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愁的二次方

朱成玉

①生活,从没有像今天这般盛气凌人,高高在上,向我发号各种施令。

②它对一颗心说,妥协吧。执拗的心,却宁愿被割出血来,也不肯停止奔波。

③我仿佛是一只被这个城市豢养的兽,逃不出牢笼。可是一颗心不愿听凭生活的摆布,将自己典当给钢筋水泥的丛林。一颗心,总是朝着故里的方向,马不停蹄。月亮挂在人间的肩膀上,一盏最高处的灯笼,引着我回家。

④一片、两片、三片……我看到有孩子在路灯下数着雪花。雪花越数越多。有人把雪花当成精神的药片,有人把雪花当成灵魂的抹布。我把雪花当成我的乡愁,一片、两片、三片……我数起了乡愁,乡愁越数越多。

⑤浓烈的酒精又一次将我麻醉,我跌跌撞撞,与弥散开来的乡愁抱个满怀。心里,便埋入了乡愁的二次方。

⑥季节给了我再高的天空,我也飞不出最初的湛蓝。口袋里的钱多了,心却不再那么丰盈。一览众小的喜,终是抵不过远离大地的悲。

⑦心若没地方安置,再好的日子,都是一种漂泊。

⑧今夜,一杯粗茶,不知能否沏开人到中年的落寞。

⑨我不怕衰老,这是命之所归。我甚至有些盼着自己,老到痴呆的那一天,会急迫地去做一件事——将那滴答作响的时钟上的时针往回拨。就像儿时,盼着父母下班,将它往前拨一样。

⑩那样,是不是就可以让时光倒退,可以重新怀揣着我们最初的美好愿望;可以让玫瑰重新再开;可以让夜把天空退还给白天……

(11)那样,是不是就可以跟在母亲的脚印后面,将整个尘世踏个洁白。

(12)父母省吃俭用扯了很多花布,可是儿女们却再也不穿那种小棉袄;不小心摔碎外婆最疼爱的一个青花瓷碗,却狡猾地嫁祸于猫。猫得到了鸡毛掸子的追打,委屈使它的眼睛变得更蓝;父亲跺跺脚,身上的雪落下来,心上的雪却又堆积了一层——因为没有讨到工钱,年货还没有着落;母亲总是宁愿躲在黑暗里,也不开灯。她省下的电费,我没算过到底能有多少钱;放学回家的小小人儿,仿佛胸中永远藏着快乐的鸟,一唱起来就没完没了……

(13)今夜,提一盏什么样的灯,才能够重新照亮我们的年华。故乡,要在内心积攒多少白月光,才能铺一条通往你的银色的路啊。

(14)今夜,风在天涯写信给过往的尘埃,今夜,我在写诗给心心相念的故乡:

故乡,走的时候,

忘记了吻一下你的额头。

回来的时候,

我要重重地,给你磕头。

故乡,一别经年,

我仍旧是热的啊,

我是你的孩子,

我永远在你温暖的襁褓……

(15)故乡,为你写的每一首诗都是热的。你看啊?心若一动漫山遍野的桃花就红了……

(16)故乡,我是你忘关的水龙头,汇成小溪,汇成河,汇成大海。

(17)今夜,唯有把故乡的炊烟捻成一绺儿,缠绕到手指,做一枚乡愁的戒指,方可令一颗心望梅止渴,稍稍安宁。

(18)故乡,你欠我一个大大的拥抱。

(19)故乡,我欠你一串回家的脚印!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生活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作者在生活中遇到很多坎坷,表达了作者面对生活困境的坚韧。
B.文章写了父母的节俭和生活的艰辛,写了孩子们的欢乐和谎言等等,对这些往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往昔生活的留恋。
C.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自己比喻为“忘关的水龙头”,贴切而富有创造性,表达自己情感的奔腾不息。
D.散文中有叙事有抒情,诗歌的引用,将情感推到最高点,直接抒发作者的思乡感情,情感深刻且富有感染力。
【小题2】简要评析文章(13)到(19)段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标题“乡愁的二次方”的含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11 11:09: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暗哨
徐凤林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
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份南满省委直属的机关报,除了发布党的最新的抗战指示、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靰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猪皮等。收来的皮张皮匠先要放到木头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7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未,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靰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靰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靰鞡草,塞进靰鞡鞋里,靰鞡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一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靰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把个小鬼子看的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驴嘴,穿着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节选自小说《张皮匠抗战》)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暗哨”意蕴丰富,耐人寻味。东日文信布下暗哨想找到抗联的人,没想到给抗联报信的暗哨就在他眼皮底下。
B.小说开头“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语言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C.小说巧设悬念,引人人胜。文中多次写到东日文信的心理活动,读者的心情随着东日文信的揣测疑虑而变化,直至释怀。
D.细节描写增强了内容的神秘感。张皮匠“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写出了东日文信的迷惘与困惑。
【小题2】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用较长的篇幅介绍张皮匠制作靰鞡鞋的工艺,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史学是一门科学。史学研究必须以史实为基础。马克思说得很清楚:“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因此,充分占有材料(即史料) 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基础。但是,如何充分占有史料却是一个问题。在史料有限的古代,做历史研究时“读万卷书”就能够充分占有史料了。但在今天,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人读书万卷已经远远不够了。。

