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迷
刘建超
老街人爱听戏,老街人也懂戏。街角旮旯,花园广场,只要支起家什,拉起弦子,就会有人聚在一起开心不开心地都要唱上一段。老街人懂戏,一般的戏班子不敢来老街演出。你的名气不大没关系,只要卖力尽心,老街人也会叫好。你的名气再大,敷衍了事,老街人会把你懒散奸猾不尽力之处宣扬得人人皆知,任你满大街地敲锣打鼓油妆重彩地宣传,老街人就是不买账。据说,当年最红火的常香玉剧团和杨兰春剧团来老街演出,也是格外地小心和卖劲。
丽京门下有一个裁缝店,名字特别,“贵妃醉裁缝店”。而裁缝店的主家,却是个双腿不能行走、坐着轮椅的男子,大家都喊他程裁缝。程裁缝爱听戏,才把铺子安在并不热闹的丽京门下。这里能看到老街的戏园子,能听到来的戏班子啊咦呀的喊练声,能看到桃林里人压腿、拧旋子、踢腿、练小翻。程裁缝剪裁做服饰,还修鞋擦鞋。活做得细致,价钱公道,生意也不错。程裁缝有个规矩,凡是戏服剧装到他这里来剪裁修整,免费。一些让程裁缝办过事的戏班子,会给程裁缝送上戏票,邀他去听戏。
程裁缝听戏听得认真。那日程裁缝听相思古镇的戏班子演《古城会》,散了戏,程裁缝却不走,要见见扮演马童的演员。戏班子有人诧异,这《古城会》演的是关公关二爷,戏迷追的都是演关二爷的名角,还没有见到有戏迷要见饰演个马童的翻扑武生的。演马童的武生叫孙成,长得剑眉高扬,举手投足,英气勃发。听说有戏迷等他,装也没有卸净,一声俺马童来也——,一个跟头从台上翻下,来到程裁缝面前,双拳一抱,敢问这位大人有何见教啊?
程裁缝笑了,说我看你给关老爷牵马那一串跟头翻得不得劲啊。
孙成吃了一惊,自己在这串跟头上是打了折扣。老街人不得了啊。
程裁缝又说,我知道不是你不用心,而是你的服装不得劲,你那裤子兜裆,不舒服。拿来,我给你给改一下就中了。
孙成更是吃惊,的确是新做的裤子不太合体。小戏班子,手头紧,服装布料也是将就,负责服装的是个姑娘,孙成也没好意思提出来。被程裁缝修改过的服装可身舒坦,孙成的跟头翻得又飘又稳,台下掌声一片。孙成携了重礼去拜访程裁缝,两人成为挚交。
老街的戏园子始建于明初,是一个雕梁画栋的木质二层楼。在古戏楼的对面,还有个土石搭建的小楼,是专门用来唱对台戏的。动乱的年代,古戏楼被砸毁,那土戏台被当做大批判的站场给保留下来。后来,在古戏楼的遗址上重新建了新戏楼,虽然赏心悦目,却是少了古朴厚重,令人扼腕。老街戏迷之间经常是打擂唱个对台戏取乐,但是在戏园子里真的鸣锣打鼓唱对台戏的事情还没有发生过。
九十年代末,有一家剧团来老街唱戏。戏园子正被老街的戏班子占着演出《花木兰》。要说同行不撬行,没有了台口,你先到别处转悠,等人家演罢转场子了你再来。可是这家戏班子老板很是势张,根本不把老街的戏班子放在眼里,声称要唱对台戏。按老街的规矩,攻擂者只能在新戏楼的对面,那个土戏台子上唱,吸引的观众多,那新戏楼演戏的戏班子就得让位走人。敢与当地的戏班子叫板打擂台,可见人家也是有功夫的。
后半晌,那家戏班子的一个红角儿,拿着一双厚底靴找到程裁缝修理。程裁缝认真地看看,细致地修补。那红角儿也是闲等无事,就哼起了一段戏。埋头走针的程裁缝,抬起头支愣着耳朵听了听,一笑说,您这位先生唱得不得劲,少了霸气。
那红角儿斜睨着眼,不屑地说,你老也懂戏啊。你倒是给我来段有霸气的听听。
程裁缝也不瓤劲,说,我只是个戏迷。来一段也中,你给个调。
那红角儿就嘀个隆咚给了个《铡美案》的快板。
但见方才还木讷低沉的程裁缝瞬间腰板挺直,双目圆睁,双手扎起架势,一脸正气,开口唱道:
驸马爷近前看端详,上写着秦香莲她三十二岁,状告当朝驸马郎,欺君王,藐皇上,悔婚男儿招东床,杀妻灭子良心丧,逼死韩琪在庙堂。将状纸押至了爷的大堂上,咬定了牙关你为哪桩?
字正腔圆,声如鸟鸣,颇有裘派风范,引来围观的人一片叫好。那红角儿也是颇感震撼,接过程裁缝修好的厚底靴,给程裁缝鞠了一躬,说,老街戏迷了不得。
戏班子撤走了,那场对台戏也没有斗起来。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贵妃醉裁缝店”名字特别,反映了程裁缝将店开在并不热闹的丽京门下的原因。
