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谁解其中味

   ——关于《随想录》的随想

丹 晨

巴金的《随想录》是在1978年底开始写作,发表在香港《大公报》的。刚开始时不过是应编者老朋友潘际垌之约而写,并无长远的写作计划。只是稍后发现在该地该报发文章相对来说比较自由。因为他在经历“文革”以及前几十年的惨痛经验以后,渴望独立思考,再也不要“奴在心者”。他觉得写这样的随想,可以比较及时表达自己的思考、认识和探索;那时他又正觉得有满腔的话要说,有感情要宣泄,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汹涌而出。于是,渐渐地他有了一个想法:写五本这样的随想录。后来,主要因为疾病缠身,多次住院治疗,直到1986年才完成,历时近8年。

巴老总结几十年中国政治文化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教训,坚持不懈地大声疾呼“讲真话”。

他清醒地认识到:“说真话,做到言行一致,我知道即使在今天这也还是一条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他也清醒地看到此事的意义重大:“讲真话”——独立思考——言论自由——人权——道德理想的重建和人文精神的提升,这是一条现代精神文明链,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实在太重要了。他在给萧乾信中就曾说:“这些年我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光!想到这,我就悔,我就恨,不过我总算留下一部《随想录》,让后人知道我的经历,我的感情;我还指出了一条路:讲真话。”

终于,随着《随想录》五卷的出版,巴老的思想在内地也开始广为流传。巴老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自我的严苛拷问,呼唤“讲真话”的巨大现实意义……渐渐为人们所理解、呼应和支持。想到20年后的今天,开始提倡“诚信”、“求真务实”,企望用来治疗、改造被谎言和欺骗渗透在各个角落的社会顽疾。这不能不说是对巴老“讲真话”的积极认知,也说明我们的社会车轮正在向前转动。

随着历史的进展,《随想录》的思想文化内涵,也许会更加深刻显示出来。不仅对于中国,而且对于人类,其影响将是深远的。这使我想起我曾接触到的海外的一些反应。例如,日本石上韶翻译《随想录》,几乎是每一卷都与香港出版的中文版“同步”,比中国内地出版得早。香港中文大学授予巴老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固然是由于巴老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贡献,更是因为他在《随想录》中表现的深厚的人文情怀。

1986年10月,中国部分作家接待日本著名作家水上勉一行,举行座谈。说着说着,水上勉说到了巴老,非常动感情。他说:“他是我极尊重的前辈。巴金的《随想录》在日本拥有很多的读者。巴老在《随想录》中说:一个人不应该在人家痛苦面前盘腿而坐。我每每读到这里,总是含着热泪。我相信这样的话也激动着日本青年读者。”

当我想到这些外国作家怀着这样的深情,有这样的眼光,相比之下,我感到汗颜。显然,我们对巴老的认知和理解,还是少了一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A.文题“谁解其中味”中的“味”主要指巴金在文革中饱受的肉体、精神上的磨难和对大量宝贵时光被浪费的悔恨。
B.本文既能“入乎其中”,深深体味巴金《随想录》中的真话,真心,真情;又能“出乎其外”,对《随想录》博大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蕴作精当的总体把握。
C.作者在对《随想录》的评述中,不仅能用一种纵深的历史眼光阐述其巨大的现实意义,而且能用一种阔大的世界视野观照其对人类产生的深远影响。
D.本文中,作者在严谨翔实的思想和文化透视之外,为了增强其趣味性,还穿插了一些有关外国作家谈论巴金的动人场景。
E.文末说“我们对巴老的认知和理解,还是少了一些”,不仅流露了作者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之情,而且也是对广大读者的一种警策和期望
【小题2】章第一段中的“再也不要‘奴在心者’”的含义是什么 (3分)
【小题3】本著名作家水上勉说到巴老时,引用了巴老在《随想录》中说的“一个人不应该在人家痛苦面前盘腿而坐”这句话,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4分)
【小题4】全文来看,《随想录》在海内外受到广泛欢迎的原因有那些?请分条作答.(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06: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在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拓展人的行为能力以及提供各种超感官体验时,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每天各种无用信息占据人们的大量时间,使人们非理性冲动增多,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淡薄,也更容易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媒体与受众两方面入手,积极寻求对策。
从媒体角度看,媒体可以利用信息智能匹配技术降低受众的信息接收成本。这项技术以数据分析为依托,使信息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从而与受众的需求相匹配。比如,一些媒体机构根据用户个人需求方面的关键词、以往浏览的相关数据以及学历、职业、爱好等特征信息,进行汇集、整理、跟踪和分析,并根据用户充值、消费、反馈等数据信息,了解和掌握不同用户的个性化潜在需求,进行精准的信息推送。虽然公司主要以推广自己服务项目为目的,但这种技术更注重用户的体验和选择,会大大减少许多有意无意强加于受众的信息,从而降低了受众进行信息处理的时间成本,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接收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这样的智能匹配模式会越来越精细化、个性化和特色化。比如,有的技术可以根据手机定位,确定用户是在办公场所、家里还是旅途中来推送合适的视听内容;还可以根据用户手机的睡眠模式、工作模式等确定推送时间,以及根据某一信息关注度的高低确定是否推送。
从信息受众角度看,受众需要提高理性使用新媒介的能力。受众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即对媒介本身带来的危害及个人在媒介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持清醒认识的能力。任何时候,受众都要保持对新媒介的主动权、选择权,不能被媒介技术左右,而要学会组织与控制信息和技术。这种主动选择权是建立在一定的媒介素养基础上的。除此之外,受众还需要加强法律、伦理道德、文化等方面的素养,能够准确判断信息的是非利弊,并掌握好在新媒介上的话语行为的规范和尺度,从而将媒介信息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既要推动媒介的技术革新,又要提升受众对信息的批判思考能力。只有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使媒介技术真正为我所用,形成媒介与受众的良性互动。

