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灾难的礼物
我特别喜欢夏天。喜欢看窗台上我的红的游泳衣,我最喜欢游泳,我能游得像鱼一样快。
十三岁时,我从来没有想到夏天也会有那样可怕的事发生。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我变成了孤儿,一条腿压坏了,不会弯了,像一棵渐渐枯死的小树。   
春天,伯伯把我接到他住的那个南方城市。伯伯从前是右派,伯母和他离了婚,他一个人生活。我现在成伯伯的孩子了。   
伯伯家住在一栋小楼里,小楼里住了不少户人家。楼下公用厨房里一会儿一阵爆油锅的声音。隔壁洁洁家总把收音机开得很响,有时急脾气的洁洁妈妈会逼尖声音吩咐洁洁:“明天要冷,穿上那件厚呢衣服!”洁洁常“哎嗯哎嗯”地反抗,真娇气。   
这时候我就想回育红学校。那儿大家都是孤儿,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现在我常可怜自己,在心里对自己说:庆庆,你是一个可怜的孤儿啊,这时我紧紧闭住嘴,生怕一张嘴会大哭起来。从夏天到春天,我已经懂了,哭没有用。   
伯伯在楼下做饭,他一直忙,翻译的一本很厚的外文书。那时伯伯已经是第十九年没有工作了,当了右派,就没有了。以前靠卖爷爷奶奶的遗产,现在靠翻译的稿费生活。
伯伯做的饭里总有股焦味。饭真是难以下咽。   
我去和洁洁家合用的洗涤间洗碗。门开了,洁洁走进来,站在窗前一动不动,原来哭了。楼里只有我和她是同岁的女孩,她老缠着我讲悄悄话,可我讨厌她,她那两条腿多长啊,结实极了!她抽抽搭搭告诉我老师让准备游泳衣,可她妈妈给了她一件从前自己上中学穿的老式游泳衣,大得不能穿。
我看着她,心里有点高兴,我被自己变得那么刻毒吓住了。   
一天,伯伯说:“陪你说会儿话啊”,伯伯又说:“其实我最喜欢孩子。”   
“那你为什么不再结一次婚呢?”   
“有的人在世上,不管怎么希望,就是要不到自己想要的。”
世上充满了各种各样可怕的灾难,它像我小时候玩的藏猫猫游戏一样,在某个拐角躲着,等你刚走到那儿,它就跳出来,你就该倒大霉了。   
“你怕吗?”我问。“一开始怕,好多人自杀啊!后来不怕了。我觉得这一方面是磨难,另一方面也给了受磨难的人世界上最难得的礼物。”伯伯安安静静地说,伯伯的声音里充满了当时我还不理解的祝福。我悄悄把手伸进枕头里,那里放着我从家里带出来的念物,我那件再也穿不着的红游泳衣。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我决定下楼去做一件我常常怀念的北方的烙饼。
中午厨房里没什么人,只有一个老太太孤零零坐在那里。听洁洁说,她从前在城里帮佣,养活乡下的独生儿子。现在老了,主人家不用她了,乡下的儿子却不让她回家。
世界上无论什么悲惨的事都有啊!   
因为伯伯不在,我就站在厨房里痛痛快快地哭了。
不一会儿,伯伯回来了。他惊喜地站在厨房门口,愣了好一会儿,拍拍我的脑袋,咚咚咚上楼去了。伯伯那少有的兴高采烈的样子,使我不禁有点得意。   
我慢慢扶着楼梯扶手把饼和稀饭端上去,推开房门,我愣了:房间收拾得真干净,小屋里喜气洋洋。   
我觉得这会儿自己长大了。
过了不久的一个早上,伯伯买菜回来,告诉我楼下的孤老太太有客,她孙子孙女偷跑出来看奶奶了。伯伯手忙脚乱地翻出一盒已经送给我的巧克力,央告说:“庆庆,伯伯再给你买,这盒先给老太太救急。”
伯伯扶我走下楼去,趁他们不注意悄悄把巧克力塞给老太太,老太太转身骄傲地大声说:“来,宝贝儿,奶奶给你们吃巧克力。”   
初夏的灿烂阳光照在伯伯脸上,在那洁净明亮的夏日阳光里,伯伯的眼睛突然令我想起秋天的蓝天,那份宽广,那份明朗,那份温暖,那份深厚!这时,我懂了,伯伯所说的那灾难的礼物。   
等到中午,伯伯午睡了,我找出我的红游泳衣。这时我突然感到我正在慢慢从灾难里走出来,有人把灾难的礼物递给我。   
洁洁来开门了,从她家敞开的窗户里,我突然又听到了作响的树叶声,那是南方夏天宽大的梧桐树叶的声音。那响声也像远方温柔纯洁的合唱声,从远到近,无比圣洁。
【小题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原本有个幸福的家庭,因为突如其来的地震,我变成了孤儿,而且一条腿被压坏了,正是有了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才逐渐使我变得坚强。
B.运用对比是这篇文章的显著特色,十来岁是特别喜欢夏天,有爸妈的温暖,是地震彻底改变了命运;在伯伯家的不舒服,总是让我忆起过去家的温馨;洁洁的娇气和我也形成对比。是一组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C.洁洁经常缠着我讲悄悄话,但我内心讨厌她,因为她修长结实的双腿触及了我内心的伤疤。洁洁没有合适的游泳衣,来找我诉苦,我真实内心有点高兴,这说明我开始走出灾难的阴影。
D.在灾难面前,有人退缩、畏惧,有人却可以忍受下来,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折磨世人的灾难,将其变成上天赠与的“礼物”,我能够主动接受这样的礼物,在灾难的礼物下练就一颗坚强而纯洁的心。
【小题2】文中的“我伯伯”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红游泳衣”在文中出现多次,请简要分析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31 10:06: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共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是许多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的难题。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今各路商家开始瞄上了用O2O平台改造“自行车”的机会,希望给“自行车”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共享单车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由于其符合低碳出行理念,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政府目前对这一新鲜事物也处于善意的观察期。不过,共享单车在政策和法规的监管上仍存在着空白。
(摘编自林俊《共享单车:出行的新宠》,《中国产经新闻报》2016年12月06日)
材料二:

材料三:
共享单车投放各大城市,在给市民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造成压力。一是数量巨大,给人以见缝插针、无处不在的感觉,使本就拥挤的城市公共空间进一步减小;二是乱放严重,社区里、人行道,乃至自行车道都有共享单车随意停放;三是竞争激烈,仿佛一夜之间,城市的各个角落都被各色各样的共享单车占领了;四是一些儿童骑车上路或在小区骑玩,安全堪忧。
材料四:
4月21日,北京市《鼓励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的指导意见(试行)》开始征求意见,针对的是其中提到的停车管理、账户押金监管、车辆准入和回收机制等问题。
《指导意见》要求,共享单车“企业投放车辆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并安装卫星定位装置”“及时退出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车辆”,对此,摩拜单车回应称“完全赞同”,并呼吁相关政府部门强制要求行业内所有企业立即召回、全部销毁不具备卫星定位功能的共享单车,保障用户骑行安全,尤其保障12岁以下儿童安全。
《指导意见》还要求共享单车企业“开发电子围栏,利用技术手段加强车辆停放管理”,摩拜单车认为,这在全国范围内发挥了指导作用,有助于推动共享单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技术升级。在押金监管方面,摩拜单车表示,已经实现押金安全监管,将“100%确保全体用户押金安全”。
(摘编自王鹏《摩拜单车回应指导意见》,《新京报》2017年04月2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政府倡导的共享单车出行模式有效缓解了公共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网络技术的强大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B.材料一介绍了共享单车产生的背景及其使用方法,而材料三和材料四都提到要关注儿童骑行共享单车时所面临的安全问题。
C.由材料四可知,共享单车行业存在单车质量不合格、押金退费难、单车随意停放、行业标准不规范、行业竞争激烈等问题。
D.摩拜单车对北京市出台的《指导意见》反映积极,完全赞同,表示实现了押金安全监管,确保了全体用户押金安全100%。
【小题3】怎样才能促进共享单车的良性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忠介公遗事
汪 琬
周忠介公顺昌,字景文,明万历中进士,历官吏部文选司员外郎,请告归。
是时太监魏忠贤乱政,故给事中嘉善魏忠节公忤忠贤,被逮过苏,公往与之饮酒,三日,以季女许嫁其孙。忠贤闻之,恚甚。御史倪文焕承忠贤指劾公,遂削籍。
而会苏杭织造太监李实与故应天巡抚周公起元及公有隙,追劾起元,窜公姓名其中,遂遣官旗逮公。公知之,怡然不为动。
比宣旨公廨,巡抚都御史毛一鹭、巡按御史徐吉及道府以下皆在列,小民聚观者数千人,争为公呼冤,声殷如雷。诸生王节等直前诘责一鹭,谓:“众怒不可犯也。明公何不缓宣诏书,据实以闻于朝。”一鹭实无意听诸生,姑为奸语谢之。诸生复力争,稍侵一鹭,一鹭勃然曰:“诸生诵法孔子,知君臣大义,诏旨在,即君父在也,顾群聚而哗如此!”巡按御史见诸生言切,欲解之,乃语诸生曰:“第无哗!当商所以善后者。”众方环听如堵,官旗见议久不决,又讶抚按官不以法绳诸生也,辄手锒铛擿之地有声,大呼:“囚安在?”且曰:“此魏公命,可缓邪!”众遂怒曰:“然则伪旨也。”争登阑楯,奋击官旗,官旗抱头东西窜,或升木登屋,或匿厕中,皆战栗乞命,曰:“魏公误我”有死者。巡抚幕中诸将率骑卒至,或拔刃胁众。众益怒,将夺刃刃一鹭,备兵使者张孝鞭卒以徇,始稍定。或谓公盍返私室,公不可,遂舍一鹭署中。
是日也,他官旗之浙者,道胥门入城,强市酒肉,瞋目叱市人。市人复群殴之,走焚其舟,官旗皆泅水以免。
一鹭惧,召骑卒介而自卫,夜要御史上疏告变,檄有司捕民颜佩韦等十余人系之。越八日,公竟就逮。既至京师,下诏狱,坐赃拷掠,瘐死狱中。而忠贤复矫旨杀佩韦等五人。
崇祯元年,忠贤败。公之长子茂兰刺血上书白公冤,诏赠太常寺正卿,谥忠介,予特祠。
(选自《元明清文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给事中嘉善魏忠节公忤忠贤  忤:触怒
B.窜公姓名其中 窜:改动
C.公不可,遂舍一鹭署中 舍:舍弃
D.而忠贤复矫旨杀佩韦等五人    矫:假托
【小题2】下面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历是年号,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会改换年号。
B.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C.序是一种文体, “序”也作“叙”或称“引”,是说明书籍内容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D.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任给事中的嘉善人魏忠节公因为得罪了魏忠贤,而遭逮捕。但周顺昌不畏奸佞,前往同他喝酒,并把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他的孙子。
B.魏忠贤派官差到苏州,要逮捕周顺昌。到府衙宣读圣旨的那一天,赶来观看的百姓有好几千人,人人为周顺昌鸣冤,声音如雷一般。
C.有士卒拔出刀威胁百姓,百姓更加愤怒,要夺刀杀毛一鹭。备兵使者张孝鞭打老百姓来示众,局势才稍稍稳定。
D.毛一鹭害怕苏州的百姓,召集骑兵保卫他,夜里要挟御史徐吉上奏章报告苏州民变,下令相关官员逮捕颜佩韦等十几个百姓并关押起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公何不缓宣诏书,据实以闻于朝。
(2)道胥门入城,强市酒肉,瞋目叱市人。
(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情无赝
周海亮
四二年逃荒,爷爷把什么都扔了,包括那把壶。一路上九死一生,待回来,壶仍然躺在自家院子里,染满尘埃。擦了擦,釉黑,斑蓝;敲了敲,音色沉美。
壶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时间越久,越有感情。
可是现在父亲病了,很严重。他需要一笔钱。
唐钧就想到了执壶。