B.小说着眼点是“戏”,所以作为戏迷的程裁缝,没出现名字;而在戏中饰演了哪怕是马童角色的孙成,也姓名俱全。
C.因为程裁缝修改过的服装可身舒坦,所以孙成的才艺才得以充分展现,赢得台下掌声一片。为此,孙成重谢、感激程裁缝。
D.作者写老街戏园子的历史与被毁主要是为表达对当时破坏文物行径的不满,充满了对历史的反思,彰显了小说的主题。
E. 文中的红角儿对自己的唱功有着很强的自信,甚至有些自负,他在听完程裁缝的唱腔后表现出来的态度说明他还有着较好的自省意识。
【小题2】请根据小说内容分析概述,程裁缝是个怎样的人
【小题3】小说结尾处两家戏班子并没有唱成对台戏,请根据小说内容分析其中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5 11:32: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香楼主
聂鑫森
在古城湘潭,矮矮胖胖、年届半百的甄仁,称得上儒商。
他在雨湖边的文昌街租赁下一家中等规模的三层店铺,悬一横匾,上书“清香楼”三个隶书大字。一楼是门面,右边专卖名酒,漂亮的陈列柜里摆放着轻易不卖的名酒样品,如贵州茅台酒三十年陈酿、五粮液、杜康等。左边专卖纸、墨、笔、砚、印石、画框、笔洗……二楼三楼是吃饭喝酒的地方。一楼门面两边的楹柱上,是甄仁撰稿、名书家书写、名刻手雕刻的一副对联:美酒佳肴舌尖滋味,宣纸端砚腕底风云。
凡是有些文化情结的人,经过清香楼,总会停下来,细看这副对联,书法雅逸、刻工精妙。于是忍不住进店去,或买东西,或饱口福。
清香楼的总经理是甄仁,具体的事由他的夫人操持。甄仁主要奔走于书画界联络感情,尤其对那些名家大腕访之甚勤。凡有头有脸的人来此设宴,他必自始至终地款待,绝不出半点儿差错。
那一次,年近古稀的雷默在这里宴请外地的几位友人,幸亏甄仁在场,要不就会闹得不愉快。
雷默为湘潭书画院退休画家,是全国少有的书画界全才,诗、书、画、印都让人称赞。诗擅长古风,起承转合,气势宽博;书法诸体皆能,尤以隶书得彩;治印师法汉宫印,又多有自悟,一刀既下,神采奕奕;画风狂野,大写意花鸟色墨淋漓,画松最让人称道,铁干铜枝,龙鳞粗拙,针叶鲜茂。虽每平方尺万元以上,他却不肯轻易出手。
雷默设宴,只点菜,不要酒,他自带了两瓶贵州茅台酒三十年陈酿。
按礼数,甄仁先在大门外迎客,再引之入雅间,然后亲自沏茶,并记下客人所点的菜名,退下,去厨房细细交代。酒过三巡后,甄仁自备一杯酒,到雅间来敬雷默及客人。雷默很高兴,向客人介绍甄仁:“他与书画界长年交往,亦是名人矣!”甄仁谦和地笑着说:“我只是附名人骥尾,惭愧,惭愧。请雷老和各位先生尽兴,有事只管吩咐。”
不到一个小时,一楼的店堂里传来争吵声。跑堂的小伙子急匆匆告诉甄仁:雷默和客人把酒豪饮一尽,指名要买陈列柜里的两瓶茅台三十年陈酿,但甄夫人执意不肯。甄仁心里骂了一声“蠢婆娘”,忙去了店堂,把夫人拔到一边,拿出酒来,说:“雷老,贱内不懂事,请您海涵。这样的好酒,雷老不喝谁喝?我送给您,算是赔罪。”
雷默仰天大笑:“酒不能让你送,酒饭钱用不了我的一尺画哩。你的话让我快意,雅间靠墙立着画案,你很有心啊。快把大册页、色、墨、笔等物摆上去,我和朋友边喝酒边轮流为你作画,算是答谢!”
甄仁常备的大册页本,一折一面等于一张四尺斗方。书画家在酒酣耳热时,或遣兴或应甄仁之请泼墨挥毫。这些作品,为甄仁变了不少现钱回来。
这一次,雷默及友人又画了十张。遗憾的是,雷默没有画松,画的是一篮荔枝,题识是“大利年年”。
甄仁的母亲快满八十了,住在乡下的青松镇。甄仁的父亲过世早,母亲这一生吃过不少苦,现在生活好了,他要隆重地为母亲贺寿。他备了一个大册页本,题签为“百松多寿图”,自写了序,概说老母生平及儿孙的感恩之心,然后登门求请本地名画家各画一幅。
夫人问:“怎么不请雷老画松?”
“先让别人画,中间留出连着的两面再请雷老画,他不画就不好意思了。”
在一个春雨潇潇的午后,甄仁先打电话预约,然后打的去了雷默的家。
两人坐在宽大的画室里,喝茶、聊天,甄仁动情地说明来意,再打开册页本,请雷默观赏 一幅幅松画。
