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建设智慧社会是我国在新时代把握信息化带来的重大机遇、以信息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智慧社会作为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智慧城市等各种智慧系统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回顾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三条相辅相成、相融相生的主线.数字化奠定基础,实现数据资源的获取和积累;网络化构造平台,促进数据资源的流通和汇聚;智能化展现能力,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呈现信息应用的类人智能,帮助人类更好地认知复杂事物和解决问题。当前,我们正在进入信息化新阶段,即以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化阶段,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呈现融合发展新态势。信息化新阶段已经开启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信息技术开始从助力经济发展的辅助工具向引领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转变,进而催生一种新的经济范式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网络化重构和智能化升级为前提,其重要表现形式就是社会活动在人、机、物三元融合环境中的高度智能化,从而形成智慧社会。

我国前期的信息化建设在各个领域积累了大量数据。当前,新的数据更是呈现指数增长态势。然而,要实现从数据大国向数据强国转变,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对高质量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资源的迫切需求,数据的“盘活”和“赋能’’是我们面临的两大难题。所谓“盘活”,关键是要解决数据开放、流通、共享的问题。“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不同系统、不同领域的数据实现大范围的流通与融合,才能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从而赋予人类观察事物的全方位视角。而“赋能”则是要形成高效分析应用数据的能力。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发展数据融合分析的算法和工具,帮助人们分析数据、萃取价值。另一方面,要重视人们数据思维和技能的养成。在“数字化生存”时代,每个人都应形成基于数据建立概念、解决问题、作出决策的思维方式,并且掌握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分析结果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工程设施和服务系统,既包括公共建筑、交通运输、能源供给等物理空间基础设施,也包括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等网络空间基础设施。在人/机、物三元融合的发展趋势下,网络空间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传统的物理空间基础设施也需要完成深度信息化。万物数字化、万物互联和“软件定义”将成为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必然要求。各种感知设备、智能装置要嵌入到物理实体之中,通过无所不在的通信网络与后台具有强大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的云计算平台相连,通过“软件定义”来实现灵活的功能配置和智能化的管理服务。

