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和阿拉伯人远航的局限性
中古时期,中国人和阿拉伯人的远洋航行技术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他们开辟了从东亚到印度洋和东非之间的各条航线,包括从好望角到印度的航线。15世纪的中国,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军事实力,都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强大的国家,郑和船队就已具备了环球航行的能力,但郑和下西洋后,中国的远洋航行却偃旗息鼓了,阿拉伯人的远航也仅在印度洋海域,至多到中国而已。
首先,明成祖命郑和下西洋政治上的动因是主要的。这是因为在仍以自然经济立国的中国,没有对海外商品市场的需求。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统治者都以天朝上国自居,把邻国视为番夷,对邻国主张宣化、怀柔政策,通过“贡赠”或“厚往而薄来”的形式,笼络邻国,建立起封建宗主国和臣属国的关系,只要邻国番邦岁岁来朝,歌功颂德,就满足了。其贸易交往实质上是以经济赠予为手段,达到邻国在政治上拥护自己的目的。如1411年马六甲国王拜里迷苏刺率540余人的庞大使团访问中国,明成祖按王礼接待,他们住在中国的开支不算,告别时,还赠送礼物和金银。因此,郑和下西洋期间,主要是宣诏封王授印,调解邻国间的纠纷,立碑颂德,送迎使节等,以天朝上国的姿态吸引亚非国家向中国示好。
需要指出的是,明朝基于政治上的考虑,降低来自东南沿海的海盗、倭寇等政治势力的威胁,一方面对海外奉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却对本国商人出海采取封禁政策,毁灭性地打击了正在兴旺发展的民间海上商业力量,严重影响了中国航海在海外的开拓。
其次,明朝命郑和下西洋,与海外互通有无,贸易目的也主要是为官府服务。明朝的远航是由政府组织的,海外贸易控制在政府手中,进口的主要产品,珍宝类和动物类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显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占第二位的是医药和香料,由于价格昂贵,只有统治阶级才享用得起;进口的布匹,虽属外国普遍使用的生活用品,然而明初中国的棉花种植也尚属大力发展阶段,棉织品使用并不普遍,进口的布匹可能因为价格不菲而未能落入普通居民手里。用中国精美的手工业品丝绸、瓷器,交换珠宝、珍禽等自然物品,不仅对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很小,反过来巩固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完全违背价值规律的贸易方式,使国家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种方式在当时尽管赢得了邻国的拥护,却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因此明成祖去世后,就有大臣劝谏停止远航。1431年,明宣宗时郑和第七次远航,终成绝唱。
活跃于印度洋海域的阿拉伯人,经济上比较依赖海上贸易,以盈利为目的,独立性较强,但14、15世纪,阿拉伯各国尚未出现资本主义关系萌芽,阿拉伯人的商业没有国内的产业作为基础,没有建立海内外一体化贸易网络的必要,不像西欧基于国内手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基础,具有强烈的扩张特点。因此,阿拉伯的海外贸易也是建立在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中介贸易,所得利润多用于封建性耗费,对商品经济的促进没有很大影响。
(选自解光云《世界文化史•全球海道大通和新旧大陆文化的交融》,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成祖曾以天朝上国自居,命令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因为中国当时以自然经济立国,没有产生对海外商品市场的需求。
B.明朝远航通过政府组织,自然海外的贸易控制在政府手中,进口的珍宝类、动物类产品占有很大的比重,明显服务的对象就是统治阶级。
C.明朝贸易方式完全违背了价值规律,使国家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有大臣反对远航,郑和的第七次远航则不同,于是成了绝唱。
D.建立在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中介贸易,所得利润多用于封建性耗费,这是阿拉伯各国海外贸易的特点,对商品经济的促进没有太大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方面,也就是政治动因和贸易目的来论证中国远航受限的原因,其中政治动因是主要的。
B.文章第二段举明成祖按王礼接待马六甲国王拜里迷苏刺率领的使团告别还赠送礼物、金银的例子,证明明朝贸易交往实质是以经济赠予为手段,达到邻国在政治上拥护自己的目的。
C.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中国人和阿拉伯人远航受限的原因,其中指出了中国人的远航给国家财政带来的沉重负担。