“还留了两面,想请先生赐画,不知行否?”
“大家都画了,我不画有违常情。早些日子,有个房地产老板,说要为一个领导之母贺寿,愿出十万元购一张松画,我一口回绝了。这两人口碑都不好,我没有兴趣画。”
“雷老,您的画无价,我不能说用钱买画,我是求画,请成全我这份孝心。”
雷默拎起毛笔蘸上墨,画几株南方的马尾松,再画峭峻的石头。松干、松枝、松针,凸出土的松根,多棱多纹的石块,下笔沉稳快捷,浓淡兼施;再以赭色染干染枝,以绿汁涂松针,生意盎然。甄仁说:“先生画松得南宋李唐之气韵,但他画的是北地之松,而你画南方马尾松,是多年写生所获,透出一个“秀”字,了不得,了不得!”
雷默说:“你没有说外行话,我很高兴。”
画完了,雷默题识:松谷云根图。癸已春应邀,雷默一挥。
过了些日子,有人告诉雷默,在那位领导干部之母的寿宴大厅里,他看见了那幅《松谷云根图》,画的上边临时夹着一张大红纸条,上写寿者的姓名和贺寿者房地产老板的姓名。
雷默马上明白了:他在册页上画的画,被甄仁挖截下来,卖给了那个房地产老板。“什么东西!”雷默狠狠地骂一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是(   )
A.甄仁把自己的店铺起名为“清香楼”,有自我标榜高洁、高雅之意,但其言行粗鄙,作者以“清香楼主”称之,有讽刺之意。
B.甄仁主要负责店铺的对外联络,妻子则负责各种具体事务,两人各司其职,使清香楼生意兴隆,书画界大小名人因此纷纷慕名而来。
C.小说写雷默宴请友人差点闹得不愉快之后,没有接着叙述此事,却转而介绍雷默的才艺为人,看似闲笔,却显示出情节的曲折和结构的缜密。
D.小说借雷默之口写房地产老板想要高价购买松画一事,不仅凸显了雷默耿直的性格,也为后文甄仁将《松谷云根图》转卖给房地产老板埋下了伏笔。
【小题2】小说中的甄仁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出人意料,这样安排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活着
男人的病是突然发作的,病情危急。女人急得手足无措。
我叫女人在手术单上签字时,女人的手抖抖的。
医生,求求您,一定要把他治好。不管花多少钱,我们都会想办法的,只要能救他的命。女人乞求说。
从医多年,病人家属的心情我能理解。我对女人说:“请放心,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的,但情况不容乐观,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 :Zxxk.Com
女人一听,眼泪唰地就下来了。
“不!医生,求您一定把他治好。他是家里的顶粱柱。”女人哭着,两腿一弯跪在了我面前。
给医生下跪的家属我见得多了。女人这一跪.跪出了我的反感。我冷冷地说:“请不要这样。我说了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的,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
“不,您不答应,我就不起来。”女人的泪不停地流。
克制着内心的不快,我用平和的语气说:“好吧,我答应你,我们一定尽全力救治──你快起来。 ”
女人抹了把泪,站起来。这个乡下女人三十出头的样子,脸颊丰满润泽,衣着齐整,家境应该不错。
历经三昼夜的抢救,男人终于挺了过来。
看到男人睁开眼,女人紧锁的眉头一下舒展开来,连声说:“李医生,谢谢您!您不仅救了他,更救了我们全家。”第二天,她提来一篮鸡蛋,坚持要我收下。“李医生,这是自家喂的鸡下的蛋,一点心意,您不要嫌弃。”
男人第二次病危是在半年后,一入院就进了重症监护室。女人晚上才急匆匆赶来,一见我就问:“李医生,您看有多大的把握?”
跟半年前比,女人明显憔悴了,脸瘦了一圈,面色灰暗,神情疲惫,穿一件蓝灰色的工作服,显然是直接从工厂赶来的。
我想说,有上次的抢救经验,这次应该没什么问题。可想到前不久另一个科室发生的医疗纠纷.我改口说:“大概有百分之八十的把握吧。”