(摘编自马慧茹 冶进海《理性面对新媒介的信息海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介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是人们在信息海洋中没有获得主动权、选择权。
B.人们因无用信息泛滥而形成的非理性冲动,会导致紧张和焦虑情绪的产生。
C.信息智能匹配技术可以根据受众需求实现智能化、个性化信息的精准推送。
D.以推广服务项目为主要目的,决定了媒体很难真正注重用户的体验和选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新媒介有着负面效应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减少新媒介负面效应的对策。
B.全文围绕为何要理性地使用新媒介这一问题,从两个密切相关的角度来展开分析。
C.文章的第二段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特点、优势以及发展。
D.文章先提出新媒介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接着分析解决方法,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精准推送使受众得到好处,对此受众仍要保持清醒头脑。
B.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持续发展,得益于手机、网络的普及和媒体的广泛应用。
C.缺少媒介素养的人,难以组织与控制信息,也肯定无法判断信息的是非利弊。
D.如果受众理性使用新媒介的能力不能提高,媒介技术革新的成果就要大打扣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14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①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②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④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⑦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因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为这一结果自豪。
⑧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⑨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小题1】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修辞效果? (2分)
【小题2】第③段中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概括地说是指什么?文中“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一句中“做得相反”从文本出发来理解应是什么意思?(3分)
【小题3】第⑥段中“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中“这样”指代什么?为什么说“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呢?(3分)
【小题4】第⑧段从整体上看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具体分析。(3分)
【小题5】从文本来看,马克思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概括。(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的小题。 
跟着杂志去打工
刘怀远
二根宝贝似的手握杂志,背了行李站在城市的一条小街上,这里是自发的劳务市场。街的两边站满和他一般模样的人,他们像摆进农贸市场任由城里人挑拣的农副产品。
二根是第一次出来,是熟读了这本印有“打工维权须知”的杂志后才壮了胆子来的。法宝一般的书,啊,好比走夜路刚好遇见了手电筒,他很庆幸。
有人过来拍他单薄的肩膀:“我厂里缺人,去吗?”二根看着那人的大肚子,结巴着问:“你给多少钱啊?”“你是新人,1000元一个月,等熟练了涨到1500元。”
二根有些动心,他记起杂志里的话,问:“我们有医疗保险吗?”那人拧了眉头,上下打量二根,说:“有。”“有养老保险吗?”“有。”“节假日加班的话是给300%的工资吗?”那人笑了,露出被茶叶水泡黑的牙:“给呀。”二根也笑了:“好,我跟你去签用工合同。”那人说: “你不是两条腿的人,是三条腿的蛤蟆吧?这么金贵!”
周围几个农民模样的都大笑起来,爽朗的笑声表明他们和二根划清了界限,不是同伙。那人大喊一声:“1000元一个月,有去的吗?”
周围的几个人立刻围住他,还有闻声往这边小跑的。那人挑了三个年轻的,走了。走时还特意朝二根扭过头,用鼻子很响地哼了声。
二根愣了,翻开杂志又看。是啊,文章里就是这么说的啊,我一句话也没问错啊,农民工要享受和城里职工一样的待遇啊。
过了好一会儿,又有人凑到二根面前:“干建筑的活,1500块一个月,怕脏怕累吗?
“不怕,农村出来的什么也不怕。管吃管住吗?”
“管。”
“给……买保险吗?”二根嗫嚅地问。有了刚才的被人奚落,底气明显不足。   
“保险?什么保险?”
“医……医疗和养老保险啊。”
