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扶不起的弟弟
陈忠实
这天,作家刚起来,弟弟来了。弟弟从山区老家来,肩头上挎着一只早已过时的仿军用黄色帆布包。
作家看见弟弟的第一眼,当即想着自己兜里还有多少钱。兄弟姊妹生活在尚未脱贫的山区,凡是找上门的,作家总得给些钱。
弟弟坦然直言:“哥,你别慌,我不要钱。我知道你名气很大,还是没有钱。”作家听了,有点摸不着头脑。
弟弟坦率地说:“我想搞一个运输公司,先买一辆公共汽车,搞客运。你想想,你怎么能有钱给我?你把我嫂子卖了,也买不来一辆汽车————”
作家弹了弹烟灰,大声呵斥:“凭你这号货,能搞长途客运,你是不是昨晚做梦还没醒?”
弟弟并不恼:“我知道你瞧不起我,不相信我。事没成之前,谁也不信,弄成了,人又给你骚情了。前几年,你没成名时,谁把你当一回事?那时候你整天写稿子,没人登,我咋看你咋不像个作家;而今,我咋看你都像个作家……”
作家真被堵住了口,无可奈何地笑了笑:“行啊,你想买一列火车搞运输,我都没意见。”
弟弟笑了:“我还得求你,不要你的钱,只要你给刘县长写个条子,让他给银行行长说句话,我就能拿到贷款。刘县长是你的哥们儿……”
作家笑着给刘县长写了一张条。
过了两天,作家给刘县长挂了长途电话,说明来龙去脉,最后,点破题旨:“你知道我这个弟弟是个什么货。我给他讲不请道理,推到你手里,你随便找个什么理由,把他打发走算了。”
刘县长笑了:“你的电话来晚了,你弟昨日后晌就来了,我把他介绍给了农行行长。
刚放下电话筒,铃又响了,是弟弟打来的:“哥呀,我在县农行,贷款没问题。刘县长一句话,农行行长照办,我要贷5万元,他连一个子儿也不敢少给。”
作家心里沉了一下,真要贷款5万元,这家伙把钱捣腾光了,谁来还贷?他对这个弟弟最不放心,听着他狐假虎威的口气,愈加疑虑:“你可得考虑换贷能力呀……”
弟弟说:“你甭操心,现在,人家贷款要财产抵押,我相来想去,咱们兄弟姊妹就你日子过得好,你给我当担保人。”
作家冲口而出:“那就把我押上。”
弟弟一笑,说:“谁敢押你这大作家啊。行长到是给我出了主意,把你那本书押上。”
行长给弟弟出的这个主意,分明是游戏。自以为聪明的弟弟,正在农行行长的圈套里瞎忙。作家说:“我的那本书早卖给出版社了,版权在人家出版社,不属于我,押不成。”
弟弟显然不懂《出版法》:“你写的书怎么不由你呢?你得给我想想办法,哪怕编个慌话,先让我把钱贷下。”
作家缠不过,说:“我只有一支钢笔,永生牌的,你作押吧。”说完“啪”地挂断电话。
一个月后,作家和朋友刘县长聚在一起,突然想起弟弟贷款的事,说:“后来,那贷款缠没缠你?”
