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城乡融合发展的哲学追问

高春花

城市和乡村是人类文明世界的两个空间实体,彼此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和互动关系。从哲学层面探究城乡融合发展的科学合理性,对我们思考如何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城乡关系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产物。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极不发达,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结合在一起,整个社会呈现为混沌的空聚合体,没有城市也无所谓乡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讨论“临海城市”时就深刻揭示了城乡隔离的状况。城乡对立最初表现为乡村对城市的统治,住在乡村庄园和城堡、作为乡村社会代表的封建领主是城市的主宰,他们征收税赋、摊派劳役,行使城市行政管理权与司法审判权。

随着工业文明的崛起,城市生产方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优势,乡村被纳入城市生产体系。这种以城市为主导的城乡对立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城乡对立也带来了诸如乡村的残破和城市的畸形等问题,并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乃至恩格斯所称的“一切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新的生产力将打破旧的城乡对立而形成新的生产关系,城乡关系必将由对立走向融合。马克思、恩格斯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前世今生”为时空视域,科学分析了城乡关系由同一到分异再到融合的路径,体现了城乡关系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中国的城乡关系也经历了相似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金局,“三农”问题仍然突出。同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存在着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发达的城市和落后的乡村共处于城乡空间,形成了空间极化现象。为解决这些问题,***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充分把握我国城乡发展实际,提出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任务。一方面,牢固树立共同体思维,科学理解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工人与农民的关系,积极探索“三农”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激活农村的内生发展动能。另一方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有效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升农村的“内在气质”和“外在颜值”,强健农村发展的“骨骼”和“如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集中反映了党对城乡关系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城乡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伦理要求。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对于“城乡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乡关系”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社会分工。
B.工业文明时代,城市生产方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优势,进而出现“城乡对立”现象。
C.城乡隔离和对立带来种种问题,最主要危害在于乡村残破,阻碍了社会发展。
D.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中国人民不断努力,我国已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共同发展。
【小题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开宗明义,首先阐明了从哲学层面探究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的现实意义。
B.文章先论述人类社会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再具体分析我国城乡融合的问题。
C.作者论述西方和我国城乡发展过程时都遵循从古代到现代的顺序,逻辑清晰。
D.文章引用了马、恩和亚当·斯密的经典论述作为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城市也没有乡村,因此不存在城乡融合问题。
B.在马、恩看来,生产力发展将使城市和乡村合二为一,从而彻底解决城乡融合问题。
C.发达的城市和落后的乡村共处造成空间极化,是现阶段我国城乡关系的重要问题。
D.为破解我国现阶段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党中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6 01:46: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是谁的妈

闫玲月

张老太最近总是爱忘事,本来在炒菜,接个电话就忘记了,直到满屋子油烟味,她才慌忙往厨房跑。两岁的孙女要吃樱桃,张老太怕樱桃酸,打算放点白糖,却错将咸盐当了白糖,结果孙女刚吃进嘴里就哇哇大哭。

柳娜将这些告诉了老公大旺:“你妈怎么整天丢了魂儿似的?该不是得了老年痴呆吧?”大旺细想母亲最近的状态,每天总说脑袋发沉睡不醒、眼睛睁不开,还问他们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大旺昨天明明在家里,母亲非问他去哪儿出差了。刚吃完饭,母亲又问吃的啥。大旺越想越怕,决定带母亲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大旺不断在心里祷告,老天爷,求你了,千万不要让老太太得啥大病啊,我一个工薪族,可没钱救亲妈。

诊断结果出来了,医生说:“主要是脑血管堵塞,脑梗塞是常见的老年病,尽量治疗控制发展吧。”大旺急切地插话问:“要是严重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医生说:“严重的话就是老年痴呆症。这个病怕受刺激,做儿女的平时要多体谅老人。”大旺的眼前马上现出一幅画面:母亲流着口水,神情呆滞,不认识任何人。

大旺一脸愁容地将医生的话告诉了柳娜,柳娜当即揭下脸上的面膜,瞪圆一双杏眼叫嚷:“我可不想伺候一个傻子!”大旺赶紧过来捂媳妇的嘴,但柳娜尖细的嗓音还是从门缝钻进了张老太的耳朵里。

“不能帮带孙女也就算了,还要我伺候她,没门儿!快给你姐打电话,让她把你妈弄走!”大旺的姐姐在外地,婆婆瘫痪在床需要她照顾。“这不好吧?”大旺幽怨说到。柳娜可不答应了:“婆婆是妈,亲妈就不是妈了?凭什么要你一个人管傻子妈?你快打电话,要不我和你离婚!”