“咱是雇民工,不是请爹回去养着。”那人边说边抬起脚,板着脸往前面走去,三五分钟就领了人折返来。
街上的人少了起来,早晨和他并肩站立的人被一批一批地带走。也没听他们讲什么条件啊,就问了多少工钱、什么工作就急急跟了去,有的连什么工作好像都没问,生怕答应晚了被别人抢了机会。难道他们没有听说过农民工该有自己的权益和保障?
到了正午,二根肚子响起来。二根摸了摸衣兜里不多的钱,舔舔干裂的嘴唇,咽了口口水,权当吃了中饭。二根又翻看了几页杂志,就把它顶在头上遮日头。
太阳偏了西,街上的人更少了,更是不见了来雇工的人。
二根心里急起来,额上沁出汗。肚子饿得难受,他就蹲在地上。
这时,远处有个声音喊:工地上要挖土方的,一天40元……
二根慌忙站起来寻找,想立即就跟定了那声音。起得急了,那本杂志“哗”地一下掉在地上。
二根匆匆瞥了它一眼,径自迈开大步向前走去。
(摘自《小说月刊》2008年第6期)
【小题1】文章以“跟着杂志去打工”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二根对杂志的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并据此回答这一变化反映出主人公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小题3】作者除了写二根,还写了许多“和他一般模样的人”,其用意是什么?(6分)
【小题4】试选择两个角度探究小说在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胡子”王震(节选)
《三国志》论关羽与张飞:“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惜人。”***引之论王震将军:“取两人之长,去两人之短。”
王震将军凡受领任务,必蓄胡留须,不达之不净面。***、朱德、彭德怀、贺龙等戏呼为“王胡子”。
王震将军,湖南浏阳马跪桥人。小名王余开、王正林,后改名王震。父王贵才、母董其谱,人称“王家老大的堂客”。将军出世,始难产,恰雷雨大作,母惊尖叫,遂出。故人称其为“雷震之子”。
王震将军作战以勇猛著称。1938年冬,日寇进军汾河,直指晋东南。王震将军奉命夺之。战前动员,将军立棺上,挥拳大声曰:“我领头向前冲,要死我先死,死后装进这口棺材里。”是役,部队激战一昼夜,大捷,将军头部负重伤。
罗元发将军告余,王震将军指挥作战,每至关键时刻,必站立一线前沿。1947年5月4日,我军总攻蟠龙镇。时任二纵司令员的王震将军至前沿,见敌有溃逃迹象,急取卡宾枪,跃出战壕,大喊道:“我是王震,跟我来!”部队官兵士气大振,潮涌而上,随将军冲向蟠龙镇。
南泥湾,延安之南大门,纵横一百二十里,土地荒芜且肥沃。1941年,王震将军率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该地,官兵一手拿枪,一手挥镐,恳荒种地,纺纱织布,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由此始也。据三五九旅军史载,1941年、1942年两年,该旅开荒耕种三十余万亩,年产粮九百余万斤,除全部自给外,每年上交公粮三百多万斤。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花篮的花儿香》歌曲,颂其事,扬其名,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1949年10月,王震将军率部穿祁连,越戈壁,涉冰河,跨天山,挺进西北,解放新疆。之初,***于河北平山西柏坡约见王震将军,以红娘喻其进疆角色,曰:“你到新疆去演红娘,既为配角,又为主角。要有很高的艺术哟!”将军谆谆记之,躬身实践。
王震将军率部进疆后,军营中传顺口溜曰:“抗日战争打硬仗,南下北返饿肚肠,烂(南)泥湾里去开荒,胜利之后去新疆,成了光棍丢爹娘。”据云,王震将军闻之谙然神伤,遂命兵团去湖南召一批女兵进疆,以解决“光棍”问题。
王震将军虽为武夫,则喜好文化人,推崇文化人。建国初期,与将军常交往的文化人有华罗庚、杜鹏程、丁玲、胡绳、艾青、周立波、***报到。”真恍如隔世也。王震将军秘书李慎明告余,将军临终前留遗墨曰:“向党致敬!向人民致敬!向解放军致敬!”
壮哉,王“胡子”!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通过多个小事,展现传主形象。王震将军关心士兵疾苦,率部进疆后,听到军中流传的顺口溜,黯然神伤,努力解决士兵的光棍问题。
B.作者文中对王震将军不畏惧艾青“右派”的身份,坚持称艾青为“同志”,并对他表示热烈欢迎的描写,是为了体现他敢作敢为、无惧非议的品质。
C.王震将军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这在他作诗安慰陈康白和与陈白尘交谈时,背诵《大风歌》的故事中可以得到证明。
D.王震将军作战勇猛,不畏牺牲,每次战斗都身先士卒,站立于一线前沿,带领士兵上阵冲锋,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E. 本文条理清楚,文笔简洁凝练,通过语言、神态、外貌的描写,展示了王震将军传奇一生的若干侧面,字里行间充溢着对这位富有个性的将军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小题2】文中第一段***引用《三国志》的话来评价王震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王震将军虽是一介武夫,却喜好文化人,推崇文化人,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
【小题4】“胡子”王震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题目。