刘县长多喝了几盅,大笑起来,给作家讲了一个可以为小说尾声的故事——
你弟弟从我那儿走时,要借我的自行车。三天后,交给传达室,我都认不出了,车铃摘掉了,车龙头换上了一副生锈的,车子的钢圈和内外胎换成旧的,只乘那个三角架———真是“凤凰落架不如鸡”了……
作家“啊”了一声,想骂也没骂出来。
刘县长说:“我看着这辆自行车,突然想起你常说的‘这个货’——只有这个称呼好。”
次日,作家回乡看望父母,顺便看望这个弟弟。弟弟正蹲在窑门口抽烟。显然,汽车公司没有办起来,那辆自行车倒是撑在窑门前的场院里,除了三角架是脱漆锈斑的旧架子,其余部件都是崭新的。
寒暄之后,作家指着自行车,说:“你太丢人现眼了……”
弟弟笑起来:“这算个屁事,车也不是刘县长自己的,公家给他再买一辆嘛。哥,你跟他说是哥们儿,我沾不上大光,沾这么点小光,权当‘扶贫’嘛……”
瞅着嘻嘻哈哈的弟弟,作家什么也说不来。走出窑院,面对弥漫着柴烟的村巷,他忍不住在心里呻吟起来:我的乡亲们哪……
(选自漓江出版社《中国当代小小说排行榜》,略有改动)
【注】①骚情,陕西关中方言,“献殷勤,过分热情”之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中的弟弟从老家山区进城找知名作家哥哥帮忙,他不要哥哥的现钱,而是要借哥哥的名义,他很体谅原本也不富裕的哥哥,说明他直率、善解人意。
B.“作家”开始时大声呵斥想买公共汽车的弟弟,后来却说“你想买一列火车搞运输我都没意见”,这说明“作家”当时是出于重亲情而想要帮衬弟弟。
C.刘县长在小说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他既是作家的朋友,又是作家弟弟贷款的介绍人,是一位善于识人、处事缜密的好领导。
D.小说在设置、塑造人物形象时富有匠心,如描写刘县长与农行行长时运用了正反对比:前者是个有情有义又坚持原则的领导,后者则是个圆滑奸诈、媚上欺下的干部。
【小题2】小说以“他忍不住在心里呻吟起来:我的乡亲们哪……”结尾,如何理解这句话?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中“作家”这个人物身上也有人性的弱点。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6 06:15: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特点。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中国汉字的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神灵的沟通。一画开天,二分阴阳,三为天、地、人,汉字体现的这种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楷书、宋体,前后相继又特色鲜明: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昇的雕版印刷到清代的《康熙字典》,中国文字、文化的演变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系。
中国汉字成千上万,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性。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汉字构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对称方块字。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汉字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书法家的一笔一划,结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中国汉字还具有地域性特点。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这种方言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感情。
然而,近一百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应该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人主张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倡导文字改革,即推行简化字和推广汉语拼音方案。人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证明,这两项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
中国汉字是否非要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笔者认为,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与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它主要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集形、音、义三位一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明、最形象、最丰富的一种文字体系。况且,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历来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这种吸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通过翻译融入中国文化,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如我们的许多日常用语,如世界、平等、相对、清规戒律等都来自佛教用语。正是基于上述道理,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不是谁优谁劣、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各自在保持文化个性和文化特点的同时,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的问题。正如《论语·子路》中讲的“君子和而不同”。 
(节选自汪振军《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
A.汉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体现了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B.中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因为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
C.在作者看来,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倡导两项文字改革的效果都并不理想。
D.作者在结尾提及《论语》中的名言,意在表明汉字不必走西方拼音化道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首先总述自己的观点,然后以“汉字文化”为例,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B.文章具体阐述汉字的渊源和特点,为下文同西方拼音文字进行对比做好铺垫。
