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小题1】【小题2】本文的文眼是什么?(4分)
【小题3】【小题4】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绿”的什么特点?(6分)
【小题5】【小题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上下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小题7】【小题8】《绿》与《荷塘月色》都是朱自清写景抒情的名篇,试分析探究两篇文章在抒发的情感上有什么不同。(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08: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外国小说,完成小题

【美】欧·亨利
陶柏蒙锁上公文包的时候,感到口干舌燥。他颤巍巍地伸手入袋,掏取香烟,觉得手在发抖。他站到窗口,俯视窗外中央公园的一片新绿,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内心的紧张,稍微缓和了一些。他那疲惫的眼睛,惶惑不决地注视着那个公文包,公文包里正装着他的命运,虽然他心里仍然矛盾,但是他到底还是那样决定了。片刻之后,他就将提着那个公文包,悄然离开这间办公室,一去不再复回,但是,他真不能相信,个人五十四年来的信誉,即将就此毁于一旦,因此他取出飞机票来,困惑地审视着。
这是一个周末的下午,办公室里静寂无声。陶柏蒙的视线,迟缓地从大写字台移向红皮沙发,然后经过甬道、外室,停驻在魏尔德小姐插瓶放在桌上的一束玫瑰花上,魏尔德小姐将和许多其他的人们一样遭受破产,这束玫瑰花,亦将被弃置于垃圾堆中,这似乎太霸道,太残酷,但是,有什么比自保更重要呢?即使是玫瑰,也长出刺来保护自己!他知道魏尔德小姐在爱恋着他,而且竭尽一个四十岁未婚女性的可能,在深深地爱恋着他,她供职于陶柏蒙信托公司已经十二年了,但是,他却不想放弃自己宁静的独身生活……他陷于沉思之中,不经意地把桌上的日历翻到了下礼拜,忽然间他从沉思中觉醒过来,发觉到刚才这些无意识的举动,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提起公文包,整整衣冠,悄悄走过玫瑰花旁,出门去了。飞机要六点钟才起飞,正是醉人的春天,公园里的景致,灿丽锦簇;春阳透过丛林,疏落的影子交相辉映。远处,广场上空时有洁白的鸽子翩然起落。虽然到南美去颐养天年是他的毕生大愿,但却不曾想到这个愿望竟会实现得这么快!这完全是医生为他决定的,他回想起医生对他说;“一切取决于你自己如何调养,享乐优裕,也许还能多活几年。”
他顺着公园漫步,手指被沉重的公文包勒得有些疼痛,但是心情却并不紧张,他和蔼地对一个巡逻警察古怪地笑笑,甚至想要拦住他,而且告诉他:“警察先生,我实在不如我的外表一般值得别人尊敬;我是个拐骗六百家客户的经纪人,我自己也和别人一样,对于我自己的行径感到惊奇,因为我一向诚实;但是,我在世之日已经无多,公文包里的钱财,足够我作最后的享用。”
路过一处玫瑰花丛,他又想起了魏尔德小姐。记得是在两个月以前,她怯怯地交给他一张三千元的支票,“陶柏蒙先生,请你把这笔款子替我投资好吗?”她忸怩地说,“我觉得我早就应该托付给你了,储蓄存款比较起来是最可靠的,而且自1929年以来,我一向对股票证券不大信任。”“魏尔德小姐,我很愿为你效劳,”他内心暗暗得意,“但是,你既然不信任证券,为什么又变了主意呢?”她低下头,羞答答地不做声,停了半晌才说:“是的,我在这里服务已经很多年了,亲见你为别人赚了许多钱……我相信托付给你是不会有什么不妥的,万一不幸,我也不会有二话的。”
他提提精神,继续向前走去,哥伦布广场已经隐隐在望了。忽然,他看见路边蹲着一个人,那人的年纪,和他自己不相上下,也许比他还稍稍大一点,头上蓬着苍苍白发,衣衫褴褛,补丁斑斑。陶柏蒙放缓脚步,许多野鸽子正围绕着那个人飞舞,争着啄食他手上的花生;在他怀里,还露出花生袋子。从侧面看去,那个人很和蔼,很慈祥。但是满面皱纹斑驳,想是历经风霜使然。他看见陶柏蒙正在看他,就说:“可怜的鸽子哟!它们经过了漫长的严冬,自从飘雪以来,它们早就被人们遗忘了,我只要能买得起花生,不论气候多么恶劣,我都必定会来的,因为我不愿意让它们失望。”
陶柏蒙茫然地点点头,他盯着那个孤零零的人出神:“那个人这么穷苦,还肯把仅有的钱用来喂鸽子,那些鸽子信赖它们的穷施主……”
这个念头激起他五十四年来清白无瑕的自尊心,使他豁然一惊,他忽然看见那些鸽子变成六百家嗷嗷待哺的客户,其中有几家是孤苦无依的老寡妇,靠亡夫留下的一点薄产,节衣缩食地活着,其中有一只鸽子是魏尔德小姐。而他,就是那蹲在路边喂鸽子的人,至少在今天以前的那些日子里,他就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但是。他不但从来不曾衣衫褴褛,而且一向丰衣足食!羞恶之心,不禁油然而生,他回过头来,跑回公司,虽然他的心里还有一个声音在讥嘲他重投樊笼,为人役使,太不聪明,但是他的意念趋于坚定。
此时,那个喂鸽子的人还在公园里;他茫然地环视四周,回过头来,看见一只肥美的鸽子正在他掌中吃得高兴。喂鸽人熟练地把它的脖子一扭,揣进怀里,然后站了起来。“朋友们,很抱歉!”他对四散飞舞的鸽子们温和地说,“你们知道,我也需要果腹呀!”