与妻子商量,妻子说,卖掉执壶,等于要了爸的命。唐钧说,也许卖掉执壶,能救爸的命。妻子说,你能保证不让爸知道?唐钧说,不告诉他就行。妻子说,你以为你能瞒过去?唐钧长叹一声,说,能瞒多久就瞒多久吧。
唐钧找到朋友,说他有意出手那把执壶。朋友听了,眼珠子当时就直了。
朋友也許比父亲更喜欢那把壶。朋友是小城有名的收藏家,他知道一把品相极佳的执壶的价值。几年前他曾有意买下这把壶,却被唐钧的父亲骂了一顿。
真打算出?朋友问。
真打算。唐钧说。
老爷子同意了?
同意了。
拿来!价钱好商量。
壶就卖了。唐钧查过很多资料,价钱绝对是对得起这把壶的价钱。现在父亲住进医院,他不知道父亲还能不能熬过来。熬过来,他欠着朋友一份情;万一熬不过来,他想用这笔钱带父亲到处转转。之前,父亲一直想去一趟西藏。
可是父亲突然很想看看那把执壶。
你哪儿来这么多钱?父亲问他。
借的。
我怀疑你把它卖了。病床上的父亲说,这几天,我总是心神不宁的。
壶在家里呢。他低着眼睛,不敢看父亲的脸,您那么喜欢它,我不会卖掉它的。
我想看看壶。父亲固执地说。
没办法,唐钧只好再一次找到朋友。朋友说,君子不夺人之爱——要不这样,壶你先拿回去,钱你也送回来。唐钧只得把父亲病重的事情跟他仔细说了。朋友想了想,说,君子不乘人之危——还可以这样,壶你拿回去,钱算我借给你的,你给我补张借条就行。
最终,唐钧既没有给朋友补一张借条,也没有把壶拿回去。不过他捧回了一把执壶的赝品。他问朋友,这样行吗?朋友说,相信我,别说你爸,就连业界专家,都很难分辨出来。
父亲捧着壶,细细地看,笑了。他说,是咱家那把,看来你果然没有说谎。唐钧笑笑说,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我怎会卖掉呢?心里,却隐隐地痛。
再痛,也认为自己做得没错。他不否认执壶的价值,但他还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无价之宝,在父亲的生命面前,都不值一提。
父亲没能熬过来。但父亲安然地死去,几乎没有痛苦。
父亲走后第九天,他将执壶还给朋友。朋友细细看了看,擦过,小心地把壶收起。唐钧问他,哪儿弄来的赝品?朋友说,这不是赝品,这就是你卖给我的那把执壶。唐钧有些吃惊,忙问,为什么不弄个赝品?朋友笑笑说,你父亲对这把执壶的感情这样深,假如真是赝品,我相信他一眼就能够看出来。他虽非专家,但是自家的东西,他绝不会看错的。
不会吧?唐钧有些不太相信。
找个世界上最像你的男人冒充你,你认为他能不能看出来?朋友说,当他发现你拿了赝品给他,他会怎么想?或许直到离去,他都不会安心。
可是万一我把它弄坏了呢?磕了,碰了,或者不小心打碎……
我相信你肯定不会的。朋友笑笑说,在你心里,只要父亲喜欢,哪怕它是赝品,也价值千金,需要小心呵护……
万一我发现它不是赝品,死不认账呢?难道你不怕我昧下它?
你肯定不会。认识这么多年,我对你的这点信任还是有的。朋友笑着说,这世上还有什么比一个儿子的孝心更有价值呢?
(摘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10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运用侧面描写,如借助唐钧妻子之口和朋友之口表达主人公的孝心,借唐钧父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衬托主人公心理。
B.插叙唐钩朋友被唐钓父亲骂了一顿,既说明唐钧父亲对执壶十分珍惜,又让朋友产生疑问的情节合情合理。
C.“熬过来,他欠着朋友一份情”这句话既体现了唐钓对友情的珍视,又体现了唐钧对父亲的一份孝心。
D.文章以“情无赝”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充分说明人的一切情感都是真挚的,不像商品那样有真假。
【小题2】简要分析执壶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小说有效使用了延迟手法,试加以具体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B.唐代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C.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
D.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宏博气象,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重点,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文章中心论点。
B.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第二层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了三次诗歌革新。
C.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证明盛唐诗人有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
D.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前文,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具体内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人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对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
B.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其诗歌创作可能还会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
C.唐代诗歌所表现出的普遍性人情、生活哲理等,是唐诗在后代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因素。
D.唐代诗人在治乱两种时世里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在诗歌里,这是政治气象的更新促使的。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门前的枣树

