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城市功能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体现在城市的文脉上。所谓“城市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文化及文化传统——不仅仅是指当时存在的文化,还包括过去的文化。因此与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这两者是延续的,那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如果两者是不同的,或者以往有过这样的不同,这种传统就中断了,难以形成文脉。一座城市,尽管现在的文化很发达,如果过去的文化已不复存在,或者从来没有这样的文化,要形成文化传统必定要假以时日,形成自己的文脉则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绵延。另一方面,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文脉不仅是城市的基本设施、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的积累,更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足以保持城市的记忆,提供调节人地关系和适应变化发展的经验。
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保持不变的功能,特别是在变革的时代,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城市被破坏殆尽,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此中断。例如,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都城建康(建业)作为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存在了三百多年,其功能基本不变,文脉得以延续。但到隋灭陈时将建康城彻底毁灭,将地区行政中心迁往别处,当地人口几乎全部外迁,这座六朝古都便从地图上消失了。尽管以后的南京是在这片土地上重建的,但除了战火毁灭不了的古代遗址遗物外,还有多少六朝遗风?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城市功能的同化、泛化,都要具有经济功能,要以生产为主;都要破旧立新,将传统当垃圾清除,立新却缺乏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又经历了急剧扩张和大拆大建,城市功能同化、泛化的趋势加剧,甚至盲目确保不现实的发展目标。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大量城市人口成为移民,能够传承城市文化的本地人口迅速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具有延续城市文脉的自觉性,不采取特殊的措施,文脉的断绝是不可避免的。
正因为今天绝大多数城市的功能已经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原有的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如果单从物质条件的需求看,城市多数原有设施的确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由于长期不重视城市建设,不重视民生,过早地剥夺了私有住房,几乎所有的城市都面临住房紧缺破败、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困难。从经济效益看,大拆大建,增加建筑密度和容积显然更有利,也能更快满足居民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像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上海的石库门和弄堂,即使以往有千好万好,既不可能成为未来民居的主要模式,也不会得到多数人的喜爱。城市居民反拆迁的抗争,大多不是对文化传统的守护或对旧居的依恋,基本上都是经济利益和社会公正的诉求。
但为延续文脉着想,一座城市需要保存最低限度的古物旧物,才能保持城市的历史记忆。因为这些物曾经是城市多数居民的住所或活动场所,也是当时的文化和传统赖以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如果让城市的后人仅仅凭着文字和图像去想像,大多数人是不可能理解生动的历史,留下深刻记忆的。何况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居民的精神生活要求会不断提高,对国家和城市的记忆正是他们所需要的。这些记忆中还包含着我们今天不一定知道或理解的抽象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原物的保存才能给后人以破解或汲取的可能。即使是属于封建、迷信、腐朽、反动、罪恶的旧物,也有必要适当保留一些,以便让后人了解历史的另一面。
(摘自《环球人文地理》2012年10月刊)
【小题1】与“城市文脉”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从过去到现在的文化及由此形成的传统。
B.城市文脉能否形成与城市的文化传统是否连续密切相关。
C.一座城市只要保持自己的文脉不中断,就能充分发挥城市功能,并且会把它推到极致。
D.城市文脉是城市的记忆,它不仅是精神的结晶,更是物质的积累。
【小题2】对可能造成城市文脉断绝原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在变革的时代,因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城市被破坏殆尽,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
