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幸福一小时
奚同发
远远地站在那所大学门前,一直给工友神侃这是“我的大学”的杨小一心里怵怵的。舍不得花钱坐公交车的他,足足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虽然前些日子落了场雪,路面打滑,嘴里哈着白腾腾的雾气,但他的全身都热呼呼的。
其实小一来这座城市主要是想看看自己当年最想上的大学是啥样子。那所大学是他几年来天南海北打工的精神支柱。
扛了三个月的水泥沙包,在工友们一再请求下,包工头给每人发了50元零用钱。小一用30元在街头三轮车上买到一件棉衣。那天下午,他休了半天工,要穿着新衣服去看“我的大学”。
那所大学太气派了!那高楼、那道路、那残存些许落雪的绿草坪、那些仍然苍翠的大树,都让小一充满自豪。我的娘啊,这就是“我的大学”!
“干什么的?说你呢!”
呵斥声把美滋滋算盘着回去如何向工友们炫耀的小一吓了一跳,离大门十来米远保安就冲他喊。还真负责,瞧,“我的大学”连门口保安都比别的地方负责。毕竟心里有点怵,他磨磨蹭蹭过去,掏出平时自己都不舍得吸的烟递过去,怯怯地说,想进校园看看。保安乜斜了一眼他手里的烟,并没有接,“哼”了一声,说:“不行,学校是能乱看的?”
说了许多好话,最后杨小一不得不郑重地表示:到这座城市打工就是为了能来看看“我的大学”。保安突然笑出一句:“你的大学?”
话说到这儿,小一的脸由红变成青紫。失望至极的他决然转身,仅仅走了两三步,寻思着,就这样走了?不行。再次面对学校,他发现学校西墙外是农田,突然喜上眉梢。
他要沿校园外墙走一圈。墙外的农田里有积雪,一踩两脚泥。他顾不得许多,仰着脖颈,脚尖点地行走,目光贪婪地尽可能伸向一人多高的围墙里面:高耸的教学楼、幽静的小树林……
树丛阻挡了视线,小一急匆匆往前小跑,突然发现了围墙上的一个缺口,想都没想,他就从那儿跳了进去。“咚”的一声,躺在地上的小一全身泥水,原来缺口里侧是一片低洼,一滑一摔,疼得他叫出了声。望一眼斜西的太阳,他咬着牙急急地爬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向不远处的水泥大道。没想到,刚接近路边,正好有个保安迎上来问:你怎么回事?小一忙说,我跳墙进来,只想看看学校,没别的意思……
听他这么说,回过神儿的保安上去就扭住了他,一句也不听他解释。在保安室里,他那狼狈样显然被当成了贼,两手抱头蹲在墙角,裤带也被抽去。几人轮番审讯,说他如果再不老实就交给派出所。半个多小时也没审出什么,保安们对他放行了,并警告他不许再来,若再抓住,就怎么怎么样。
一名保安带他走向大门。此时的杨小一觉得很美气,心里暗暗地宣布:“我的大学”旅游正式开始。虽然受了罪,却能亲自走在校园里,幸福啊!望着学生们谈笑着从身边经过,他想,如果当年不是爹有病,家里没有钱,或许他就跟这些学生们一样。但此念头转瞬即逝,他如饥似渴地东张西望,教学楼、餐厅、实验楼、足球场、湖水……恨不得把这些都装进自己眼里。他很满足,“我的大学”比想象得还漂亮。
出门时,刚走过的笔直的大道上已不见了那个带他的保安的影子,门口还是原来的那个保安。他一眼就认出了小一,责问:你没登记怎么进去的?瞧你身上,咋回事?一看你就不是好人。门卫大声召唤同伴,杨小一又一次双手抱头蹲在保安室的墙角。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9年第5期,有改动)
【小题1】请根据小说内容,谈一谈“小一的脸由红变成青紫”的原因。(4分)
答:
【小题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杨小一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6分)
答:
【小题3】对于文中保安对待杨小一的态度和做法,人们有不同的观点,请说出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答:
【小题4】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以“幸福一小时”为题目。(6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08: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丁家斋