女人“哦”了一声,张了张嘴,似乎要说什么,又没有说。她把目光移向别处,喃喃道:“那还得花多少钱呀──孩子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了。”
我说:“作为家属,首先要树立信心。精神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家人的鼓励和关心,是病人最大的精神支柱。有了精神支柱,病人才能战胜疾病。”
女人摇摇头:“我不懂支柱不支柱,我只知道,首先我得活下去,我还有孩子呢。 ”
“但愿他能快点好起来,我真的快撑不住了。”女人说着,眼眶红了。
这次,男人两天就脱离了危险。对男人病情的好转,女人没有表现出半点喜悦,也没有对我们医护人员说一句感激的话。
随后的几天,女人常望着窗外发呆,不时发出一声沉沉的叹息。
夏季刚过去,男人的病再次复发,病情比前两次更凶险。
第二天上午,女人才赶到医院。
见到我,女人问“李医生,请您跟我说实话,这病好不了,是吗?”
“这──”我不想女人失去信心,但为了避免医疗纠纷,还是以实相告:“这种病治愈的希望几乎为零,只能延缓病情的发展。”
“那何时才是个头哇?”女人小声说,好似在自言自语。
“人家只准了我七天的假。”女人答非所问,看不出任何表情。女人似一根经年的晾衣杆,整个人都干枯了,连眼神也是干枯的,蓝灰色的工作服空荡荡的。 这时一位护士进来说:“李医生,39床已欠费5000多块,财务科催了好几次了。”
“什么治病救人?什么创造奇迹?我看你们就是为了多赚钱,我一个月累死累活还拿不了3000块,全给你们都不够,你们都是强盗,吸血鬼!”女人突然情绪失控,大声叫嚷起来,引来不少病人和家属围观,小声议论。
“别激动。”我忙给女人倒了一杯水,“来,喝口水,冷静一下。”
女人双手捂脸呜呜地哭了。哭了一会儿,女人擦去泪水,小声对我说:“李医生,对不起,我能去看看他吗?”
看看钟,快到十二点,我点头道:“好吧,请跟我来。”
重症监护室里,男人躺在病床上,一动不动,身上插着各种管子和仪器女人快步走到男人身边,蹲下,握住男人的手,轻轻的哭道:“对不起,我没有能力救你,我只能……”
看一眼男人的心电图,只微弱地有一点起伏。我转身叮嘱护士:“这两天是高危期,千万不能大意。一旦有情况,马上通知我。”
待我再回头,男人的心电图已成一条直线。我一惊,目光转向男人,男人的呼吸机歪在一边。
女人慌乱地避开我的目光,将头伏在男人的胸口哭了,越哭越伤心。
我掏出手机,按下……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关寥寥几句话,爱丈夫,希望竭尽全力治疗丈夫的女人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她的下跪、流泪、把丈夫看成家里的顶梁柱也表现了她的脆弱。
B.小说中我提到的“另一科室的医疗纠纷”“为避免医疗纠纷”和女人情绪失控后大骂“强盗,吸血鬼”,暗示了小说的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反映了整治医闹的现实问题。
C.小说结尾写“我掏出了手机,按下……”后就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空白,读者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填充。这样写显得耐人寻味,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D.小说的题目“活着”是指与死亡相对的活着,也指不同境遇的人的艰难的生存,这引发了人们如何活着的思考,传达了作者对精准扶贫的关注。
【小题2】小说中三处划线句子在内容、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小题3】“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络渡