B.每个城市都要有经济功能,以生产为主,城市功能同化、泛化,摒弃传统,又缺乏创新。
C.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大量移居农村,能传承城市文化的本地人口急剧减少。
D.急剧扩张和大拆大建,加剧了城市功能的同化、泛化趋势,不保存最低限度的古物旧物。
【小题3】下面对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现阶段由于城市原有设施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因而导致大多数城市的功能已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
B.保存城市旧物是居民精神生活的需要,正面、反面的旧物都有必要保留一些,这样才能给后人以破解或汲取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的可能。
C.因为一座城市所有的古物旧物曾经是城市多数居民的住所或活动场所,也是当时的文化和传统赖以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故应予以保存。
D.城市居民反对拆迁,大多既有对文化传统的守护或对旧居的依恋,也存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公正的需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8 09:37: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漫语慢蜗牛
梁锡华
敝寓周围的林木草地间,蜗牛不时出没。以外壳做标准,一般长约两三寸。所以,读者可以想象,当某夜我发现一头五寸大牛时,忽然间心跳到什么程度。对着这庞然巨物,不禁念到牛族的命运。它们慢爬漫爬,方向尽管糊涂,但魂牵梦萦的明确目标,就是觅食。然而 ,它们沉甸甸地背负求存的重担在分寸间博一点默默的移动,却往往遭人在有心或无意的残暴下一脚踹瘪。生之惨伤,亦无过于此 了。本来从觅食到寻死,不限蜗牛,其他动物也差不多,包括人类 ,但面前这头大蜗牛无疑是祖父母辈的了,若说年轻力壮的动物谋生已觉艰难,耆寡的又怎样呢……我把那老牛捡起带回家去。
这次因缘际会,人牛共处,第一个难题就是吃。我的面包乳酪似乎不合牛性,而在灯下看它延颈伸角,很有求哺之意,使我惶急到连手指都冒汗了。那时,忽然想及农人最痛恨蜗牛,于是灵机一动,翻倒垃圾桶捡出几片白菜的败叶权充救济粮。哈!果然所料不差,菜叶原来正合那位老人家的胃口。
不过看它疯噬狂啮的吃态,自己倒有点惊怕,因为它用膳时实在凶相毕呈而且牙齿间轧轧作响。我 想,要是扩音百倍或千倍,跟鲸鱼吃人时的吞肉嚼骨声应该相同──多恐怖啊!又假如我是小人国的一员,瞧见这巨无霸的老丑上下左右见菜即咬,怕不吓得晕倒地上?
两天后,我已懂得老牛的习性了。它在黄昏后便为口腹勉力慢“ 跑”,饱餐了便稍舒筋骨,接着 找个阴暗的角落休息。白天是死人一样不吃不动的,最爱贴在略湿的砖头旁边,有点青苔的更妙。最 惬意的食物是青菜。西瓜、香蕉、苹果也受欢迎,果肉最好,万一为势所迫,皮也可以勉强将就。这 位素食主义者,生活节奏既缓慢,又善养浩然之气,看光景活一百岁也不稀奇。
一周过去,人牛关系,正如外交官的口头禅,空前良好。我顾念它的寂寞,于是找了两只小家伙给它做伴,算是为它收养了一对孩子。它们不吵架,不打斗,不抢吃,不偷盗,不妒忌,而且脾气好得像棉花软糖。它们偶尔在“食桌”边缘碰上了,大家就用触角打个招呼,然后各吃其吃,或各游其游。
苏东坡写过《蜗牛》诗,但其言差矣,且听:“腥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回,竟作黏 壁枯。”蜗牛固然自濡,但也相濡 ,绝不像自私的人类那么鄙陋。至于“升高”,那是少之又少的。牛性谦卑自牧,冒进、拼命求升的事,它们才不干!它们最不奉承那炙壳可热的太阳。当这位高高在上、万人瞻仰、光辉烈烈的阿波罗以满身金光的威势出现,它们就赶紧躲起来了。怎能“黏壁枯”?蜗牛的美德,上面已顺笔提及,然而尚不只此。你看它们行进的步伐:慢,不错,但谁及它们稳重?它们两对触角作先锋探路,遇物必缩。你说它们畏这畏那吗?非也。它们其实是步步为营,却又锲而不舍。缩,是的,但绝非一缩永缩,而是缩后必伸。壳内坚定的信念只有一个:再探头舒颈时 ,外边世界又是一番新意了,至少所呼吸的空气已经不是半分钟前那一股旧流。它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即使遇阻遇挫,还是一分分、一寸寸地用力爬。此路不通则彼,彼路不通则此,哪里像我们人类中的一类,失败了就骂,就哭,就赌气,就怨天,就尤人,就寻死!人不如牛,我们难道还有什么可辩的?
养蜗牛已差不多有三个月了。我给它们的,只是一些菜叶果皮,但它们惠我的启迪,却是意味深 长的。世人只要略效蜗牛,什么明枪暗箭,大小打斗 ,就可以消弭了,但拈酸呷醋 ,爱恨情仇一类恶事恐怕是不免的,除非造物主可怜我们,全部来一个大变性,让我们人人雌雄同体,自得其乐且同享遐龄。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蜗牛啃食菜叶时,“疯噬狂啮”,“凶相毕呈”,“而且牙齿间轧轧作响”主要从视觉、听觉等角度进行了描绘。
B.本文引用苏东坡《蜗牛》一诗,赞美蜗牛的品性,为一向为人所憎厌的蜗牛正名,使文章对蜗牛的赞美更具说服力。
C.本文在描写蜗牛时,多次使用拟人手法,如:“菜叶原来正合那位老人家的胃口”、“它们不吵架,不打斗,不抢吃……”等等。
D.作者对蜗牛的情感随着与蜗牛交往的深入而变化,从当初惊于蜗牛的外形到最后感于蜗牛的品性,甚至得出“人不如牛”的结论。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笔下的蜗牛的优良品性。
【小题3】梁锡华的散文被认为“集合了鲁迅、梁实秋、王力、钱钟书各家之长”.本篇文章也颇具特色,请结合文本从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主持人)我国的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了,但贫富差距依然很大,那您认为收入分配格局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