(摘编自梅宏 《夯实智慧社会的基石》《人民日报》2018.12.02)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信息化发展的三条主线,三者相辅相成、相融相生。
B.智能化阶段主要特征是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它促使了数字经济的产生。
C.社会活动在人、机、物三元融合环境中的智能化达到一定高度,才能形成智慧社会。
D.盘活和赋能数据的关键是重视研究基础理论和方法,重视数据思维和技能的养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站在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对建设智慧社会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指明了方向。
B.第二段通过阐述信息化发展历程,论述了智慧社会与信息化、数字经济的关系。
C.文章使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个比喻,生动地阐明了“盘活”数据的必要性。
D.文章把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分为两个方面.强调了网络空间建设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社会已经进人信息化阶段,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信息技术来拉动。
B.智慧社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社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C.我国经济社会将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但高质量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资源严重不足。
D.万物数字化、万物互联和“软件定义”,必然要求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实现智能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6 04:49: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重庆:全民阅读渐入佳境本报记者
张国圣
一边读美文,一边品美食、赏美景。这样的“美事”,在重庆已是“常事”。持续10年的全民阅读活动、持续 9 届的全民读书月活动,让重庆有了 3000 多项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阅读活动。便捷的阅读场所、丰富的阅读内容、创新的阅读手段,让重庆人的阅读变得时尚,让阅读成为重庆的风尚。
阅读变“悦读”越来越多的时尚阅读场所,将“阅读”变成了“悦读”。
2015年5月,被网友誉为“最美中国书店”的方所书店进入重庆。“重庆方所”还被写进了多个重庆旅游攻略。除了打造凸显重庆山城江城特色的阅读空间,重庆方所还举办以“重庆的日常生活”为主题的“文化即日常”摄影展,“让每一个客人都感受到方所和这座城市的融合”。
读者的“悦读”需求也促进了重庆本土传统书店的转型。沙坪坝书城是重庆新华传媒旗下第一家体验式书城。除了根据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分设格调书屋、文化教育馆和儿童主题书店外,这里还经常举办经典诵读、艺术讲演、小型音乐会和星期五读书会等活动。随着读者的“悦读”感增强,书城的销售额也增长了42%。
进入重庆文化市场 8 年的西西弗书店是“悦读重庆”的引领者之一,他们在今年5月推出了重庆的第8家连锁店。据西西弗人力资源总监钱晓彬介绍,到2018年,西西弗在重庆的连锁店将扩张到15家左右。今年 5 月在重庆南山植物园附近开张的“南之山”书店集书屋、画室、民宿于一体。环绕四周的树林,还有眼前次第展开的山城风貌,很快为“南之山”赢得了“清新”“小资”的口碑。周末和节假日想去看书购书,得提前好几天预约才行。
“阅读并不存在竞争。书店越多,说明这个城市的阅读氛围越好。”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永才说。
全民阅读便捷化“十二五”以来,重庆依托公共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屋等,以城乡居民需求为导向出版和增配图书,同时整合统筹社会力量推进社区图书馆、家庭图书馆、读书人家、市民书吧和图书漂流点等阅读网点建设。全市43家公共图书馆的分馆数量增加到210个,年到馆读者超过1245万人次,年图书外借近1000万册次。
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年接待读者也达到了500万人次。
2016 年举办的重庆第九届全民读书月活动,将主会场的外展舞台交给市民。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阅读群体共举办了23场交互性阅读推广活动。由民间文化团体编排的傅天琳经典诗歌诵读会,今年已应邀举办了4个演出专场。一些“傅迷”为了参加诵读会,头一天就从四五百公里外的区县赶到了重庆市区。
融入生活的阅读,使阅读成为许多重庆人的生活方式。重庆市江北区图书馆与一家书店合作,共同举办了20多期“悦读汇”文化沙龙。“悦读汇”既有名家讲座、好书分享,旅行视野、茶享雅集,又有“小蜜蜂乐园”少儿活动、“快乐厨房”厨艺教学。
人人都离不开的手机和网络,也成了重庆人的阅读平台。网上图书馆、手机图书馆、书香重庆微信微博等“互联网+阅读”新载体,打破了阅读的时空限制,吸引了更多的年轻读者。2015年,重庆人均每月阅读数字图书5.3本,当选全国“十大数字阅读城市”。
“用阅读的力量行走世界”阅读未必能直接改善一个人的境况,但阅读一定会慢慢改变一个人。
“红绿熊心阅读”是重庆图书馆为未成年视障读者提供志愿服务的公益助残项目。杨芷佳第一次跟妈妈来体验时,这名 4 岁的视障女童将头勾得低低的,到哪儿都紧紧抓住妈妈的衣服。重庆图书馆的志愿者迎接小佳佳时,她浑身颤抖着往妈妈怀里躲。
志愿者耐心地用重庆图书馆自制的盲童绘本引导佳佳,陪着她阅读,和她聊天,设计游戏帮助她通过摸、听、闻延伸阅读。志愿者还经常给小佳佳打电话,让她慢慢熟悉自己的声音。现在的小佳佳不仅养成了爱听故事爱阅读的习惯,还特别喜欢登台讲故事,到哪儿都能很快融入新环境,与周围的人成为好朋友。
重庆八中一直引导学生“用阅读的力量行走世界”。学校负责人说:“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伟大的作家,但每个人都能成为优秀的读者,都能通过阅读改变生活、丰富生活,让人生更加精彩。”
重庆的经典阅读推广,超过三分之一是专门为未成年人设计的文化名人进校园、手工制作立体绘本、讲故事大赛、创意艺术课堂等品牌活动。重庆城乡的中小学,普遍建立了班级图书角、书香角、读书走廊,开展了亲子共读、师生共读的读书交流会、朗诵会、故事会等主题活动。“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全民阅读让重庆的‘码头味’越来越淡了,书香气越来越浓了。”张永才说,“阅读正再度成为重庆的社会风尚,阅读正在让重庆变得越来越时尚。”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报道第一段属于新闻的导语部分,概括了整个新闻内容,指出了重庆市全民阅读的鲜明特点。
B.这篇报道的主体部分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分别从阅读场所、丰富的阅读内容、创新的阅读手段三个角度来介绍。
C.重庆市能够将“阅读”变成了“悦读”,主要原因是拥有越来越多的时尚阅读场所,有的功能多样,有的环境优美。
D.在这篇报道的第二个小标题的内容中引用了大量的数字,交代了重庆市全民阅读越来越便捷的原因和全民阅读的效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成为重庆的风尚,与便捷的阅读场所、丰富的阅读内容、创新的阅读手段等方面分不开。
B.读者的“悦读”需求促进了重庆本土传统书店的转型。作为“悦读重庆”引领者之一的西西弗书店,已经在重庆推出了8家连锁店。
C.“互联网+阅读”的新载体,打破了阅读的时空限制,吸引了更多的年轻读者,手机和网络也成为了重庆人主要的阅读平台。
D.“红绿熊心阅读”帮助杨芷佳从自卑、胆小变得乐观、自信、爱交朋友,说明阅读未必能改变一个人的境况,但可以慢慢改变一个人。
【小题3】这篇报道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重庆市的全民阅读渐入佳境?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写作时代”的中国新诗
