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工智能与文艺新形态
庞井君
人工智能是指用机器代替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析等功能的科技,其本质是对人的意识与思维过程的模拟,是一门综合计算机科学、生理学、哲学等的交叉学科。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基于大数据和复杂算法的人工智能使当今世界正经历从智人到“神人”的巨大飞跃,其革命性比从猿到人的转变还要深刻彻底。这样的时代状况使艺术家获得异常丰富多样、宏阔深刻的思维质料、人生实践和生命体验,为筑就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高峰酝酿崭新土壤。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带来的审美和艺术的感悟力、想象力、塑造力及穿透力,是当代艺术家必须面对和承担的重要课题。
在文艺领域,通过深度学习,微软的机器人“小冰”已经可以写出媲美人类诗人的诗歌,并出版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部人工智能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在视听艺术领域,美国一位名为戴维·柯普的音乐教授编写出一套计算机程序,用其谱出协奏曲、交响乐和歌剧,此举在古典音乐界引起巨大争议,但曲子带给人的感动与共鸣是真实的。在造型艺术领域,人工神经网络已经可以将一幅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分开,向艺术大师学习艺术风格的同时,把艺术风格转移到另外作品中,用不同艺术家的风格来渲染同样的内容。这意味着人工神经网络可以精确量化原本许多人文学科模糊含混的概念,并使这些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技巧变得朴实明晰,易于复制和推广。美国迪士尼研究中心和加州理工学院联手研究如何让人工智能拍摄一场足球比赛,通过机器自动捕捉精彩画面。而在不远的将来,一个不懂摄影的新手,手持具有超强运算与通信能力的人工智能照相机,就可以通过物联网和云端技术,与远程数据中心联系,在摄影经验丰富的人工智能协助下,完成一张有着绝佳光线、色彩、构图的风景照。
我们正处在一个由高科技、互联网、全球化、社会转型等历史潮流交融激荡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之中,人工智能是这场变革中最不容忽视的趋势之一。
近10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发展,人工智能跨越科学与应用之间的技术鸿沟,进入爆发式增长期,“智能+”成为一种创新范式,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目前人工智能在视觉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文本处理等多个领域达到或超过人类水平,在视觉艺术、程序设计领域崭露头角,在图像分类、自动驾驶、机器翻译、步态运动和问答系统等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功。无论是欣喜、期待,还是恐慌、疑虑,整个人类社会将快速迈入人工智能时代。在未来,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艺术格局的嬗变,可能催生出更有生命力的新型艺术形态。
《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3日14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人工智能的相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是指用机器代替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析等功能的科技,是一门综合交叉学科,它的本质是将人的意识与思维过程进行模拟复制。
B.人工智能会带来审美和艺术的感悟力、想象力、塑造力及穿透力,所以当代艺术家必须要面对和承担这个重要课题。
C.在文艺领城,机器人将会写出媲美人类诗人的诗歌,而在造型艺术领域,人工神经网络可以把艺术风格从一幅作品转移到另一幅作品中去。
D.人工神经网络能够精确量化人文学科模糊含混的概念,能使人文学科中的一些技巧’变得朴实明晰,易于复制和推广。
【小题2】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认为,人工智能正使世界产生巨大飞跃,其革命性是异常重大的。
B.人工智能时代使艺术家获得异常丰富多样、宏阔深刻的思维质料、人生实践和生命体验,为艺术家攀登艺术高峰创造了有利条件。
C.戴维·柯普教授编写出的计算机程序,能谱出协奏曲、交响乐和歌剧。这些曲子带给人的感动与共鸣引起了巨大争议。
D.在不远的将来,一个不懂摄影的新手,通过使用人工智能照相机,就能与远程数据端取得联系,在摄影经验丰富的人工智能协助下,完成-张光线、色彩、构图极佳的风景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是新时代大变革中最不容忽视的趋势之一。
B.随着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在跨行业应用上将越来越多。
C.目前,人工智能在视觉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文本处理等多个领城达到或超过人类水平,人类社会将快速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D.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未来,人工智能会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艺术歌剧的嬗变,从而催生出更有生命力的新型艺术形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9 03:16: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守望

