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建设智慧社会是我国在新时代把握信息化带来的重大机遇、以信息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智慧社会作为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智慧城市等各种智慧系统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回顾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三条相辅相成、相融相生的主线.数字化奠定基础,实现数据资源的获取和积累;网络化构造平台,促进数据资源的流通和汇聚;智能化展现能力,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呈现信息应用的类人智能,帮助人类更好地认知复杂事物和解决问题。当前,我们正在进入信息化新阶段,即以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化阶段,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呈现融合发展新态势。信息化新阶段已经开启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信息技术开始从助力经济发展的辅助工具向引领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转变,进而催生一种新的经济范式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网络化重构和智能化升级为前提,其重要表现形式就是社会活动在人、机、物三元融合环境中的高度智能化,从而形成智慧社会。

我国前期的信息化建设在各个领域积累了大量数据。当前,新的数据更是呈现指数增长态势。然而,要实现从数据大国向数据强国转变,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对高质量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资源的迫切需求,数据的“盘活”和“赋能’’是我们面临的两大难题。所谓“盘活”,关键是要解决数据开放、流通、共享的问题。“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不同系统、不同领域的数据实现大范围的流通与融合,才能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从而赋予人类观察事物的全方位视角。而“赋能”则是要形成高效分析应用数据的能力。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发展数据融合分析的算法和工具,帮助人们分析数据、萃取价值。另一方面,要重视人们数据思维和技能的养成。在“数字化生存”时代,每个人都应形成基于数据建立概念、解决问题、作出决策的思维方式,并且掌握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分析结果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工程设施和服务系统,既包括公共建筑、交通运输、能源供给等物理空间基础设施,也包括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等网络空间基础设施。在人/机、物三元融合的发展趋势下,网络空间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传统的物理空间基础设施也需要完成深度信息化。万物数字化、万物互联和“软件定义”将成为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必然要求。各种感知设备、智能装置要嵌入到物理实体之中,通过无所不在的通信网络与后台具有强大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的云计算平台相连,通过“软件定义”来实现灵活的功能配置和智能化的管理服务。