听着房间里儿子媳妇吵闹,张老太心头憋得慌。她悄悄打开门,顺着楼梯走出去,她不知要去哪儿,只想早点离开这个家。

张老太穿过一条又一条马路,红灯绿灯不停变换,有一次差点儿被一辆转弯的车撞倒,司机骂了一句:“走路不长眼睛吗?”张老太路过一家菜市场,和她每天去的那家很像,可卖菜的人都仿佛不认识她,张老太捏捏黄瓜摸摸西红柿,招来卖菜的不满:“不买菜别乱动!”

她又继续走,被天桥下的一阵歌声吸引,停住了脚步。一个穿着破洞牛仔裤披着长发的年轻人,弹着一把破吉他,忘情地唱着,脚边放着一只碗,里面躺着几枚硬币。

张老太听不懂他唱的什么歌,年轻人的样子让她想流泪。年轻人的衬衫辨不清原色,长发也好久没有清洗过,黏腻腻贴着额头。

“孩子,你怎么不回家?”张老太问他。年轻人停住弹唱,打量张老太一眼,反问:“你怎么不回家?”张老太说:“我没有家。”年轻人说:“我也没家。”

张老太走累了,坐在榕树下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身上多了一件外套,年轻人正凝神注视她。年轻人说:“你长得像我妈。”张老太说:“好孩子,你就当我是你的妈吧。”

年轻人吃馒头,掰一半给她,她也不嫌弃,两人相视一笑。每当年轻人弹唱,她就坐在一旁静静地听,像一尊雕像。路人投来的钱币虽然不多,但也够他们吃饱肚子的。张老太的内心平静如水,白天听唱歌,晚上睡到天桥下,数星星,看街灯,听蝉鸣。

张老太不记得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她现在只有年轻人这个亲人,她想让年轻人有件换洗的干净衬衫,于是离开年轻人,去寻找衬衫。

衬衫在一个女人手里,张老太伸手去拿,女人破口大骂:“哪里来的疯婆子?”

张老太的手被一个满脸堆笑的男人抓住,这个男人对女人道歉:“对不起,我妈精神不太好。”女人白了他一眼,一扭一扭地走远了。这个男人拉住张老太说:“妈,你可让我找得好苦。”张老太看着他,不知所措。男人摇晃她胳膊说:“我是你儿子呀。妈,跟我走吧。”

男人拿出一只金镯子,告诉张老太:“一会儿我将这只金手镯丢到地上,你看到有人捡就说那是你的镯子,刚好想卖钱,到时候我出面做证,卖了钱咱们去饭店吃大餐。”张老太木然地点着头。

金镯子被捡到三次,只有一次有人出钱买,男人得了钱,果真请张老太去饭店吃大餐,还一口一个亲妈地叫着,张老太乐呵呵地答应着。连服务员都说张老太有福气,养了这么一个孝子。

男人好吃好喝地供她,张老太乖乖听他的话,丢镯子卖镯子,直到有一天警察带他们去派出所,张老太还搞不懂,警察为啥要抓她这个儿子。

通过审讯这个男人,警察知道了事情真相,要帮张老太找到自己的亲儿子。张老太一脸茫然问警察:“他不是我儿子吗?那为啥待我那么好呢?”警察说:“大妈,他是骗子,在利用你啊。你儿子是谁?我马上打电话联系他。”张老太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说:“我实在不记得我到底是谁的妈了,我只知道谁对我好。”

(选自《小说月刊(上半月)》2015年05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欣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儿媳知晓张老太病情后对丈夫撒泼,对张老太恶语相向,与张老太女儿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形成鲜明对比,作者那样写张老太儿媳,根本目的是凸显张老太女儿的善良孝顺、有情有义。
B.张老太与流浪汉的对话很值得品味。“我没有家”与“我也没有家”,相似的言语传达出两者相同的无奈与苦涩,同时多少也折射出当今社会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淡薄。
C.张老太精神出现了问题,被儿媳称为“傻子妈”。在警察局,面对警察一再询问,她“实在记不得我到底是谁的妈”的回答,印证了儿媳的预测是非常准确的。
D.“我到底是谁的妈”,既是张老太的疑惑,也是本文对当今社会的发问。作者把当今社会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推至读者面前,发人深思。
【小题2】小说中张老太离家后先后认识了两个“儿子”--流浪汉与骗子,这两个“儿子”存在着鲜明的可比性。请试从性格品质和对待张老太的态度表现两方面对他们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兵

