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中国古代的天文
李政道
古代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他说: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九天是指坐标,就是昊天(东)、阳天(东南)、赤天(南)、朱天(西南)、成天(西)、幽天(西北)、玄天(北)、鸾天(东北)、钧天(中间向上),一共是九个坐标位置。屈原说,如果天圆地平,就会相交,成“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相交的点放在哪里呢?“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地相交显然不合理。因此,天是圆的,地一定也是圆的。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各自可转。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就是赤道、黄道两个圆轨道。
他下面再问:天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其中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他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实际上,地球的赤道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22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的能力及有关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服。
《周礼》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璧的外围是圆的,中间有圆孔,代表天。可是,为什么天中有礼?琮的造形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孔穿过去。外边为什么是方的?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璇玑,造型很像璧。璧,璇玑,琮,他们的关系是什么?《虞书·舜典》注疏:“璇,美玉也;玑为转运,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强,王者正天文之器。”
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33厘米,可能是模型,是商代的文物。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
每颗恒星和行星,都要转圈,都各自沿着一个圆在走。大打球面上有一点不动,就是天球面和地球的轴的相交点,叫做正极。我们可以设想,璇玑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一个旋转式天文仪器,目的就是把这个旋转轴的指向定准于正极。怎样做到这个要求呢?
我的猜想是:假如要定准正极,一定要有一根长管。如果转盘的直径是8尺,那么管子的长度应约是转盘直径的2倍,这个管子对着正极。再做一个形状像璇玑的大盘子;边上有三个凹口,每一个凹口正好对着一个星,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是不动的,要定正极的位置,必须通过管子对着正极,然后让盘子随天转动,把三颗星的位置扣住。
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头把它绑起来,每块大石成方形,约高一尺。竹管四周均有大石块,这样的造型的古代天文仪器就有两个部分:一是大璇玑那样的盘子,凹口对着星,随天上的星面转,代表天;一是这些大石头绑住的长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假如用很细的针在竹管一端开一个直径为2毫米的孔,管子长15尺左右,它测量正极分类的精确性能达到0.013度。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商朝时正极没有任何明显的星。人们为了纪念炎黄古代天文学的成功,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因而“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选自《中国国家天文》创刊号,有删改)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圆的观念,如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认为存在赤道和黄道两个圆形的轨道。
B.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维度,经度与纬度哪个长一些呢?作者认为,这样提问本身就表明在屈原心目中天和地都是圆的。
C.璧为圆形,可以代表天,可是,琮为方形,怎能代表地呢?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
D.璧为圆形,中有圆孔,代表天,琮为方形,中有圆孔,代表地。《周礼》所谓,“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可为印证。
【小题2】(小题2)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穿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B.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个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C.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大盘子,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
D.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方形大石块是必不可少的。
【小题3】(小题3)“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壁,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壁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
B.由于壁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
C.今天所能见到的壁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
D.代表天的壁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20: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蚯蚓们
台静农
虹霓县的人民,今年真不幸,十来年没有遇见的荒年,他们竟碰着了。
李小平常很老实,这时候偏胆大起来。他居然向他的主人讨借贷;幸而他的主人待人厚道,仅仅向李小骂了几句:“你这东西,还不知道利害;要晓得我一个禀帖送了,你这条命就没有啦!”李小听了以后,不禁有些怕了,终于哑口无言地带着感激的神情跑回来了。
到这当儿,大家都不得已各人想各人的法子。自然是往别处逃荒的多。李小于是也免不了想走这一条路,但没想到,他的老婆竟不愿去。分明是缺了吃的,他的老婆偏说他有钱不拿出来,有时还骂他没有本事。闹得三番五次,终于依了他的表舅母的调停,让伊改嫁。
成事就在第二天。在头一天的晚间,他约了范五明天一同去,帮他将钱拿回来。
他坐在柳树根下,嘴里衔着旱烟袋,烟头闪灼的发光。他看今年八月十二的月光特别明亮,但是今年中秋节,却是冷清清的;要是年头好,大家都忙着结账送礼。他想到去年的这时候,他正忙着碾谷子,那时碾了两斗米,往镇上卖了,买了些牛肉、猪肉、月饼,还给小孩缝了一件夹衣。大家都痛快地过着中秋节。谁也没有想到,今年是这样的结局。
现在是作恶梦罢?要不是梦,为什么是这样离奇呢?眼看妻子小孩,马上要遗弃他,要向一个陌生的人欢笑去,他的目光昏瞆了,他看见他的茅屋,他所插的柳树,与那凶恶的稻草堆,都一起向他轻藐地笑,好像它们都在同声地说:“天下竟有这样卑怯无用的男子!”