C.文章在论证中列举了人们迷失文化方向的一些错误认识,矛头直指外来文化。
D.文章结尾一段与开篇相呼应,并具体阐述了汉字要走自己文化道路的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字被称为世界最简明、形象、丰富的文字体系,一个主要因素是形声字占绝大部分。
B.汉字虽然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是都有一个中心,可见汉字具有对称的特点。
C.如果认清了本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就定能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D.中国文化可以向西方文化学习、借鉴,但是要以保持本国文化个性和特点为前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客观世界是有形有色、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如果是用客观外界的形体、形象来思想,这就是形象思维。人们最早发现并研究形象思维,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我国古代文人曾经用“神思”“想象”“幻想”和“形象”等来描述骚人墨客的思维活动。在西方,意大利哲学家马佐尼注意到了文艺创作与想象的关系,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已经看到了哲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区别。
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看,古代闪烁着智慧火花的科学见解,往往与当时的哲学思想、宗教意识杂糅在一起,混融于某种文学样式之中。古代的自然学者主要是运用形象思维,以直观、直觉的方法描述外部世界。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天文、地学、生物、气象和工程的篇章,大多是关于客观事物的形象描述,堪称科学散文,是可以当文学作品来欣赏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观察的视野越拓展越宽广,记载的事实越积累越众多,科学家们便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精深的基础上进行抽取和概括,科学思维渐趋抽象。
但是,在科学研究中辅之以形象思维仍然是必要的。列宁认为,在数学上要是没有幻想,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古人类学家从现代人形态去想象原始人形态,从已知的形象推及未知的形象,根据一片颅骨或几枚牙齿,逼真地复原几百万年前我们祖先的形貌,这些研究,如果没有从现代人的行为去揣摩、设想古人类行为的形象思维能力,几乎无法前进一步。现代宇宙学利用宇宙早期演化过程中的遗物来推测当时的宇宙状况,必须借助形象思维能力。文学家构思时运用形象思维,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天文学家探索宇宙天体,则须观百亿年之演化于须臾,抚百亿光年之太空于一瞬。文学家与科学家,都需要有不受时空限制的形象思维能力。
想象的东西总是直感的、具体形象的。如果说感知是眼前形象的呈现,回忆是过去形象的复现,那么想象就是未来形象的映现。想象的基础是个人的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广泛的经验和渊博的知识是想象力丰沛的泉源。想象是以往经验与知识的延伸和变形,即放大和缩小,粘连和分离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想象是先前外界刺激的印痕,循着极其复杂程序的一
次次重新组合。因而,想象就是在人脑中改造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生动地说明前所未有的形象境界。
艺术家以形象思维为主,辅之以抽象思维,以认识世界和描绘世界;科学家以抽象思维为主,辅之以形象思维,以认识世界和表述世界。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摘编自刘欣大《科学家与形象思维》)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科学史上,古代闪烁着智慧火花的科学见解,往往与当时的哲学思想、宗教意识杂糅而混融于一定的文学样式中,表明古代的科学家不注重抽象思维的运用。
B.《梦溪笔谈》关于天文、生物和工程等的篇章,大多是关于客观事物的形象描述,表明了沈括的这部科学著作主要是运用形象思维来描述外部世界的。
C.科学观察的视野越来越宽广,记载的事实越来越多,科学家们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精深的基础上进行抽取和概括,科学研究的思维越来越抽象。
D.从数学领域借助幻想发明微积分和古人类学家通过现代人的行为揣摩古人类的行为等科研事例来看,在科学研究中,恰当地运用形象思维仍是必要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孟之道的当代价值

孔孟之道在绵延发展的2000多年中,从真实的普通人到具有睿智的学者,从一家学派的始祖到整个中国思想界的旗帜,再到东方精神文化的领袖和代表,最终成为标志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明的代表性符号,其时代的价值在一次次变化、丰富和提升。

从历史上看,儒家学说面对的每一次危机,都是每一次改革、每一次创新的机遇,也是与其他宗教、思想进一步融合交流的时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并称显学,二者既有差异,又有交融。汉代儒家虽然获得了正统地位,但由于佛教传入、道教勃兴,相关影响几乎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儒家学说已经开始面临严峻的挑战,以至在魏晋时期儒学已经变异为“玄学”,杂糅了佛道的许多内容和方法。历经隋唐五代数百年的三教争衡与合一的探索,儒家的正统地位由于韩愈、李翱等人的改造,才在容纳吸收佛道诸家之长的基础上为宋代理学的产生铺平了道路。从宋元开始,经过张载、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的努力,儒学才通过数个转机达到了自我完善和适应时代发展的境界和目的。可见,儒学本身是有自我调节和不断完善的机制和系统的。

在20世纪初,中国教育界、学术界在“保种强国”的压力下,将中国贫弱挨打的原因归结于孔孟之道的所谓“陈腐与僵化”,于是有了“打倒孔家店”,将素有“人本”和“求实”传统的儒家思想与“民主”和“科学”的所谓进步思想对立起来,而且一对立就是一百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孔子及其儒家的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登峰造极的毁坏,面对随之而来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儒学的影响和地位每况愈下;而当我们在毫无顾忌地舍弃儒家传统思想的时候,位于传统儒家文化圈内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韩国、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却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创造了奇迹。一个世纪以来,儒家思想只能伴随贫穷落后的判断受到了颠覆性的质疑。其实,历史上在那些富可敌国的大商人和机关算尽的军事谋略家的行为宗旨中,儒家思想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多元文化东方思想的主要代表,孔子的思想重新赢得了世人的关注和尊重。