第二代农民工不能吃苦耐劳也许是一种进步
李建华
春节期间,《广州日报》记者深入湖南、湖北、安徽、四川等地,探访在珠三角打工的第二代外来工,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和追求。与父辈相比,他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父辈式的衣锦还乡,他们更注重精神需求,希望在城市深深扎根。
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秘书长崔传义表示,新一代外来工平等意识比较强,要求平等就业、平等的待遇、平等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他们的拼搏意识和进取精神还是比较强的,要求有所发展,希望获得成功。不过他还指出,不能吃苦耐劳也是这代外来工的一个劣势。
中国人向来有吃苦耐劳的品德,由于中国过去是个农业社会,吃苦耐劳的名声更多的是指向中国农民。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转向工业和服务业,被称为农民工或外来工的他们依然保持着吃苦耐劳的品性,甚至更加体现出这种品性。在生产线上、在矿山里、在建筑工地上、在餐馆里,到处有着他们辛劳工作的身影,正是他们的勤劳,为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奇迹作出巨大贡献,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自身的命运。
或许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第二代农民工的不能吃苦耐劳就成为他们的缺点,以及发展的障碍,似乎难有大的作为。表面上看来,这是成立的,但如果我们看看是如何判定第二代农民工不能吃苦耐劳的,或者说他们是怎样的不能吃苦耐劳,就是有大问题的。
在调查中,有一个叫黄仪容的打工妹,她先是在一家玩具厂做生产工人,半年后,她顶不住车间的高温和长时间的加班,去了一家熟食品专卖店做营业员,几个月后工资达到了1800元。黄仪容说:“我在工厂如果要拿到1800元,每天至少要加班3个小时左右,而在专卖店,只需要工作8个小时,而且环境更好。”报道称,珠三角的打工妹们,大多宁做服务业,不做生产工,因为服务工作轻松一些,工资也更高。有专业人士认为,工作时间长、工资低的重体力劳动,现在已很难吸引80后的年轻人。
如果依据这些情形,就说第二代农民工不能吃苦耐劳,实在是观念陈腐。当今时代,人们有选择职业的自由,而倾向于选择轻松一些的工作,乃人之常情,谈不上品德上的缺陷。而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重体力劳动越来越少,服务业越来越发达,农业乃至工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小。实际上,我国的经济正表现出这样的趋势。因此,更多的劳动者进入服务业既是人性的追求,也是产业发展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第二代农民工“不能吃苦耐劳”实质上也表现出对自身权利的维护和张扬。当工作时间超出法定时间、工作环境恶劣、工资低廉时,他们就“用脚投票”,选择离开,找到有权利保障的企业。前面说老一代农民工吃苦耐劳,其实也包含不少农民工忍受劳动者基本权益被侵害,在工作时间超长、在工作中身体健康乃至生命时时受到威胁等状况下依然坚持工作,如果在这样的情形下还宣扬吃苦耐劳的美德,实在是一种罪恶。
老一代农民工辛勤工作,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至今未能融入城市社会,其权利也未得到周全保障,这是我们的亏欠。如今第二代农民工已经成长起来,我们期望他们的梦想成真,这既需要他们自身积极争取,也需要社会的开放容纳,而这首先需要社会以新的眼光来看待他们,他们的不能吃苦耐劳未尝不是他们自身的进步(权利意识),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自由选择职业、第三产业大发展)。
(摘编自2011年3月6日《长江日报》)
【小题1】下列各项对原文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由于第二代农民工长期在城市居住,因此他们产生了较强的平等意识。
B.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他们主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也体现了农民工的吃苦耐劳精神。
C.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二代农民工不能吃苦耐劳,这使他们在发展中难以大有作为。
D.80后的年轻人宁愿做服务业,不喜欢做生产工,这也是二代农民工不能吃苦耐劳的表现。
E.从文章内容看,本文作者并不提倡老一代农民工那种吃苦耐劳的方式。
【小题2】从文章的前两段内容看,第二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有哪些区别?
【小题3】在第三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将中国人的吃苦耐劳精神表现得非常细致?
【小题4】吃苦耐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但是本文却将二代农民工不能吃苦耐劳说成“进步”,请问作者这样认为的理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