胡玲

单位招门卫,一直没招到人。应聘者要么嫌工作时间太长,要么嫌福利待遇不好。

这天下午,一个人影在办公室门口晃动,我走过去,吓得差点儿叫出声来。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丑陋无比的男人,四五十岁的样子,瘦削的脸上布满了道道伤疤,像无数条狰狞的蜈蚣匍匐于脸上。男人个子很高,背有点儿驼,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肩上斜挎着一个褪了色的绿军包。

我是来应聘门卫的。男人朝我讨好一笑。他笑的时候,脸上的疤痕显得更加突兀可怕。

听到有人来应聘,人事部的赵经理高喊一声,应聘的,过来!

男人扯了扯身上的军装,走了进去。

看到男人,赵经理也吓了一跳。你脸上的疤怪吓人的。赵经理面带愠色。男人像做错了事情一样,有点儿歉意地脸红起来。

你是哪里人?赵经理朝男人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问。

我是湖南桑植的,贺龙元帅的故乡。男人的语气中透着一丝骄傲。

带证件了吗?赵经理问。

男人从绿军包里掏出一个红绸布包着的东西。打开,里面是三个红本本。男人将红本本小心翼翼地递到赵经理面前,这是我的证件,请您过目。

赵经理拿着三个红本本瞄了几眼,丢在了桌子上。你有做门卫的工作经验吗?

没有,我以前一直在老家种地,媳妇前段时间检查出得了重病,需要很多钱,我才出来打工的。男人的肩膀微微颤抖了一下,丑陋的脸上闪过一抹悲凉之色。

不行,没有经验的我们不要,你走吧!赵经理斩钉截铁地说。

我能吃苦,还有一身力气,干门卫工作应该可以的。男人憨厚地说。

赵经理斜了男人一眼,没好气地说,门卫就是保护我们单位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你年纪一大把了,怎么做得了。

我可以的,真的可以。我练过散打,也懂一些安全救助知识,一定能够干好门卫工作的!男人有点儿着急地说。

我说不行就不行,你就别哆嗦了!赵经理的头摇得像拨浪鼓。

您让我试试吧!哪怕工资低点儿也行,我媳妇病得不轻,我急需钱,急需一份工作。男人带着央求的口气。

对不起,这里不是慈善机构。赵经理冷冷地说。

男人强挤出一丝苦笑,从桌子上拿起三个红本本,认真地用红绸布包裹好,轻轻地装进包里。那谨慎细心的样子,仿佛他放进去的是价值连城的稀有珍宝。

男人黯然地走出了办公室。

几星期后,单位购买了一批办公家具,需要搬到五楼办公室去。单位后面有座桥,桥上每天聚焦着许多等活儿干的人,我决定去那里找个搬运工来帮忙。

桥上,站着许多人,他们有的拿着扁担,有的拿着铁铲,有的坐在三轮车上。我走过去,一大群人蜂拥而上。有活儿吗?多少钱?给我做吧!

有一批家具要搬到五楼,五十块钱做吗?我问道。

钱太少了,做不了。一听我报的价钱,一群人悻悻散去。

我正准备加价时,一个声音响起:这活儿我干。我顺着声音望过去,又看到了那个满脸伤疤的丑陋男人,他依然穿着那身旧军装,挎着绿军包。

还没找到工作吗?我问他。

男人苦涩一笑,是呀,一个多月了,什么工作也没找到,别人要么嫌我老,要么嫌我脸上有疤。实在没办法,我就和他们一样在桥上蹲点,也好寻些力气活儿做。

到了单位,男人二话没说,放下绿军包,扛起一张桌子就上楼去了。

没多久,男人就把所有家具搬上了五楼。虽然是冬天,但男人的旧军装已经被汗湿透了。

我递给了男人八十块钱,男人又退回我三十块。说好了五十块的。男人朴实地笑着说。

男人走后,我发现他的包掉在我这里了。

我打开男人的包,打开红绸布,看到那三个红本本。一本是退伍证,证书照片上的一张脸年轻帅气,英姿飒爽。退伍证的纸张虽已泛黄和起皱,依然能清楚地看见上面的字迹:南滨市某步兵部队,陈青山同志于1994年4月光荣退伍。一本是部队颁发的二等功证书。一本是伤残军人证,写着陈青山在某次救火中不慎烧伤了脸。