(摘编自梅宏 《夯实智慧社会的基石》《人民日报》2018.12.02)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信息化发展的三条主线,三者相辅相成、相融相生。
B.智能化阶段主要特征是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它促使了数字经济的产生。
C.社会活动在人、机、物三元融合环境中的智能化达到一定高度,才能形成智慧社会。
D.盘活和赋能数据的关键是重视研究基础理论和方法,重视数据思维和技能的养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站在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对建设智慧社会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指明了方向。
B.第二段通过阐述信息化发展历程,论述了智慧社会与信息化、数字经济的关系。
C.文章使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个比喻,生动地阐明了“盘活”数据的必要性。
D.文章把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分为两个方面.强调了网络空间建设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社会已经进人信息化阶段,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信息技术来拉动。
B.智慧社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社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C.我国经济社会将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但高质量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资源严重不足。
D.万物数字化、万物互联和“软件定义”,必然要求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实现智能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6 04:49: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
曹晖
所谓“视觉文化时代”,也称“读图时代”,是指全球化以来,文化出现了一种从以文字和语言为中心的理性形态,转向以图像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形态的变迁。20世纪最后十年,伴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地向人类社会渗透,审美日益摆脱精英姿态而向社会生活领域渗透和泛化,最终结果是艺术和审美的生活化、普泛化,而其伴随的表现形态就是生活世界的视觉化、图像化。可以说,图像的展现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正在深刻地影响和规范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生活的逻辑形式。   
然而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在视觉文化时代这一大背景下,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的创造力的美育,却面临着诸多困难。我们以当代视觉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电影中“奇观”效果以及“暴力美学”为例,分析美育在内容和方法上面临着何种冲击与影响。
在视觉文化时代,电影格外青睐一种被称为“奇观化”的艺术表现方式。“奇观化”主要指电影借助高科技手段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奇幻影像,作为一种电影表现手法,它轻叙事而重场景,因此契合了视觉文化时代影像的诸多特征。视觉文化时代的电影更将奇观效应作为电影构成的主要支撑,注重场景的铺陈和空间的展示,弱化时间,突出空间,大幅度地削弱情节和叙事。
奇观虽然带来了审美的震撼,满足了观众追求视觉刺激的猎奇心理,但它往往忽视了这种奇观丧面下人们对精神和文化的审美需求,忽视了一部作品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文化力量。“奇观化”带来了对美育的消解,因为以图像来传达意义,注重眼睛的“可视”而忽视了人脑的“可思”,审美停留在视听享乐中,将导致当代大众思维方式的退化,形成被动思维和平面思维,这对美育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暴力美学”是一种在纯粹暴力趣味的追求中发展起来的美学,在电影艺术中,它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或其他一些血腥暴力场面的形式感,并将这种形式感发扬到精美绝伦的程度。暴力美学竭力弱化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在影片中规避直接的道德评价,因此它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电影观。由于图像时代的全面来临,暴力美学与现实世界呈现出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它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美育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暴力美学通过对暴力内容的美学化的处理,降低了作品的社会功能,宣扬人们内心潜藏的暴力倾向,放大了人们对血腥的本能嗜好。所以,尽管暴力影片在形式上眩目诱人,但它严重干扰了人的道德评价。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预示着美育在内容、特征和方法上发生着诸多变化。图像渗透至社会生活,以其感官性(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生动性(图像使人身临其境)、普泛性(图像的接受不受主体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图像面前人人平等)等特点为人所接受,在带给人极大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实现了现代审美教育的目的。作为现代美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图像美育注重人的感性特征,在图像的审美接受过程中人的整个感性生命投入其中。但不可忽视的是图像中“奇观化”和“暴力美学”对现代美育构成了冲击,这是视觉文化时代美育遭受的困境之一,这昭示着传统美育在现代性进程中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时代同步对其进行调整和改善。这样审美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在视觉文化时代恢复人性完整,唤醒人的感性,建构全面和谐人格,按照美的内在尺度塑造人类文化的创造主体,促使人类文化健康发展。     
(2009年10月18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不属于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的一项是( )
A.作为电影的一种表现手法,“奇观化”重场景而轻叙事,给人以视觉审美的震撼,契合视觉文化时代影像的诸多特征。
B.“奇观化”带来了对美育的消解,使审美停留在视听享乐中,导致大众的被动思维和平面思维。