(选自《欧·亨利小说选》,有删节)
【小题1】概括第二段划线处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4分)
【小题2】从全文看,小说主人公陶柏蒙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请简要概括。(3分)
【小题3】路边喂鸽子人的举动让陶柏蒙幡然醒悟,但读来并不让人觉得突兀,请结合情节谈谈其中原因。(4分)
【小题4】本文标题为“鸽”,请分析其含义与作用。(4分)
【小题5】如果没有最后一段,小说也很完整,但正是这一段,使小说更有深度。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5分)

同类题2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①黄梅戏是从民间的采茶调,发展成为如今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它的发展及艺术特点的形成是学习借鉴的结果。

②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起源于唐初。清乾隆时期,湖北黄梅县一带大别山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但作为地方剧种,黄梅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念白及唱词,很多用的是地方语言,剧情反映的也是老百姓所熟悉的故事和人物。黄梅戏中经常演出的大本戏,只限于男女情爱、伦理道德等,很少演出反映重大历史题材及文学经典的剧目。黄梅戏长期以来局限在安庆地区以及安徽其他地区范围内演出,这也局限了眼界和视角。黄梅戏的传承者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作出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③首先,在形体语言上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吴亚玲主演的《墙头马上》,就在形体语言上做了很大突破,这出戏把舞蹈和戏曲程式经过精心提炼,二者融成一体,戏中人物形象达到了现代古典艺术的审美高度。《墙头马上》的成功,使我们相信:形体语言的拓展与解放是可行的,甚至是必 须的。当然,在借鉴的同时,也不能本末倒置,失去剧种本身的特点,而应当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所以,黄梅戏在继承的同时,需要学习借鉴,与时俱进,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点的、完善的艺术体系,从而向更高的艺术领域 迈进。

④其次,要创新运用声光电等新技术手段打造感观盛宴。近些年来,大量的高科技声光电产品运用到舞台上来,这奠定了灯光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地位,它不光把环境和人物照亮,更把人物立体化,背景生活化,为舞台美术增色添彩。舞台灯光在戏剧舞台中有了思想,起到了刻画人物、转换时空、渲染气氛的作用。新创作的3D版舞台剧《牛郎织女》正是一部集声光电于一体的视觉大餐,为黄梅戏舞台艺术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此可见,积极研究与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将会越来越成为黄梅戏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⑤最后,要处理好新剧目创作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如今,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如何处理好新剧目创作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平衡关系,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同时,这也是每一个文艺团体所面临的一个比较难的课题。黄梅戏剧团转企后,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一个企业要生存下去,经济效益是第一关注点。没有了效益,企业就失业了生存的基础,艺术创作也就无从谈起了。但如果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那么,就会忽视艺术创作,忽视生存的意义,最终也会因为没有好的艺术产品提供给社会而退出市场舞台。所以,在两者之间如何权衡,如何博弈,成为了在市场经济下顺利发展黄梅戏艺术的最重要的课题,这一点对于其他艺术形式也同样适用。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黄梅戏存在“一定局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梅戏的念白与唱词很多用的是地方语言,剧中的故事和人物也广为老百姓所熟悉。