聂鑫森

这条奔淌在湘省东部大山中的河,叫野马河。嵌在野马河中段的小渡口,叫金络渡。摆渡人,叫钟水生。

钟水生五十好几了,身板宽厚、挺直。他怎么也想不到,高中毕业后当了四年海军,转业时本可以在城里安排工作,却回老家来摆渡,一口气当了三十年的“河军”!

这块地方偏僻,还穷,又最冷清,不可能花大钱去架一座钢筋水泥桥,但河两岸总有人要来来往往,于是就有了摆渡人。摆渡人是由镇政府聘请的合同工。三十年前,钟水生每月工资七十元,眼下也就每月一千元。但每年全镇评“五好家庭”,钟水生的家总是上红榜。他的爹娘、老婆和孩子,都把农活、家务活包揽了,让他一门心思当好摆渡人。每早出门,爹总是嘱咐他:“当好摆渡人,代我们全家去感恩。”他听了都会落泪,连连点头。

又是莺飞草长的春天。

野马河上的雾气渐薄渐淡,太阳逐渐露出热情的笑脸。渡口,这时候静了下来。钟水生看了看手表,上午十点钟。他用拖把开始擦洗船头上、船舷上、船舱里的泥巴脚印。野马河河滩一年四季潮乎乎的,人们都得走过这段河滩路,才能上船。从早上六点钟到现在,渡船穿梭来往,船上留下了许多泥巴脚印,但上年纪老人和学生伢的脚印都不会沾上泥巴,因为是他一个一个背上船的。

钟水生除了寒冬穿套鞋外,其余季节都打赤脚。人们上船后,他洗干净脚上的泥巴,在船尾操起双桨,高喊一声:“坐稳了哟——开船了!”渡船便离开渡口,稳稳地驶向对岸。

这一幕旷日持久,又平常真切。

老人说:“水生呀,我的儿孙都没你这样耐得烦。”

小学生说:“穿再漂亮的鞋子,也不会弄脏,谢谢钟爷爷。”

钟水生灿烂地笑了,说:“应该的。我小时候上学和回家,都是由摆渡人背来背去的,我是比着他的样子学哩。”

有人问:“那个摆渡人是谁呀?”

“我叫他宫大爷。”

“你已五十出头,宫大爷该过九十了?”

“他老人家不在了。三十年前的那个春天,野马河发大水。他为救一个坐船不慎落水的妇女,卷进了一个大旋涡里……那个被救起的人,就是我娘。那一年我正在当兵。”

钟水生把渡船弄得干干净净。阳光下,他又想起了他高中毕业后去参军,转业的时候,爹对他说:“你回老家来吧,当摆渡人。人家嫌这工作不赚钱,又苦又累,镇政府着急找不到合适的人。为了死去的宫大爷,为了过河的父老乡亲,你必须做这件事!”

钟水生说:“我愿意。”

钟水生知道,他也会有划不动船的那一天,好在他有两个儿子,都在本乡本土做泥工、木工,都很乐意做摆渡人。想到这里,钟水生不由得仰天打了个哈哈。

河岸上忽然有人喊:“摆渡的,我要过河!”

钟水生抬眼一望,是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手提一个大公文包,西装西裤一色白,黑衬衣上系一根红领带,一双黑皮鞋贼亮贼亮。他站在河滩那一端,头昂得高高的。

“要过河?走过来上船!”

“我是去镇政府谈投资的,这烂泥巴路怎么走?麻烦你背我过去,我付钱就是。”

钟水生说:“你既是来这里投资的,虽不是老人、小孩,我破例背你一次。”

钟水生赤脚下船,走过河滩,蹲下来,背起中年人。离船还有四五米远时,中年人嘀咕了一句:“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话音未落,钟水生双手一松,腰一挺,把中年人丢在烂泥里,火爆爆地说:“背人上船,我从不收钱。你有钱,去找鬼推磨吧。”