C.“暴力美学”竭力弱化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干扰了人的道德评价,宣扬了人们内心潜藏的暴力倾向,放大了人们对血腥的本能嗜好。
D.“暴力美学”与现实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干扰了人们的道德评价。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伴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地向人类社会渗透,图像的展现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已深刻地影响和规范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生活的逻辑形式。
B.当代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电影中的“奇观化”和“暴力美学”。
C.“奇观化”这种电影表现手法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满足了观众追求视觉刺激的猎奇心理,带来审美的震撼,另一方面它忽视了作品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文化力量,导致当代大众思维方式的退化。
D.“暴力美学”是在追求纯粹暴力趣味中发展起来的美学,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电影观。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到社会生活中,一个“读图时代”必将到来,美育的内容、特征和方法上也会发生诸多变化。
B.传统美育在现代性进程中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时代同步,并对其进行进行和改善。
C.作为现代美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图像美育注重人的感性特征,而图像中的“奇观化”和“暴力美学”满足人的视觉刺激,因而“奇观化”和“暴力美学”是现代图像美育的具体体现。
D.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改善“奇观化”的表现手法,反对“暴力美学”,有利于恢复人性的完整,促进人类文化健康发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宋代茶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宫廷皇室的影响。其中,皇家的贡茶最具代表性。宋代的贡茶记录着宋代人深耕茶史的足迹,记录着宋茶创造茶史的辉煌。
宋茶有别于唐茶的最显著特点就是不仅有宫廷茶文化,更有市民茶文化。民间饮茶者众多,茶肆开始在城镇大规模普及。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描述了东京虹桥一带的繁华景象,其中既有挂着招牌的茶肆,也有边喝茶边看杂技表演的市民。这些市井百态的记录真实表达出北宋时期民间茶肆已经成为普通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宋代饮茶方式由唐代的煎茶法演变成点茶法,用水注冲抹茶并用竹芜搅拌成泡沫,使饮茶更具娱乐性,并由此产生了比试点茶技艺的活动——斗茶。斗茶就是比试茶的汤花(泡沫)色泽是否纯白、保存的时间是否持久(咬盏)等的一种技艺。宋代茶叶品种众多,使斗茶之风遍及社会诸阶层。
如果说“斗茶”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的话,那么“分茶”就有一种淡雅的文人气息。“分茶”也称“茶百戏”,善于分茶之人,可以利用茶碗中的水脉,创造许多善于变化的书画来,从这些碗中的图案里,观赏者和创作者能得到许多美的享受。
宋代的茶文化由“品”到“玩”的浪漫境界,可称为中国茶文化的巅峰。“斗茶”和“茶百戏”是中国茶文化的传奇。宋茶成为国饮和宋代茶文化的繁盛,与宋徽宗赵佶密不可分。赵佶喜茶,他写了一本《茶论》,后世称之为《大观茶论》,谈制茶之法与点茶真韵。
(节选自中国食品科技网,2016年5月25日,有删减)
材料二 中国茶文化在韩国进行跨文化传播,韩国在本民族文化认知的基础上对茶文化进行了理性的选择与解读,并最终形成了具有韩国特色的茶文化。现在,韩国定型茶礼的基本精神内涵为“和、敬、俭、真”,传承了中国茶文化的价值观念,并继承了儒释道的基本精神。“和”代表着和谐自然,主张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自然之间和谐。“敬”不仅代表着尊敬他人,更代表着敬天地与鬼神,融合了儒家伦理观念。“俭”,即俭朴廉政,倡导节约,体现道家和佛教思想。“真”即人的本心,为人正直善良,做事不违本心,体现了佛教“悟”的思想和儒家自省的观点。可见,中国茶文化在韩国的传播不仅传播了茶文化本身,更传播了以儒家文化为根本,与道家、佛教相融合的中国精神。
中国茶文化在韩国的跨文化传播中不仅给韩国传授了茶礼、茶具以及关于茶的种植、培养的各种知识,也传播了茶文化所蕴含的儒释道的精神和观点,并由此对韩国产生了一系列影响。首先,茶文化已经成为韩国政府接待外宾、进行政治对话的必备之物,敬茶和请人饮茶不仅成为向他人传递友好、表达友谊、促进谈话顺利进行的礼仪,而且也成为政治上与他人斡旋的一种手段。其次,茶文化盛行必然带动茶叶产销量的增加以及与茶相关的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从而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再次,茶文化给人带来思想的宁静,陶冶人的身心,促进精神世界的构建。不仅如此,茶文化还促进了文学的繁荣,相关诗文层出不穷,为作家带来新的灵感。另外,茶具有保健的功能,饮茶能止渴生津、明目健脑、消食祛毒、清喉去疾,还有防癌抗癌的作用。茶文化的传播促进韩国整体风貌的改进,促进整个民族精神与文化的提升。
(节选自人民网,2016年9月18日)
【小题1】下列对宋茶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宫廷皇室对宋代茶文化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是记录宋茶创造茶史辉煌的贡茶。
B.唐朝只有宫廷茶文化,而在宋代,伴随民间饮茶者和民间茶肆的日益增多,市民茶文化逐渐形成。
C.宋代的斗茶之风,由民间至文人,由文人至皇帝,联动了与茶相关的文化、产业的发展。
D.茶叶功用的演变是茶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由“品” 到“玩”的境界,是茶文化发展至巅峰的一个重要标志。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宋茶文化是一种以“斗茶”“茶百戏”和“《茶论》”为代表的独特的茶文化。而韩国的茶文化则有“和、敬、俭、真”的茶礼精神内涵。
B.宋茶有别于唐茶的最显著特点就是既有宫廷茶文化,又有市民茶文化。这是由宋茶的饮茶方式丰富多彩而决定的。
C.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渗透于韩国社会的诸多领域之中,可闻、可见、可知、可感。
D.韩国的茶文化是本土文化与外来茶文化融合的结果,这种特质更有利于茶文化的传播。
E. 任何一种文化在传播时,都会有如茶文化,既传播文化本身,又传播文化的精神内涵。
【小题3】中国茶文化对韩国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分条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春节向来颇受关注,关于它的研究成果也很丰富,有的描述其过程,有的介绍其礼仪,有的探讨其影响,角度不同,内容多样。这些都为人们更全面地了解春节扩展了视野、提供了帮助。然而,春节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它是如何演变的?我们应如何把握其文化精神?这些问题仍然有待深入探讨。