姜煜暄

(1)陈阿婆颤巍巍地兀立门前的枣树下,手里捧着一把红彤彤的大枣。一双浑浊锈滞的眼睛定定地凝望着通往村外的公路。瘦弱佝偻的身躯如一棵稻草在风中飘摇,银白色的花发像雪花般在风中飘拂。那凝然的神态犹如一座雕像耸立于枣树下,又如历尽沧桑的枣树屹立于门前。

(2)我是傍晚碰见陈阿婆的。她见到我,眯糊着眼睛,瘪着凹陷没牙齿的嘴,脸上的皱纹纵横交错,像苍老的枣树皮,微笑着,回来看你娘了?嘴角撩过一丝苦笑,老泪在眼圈里转悠。我的心猛地一缩。不知为什么,每次见到陈阿婆,我的心酸溜溜的,不知啥滋味。

(3)母亲身体不好,所以我每月定不可移地从市里回老家看望,其实不仅仅看她,很大程度也是看阿婆。每次陈阿婆都站在被夕阳染红的枣树下,青筋暴跳的手在额头上搭着莲蓬,痴痴地,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村外那条公路,一直眺望到公路的尽头。

(4)我扶着阿婆,凄然地说,阿婆,想阿强哥了?阿婆与我家东西院一墙之隔,阿强比我大二岁,从小一起长大,就像亲兄妹一样。

(5)阿婆摇摇头,没有言语,干枯的手撩起衣襟抹着眼角的泪水。

(6)阿婆,你流泪了?

