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臼声

马金章

山根当选了村主任,一帮乡干部来给他庆贺。吃过喝过,乡书记醉歪歪地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山根,你第一把火咋烧?

山根说:建庙。

书记先一愣,然后哈哈笑起来。

山根说:真的,建庙。

书记认为山根开玩笑,说:好,你建,你建。

书记一帮人走后,山根叫来各村民组长。组长们看着狼藉的杯盏碗碟和一堆白酒、啤酒瓶子,心疼得个个木着脸。

山根说 :乡干部是来给我庆贺的,这招待费,我掏。

木着脸的村民组长知山根看透了他们的心思,不好意思地说:公客,咋能让你掏。

我掏。山根点支烟,狠吸一口:我接这村主任,账上没一分钱不说,却有五万元的债窟窿,这债窟窿,都是招待上级客人戳的。

组长们听了,像杨白劳恨黄世仁一样一个比一个激愤起来。山根压压手。他见大家静下来,继续说,乡上、县上干部,在别村吃得喝得,在咱村,不能不吃不喝……这几天夜里,我老梦见姜三娘,她坐在石臼前,一下一下舂米。我琢磨,给姜三娘建座庙吧。

听了村主任的话,组长们都想起姜三娘的故事,说:“该,该给姜三娘建座庙哩。”

有个年轻人说不能叫庙,叫纪念亭。

对,纪念亭。

说建就建,几天后,在村头两搂粗的大槐树旁,一座青砖绿瓦、飞檐挑脊的小亭立了起来。

这之后,乡里县里再来干部,山根就将他们安顿在姜三娘纪念亭旁的村食堂。他递过菜谱说:点,点,咱村有爱戴干部的传统。早年间,姜三娘自己不吃不喝,都让咱地下党吃。这会儿有了,不在乎这几个钱,点,点,山根这样一说,干部们就不忍心多点。

干部们离开姜村,说来也怪,眼前老晃着姜三娘一仰一合舂米的身影,听到噗噗的舂米声。

有干部说:真中邪了。

这事传到了县委机关,县委机关来人调查。来人认为这是传播封建迷信,责令拆除这庙。

村人反驳:这不是庙,是纪念亭。供奉的不是神,是人。来人硬要拆,村人就站成人墙,不准他们近前。事情反映到县委书记那里,县委书记亲自来到姜村。

山根看惊动了县委书记,谦恭地领书记来到纪念亭。两搂粗、浓阴足有半亩地大的国槐树下,卧一尊闪着幽幽蓝光的石臼,不远,就是那小亭。

山根说,书记,我当村主任后,一看村里欠的那厚厚一沓招待费条子,老梦到姜三娘———三娘魂灵不散呢。

书记心一惊,瞟山根一眼:这村主任,啥素质。自己身为书记,责任重啊。

山根不看书记的脸色,只顾讲他的故事:

那年月,一名身受重伤的地下党员,在堡垒户姜三娘家养伤。卧床的伤员顿顿都吃上香喷喷的小米饭。每天,窗外姜三娘噗噗的舂米声,声声传到伤员的耳里,看着三娘花白的头发、微驼的脊背、瘦小的身子,伤员想,自己哪天才能帮三娘舂米呢?伤员的身体渐渐好起来,那天,他强撑着到臼前一看,三娘春的竟是米糠。再到厨房一看,篮里有几个糠团。他明白了:三娘每天杵臼,是用舂声告诉他家中不缺粮啊……后来,再有伤员,都住姜三娘家。村里谁家舂谷,约定似的,都来国槐树旁的姜三娘家舂。用噗噗的舂米声告诉伤员房东的殷实富足。

书记听到这里,喉结咕咚咕咚上下滚动。

书记背过脸,掏出手绢在眼上擦了擦 。

这天,书记对随从人员和村主任作了如下指示:一、拆除这个庙样的建筑物,建一座姜三娘纪念馆。款项由县财政拨付。二、抓紧征集整理与姜三娘有关的文物资料。三、保证纪念馆今年“七一”建党节前竣工。