最近几十年,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史料大爆炸”,即可以利用的史料以不可想象的速度急剧增加。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勒高夫说:“历史学今天正经历着一场、资料革命’,这一革命与新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史料的革命必将引起研究方法的革命。这在网络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和研究方法推陈出新、层出不穷的今天,显得尤为突出。

网络信息技术在史学研究中的运用有多种方法,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研究课题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资源。

网络信息技术运用于历史文献数据库建设,最初的工作是将文献扫描后上网,供读者使用。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检索功能,使这些文献能够方便地检索。用这两种方法建立的数据库,实际上是传统图书馆的发展和扩大,在台湾被称为“数位典藏”,数位典藏虽然作用很大,但它是被动的。对使用者来说,数据库中存储的大量文献数据除了检索,难以被更充分地使用。为了克服这个弊端,后来又兴起了“数码人文”,即建立的数据库不仅能实现资料检索,而且还能为研究者提供一个观察历史事件发生的环境,呈现出资料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弥补史料本身存在的不足。在使用这种“数码人文”数据库时,只要输入一个搜索词,检索成果将是一个有意义的文件集,为使用者提供各种方法以观察其中的脉络。

史学工作者还可以利用更高级、更专业的数据库进行自己的课题研究。这些专业数据库和仅仅只提供关键词检索的历史文献数据库不同,其中的信息已经过加工,可以直接使用。比如,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建设的“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就是这样一个数据库。它在数据结构上更加复杂和精细,将历史事件转化为结构化数据。通过对这种结构化数据的提取、分析,研究者可以对历史人物进行群体研究,能够得到相关人物、事件的空间分布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

网络信息技术正在改变史学研究的现状和未来。然而,如同电脑不可能取代人脑,网络信息技术也不可能取代史学工作者的主观思考、取代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与与方法。更好使用网络信息技术研究历史,要求史学工作者积极投身于这一工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改进相关技术的应用。这样,不仅自己不会落后于时代,而且相关技术手段也会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史学研究。

(选自李伯重《网络信息技术推动史学研究进人新时代》,有刑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门科学,史学必须建立在史实研究的基础之上,因而必须充分地占有史料。
B.近几十年出现的“史料大爆炸”导致可利用的史料急剧增加,推动了史料的革命。
C.从“数位典藏”到“数码人文”,历史文献数据库的建设也在不断地进步与完善。
D.“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是目前最高级的专业数据库,其中数据可直接使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段从史学研究的基础入手,联系时代发展,揭示在史学研究中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B.文章三至五段着重从数据库的建设和使用的角度。论述在史学研究过程中如何运用网络信息技术。
C.文章结尾段论述网络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指出它“正在改变史学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并总结全文。
D.在论述过程中,文章综合运用引证、例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大大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与可信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何充分占有史料是史学研究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并且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也在不断地变化。
B.在使用“数码人文”数据库时,如果输入“李白”进行检索,就会出现一个关于“李白”的文件集。
C.借助“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研究者不但能得到历史人物的个人资料,还能查到其社会关系。
D.在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时,史学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进行主观思考,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八二十四

李世民

商丘的牛肉烩面真好吃。我这样说,伙伴们这样说,就连我们的领导也这样说。

我们的领导叫三元。说是领导,其实就是我们这个工程队临时带工的;说是工程队,其实我们才八个人,而且是大工程队临时派来的小工程队。

工地在商丘归德路附近的一个小巷里,工程也很小,安装一栋家属楼的上水和排水。每天,我们早上从大工地来到小工地,到了晚上再回去。领导说,大概要半个月的时间。

虽然只有八个人,中午,还是要吃饭的。我们八个人里面,没有人会做饭,就算是有人会做饭,大家总不能背口锅吧,所以吃饭成了大问题。我这样想,伙伴们这样想,我们的领导三元可能也这样想吧。

头一天中午,我们已经干了半天的活,肚子都“咕咕”地直叫唤。大家撂下手中的家伙,把领导三元围了起来。三元挠了挠头皮,咬了咬牙齿,然后涨红了脸说:“我们去吃牛肉烩面。”三元的话,像给我们注射了一针兴奋剂。大家跟在三元的后面,把三元当成了真正的领导。三元还很煽情地补充说:“商丘的牛肉烩面!”