(辜胜阻)我国经济总量(GDP)已经成为世界第二,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我们人均GDP也从30年前的不到两千美金的水平,现在发展到人均GDP已经超过四千美金。我们现在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政府财政收入也早就超过日本了,应该说“国富”做得好。我们现在的财富分配格局是一个“金字塔”型的,富人很少,中间层(中等收入阶层)也很少,大量的是低收入阶层。“十二五”期间怎么从“国富”走向国民共富,走向民富优先,在民富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富强,这是非常重要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前不久有一个争论,说中国是世界贫富差别最大的国家,我不同意这个观点。世界贫富差别最大的应该是巴西。巴西典型的中等收入陷阱,三十年前、四十年前就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但是一直停留在中等收入的水平上,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的贫富差别太大。它的行业贫富收入差别甚至达到28倍,我们现在的贫富差别是15倍。所以怎么样解决这种贫富差距,实现国民共富,特别是让老百姓先富起来,这是关键。

(主持人)您认为分配制度改革是“十二五”最难的攻坚战,为什么是最难的呢?

(辜胜阻)因为你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间的比重,那么你就要降低政府所得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或者降低企业的比重。现在我们有不同的企业,像国企的利润还不错,有接近两万亿的利润,你让它来提高它的劳动者收入相对来讲比较容易。但是广大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它的利润很薄,做得好的利润率只有3%~5%,一般的只有1%~2%,大量的小企业还在亏损当中。你让这些中小企业涨薪,提高劳动者的报酬就非常艰难。所以现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大量的民间资本虚拟化、热钱化,游离于实体经济,比如温州这些地方70%的企业转向房地产了,过去是靠做实体经济起家的,而且做得很好,比如打火机、鞋,但是现在都不做了,都逃离实体经济,出现了民间资本热钱化和虚拟化,都去做投资,炒房、炒煤、炒股。这样一来就必然造成我们产业的空心化,经济的泡沫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带头降低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在GDP中间的比重,和中小企业联手提高劳动报酬。但是现在我们的政府有很多制度都是刚性的,它的负担也很大,你现在让它降低都很难。所以有的财政专家说我们的税负水平不是低而是高,将来还要进一步提高,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又很难降低它的比重,那“十二五”规划建议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将来就很有可能很难落实。所以难就难在这里,三者利益关系的调整非常艰难。

(主持人)收入分配改革其实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因为如果要是提高劳动者报酬必然会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那这时候我们的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就会遇到一些困难。那您认为企业应该如何去应对呢?

(辜胜阻)企业在高成本的状况下,就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放弃、不做了,它们就退出了。还有一部分企业必须转型升级,在过去三四年靠廉价劳动力会获得很好的利润,大家就不会去创新,就不会去推进技术的进步。所以有的老板讲,现在我五个人的事情请三个人干给四个人的工资,还有五个人的事情我请三个人干,再买一台机器,这就意味着技术的进步和资本的有机变化,还有的说我要通过管理的创新降低企业的成本,来应对人力成本的上升。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和企业一定要联手来做这件事情。作为企业自身来讲,你要通过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作为政府来讲,你应该帮助企业减轻负担,让它们轻装上阵,让它们有一定的财力来解决收入分配制度中间存在的问题。

(节选自《全国人大代表辜胜阻谈收入分配改革》)