男人很快就折了回来,十分着急的样子,看到我手里的包,他松了一大口气。差点儿忘了我最重要的东西。男人说。

男人脸上的伤疤,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一朵美丽的鲜花。我怀着敬重的心情,双手把包递到男人手中。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通过描写我及赵经理初见老兵的反应,突显老兵伤疤的可怕,用老兵相貌的丑陋来反衬他内心的美好,也为他找不到工作做了铺垫。
B.在与老兵对话时,赵经理面带愠色,语气冰冷,拒绝时斩钉截铁,由此可知,赵经理内心对老兵是轻视的,对老兵的需求和恳求是冷漠的。
C.小说多次提到老兵的“旧军装”“绿军包”及很爱惜的“三个红本本”,这些都在暗示老兵对他过往的军人身份和曾经的功绩是很珍视的。
D.对老兵的伤疤,“我”由“像无数条狰狞的蜈蚣匍匐于脸上”到“像一朵美丽的鲜花”的感觉变化,反映的是“我”内心对老兵情感的变化。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在刻画老兵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
【小题3】小说以“我”为视角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年年春深待楝花
曹萍波
传统文化里,连风都是有名字的,据季候分,叫四方风;据花信分,则为花信风。我觉得花信风里边最美的,是楝花风。
楝花就是苦楝花,别名苦苓、金铃子。我单位旧址所在的主办公楼前,便有一大树苦楝,每到暮春时节,花叶披拂,紫烟袅袅,好看极了。
我喜欢苦楝,名字和花本身都美,而且差不多是我小时候最常见的一种树。记得每年春气初暖,其他的树,诸如榆槐杨柳早已由黄转绿,苦楝才禁不住春风细雨的催促,懵懵懂懂地露出头来,之后。它的花期也温吞,往往要等百花盛放之后才开,一开就很惊艳,紫中间白的花,有一种怪怪的脂粉香,且花期还挺长。那时我就觉得,这种“反射弧”格外长的花,很特别。
我对苦楝金黄色的果实,更是记忆深刻。小小的椭圆,又叫“川楝子”,果肉极苦极苦,回想起来也是心惊胆颤。小时候有过许多偷吃野果的经历,诸如“棠棣果子”、“哑米饭”、“楂光”、“垒酒蒡蒡”等等,无不尝过。长大后得知苦楝花叶均有剧毒,只差没有吓出两身冷汗。
毕业多年之后,记得某年,有段时间,工作感情都不如意。我心烦意乱,到了阳朔。正逢漓江涨水,傍晚到西街上散步,雨后天开,蔷薇盛放,苦楝花开得无限繁密,一阵阵温热又浓郁的脂粉香钻进鼻孔。
在这氤氲的香气中,我想起我的一个旧友。当年,她在我们班上各方面条件算是最差的,矮小,不漂亮,家境更是清寒,每每都是靠助学金度日,但她整个人给我的感觉是神清气爽的。同学几年,唯一一次听她抱怨,是她说起她后母又犯傻了,这几年越来越疯癫。那时我才知道,她从小就被亲生母亲抛弃,跟着残疾的父亲相依为命,后来父亲娶了来村里乞讨且神智不清的后母,还生了一个弟弟。在她出生的那个小山村,数十年来她是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无论岁月给过她什么苦,她都顽强地从中走过来了,而且始终都不让自己散发出一点苦味儿。
我当时坐在漓江边,看着那几树苦楝,那样气质悲苦的树,竟然会开那样梦幻的花。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被治愈了。是的,永远不要让自己散发出哪怕一丁点的苦味儿,因为苦味儿一定会驱散那些想要靠近你的人以及你所热爱的东西。
然而如果不是那一次在阳朔看到那么大株的苦楝,我都忘了它还可以长那么大。
在我出生的县城里,苦楝树我见得多。人们不仅观赏它的美,还懂得利用它的花。夏天暑热时,我常被蒸得满身瘙痒难耐,外婆就会取出灶头早已焙干的苦楝花,捣碎成细末,再加点绿豆粉研匀,每天敷四五次,不出几天就好了。
那时,我家所在的巷子口,也长着两棵高过屋顶的苦楝。花开满梢之时,或疏影横枝,或绿荫密蔽,或紫雾缭绕,每站在树下仰望,就能看到紫色的云霞在空中漂浮。在那个最孤独的童年里,当然也不知道它叫苦楝。只是每至春深路过花下,见嫩紫的小花藏在绿叶里,像一群刚破茧的小紫蝶。在鹅羊池边上那条老街,逢风日好时,有人在水畔调萧,吹小河流淌,空气里便满满当当都是陈年的韵味。上了百年的老街青石板,砖头缝缝里都能汩汩地冒出生活热气。
然而一切消逝得措手不及,就在早几年,我再回鹅羊池的时候,发现巷子口那两株苦楝竟然已经不见了,不知道是被移栽了还是被砍伐了,弄得我一度伤感到不行。要知道,它们无声地带给我某种早已潜入内心,却饱含深密的生命诗意。它们是我命途中得到的第一份珍贵礼物,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让我的童年枝繁叶茂。
我渐渐深信不疑,人生真的并不是直线而是弧线。当此生已无法再与那两株苦楝相逢时,如今提笔记之,也未尝不是相遇的另一种方式。
(选自2018年《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描写苦楝花时,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活泼地写出其虽然花期晚,开放迟,但一开放就美到惊艳的特点。
B.第六七段中作者之所以“被治愈”,是因为苦楝花让她悟出生活再苦也不能散发一丁点苦味儿的人生道理。
C.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依次将儿时的回忆,旧友的往事,毕业后阳朔的经历和在县城的生活情景贯穿起来。
D.作者已经无法年年春深时“待到”自己县城巷子口的苦楝花,所以才通过文字的方式与自己记忆中的苦楝花相遇。
【小题2】结合全文内容,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上了百年的老街青石板,砖头缝缝里都能汩汩地冒出生活热气。
(2)它们无声地带给我某种早已潜入内心,却饱含深密的生命诗意。
