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不 染
袁炳发
高三学生杨直,清华、北大任他选读。老师和同学都这么认为。但杨直家的邻居们不见得这样认为。
杨直的爸爸或妈妈每次开过家长会,回到家里就急不可待地支起麻将桌,还一边不迭声地叫:开这么长的大尾巴会,耽误穷人半天工。
杨直家住平房,大门永远敞开着,隔着几条路的邻居无聊了也会奔来,图个热闹,在家不被允许抽烟,但在杨直家几乎没什么不可以。杨直家是老少屋,他住一小间。杨直和父母房间的屋门隔着一个开放的厨房,但是屋内却仅有一道薄墙间壁,上面还有一个玻璃窗,不隔音,甚至烟气和人散发出的臭气都会从玻璃窗缝隙挤到小屋来。
两口子全下岗,吃着低保,心思都用在麻将上,骗几个昧良心的钱,过着不死不活的日子。赌客们弄到深更半夜时,杨直的妈妈就给他们煮面条,现成的挂面,吃一碗10元。半夜赌客们自带的香烟抽没了,所有的小铺又都歇了,杨直的爸爸就拿出一元一包的香烟,按支出售,一支5元。
邻居老太太说起杨直就叹息:这孩子,天养活的。杨直有时听到也不说什么,礼貌地笑笑就走过去了。杨直心里想他吃饭现在还要靠父母养活,但自己的心灵自己一定要养活。
杨直高一军训时,由于没有早饭吃,训练强度又大,晕倒了。他知道这样不行,虽然从小到大他几乎没怎么吃过妈妈做的早饭,但他知道高中之后绝对不行,杨直开始自己做早饭。
几天的工夫,杨直能熟练地做饭了,自己吃好,爸爸妈妈起床之后竟然也吃上儿子温在锅里的饭菜了。惹得邻居老太太又叹息:我这话放在这,将来那两口子必是借上儿子的大光了,等着吧,吃香的喝辣的享福。
偶尔得闲,杨直会径直奔胡同口吴爷爷摆着的象棋残局,坐在吴爷爷的对面一眼不眨地盯着棋盘。吴爷爷就一眼不眨地盯着杨直黑发浓密的头顶,悠然道来:贵人不顶众发。
我的头发很多。杨直仍低着头。
哈哈,孩子,这“众”字你道是多的意思?非也,说的是不顶着一般俗人的头发,不囿于一般俗人的困难!
杨直抬起头来,目光炯炯地看着吴爷爷,俩人就那么对望着,在彼此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
转眼两年过去,杨直迎来了高考。
高考作文时,根据材料,杨直本打算写一篇议论文,用著名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做论据,就在要落笔时,突然想起一件事,这件事让他改变主意,写成一篇感人的散文。就在这个春天,杨直在小河边背单词,他偶然看见一棵芽儿已经破土,但不幸的是,这颗种子天命使然落在一块石头下面。杨直心一愣,下意识伸手要拿开那块对于芽儿来说巨大的石头,但杨直终于把手停在半空中。以后几天杨直每天早晨必去看望那棵芽儿,他忧心忡忡矛盾丛生担心它会夭折。但第四天奇迹出现了,芽儿竟然掀翻了背上巨大的压力,并脱胎换骨,由一棵鹅黄羸弱的芽儿变成一棵翠绿茁壮的苗儿!
杨直的作文得了满分。杨直实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梦想,考入了清华大学。
当然,杨直考入清华大学,并不仅仅依靠他的满分作文。
(选自《第五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
【小题1】文章开头的三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小题2】文章前半部分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介绍杨直的家庭情况?
【小题3】作者在文中连用了两个“一眼不眨”,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小题4】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画线句含义和作用的理解。
【小题5】阅读下面两段文字,请比较他们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点。
【甲】邻居老太太说起杨直就叹息:这孩子,天养活的。杨直有时听到也不说什么,礼貌地笑笑就走过去了。杨直心里想他吃饭现在还要靠父母养活,但自己的心灵自己一定要养活。
……几天的工夫,杨直能熟练地做饭了,自己吃好,爸爸妈妈起床之后竟然也吃上儿子温在锅里的饭菜了。惹得邻居老太太又叹息:我这话放在这,将来那两口子必是借上儿子的大光了,等着吧,吃香的喝辣的享福。
(选自《不染》)
【乙】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选自《范进中举》)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3 12:01: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散文比的是气魄而非篇幅