中年人跌得一身是泥,气得大喊大叫。

这时候,河对岸有人招手、喊话,有人要过河到南岸来。

钟水生抄起浆,让空空的船飞快地过河去了。

一河波浪,在阳光下,闪着金子般的光泽。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交代了钟水生早年的经历与现在的处境,一句“怎么也想不到”写出其从海军到一口气当了三十年“河军”内心的淡淡失落。
B.钟水生全家为其做好摆渡工作而包揽了农活和家务活,足见其家人对钟水生工作的支持,这是他一心搞好摆渡工作的基础。
C.宫大爷为救钟水生的娘而献出了生命,当兵复员后的钟水生义无反顾地接替了宫大爷的摆渡工作,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精神的传承。
D.小说用景物描写作结,富有意蕴,“金子般的光泽”一句既是对波浪的描写,也象征了钟水生那金子般的心灵。
【小题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钟水生的性格特点。
【小题3】投资中年人的出现在小说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忧伤远逝

非鱼

忧伤像一湖清凉的水,她就像一尾喜欢冷水的鱼。

她见过那种小鱼,细长,明黄色,很缓慢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她觉得,这鱼肯定是悲伤的、无奈的,早就练就一身刀枪不入的本领,才在这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之上,艰难地存活下来。

从小她就活在两个姐姐的阴影里。两个姐姐像她们的父亲,长得枝叶舒展,而她偏偏像母亲,单眼皮,小眼睛,厚嘴唇,皮肤生了锈般黑黄。她常常怀疑,她根本就不是父母亲生的。

母亲似乎也不怎么待见她,总在抱怨:我怎么生了这么个丑丫头,将来可怎么能嫁出去哦?只有父亲喜欢摸她的头,高兴的时候拍她的小肩膀,夸她聪明、能干。

于是,她唯一的骄傲就是聪明、能干,她只有更加聪明,更加能干。父亲说: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一流的大学。她就拼命地学,把所有能拿的奖状都拿回家,贴了满满一墙。

她考上了一流大学。她的丑在那一刻被大家忽视了,包括两个姐姐,都热泪盈眶地祝贺她,说她给家里争了光。

父亲已经退休了,笑呵呵地端起他的小茶壶,歪一歪右嘴角,从小壶嘴吸一口茶水,递给她一个MP3:丫头,奖励你的。母亲也送给她一把黑亮的牛角梳:用脑太多,拿这个多梳梳头有好处。

她觉得,只有在那个夏天,才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可夏天太短暂,匆忙间就过去了。秋天的风,还有雨,长且冷,而且愈来愈冷。

大学里,同学们开始悄悄恋爱,可从没有人约她,她总是孤独地呆在教室,使自己看起来很忙的样子。

四年之后,她比别人多了一张“优秀大学毕业生”证书,也因此第一个被选调到省直机关。看着那些恋爱过的同学凄凄离别,执手相看泪眼,她独自抱着膝盖,坐在她的小床上。

她听见心里被某种东西敲击的声音,轰,轰,轰,一下又一下,她突然感觉很疼,哪儿都疼。

她的疼痛持续了很长时间,有四五年吧。她避免一切出头露面的机会,努力把工作干得更好,避免和年轻男同事一起出去,很小心地保护着自己的自尊。

同事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要给她介绍对象,都被她婉言回绝了,她不是不想恋爱,她怕失望,更怕伤害。

直到有一天,她独自背了行囊去旅游,看到高原湖水中的鱼,她仿佛看到了自己。这么多年,自己就像小鱼在这冷水中,一直孤独地待在无尽的忧伤里。可人毕竟不是鱼啊,不是。

那一刻,她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回到家,她去看父亲。此时母亲已经去世了,两个姐姐也已经结婚,过着世俗的幸福生活,父亲独自一人守着家。

父亲还喜欢摸她的头:丫头,该把自己嫁出去了,别总那么高傲。

高傲?父亲,难道你觉得我是高傲?我已经把自己降低到尘埃里了,我从来就没有高傲过,我只有自卑。

但看起来是这样。父亲说。

你不觉得是我长得太丑,没人要?

傻丫头!世上从来就没有丑女人,只有笨女人。再说,你看看你,哪点丑了?