孙方友
①北下街位于陈州城西南角,南起西关大街,北至朱家街。很早的时候,北下街就是回族群居的老街,到了清朝年间,回族聚居点不断由城内的“回族巷”向西扩展,北下街一带回民不断增多,只是少了一个清真寺。清末时,居住在西大街的沙、马两家富户捐资,在路西搭了个席棚,称为“经房”,回民们开始就近在此礼拜。直到1920年,回教徒才开始集资筹建清真寺。再后来,越来越多的回民围寺而居,形成了较大的回民区。
②清末民国时期,西关大街的商业繁盛,也给北下街的回族同胞带来了商机。他们纷纷做起清真风味小吃,而且很快形成了气候,打出了名气。如豆沫、羊肉胡辣汤、牛骨髓油茶、绿豆糊涂、羊肉水煎包等各有特色。名气大的有盖家“宝隆铺”的小苏肉、牛肉丸子,马家烧饼,白家豆腐脑儿,丁家斋八宝莲子粥。
③白家豆腐脑儿配有煮熟的咸黄豆、酱胡萝卜、黄瓜丁、酱油盐卤和适量的卤汤,卤汁鲜美,豆腐软嫩,色泽明快,老少皆宜。丁家斋八宝莲子粥是用江米、薏仁米熬制而成,吃的时候,每碗现加糖莲子、糖百合、瓜条、葡萄干儿、桃仁、杏仁、瓜子仁等多种果料和白糖桂花。糯甜、味香、爽口,且又营养丰富,颇受顾客青睐。
④传说掌柜白福祥的嗓音非常好,他站在店前一声吆喝,顺风能传到朱家街。白家和丁家的店铺挨着,席棚相连,白福祥年过古稀,身板硬朗,还能站坛前卖豆腐脑儿。丁家的老主人丁百仟已过世,接班的少掌柜丁海是丁百仟的三儿子,进铺子当掌柜的那一年才21岁,熬粥配料已很内行。
⑤与白家豆腐脑儿相比,无论制作方法和配料,丁家斋的八宝莲子粥皆属“贵族粥”,就是说,是有钱人喝的。由于它配料高档,卖价也高。当时一碗豆腐脑是一文钱,而莲子粥就需十文钱。所以前来喝粥的客人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为能与“贵人吃贵物”配套,丁家的铺子也比较高档一些:八仙桌、石鼓凳、明窗亮几。“丁记八宝莲子粥”的招牌据说是当年丁海的爷爷专请名人写的,花了50两银子。与丁家相比,白家就显得寒酸:低桌子,小矮凳,而且又破又旧,油腻腻的样子。又由于所卖的是价格低廉的大众食品,前来喝豆腐脑儿的人也多是引车卖浆之流。对这种人,低桌矮凳自然也就可以了。每每开张,摆在街边处,上面搭卷棚,给人一种很临时的感觉。前来吃饭的人也多是慌里慌张的,全不像进丁家斋喝八宝粥的客人那样把吃饭当成了某种享受。
⑥这样,丁海就有点儿看不起白家了,觉得白家太“下里巴人”,与他们为邻总有点儿掉份儿之感。开始的时候,他还有点儿顾及父辈们的交情,每天早晨开张还时不时向白老板打声招呼,可后来就很少正眼朝白家卷棚瞧了。为能抬高自家的身价,丁海开始装修门面。他花钱将店门重漆一遍,门前的走廊间原来是砖铺地,现在换成了大理石的。店门两旁还放了两尊青田石狮,又摆了几盆时令大花盆。为与花盆对称,还在屋檐下挂了四个山东莱州的红绣球。如此一翻新,丁家斋更加“阳春白雪”,更让白家显得寒酸。
⑦可是,让丁海不解的是,他如此这般非但没引起白福祥的不满和嫉妒,相反他还非常高兴似的,每见到丁海就禁不住由衷地祝贺,而且能让人看得出那是一种真诚与善意的祝贺,毫无虚伪之处。这就让丁海有些犯难,丁、白两家店铺相邻,世代友睦。他原以为自己如此朝“贵族化”发展能引起白家的忌恨,然后搬迁或将店铺转让于他,那样他就可以再将铺面扩大,使丁家斋彻头彻尾变成“阳春白雪”,专赚富人们的银锥子。不想白老汉如此死脑筋,自己如此“欺负”他,他还表示由衷的祝贺,仿佛丁家的生意是他白家的一样,跟这种毫无野心的人为邻,除非辈辈平庸下去,绝不会有大的发展。
⑧曾有那么几天,他看白家一直无动于衷,心想你不搬我搬,可又一想,回族巷是小吃一条街,如果离开此黄金地段生意肯定会受损不说,自己花这么多钱不是白装修了。更令他不可理解的是,白家的生意非但没因他的“贵族化”而减弱,反而越来越红火,自家的生意反而不见长进,某些时段还仿佛不如以前。
⑨一天,他按捺不住,向“宝隆铺”的盖老板求教。盖老板开初不愿说,逼得急了才笑了笑,说:“丁老板,你别忘了,车有车路,马有马道,你赚的是贵人的钱,而白老板赚的是穷人的钱,可天下还是穷人多呀!”丁海一听,恍然大悟。自己一心想赚富人的钱,而北下街的富人就那么多,再加上北下街本来就是小吃一条街,人家真正有钱的人压根儿就不朝这里来。你把店铺打扮得再贵族化,可在人家眼里你的整条街就不够格儿!人家去的是闹区的大饭店,要的是档次。