叶敬之

泗阳人把用芦花编织、冬天穿了取暖的鞋子叫“毛窝子”,其他地方则称之为“芦花鞋”。毛窝子制作方式简单,用泪草编织鞋底,引出几根鞋茎,再以芦花编织鞋帮,最后拿鞋茎收口。穿的时候,用旧布缝鞋口,以防伤脚;鞋底垫上麦秸,以保暖和防水。

三十多年前,每到冬天,农民们几乎个个穿毛窝子。赶上逢集,半条街都是卖毛窝子的。农民们走来串去,一家家挑着、拣着,都想买一双既便宜,又结实、漂亮的毛窝子。

小时候,母亲也带着我买过毛窝子。记得有一年冬天,逢集,天很蓝,母亲来到李大爷那儿,拿起一双毛窝子,左看看,右看看,付了钱。李大爷红脸膛,尖下巴,眼睛下面各有两道深深的皱纹,像两道垄沟。他接钱、递毛窝子,脸都带笑,顺便夸我两句:“这是你家大少爷啊?一脸福相!”嗓音清亮。

现在想起来,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的确属于上乘。鞋型漂亮,不歪不斜,还结实;芦花磨光了,鞋茎还在,依旧端端正正。

毛窝子,最适宜陪伴山芋稀饭和咸菜。当人们的碗里有了大米饭、猪肉的时候,毛窝子渐渐被棉鞋取代,消失了踪影。有一年寒假,我带着孩子到街上闲逛。少有的寒冷,风呼呼地吹着,无意中看见李大爷还在卖毛窝子,但人们匆匆从他面前走过,没有一个人停下来,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

李大爷还是红脸膛,尖下巴,只是眼睛下面的皱纹变成三道,而且更深了。他坐在地上,眼睛眯缝着,像在打盹,又像在思考着什么。

我在他面前停了下来,问:“大爷,还有人买毛窝子吗?”

他睁了睁眼睛,咳嗽一声对我说:“还是有人买的,我也放不下这门手艺。过去会打毛窝子的,一个个都走了;在的,也打不动了。我还能走能动。唉,现在的小年轻,没有人愿意学这个手艺了。”

李大爷眼睛没有了早年的光亮,变得泛红和灰暗。

临走时,我买了一双毛窝子。路上,我告诉孩子:“这叫毛窝子。过去一到冬天,爸爸就穿着这个……”

“毛窝子……”儿子听了一阵大笑,“多难听。这也能穿吗?不扎脚啊?”

有一年暑假,我又上街闲逛,惊讶地发现,竟然有人在卖毛窝子!天啊,有夏天卖毛窝子的吗?很快,我认出了,卖主就是李大爷。不过,他的脸色已经变得黑紫,眼睛下面有四道皱纹了;整个脸盘好像被风干了一样,比过去缩小一半。眼睛半开半闭,眼睑有点溃烂泛红。

“夏天怎么卖起毛窝子啦?”我招呼道。李大爷没有反应。

边上一个卖猪肉的中年人朝我摇摇手。“这个,听不见了,”他指指耳朵。“这个,有毛病了。”他指指脑袋。

中年人说:“前几年,乡长带几个人逛街,说是省里的。其中一个像是当官的,指着毛窝子说:‘这个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大爷高兴了,从那以后就整天惦念这件事情。以前光是冬天出来卖,现在夏天也来卖。他说:‘要是人家省里的人来找我找不到呢?'几年过去了,也没见人来过。李大爷不甘心,一年四季,逢集就来。”

散集了。李大爷拎起毛窝子,要往肩上挂。胳膊抖抖的,挂不上去;中年人搭了把手才挂上,中年人又把拐杖递给他。李大爷拄着拐杖,佝偻着身体,左脚往前迈一步,停下;等右脚上前,跟左脚平齐,才把左脚再向前迈一步……