县委书记回到县里,和有些干部一样,当夜梦见银发飘飘的姜三娘在舂米。臼声噗、噗、噗。

书记十分感叹,姜三娘英魂不散啊。

【小题1】结合典型事例分析山根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小题2】本文写山根的同时,还写了一位乡书记和一位县委书记。试简要分析这两人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标题“臼声”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小题4】假如你是山根,你会怎么做?你觉得山根建亭的做法可取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06: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麦粒

许心龙

那年夏天的一天,偏西的太阳热劲儿刚弱下来,父亲将饭碗一推,抹把汗,就喊娘和我到场里收麦子。凌乱的麦秸屑亲切地附在父亲泛黄的短发里。一晃,父亲在打麦场上忙乎了半月多,该颗粒归仓了。

父亲摊开的一大场麦子很快变成一堆小麦山。麦山按捺不住地弥漫着麦香的热气。父亲伸出左手弯腰抓起一把温热的麦子,用力握了一下,伸开手掌盯了一会儿,又用右手食指来回划拉几下。

“干透了吧?”我娘问道。

父亲没有搭腔,而是拈起几粒麦子准确无误地投入口中。随着颚骨的上下移动,父亲嘴里发出了清晰的嘎嘣嘠嘣①的脆响。

“我要的就是麦粒嚼在嘴里的嘎嘣嘎嘣②脆响!”父亲不容置疑地说。

“装麦!”父亲将军般地命令。面对饱满的麦子,父亲的精气神儿也是永远饱满的。

“麦子晒干了,不会生虫。”父亲边扎袋口边说,“交公粮时心里也踏实。”

“我说多少遍了,从今年起,不再交公粮啦。”我强调说。

“你以为你是皇上,说免皇粮就免了?”父亲头也不抬,接话道。我娘不置可否地笑笑,那意思是责怪我想得倒美。

我望望仅会歪歪扭扭写出自己名字的二老,无语了。无知者无过,只是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是想借这年的饱满麦子,好好出口上年在乡粮站交公粮时受的恶气。上年排队交公粮时,有人趁父亲去厕所,把一袋掺有土坷垃的秕子麦调换给了父亲。面對土坷垃秕子麦,父亲即使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他因此受到了大喇叭的广播批评。受了奇耻大辱的父亲回来就找村长伸冤。村长笑笑,拍拍父亲的瘦肩膀,说:“公粮交掉不就好了,再争论还有意思吗?”父亲叹一声,气得夜饭也没吃就蒙头睡了。睡梦中,父亲还呓语连连:“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十多袋麦子规矩地躺在了架子车上。父亲还跟往年一样,要提前一晚上去乡粮站排队。

这时,我看到村长朝我们的麦场走来。

“老陆,今年麦子咋样?”村长走近了,瞅着父亲问道。

“亩产一千一二百斤吧。”父亲笑答。父亲说着就解开一袋麦子,抓出一把,说,“来,村长你看看。”

“嘎嘣嘎嘣③响呢!”父亲说着就拈起几粒麦子投入口中。很快,嘎嘣嘎嘣④的响声就从父亲嘴里传出。我看到父亲咀嚼得很耐心很卖力很幸福。父亲的那嘴钢牙好像就是为了麦粒生长的。最终父亲很满足地咽下那口麦面,说:“村长,我再打开一袋你看看吧。”

“不必了。你呀,就跟这麦粒一样瓷实。”村长点点头,说,“村里最过硬的,就是老陆了。”

“用这样的麦子交公粮,没问题吧?”父亲胸有成竹地问道。

“交啥公粮?”村长笑道,“呵呵,你交公粮交上瘾了吧?你不知道公粮免征了吗?”