⑩后来,丁海的生意越来越清淡,门台一高,穷人不敢进,富人不愿来。再后来,终于撑不住,就将店铺盘了出去。可令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接他家店铺的不是别人,而是卖豆腐脑儿的白老汉。
(选自孙方友《陈州笔记》,有删改)
【小题1】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就交待了陈州城北下街的典型环境,它南起西关大街北至朱家街,很早就是一条回民聚居的老街,暗示丁海生意越发清淡并最终关门的结局。
B.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描写北下街清真风味小吃,先概括介绍其品种及特色,其中不乏知名品牌,后重点描写了白家豆腐脑儿与丁家斋的八宝莲子粥。
C.丁家斋接班的少掌柜丁海是老掌柜丁百仟的三儿子,他继承了家传熬粥技艺,为挤走白家独占市场,他特意装潢丁家斋门面,可事情发展与他愿望相悖。
D.生意清淡之后少掌柜丁海前去请教宝隆铺盖老板,盖老板起初并不愿说破个中原由,他怕说出实话伤了丁海的自尊,可见盖老板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E. 小说题材具有浓郁的地域与民族特色,语言质朴自然,主题鲜明突出,深得中国传统小说的韵味,文中大量的内心独白很好地表现了丁海的个性特征。
【小题2】小说中白福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分析小说第⑤段的作用。
【小题4】白老板在丁老板装修门面后不怒反而道贺,最后又接手他盘出的店铺,小说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情节?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句话看似老生常谈,但它蕴含着文学的真谛。影视剧以直观形象的艺术手段见长,它可以诉诸人们的视听感官,在短时间内形成很大的观众群,文学则把语言作为自己唯一的工具,同时在更高的层面上,语言的新颖独特,准确传神,以个人的或者集体的文学创作,丰富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精神表达的能力。因而,文学大师,一定也是语言大师。作家的词汇量,就像建筑师的材料库,能够娴熟地选择和运用的词汇越多,越能够变化多姿和准确到位地表述出作家想要传达和抒发的精神世界,也反映出作家对纷纭万状的人性和生活的观察体验的能力。
自古以来,优秀作家对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都追求不倦。诗歌从四言诗、五言诗到七言诗,从风谣古体到律绝词曲,都是在探索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性中完成的。明清以降,小说和戏曲以白话为正体,更是在语言的口语化中寻求内在的精神解放。曹雪芹的《红楼梦》,从诗词歌赋曲诔的经典文体,到灯谜楹联乡谣民谚和打油诗,从庄子、老子的名句隽语到《西厢记》《牡丹亭》的精彩唱词,从通俗易懂的《好了歌》,到刘姥姥的“饭前曲”,不胜枚举,堪称是文学语言和文体的“大观园”。
文学文本不同于影视作品的线性时间和一次性完成,它可以打乱时空顺序,突破直观性的生活场景的局限,而在多个层面上展开,为揭示复杂的现实和人性提供足够的空间,读者也可以打乱文本顺序而反复地玩味作品。文学的强项在于,除了听觉和视觉等有形的感官,它可以诉诸嗅觉、味觉,更可以直指人的心灵,它的大量的“潜台词”,远非影视文本所可比。它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与揭示,远远超越了其他的艺术门类。
同时,语言可以表达某些抽象的意念,不受画面和声音的制约。雨果在《悲惨世界》的开篇中所写,比大海更广阔的是蓝天,比蓝天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这种广阔性,超出了具象的边界,而容纳了大量的玄思妙想和激情涌荡,只有用文学的语言才可以捕捉和勾勒它。米兰·昆德拉也曾经说过,当今,在影视和传媒大行其道的时代,小说应该更加自觉地强化其主体意识,让小说所能够发挥其独到的长处,探索人的生存的可能性,在哲学的玄思与人性的探索上花力气开掘深度。我们当下也可以看到,许多后进作家对于人物的精神层面的专注,无论是徐则臣的《耶路撒冷》,还是乔叶的《认罪书》,都让我们体会到“心灵拷问”的冷峻严酷,看到文学对人性探索与精神救赎的新收获,也对这些“70后”作家寄予了很高的希望。