赶集的几乎走光了,只有李大爷的背影在街心摇晃。

望着李大爷的背影,我心里酸酸的。

暑假快结束了,我和孩子一起,骑着自行车上洪泽湖玩。走到东沙村,忽然看见不远处腾起一股浓烟。

“该不是失火了吧?”我们急忙赶往冒烟的地方。

只见一个空旷的场地,堆满了毛窝子——足有几百上千双毛窝子!正被人点着了火焚烧。

一个中年男人,还在不停地从一间屋里往外面扔毛窝子。

“你们烧这个干吗呀?”我马上想起了李大爷,他就是东沙村的。

边上一个看热闹的说:“李大爷活着的时候,谁都不许进他的屋子。前几天死了,儿子打开门一看,一屋毛窝子。没法处理,就烧了。”

我捡起一双毛窝子。鞋型漂亮,不歪不斜,结结实实,芦花还在散发着清香。摸在手里,毛茸茸的,柔软舒适。

我带走了那双毛窝子。

到了洪泽湖边,回望东沙村上空,烟雾已经散尽,斜晖脉脉,蓝天澄碧。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第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介绍了毛窝子用料普通、制作方式简单,但用途很大,曾经很受欢迎,引出后面所写的内容。
B.小说开端部分写二十年前农民都穿毛窝子,结尾写人们烧毛窝子,前后对比,旨在说明时代在进步,毛窝子已经过时了。
C.小说的结尾富有象征意蕴,烟雾散尽、斜晖脉脉,这一美好的景象暗示出“我”对未来依旧充满希望。
D.小说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一个对毛窝子感情深厚、手艺精良、做事用心、一心要传承手艺的民间老艺人形象。
【小题2】小说三次集中描写李大爷的外貌,请找出来,分析各表现了李大爷怎样的生存状态?其中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小题3】小说通过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费正清:美国汉学家的中国情
1929年,哈佛大学的约翰(即费正清)以优秀的学业赢得了一份罗德奖学金,这也迫使他选择一个专业。在哈佛客座教授查理斯·K·韦伯斯特的指导下,他决定把中国近代的外交关系作为自己研究的课题。不过,当时约翰对中国的了解几乎等于零。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一种“信念”的选择,他敏感地认识到,“美国和哈佛大学都需要了解中国”。他说:“中国研究需要才智、想象力,需要探求、创新,更需要进取精神。一旦进入这一领域,我马上为之着迷。我不知道它会让我产生什么认识,也不知道它会把我引向何地。但这到底是一桩事业,一桩使人心醉神迷的事业。”
1929 年约翰事业有目标,人生遇伴侣,可以说是双喜临门。这一年的情人节,他在哈佛的一次舞会上邂逅了威尔玛·D·坎农。两人几乎一见钟情。接着约翰到牛津求学深造,他决定以“19世纪中英关系”为题撰写博士论文。但是牛津图书馆所存的资料不仅有限,而且是一面之词,他需要到中国进行实地调查,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
这样,他在1931年夏天争取到罗德基金会的支持,出发到中国调查、进修。1932年7月,威尔玛也到中国。在北平,两人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在北平,约翰认识了中国知识界的一些头面人物,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北平社会研究所所长陶孟和、中国地质调查所研究员丁文江等。这批中国学者既继承了中国儒家文化的某些优良传统,又受到西方现代教育的影响,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无疑是当时中国的精英人物。中国朋友中,跟他们友谊最深,也最受他们推崇的无疑要数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约翰的中文名字费正清和威尔玛的中文名字费慰梅便是梁思成给他们取的。从中国朋友那里,费正清逐渐意识到中国面临的文化整合问题,那就是如何鉴别出过去的糟粕加以抛弃,又如何在外来的东西里挑出精华加以吸收。这种同时驾驭两种文化的工作实在需要智慧、毅力和勇气。这批中国知识分子在生活上经历了不同的坎坷,却始终保持爱国的赤子之心。
50年代初,对中国的研究在美国似乎是一张白纸,美国还不曾有任何一个大学有像样的中国历史专业,这方面的学术专著也寥寥无几。然而这项工作却有意想不到的有利条件,这是因为中国人民的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对抗状态,朝鲜战争使美国人再也不敢小觑中国。这样才刺激了美国学术界对中国的浓厚兴趣,费正清的研究才能得到更大的响应。
1946年,费正清回到哈佛不久,就积极进行中国研究的组织工作。同年,哈佛大学的部分学者组成了“国际和区域研究教授委员会”。这一组织使原来互不相干的学者和研究领域捐弃门户之见,汇聚到一起。福特基金会率先在1955年为哈佛提供资助用于研究中国经济。这种援助以及校方的支持,使费正清及其同事建立了哈佛东亚研究中心。洛克菲勒和卡内基基金会不甘落后,先后慷慨解囊。“哈佛东亚研究中心不但开战后美国研究中国风气之先,而且其规模之大、出版之多与影响之巨,在整个西方也是首屈一指的。”