作为非强硬地解决冲突的思想和方法,儒家思想在解决当今世界重重矛盾的现实问题时,有着多方面的经验和理论。通过对话、包容,追求平衡、和谐,减少冲突、战争,孔孟之道充满了中国文化的原创精神和人类永恒追求的伟大理想,是与世界其他伟大的思想源泉并行不悖、并极具特色的系统理论。其最初即建立的开放、创新、宽容、接纳的发展机制,不仅使其数千年不衰,并能得到时时出新、自我完善的理想效果。

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其基本走向和共同目标是“和平共处与共同发展”,在这样的全球背景中,儒家思想应该与其他文明共存,共同支撑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数千年,只是人类历史的一瞬,许多当年孔子孟子关注的问题至今还是倍受关注的重大问题。这说明在早熟的中华文明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文化是有高瞻远瞩的远见卓识和“温故知新”的发展思路的。对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展开研究和宣传,真正认识其深远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其具有原创精神的智慧和资源,为当今的改革和未来的发展提供历时2000多年的社会实验,如此不仅能给中国的发展垫厚根基,也将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参照。

(选自程方平《孔孟之道及其在当今世界的价值》,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普通人到文化符号,儒家价值一直在支撑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B.儒家学说改革发展面对的每一次创新和机遇几乎都伴随着一次危机。
C.“四小龙”崛起颠覆了上世纪对儒学只能伴随贫穷落后的判断的质疑。
D.儒学自我调节完善机制成就了它在东方文化圈中多元而又正统的地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总分结构,逐层推进,通过分析论证儒学自身的发展特点,来揭示它的现实价值。
B.主体部分按时间推移,从儒学的历史到当下未来,有事实举证有理论分析,层次清晰。
C.第③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将传统儒家思想与民主科学思想对比,具有辩证的味道。
D.段首提出儒学时代价值问题,结尾得出对当今世界进步的重要作用的结论,结构紧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非强硬”思维,切合当今国际关系中“对话、包容,平衡、和谐”理念。
B.墨家“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很好地体现了与孔孟思想的差异与交融。
C.具有人本、求实传统的儒学是超越现实的,它关注的许多问题现在仍倍受关注。
D.作为兵家,孙武“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实质表现的还是儒家精神追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摘登
材料一
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他把课堂就设在果园里,亲自动手,一会儿就把一棵果树的枝条,剪掉了三分之一。村民们心疼得不行,还有村民找到我家里。面对这些质疑,李老师就一句话:“明年果树如果挣了钱是大家的,如果损失了,算我的。”
为了推广“套袋”技术,李老师买来了十六万个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用。因为以前村民使用不成熟的套袋技术吃过亏,所以这次很多人死活都不敢用。李老师还是那句话:“损失了都算我的。”
李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给村民们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果园的面貌全变了,苹果长得细皮嫩肉,酸甜适口,一亩多卖了 3000 多元,带来效益 900 多万元。
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 100 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后来,62 名拿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在考本科,191 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人民日报》报道说岗底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
现在,岗底村富了,村民人均收入三万一千元,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做饭、取暖烧燃气,100多户买了小轿车。今天的岗底,山青了,水绿了,人富了,生态美了,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越来越多。
(摘自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材料二
像许多夫妻一样,我们也很用心经营自己的家。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三个家:一个是城市里的家, 在保定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山里的家,在各个帮扶基地;还有一个是流动的家,就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间的那辆越野车。
近年来,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后,慕名来找他的人越来越多,保国帮扶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常常开车奔走于各地,帮扶基地的家我们住得少了,在车上的日子越来越多了,一年行程约 4万公里。他开车,我坐在旁边,替他接打电话,安排工作,联系事情。有时看他累了,陪他聊聊天,喝水、吃药、中午休息,都是在车里。一些常用物品,雨鞋、草帽、衣服、工具包等,把后备箱塞得满满的,车成了我们流动的家。
比较起来,在保定市里的那个家待得最短。2016 年春节前,我俩回到保定的时候是腊月二十九,想准备准备年货,第二天过个年三十儿。可是我俩忙得都不知道,今年没有年三十儿,看着家里冰锅冷灶啥也没有,我心里一阵难受。最后,还是我们亲家打来电话,让我们去他们那里过了个除夕。我想初一总不能还在人家过吧,就张罗着去买点肉馅想包顿饺子,可是附近卖菜卖肉的摊贩早就都回家过年去了。