B.黄梅戏剧目题材只限于男女情爱、伦理道德等,较少涉及重大历史题材及文学经典。
C.由于眼界和视角的局限,黄梅戏的发展进程很缓慢,演出的范围也只局限在安徽地区。
D.黄梅戏在学习和借鉴的同时,也需要保持自身的特点,从而迈进更高的艺术领域。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引出下文,提出了文章观点:作为如今中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其发展艺术特点的形成是学习借鉴的结果。
B.第②段介绍了黄梅戏的来历与发展,但由于受到语言、题材和演出地区等方面的局限,自身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C.③④两段提出黄梅戏的传承者在形体语言和声光电等新技术的创新运用上,作出了很多努力与突破,促进了黄梅戏艺术的发展。
D.第⑤段承接上文,提出黄梅戏在学习借鉴的同时,也要理顺经济效益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并且要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梅戏是大别山采茶调与怀宁 地方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进行演出的地方戏曲剧种。后为青阳腔、徽调所吸收,诞生出“本戏”。
B.吴亚玲主演的黄梅戏新作品《墙头马上》的成功说明,只要能够解放与拓展形体语言,就能很好地处理黄梅戏艺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C.声光电等新技术手段可以创新运用到黄梅戏中,为舞台增色添彩,为观众带来视觉享受,它已成为黄梅戏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D.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黄梅戏剧团在转企后,首先应该关注经济效益。但如果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就会忽视艺术创作,忽视生存的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啊,轮椅
高洪波
(1)他坐在轮椅上,左轮是月亮,右轮是太阳。他的微笑因而显得灿烂,又充满温柔。
(2)轮椅向前移动时,他的两只大手使着劲,像推走一座山。他静静地微笑,暗暗地使劲,可能还偶尔悄悄咬紧牙关,这一切都属于题外话,眼前要做的事,是登上五台山上这所最著名的寺庙。
(3)他是残疾人,一个下肢瘫痪的残疾人;他曾有过颀长的双腿,并且用这双腿丈量过陕北的山村,放牧过文静的牛羊们。可是今天他站不起来,尽管他的足魂傲然倔平地屹立着,肉体却早在许多年前就可耻地背叛了他。将他置于这样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早巳不是一次两次了。
(4)他是残疾人,但他又不是一般的残疾人。他的朋友很多,而中国这块土地上最多。他的朋友们又极好,“仗义”。不久前他乘飞机走了一趟海南岛,事后有人逗他,说他没了腿之后,走的地方更多,他笑了,承认这是事实。从海南岛归来,没多久又接到一位老朋友的信、邀他到外地游览,紧接着老朋友来到北京,不容分说把他往背上一驮,上了火车,有点像绑架!
(5)老朋友如今正在轮椅旁擦汗,他发誓要让他来五台山,他还发誓把他背到五台山顶还愿。究竟谁还谁的愿,待考。
(6)他和他、就这样静静地倚着轮椅,仰望着鲁智深醉打过的山门,小憩着,微笑着。轮椅上的他递给他一支烟,又代他点燃:轮椅下的他掏出手绢,替他拭去头上的汗珠,一派和谐和静谧,在这无言的动作里氤氲成几缕温馨。
(7)歇足了,他推起轮椅,向漫坡上的寺门挺进。他坐在轮椅上,用手竭力减轻他的负担,两个朋友,在炎炎夏日下,晒成一座绝美的雕塑。轮椅一寸寸向上移动,一寸寸接近山门,他和他,静止者和运动者,仿佛都被这轮椅吸附住一样,更像被山路黏结在了一处,每走一步,都显出几分庄重、严肃。
(8)路旁拐角处,坐着一位乞讨者,用哀怨的声调唱着自己的苦难。乞讨者年纪不大,可是分明也伤残了腿脚,面前还铺一块写满了字的白布,一见到他们走来,乞讨者停止了吟唱,呆呆地盯住轮椅上的他,他还给乞讨者以同样的凝视,继而是微笑;轮椅下的他摸索着衣袋,代表老朋友,向乞讨者表示了物质上的同情和慰藉。
(9)他们又向上升去,身后响起乞讨者的歌吟,似乎在感叹自己的命运,又在忌妒他们这种和谐的友谊。这歌声,一直陪伴他们的轮椅滚动,很远很远。
(10)山门到了。
(11)轮椅上不了台阶,更迈不过门槛。佛们坐在大雄宝殿里等待着,用缭绕的香烟发出召唤。做法事的铙钹木鱼,活泼泼地开始了律动,僧侣们诵经的声音陡然响起,他和他都感受到了冥冥中的一股大力。
(12)他伏下身子,把老朋友背出轮椅,迈入庄严的佛殿;有人帮忙推过轮椅,虽然无法拜上两拜,可毕竟是见到了五台山上的菩萨。坐在轮椅上,他在佛殿里缓移着,看天王们的古怪兵器,看罗汉们惊诧的面目表情,以及古朴珍贵的壁画,他又禁不住微笑起来
㈨做法事的僧众们声音愈加高亢响亮,木鱼声伴着诵经声。他和他注视、聆听着这一切。
(14)他来到了五台山,这本身已近乎奇迹,还愿?还什么愿?