父亲呆若木鸡。无疑,村长的一番话在父亲看来显得惊天动地。

“老陆,不交皇粮就违法的时代过去啦!”①与父亲年龄相仿的村长显然也很激动。

“村长,你可不敢开这样的玩笑呀!”父亲盯着村长,小心地说。

“连我的话你也不信?电视上都播放了呢!”村长拍拍父亲的瘦肩膀,一本正经地说,“老陆,对去年交公粮的事还放不下吧?”

“我真咽不下这口气。”父亲说,“我的麦子粒粒嘎嘣嘎嘣⑤脆响,交恁些年公粮了,从没有过二样的。”

“老陆,别恁较真了,都过去了。”村长安慰道。

“看看我的麦子哪粒不嘎嘣嘎嘣⑥脆响?”父亲执拗地说,“那袋土坷垃秕子麦,打人的脸呀!”

“好了,别伤心了。”村长再次拍拍父亲的肩膀,说,“你就用这车麦子卖了钱买辆三轮车吧,也一把年纪了,该省点儿力气了。”

“听村长的,买辆三轮车吧。”我娘忙说。我娘望村长一眼,继续说:“没见过恁一根筋的,弄啥事就怕別人吃了亏。”

“呵呵,谁不知道老陆!”村长笑说,“我说老陆呀,这就是变迁,可不能坐在福中不知福。”

父亲一屁股坐在了车尾的麦袋子上,右手不停地一下一下捶着鼓鼓的麦袋子

半夜里,父亲的高声喊叫把我惊醒。父亲喊道:“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如今,年迈的父亲嘴里没有了牙齿,我就再也听不到父亲嚼麦粒时发出的嘎嘣嘎嘣⑦的响声了。父亲嘴里没有了牙齿,那嘴就成了舌头的天下。②那自由的舌头时常翻滚:“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小题1】画直线的句子刻画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小题2】“嘎嘣嘠嘣”在文中出现了七次,试简析如此处理的作用。
【小题3】赏析画波浪线的句子。
①与父亲年龄相仿的村长显然也很激动。
②那自由的舌头时常翻滚
【小题4】探究并概括小说的主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列小题。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小题1】下列有关“父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爱”与“母爱”一样,都是孩子成长所必需的。
B.“父爱”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它不像母爱那样是无条件的。
C.“父爱”能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D.“父爱”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首先要发展母亲的良知,然后再发展父亲的良知,并使两者完善地统一在自己身上。
B.只要一个人同时具备了自己母亲的良知,又具有了自己父亲的良知,他就是一个成熟的人。
C.成熟不是指人的年龄是否到达了某个阶段,而是指是否具有爱的能力以及理智判断的能力。
D.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表面上看是矛盾的实际是统一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六岁以前主要受母爱的影响,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
B.孩子六岁左右,就开始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导,这种权威指导主要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判断力。
C.只有母爱的良知和只有父爱的良知,都是不健全的,都影响人的成长,使人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
D.一个人先同母亲有紧密的关系,然后发展到同父亲有紧密的关系,最后达到综合父母的良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周公旦由于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训子,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
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就是“庭训”。“庭训”典出《论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由此,“趋庭”“鲤对”“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
中国的家训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家训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向:
一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前文说到周公戒子、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
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为社会细胞、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控制。同时,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调整和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将子女培养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继和绵延,还必须要有家庭的内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各种形式的家训来体现,从而起到对子女、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约束的作用。
三是确立良好的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和世代延传下来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总和。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而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隋朝初年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家风引导和家庭中长者、尊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在近现代,江南钱姓家族人才辈出,若星汉灿烂。这和其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选自胡申生《中国家训家风中的文化传承》,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家训文化源远流长,最早以口头的形式,父母对子女当面训诫体现出。
B.中国家训包括伦理道德、文化知识、谋生技能,以及最重要的为人处世等。
C.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如周公戒子、孔子庭训。
D.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在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延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引用家训文化中最早又最可信的周公训子,论证中国家训文化的源远流长。
B.第二段引用《论语•季氏》中孔子训诫孔鲤的故事,以此介绍“庭训”的来处。
C.文章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从而表明中国家训的指向非常明确。
D.文章引用很多古代典籍内容,可以佐证观点,并且可以充实内容,增添文化色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家训文化可以分为多个阶段,在经历蜕变期后它就会实现一个跨越,达到更高阶段。
B.家庭的自我控制是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各种形式的家训来体现。
C.家风在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下形成,因此说长辈的言传身教很重要。
D.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良好的家风离不开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好的家训。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