【小题1】下列关于“我国收入分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经济总量大,位居世界第二,但在收入的分成上,政府和国有企业所得多,普通百姓所得少。
B.人均GDP已经超过四千美金,但富人很少,中等收入阶层也很少,大量的是低收入阶层。
C.行业贫富差别达15倍,贫富差距虽然比较大,但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任务还不是很艰难。
D.提高劳动报酬,特别是提高那些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是“十二五”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贫富差距虽然比较大,但还没有像巴西那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B.如何平衡政府、企业、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利益是收入分配改革的关键。
C.国企利润较好,其提高劳动者的收入相对比较容易,而中小企业则比较困难。
D.只要降低政府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就能提高居民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小题3】综合全文,就“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与“企业的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顺民心”是先秦诸子对于如何治理国家而制定的一条重要的原则。但他们对于“民心”的理解又有所不同,只是将其作为一个理所当然的依据。对“民心”的不同理解,使他们对于如何治理国家产生了不同意见。

在春秋战国时期,“民”的范围应是指“国人”——宗族之人(包括贵族),或者“庶人”——社会上所有的一般民众。<论语·子路》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日:‘庶矣哉!,冉有日:‘既庶矣,又何加焉?’日:‘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日:‘教之。”可见,孔子对于“民心”的理解,首先是“富”,其次是“礼”。“礼”是社会的秩序,是百姓遵守社会等级与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一种约定。百姓对于统治者与社会秩序的信心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来到这个国家,所以有了“礼”的保障,百姓就会“既来之,则安之”。而同时,“富”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孔子出身贵族,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有礼的文明社会当中。

老子是史官,一向主张“无为”,他的论述时常是建立在君主的立场上;而百姓,在他看来就像“羊”一样是可以驾驭驱使的。百姓的心会被统治者所导向,所以统治者不能够使百姓生起异心。在老子的眼里,百姓的意志是会随着天下形势不断地变化的,而且并不能做出自我判断。百姓最舒服的政治姿态就是符合“道”运行的政治姿态,这是最自然的不被打扰的状态。

百姓少税少役,少受指令的限制,君主不矜功好战,自然就会积累财富。同时君主还应对百姓一视同仁,百姓愿意生活在一个平等公正的社会当中。

法家韩非子的思想主要是为君主服务,而非为百姓着想,由此与老子所言称之“玖百姓心为心”的平等之思想不同。韩非子认为百姓所希望的理想社会,是君主圣人能够公正审判是非,要公正平等,要治乱饬邪,制止淫荡泛滥。有明法严刑可以让百姓规范自己,杜绝恶的行为,杜绝僭越,使国家富强。韩非子是贵族出身,对于百姓的生活并未体贴过多,他所理解的民意,是从理论逻辑出发去推想的,把行法令、定是非、去奸邪放在第一。

墨子在论述当中经常用人民死亡来说明儒家过于注重礼、排场,以此来证明政教不可行。

在其他诸予的论述当中,并没有一家,有如此多的民众死亡事例。墨子深处人民大众之中,深知他们的难处,所以他提出节用、节葬,都是为了提供更多的物质需求,满足更多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墨子认为顺民心者,能够得到鬼神的祜助,并以此作为应该爱惜民意的依据。

(摘编自江咏《先秦诸予“民心”说内涵之差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道家、墨家都将“顺民心”作为治理国家的依据,但他们对“民心”的理解有所不同。
B.使百姓富足并不是最终目的,使百姓知礼才是孔子所认为的接近理想的状态。
C.老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建议统治者像驾驭驱使羊一样役使百姓,不使其生异心。
D.韩非子所认为的平等是法制上的平等,这与老子认为对百姓一视同仁的平等思想不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民心思想是达到“富”与“礼”,文中冉有与孔子的对话就直接佐证了这一观点。
B.第三段侧重论述道家主张的统治者要“无为”而治,顺“道”而为,同时兼顾公正。
C.法家的民心思想是法令公正,第四段侧重叙述韩非子的法制思想是为君主服务。
D.末段论述了墨家的“顺民心”的思想,与儒家对民心思想的论述形成对比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道家、法家与墨家都认为君主要坚持顺民心的原则,国家才能治理得好。
B.儒、道、墨三家因自身的社会地位不同,从而对“民心”的理解也产生了差异。
C.老子认为民心是不断变化的,统治者不需要去理会,只需一视同仁,顺其自然。
D.孔子的先“富”、老子的“少税少役”、墨子的“节用”都体现了对百姓的关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当代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汲取现代以来各种文学流派、思潮、方法与观念的滋养,较之20世纪文学,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从手法更新上都已取得长足进步乃至超越。那么,为什么文学热门作品反倒少了呢?这意味着一定有某种文化格局和结构发生变化。我们可以从文学的内部、外部以及文学与生活之间的交互作用探讨此种现象的原因。