(15)他和他用一辆轮椅,进行了一次慈航普度的试验吗?
(16)这一切都是个未知数。他们快活地交谈着,轻松地告别了五台山。
(17)下山时,轮椅急匆匆地滚动,左轮仍然像月亮,右轮依旧如太阳。只不过他的微笑因友谊的滋润显得愈加明亮,愈加温柔,而且还多了几分恬静的满足。
(18)佛、佛光,以及生与死、色与空、爱与恨、善与恶等等等等佛的诸般哲学意义上的命题、仿佛齐齐涌注到他的脑海。他的微笑于是愈加成熟、深沉。
(19)他和他,就这样走向远方。我想,美,不正存在于这静静的旅途中吗?
2011年1月4日
注本之用于纪念史铁生。史铁生,双腿瘫痪,著名作家,2010年12月31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小题1】第四段说史铁生“不是一般的残疾人”,根据全文说说,与一般瘫痪者相比,他的“比一般”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2】文中多次写到史铁生的微笑,请指出以下几处“微笑”的含义。(6分)
(1)(第2段)他静静地微笑
(2)(第8段)继而微笑
(3) (第12段)他又禁不住微笑起来
【小题3】作者在第8段写路旁的一位乞讨者,其用意何在? (4分)
【小题4】文章末尾说“美,不正存在于这静静的旅途中吗”,请说说“这静静的旅途中”哪些事情是“美”的? (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形与影
宗白华
明朝画家徐文长曾题夏圭的山水画说:“观夏圭此画,苍洁旷迥,令人舍形而悦影!”
舍形而悦影,这往往会叫我们离开真实,追逐幻影,脱离实际,耽爱梦想,但古来不少诗人画家偏偏喜爱“舍形而悦影”。徐文长自己画的“驴背吟诗”(现藏故宫)就是用水墨写出人物与树的影子,甚至用扭曲的线纹画驴的四蹄,不写实,却令人感到驴从容前驰的节奏,仿佛听到蹄声滴答,使这画面更加生动而有音乐感。
中国古代诗人、画家为了表达万物的动态,刻画真实的生命和气韵,就采取虚实结合的方法,通过“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的表现手法来把握事物生命的本质。唐人司空图《诗品》里论诗的“形容”艺术说:“绝伫灵素,少迥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离形得似的方法,正在于舍形而悦影。影子虽虚,恰能传神,表达出生命里微妙的、难以模拟的真。这里恰正是生命,是精神,是气韵,是灵动。《蒙娜丽莎》的微笑不是像影子般飘拂在她的眉睫口吻之间吗?
中国古代画家画竹子不也教人在月夜里摄取竹叶横窗的阴影吗?