牛肉烩面馆就在小巷的拐弯处,生意红火。到了里面,浓浓的香味和暖烘烘的热气飘散过来。三元拖着长腔说:“来八碗牛肉烩面——”

烩面馆的师傅四十多岁,说话和气,干活麻利,很快,八碗牛肉烩面端到了我们面前。牛肉烩面真好啊,碗是特大的敞口碗,汤是漂着辣椒油的老汤,汤上头浮着鲜生生的芫荽……

商丘的牛肉烩面真好吃。我这样说,伙伴们这样说,就连我们的领导三元也这样说。

看着大家吃得头上冒汗,嘴角流油,三元捂住嘴偷偷地笑。然后,他又顺势擦了一把嘴,冲着里面喊:“师傅,结账——”

师傅一边回应,一边咧着嘴走过来。师傅说,大碗烩面四块一碗,总共八碗,四八二十四。师傅重复说:“二十四块。”

哈,四八二十四。我想,师傅脑袋里进水了吧,二年级的小学生也知道四八是三十二,这样做生意,赚谁的钱呀!我又想,也许是师傅忙,忙中出乱。

我看看伙伴们,伙伴们朝我挤挤眼,我又看看领导三元,三元朝我挤挤眼,干脆,我也朝他们挤挤眼,我们心里都明白,我们表面上又装作不明白。说实话,占便宜的机会,我们民工很少遇到,并且起初我们没有占便宜的意思,只是这位师傅——

三元给了师傅二十五块,师傅找回了一块,很自然。

整个下午,我们一边干活,一边回味着商丘牛肉烩面的美好,议论着四八二十四还是四八三十二。

第二天中午,三元对我们说,今天我们还去老地方吃牛肉烩面,如果师傅记起了昨天的事情,就把欠的钱补上,如果他确实忘了,我们也就不提了。三元是我们的领导,他说的话,我们当然听了。

果然,师傅把昨天的事情忘了。师傅不但不记得昨天的事情了,而且结账的时候,师傅说:“大碗烩面四块一碗,总共八碗,四八二十四。”师傅再次重复说:“二十四块。”

第三天中午,师傅还是说:“四八二十四。”

直到第十四天中午,师傅一直收我们二十四块钱。我们都为师傅暗自惋惜,手艺这么好,就是不会算账;我们也暗自得意,商丘烩面真便宜呀!

第十五天,也是最后一天,事情发生了变化。

三元结账的时候,师傅说:“听说你们今天结工,所以这顿饭就不收你们的钱了。”

我和伙伴们还有我们的领导三元全愣住了。

师傅解释说:“我以前也是民工,挺不容易的。”

我和伙伴们还有我们的领导三元全都后悔了。我张了张嘴,伙伴们张了张嘴,三元也张了张嘴,最后还是三元张开了嘴。三元说:“师傅,前些天你算错账了,不是四八二十四。是四八三十二,算起来,我们还欠你一百多块呢。”

师傅笑着说:“四八二十四,没算错。”

师傅又说,几年前,自己也在商丘一个建筑工地上当小工。有一回,他路过一家牛肉烩面馆,很想吃一碗烩面。那时候,师傅还从来没吃过商丘的牛肉烩面,可是,师傅摸摸口袋里,还差一块钱,没办法,师傅只好咽下了口水,走了。当时,师傅想,将来有一天,我也在商丘开一个牛肉烩面馆。现在,师傅的愿望实现了。

师傅接着说:“从我开烩面馆的时候起,只要有民工在这里吃饭,我都要少收一块钱。”