孙绍振

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始于周作人,他将散文定位于“叙事与抒情”,成为现代散文史上的不刊之论。其实,周作人的“叙事与抒情”说,视野极其狭隘,在性质上乃诗化审美,而散文第一个十年所呈现的经典,并不限于审美,鲁迅的《朝花夕拾》就以审美结合幽默取胜。论者大都以幽默乃国民性所缺,“幽默”本汉语所无,乃林语堂移植自英人。此等论断,是对中国散文史缺乏系统研究所致。我国古籍中的幽默散文源远流长,以至于冯梦龙可以辑成一本《笑史》。值得注意的当以“逐贫”为母题的散文延续千年,实乃世界文学史上一大奇葩。先是扬雄有《逐贫赋》,言贫穷困己,虽逃昆仑岩穴仍不懈追随。后韩愈以《送穷文》拓展此主题,其“穷”非物质贫困,而是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恳请“五穷鬼”离去。延至清代,吴鸣锵的《反送穷文》,虚拟穷鬼自辩:非穷鬼致人穷,“人自召耳”,贪得无厌,致使“天恶其盈”,结论是“穷能益人”。从“逐贫”母题千年不断可以看出,审美抒情以美化诗化主体与环境为务,而“逐贫”母题则反之,以自我调侃、自我“丑”化为务,此等自我贬抑的幽默,绝非审美范畴所能概括。

从理论上说,周作人抒情本位之失,乃是将抒情诗化范畴绝对化,完全忽略了诗化与反诗化可在对立中统一和转化。诗化的极致,乃有反诗化、反美化之必然,自我调侃与自我诗化对立,甚至幽默到不怕丑的程度。周作人的“叙事与抒情”说另一失误乃是对情与智对立统一转化的忽略,这导致“五四”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社会文明批评体散文在理论上“无地自容”。盖因其既非诗化抒情亦非完全幽默,而是多用反语,以尖锐的讽刺和社会文化批判见长。由于“叙事与抒情”说占据理论先机,鲁迅此类散文,被孤立为世界文学史上从未存在过的“杂文”。

历史的实践冲破了理论上的片面。20世纪末,余秋雨把散文的小品变为纵论历史文化的大品,思想境界大开,以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景观的互释,创造了新想象和语言模式,将智性沉思和审美激情结合起来,风靡海内外。创作的突破推动了理论的突破,“审智”范畴应运而生。对于现代散文史而言,鲁迅的现代文明批评散文完全获得了审智的合法性,“杂文”的命名应该成为历史。理论的自觉使智性的散文蔚然成风,乃有学者散文的勃兴,大气磅礴之作遂为一时之盛。情趣、谐趣、智趣兼备,审美、审丑、审智交融,与古典智趣为主的散文和西方随笔全面接轨。

与气魄扩大相伴的乃是篇幅变长,往昔三两千言让位于洋洋万言,甚至几十万言者也屡见不鲜。散文在比赛气魄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比拼篇幅。若智性精神不足,不能以自我心灵同化史料,化史料为感知,创造意象语言者,乃图解概念。于是,情趣、谐趣、智趣欠缺之作被盲目推崇。长体散文一如蒙古长调,有成定体之势,文体之固定化,乃成当前散文一大隐患。