如果说,情节和故事是小说与影视文本所共有的,那么,心灵的探寻,则是文学得天独厚的禀赋,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缘由。明乎此,坚守文学的底线,追求精神的超越,才是文学发展的正途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句话蕴含着文学的真谛。文学大师,一定也是语言大师。作家的词汇量反映出作家对人性和生活的观察体验的能力。
B.文学与语言作为唯一的工具,这不同于直观形象的艺术手段见长的影视剧。影视剧可以直接诉诸人们的视听感官,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观众。
C.《红楼梦》堪称是文学语言和文体的“大观园”,可以看出曹雪芹从诗词曲赋、老庄著作等诸多途径中获得营养,表现出他对语言丰富性和表现力的不懈追求。
D.文学通过大量的潜台词来表现嗅觉、味觉形象,直指人的心灵,这方面不仅仅影视文本比不了,而且也超越了其他的艺术门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相对于影视艺术,文学的语言,具有新颖独特,准确传神的特点。在更高的层面上,个人的或者集体的文学创作,会使一个民族精神表达的能力变得丰富。
B.正是因为文学文本为揭示复杂的现实和人性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所以它可以不受时空顺序和直观性的生活场景的局限,在多个层面上展开情节。
C.只有用文学的语言才可以捕捉并勾勒出作者心中那种超出具象边界,而容纳大量的玄思妙想和激情涌荡的广阔性。
D.心灵的探寻,是文学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缘由,可谓得天独厚。可见坚守文学的底线,追求精神的超越,才是文学发展的正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诗歌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再到唐人绝句,以及各种诗歌体例的变化,都是在探索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相中完成的。
B.文学语言越是口语化越能便于表达人们的精神解放,自明清以来,小说和戏曲以白话文正体,就是缘于这一特征。
C.观众同步观看一部在线影片,就不可能像读一部文学作品可以打乱文本顺序而反复非地的玩味,这是因为影视作品的线性时间和一次性完成的特点决定的。
D.米兰·昆德拉认为在当今影视和传媒盛行的时代,小说应该更加自觉地强化其主体意识,在哲学的玄思与人性的探索上开掘深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共20 分)
村庄是一蓬草
陈应松
常常,看着你,对视着你,注目着你,远远地,就是一蓬草,野草,杂草,荒草。你在没有路的地方,路最深最远的地方,在天的涯岸,水的尽头。
是谁使大地上布满了村庄?容易这么说,村庄总是仓促形成的,在仓促中生长和生育。也许,在田野上劳动求食的人,要有个睡觉的地方,于是有了村庄。也有一些四处乞讨的人,走累了,决定停下来,于是有了村庄。人是村庄的草籽。当你走进村庄,狗的狂吠分割了它们。原来,小块小块的村庄,是狗的叫声守卫和划分的。一些俨如上上个世纪的、面如斧劈、灰头土脸的人在默默耕种,在村里走来走去。你在想,真是一蓬野草啊。
夕阳下、烟雨中它是无比美丽。我拍照过,我写过无数的美词,还有浪漫主义的诗。到了晚上,野草开始疯长,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像黑暗漫上来,星星,萤火虫,还加上有一声没一声的牛叫和狗吠。当我在村庄里呆着,走着,躺着,面对星空大野,突然感觉自己就会变成一只家禽或是一头牛、一件农具。那些在圈里嚼草反刍的牛,或是墙角那在灯火的盲处泛着汗水之光的犁,都是我们。也是他们。村庄的草籽,村庄的祖宗,村庄的人。再可能,从农家的饭桌上走出来,微醺时,眯眼一看,啊,那些紧守村庄的,在田野上劳作的,我的乡亲,一个个酷肖与他们亲近并饲养的家畜、摆弄的农具。他们分明就是一头牛、一只羊、一张犁或者是一把锄头。当然,他们也可能是蒿艾、蒲苇、葛藤、植物的块茎。