中国新诗进入“写作时代”,标志着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虽有大众的写作参与,但实际上并未改变阅读冷淡的趋势,包括有些写诗的人其实在诗歌的阅读上也是无大兴趣的。新诗进入“写作时代”表现了社会文化意识的普及式觉醒,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界限,虽然许多人还停留在民间的处为阶段,但这也极大地张扬了文学的自主意识和个性精神。
在这种自由开放的情势之下,中国新诗只满足于数量的增长当然不行,诗要在经典化的目标下不断提高文化与艺术品位。即使在自由的天地间,即使写诗完全进入了个人化的状态,新诗发展的出路也必在于全力打造精品,否则诗歌就无法承担责任和义务,现代就无法产生能同中国古代诗人相媲美的伟大诗人。
在诸多文体中,诗歌是文字较少的一类,但这种“少”不是简单而是简要。诗的写作不是心血来潮很随意就能完成的事,诗需要提炼提纯,诗代表着民族文化和人类精神的高度。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泄和排遣,不是浅表层次情绪的表达,它的简要是一种深度,是人情人性绝美的风景,是灵魂和良知的真实真切的显现。而当今处于“写作时代”的诗歌,由于从之者众,又必然会被注进太多的水分。此时我们当然需要更多的把诗歌视为信仰的写诗者,需要更多的以诗歌安身立命的诗人,需要他们来引领诗歌创作、提升诗歌创作水平。近年涌现了许多大气而有深度的诗人、诗作,昭示了混乱中不可阻拒地奋然前行的诗歌精神和力量。诗人李松涛直面社会人生、关注人类未来的大忧患,马合省《老墙》等富有灵性的长诗,等等。这些诗人、诗作都可以增加我们中国新诗的自信。青年诗人郑小琼关于故乡的迷茫情境的纠结等充分显现了“写作时代”诗歌不甘平庸的进取姿态。对于郑小球的诗歌,诗歌理论家张清华作了深入而精辟的分析:“就我的视野而言,她的长诗写作不但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不是量的简单积累,而是源于其强大的建构能力。”即使在杂乱而喧哗的时代,也必须沉下心来,以生命的本真去面对生活和世界。任何浮躁,任何急功近利的草率都将造成诗意的流失。
以网络为媒介,诗歌可以通过博客等形式自由面世,但是能否获得高的点击率则不是博客的主人所能做主的。媒体的便捷并不等于“阅读”的广泛性,“写作”的意义有时大于“阅读”的意义。田忠辉教授在《博客、“80后”与文学的出路》一文中写道:“网络是一个看起来可以失去监控的地方,在这个可以肆意放纵情感的角落,人们的内心突破社会赋予的僵硬的外壳,远离控制,可以说感性的话,裸露天真或矫情,抒发不满和痛苦。”在一定程度上说,诗歌作者在写作和传播作品上都具有极大的便利,比较容易形成一定的圈子阅读、圈子写作群体。不须过编辑的关,作品的量成番论倍增长,这自然使诗的“质”大成问题,所以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来强化诗歌的经典性,以使其高品位的艺术精神不致溃散。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诗歌文字“少”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显得简要是因为在诸多文体中诗歌是文字较少的一类。
B.诗歌文字的“少”决定了诗的写作需要提炼提纯,不是心血来潮很随意就能完成的事。
C.诗的简要指的是一种深度,是人情人性绝美的风景,是灵魂和良知的真实真切的显现。
D.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泄和排遣,不是浅表层次情绪的表达,诗代表民族文化和人类精神的高度。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作时代”的新诗创作,打破了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界限,表现了社会文化意识的普及式觉醒。
B.进入“写作时代”,写诗的人很多,但读诗的人很少,包括写诗的人对阅读诗歌都无大兴趣。
C.进入“写作时代”,以网络为媒介,诗歌在写作和传播上容易形成圈子阅读、圈子写作群体。
D.“写作时代”的新诗写作极大地张扬了文学的自主意识和个性精神,虽然对许多人来说,其文化行为还停留在自为阶段。
【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新诗发展的出路在于全力打造精品,只有这样,诗歌才能承担起责任和义务,现代才能产生伟大的诗人。
B.诗要表现出深度,要真实真切地显现人情人性、灵魂和良知,诗人不能通过诗来表达情绪。
C.中国新诗需要有更多把诗歌当作信仰和精神追求的诗人,因为他们能引领诗歌创作。
D.诗歌理论家张清华对郑小琼的诗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创作长诗要有强大的建构能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两汉之际传入的佛教在魏晋时通过依附玄学而走进中国思想文化。作为讲求“出世”的佛教,其根本宗旨是摆脱人生之“苦”而追求永恒之“乐”,这种对幸福快乐人生的追求,成为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经过不断的中国化,佛教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成就了中华文化发展中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佳话。中国佛教关注现实人生,强调佛性与人性的统一,注重人格的自我培养与自我完善,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思想特点与文化精神,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中国佛教文化强调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根本追求,也为其今天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儒道佛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文化表现形态各有特色,却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
三家的融合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圆融和谐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使之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B.儒、道两家思想的碰撞产生了玄学,而玄学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佛教的传入。
C.佛教讲求“出世”,旨在追求幸福快乐的人生,这是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
D.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自然段运用设问的手法提出论点,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B.第二自然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指出儒、道两家思想的与他们之间的不同点。
C.第三自然段通过论述中华文化对佛教思想的融合,明确了中华文化的作用和价值。
D.文章逐层论证三家思想对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并指出传承发展的必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
B.如果能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就可能避免文化传承中的形式化倾向。
C.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圆融和谐的包容精神,佛教将难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D.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与当前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契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半壶水