费正清面对的实际上是一块肥沃的处女地。哈佛仅有的一些有关近代东亚的资料既贫乏又肤浅,而且往往是以英国和欧洲人为核心来写的,亚洲只不过为这些富于冒险精神的西方人提供了一个大舞台而已。而美国却没有任何人真正了解这个美国的利益至关重要的地区,结果是美国在这一地区的行动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作为学者,他感到自己有责任帮助美国人民廓清一些对东亚的模糊认识,这当然是件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从1966年起,费正清就在探讨美中关系的前景,寻找改善两国关系的突破口。
在1966年6月号的《大西洋月刊》上,费正清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中国的新思考》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对美国政府当时的中国政策提出了疑问。自朝鲜战争以来,中美两国互相防范,在宣传上互不相让。中国政府把美国当作头号敌人,美国政府则在军事和外交方面围堵中国。这种单纯的敌视中国的政策,多半受感情的支配,并无足够的现实依据。
一次偶然的机会,费正清跟后来成为国务卿的基辛格博士在飞机上邂逅,话题转到美中关系上来。费正清告诉基辛格,古往今来,中国的领导者在京城接见了无数“番邦”的来使。同样,***主席驾临异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然而美国总统却几乎没有什么不能去的地方。这次短暂的会面之后,费正清又先后给基辛格寄去了《中国的世界秩序:中国外交的传统》一文以及论文集《中国的世界秩序》。在这些著作中他和他的同事详细分析了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具体例子说明中国文化虽然有妄自尊大的一面,但是其外交政策的重点却是自卫。这些著作显然打开了基辛格的茅塞。用基辛格自己的话来说,费正清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摘编自《费正清自传》)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1929年费正清双喜临门,事业有了目标,另外在情人节迎娶了威尔玛·D·坎农,接着去牛津求学深造。
B.1932年费正清夫妇在北平结交中国知识界的一些顶级人物,与他们友谊最深的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C.费正清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在朝鲜战争后才得到美国学术界的重视,因为当时中美处于对抗的状态。
D.费正清曾对美国政府针对中国的政策产生质疑,这些政策多为单纯的敌视,没有足够的现实依据。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费正清并非一开始便立志研究中国,甚至可以说是被迫的,在确定专业时他对中国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但是他听从了查理斯·K·韦伯斯特的劝告,这种选择完全是出于对这个教授的信任。
B.费正清在英国牛津求学时,发现牛津图书馆有关中国的资料不仅有限而且是一面之词,其中“一面之词”与后面提到的“往往是以英国和欧洲人为核心来写的”意思有相似之处。
C.费正清和威尔玛都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他们在北京结婚。他们和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关系非常好,而且梁思成还给他们分别取了中文名字:费正清、费慰梅。
D.中国崛起了,对费正清的研究是有利的,学术界同仁对研究中国感兴趣了,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卡内基基金会都投资了,不过只研究中国经济。
E. 费正清的研究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而且抓住可能的机会,甚至是偶然的邂逅机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让美国领导人知道,影响他们对中国的政策。
【小题3】1966年起,为了改善美中两国关系,费正清采取了哪些行动?请结合材料简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小题。
朱自清与“有信仰的教育”
1924年,一个“微风飘萧的春日”,朱自清受夏丏尊邀请,来到春晖中学任国文课教员。当时校长经亨颐在春晖尝试推行教员专任、教学自主、学制改革,同时聘请了一大批有理想、有真才实学的教师到春晖任教,为教师提供了优越的教学环境和优厚的待遇。“走向春晖……山的容光,被云雾遮了一半,映在湖里。我的右手是个小湖,左手是个大湖。湖有这样大,使我觉得自己小了。”这种美的感受让朱自清领略到“真正的生活温馨”。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醇厚的情谊更使他觉得这是“一生中难得的惬意时光”,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匡互生等都是朱自清在春晖结成的莫逆之交。