②从文学内部发展而言,新时期文学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向内转”之后,逐渐形成一套“纯文学”话语,倡言文学的自律性和主体性。这本来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发展到极致,则出现三种较为突出的特征:专事注重技巧的形式主义,与公共性脱离的个人主义以及娱乐取向的消费主义,它们共同指向思想性和主体性价值的缺失。这无疑会导致对重大社会议题的忽视乃至无视,使一部分创作者日益走向半封闭的圈子,自然不可能产生广泛影响。

③具体到小说门类上,社会的急速变革极大冲击了虚构写作。人们的认知常常赶不上社会变革的速度,这种不同步让小说滞后于热点话题,其传播空间被迅速崛起的各类新兴媒体上时效性更强的“非虚构”所挤占。当然,小说不同于新闻写作,本可以借助总体性把握、深度思考和价值观念的创设赢得更为长效的结果,但遗憾的是,在快节奏变革和聚焦短期注意力的语境中,当下不少小说失去定力,没能发挥所长。

④小说创作、流通与接受的外部环境,无疑也在发生持续性裂变。以媒体而言,从口头文学形态的人际互动,到超越地域和时间限制的书面印刷文学,再到全媒体时代全球范围内“全民写作”式的即时交互,传统认知中的“小说”在这种语境中只是人类抒情、达意、叙述、反思的诸多方式之一,不再处于审美艺术形式的中心地带,更多新型表述方式已经出现。

⑤从文学与生活的互动而言,现实社会生活无疑决定文学的形态。其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无疑是人,随着生产、传播和阅读样式的改变,创作者和接受者在交互语境中发生移形换位或者说互为主体,作者的权威在消失;读者的参与和介入,让文化消费的自由度和多样性得到彰显;读屏时代的到来,让具有反刍意味的沉潜涵泳的阅读方式转向快捷、直观、感受体验主导的阅读方式。当然,作为精神性产品,文学具有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人们的文化观念、美学趣味、伦理道德和价值立场。但它持续受到来自轻阅读、消费娱乐性文化产品多方挤压,除非真正意义上叙述新的经验,发明新的形式或者说树立新的价值观,否则不可能从中胜出。

⑥但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小说会消失。小说拥有无法替代的优势,几乎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像文学一样更多是个人化的劳动,这使得它能够更大程度上避免来自外部的侵扰,而集中于情感、精神和思想的表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能否成为短时间内的热点话题已经不重要,历史上那些产生强大精神力量与思想价值的作品,其发挥影响往往是静水流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文学中的小说创作已经汲取了现代以来各种文学流派、思潮、方法与观念的滋养,但是文学作品的减少,意味着有某种文化格局和结构发生变化。
B.社会的快速变革以及“非虚构”写作内容对小说传播空间的挤占,使得当下很多小说的特长难以发挥。
C.小说等文学作品在塑造人们的文化观念、美学趣味等方面收到当下环境的影响与制约。
D.小说在情感、精神和思想表达上有优势,或与其总体性把握、深度思考、价值观念的创设有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在肯定当代文学的进步的基础上提出话题,接着提出可以从内部、外部及文学与生活三个方面探寻热门文学作品减少的原因。
B.文章通过介绍20世纪80年代“纯文学”和新媒体时代小说的发展,论证了文学自身会影响文学发展的观点。
C.文章第四段对不同的媒体形式进行对比论证,证明了小说创作、流通与接受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D.文章最后表明观点,尽管有种种因素影响热门文学的产生,但好作品还是会静水深流地发挥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下不少小说没能发挥自身特长,小说没有赢得长效结果,促使“非虚构”写作不断壮大。
B.只有叙述新的经验,发明新的形式,树立新的价值观,才能够使小说抵御其他文化产品的挤压。
C.度屏时代,人们喜欢快捷、直观、感受体验主导的阅读方式,所以文学已经很难再影响人了。
D.文学是个人化劳动较强的艺术,只要能“静水深流”地起作用,成不成短时间内的热门已经不重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枕边的夜莺