(7)“沙子进眼睛里了。”阿婆说着抬起头,一丝苦笑,把手里的红枣捧给我,吃吧,甜着呐。阿婆回头望一眼村外那条公路,依依不舍的样子,你阿强哥打小就爱吃枣,可惜一年了也没吃上家乡的枣了,也不知回来看看娘。阿婆叹息着,脸色沉郁,眼神忧伤。我的心怦怦乱跳,泪水不由地流下。我很想说点什么,一时不知说啥好,我也很想告诉她实情,但又不能说,看见阿婆期盼复杂的眼神,我的心一阵疼痛,嘴边的话咽进肚里。

(8)看着红红的枣,我想起了小时候。

(9)每年枣放青时,我和阿强趁阿婆午睡时,用竹竿偷偷地打枣。奇怪的是,每次刚一动手,阿婆就神不知鬼不觉的从屋里出来,出溜一声,枣还没熟呐,吃糟蹋了。我和阿强蹦高地跑了,躲在草垛边啃着巴涩的青枣,偷偷地笑。待到枣像一串串小红灯笼时,阿婆会喊我和阿强:“打枣喽,打枣喽!”

(10)阿婆年轻时是村上最漂亮的女人,梳着两根又黑又粗的大辫子,辫子一直及到腰际,辫子稍扎着漂亮的蝴蝶手绢,皮肤白的如葱白,眼睛又大又亮。我时常痴痴地看着她在河边洗衣裳,在枣树下纺线线。我说:“阿婆,你长得真好看。”

(11)阿婆捏捏我的脸蛋,甜甜地笑了,小公主,想漂亮吗?女大十八变,等你变成大姑娘时就漂亮了。

(12)阿婆没有男人,但娘说阿婆有男人,可我从来没见过阿婆的男人。娘说阿婆以前有过男人,是县上来村里工作队的。那个男人长得很帅气,瘦高挑的个,戴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能写会画,是个有文化的人。那个男人住在阿婆家,阿婆给男人做饭,还经常给男人洗衣服。夜间,男人就教阿婆读书写字。每当月光皓洁当空时,两人会坐在枣树下看月亮,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13)男人和阿婆吵了起来,吵得很凶。男人气得一阵乱棍把枣全打落在地,甩掉棍子走了。那时,枣是青涩的,还没有成熟。男人和阿婆吵架时,是在阿婆有了阿强的当天晚上……

(14)男人再也没回来。阿婆坐在枣树下哭了一天一夜。

(15)夜里,我常常听见阿婆唱着催眠曲哄阿强睡觉。

(16)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时间把阿婆熬老了,熬得就像门前那棵老枣树,老态龙钟。

(17)那年秋天,阿强去省城念书,走时,阿婆给他装了一袋红枣上路。阿强就这么走了,像很多年前那个男人一样,再也没有回来……

(18)我该回成了。天蒙蒙亮,阿婆背着一袋红枣,蹒跚着步履来我家,让我给阿强捎去。我顿时泪如雨下,哽咽地说:“我一定给阿强哥送去。”从阿婆渴望企盼的眼神里,我似乎看见一种东西在涌动,但我形容不出来。

(19)我来到阿强的墓前,将红枣撒在墓地。阿强为救被洪水困在一棵枣树上的老妈妈,被洪水冲走的。但我始终没敢告诉风烛残年的阿婆,我不愿看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惨场面。

(20)半月后,娘来电话说阿婆不行了。我急忙仓促地赶回去,阿婆临咽气时说,我就要见到我儿子了。满脸核头纹荡溢着慈详的笑容,手里握着一大把钱。

(21)我惊异了。

(22)娘眼含泪水说:“阿强不是阿婆生的,多年前一个清晨阿婆在枣树下捡的……而且,阿婆知道阿强不在了,每次你说阿强捎回来的钱,她知道是你给的。”

(23)第二年,春暖花开时,阿婆和阿强的坟墓长满了绿茵茵的小枣树。

【小题1】第(1)段划线句运用了顶真(顶针)修辞格,空间位置渐次明显,请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第(13)段中“枣子”物象的作用。
【小题3】赏析第(16)段中加点词“熬”的精妙之处。
【小题4】阿强去世的明确信息到(19)段才出现,但在这之前有很多出伏笔,请从“我”的角度,找出三处相关语句。(用原句作答)
【小题5】该文是如何描写陈阿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