孔立文

夕阳染红了整个大漠。

一只狼,一只披着细碎残阳的瘦狼,跌跌撞撞地闯入了陆归林眼前这雄奇魂丽的画卷。

他轻轻地解下了外腰带,这个两端有铁环、铁扣的军用腰带,可攻可防。

狼伫立在远方,略仰着头,对着他示威。这绝对是一只历经苦难和沧桑的老狼,它啼血的嗥叫声中包含着悲伤、绝望和忧郁。

“我要杀了它。”陆归林坚定地对自己说。

他抡起军用腰带,冲向那狼。狼奔逃而去,速度极快。

可是,没过多久,他发现,它又出现在他的身后。

这狼和他打起了游击战。几个回合下来,陆归林已是精疲力竭^

他走,它就走;他停,它也停。而且距离总是三四十米。

夜色来临,他找了个斜坡,对着那只狼,枕着交织的双手,仰面半躺着。狼也停下 来,蜷在地上。

漠野苍茫,四周静寂。中午的那场沙尘暴使陆归林脱离了勘探队的战友,在寻找队伍中误入了这茫茫沙漠。漫天的风沙和徒劳的奔跑,他的迷彩服硬得成了一块铁板。他太累了,累得全身像散了架,两腿如灌了铅。不知不觉中,他竟然在清冷的沙漠风中睡着了。一觉醒来,他吓了一跳,因为他看见了前方狼的眼睛。狼的眼晴正一闪一闪的,这让他睡意全无。