三十多年来,我们在三个“家”之间来回奔波,结婚这么多年,保国因为太忙,常常顾不上家里的事。我前后两次做手术,他都不在身边,连手术签字都是同事代签的。去年在“燕赵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他对主持人说,这辈子最愧对的就是老婆和孩子!
(摘自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郭素萍《我和保国的三个家》)
材料三
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同事,我目睹了解了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李保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3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他把太行山人民当成亲人,农民也把他当成自家人。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摘自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饶桂生《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帮农民致富,李保国从一位青年教师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三十多年如一日,最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B.李保国认识到帮助农民致富,不能只靠一个人的力量,而是要让农民都掌握农业技术,于是他和邢台农校一起“送教下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C.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列举了大量的数字,这些数字非常具有说服力,都具体地表现了李保国为村民带来的经济收益,表达了村民的感激之情。
D.郭素萍对丈夫李保国的回忆充满深情,虽然丈夫顾不上家里的事情,忙得连年都没过好,但她几乎没有怨言,更多的是理解,以及对丈夫工作的支持。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则材料讲述李保国长年在山区奔波劳累,积劳成疾,也不能很好地休养,表达了对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和改善知识分子工作、生活条件的呼吁。
B.三则材料都表现了李保国教授一心一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热情,赞颂了他作为共产党人的楷模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精神。
C.由于农民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最初李保国推广农业技术,还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可见帮助农民致富任重道远,道路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D.由于侧重点的不同,三段材料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材料一主要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材料二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材料三的表达方式主要为议论。
【小题3】这三则材料的侧重点各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试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 50 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图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 25 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 360 年,达到了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 20 年一次。

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天文与历法》)

【小题1】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B.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情况甚至到上一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
C.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子午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和仲秋等等,这种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精确。
D.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 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多有不同。
B.古代天文学在西汉到五代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南北朝姜岌、隋朝刘焯等人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西汉落下闳、唐代李淳风等人采用了新的观测手段。
C.唐代大衍历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已经发展成熟,《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结构也为后世的历法所效仿。
D.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多有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者。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料记载表明,我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但是今人尚未完全弄懂这些史料的含意,所以夏商时期历法的具体内容还正在研究之中。
B.比起天体测量精度来,古代帝王更关注奇异天象,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从天象观测能够得知上天预示的祸福,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
C.在明代,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D.中国古代天文学擅长代数计算,未能从几何结构进行研究,因此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两者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能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