“春节”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扬雄撰、晋代范望注的《太玄经》卷一之《差》的注文中。其略云:行属于火,谓之差者,立春节……当然,《太玄经》所谓“春节”还不是我们今天作为一年开始的正月初一,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个节气。由于这个节气标志着阳气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古人对其特别重视,而后逐渐廷展开来,形成了系统的历法礼仪。

关于“月正”问题,史上有不同描述。汉代孔安国传、唐代孔颖达疏的《尚书注疏》卷三记载了三国时期王肃的看法:“殷周改正,易民视听,自夏已上,皆以建寅为正。”意思是讲,殷、周改了历法,只是为了让人们一新耳目,其实在夏朝以前都以正月建寅。王肃所谓夏朝以前,到底可以推到什么时代?孔颖达等经学家们推到了尧舜;但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有言:黄帝乃“顺天地之纪”,《史记正义》进一步说“顺天地阴阳四时之纪”。根据《尚书·洪范》的解释,“历数”就是历法,具体而言即推算岁时节气的次序。如何推算?从现有史料看,也就是通过天干、地支的组合,来标识年月日时。张守节《史记正义》尚称,“黄帝受神荚,命大挠造甲子,容成造历”。由此可见,以天干、地支为组合元素的历法模式产生于黄帝时代是有案可稽的。既然如此,也就有了每年的“元日”或“岁旦”。尽管今天我们难于知晓黄帝时期如何命名岁首,但那个时代创造的历法模式却为后来的春节礼俗奠定了基础。

关于春节的礼俗,无论是经典文献,还是地方志书,都有大量记载。如《吕氏春秋》记载,在立春节气,天子亲自率领朝廷要员,到京畿东郊去举行“迎春”祭典。东郊祭祀完毕,天子赏赐参加祭祀典礼的官员,发布蕴含阳德与柔和精神的指令,广泛布施,惠及百姓。同时,诏命太史官保管好文献经籍,制定历法。要求太史官仰观天象,明了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使历法的制定准确无误,让星象位置与运行周期的记录成为往后的遵循。还有,在正月元日,举行开春的“籍田”典礼。其目的是祈求上天赐予五谷丰登。“籍田”仪式之后,天子率众回到太寝祖庙,赐酒予众官,开怀畅饮。从其叙述的语境来看,立春可能是前一年的十二月,从那一天开始,一直到正月元日,朝廷举行了一系列的典礼活动。

《吕氏春秋》记载的是先秦以前的情况,反映了上古社会对农耕的高度重视。秦汉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古老的“籍田”仪式逐渐淡化,而“岁旦”之日的礼仪则不断增加新内容。

(摘编自詹石窗《春节礼俗及其文化精神》,《光明日报》2019年1月30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传统节日春节的研究尽管成果丰富,但在某些方面仍无定论。
B.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春节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差》的注文中。
C.王肃认为,在尧舜时期,人们都以正月建寅,到殷周时改了历法。
D.黄帝时代以“元旦”或“岁旦”来命名岁首,为后来春节礼俗奠定了基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述《太玄经》注文,意在揭示“春节”最初是作为“立春”这个节气出现。
B.文章引述《史记正义》,意在证明以干支为组合元素的历法模式始于黄帝时代。
C.文章借“迎春”祭典和“籍田”仪式的记载,说明当时关于春节礼俗相当盛行。
D.文章采用总分结构,第二、三、四段依次阐释并有效回答了第一段列举的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传统节日,春节含蕴着某种文化精神,而如何把握其文化精神,尚需研究。
B.《吕氏春秋》作为经典文献,其记载的立春节气天子“迎春”祭典可信度较高。
C.先秦以前春节礼俗活动,从立春到岁旦,要经历较长时间,且仪式感始终突出。
D.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影响了春节礼俗的传承,新礼仪活动逐渐取代旧的礼仪。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兵家列传》节选

文清丽

轮到二哥了,他厚厚的嘴唇仍紧闭着,黑红的皮肤使他显得比大哥年纪还大。

儿子握着手机说:“我搜了下,网上有二舅的事迹。二舅,你喝醉酒了上树唱秦腔,这事是真的吗?”