法国近代雕刻家罗丹创作的特点正是重视阴影在塑形上的价值。他最爱到哥特式教堂里去观察复杂交错的阴影变化。把这些意象运用到他雕塑的人物形象里,成为他的造型的特殊风格。
我在一九二〇年夏季到达巴黎,罗丹的博物馆开幕不久(罗丹在一九一七年死前将全部作品赠予法国政府设立博物馆),我去徘徊观摩了多次,深深地被他的艺术形象所感动,觉得这些新创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形象是和古希腊的雕刻境界异曲同工。艺术贵乎创造,罗丹是在深切地研究希腊以后,创造了新的形象来表达他自己的时代精神。
记得我在当时写了一篇《看了罗丹雕刻以后》,里面有一段话留下了我当时对罗丹的理解和欣赏:“他的雕刻是从形象里面发展,表现出精神生命,不讲求外表形式的光滑美满。但他的雕刻中没有一条曲线、一块平面不表示生意跃动,神致活泼,如同自然之真。罗丹真可谓能使物质而精神化的了。”
罗丹创造的形象常常往来在我的心中,帮助我理解艺术。前年无意中购得一本德国女音乐家海伦•萝斯蒂兹写的《罗丹在谈话和信札中》(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出版),文笔清丽,写出罗丹的生活、思想和性情,栩栩如生,使我吟味不已。书中有不少谈艺的隽语,对我们很有启发,也给予美的感受。去年暑假把它译了出来,公诸同好。
从这本小书里我们可以看到罗丹在巴黎郊外他的梅东别墅里怎样被大自然和艺术包围着,而通过自己的无数的创作表现了他的时代的最内在的精神面貌,也就是文艺复兴以来近代资产阶级趋向没落时期人们生活里的强烈矛盾、他们的追求和幻灭。这本小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罗丹的创作企图和他的艺术意境。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徐文长为了追求写实的技法而用扭曲的线纹画驴的四蹄,却令人感到驴从容前驰的节奏,即用了“舍形而悦影”的技法。
B.中国古代诗人、画家通过“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的表现手法来把握事物生命的本质,这可以在唐人司空图《诗品》里找到理论根据。
C.中国古代画家画竹子教人在月夜里摄取竹叶横窗的阴影和《蒙娜丽莎》像影子般飘拂在她的眉睫口吻之间的微笑都用了离形得似的方法。
D.法国近代雕刻家罗丹的雕塑的成功之处,正在于他在创作的时候特别重视阴影在塑形上的价值。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歌或绘画若用“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的表现手法就最容易把握事物生命的本质。
B.罗丹的创作企图是通过他的作品表现文艺复兴以来近代资产阶级趋向没落时期人们生活里的强烈矛盾、追求和幻灭。
C.虚化的影在艺术中有着极大的妙用,能传神地表达出生命里微妙的、难以模拟的精神、气韵和灵动。
D.创造和传承关系微妙,欧洲二十世纪初期新创的一些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形象就和古希腊的雕刻境界有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文长提出的“舍形而悦影”的美学理论讲求“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把握事物生命的本质。
B.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歌颂草的韧性,是首有寄托的诗作,借物言情,虽咏物而不泥滞于物,此即所谓离形得似,不似而似。
C.罗丹的雕塑重视阴影在塑形上的价值,从形象里面发展,不讲求外表形式,不计较物质享受而关注精神愉悦。
D.徐悲鸿的《奔马》,并不是注重于细节描摹,重在表现马的内在精神,恰恰正是生命,是精神,是气韵,是灵动。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挂鸟
刘泷
夜雪下得从容,小山村像铺展开的宣纸,收拢了一地的梅花。
老两口起得早,她做饭,他扫雪,有一句没一句地说话。
山沟袖珍,叫凤翅坡。别人都搬走了,自家孩子去了城里,一条沟仅剩老两口。
他叫她“老伴”,她叫他“当家的”。这么多年,习惯了。
见他扫雪呢,她嗔道,当家的,咋忘了自己的营业?
是呢!他拍下额头,扔下扫帚,碎步跑到沟里去。
沟里场院边一块向阳的坡地上,有两片像渔网那样的挂鸟网。鸟网的线绳为土褐色,挂在两根坚硬的檩条上,张网以待。当然,人撞上无所谓,鸟撞上肯定走不了啦。
他养成了习惯,每天一早要跑到这里。他不是捉鸟,而是给鸟放生的。
唉,孩子拴的网,老人不好违拗,只好出此下策。
腊八那天,城里的闺女和姑爷回了。姑爷老大不小了,但孩子气不减,开车拉鸟网,要挂鸟。而且,居然当天真有两只呆头呆脑的山鸡挂在了网上。
傍晚,姑爷把缚住双腿的山鸡扔进汽车后备厢,说去城里给领导进贡。行前,姑爷嘱咐,爸,妈,精心些,有飞鸟挂网,就给我们攒着啊。
也是,这个地方偏,林草茂密,那些鸟,什么喜鹊、啄木鸟、布谷鸟、山鸡、斑鸠、野鸽子、蜡嘴、金翅、红嘴蓝尾鹊,很多,不时在天空和林间飞过,花花绿绿的,很迷幻,很热闹。
自打有了那两片网,好像电视上说的百慕大三角,飞机呀船呀到那里就失踪了。鸟呢,到这里也仿佛航船遇到了礁石,搁浅了。几乎,每天都有一两只鸟倒挂在网上,挣扎。
第一次,是只野鸽子挂在了上面。老两口抓住它,曾有过一番犹豫。后,他说,老伴,你看呢?