对天发誓,我从来没有见过村庄的春天,就犹如没有见过草们发青和抽芽的时候一样。村庄里的桃红柳绿,不是村庄这蓬草的春天。这些村庄,一律地老。砖,瓦,池塘,石磙,树,炊烟,河流,鼾声和月光,都苍老,像是存在了一千年。事实上,许多村庄可能活得更久,两千年,五千年。为什么村庄总是一个个老人,难道她没有过青春?不可以是一个小媳妇,一个小姑娘?或者,哪怕是一个莽里莽撞的二货愣仔。没有,村庄也许一开始就是老的。因为它叫村庄,所以它才衰老。它的老年斑和凹陷的面颊、青筋暴露的手就是农谚、习俗和耕种的经验。它必须是一个老人。轻狂无知、豆蔻年华、搔首弄姿不配成为村庄。面对一个衰老的长者,不说话,只是拉着它的手,用体温交流。因为它从心底里不再愿意说话。或者它根本就不会说话。沉默是村庄的品德。村庄没有嘴,它嘴巴漏风,牙齿脱落,喉咙嘶哑,它喝过传说中的时间的哑水,它是个哑巴。从土里伸出头来,堕入无边无际的沉默。只有风声模仿着它,穿过无数的小路和巷口、竹篱与窗棂。当雷暴出现的时候,它就趴在泥泞里,披头散发,簌簌发抖。在冬天,它更是衣衫褴褛,一任世界欺凌,袒露在天空之下,任风雨雷电疯狂得意地挞笞,一声不吭。它为什么会是这样?就因为苍老,羸弱,傍土而居,不会表达,沉湎于太久的往事?它的怀里,死去了太多的人,睁开眼睛到处散布着高高矮矮新新旧旧的坟。它已经麻木了。再说,它经得起它们的抽打与蹂躏。草虽老,却不会死去。
村庄全是些晒太阳的老人,和磨得越来越旧的农具与房屋。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从我眼前飘过的时候,我看见它们的哀伤,在深深的无言中大美着。说吧,村庄,说吧,野草,为什么你一言不发?你灯火低矮,屋顶黯淡。在朝暾中苏醒,在星空下沉睡。每一次往村庄走去的路上,都是百感交集,恨爱交织,拼命从心底里挖出对它依恋的理由。我逮到过一只漂亮的鸟,就逮到了想你的线头;我曾被人塞过一块糖,我就找到了甜蜜理由;我被蜂螫后抹过哪家媳妇的奶水消肿,就滋生了朦胧的爱意……这种幸福就像我人生经历中遭遇厄运后太多的支援,像我奋斗中的感恩,所以,我找到了写下村庄的理由。歌颂野草就像歌颂我的命运。走近一点,亲爱的村庄,我如果哭过,我也不会妥协。我是一个草芥般的旅人,一个村庄的衍生物,一颗草籽的后代,有着强大美好的生存力量和趣味,我生命的葳蕤不取决于他人和泥土,取决于我的基因。给我一个墙缝,我也有春天。尽管,亲爱的村庄,你老了,你的门楣,不再用柔软厚实的手摩挲以往主人进进出出的头顶,你的台阶长出了蓟草和青苔,你的墙土扑扑地往下掉落,獾和鼠成为主人。车辙恶狠狠地砸在道上,破缸、坛坛罐罐随便扔弃,装满了水,养着些蛤蟆和孑孓,一些不该留下的缝隙里会有蛇和蜥蜴。上苍选择永恒,却疏漏了你,你将慢慢随风飘去,化为尘土齑粉。但是,那些与我们生命中的欲望和禁忌紧紧贴在一起的东西,给我们的行为划界的东西,是不会老去和消逝的。不要伤心,村庄。我听出来了,你的内心像冬天里莫名从原野上划过的哀鸣,仔细倾听,是风?是树?是水?都不是,是村庄,蜷缩在大地深处的村庄。
村里的墙又在风雪中訇然倒了一片,就像叶子又落了一层。一些上锁人家的窗户破了,就像草叶被虫子啃了。我会在村子里不停地徜徉,让你记住我的身影,哪一天,不要不理会我终将被你拽回的亡灵。当我的心因莫名地颤抖而摇晃的时候,村庄它更像是一蓬草,在目送我远走的天的尽头,摇曳着,沉入夕阳。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用饱满的情感和极富个性的语言,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真实、感伤而又充满质感的乡村世界。
B.在作者看来,村庄必须是一个老人,“轻狂无知、豆蔻年华、搔首弄姿不配成为村庄”。也就是说衰老、像“一蓬草”没有活力的地方才称得上村庄,而那种年轻的、有生机的地方不叫村庄。
C.作者曾说:“所谓故乡,就是总梦见那儿的鬼地方,就是想哭哭不出的地方,就是心越走越近,而人越来越远的地方。”作者这种独到的理解,无疑为这篇散文的情感抒发增加了厚度,说明村庄越让人喜欢,越让人远离它,逃离它。