来到春晖不久,朱自清在《春晖》半月刊上发表了《教育的信仰》一文。他在文章中谈到,教育界中人,无论是办学校的、做校长的、当教师的,都应当把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应该把它当作手段。如果把教育当作手段,其目的不外乎名和利;结果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荣滋长”,而且还会“两败俱伤,一塌糊涂”。那么,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呢?“教育有改善人心的使命”。他认为,如果学校太“重视学业,忽略了做人”,学校就成了“学店”,教育就成了“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是不能行远的,正如跛的人不能行远一样”。所以,他说:“教育者须先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
朱自清在春晖,一反“师道尊严”的传统,要求学生克服见了老师就“矫情饰伪”的毛病,培养做人“纯正的趣味” 。一次,有人报告学生中有几人聚赌。如此公然地违纪事件,朱自清不主张学校处理学生。他和别的教师商量后,让教师先找学生谈话。教师责备自己有负于自己的职责和学生家长的托付,学生则更痛心自己的行为违背了老师的教导、家长的期望,流下悔恨之泪,因而当即作了深刻检讨。教育目的既已达到,就将处理的全权交给学生协治会。学生协治会是学生自己的组织,他们的处罚方式是,罚犯错误学生写大字和打扫学生宿舍卫生一个月。
一次,朱自清的学生王福茂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可笑的朱先生”。文章写道:“他是一个肥而且矮的先生,他的脸带着微微的黄色,头发却比黑炭更黑。近右额的地方有个圆圆的疮疤……当他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看了他的后脑,似乎他又肥胖了一半 。最可笑的,就是他每次退课的时候,总是像煞有介事的从讲台上大踏步的跨下去,走路也很有点滑稽的态度……”朱自清在这篇作文下面画了许多双圈,并在课堂上读给大家听。他说,我平时教大家怎样写作,王福茂给大家一个榜样,这就是描写人要让人读后如见其人,最好还应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朱光潜教英文,与朱自清身材相似,性情相投,许多人以为他们是兄弟。他的第一篇美学论文《无言之美》,就是在朱自清、夏丏尊的鼓励下写成于春晖。朱自清极力鼓励朱光潜在学生中作讲演。朱光潜起先不肯答应,恐怕讲得不好,但经不住朱、夏的一再鼓励,就在春晖中学规定的“五夜讲话”时间里向全校学生作了演讲。结果效果出奇的好,主要是被演讲时谨严的逻辑、连珠的妙语和强烈的论辩力所慑服。就效果而言,此后学生中吵吵闹闹的现象减少了,因为他们觉得“无言之美”是一种大方之美、静穆之美,是美的至境。
朱自清在《春晖的一月》中说:“我只照我喜欢的做就是了。这就是自由了。”可这世界上哪里又有世外桃源呢?随着校长经亨颐长年奔波在外、校务由代理校长掌管后,校方和学生、教师的矛盾终于爆发了。春晖神话破灭在一个冬天的早上。1924年深冬的一天,春晖中学的学生黄源在出早操时戴了一顶黑色的绍兴毡帽 。体育老师认为不成体统,勒令除去,黄源不肯,师生由此发生争执。校方坚持要处分黄源,舍务主任匡互生力争无效,愤而辞职。全体学生罢课,校方开除了为首的28名学生并宣布提前放假。此举激起教师的公愤,教员集体辞职以示抗议。朱自清与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先后离开了白马湖。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丰子恺在春晖如诗如画的岁月留下了这幅作品,既像是写实,也像是预言,而留给后人的则是无尽的怀想和叹息。
相关链接:
①他奔波于两校之间,从来没有误课的情形……匆匆赶到学校,顾不得稍事休息便开始备课、改作,一直到深更半夜。他的课堂教学组织得非常周密。他常问自己,“上课时,个个学生是注意听讲么?有人说话么?有人在桌子底下偷看别的书么?——今天讲的,他们曾如你所嘱地预习过了么?昨日讲的,他们上自修班时曾复习过了么?”(严禄耕《朱自清在春晖》)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朱自清要求学生克服见了老师“矫情饰伪”的毛病。学生王福茂的作文,用诙谐的语调逼真的描写他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他也不以为忤,反而赞赏王福茂描写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B.朱自清认为,教育者应把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应该把它当作手段。教育的目的如若落入了
名和利,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正常成长,教育者自己也将深受其害。
C.朱光潜起先不肯答应面向全校学生作演讲,因为他担心自己口才不好讲得不好,但在朱自清、
夏丏尊的一再鼓励下走上讲台,结果效果出奇的好,学生被他演讲时大方、静穆的“无言之
美”所折服。
D.本文通过叙述朱自清与他在春晖中学的同事教育指导学生的几件生活琐事,勾勒了一组视
【小题2】在春晖中学,朱自清与他的同事们是用怎样的方式实践他们的“有信仰的教育”的?请结合
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春晖中学成为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神话”有哪些因素?请依据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民网与新浪网络新闻专题比较分析