新的一天来临,陆归林又开始了沙漠上的舞蹈。指北针留在了军车的驾驶室里,陆归林只能靠太阳判定方位,他的目标就是向西,向西,再向西。

沙海滚动着热浪。狼,也已经被饥饿和干渴折磨得摇摇晃晃。

陆归林轻轻地晃动了一下水壶,他要再听一下水的声音,水的声音就是生命的声音。昨天发现自己迷路时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水壶里的水,那时壶里的水只剩下现在这半壶。他知道在沙漠里迷路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一直没敢动那水,实在渴得难受,他就轻轻晃动一下水壶,水晃动的声音总能让他充满希望。

当太阳如蛇一样缠着他的时候,陆归林下了喝水的决心。他拧开水壶的盖子,手有些抖,干裂的嘴唇也抖动起来。当他把壶口放到唇边时,他看到了那狼。

他一下子就有了主意。

一个半埋在沙丘里残缺的动物骨架出现在他的视野。他把这个白花花的东西拽出来,扯下一块扇形的骨头,铺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水倒在这个骨头的凹处。可是水落在上面连湿都没湿一下,就不见了。倒,再倒……骨头上终于出现了一汪清水,那一汪清水就像镶在少女项间的一枚珍珠,光彩夺目,绚烂动人。

狼果然向他走了过来,当狼毫无防备贪婪地舔食那汪清水的时候,陆归林高高举起军用腰带,却迟迟下不了手。

他原本是想利用这个机会干掉这狼的。但是,他放弃了,他不知道自己这是为什么。

他喝掉了壶里所剩无几的水。

水的力量就是这么神奇沙漠中划过一声尖锐有力的嚎叫,狼高昂着头,像获得了新生一般。

狼对着他持续地嚎叫,然后竟独自蹒跚而去。它走走停停,不断地转头,并发出模糊不清的叫声。

陆归林读懂了狼的语言。

他跟在了狼的后面,机械地跟着。它走,他就走;它停,他也停。而且距离的把握,也是三十米左右的样子。

傍晚将至,当他跟着那狼费尽全力爬上一个硕大的沙坡时,奇迹出现了——映入眼帘的是迷人眼的绿色,久违了的绿色!在绿色与绿色之间,是银光闪闪的水面。一条河横亘于草地之间,河的那一端,是林带,是庄稼地,是村庄……

绿洲,这就是孕育生命的绿洲。

陆归林踉踉跄跄地奔到河边,疯了一般,他捧起那清凉甘冽的水,大口大口地喝起 来......

忽然,陆归林的耳畔传来一片呐喊声,猛地一抬眼,他看见一群人正在追赶那只狼。 再看那只狼,速度如闪电一般,从河畔奔向了他们刚刚走出的茫茫大漠。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半壶水”为题,能很好地吸引读者的阅读注意力,同时,这半壶水又串联起主要情节,成为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
B.小说的心理描写言简意深,“他不知道自己这是为什么”,既是对他放弃除狼计划的解释,也暗示了他想通过老狼带自己走出沙漠。
C.小说以补充叙述的方式,交代了陆归林独肖陷身沙漠并与老狼对峙的原因,既消除了读者心中的疑惑,也使得情节更显严谨、完整。
D.茫茫大漠是陆归林与老狼的相遇地,他们以此为背景演绎了一波三折的人狼之战,小说于惊心动魄的叙述中,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
【小题2】小说中的陆归林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能否删去?请结合作品阐述理由。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