她说,当家的,我看,那什么,放了吧。一个带翅儿的哑巴物儿,好歹是条命呢?
二人把那鸽子放了。鸽子仓皇地钻入云层里。
之后,习惯成自然。每天早起,到网前巡视一番,即使抓到味美的野鸭子,他也是轻轻地拍下它的翅膀,放飞。
一些大鸟都是鸡叫时分出窝活动,这时候天还很朦胧,星星也很迷离,鸟们最容易挂网。这就逼着他早起。第一遍鸡叫,他就站在网前,一是防止鸟挂,一是防止野猫呀山狸子呀对挂网的鸟儿下口。
那天,他从网上抓起了一只难得一见的八哥。这八哥毛色漆黑,额冠前耸起一撮儿俏皮的黑毛,瞪视着一双橙红色的眼睛,竟然人似的无奈地叹着气。八哥因逃命心切,过分扑腾,一只翅膀受伤,像折损的伞翼,耷拉着,并涔涔流血,染湿了羽毛。
他把八哥捧回家,把它伤口抹上药面,把整个翅膀和身体包扎在一起,将养起。
一个星期后,八哥痊愈,放它飞去,竟悬在半空振翅,对他喊一个字,好!好!
他说,怪,它不走了!
她说,当家的,这鸟儿挺招人稀罕,会说好呢,留下给咱做伴儿吧?
小年那天,老两口又是蒸年糕,又是蒸豆包,忙昏了头。晚上,顾不得封好煤炉,就睡下了。岂料,半夜时分,二人中煤熏了。胸闷,憋气。她爬起,却栽倒了。他呢,要爬到地上去开门,竟摔到了地面,动弹不得。八哥急了,飞到她身边,喊,好!好!又飞到他身边,喊,好!好!见两个人没有动静,它飞起,满屋子转。好在,有一孔窗户是用报纸糊的。八哥便一头、一头去撞那窗户的报纸。报纸开裂了,一股风刮进,八哥也奄奄一息蜷缩在地面。
后半夜,老两口醒过。望着窗棱上凌乱的八哥羽毛,他说,哎呀,是八哥救了咱!
此后,虽然一直虚弱,但他依旧拄着棍子去给找死的鸟儿放生。
初一一大早,姑爷开着车回了。姑爷把汽车径直开到鸟网前,摘下了三只悬挂的沙鸡。姑爷跑进家门,炫耀地说,宁吃飞禽一口,不吃走兽半斤,今天就让这沙鸡当过年的下酒莱!
姑爷又满屋转了转,问,怎么,一个腊月,你二老没有攒下几只飞鸟?
他说,攒什么攒,你们嘴馋,我们嘴就不馋吗?吃了!
中午,炖好的沙鸡端上餐桌,闺女和姑爷吃了几块,连喊好香。又问,爸,妈,你们怎么不吃?
见老伴转过脸去寻找八哥,他咽口唾沫,说,我们过年吃素!
八哥瑟缩在窗台上,噤若寒蝉。  
他抓过它,走出屋去。一抖手,那八哥竟然头也不回地飞走了。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11月7日)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作品以简洁传神的笔触描写了山沟里老两口挂鸟又放鸟的故事,反映了猎杀野生动物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善良人性的赞美、乱吃野生动物的不满。
B.城里的闺女和姑爷回时,姑爷开车拉了一张鸟网,要挂鸟,说是要给领导送礼,这表明姑爷虽然老大不小了,但孩子气仍然不减。
C.第一次抓到只野鸽子,当家的在老伴的建议下放了它;后治好了八哥,也是在老伴的建议下留下它做伴儿,老伴事实上才是真正的当家人。
D.老两口中了煤熏动弹不得,八哥竟然不顾危险用头去撞纸糊的窗户,鸟儿的这一义举感动了老两口,这也是他们过年不吃鸟肉、放飞八哥的原因。
E.小说写了四个人物:老两口和小两口,其中“闺女”这个角色所用笔墨最少,形象和性格都很模糊,无法判断其对挂鸟的态度。
【小题2】作品中的“当家的”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作品前半部分穿插了对山沟的景物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