——以“神舟九号”专题为例

材料一

人民网将神九新闻专题名为“神舟九号全景报道”,新浪专题则为“神舟九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天宫一号”,二者相较,人民网“全景”两字着力体现报道的全面、深入,意境更胜一筹。

专题主页色彩方面,人民网以白色为底色,加以主色天蓝色。蓝色作内容为神九升空专题页面的主色,可谓锦上添花之笔。新浪神九升空专题主页为蓝紫色,且底色里夹杂闪烁星辰,亦有太空之意。网页感官层面上人民网与新浪都将网页色彩的运用与专题内容紧密结合,简单用色之中不乏深层用意,且兼顾视觉冲击力。

材料二:

神九专题主页感官方面人民网与新浪不相上下,都注重网页的简洁,但简洁中不乏冲击力。但在栏目设置方面,二者差异渐现。

人民网神舟九专题的栏目设置较少,内容分明,从主要新闻、今日看点到幕后英雄、幕后故事一应俱全,就栏目板块看,科班出身的人民网注重新闻及新闻报道的专业性与全面性。新浪的神九专题栏目繁杂,栏目设置较为重复。由独家策划——寄向太空的微祝福等栏目板块看出,商业起家的新浪在报道新闻时重趣味性。

神九升空新闻专题中,人民网和新浪不约而同采用3D动画技术为网友解释说明神九升空过程、自动交接手动交接程序及航天员的任务状态等。如泛义把3D动画也看成新闻报道中的一部分,这种新的报道形式可列于解释性报道之类别。部分3D动画能由网友点击鼠标进行操作,富有半体验式意义,帮助网友更充分认知和理解神九升空。

材料三:

互联网为媒体发展提供了空前广袤的土地。相比广播、报纸、电视的传播渠道与信息载体的单一性,互联网可兼容声音、文字、图片和影像。报道新闻时,各大网站既能进行文字、图片报道,又能进行视频报道,甚至可选择音频报道。就信息与受众的传发、接收方式而言,互联网涉猎新闻报道的所有类型,囊括文字新闻、图片新闻、视频新闻的全领域。

材料四:

与受众的良好互动是媒体了解受众心态、赢得受众信任、树立自家威信并维持受众忠诚度的不二法宝。

就神九新闻专题的报道而言,在互动性设置方面新浪做得比人民网好。新浪每条新闻后紧跟“我要评论”环节,网友可进行评论,也可将新闻分享到新浪微博、QQ空间、人人网、MSN等平台。

较之新浪,人民网则一条新闻结束后紧随大量“相关新闻”,“我要留言”环节往往在大量相关新闻的后面,因与网友所读的新闻相离甚远而易被忽视。分享链接方面,人民网的视频新闻有新浪微博、QQ空间、人人网等分享环节,但文字新闻和图片新闻部分都没出现分享环节。

互动性是人民网在神九新闻专题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然而人民网肩负着引导舆论的重任。我国网络新闻业的主要力量——传媒网站具有“阵地”意识,这是我国网络新闻业发展的又一特点,这同外国那些作为私营企业的传媒公司创办的网站一味只想扩大市场、赢得“眼球”和经济效益的情况迥然不同。今后的新闻专题报道中,人民网应更注重微博方面的策划,借力新浪微博,辅之人民微博,抓住网络舆论中心,甚至可在制作网络新闻专题时尝试利用微博,让网友加入新闻写作者、传播者的行列,调动网友积极性,实现与网民的充分互动。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网——主页感官层面上——网页色彩运用和专题内容结合——有深层用意和视觉冲击力
B.人民网——采用3D动画技术——为网友解释说明神九升空过程等环节——更好的帮助网友了解神九升空
C.新浪网——新闻后紧跟“我要评论”——网友评论——或将新闻内容分享到新浪微博、QQ空间等平台
D.人民网——新闻后紧跟“我要留言”——网友评论——或将新闻内容分享到新浪微博、QQ空间等平台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网与新浪网在网页感官上,几乎没有相似的地方,人民网缺乏视觉冲击。
B.人民网和新浪网在神九专题栏目的设置上各有特点,各有侧重。
C.网友点击鼠标操作部分3D动画,有一定程度的半体验式意义,更好认知和理解神九升空。
D.相比报纸、电视,互联网的兼容性更具优势,互联网为媒体发展提供了广袤的土地。
【小题3】和新浪网相比,人民网有哪些突出的优点?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兵家列传》节选

文清丽

轮到二哥了,他厚厚的嘴唇仍紧闭着,黑红的皮肤使他显得比大哥年纪还大。

儿子握着手机说:“我搜了下,网上有二舅的事迹。二舅,你喝醉酒了上树唱秦腔,这事是真的吗?”

“网上东西,信不得。”大哥摆摆手。

抱着肚子靠在椅背上的二哥笑着说:“是真的。”

“怎么回事,二哥,给大家讲讲。”我说。

“那时我在兵站部当政委,要过春节了,到海拔五千多米的唐古拉兵站去检查工作。有个小战士想家,哭个不停。我把他叫到跟前劝了半天,他还是哭。我说你想家,我也想爹娘,你看你穿这么少,喝些酒,暖和。他喝了几口,话就多了,竟把我灌醉了。我摇摇晃晃走出院子,看到一棵杨树,在高原上种树可不容易。树长得那么高,那么俊,我不知怎么就喜欢得爬上去了。那晚月亮很圆,很亮,我想起了爹妈,就唱起当时在我们高原部队流行的歌曲:儿当兵当到多高多高的地方/儿的手能摸到娘看见的月亮/娘知道这里不是杀敌的战场/儿却说这里是献身保国的地方……我在树上唱,官兵在下面唱。”