(摘编自孙绍振《散文比的是气魄而非篇幅》)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周作人认为“叙事与抒情”的文章就是散文,从此现代散文的概念就这么被定格了。
B.周作人的“叙事与抒情”学说,忽略了散文诗化与反诗化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
C.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既非诗化抒情亦非幽默,与周作人的散文定位不相符合。
D.余秋雨的散文创造了新想象和语言模式,“审智”理论范畴的突破推进了散文创作的繁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历史为经,以散文的特点为纬,说古论今,观点鲜明,论述有破有立,极富逻辑性和说服力。
B.文章以母题为“逐贫”的散文为例,证明散文的创作成果绝非审美范畴所能完全概括。
C.本文作者将余秋雨的创作与相隔了几十年的鲁迅散文对接,使智性的散文蔚然成风,表明二者的一脉相承。
D.文章最后说,智性精神不足的长体散文被盲目推崇,甚至有成定体之势,是散文的一大隐患,突出了作者的针对性和忧思。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的散文被称作“杂文”,是文论家视野狭隘,对中国散文史缺乏系统研究所致。
B.周作人的“叙事与抒情”说虽然占据了散文理论的先机,但也难免造成理论的片面性。
C.情趣、谐趣、智趣兼备,审美、审丑、审智交融,才是一篇长体散文应有的最佳状态。
D.只有以自我心灵同化史料,让智性精神充盈,创造意象语言,散文才会有气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是一个大国经济体,面着产业、消费升级的双重压力,而共享经济以低成本的优势,打破原有的商业模式以及产业生态,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共享经济” 将给人们的生产、消费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共享经济对企业职能产生颠覆性影响,促进企业职能转换。传统经济模式表现为“劳动者-企业-消费者”的相互关系,传统企业完全被共享平台公司取代,由企业承担的投资功能转移至供给者个人。平台公司的资产主要表现为无形资产。共享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企业只能主要在于共享平台的建设与维护、提供支付方式等。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平台公司演化成数据公司,提供各类数据及数据深度分析。平台公司成为拥有交易双方大量信息的大数据公司,也为其他生产型企业提供精准的关于消费者偏好等资料的大数据。
共享经济对行业生态产生颠覆性影响,促进行业竞争。共享经济在实现了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综合运用的条件下,显著提高了供求的匹配效率,实现了点对点的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共享经济模式下,供给者只是将闲置物品的使用权在有闲的时间提供给市场,因此个人可以低边际成本的方式进入共享经济行业,这降低了行业的进入门槛,服务产品价格显著下降,服务质量也因差异化的竞争而得到提升,技术创新降低了行业进入门槛,原有再位企业面临着从未有的竞争压力,行业竞争加剧,骑场骑场的而消费者无疑是乐见其成的。
共享经济对就业方式产生颠覆性影响,促进灵活就业。共享经济模式下,由平台公司主导的“供给者—共享平台—消费者”三者关系中,我们可以发现供给者与消费者可能是同一个人的不同身份,供给者与经营共享平台的公司之间只是一种松散的战略合作关系,并非传统企业那种由劳动合同所固定下来的雇佣关系。当然,这种灵活就业模式给供给者带来职业选择自由的同时,会导致其无法享受传统企业就业模式中包括社会保险、失业保障等在内的各类福利待遇。
(节选自刘根荣《共享经济:传统经济模式的颠覆者》2017.3.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有关“共享经济”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经济是由共享平台而非传统企业将生产企业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从而让交易得以进行。
B.共享经济模式相较传统模式,关系链中相应对象的功能没有改变,但前两者身份发生了转变。
C.共享经济实现点对点个性化服务,关键在于相关技术的综合运用从而提高供求匹配效率。
D.共享经济中技术创新与供给者的低边际成本让行业进入门槛降低,消费者乐见其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共享经济能有助于突破我国经济现有压力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立论前提。
B.文章从三个角度阐述了共享经济的革命性影响,论证层次分明,说理较透彻。
C.文章第二段从内部关系、功能承担及资产特点三个方面对两种经济模式进行了比较。
D.为了提醒人们慎入共享经济,文章第四段末尾辩证地谈及了供给者要承担的风险。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平台公司的职能演变可以看出,有关交易双方的大数据是它当前的主要资产。
B.跟文章对共享经济的相关陈述可以看出,网约车与共享单车属于共享经济的范畴。
C.共享经济模式作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能更好的促进个性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
D.我国要大力推动共享经济的发展,还有赖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的一年,人们渴望听到国际科技合作的交响曲。嫦娥四号探月之旅就传递出这样的喜人信息。嫦娥四号探测器上有中德合作的因子——搭载了德国研制的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可对月球表面中子和其他粒子的辐射环境进行综合测量。配合嫦娥四号执行任务的中继星“鹊桥”,也扮演了给探月国际合作拉开新序幕的“大角色”——携带了由荷兰研制的低频射电频谱仪,来来将开展在轨科学探测试验,聆听低频宇宙之声,寻觅宇宙大爆炸遗留的密码。事实上,中国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向世界展示的开放姿态,已经吸引来大量国际合作伙伴,真诚携手,一路同行。

(摘编自钟声《让科技创新为全人类赋能》,《人民日报》2019年1月4日)

材料二:

美国《华盛顿邮报》1月4日文章:随着中国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一个新的太空大国诞生(作者里克·诺克,胡青松译)