黑白苏州

①许多年以来,古老与风雅便是我梦幻中的苏州。走进这座古城,仅仅是走马观花式地阅读,就发现苏州果然很老,枫桥、寒山寺、胥门……它们附丽的故事一个比一个古老;苏州果然很雅,小桥、流水、园林……其中散淡的韵致一处比一处风流。岁月深处,苏州是一片家园厚土;折身之间,苏州是一抹秀色青青。

②然而,最触动我心灵的,却并不是这些早已为人稔熟的文化元素,而是这座古城蔚为大观的黑白文化——成片成片黑瓦白墙的民居,一匾一匾黑底白字的招牌。那几天,我往返于与之相邻的几座城市,惊奇地发现,一出苏州境域,就没有了这种黑白鲜明的城市色彩。显然,“黑白”只属于苏州。

③黑白苏州!这就是我行走中体味到的苏州本色。不管岁月如何流转,世事如何变迁,苏州,撷取着城市历史与人文精粹,借助建筑和招牌,以“黑白”之文化创意,构筑出了风姿绰约的形象外观,令苏州的灵魂在黑白分明的时空中轻舞飞扬。纵然历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这种黑白风格的城市色彩也丝毫没有淡化,抑或变形。

④其实,苏州给人的最初印象本是柔美的——吴侬软语、垂堤杨柳、丝绸苏绣、茶肆评弹……这个历史文化名城,2500年来承载了太多的春花秋月,孕育了太多的文采风流。一代代美丽的苏州女儿家长成嫁人,小桥、流水旁的人家里,吴侬软语呢喃至今。一代代倜傥风雅的苏州才子吟风写月,一展情怀——陆机、张旭、范仲淹、唐伯虎、金圣叹……哪一个不是用字或画或文在浇灌、养育苏州的柔美。在每一个游人的眼里,苏州就是那柔柔的《茉莉花》民歌,就是那悠悠的寒山寺钟声……

⑤然而,苏州骨子里却是刚烈的。这种刚烈最鲜明地体现在苏州人身上。最好的事例是苏州开城祖伍子胥,他曾交待,自己死后要悬头城门,要眼睁睁看着复仇的越国军队踏入吴国。相传,在越国军队走近城门时,伍子胥那双未合上的双眼竟然喷出血光,令越军不得不绕行别的城门入城。后人赞曰: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日东流生白波。金圣叹,也是一位刚烈志士。史载他奇才横溢,生性不羁。大明亡灭,普天之下,唯有金圣叹敢于发出呐喊,敢于放声痛哭,终以“大不敬罪”而被杀,是为著名的苏州“哭庙案”。明代,苏州织工大暴动更是威震朝野,“柔婉的苏州人这次是提着脑袋、踏着血泊冲击”京城的腐败统治,这次暴动的声响长久回荡在历史的天空。无疑,这些人物和事件,为苏州竖立起一座座历史丰碑,苏州大地耸立起一个个大写的“人”。

⑥在许多人心中,苏州的黑白仅仅是旧照片上的视觉色彩,仅仅是城市古老的简单诠释,他们全然不理会这座古城积淀深厚的文化内蕴,更不用心体验它于黑白色彩中坚守的文化骨骼有多沉重。然而,你往枫桥去,你会发现枫桥乃至苏州的所有拱桥,无不是用棱角分明的石块在构筑圆拱;你往拙政园去,你会发现拙政园乃至苏州所有园林中的点睛之物———太湖石,无不是形丑而质硬;你往绣房去,你会发现每一块锦绣图案,无不是钢针彩线在穿梭;你往剑池去,你会发现刚性的剑与柔情的水竟协和如斯——一池清水深藏宝剑三千……

⑦柔美与刚烈,就这样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它们不也正是对苏州黑白色彩的精神内涵的另一种呈现吗?