D.文章采用总分结构论证了中国和阿拉伯远航的局限性,二者平分笔墨,举例详实,具有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5世界中国的郑和船队已具备了环球航行的能力,后来却偃旗息鼓了;阿拉伯人的远航虽然独立性较强,但也仅在印度洋海域。可见,中国人和阿拉伯人远航有局限性。
B.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统治者通过“贡赠”或“厚往而薄来”的形式,笼络邻国,建立相互关系,因为他们喜欢以天朝上国自居,只要邻国番邦岁岁来朝,歌功颂德就满足了。
C.如果明朝远航与海外互通有无的目的不是以服务官府为主,那么海外贸易有可能加大对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动摇中国的自然经济。
D.只要明朝不采取封禁本国商人出海的政策,就不会使中国人的航海受到毁灭性打击,使中国航海在海外的开拓严重受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17 12:02: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环球科学》年度创新榜发布了,毫无悬念,华为又出现在本土企业创新榜中。在中国本土企业创新的闪耀群星中,华为应该是最亮的那额。过去一年,华为研发投入超过600亿元,排名全球第入。华为一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就几乎占中国大陆地区所有企业研发总投入的5%,在国际专利申请量上,华为位居全球第二。与此相对应的是,华为2016年销售收入达5200亿元。华为崛起,获得了国际同行中“CEO 杀手”称谓,个个为之侧目,不敢掉以轻心,可是,华为感觉良好吗?肯定不是,我们看到领军人物任正非如履薄冰,对于华为创新的前景,任正非最經典的叙述是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他在发言中这样说道:“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国境,。那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的一次隆重大会。任正非这样发言,格外引人注目。尤其是他还说道:“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前进在速航中。会后,任正非的“无人区”,“困境”。 “迷航” 等,都成了报道的热词,引起科技界热议。

严格说来,中国科技企业乃至整个科技界的创断,还远没有全面进入一骑绝尘。环顾左右不见对手的无人区,智能手机方面,华为前面还有苹果和三星:在芯片领域,华为还在紧追高通,但以中国科技发展的态势,中国科技在某些领我从跟随到进入领跑的情况,已经出现,将来会越来越多,最終形成常态。这个时候,任正非首先想到无人区里如何创新,就像当年在华为顺境中想到冬天一样,是未雨綢缪的前瞻性思考,也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应有的思考。

从跟随到领跑,再到进入创新的无人区,应该有很大的不同。这个时候,需要的不仅是在别人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渐进性创新,更多是需要源头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否则,随时有可能被别人重新超越。华为对此应该是清醒的,数字通信,互联网、手机,计算机芯片,这些华为公司今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技术,都不是华为发明,也不是中国人发明。所以,任正非们感到前途茫茫和总机是正常反应;如果感觉不到,那才是真正的危机。

怎么在无人区创断?怎么让中国不断涌现源泉头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这可能是中国科技界今天和未来的重大课题。创新最关键的要素是人和环境,无人区创新,对人和环境的要求也应该高很多。想象一下在珠穆朗玛峰顶和字宙深空探险的情况吧,那可能是无人区创新最形象逼真的场景。在那样的条件下,需要身体素质和勇气都超人的探险者。同样的。在无人区创新的科技人员,科学素质应该也不同于一般人,而且,同样需要勇气。无人区的创新环境。也可以用珠峰探险者和字航员的装备来类比,只有在精心打造的特珠环境的保障下,他们才能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生存与成功。同样,努力为在无人区创新的科技工作者营造一流环境作为保障,是必须的。

前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先生在谈到创新的环境时这样概括道: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遵循科学规律和维护科研规范;规范科学精神和学术民主:百折不回的奋斗精神和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周光召先生列举出的关于创新环境的诸多因素,应该是对无人区创新环境的最低要求。

