是缘木求鱼。《张迁碑》中多变的笔形能够自然生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笔画的形态是随势而生的。比如“吾”字,笔画较少,浑厚的横波就可以大大充实字内的空间,其产生的张力足以使其他笔画聚拢在它的周围。而繁体字“兴”的笔画较多,尤其是上部点画的分量很重,因而其横波一方面要显现出力扛千斤的韧性,同时笔形又不宜过重,以免产生气息滞涩的问题。只有做到“朴”“方”,字体才能具有特殊的生命感,我们临碑的过程,也才会具有一种真正的书写感。

南宋姜夔说:“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耳。”这本是用来说明魏晋楷书体势生动自然,毫无刻意做作的痕迹,在此借以说明《张迁碑》的体势之美也合适。

(选自虞晓勇《方峻端浑 古趣盎然——汉〈张迁碑〉的书法艺术》,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体会到《张迁碑》书法艺术的情味,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使自己的书法达到更高的境界,就须先从掌握它方厚凝重的笔意入手。
B.有些人临习《张迁碑》时,出现死板、僵硬、做作等问题,这可能是在摹画时刻意追求笔画的棱角分明所造成的。
C.从“也”“门”“贡”等字笔画可看出,《张迁碑》的“方”主要是由毛笔锋颖最初运行留下的痕迹与刀刻二次加工所致。
D.《答陶隐居论书》是梁武帝萧衍的一篇有关书法理论的文章,他对书法方硬之中棱角分明的审美意味进行了生动的论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峻而能健”,指在笔画的起收处表现出富有特殊的质感与生命力的棱角以及浑厚饱满的张力。
B.“峻而能朴”,指笔画有劲健的力感,而且笔形上形态不一,具有秦汉文化那种朴实无华、自然尚真的精神。
C.“吾”字笔画较少,其长笔横波就要写得如青铜古器般凝重,这样可充实字内的空间,其张力能聚拢其他笔画。
D.繁体字“兴”的笔画较多,其长笔横波就要写得如曲铁古藤般有重量,这样才能扛起上部点画很重的分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自己的书法有笔弱的毛病,可以学习《张迁碑》方厚凝重的风格,但对其“方”的理解不准确,效果可能就不尽如人意。
B.《张迁碑》笔画的形态是随势而生的,这是《张迁碑》多变的笔形能够自然生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朴”的体现。
C.临习《张迁碑》不能只求形似,仅机械地模仿,是不能体会到方笔的情味的,而要求神似,体现出方笔的特殊的生命感。
D.从姜夔的话中可看出,《张迁碑》的体势之美影响了魏晋楷书的体势之美,两者都具有生动自然、毫不刻意做作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