“网上东西,信不得。”大哥摆摆手。

抱着肚子靠在椅背上的二哥笑着说:“是真的。”

“怎么回事,二哥,给大家讲讲。”我说。

“那时我在兵站部当政委,要过春节了,到海拔五千多米的唐古拉兵站去检查工作。有个小战士想家,哭个不停。我把他叫到跟前劝了半天,他还是哭。我说你想家,我也想爹娘,你看你穿这么少,喝些酒,暖和。他喝了几口,话就多了,竟把我灌醉了。我摇摇晃晃走出院子,看到一棵杨树,在高原上种树可不容易。树长得那么高,那么俊,我不知怎么就喜欢得爬上去了。那晚月亮很圆,很亮,我想起了爹妈,就唱起当时在我们高原部队流行的歌曲:儿当兵当到多高多高的地方/儿的手能摸到娘看见的月亮/娘知道这里不是杀敌的战场/儿却说这里是献身保国的地方……我在树上唱,官兵在下面唱。”

“这事不能写进书里,一个军职干部,喝醉上树,不像话。”大哥皱着眉头,打断了二哥的讲述。“我记得一九九八年春节前夕,西藏那曲、阿里、日喀则等地遭受了特大雪灾,大年初一,你带着一百零三台大吨位运输车,翻山越岭给灾区送去了千余吨救灾物资。山沟被雪填平了,公路被雪覆盖着,哪里是沟,哪里是路,只能凭借山的位置来判断。快到唐古拉山了,汽车发出沉重的喘息,后边的车辆陷进了雪坑,你与战士们跳下汽车,用脸盆、铁锹铲雪开道。饿了,大家就啃一口压缩饼干或嚼一口方便面;渴了,就吃一把雪;困了,就裹着皮大衣打个晚。五天五夜后,一百零三台车终于把物资送到了灾区。”

我低头记着,一抬头,二哥不知何时出了屋。二哥从屋外进来时,带进一股风,虽冷,却让人精神为之一爽。

姐道:“二哥是十六岁到青藏高原当兵的。刚当兵时给家里来信说,当兵太苦了,喝的水里面有虫,山上四季积雪,不能感冒,少氧气,嘴唇都发紫了,好多战友脱头发,掉眉毛,手指甲凹陷。如果得病,基本就没命了。爹让上小学的我写回信说,问你二哥是不是就他一个人当兵?要是还有别人,让他紧跟着队伍,拉着战友的后襟,就不会从山上掉下来。此后,二哥的信里不再提让家里提心吊胆的事了。”

“我无法想象二哥当年当兵有多苦。一九九九年,我跟随作家们到青藏高原采风,适逢二哥在格尔木大站检查工作,那时他是大校政委;规定到医院体检合格才能上线,我说我身体好,不用查。二哥当时脸就黑了,说:‘快去!上高原,可不是闹着玩的。’

二哥坚持送我们过了反应强烈、最难走的五道梁兵站后,再三叮嘱我不能跑,注意别感冒,一到拉萨马上给他打电话。车一过唐古拉,我头痛欲裂,想起了二哥说他们头疼就用背包带扎紧头,一试果然好受些。我们边走边吸氧,随行的一位作家哭着要给家人写遗书。到了拉萨,我给二哥打电话。三十年啊,在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气温零下六摄氏度,大部分地段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一半的两千公里的青藏公路上,近二百次翻越‘生命禁区’唐古拉,哥呀,你是怎么过来的?二哥当时嘿嘿一笑说:‘难道你没有细看美丽的可可西里草原,没看到云彩下的楚玛尔河有多漂亮,还有那连绵起伏的雪山和湖泊,还有一辆辆的军车把物资运送到西藏,这些比起那些苦,你说值不值?’”

我刚说到这儿,二哥纠正道:“我不是这样说的,这些词是你们作家编的。”

二哥提了少将,就在我们全家欢呼祖辈都是农民的家里继大哥之后又出了一位将军时,军队改革,一纸命令,二哥所在部队集体转业地方;一天晚上二哥喝醉了,他给我打电话,说:“我们告别军旗时,所有的人,无论白发苍苍的将军还是士兵,大家都哭了。”

二嫂说:“你哥离开了部队,就像丢了魂儿,好多天都没笑脸。现在退休了,每天清晨在跑步机上跑一小时,然后又做三百多个俯卧撑;我说岁月不饶人,散散步、走走路就可以了。他置若罔闻,做完任务后,就把自己关在书房看战争片,谁也不让打扰;小外孙撞开门,缠着要坐火车,他弯下腰,让外孙骑到他背上,说:‘准备好,火车马上出发,下一站,青藏高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讲述“二哥”上树唱秦腔时插入了部队歌曲的内容,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写出了士兵对母亲的思念,同时凸显了保家卫国的主题。
B.“水里面有虫,山上四季积雪,不能感冒,少氧气”,这既是青藏高原真实的艰险环境,也衬托了“二哥”坚守边疆三十年的坚毅品质。
C.“军队改革,一纸命令”使“二哥”无奈下转业离开了部队,这给小说增添了一层波折,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引起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D.“二哥”没说过“可可西里草原”与“楚玛尔河”漂亮,这只是“我”的煽情之词,也说明在艰苦的环境面前,人们无暇顾及美好的景色。
【小题2】小说讲述“二哥”的故事时,突出了他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写“二哥”退休后的生活,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