还有一点不能不说,无人区创新,探索者常常处于任正非所说的“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三无状态,失败的风险大大增加,怎么对待可能的失败?任正非自己給出了答案: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未来的探索本来就没有“失败”这个名词。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

对的。今天和未来在无人区奋斗的中国科技工作者,无论成败。他们都是英雄。

(选自《环球科学》陈宗周《无人区创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的是
A.华为获得了国际同行“CEO杀手”称谓,应该是中国本土企业创新群星中最亮的那颗。
B.华为在过去-年里研发投入几乎中国大陆所有企业研发总投入的5%,所以在国际专利申请量上,华为位居全球第二。
C.华为研发投入600亿元,销售收入达5200亿元,让同行巨头们个个例目,不敢掉以轻心。
D.华为攻入无人区后如服薄冰,无人区既是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也是创新的领跑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华为耀眼的成绩开篇,引入华为的危机意识,接着论述了如何解决危机以及在此过程中应有的态度。
B.文章以崛起的华为为例,运用例证、引证、喻证等多种方法,深入探讨企业的创新问题。
C.文章以近一半文字,论述了创新所需要的条件。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遵循科学规律和维护科研规范等,是无人区创新环境的起码要求。
D.文章后半部分论述创新环境的保障,鼓励科技工作者人胆创新,如果没有创新环境的保障,就不会有科学素养和勇气超群的科技人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科技工作者未雨绸缪、高瞻性的思考,促使中国科技在某些领城已经出现从跟随进入领跑的情况。
B.源泉头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是全新的创新,而华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技术,都不是自主研发,所以任正非感到前途茫茫。
C.华为只有在精心打造的特殊环境的保障下,科技工作者才能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生存与成功。科技工作者如果拥有探索者和宇航员的装备,就可以成功。
D.创新与探索有可能失败,但在无人区奋斗的科技工作者,无论成败,都是英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物节律让我们与地球同步
——解读2017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①北京时间10 月 2 日17: 30,2017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诺贝尔委员会将此奖项颁发给了美国遗传学家杰弗里·霍尔(Jeffrey C. Hall)、迈克尔·罗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和迈克尔·杨(Michael W. Young),以表彰他们在生物节律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②生物节律是什么呢?说得通俗点,它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生物钟。比如我们人类以及很多其他动物的睡眠控制就与体内的生物节律有关系。有意思的是,生物节律并不是高等动物才有的什么高级功能,几乎所有生物,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甚至是单细胞的细菌,都有着生物节律性。
③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三位科学家,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围绕果蝇展开的。在果蝇的细胞内有两种蛋白质,名为PER和TIM。其中,PER的量会随着时间呈现节律性的变化,当夜晚的时候,PER在细胞内越聚越多,最终结合TIM蛋白,形成一个异源二聚体,就会进入细胞核内,抑制period基因的转录。而period基因正是编码PER蛋白的基因。于是,在白天的时间里,PER蛋白的量越来越少,被细胞不断降解。随着PER量的减少,它对period基因的抑制作用就会减弱,于是PER蛋白的生产量在晚上又重新恢复了。这样一轮变化的周期恰好就是24小时。至于TIM蛋白,它是由一个叫作timeless的基因编码的,这个基因与果蝇对光的感受性有关。所以说,果蝇的生物节律既是一个可以在短时间内维持自身准时运转的稳定系统,又是一个在长时间内可以受到光线影响,重新定义自身周期的动态系统。