当中国在本周四宣布它已经成功将太空探测器若登陆在月球背面时,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突破。对北京来说,它不断拓展的太空探索版图也传递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信息。“这不仅仅是一次着陆。”英国皇家航空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艾伦·达菲说道,“这清楚地表明中国技术已经达到何等卓越的程度。”

从科学的角度看,中国的成就令一些曾预言这一努力终将失败的人感到惊讶。让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异常困难——月球背面从未朝向地球,由于月球的遮挡,月球背面的探器不能和地球直接进行无线电通信。但中国研究人员通过发射一颗中继卫星为月球车架起一座“鹊桥”。

2003年,当北京将第一位宇航员送入轨道时,西方观察人士对这一消息不屑一顾,他们认为这可能是中国为了赶上美国和俄罗斯做出的毫无意义的努力。但是,中国却不受任何干扰稳扎稳打地扩大太空探索版图。如今,美国和俄罗斯对太空探索的热情正在减弱。在中国,情况正好相反。早在其一流的太空事业登上全球头条之前,中国就开始前期准备工作——2007年起中国就开始将目光转向月球背面,并研究未来可能的着陆地点。在某些方面,尽管中国拥有的资金仍然较少,但中国的能力已与美国相当。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9年1月5日)

材料三:

嫦娥四号任务实施了两次发射,2018年5月21日发射“鹊桥”号中继星;由“玉兔二号″巡视器和着陆器组成的嫦娥四号探测器于2018年12月8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2019年1月3日顺利在月球背而预选区着陆,由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的科学探测任务陆续展开。嫦娥四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地球与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迹,传回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篇章。

(摘編自《光明且报》2019年02月2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近距离拍摄月背影像图的壮举,这一探索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
B.嫦娥四号的探月之旅,除对月球进行巡视、勘察外,还会对月球表面的辐射环境进行综合测量,并将破解宇宙大爆炸之谜。
C.嫦娥四号探测器有中德合作成果,中继星“鹊桥”有荷兰研制的设备,与国际伙伴的合作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发的力量和自信。
D.美国和俄罗斯对太空探索的热情在减弱,而中国早就开始研究未来在月球背面可能的着陆地点,不断扩大着太空探索疆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当初中国宇航员进入太空的消息受到西方观察人士的不屑,到如今嫦娥四号任务引起了全球关注,可见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十分迅猛。
B.一些人认为月球背面从未朝向过地球,即使探测器登陆,也无法与地面直接进行无线电通信,所以他们预测中国月球探测活动不能成功。
C.从国外媒体对我国嫦娥四号相关情况进行的报道可以看出,与美俄相比,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中国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嫦娥四号任务进行了两次发射,先是发射中继卫星为探测器架起一座“鹊桥”,然后发射由巡视器和着陆器组成的嫦娥四号探测器。
【小题3】以上二则材料中,《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光明日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人的喉咙发音长短、高低,与人的呼吸有关。人不能不喘息,发音也就不能不间歇,语言也就不能不有所停顿。在说话时,不一定必到意思完整时才作停顿,而是在气力不能继续下去处即作停顿。在习惯中,语言完整处的停顿固然叫作“句”,而气力不济处的停顿,也叫作“句”,有时候后者被应用的次数,还远远多于前者。习惯有“上下句”之说。凡说到“上下句”,即意味着仅仅一个“上句”还不够,而须有“下句”接配才算完整。虽然如此,但绝不能因此便断定那个“上句”不算一“句”,或说不叫作一“句”。顾名思义,既叫“上句”便是承认它是个“句”,只不过“上”而已。而五代时王定保在《唐摭言》卷六中记牛僧孺一事。牛携所作文章谒韩愈、皇甫浞。“其首篇《说乐》,韩始见题而掩卷问之曰:‘且以拍板为什么?’僧孺曰:‘乐句’。二公大欣赏之。”韩愈所说的拍板,当然不是仅指木板工具,而是兼指木板所具有的作用。而牛僧孺所答,则是侧重指其作用,也就是指拍打的节奏。音乐的节奏既可名为“乐句”,那么语言的停顿,又有何不可称为“语板”?我们知道,音乐有板有眼。有板板连接的,有一板一眼的,有一板二眼的,有一板三眼的,都不出乎四拍。虽有的是五拍的,如昆曲常在三拍处叠一拍,这与军乐鼓点相同,但那紧叠的两拍,实仅占四分之一,合其前后,仍是四节。