近日,上海地铁上有一年轻男子以上班太累为由,拒绝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还抢夺乘客拍摄的手机。随后,该男子回应称,原本是想让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责让他很气愤,因此赌气不让。

争座事件频发,除了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缺乏,也与一些市民让座的公德意识缺失有关。然而,公交车和地铁均是公共场所,车上的座位当属公共资源,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在照顾老弱病残孕等人群的基础上,一般讲究的是先来后到、顺位而坐,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

给特殊人群让座,并非是法律规定,而仅是社会公德的一种价值取向。现实情况却是,年轻者给年老者让座,变成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而年老者给年轻人让座,被公认为违反了常规和伦理,这显然是一种道德的“错位”。 从某种程度上讲,发生在公交车和地铁上的“让座风波”,实际上是整个社会人文关怀的呼唤与诉求。因此,与其道德绑架“让座”,不如增加公交车、地铁上的老幼病残孕专座。

(摘选自《让座不如增加专座》2017年7月6日《北京晨报》,有删改)

材料二:

图表一:你不让座的理由


图表二:你通常会给哪些人让座


图表三:如果发现真有人需要座位,对于不让座的人,你怎么看?


材料三:

越是这种人人自觉、从善如流的时候,也越要防止出现那种过犹不及的“指教心态”——有些人好为人师,常常越俎代庖,“做人情”。

有道是“让座是情分”,上海地铁中的“让座指导”之所以乏人认同、少有点赞,是因为时下确存这么一种文明的“陋习”:一些人所谓的讲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常常是用作审判他人。这里,还应该批评一下那个拍照的乘客,且不议随意偷拍传播是否有侵权之嫌,而动辄以曝光威胁他人让座,显然已跟文明修为背道而驰。

真正的文明引导者,一事当前,只会先想到“我能怎么做”,而不是手电筒照别人,习惯性地去指教“你该如何做”。

(摘编自《多做“让座主角”,少当“让座指导”》,2017年7月6日光明网,有删改)

材料四:

在如何对待公交“让座”这类道德行为时,我们常常没有厘清,乃至有意无意间混淆了“道德高线”与“法律底线”之间的区别和界限,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很明显,“让座”只是一种“道德高线”,而非“法律底线”层面和意义上的行为。只可以在道德上倡导,而不可以在法律上强制,即使“拒不让座”,也并不违反法律。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强求甚至强制他人“让座”,势必不仅侵犯他人“不做什么”的法律自由,而且同时也会无形中矮化贬损“让座”等道德行为原本固有的高尚德行、成色。

作为一种社会美德,“让座”非常值得提倡、追求,但如何去提倡、追求,显然也应以一种充分合乎道德的方式来进行。要想真正倡导这种美德,更道德的方式方法,显然不是“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而是“自己主动让座”“检讨自己何以没让座”。

(摘编自《“让座纠纷”混淆了道德高线法律底线》,2017年7月7日红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座的原因、对象各不相同,不让座的原因却在自身。
B.大多数民众都有给人让座的经历,同时,选择让座的对象主要集中在老人、孕妇等有需要帮助的人。
C.即使真的有人需要座位,大部分人也认为不让座的人也有他的理由,另外认为“他买了票,让不让是他的权利”的也不少。
D.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有一小部分人从来没有让座的经历;还有极少数人认为让不让座和自己没有关系,持无所谓的态度。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公民都有平等享受公共资源的权利,而面对抱小孩的妇女不主动让座,年轻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认同。
B.“让座指导”之所以乏人认同、少有点赞,是因为他们所讲的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仅仅是为了审判他人。
C.“让座”是一种道德层面上的行为,“不让座”也没有触碰到“法律底线”,若强制让座,势必不仅侵犯了他人的法律自由,而且矮化贬损“让座”等道德行为原本固有的高尚德行、成色。
D.在“让座”纷争中,“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是导致中国式“让座纠纷”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
【小题3】结合所给材料,谈谈如何解决让座纠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