④我们人类所属的哺乳动物的生物钟还要再复杂一些,但其核心仍然是像PER-TIM这样一对能够调节自身表达水平的自反馈系统,分别被称为CLOCK和BMAL1蛋白。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复合物的结构在2013年得到了解析,发表在了Nature上。这个结构研究工作揭示了CLOCK与BMAL1相互作用的模式,指出了关键的氨基酸残基。有意思的是,对于这些关键氨基酸残基的突变虽然能够有效破坏这两种节律蛋白的相互作用,但是对于生物节律系统的冲击却非常有限,不过是不足半个小时的延长或缩短而已。这说明,生物节律系统的复杂性和抗干扰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⑤实际上,生物节律系统几乎可以说是一个魔法般的存在。试想一下,仅仅依靠基因与蛋白质这样的生物材料,大自然竟然搭建出了一个如同钟表一样准确的计时系统,而且还是光控可调的,自稳抗干扰的。发现这一系统背后奥秘的人,获得诺奖无疑是当之无愧的。或许,这样一个神奇的系统又会像眼睛或鞭毛一样,让神创论者或设计论者拿来当作可以依赖的“证据”。但实际上,这恰恰是进化的结果。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它们都是进化的产物,而进化的目的——如果说真有什么目的的话——都是为了让他们尽可能地去适应自己的环境。而地球自转所导致的24小时的昼夜更替,恰恰是包括我们人类自身在内的所有生物都要去面对的一种“环境”因素。
⑥其实,生物节律可以随光照调节的这种属性对于生物的生存也是非常重要的适应性。当然,上亿年前的恐龙不会来一次跨时区的旅行,也用不着倒时差。但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日照时间都会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的生物节律每天也都在做着相应的微调。跨洲飞行导致的倒时差,则是一种剧烈的调节行为,带给我们的体验也是相当痛苦的。对于生物节律机制的研究,或许能够帮助我们在未来开发出一些药物或疗法,让人类能够更快、更轻松地应对时差效应。
⑦不过,生物节律也并不都是以24小时为周期的。比如筑造出了巨大珊瑚礁的小小珊瑚虫,他们排卵排精的时间非常精确,总是在月圆之夜的同一时间开始,于是能看到珊瑚礁附近像雪一样飘向海面的珊瑚卵,场面蔚为壮观。这种精确性是为了确保了受精的高成功率,而其背后的机制同样与生物节律有关。这套机制同样靠两种基因配合完成,其蛋白产物水平会随着时间周期性波动。只不过,它感受的主要是月光,只有在月光最强的时候,才会开启引发排卵排精行为的基因。
⑧凡是有机会在月圆之夜到珊瑚礁潜水,见识过珊瑚排卵排精的壮观场景的人,无不感慨于自然的伟大。其实,当我们熬夜犯困、瞌睡连连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同样的伟大机制在发挥功能呢?今天获得诺奖的三位科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将人类引领进入了生物节律研究的大门,而门里面还有很多很多的未知等待着后来者的探索。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节律并不是高等动物才有的什么高级功能,所有生物,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甚至是单细胞的细菌,都有着生物节律性。
B.获得2017年诺贝尔生物奖的三位科学家,他们的工作主要是通过研究果蝇细胞内的蛋白质来研究生物节律性。
C.在果蝇的细胞内有两种蛋白质,名为PER和TIM。PER蛋白的量在白天会越来越少,在晚上又重新恢复。这一轮变化的周期恰好就是24小时。
D.果蝇细胞内的TIM蛋白,是由一个叫作timeless的基因编码的,这个基因与果蝇对光的感受性有关。果蝇的生物节律在长时间内可以受到光线影响,重新定义自身周期与此有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地球自转所导致的24小时的昼夜更替,使地球所有生物的生物钟都以24小时为周期。
B.对于生物节律机制的研究,或许能够帮助我们减轻跨洲飞行导致的倒时差的痛苦,让人类能够更快、更轻松地应对时差效应。
C.上亿年前的恐龙不会来一次跨时区的旅行,也用不着倒时差。所以恐龙没有生物钟。
D.生物节律系统几乎可以说是一个魔法般神奇的存在,就像眼睛或鞭毛一样,被神创论者或设计论者拿来当作理论依据。
E. 珊瑚虫总是在月圆之夜月光最强的时候同一时间开始排卵排精,这种精确性确保了受精的高成功率,其背后的机制同样与生物节律有关。
【小题3】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应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每当听到小雨滴答到院子里那棵山楂和海棠树上,客居北京已数十载的我总想在窗前呆站那么一会儿。这不仅是因为较为干旱的北京很少下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小雨,也不仅是因为它总让我怀念起青少年时期在苏北在上海度过的那些个青涩岁月,更多的倒是它的恬静和散漫、从容和豁达、持久的含蓄和极为谦和的广阔、不露声色的执着和静悄悄地精进博取渗透……总让我感到它冥冥中演示的是一种人生态度。昭现世间一种生存景象。不必疾风暴雨。也无须电闪雷鸣。貌似与世无争,却坚定地守望着润泽着“麦田的未来”。