D.题目“村庄是一蓬草”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村庄具有的特点,还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
E、现实的村庄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沦陷,但作者坚信“那些与我们生命中的欲望和禁忌紧紧贴在一起的东西,给我们的行为划界的东西,是不会老去和消逝的。”深刻地说明村庄所具有的内涵给人以启迪,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永不会消失。
【小题2】作者笔下的村庄具有哪些特点?作者对它的感情又是怎样的?(4分)
【小题3】文章中情感的舒与急,是巧借人称转换完成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4】“村里的墙又在风雪中訇然倒了一片,就像叶子又落了一层。一些上锁人家的窗户破了,就像草叶被虫子啃了。”当今的乡村处于剧烈的变动之中,针对这种现象你有什么感想?(8分)

同类题4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人淡如菊”的华裔女建筑师
她是一名华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并在白宫接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亲自授勋。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她——就是林璎。
林璎印象:出自名门却人淡如菊
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似乎每当述说她的背景时,都要提起那个显赫的林氏家族,以及她从未谋面的姑母、民国第一才女、我国第一批接受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女建筑师——林徽因。的确,林璎继承了这个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
如今,50岁的林璎依旧透着书斋学子的单纯。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近她索取邮件地址时,她警惕地向后挪开身子,拒绝来者要求。林璎的长相也确实和中学时代的林徽因有几分相似,人淡如菊,浓浓的书卷气质。
林璎的父亲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林璎的才情,正是和姑妈林徽因一脉相承。
林璎虽出自名门,却并不肤浅和浮躁,这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人和设计作品都展现了勇气,沉着智慧,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设计痕迹,没有浮夸的装饰,运用来自大自然的灵感去设计,不去破坏,而且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她的“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流溢着一种宁静、优雅而潜流的美,一种无声思考的美,一种充满力量的美。
一夜成名:21岁设计越战纪念碑
林璎虽然性情淡泊,但是她充满才华和曲折的人生却开始得惊天动地。1980年秋天,美国国家建筑家学会为越战纪念碑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还在耶鲁大学建筑系读大四的林璎,在大师云集的1421个设计方案中,以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无限力量的设计作品脱颖而出。一个评委会委员说:她的作品很简约,但是越看就越觉得它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永恒的纪念碑。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设计。在最后的决定会议上,林璎以其独有的倔犟和勇气赢得胜利。