他站起来狂放地在稻场上走来走去,安然卧在一旁的小黑狗,这时候居然向他汪汪地叫起来,于是使他更忿怒了,恶运来了,狗也不认主人了。他举起了脚,吃力地向狗踢去。
他仍旧坐在地上,微微叹息,将烟头向着树根磕灰;重新安了烟,搓了火不停止地吸。他的满腔忿恨,渐渐随着青烟消逝,心情也渐渐随着平静了。他认识了命运,命运的责罚,不在死后,却在人世;不在有钱的田主身上,却在最忠实的穷人。最苦楚的,命运不似豺狼,可以即刻将你吞咽下去;而命运却像毒蛇,它缠着你慢慢喝你的血!现在这命运忽然降临在他的身上,他不反抗,他知道,反抗是毫无用的。他预备了忍受,忍受着,终有尽止的日子。
于是他回到他的茅屋里,这时候他的妻在床沿哄小孩,他便轻轻地到床里头和衣躺下。少顷,他看见月光之下的伊的影子,在那里颤动,原来伊是在啜泣。于是他也忍不住哭了。
月渐渐西沉,远处的晨鸡叫起了。
在一间矮的朴陋的客厅里,吴官人站起来向主人说:
“那么,将字写了罢?”
张朗翁写好字据后说:“好罢,我来念给大家听听:立卖人李小今因年岁歉收,无钱使用,情愿将女人出卖于赵一贵名下为妻……张朗翁代笔。要是没有什么,那就教本夫画押。”
李小听了不作声跑到桌子前面,拿了笔画了一个粗大的十字。
“我看,要是没有什么意见,那就可以交钱,交了钱,吃了饭,俺们还要闹新娘子啦!”
“是了,是了。”主人一面答一面往后屋里跑。
李小这时候孤独地坐在一个小椅上.觉得四面的人都向他冷笑,虽然侧身在大众里,但是一种可怕、阴森抓住了他。
当他同范五走出的时候,主人的门口挂着一对红灯,已经辉煌地点起了。
走过半里路的光景,便隐隐地听着鞭炮声,这声音深深地刺透了他的心。
(选自《地之子》,有删改)
【小题1】小说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李小卖妻前夜复杂的心理活动,试作概括分析。
【小题2】小说结尾部分写“四面的人”主要有哪些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造成李小悲剧的原因。
【小题4】小说以“蚯蚓们”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12月12日电 (记者冯华)记者从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获悉:12日16时45分,嫦娥四号探测器经过约110小时奔月飞行,到达月球附近,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完成“太空刹车”,被月球捕获,进入了近月点约100公里的环月轨道。
近月制动是月球探测器飞行过程中一次关键的轨道控制。飞临月球附近时,探测器通过减速制动,使其相对速度低于月球逃逸速度,从而被月球引力捕获。16时39分,科技人员在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出指令,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距月面129公里处成功实施7500牛发动机点火,约5分钟后,发动机正常关机。根据实时遥测数据监视判断,嫦娥四号探测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近月制动获得圆满成功。
嫦娥四号探测器准时发射、准确入轨,原计划在近月制动前实施的3次轨道中途修正,只于12月9日进行了1次,达到预期目标。嫦娥四号探测器后续将在环月轨道运行一段时间,调整环月轨道高度和倾角,开展与中继星的中继链路在轨测试和导航敏感器在轨测试,确保探测器最终能进入预定的着陆区,择机实施月球背面软着陆。
在月球背面着陆并不是在探测器抵达轨道后让其降落那么简单。除了正常着陆的难度之外,在月球背面着陆的任务还带来另一个挑战:一旦被遮挡在月球背后,探测器将无法与地球上的任何人通信。之前布置的北斗卫星已经部分解决了通讯问题,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卫星国家。除此之外,中国航天机构不得不在今年5月发射一颗中继卫星,这颗名为“鹊桥”的中继卫星解决了月球背面和地球的信号传递以及卫星的信号接收问题。
(摘编自《 人民日报 》2018年12月13日)
材料二:


材料三:
美媒称,人们已经把人类送上月球,并发射了许多探测器和轨道飞行器探测月球,但太阳系中人们这个最近的邻居有整整一半仍然未被探测过。中国发射了嫦娥四号对月球背面进行探测,该探测器刚刚开始其漫长旅程的第一段。
据美国《大众机械》月刊网站12月11日报道,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的研发工作已进行多年,它8日最终发射升空。这将是继嫦娥三号之后中国第二个在月球上着陆的探测器。
报道指出,嫦娥四号可能将于明年1月初某时在月球南极附近的冯·卡门撞击坑着陆。该撞击坑是范围更广的南极-艾特肯盆地的一部分,该盆地是太阳系中最大和最古老的撞击坑之一。通过这次任务,科学家最终将能够近距离深入观察该区域,并进一步了解太阳系的历史。
另据美国石英财经网站12月10日报道,在帮助把嫦娥四号探测器送入太空的火箭箭体上,中国对其他合作国家的贡献表达了认可,在箭体上印上了嫦娥四号及“鹊桥”中继卫星所搭载设备研制机构的标志。
报道指出,以下是中国在用以保护嫦娥四号探测器的火箭头锥上提及的国家。荷兰奈梅亨大学牵头设计了一种无线电天线,该天线早些时候随“鹊桥”中继卫星发射升空。科学家们希望该天线接收到可以透露宇宙起源线索的信号。由于受到干扰,在地球上很难捕捉到这些信号。德国基尔大学科学家帮助研制了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器,将用来测定月球辐射水平以及开展其他实验。基尔大学实验及应用物理学研究所主任罗伯特对记者说,这一合作始于德国航天企业OHB系统公司2015年组织的一个研讨会之后。沙特科学家研制了摄影仪器,为月球拍摄影像和照片,该仪器搭载在与“鹊桥”中继卫星任务一起发射的一颗微卫星上。据瑞典空间物理研究所马丁·维泽尔博士透露,嫦娥四号还配备了瑞典制造的一台探测仪,该设备可以分析太阳风如何与月球表面相互作用,该设备系瑞典空间物理研究所研制。
在嫦娥四号任务之后,中国还拥有更雄心勃勃的探月计划——正如“嫦娥工程”的标志所暗示的一样。为“环球时代”网站及其他机构撰写中国太空计划相关文章的安德鲁·琼斯指出,“嫦娥工程”的标志整体形状看上去像中国古汉字“月”字,也像一轮新月。