②它总能让我想起十四五岁时,在皖南山区插队,被调到乡中心小学任教后,跟我同宿舍的一个胡姓教师。胡老师大约三十出头,中等身材还偏矮偏瘦了一些。厚嘴唇。大脑袋。背略有些罗锅。一直单过着。学校里有一些同事不怎么瞧得起他。经常拿他的一些生活琐事上的“陋习”开玩笑。他从不“反击”,甚至都不会立即转身离去。大概是因为我和他都教低年级,校领导把我俩分到一个宿舍里,方便我俩“切磋教艺”。但即便对我这样一个几乎只有他一半大的小同事新同事,他也不会做一点“嘘寒问暖”的事。只要有一点空闲时间,就见他在一盏油灯下写着什么。写在各种各样的纸片上。然后锁进一个肥皂箱里。也不许我们碰他这个箱子。时不时能看到他把一卷这样的纸片放进一个土布做的袋子里,带到镇街上的邮局去。过上一段时间,又能“感觉”到他从邮局把这些纸片又带回木箱里。应该是被人退了回来。于是他越来越瘦。脸色也由黄泛了青白。
③一次寒假后,他没能及时返回学校销假。随后便传来消息,他得了肺结核。咯血。肺上出现空洞,不止一个。那时候,已经有了治疗肺结核的特效药。人们不再像三四十年代那样把这个病视为不治症,但在远山区这样贫困落后的地方,却几乎仍然没有治愈的可能。人们开始淡忘他。学校甚至都准备收拾他的“遗物”了。他却突然出现在了我俩的宿舍里。说话都带喘。瘦得没个人样。他嘶哑地告诉我,他活不到年底了。他是来料理自己的后事的。
④他从床底下拽出那个肥皂箱,请我帮他搬到后山上去。我不明白他要干什么。但看他一副恳切的模样,还是在小雨的泥泞中,替他把木箱扛上了后山。然后他就点着了箱子里的那些纸片。我以为他是彻底自暴自弃了。开始怜悯他。想劝慰他几句。却看到他眼睛发亮了。在火光的映照下,他脸上的神情实实地呈现一种少见的欣慰。然后他就跪下了。跪在泥泞中。做出一副默默祈祷的模样。在我帮扶下,他踉踉跄跄地站起,说了声:“谢谢你,小陆,帮了我最后一把。”随后说的话简直让我惊呆。他说:“我希望真的可以带着这些底稿,到那边去,继续写完它。”“写完它?带到那边去?”我瞪大了眼睛问。“当然。我教了这么些年的低年级,还是有一点体会和想法的。我一直想把它们整理出来。现在只能希望真的能够带到那边去完成它了。”他自嘲般地微笑了一下,又长长地叹了口气。然后我俩都不再作声。看着小雨把纸片里最后一点火星子淹灭。他才说了句:“现在可以了。可以了……”
⑤后来他再也没回到乡中心小学里来过。应该是到“那边”去了。
⑥那天给少年时期的我的震惊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它突然在我眼里推开了一扇窗或门。这是通向无数极平凡极普通的人的心灵的门或窗。我愧疚自己也跟那一些曾经瞧不起他的同事一样,瞧不起过他。就像我们常常会忽视淡漠无数像小雨一样悄没声地活着的普通人一样。暴风雨的摧枯拉朽,海燕似的刺穿乌云雷暴翱翔,固然值得关注和赞美,而那些灰暗的水泥和砖块则无法让一座大厦呈现金碧辉煌。但正是这一块块灰暗的水泥和“粗陋”的砖块以它们另类式的坚韧和执着,甚至还可以说“牺牲”,构筑起金碧辉煌的底架。
⑦我们看到“普通”的伟大了吗?
⑧我们真心承认“普通”之不可或缺了吗?
⑨我们实实在在地愿意用自己的成功去为无数个“普通”作出的牺牲,付出的代价做一点实实在在的弥补吗?
(10)我问小雨。它依然悄悄地淅沥着。不声不响地滴答着……
【小题1】第二段“感觉”中用引号,请分析引号的作用。
【小题2】下列选项中对人物描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多种人物描写手法,塑造何老师的形象,生动细致。
B.本文通过反面衬托,用学校里的老师等其他人物反衬胡老师高尚品格,特点鲜明。
C.本文通过先抑后扬的手法,塑造了胡老师不为人知默默坚守的品格,形象更为突出。
D.本文通过“我”的视角,写出了我对胡老师品行的认识渐渐深入的过程,亲切感人。
【小题3】本文多次写到“小雨”,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4】第⑦到⑩段形式独特,请赏析这种独特形式的表达效果。
【小题5】评析“胡老师的木箱”所蕴含的意义。

同类题4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歌手
2016年10月13日下午,瑞典文学院宣布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著名摇滚、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表彰其“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这是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将奖项授予“非文学界”人士。
鲍勃·迪伦10岁时便自学了口琴、钢琴和吉他,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大学期间,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并首度以鲍物·迪伦为艺名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
1961年,鲍勃·迪伦从明尼苏达大学辍学,前往纽约,去追寻美国“民谣之父”伍迪·格思里,继续自己的音乐梦想。鲍勃开始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执着地相信自己是其中的一员。他让诗歌走出文学殿堂,以一种大众的视角重新来到民间歌谣中,以现代音乐形式进行传播,从而让诗歌又恢复了那种万人传唱的生气。他创作了一首美国民谣史上的经典作品《大雨将至》,这首歌第一次将民谣和诗歌结合了起来,开启了流行歌曲的新面貌,以致牛津大学最权威的“诗歌教授”里克斯认为迪伦“堪与最伟大诗人同列”,迪伦的歌词就是他的诗,年轻人在他的歌声和歌词中沉溺!