她不相信父亲的话,父亲从来就是爱她的,不会说她丑,可她知道自己很丑,一直都丑,从小到大。

你怎么这么固执?父亲好像有点生气:找个好小伙子去恋爱结婚。

回到单位,她对同事大姐说:帮我介绍个对象吧。她想通了,哪怕为了父亲,就算受伤也得伤一次吧。

同事大姐一脸的惊讶:真的?真的?哎呀,咱单位那么多小伙子等着呢,你总拒人千里,他们都怕了你了。

真的?这回是她惊讶了。她从来没想过会有人喜欢她。

怎么不是真的啊,瞧瞧,气质多好啊,他们都说你像三毛。

刹那间,二十多年积攒起来的忧伤分崩离析。她的心里绽放出一朵灿烂的花,如鱼儿一跃跳出冰凉的水面,拥抱温暖……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姐姐们的漂亮、大学同学的恋爱,给“她”的生活带来了阴影,让“她”感到痛苦,促使着“她”更加努力地学习。
B.高原湖水中的鱼孤独地生活在清凉的水中,“她”觉得自己与它们极为相似,同病相怜中也获得了生活的力量。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父亲摸“她”的头、赠送礼物、催促恋爱结婚等细节,表现了父亲对“她”的关爱。
D.“秋天的风,还有雨,长且冷,而且愈来愈冷’’的描写,间接表现了“她”的内心情感,也为后文情节作了铺垫。
【小题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
【小题3】小说以“她的心里绽放出一朵灿烂的花,如鱼儿一跃跳出冰凉的水面,拥抱温暖”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选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近两年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在明显加快。截至2017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据联合国人口署数据,预计到2025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2亿,2050年将突破3亿。
相比之如此庞大且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目前社会上的养老服务、养老机构、养老床位、护理服务人员等却呈现出了供给不足的格局。截至2016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14万个,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2.9万个。全国各类养老床位合计730.2万张,每千名老年人仅拥有养老床位31.6张。
我国养老服务供给结构失衡,对98%以上居住在家的老年人缺乏养老服务供给及相应的政策筹划与公共投入,全国养老床住供需差距巨大。”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指出,未来需要有效地橇动市场资源与社会资源,以应对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摘自《经济日报》2018年2月18日)
材料二: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失能(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半失能老年人达到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18.3%。而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各美养老机构达4万多家,但真正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只有20%。
2015年11月,国家卫计委、民政部等九部委联合发文,给出了“医养结合”的时间表——到2020年,所有医疗机构都要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按照顶层规划,所谓“医养结合”指的是通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有效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则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7年11月13日)
材料三:
中国人口老年抚养比预测

注:加入少年儿童抚养比的总抚养比指标到2030年将超过50%。
(数据于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四:
日前,桐乡市乌镇“互联网+”养老模式成功入选全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成为浙江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市。
2014年,桐乡市乌镇被授予“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同时启动“互联网+”养老服务试点工程。如今,通过三年实践,桐乡乌镇“互联网+”养老服务已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和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生活照料、专业护理、文体娱乐、配餐就餐、医疗保健等80余项集中照料和上门服务。
互联网给乌镇老人的生活带来何种变化?89岁独居老人吴风琴的一天,是乌镇“互联网+”养老生活的缩影。每天早上吃过早饭,拿着印有老人专属二维码的“一卡通”,吴风琴总会出现在乌镇居家养老照料中心二楼的健康管理中心。自助测量血压后,她的测量结果将及时录入电子档案中。旁边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可免费为老人提供网络医院预约挂号、网上会诊等服务。老人向记者展示了随身携带钥匙扣大小的“SOS呼叫跌倒与报警定位器”:“这是为了防止我跌倒时身边没人照顾,一旦发生意外情况照料中心会马上接到呼叫器报警。”
(摘自《浙江日报》2017年12月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老龄化速度正在明显加快,要应对老龄化发展趋势,需要有效调动市场资源与社会资源,做到双管齐下。
B.医养结合是一种集医疗、康复、养老等为一体,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模式。
C.到2030年,社会总抚养比超50%,意味着创造价值的劳动力压力加大,同时将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
D.乌镇“互联网+”养老模式的成功,根本是得益于它被授予“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也率先展现了互联网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成功运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我国养老的突出问题是养老床位严重不足,这与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矛盾。
B.医养结合是最理想的养老机构模式,势在必行,其中的医就是为了满足那些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需求。
C.九部委联合发文给出“医养结合”时间表,表明我国应对老龄发展趋势信心足,目标明确,计划性强。
D.养老问题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同时也在拷问每个家庭的孝道,居家养老仍是家庭首选。
【小题3】请参照吴凤琴老人的事例,概括乌镇“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的具体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