为什么四节为止?从生活实际说来,再多就接不上气力了。人的气力有限度,那所发出的声音也必与之相应。我们反观汉语的现象,一个停顿之前,即一句之中,无论字数多少,都会在快慢速度上加以调剂,甚至切成几逗。即使争吵,仔细去听,总有节奏。

节拍并不都与字数相应,念着容易上口也容易记忆的歌诀之类,最少的是三字句,如《三字经》。其次是四字句,不但“关关雎鸠”“天地玄黄”通行不绝,试翻开现在所编的许多《成语词典》中的若干成语,都以四字的为多。五言、七言更是诗句的常态。六言是两个三言成三个两言,八言常是两个四言。拍着板来念,快慢随人,但俱不会多到四拍以上。至于九言诗句,有二七字的,或四字五字的,都是复合句,并非真九字句,而且读来麻烦,作者也少。不难理解,费气力的,行之必然不广。骈文以四言六言递相交替,又重叠又变化,念起顿挫流畅,所以曾流行千年,至于没有固定字数的散语句子,在说话和诵念中,也有轻重疾徐。常见初识字的小孩或识字不多的成年人,拿着报纸,每字平均力量去念,听者常会发笑。因为他们失却了句中的板眼,更不论句间的抑扬了。所以散语的句子,包括文言的或口语的,无论多么长,都必有中间的顿挫。

(摘编自启功《汉语现象论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气力不济时的停顿也叫“句”,习惯上叫“上句”,要接配“下句”语意才完整。
B.音乐中的一板可切成几眼,一板二眼即二拍,一板三眼即三拍,最多不超过五拍。
C.语言的停顿也可称为“语板”,即使争吵,仔细听,总是一板一眼的,颇有节奏。
D.古诗文中一句话无论多少个字,由于气力的原因,一句话始终要保持四个节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句的节拍为论述对象,阐明了语句停顿的生理原因与节奏原理。
B.文章引《唐摭言》中牛僧孺一事,论证了语言跟音乐一样都存在着节拍。
C.文章通过对三字句到九字句的分析,论证了节拍多少并不都与字数相应。
D.文章论述逐层深入,条理分明,使读者对语言停顿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句的四句,律诗的八句,既有气力不济处的停顿,也有语言完整处的停顿。
B.“句”和“板”原本都是音乐专用术语,后来才被人们借用来指称语言的停顿。
C.骈文的盛行与其句子的节拍密不可分,可见写文章需要追求句子的顿挫流畅。
D.无论多么长的散语句子,句中都有板有眼,所以在诵读时不能每个字平均用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造    船

蔡楠

马长远是白洋淀有名的水木匠,他会造船,木船。

马长远造船有三个绝活。一绝是看树料。有次他去旱地买树,看上去高大光滑的树料他不要。偏偏看中了有一片疤的木头。儿子泥鳅问他为什么,他拽着泥鳅的老头辫儿说,傻小子跟爹学着点儿,你看这高大光滑的树,它顶部的叶子有焦梢,根部肯定空了。说着就叫来卖家,锯开树料,果然空了半截。来,看这块,你甭看它有疤,还是一片疤,没关系,这是干疤,不是水疤。水疤说明树质有毛病,干疤呢,就白捡便宜了,木头坚硬,价钱又低。说着就叫来卖家,锯开树料果然无碍。第二绝是甩线一手准。旱木匠只能放直线,而马长远造船时能根据船的部位用材放成曲线。第三绝是放印子,就是给船打补丁。先将船体上损坏的部分用工具剔掉,船孔自然呈不规则状态。然后选一块合适的木料,不量尺寸,单凭目测用斧子砍,而且一砍便成,一放准是严丝合缝。