迟子建

①我喜欢躺着读书,这个习惯养成已有二十多年了,从枕边掠过的书,自然是少不了的。

②十七八岁,我读师专的时候,开始了真正的读书。每到寒暑假,最惬意的事情,就是躺在故乡的火炕上看书。至于读了些什么,已经记不清了,但读书的情形却历历在目。夏天时,闻够了墨香,我会敞开窗子,嗅花圃搅起的一波一波的香气;冬天时,窗外的北风吹得窗纸唰啦啦响,我便把书页也翻得唰啦啦响。疲倦的时候,我会撇下书,趴在窗台上看风景。窗外的园田被雪花装点得一片洁白,像是老天铺下来的一张纸。

③如果说枕头是花托的话,那么书籍就是花瓣。花托只有一个,花瓣却是层层叠叠的。每一本看过的书,都是一片谢了的花瓣。有的花瓣可以当作标本,作为水久的珍藏;有的则因着庸常,随着风雨化作泥了

④这二十多年来,不管我的读书趣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一类书始终横在我的枕畔,就像一个永不破碎的梦,那就是古诗词。夜晚,读几首喜欢的诗词,就像吃了可口的夜宵,入睡时心里暖暖的。

⑤我最喜欢的词人,是辛弃疾。一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让我对他的词永生爱意,《稼轩集》便是百读不厌的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陆游、苏轼、李清照、李煜、纳兰性德、温庭筠、黄庭坚、范仲淹……也都令我喜爱。有的时候,读到动心处,我会忍不住低声吟诵出来,好像不经过如此“咀嚼”,就愧对了这甘美至极的“食粮”似的。

⑥我父亲最推崇的诗人,就是曹植了。因为爱极了他的《洛神赋》,我一出生,父亲就把“子建”的名字给了我。长大成人后,我不止一次读过《洛神赋》,总觉得它的辞藻过于华丽,浓艳得有点让人眼晕。直到前几年,我的个人生活遭遇交故,再读《洛神赋》,读出了一种朴素而凄清的美!洛水上的神仙宓妃,惊鸿一现,顷刻间就化作烟波了。“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恨人神之道殊兮”,这才是曹植最想表达的。他以短短一曲《洛神赋》,写出了爱情的短暂、圣洁、美好,写出了世事的无常。我真的没有想到,曹植在诗中所描述的切,正是我此刻的感悟,原来父亲早就知道,幻影才是永恒的啊!所以现在读《洛神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⑦中国的古典诗词,意境优美,禅意深厚,能够开启心智。当你愤慨于生活中种种的不公,却又无可奈何时,读一读黄庭坚的“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你就会获得解脱。而当你意志消沉、黯然神伤时,读一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你就会觉得所有的不快都是过眼云烟。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古诗词就是我枕畔的“《圣经》”。

⑧这些伟大的诗人,之所以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词句,在于他们有着对黑暗永不妥协的精神。他们高洁的灵魂,使个人的不幸得到了升华。杜甫评价李白时,曾满怀怜惜和愤懑地写道:“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而这是那个时代大多数诗人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个人的生死,在他们眼里,不过草芥,所以他们的诗词才有着大悲悯、大哀愁,这也是我深深喜爱他们的原因。

⑨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我们都在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喧嚣时刻。能够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在读书中去伪求真,去芜存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的枕畔也曾有过名声显赫却难以卒读的书,但它们很快就从我的记忆中消失了。能够留下的,是鲁迅,是《红楼梦》,是《牡丹亭》《聊斋志异》,是雨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这些人的书和作品可以一读再读。它们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旧,它们是日出,每一次出现都是夺目的。

⑩我常想,我枕边的一册册古诗词,就像一只只夜莺,它们栖息在书林中,婉转地歌唱;宛如上天洒向尘世的一场宜人的夜露,清新、湿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枕边的夜莺”为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古诗词意境的优美,生动地表现出阅读古诗词带给自己的精神享受。
B.第②段中,作者着意刻画夏天和冬天的窗外之景,是为了渲染读书的氛围,烘托读书的惬意之情,夏天有花香,冬天北风吹,很难静下心来读书
C.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表明作者对阅读的认识和独到见解,与第⑨段的内容相呼应,强调好书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
D.作者通过叙写读书经历,特别是夜晚读古诗词时的体会,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钟爱之情,抒发了人生感悟。
【小题2】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个人的生死,在他们眼里,不过草芥,所以他们的诗词才有着大悲悯大哀愁
【小题3】作者在文中叙述了自己的读书体验和认识,其中哪一点引起了你的共鸣?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