林璎一夜成名。曾经饱受争议的越战纪念碑,如今已成为美国华盛顿最吸引人的建筑物之一,每年都有400多万人到此参观。
“记忆地图”:第五座纪念碑为环保而建
林璎说,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她说:“从学生时代起,我对东方建筑的兴趣就远胜于对欧洲建筑。”
从越战、民权到女权、印第安人,林璎为美国设计了4座具有标志意义的纪念碑。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是她自己的选题:环保。
“什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个呼吁保护濒危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大型声音及多媒体互动装置。它被安置在北京当代艺术中心的地下展厅。游览者手拿一块有机玻璃正对地上的投影设备,那些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动物就会在眼前一一呈现:有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象牙喙啄木鸟、有正在消融的北极上孤单的北极熊、有大西洋里变得越来越小的鳕鱼、还有已经灭绝的北美信鸽。
“什么在消逝·空屋”计划将至少持续十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把属于他自己的记忆、或者是父辈们的记忆中的事物添加到这张“地图”中……将2050年时人类可能面临的情境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来,绘制出一张属于未来的“地图”。
林璎用她的设计和艺术来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正如她所说,纪念碑的存在,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而不是“丢掉一些东西,又丢掉另一些东西。”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3月18日,作者张红、李佳佳,有删改)
【小题1】“人淡如菊”是一种拒绝霸气的平和和执著,文章哪些具体方面体现了林璎“人淡如菊”的特质?(4分)
   
    
【小题2】“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从文中,你能够看出东方式审美对她有哪些影响呢?(5分)
    

    
【小题3】文章中提到林璎的“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但紧接着又说“‘什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你觉得这矛盾吗?为什么?(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戈壁·火焰山·葡萄沟  
汪曾祺
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要经过一片很大的戈壁滩。这是典型的大戈壁,寸草不生。没有任何生物。我经过别处的戈壁,总还有点芨芨草、梭梭、红柳,偶尔有一两棵曼陀罗开着白花,有几只像黑漆涂出来的乌鸦。这里什么都没有。没有飞鸟的影子,没有虫声,连苔藓的痕迹都没有。就是一片大平地,平极了。地面都是砾石。都差不多大,好像是筛选过的。有黑的、有白的。铺得很均匀。远看像铺了一地炉灰碴子。一望无际。真是荒凉。太古洪荒。真像是到了一个什么别的星球上。
我们的汽车以每小时八十公里的速度在平坦的柏油路上奔驰,我觉得汽车像一只快艇飞驶在海上。
戈壁上时常见到幻影,远看一片湖泊,清清楚楚。走近了,什么也没有。幻影曾经欺骗了很多干渴的旅人。幻影不难碰到,我们一路见到多次。
人怎么能通过这样的地方呢?他们为什么要通过这样的地方?他们要去干什么?