凭着这三个绝活儿,马长远的造船作坊在水乡名噪一时。

马长远开始时造鹰排子、鸭排子。老年间白洋淀水势大,水阔鱼多,渔民们放鸭牧鹰,自在得很。后来,马长远又稍加改造,造成了枪排船。船只平底无舵,前宽后窄,宽处能搭上三管火铳,供白洋淀的猎户用来打野鸭,捕大雁,捉水鸥。枪筒里,前边装满沙子,后边装上火药。这设计,人是不在船上的,而是潜伏在水里。锁定目标以后点火,火药点燃就会把砂粒顶出去,一声枪响,猎物就轰然落地了。1937年的一个雨夜,任大桅神神秘秘地找到马长远,把一兜大洋交给了他。喘着气说,长……长远哥,你抓紧备料,连夜加工,给……给我造八只枪排船!他接过大洋问,干什么要这么急?任大桅说,雁翎队打鬼子,日本的汽艇都开到白洋淀了!他把大洋兜子放回到了任大桅手里,穿着裤衩跑到院里清点木料。兄弟,够十二只船的料,我再把前面造宽些,放四管火铳,杀伤力大些!任大桅这回不喘气了,他说,那这船钱?马长远说,船什么钱?打完鬼子再说!任大桅道了谢,说了声小心些就要走,马长远一把拦住了任大桅,等等,我把泥鳅叫醒,你带上他吧——

全国解放以后,当过雁翎队长的任大桅当上了县长。土地改革中,任县长打倒了汉奸渔霸熊邦忠,拆掉了他家的祠堂,就在熊家祠堂的旧址,帮助马长远盖起了船厂。鞭炮声中,任大桅给船厂剪了彩,然后红着脸对马长远说,长远哥,我回来了,我没把泥鳅带回来,他被安排在天津造船厂了。他才十几岁,先学学徒吧。将来回你厂里当工程师!马长远鼻子一哼,屁!连家都不回的人,能学出什么好?能当什么工程师?我不稀罕,我自己就成!

马长远说对了,泥鳅终究也没有回到水寨定居,没有回到他爹的船厂。他在天津造船厂当到了厂长,退休后在县城投资创办了白洋淀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马泥鳅每年都回来给他爹拜年,拜年的时候就做马长远的思想工作。早些年,他说爹跟我去天津吧,你看白洋淀都干裂了,芦苇也不长,荷花也不开,你造的船也用不上了,连吃喝都挣不上;你去看看我造的画舫、龙舟,颐和园、西湖都用呢!你再看我造的万吨巨轮,直达太平洋呢!马长远就懒懒地说,你那不是造,你那是生产!我的木船呢,那叫手--艺!后来黄河水来到了白洋淀,他又说,爹你都90多岁了,搬到城里住吧,我为你可是让了步,回到了县城,还给你买了三室一厅的房子!马长远眼皮耷拉着说,我住着任县长给我的房子舒服,那是人民政府给我的念想!每到这时候,马泥鳅就想用武力解决,他和司机把马长远架到车上。马长远总是打着坠儿往下出溜,我不去,本来好好的水路能跑我的木船,你倒好,捐资架桥,水路都修上油漆了,我走不惯!

马泥鳅没辙了。他给马长远雇了个保姆,寒假暑假还打发上大学的孙子马力来和马长远做伴。马力觉得他太爷这白胡子老头儿好玩儿,就不停地打听他的过去,打听他造船的事。听完了,他就对马长远嘟囔,太爷,都是你自己吹牛,现在白洋淀里跑的都是快艇、机帆船,顶不行也是机器钢船,你说你造的木船在哪里啊?

马长远就轻轻地拍了一下马力的头,说了声小混蛋,你来!他颤巍巍地把马力领进了院里一间锁着的棚子里,嘎吱吱棚门打开,一道阳光窜进来,哇,马力看到了一屋子精巧细腻的木船模型。

马长远含糊不清地说,这是鹰排子,这是鸭排子,这是枪排船……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7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马长远不要高大光滑的树料,却偏偏看中有疤的木头,一方面是他有看木料之“绝”,另一方面也是告诫儿子做人不要华而不实。
B.马泥鳅为了父亲而回到县城,为父亲在县城买房子,不可谓不孝,可是他并不真正了解父亲的内心世界,父子之间存在隔膜。
C.小说写白洋淀“干裂了,芦苇也不长,荷花也不开”的衰败,是为了与老年间“水阔鱼多”的盛景形成对比,表达对环境遭到破坏的忧伤。
D.小说情节紧凑,环环相扣。全文以看树料为开端,以答应为雁翎队造船为发展,以拒绝进城为高潮,以领马力看船模为结局,时间跨度虽大,结构却不枝不蔓。
【小题2】马长远对儿子说:“你那不是造,你那是生产!我的木船呢,那叫手——艺!”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马长远说这话时的心理。
【小题3】马力这个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