根据中国2006年作出的解释,该标志圆弧起笔处是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当年,该标志在政府从全国征集的1000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该标志底部是一群和平鸽,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该标志圆弧内的灰色标记是脚印,代表中国月球探测的“终极梦想”。
(摘编自《参考消息》12月1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一号受控撞月,为下一步探测器在月球精确着陆提供宝贵原始数据和技术经验,为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嫦娥四号探测器到达月球附近后,通过减速制动,使其相对速度低于月球逃逸速度,从而被月球引力捕获。
C.嫦娥三号落月并展开巡视勘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三步走的第二步完美实现。
D.嫦娥二号探测器运行在月球背面,它们将在环月轨道运行一段时间,实施月球背面软着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十分困难,中国科学家们相继解决了了通信,着陆等诸多难题。
B.在火箭箭体上印上嫦娥四号及“鹊桥”中继卫星所搭载设备研制机构的标志,这是中国对荷兰、德国、沙特和瑞典的贡献表达认可的举动。
C.中国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也是为了在未来的太空战中抢得先机。
D.嫦娥四号探测器的入轨异常顺利,只进行了1次轨道中途修正就达到了预期目标,显示了中国航天强大的技术实力。
【小题3】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壮举需要哪些条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汤一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汤一介转学到了重庆的南开中学。当时的南开中学可以说是一个贵族学校,国民党很多高官的子女都在那儿上学,常常用汽车接送。那时候的汽油是非常贵重的。于是,热血愤激的汤一介和同学张岂之、宁可拍案而起,办了一期壁报《一滴汽油一滴血》,抨击这一现象,但是学校训导长对他们毫不客气,“不让我们办了,而且说再闹就开除我们。”
1945年1月,为准备考大学,汤一介回到了昆明。当时,由于妹妹的病逝,加上国民党政府的黑暗,少年汤一介开始独立思考一些人生问题,《论死》《论善》《论生的意义》等一些展露他哲学家天赋的文章就出来了。
第二年,汤一介考上了北京大学。“我下定决心,我要做个哲学家,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探讨一些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
1981年,汤一介在北京大学开课,他将《魏晋玄学与佛教、道教》一课修改成《郭象与魏晋玄学》,找出魏晋玄学发展的内在理路,探讨哲学方法对认识哲学思想变迁的重要意义,尝试把哲学的比较方法运用于中国哲学的研究领域,这些问题的讨论,极大地促进了当时哲学思想的解放;在由《早期道教史》一课修改成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汤一介大胆提出,必须把“宗教”和“迷信”区别开来,要肯定“宗教”和“非理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意义,而这些探讨,均是此前的道教研究很少讨论到的,汤一介以他敏锐的哲学家的眼光,开新时期哲学研究风气之先。
汤一介开创性地提出做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要从大量的史料里梳理、建构出一个中国哲学的体系。
作为一名学者,他想他必须肩负起这样一个责任,就是探讨传承我们自己的文化,在传承自己文化的过程中使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于是,汤一介在讲课的同时办中国文化书院函授班,一招生就是一万两千人。
耄耋之年的汤一介的最后心愿是“把《儒藏》做好,把中国解释学做出点眉目来”。要集中华文化精髓之大成,将儒家文化瑰宝系统全面地“收藏”;创建中国解释学,是要参照西方解释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注释经典的要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梳理,其意义则在以新的理论方法和新的语境对传统文化进行“开发”,即古为今用。“如果只有收藏,没有开发,则传统文化会一直束之高阁;但如果只有开发,而没有收藏,则传统文化会陷于贫瘠。”对这个明清两代均有学者提出而终未成行的浩繁无比的工作,汤一介唯一担心和希望的是,他要努力等到编撰工程完成的那一天。
相关链接
汤一介(1927~2014),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著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等,在国内外哲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为哲学研究史上不可不读的著作。虽然有数次机会留在国外一流大学任教,薪酬、环境都要比国内好得多,他都放弃了,对于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来说,“活着就意味着责任”。