1965年,鲍勃·迪伦第一次以一种接近摇滚的方式来表现民谣,被当时的听众视为民谣界的叛徒,但今天,这摇滚民谣已在美国蔚然成风。
鲍勃·迪伦在他的忆录中写道:“你想要写的歌曲源于生活。”1963年到1964年间,他写下一首又一首关于黑人民权运动、关于反战、关于青年对时代的困感与焦虑的歌曲。如迪伦创作的著名歌曲《答案在空中飘扬》,提问发人深思,影射美国越战,在当时成为了整个民权运动的圣敬,鲍勃·迪伦的歌曲关乎民权、关乎爱情、关乎政治、关乎宗教,内容厚重真实,远离虚幻,让内容僵化的传统民谣走进了新时代,并开创了民谣的辉煌岁月。
迪伦全身心融入生活,关注历史,这让他写出的歌词能够震撼他当时所生活的年代,经久不衰。他的歌词不是简单的流行话语,他以丰沛的诗意和真挚饱满的词汇来表现人性、叩问人生,他用一生的创作阐释了人类生命的意义,他的歌词跨越了国界!
70年代,鲍勃·迪伦开始涉足其它诸多领域。鲍勃·迪伦曾出版过他的歌词合集;他还是位优秀的传记作者,2004年鲍勃·迪伦的自传《像一块滚石》出版,一路畅销:他的回忆录《编年史》被评为《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节;1971年他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小说《塔兰图拉》;自1994年以来迪伦已出版了6本画作,他的绘画作品也曾在大型艺术画廊中展出过……2008年,鲍勃·迪伦获得第92届普利策文学奖。
诺贝尔奖组委会常务秘书萨拉认为,鲍勃·迪伦的诗词可以和古希腊诗人荷马和莎孚的作品相媲美。1997年,鲍勃·迪伦第一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此后的1998年到2002年间,鲍勃·迪伦每年都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迪伦得到过包括格菜美奖、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奖项。2012年5月,迪伦获得了由美国总统奥巴马颁发的总统自由勋章。2010年2月他受邀参加奥巴马夫妇在白宫组织的纪念民权运动的大型音乐会,但他对唱歌之外的事情丝毫不感兴趣不参加演出前的宴会,也不愿和自己级别最高的粉丝奥巴马拍照留念,他只给了奥巴马一只苍老的手和一个微笑。
有关诺贝尔文学奖该不该颁给歌手鲍勃·迪伦成为各国人民争议的话题。《纽约时报》撰文写道,“瑞典文学院选择一位流行音乐人赢得世界文学界最高的荣誉戏剧化地重新定义了文学的边界,引发了对歌词是否与诗歌具有同样艺术价值的讨论”;畅销小说《十九分钟》的作者乔迪·皮考特尖刻地写道,“我为迪伦高兴,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也可以获得格莱美音乐奖?”
在迪伦获奖的消息公布后,瑞典学院称一直联系不到现年75岁的音乐人鲍勃·迪伦。美国福克斯新闻网22日发送电邮请求鲍勃·迪伦的发言人拉里·詹金斯对获奖做出回应,但截至23日发稿时仍未得到回复。有消息说,迪伦目前正在巡演出。
鲍·迪伦是个不平凡的人,他一直在举办他的“永不停息的巡演”,迄今为止,他发了40多张音乐专辑,创造了20世纪最令人难忘的经典歌曲。
也许,鲍勃·迪伦不需要诺贝尔奖,但诺贝尔奖需要鲍勃·迪伦!
(摘自《新华网》,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在1895年11月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设立“诺贝尔奖基金会”,文学奖是其中之一,颁给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②《时代杂志》:“鲍勃·迪伦所创作的歌词是优雅的,他所关心的课题是永恒的,不管在哪一个时代,都只有少数诗人的影响力可以超越他。”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鲍勃·迪伦自小就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大学期间就对民谣产生兴趣,最终开启了美国民谣时代。
B.作为歌手,鲍勃·迪伦开启了流行歌曲的新面貌,其歌词如诗句一样为人称道,这使他被公认堪与最伟大诗人同列。
C.由于鲍勃·迪伦在歌词、传记、回忆录、小说、绘面诸多方面的贡献,他获得第92届普利策文学奖。
D.本文撷取鲍勃·迪伦人生的若干片断,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等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了主人公的不平凡。
【小题2】鲍勃·迪伦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3】面对颁奖争议,你觉得歌手鲍勃·迪伦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请结合材料谈谈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