【小题3】文章第六段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旧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同类题4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钱谷融先生1957年2月发表的《论“文学是人学”》是建国以来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篇历史文献。文章提出了关于文学的人道主义基本精神和原则,不仅在当时具有抵制极“左”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意义,也不仅在新时期之初具有拨乱反正、促使文学回归自身审美特质的功效,而且在新世纪市场经济日趋成熟、消费主义日益蔓延的现实语境下,仍然具有抵御物欲横流、人性异化,维护文学和批评独立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钱先生的重大学术贡献不仅在于提出了“文学是人学”的命题,更重要的是,他对这个命题从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以符合文艺自身规律的方式作了准确而深刻的理论阐述。第一,批评前苏联文学理论家季摩菲耶夫“人的描写是反映整体现实所使用的工具”的“人是工具”观点,确立了人在文学里的中心地位。第二,从价值论角度论述文学作为人学的思想内涵,首次突破把思想倾向落后的作家创作出伟大作品归因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战胜落后世界观的正统主张,认为与其把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的成功“说成是现实主义的胜利,倒不如把它当作人道主义的胜利来得更恰当些”,确立了这个命题的人道主义精神实质。第三,论述了人道主义精神的核心内涵,突出了人道主义精神在文学中巨大、根本的作用。一是明确区分了作为历史思潮和作为人类普遍精神的人道主义,二是精辟地概括了人道主义精神的核心内容即“把人当作人”,在文学艺术中,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为“用一种尊重人同情人的态度来描写人、对待人”;三是高度推崇人道主义精神在文艺发展中的巨大历史作用;四是明确把人道主义作为评价文艺作品价值的“最基本的、最必要的标准”;五是肯定共同人性、普遍人性的存在,文学理所当然地要以描绘和表现普遍人性为己任。
显而易见,钱先生“文学是人学”命题的核心内涵是以“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来认识、理解、把握文学的本质特征、社会功能,确定评价文学作品的基本标准:人是目的,尊重人、解放人、把人当作人,肯定共同人性、普遍人性的存在,并以这种态度来描写人、揭示人性的广度和深度,真正把人作为文学描写的中心。
如果我们回到1957年在极“左”路线的统治下,大批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特别是大批“人性论”的历史语境中,那么,我们可以想象,钱先生提出这个命题需要多大的理论勇气!在“文革”中被作为“黑八论”之一的“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代表论点,承受着更加猛烈的批判。但也正因为此,“文革”之后,钱先生的这个思想理所当然地成为新时期开始阶段人道主义思潮复苏的重要代表观点,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界、文艺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并以其思想的精湛深刻和体现着广大人文知识分子学术良知,而继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节选自 朱立元《“文学是人学”命题的强大生命力》)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文学是人学”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是人学”的命题是文学艺术的人道主义基本精神,也是唯一的原则,这一精神和原则符合文艺的自身规律。
B.在文学艺术创作中,要充分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即“把人当作人”,要用一种尊重人同情人的态度来对待描写人物。
C.评价文学作品的基本标准要用“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来认识、理解、把握文学的本质特征、社会功能。
D.运用“文学是人学”的方法和原则,具有重要意义,可以纠正某些错误的历史思潮和文学主张,正确评价作家作品。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钱谷融先生的重大学术贡献突出体现在他对“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以符合文艺自身规律的方式作了准确而深刻的理论阐述。
B.从价值论角度来看,思想倾向落后的作家创作出伟大作品的原因并不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战胜了落后的世界观。
C.“文革”之后,“文学是人学”的思想成为了当前时期人道主义思潮复苏的重要代表观念,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D.与作为历史思潮的人道主义相比,钱谷融先生更强调的是作为人类普遍精神的人道主义。因为他认为这才是文学的精神实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的人道主义基本精神和原则,具有抵御新世纪市场经济日趋成熟、消费主义日益蔓延滋生的物欲横流、人性异化,维护文学和批评的独立性不可替代的作用。
B.在新时期之初,“文学是人学”的文艺主张之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界、文艺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是因为体现了广大人文知识分子的学术良知。
C.把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的成功理解为人道主义的胜利,这与钱谷融先生明确把人道主义作为评价文艺作品价值的“最基本的、最必要的标准”的主张是一致的。
D.在文学艺术中,人道主义精神就是要以人为目的,尊重人、解放人、把人当作人,肯定共同人性、普遍人性的存在,要以描绘和表现普遍人性为己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甚是好看。其中,“舟中人两三粒”,文有不通而可爱。它有点像大街上以广招徕的霓虹灯。霓虹灯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明灭交互。因了那“灭”,使灭后的“明”更明,而反复不停地明明灭灭,色彩不仅愈显斑斓,其忽隐忽显、忽进忽退,且似活了起来。