“这事不能写进书里,一个军职干部,喝醉上树,不像话。”大哥皱着眉头,打断了二哥的讲述。“我记得一九九八年春节前夕,西藏那曲、阿里、日喀则等地遭受了特大雪灾,大年初一,你带着一百零三台大吨位运输车,翻山越岭给灾区送去了千余吨救灾物资。山沟被雪填平了,公路被雪覆盖着,哪里是沟,哪里是路,只能凭借山的位置来判断。快到唐古拉山了,汽车发出沉重的喘息,后边的车辆陷进了雪坑,你与战士们跳下汽车,用脸盆、铁锹铲雪开道。饿了,大家就啃一口压缩饼干或嚼一口方便面;渴了,就吃一把雪;困了,就裹着皮大衣打个晚。五天五夜后,一百零三台车终于把物资送到了灾区。”

我低头记着,一抬头,二哥不知何时出了屋。二哥从屋外进来时,带进一股风,虽冷,却让人精神为之一爽。

姐道:“二哥是十六岁到青藏高原当兵的。刚当兵时给家里来信说,当兵太苦了,喝的水里面有虫,山上四季积雪,不能感冒,少氧气,嘴唇都发紫了,好多战友脱头发,掉眉毛,手指甲凹陷。如果得病,基本就没命了。爹让上小学的我写回信说,问你二哥是不是就他一个人当兵?要是还有别人,让他紧跟着队伍,拉着战友的后襟,就不会从山上掉下来。此后,二哥的信里不再提让家里提心吊胆的事了。”

“我无法想象二哥当年当兵有多苦。一九九九年,我跟随作家们到青藏高原采风,适逢二哥在格尔木大站检查工作,那时他是大校政委;规定到医院体检合格才能上线,我说我身体好,不用查。二哥当时脸就黑了,说:‘快去!上高原,可不是闹着玩的。’

二哥坚持送我们过了反应强烈、最难走的五道梁兵站后,再三叮嘱我不能跑,注意别感冒,一到拉萨马上给他打电话。车一过唐古拉,我头痛欲裂,想起了二哥说他们头疼就用背包带扎紧头,一试果然好受些。我们边走边吸氧,随行的一位作家哭着要给家人写遗书。到了拉萨,我给二哥打电话。三十年啊,在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气温零下六摄氏度,大部分地段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一半的两千公里的青藏公路上,近二百次翻越‘生命禁区’唐古拉,哥呀,你是怎么过来的?二哥当时嘿嘿一笑说:‘难道你没有细看美丽的可可西里草原,没看到云彩下的楚玛尔河有多漂亮,还有那连绵起伏的雪山和湖泊,还有一辆辆的军车把物资运送到西藏,这些比起那些苦,你说值不值?’”

我刚说到这儿,二哥纠正道:“我不是这样说的,这些词是你们作家编的。”

二哥提了少将,就在我们全家欢呼祖辈都是农民的家里继大哥之后又出了一位将军时,军队改革,一纸命令,二哥所在部队集体转业地方;一天晚上二哥喝醉了,他给我打电话,说:“我们告别军旗时,所有的人,无论白发苍苍的将军还是士兵,大家都哭了。”

二嫂说:“你哥离开了部队,就像丢了魂儿,好多天都没笑脸。现在退休了,每天清晨在跑步机上跑一小时,然后又做三百多个俯卧撑;我说岁月不饶人,散散步、走走路就可以了。他置若罔闻,做完任务后,就把自己关在书房看战争片,谁也不让打扰;小外孙撞开门,缠着要坐火车,他弯下腰,让外孙骑到他背上,说:‘准备好,火车马上出发,下一站,青藏高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讲述“二哥”上树唱秦腔时插入了部队歌曲的内容,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写出了士兵对母亲的思念,同时凸显了保家卫国的主题。
B.“水里面有虫,山上四季积雪,不能感冒,少氧气”,这既是青藏高原真实的艰险环境,也衬托了“二哥”坚守边疆三十年的坚毅品质。
C.“军队改革,一纸命令”使“二哥”无奈下转业离开了部队,这给小说增添了一层波折,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引起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D.“二哥”没说过“可可西里草原”与“楚玛尔河”漂亮,这只是“我”的煽情之词,也说明在艰苦的环境面前,人们无暇顾及美好的景色。
【小题2】小说讲述“二哥”的故事时,突出了他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写“二哥”退休后的生活,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