⑧黑白,难道不是苏州真正的魂灵吗?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①段写作者走进梦幻中的苏州古城,观赏它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感受它的古老与风雅,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B.作者认为,苏州拥有蔚为大观的黑白文化,黑瓦白墙的民居,黑底白字的招牌,优美的苏州园林都是黑白文化的元素。
C.文章第⑥段写苏州拱桥的石块、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写绣房和剑池,目的是说明苏州文化真正的特点是刚硬。
D.文中写了苏州与周边几座城市的不同,写了苏州的表象与内在精神,鲜明地突出了经久不变的“苏州本色”。
E.作者借助对苏州建筑景观、历史事件、民俗风情的叙述描写,揭示了这座古城的文化内涵,寄寓了深沉的理性思考。
【小题2】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作者说“苏州大地耸立起一个个大写的‘人’”,请根据第⑤段的内容,概括这“大写的人”具有怎样的刚烈品格。
(2)文章以“黑白,难道不是苏州真正的魂灵吗?”这句话作结,好在哪里?
【小题3】从全文看,题目“黑白苏州”有哪些含义?
【小题4】读了本文,你体会到了苏州怎样的城市精神?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城市精神”的理解和感悟。(不少于200字)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娱理工作室  2019年2月5日

业界讨论了多年的“中国科幻元年”,在2019年真的到来了。改编自刘慈欣小说的《流浪地球》,成为第一部上映的中国科幻片。尽管导演郭帆还在担心科幻片有门槛,普通观众能不能接受;但在业内,《流浪地球》是真真实实口碑爆了。

《流浪地球》的四年历程,让郭帆从微胖界累痩到了男神界,甚至收获了颜粉。开始做剧本时,郭帆和编剧们几乎天天不睡觉;到了开机时,他每天只睡两小时,现场拍完了还要回去看前一天的镜头;杀青后开始后期制作,郭帆就在工作室支了一张弹簧床,一宿一宿的熬夜。

制片人龚格尔做过歌手、作曲、配乐、配音、编剧、演员,唯独没有做过制片人。他和郭帆的信任,源于北漂期间同一屋檐下的兄弟情。1999年,两人在高考考场上,都面临着同一道颇有科幻色彩的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20年后,郭帆清晰得记得自己当年写了一个设置有反转的愛情故事,只差两分就是满分作文。刘慈欣认为,中国人拍科幻片,缺技术、资金、经验,但最缺的是科幻的情怀,而郭帆的优势就在于他有情怀。

世界观的编写,是《流浪地球》最开始的工作,做了八个月。

编剧严东旭认为“世界观”的建立就像冰山,90%是沉在水下没有呈现在电影中的,但如果没有这90%,就无法支撑电影中的那冰山一角。

当地球出现危机时,中国人为什么不是离开地球,而是带着地球跑路

“西方的文化很久以来就是一个海洋性文明,包括英国殖民的时候他们寻找新的家园,然后出现在美国,他们是一个不断往外走出去的民族,是面朝大海,仰望星空的。中国人不是,几千年来我们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我们从小就被告知,我们的土地每一寸都不能让出去,我们甚至可以为此跟你拼命。我们对土地情感的那个核,刚好就是我们的独特性,这个东西就变成了中国科幻的一个形态。”作为中国科幻的先行者,郭帆分享了《流浪地球》的三条经验:

一、不要太迷信海外团队,我们要去学习海外团队的流程、他们好的东西,但是把他们很成熟的一套拿回国内其实不会这么适用的,我们必须要找到自己的管理模式和流程。

二、一定要找到中国文化的内核,就比如《流浪地球》里中国人对土地的这种情感,中国科幻,就得寻找到真正能够表达我们的文化内核和精神内核的一个载体。

三、从外部表现形式来讲,没有什么好莱坞的美学可以直接拿过来使用。从团队、到故事内核、到美学风格,郭帆和《流浪地球》整个剧组始终在强调中国人、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四年的时间,7000人的团队,他们走过很多弯路,也发现了中国与好菜坞的差距,但幸运的是,《流浪地球》为中国科幻片做了一次成功的探路,本身也成为一部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作品。

我们的科幻片已经起步。郭帆说,希望《流浪地球》能够不赔钱,这样投资人、导演才有更多信心拍摄科幻片,形成良性循环,只有这样,中国科幻片才能继续进步。

材料二:

2019年03月11日07:08:新京报

《流浪地球》的特效水平被很多人认为达到甚至超越了国际平均水准。今年春节档上映的硬核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成为今年第一部爆款,票房一路高歌猛进,至截稿前,上映34天票房累计46亿,占据国内电影史票房亚军位置。不过,引发观众热议的还是电影中呈现出的逼真特效技术,而这些令人震撼的特效基本都是出自国内团队之手。《流浪地球》算是目前国内科幻电影特效的顶尖水平,也有不少观众和影评人从直观感受上认为,《流浪地球》的特效水准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国际平均的特效水准,当记者向国内特效第一线的专业人士询问时,如果把它放在好莱坞科幻片中去比较,处于什么水准?丁燕来回答“跟美国最少差八至十年”,徐建认为“能到他们十五年前的水平”。

材料三:

中国军事时政新闻权威发布平台@学习军团3月4日消息,今天下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两会特别节目《央广会客厅》访谈节目请到了一位重量级的嘉宾——全国政协委员、我国首位飞天航天员、航天英雄杨利伟。

杨利伟谈《流浪地球》

虽然我没有到影院观看这部电影,但是关注了它的很多介绍。首先,艺术和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科幻文学、科幻电影等,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是有科学侬据的。这部科幻电影,先不去看电影里的科幻情节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仅从表现形式上就值得我们去推广,因为在科学的基础上去发挥人的想象空间,可以更好引领科技的发展。我也看过其他国家的一些太空主题的影片,我觉得《流浪地球》反映了中华文化对家园的一种独特情怀,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的团队精神,希望今后有更多类似的科幻作品出现。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门槛”指能够看懂科幻电影的知识水平界限;“颜粉”指只关注表面长得帅的明星的那一类叙丝,这里用来说明导演郭帆长得帅。
B.“冰山”用来比喻电影创作者的世界观和电影所展现的世界观之间的关系;“跑路”是指畏罪者故意骗人后隐匿。
C.“内核”指中华文化中代代相传的最主要和最实质性的东西;“爆款”指《流浪地球》成为了口碑好、票房高歌猛进的电影。
D.“坐标系”指以美国好莱坞科幻电影特效的时间、技术、效果、流程等一系列数据为参照物的评价体系;“重量级”是指杨利伟在科幻电影的拍摄方面很有权威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材料一的描述,《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在科幻情怀方面有优势,高中时代就具有了很高的科幻情怀,高考时的科幻作文题得分很高。
B.根据材料一的描述,《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认为,真正能够表达我们的文化内核和精神内核的载体就是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
C.根据材料二可知,《流浪地球》中令人震撼的特效全部出自国内团队之手,是国内的顶尖水平,国际的平均水平,但与美国好莱坞相比,相差八至十年甚至十五年。
D.根据材料三可知,杨利伟认为科幻电影的价值在于在科学的基础上去发挥人的想象空间,可以更好引领科技的发展。
【小题3】根据以上材料,简要谈谈如果你有充足的资金投资拍摄一部科幻片,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保证这部电影成为“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