师傅板着指头,算起了账:“一四得三,二四得六,三四得九,四四一十二…四八二十四,没错!”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巷拐弯处,牛肉烩面馆生意红火,浓浓的香味和暖烘烘的热气飘散着,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温暖的背景,为下文写面馆师傅没有算错账做铺垫。
B.面馆师傅似乎算错了账,我们几次相互挤眼示意,这一动作描写说明我们对面馆师傅连账都算不对感到好笑,同时也有互相示意不要说破之意。
C.民工们起初不想占便宜,吃完面却占了便宜,大家却没有点破,表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有便宜就占的劣根性,揭示了人性深处所隐藏的丑陋。
D.小说描写了民工们去面馆吃饭,面馆师傅故意每碗少收民工一元钱,结工时又免掉面钱的令人温暖的故事,表现了人性的真诚、善良和人情的美好。
【小题2】小说开头部分介绍了工程队的一些情况,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小题3】面馆师傅这个形象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的裁缝店

李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订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晃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晕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来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穿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们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家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对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要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件、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锁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店里的寻常事别有趣味。
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
C.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的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
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小题3】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以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为突破口,以改革发展为手段,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到2020年“大城市病”得到缓解,到2035年“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到2050年全面形成具有首都特点、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现代化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摘编自《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
材料二:
表1:
国家
城市
排名
综合指数
(100=理想)
社会稳定
医疗保健
文化与环境
教育
基础设施
澳大利亚
墨尔本
1
97.5
95
100
95.1
100
100
奥地利
维也纳
2
97.4
95
100
94.4
100
100
加拿大
温哥华
3
97.3
95
100
100
100
92.9
加拿大
多伦多
4
97.2
100
100
97.2
100
89.5
澳大利亚
阿德莱德
5
96.6
95
100
94.2
100
96.4
 
(数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表2:
评价
类型
评价对象
排名最高十大城市
综合
评价
城市宜居指数
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





城市安全性
深圳、北京、成都、南京、上海、贵阳、青岛、济南、厦门、苏州
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
上海、广州、深圳、南京、青岛、北京、成都、济南、昆明、沈阳
自然环境宜人性
深圳、上海、苏州、青岛、南京、成都、杭州、福州、威海、厦门
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
深圳、上海、广州、成都、威海、济南、北京、南京、武汉、苏州
交通便捷性
厦门、苏州、济南、海口、银川、威海、石家庄、昆明、南京、长春
环境健康性
厦门、西宁、银川、青岛、威海、长春、南宁、乌鲁木齐、昆明、深圳
 
(数据:中科院《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材料三:
城市化是人口集聚、特别是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的过程。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工业化思维指导下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营的诸多弊病暴露无遗,人们对“宜居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在新时代的新城镇格局下,城市宜居方案发生了新变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城市宜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提到德国弗莱堡,这个城市在法规体系、交流学习机制和市民参与等方面表现卓越,超越了传统模式,让居住者的幸福感可持续,最后达到城市居民寿命的延长。关于生态宜居城市的标准,仇保兴说,要由城市居民“用脚投票”决定。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则表示,外来人口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通过市场方式补足了城市的服务业短板。
李铁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要增加包容,要欢迎与新经济模式相关的市场化主体和外来人口参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其次,要转变执政理念,要深入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不能以精英思维排斥任何城市需要的人口和产业;最后,要适应城市的物质生态和社会生态,体现出真正的生态宜居城市理念。
材料四:
宜居城市,通俗地讲就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从学术上讲宜居城市更加强调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环境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人文环境等。
“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目标。“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较低层次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最基本要求,如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等;较高层次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更高要求,如人文和自然环境的舒适性、个人的发展机会等。因此,城市建设要关注城市安全、健康、舒适、便捷等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并注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持城市和街区的风格。同时要高效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更多、更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空间。
(摘编自张文忠等著《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宜居城市指的是适宜人居住的城市,是衡量城市的重要标尺,应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人文环境。
B.人口过多、交通堵塞、房价高涨等“大城市病”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因此人们对“宜居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
C.材料二中两个表格不同,但评价宜居城市的指标基本相同,且都将城市环境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D.材料三侧重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应满足居民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材料四则侧重满足不同居民群体的需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岛能排在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之首,是因为它在各项评价指标中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北京则因为综合指数不高而未能入选。
B.“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较低层次的建设目标应满足居民最基本的要求,相较而言,更高层次的建设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重要。
C.材料三中仇保兴说的“由城市居民‘用脚投票’决定”,意思是一个城市是否宜居,要看居民是否愿意定居该城市。
D.大城市的城市建设和运营存在诸多弊病,新时代的新城镇格局下,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成为未来的趋势。
【小题3】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请就如何建设宜居城市提出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