“舟中人两三粒”不妨试改为“舟中人两三个”,在字面上可谓通矣。或者省去一字,为“舟中人两三”。可通则通了、 简则简了,却成了明而不灭的霓虹灯,虽有光有色,已是平板呆滞、生气全无。“粒”字就字面讲,作为量词用以指“人”,显然不伦不类。然而,在这特定的句式中,这不伦不类反使它飘忽不定,似量词;又似状语,恍兮惚兮,闪闪烁烁,给“两三人”罩上“粒”的影子:瑟缩蜷曲如豆如谷之状,而“渺沧海之一粟”了。

这使我想起了一个幼孩的话。他母亲抱着他看电视,看了一会儿之后,突然挣扎着要走,母亲问他为什么。他一字一顿地大声说:“看——饱——了!”家人齐声哄笑。这“看饱了”与“舟中人两三粒”,何其相似乃尔!

似通非通,实则是在“比喻”上做文章。“非通”是比喻的荒谬的一面;“似通”是比喻的合理的一面,两者相反相成,出乎意料,在于情理之中。

(节选自韩羽《文有不通而可爱》,《文学报》2017年3月16日,有删改)

【小题1】请分别解释文中“以广招徕的霓虹灯”与“明而不灭的霓虹灯”的含意。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看饱了”与“舟中人两三粒”“何其相似乃尔”?
【小题3】《红楼梦》中刘姥姥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惹得众人笑翻。根据材料,刘姥姥的话是“文有不通而可爱”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