不能不想起张骞,想起班超,想起玄奘法师。这都是了不起的人……
快到吐鲁番了,已经看到坎儿井。坎儿井像一溜一溜巨大的蚁垤(垤:dié,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口的土)。下面,是暗渠,流着从天山引下来的雪水。这些大蚁垤是挖渠掏出的砾石堆。现在有了水泥管道,有些坎儿井已经废弃了,有些还在用着。总有一天,它们都会成为古迹的。但是不管到什么时候,看到这些巨大的蚁垤,想到人能够从这样的大戈壁下面,把水引了出来,还是会起历史的庄严感和悲壮感的。
到了吐鲁番,看到房屋、市街、树木,加上天气特殊的干热,人昏昏的,有点像做梦。有点不相信我们是从那样荒凉的戈壁滩上走过来的。
吐鲁番是一个著名的绿洲。绿洲是什么意思呢?我从小就在诗歌里知道绿洲,以为只是有水草树木的地方。而且既名为洲,想必很小。不对。绿洲很大。绿洲是人所居住的地方。绿洲意味着人的生活,人的勤劳,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人的文明。
一出吐鲁番,南面便是火焰山。
又是戈壁。下面是苍茫的戈壁,前面是通红的火焰山。靠近火焰山时,发现戈壁上长了一丛丛翠绿翠绿的梭梭。这样一个无雨的、酷热的戈壁上怎么会长出梭梭来呢?而且是那样的绿!不知它是本来就是这样绿,还是通红的山把它衬得更绿了。大概在干旱的戈壁上,凡能发绿的植物,都罄其生命,拼命地绿。这一丛一丛的翠绿,是一声一声胜利的呼喊。
火焰山,前人记载,都说它颜色赤红如火。不止此也。整个山像一场正在延烧的大火。凡火之颜色、形态无不具。有些地方如火方炽,火苗高蹿,颜色正红。有些地方已经烧成白热,火头旋拧如波涛。有一处火头得了风,火借风势,呼啸而起,横扯成了一条很长的火带,颜色微黄。有几处,下面的小火为上面的大火所逼,带着烟沫气流,倒溢而出。有几个小山岔,褶缝间黑黑的,分明是残火将熄的烟炱(炱:tái,烟气凝积而成的黑灰)……
火焰山真是一个奇观。
火焰山大概是风造成的,山的石质本是红的,表面风化,成为细细的红沙。风于是在这些疏松的沙土上雕镂搜剔,刻出了一场热热烘烘,刮刮杂杂的大火。风是个大手笔。
火焰山下极热,盛夏地表温度至七十多度。
火焰山下,大戈壁上,有一条山沟,长十余里,沟中有一条从天山流下来的河,河两岸,除了石榴、无花果、棉花、一般的庄稼,种的都是葡萄,是为葡萄沟。
葡萄沟里到处是晾葡萄干的荫房。——葡萄干是晾出来的,不是晒出来的。四方的土房子,四面都用土墼(墼:jī,未烧的砖坯)砌出透空的花墙。无核白葡萄就一长串一长串地挂在里面,尽吐鲁番特有的干燥的热风,把它吹上四十天,就成了葡萄干,运到北京、上海、外国。
吐鲁番的葡萄全国第一,各样品种无不极甜,而且皮很薄,入口即化。吐鲁番人吃葡萄都不吐皮,因为无皮可吐。--不但不吐皮,连核也一同吃下,他们认为葡萄核是好东西。北京绕口令曰:“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未免少见多怪。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张骞、班超、玄奘法师“都是了不起的人”?(4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绿洲意味着人的生活,人的勤劳,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人的文明。
(2)这一丛一丛的翠绿,是一声一声胜利的呼喊。
【小题3】简要概述作者所写“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的大戈壁有哪些特点。(4分)
【小题4】这篇文章在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特色?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