(以上材料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概括分析传主事迹)汤一介先生“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在文中是通过哪些事件体现出来的?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小题2】(概括分析传主形象和取得成就的原因)汤一介先生为什么会成为国内外影响重大的哲学家?请就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结合材料做简要的概括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中国史上的“士”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西方人常常称知识分子为“社会的良心”,认为他们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知识分子一方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这里所用的“知识分子”一词在西方是具有特殊涵义的,并不是泛指一切有知识的人。这种特殊涵义的“知识分子”首先也必须是以某种知识技能为专业的人;他可以是教师、新闻工作者、律师、艺术家、文学家、工程师、科学家或任何其他行业的脑力劳动者。但是如果他的全部兴趣始终限于职业范围之内,那么他仍然没有具备“知识分子”的充足条件。根据西方学术界的一般理解,所谓“知识分子”,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以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知识分子”事实上具有一种宗教承当的精神。

如果从孔子算起,中国“士”的传统至少已延续了两千五百年,只是这一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中国史各阶段的发展而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于世的。概略地说,“士”在先秦是“游士”,秦汉以后则是“士大夫”。在秦汉以后的两千年中,“士”又可更进一步划成好几个阶段,与每一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各方面的变化密相呼应。秦汉时代,士的活动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以儒教为中心的“吏”与“师”两个方面。魏晋南北朝时代儒教中衰,“非汤、武而薄周、孔”的道家名士(如嵇康、阮籍等人)以及心存“济俗”的佛教高僧(如道安、慧远等人)反而更能体现士的精神。隋、唐时代除了佛教徒继续其拯救众生的悲愿外,诗人、文士如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人更足以代表当时“社会的良心”。宋代儒家复兴,范仲淹所倡导的“以天下为己任”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风范,成为士的新标准。

我们虽然承认士作为“社会的良心”,要超越个人的或集体的私利之上,但这并不是说士作为一个具体的“社会人”可以清高到完全没有社会属性的程度。所谓士的超越性既不是绝对的,也决不是永恒的。从中国历史上看,有些士少壮放荡不羁,而暮年大节凛然;有的是早期慷慨,而晚节颓唐,更多的则是生平无奇节可纪,但在政治或社会危机的时刻,良知呈露,每发为不平之鸣。至于终身“仁以为己任”而“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士,在历史上原是难得一见的。我们所不能接受的则是现代一般观念中对于士所持的一种社会属性决定论。以决定论来抹杀士的超越性,是只见其一、不见其二的偏见。按之往史,未见其合。事实上,如果士或知识分子完全不能超越他的社会性,那么,不但中国史上不应出现那许多为民请命的士大夫,近代西方也不可能产生为无产阶级代言的马克思了。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识分子既以人类基本价值为依据来批判社会上的一切不合理现象,又致力于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
B.西方学术界一般认为,知识分子必须要超越个人私利去深切关怀国家、社会乃至世界上一切公共利害之事。
C.“游士”和“士大夫”活动的时代分别是先秦和秦汉以后,秦汉时代“吏”与“师”集中扮演了“士”的身份。
D.范仲淹倡导的“以天下为己任”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宋代士的新标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士在中国史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是因为各阶段所对应的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发生了变化。
B.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高僧承载着士的精神;隋唐时代,“社会的良心”已不由佛教徒代表,转而由杜甫等诗人、文士代言。
C.中国“士”的传统源远流长,从孔子开始延续了至少两千五百年,自先秦以来没有中断,但是期间屡有转折。
D.本文以为民请命的士大夫、为无产阶级代言的马克思两例,有力地驳斥了现代一般观念中对“士”所持的社会属性决定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史上“士”的概念大致相当于今天“知识分子”的概念,这两者在基本精神上有不少契合之处。
B.中国历史上有些士并非一生都践行着士的精神,说明士的超越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必强求一以贯之。
C.很多专家、学者知识水平高,专业技术过硬,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使他们成为“知识分子”中的精英。
D.知识分子有担当精神,可以为某一社会阶层的利益发言,但也可以超越私利的束缚,超越该社会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