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人确信天地山川、花草树石有某种德性,并力图借助它们砥砺自己修德。比德观是从自然物象中体悟人伦之理,然后效法自然物象,因而是推天道以明人事与以人合天的逻辑延伸。

比德观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观念,认为自然物象的某些特征有若德性的显现,通过欣赏、效法它,可以从中得到道德的夹持。

从义理逻辑上讲,“比德”首先是一种道德功课,但它又对中国古人的审美意识产生深远影响。战国时期,屈原常以青草美人比况志行的高洁,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的《橘颂》,便是一比德的名篇。而“四君子“岁寒三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绘画永恒的画题,原因正在于它们是人格的象征,如松柏喻坚贞,兰竹喻清高。

有相当多的论者错误地认为“比德”是儒家独有的观念。实际情况则是比德观是中国古人的普遍观念,既不是儒家所创始,亦非儒家所独有。《老子》也常用天地、水、江海、溪谷等自然物象来比况道之玄德,最简洁的说法莫过于“上德若谷”“上善若水”,这些都是再明确不过的比德观念,只是没有点出“比德”二字而已。这说明,在儒家之先、儒家之外,已存在鲜明的比德观念。

中国自古以来有一种“尊天情结”。中国哲人之所以尊天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天地有着崇高的德性,世人需要悉心体取,进而依照所谓的天德行事,以来塑造人的在世方式。这种观念自天而言,是推天道以明人事;自人而言,是要求人道去合天道。如果人能“与天地合其德”,就是天人合一了。

这种“德配天地”的观念推扩开来,很容易使人由天地迁想到山水玉石、花草树木等自然物象,因为它们也属“天”的范畴。中国古人往往从日常所见的自然物象中体味出道德启示,这在《周易》中体现得最为集中,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当然,自然物本无德性可言,事实是人将德性附会到自然物上,所以有论者质疑比德观,他们认为,这种“远取诸物”的类比推论从无生命跨到生命界,是一种不伦不类的比拟,而且把物的特性和人的品德对应得越确凿,就越显得生硬而勉强。笔者以为,这类质疑确有一定道理,但不能上升为对比德的全盘否定。在强调天人感通的古人那里,认为自然物若有德性的比德观念是十分自然的,而且这种究天人之际的比德观内含着某种独特智慧。

(摘编自汪韶军《究天人之际的比德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观念,比德观坚信天地万物有某种德性,从中可以获得道德的夹持。
B.中国古代很多学术派别其实都具有比德观,相比于儒家,《老子》在这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C.中国古人认为天地有崇高的德性,人道应合天道,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尊天情结”。
D.古人将德性附会到自然物象上,是缺乏逻辑支撑的,难免会生硬,但不能因此认为比德观毫无价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由中国古人的认识出发,指出比德观是什么,明确了论述的处象和范围。
B.“岁寒三友”成为中国古代绘画题材,印证比德观对中国古人的审美产生深远影响。
C.第四段通过儒道的正反对比论证,说明儒家之先、之外,已存在鲜明的比德观念。
D.文章结尾段作者运用辩证思维,一分为二对那些质疑比德观存在的说法做了评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尔基写《海燕》赋予海燕不畏暴风的勇土形象,也是比德观的体现。
B.了解中国古人的比德观,有助于提升道德素养,也有利于提升审美水平。
C.苏轼的名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就是属于推天道以明人事。
D.中国古人的佩玉、朝臣服饰上的麒麟鸟兽纹饰应有受“比德观”的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7 09:06: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七岔犄角的公鹿
(鄂温克族)乌热尔图
“你,你别打啦!”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喊啥,小崽子?你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来。
“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他愣了一下。我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好像一下子长大。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他。
“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
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先别吹!”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
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
我慢慢地攀上山顶。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这里准有野兽。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我咬紧牙,瞄准黑影。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面,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看得出来,它在保卫鹿群。转眼间,它们消失在密林里。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上它了。
晚上,坐在火堆旁,“今天,我打了个鹿。是七岔犄角的公鹿,可大啦!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我对特吉说。他不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但总是阴沉沉的。
“嘿,傻小子。这能算你打了鹿?打鹿的人,先把鹿腰子拿回来,让大家尝尝……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懂吗?”
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
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不知什么时候,雪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崖。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快点,狼追上来啦!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
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
我看见鹿的后腿连皮带肉撕下一块。啊,真有一手,竟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狼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啊,这只狼真坏。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就在狼对准鹿的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鹿胜利了。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呦——”七岔犄角的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
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硬。我想起特吉的话:“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公鹿疲倦地走过我的眼前,还是那么骄傲。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它似乎觉察出什么,停下步来。我觉得自己的心被撞击了一下,我不是看热闹的孩子,而是一个猎手。我的眼睛转向鹿腿上的伤口:一处是我的猎枪打的;另一处是狼咬的,血淋淋的。在这个时候想补它一枪真是太容易了,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枪栓,看着它一瘸一拐的身影……
(有删节)
注:①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讷河等地,传统上多从事农牧业和狩猎业。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鄂温克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具有独特民族心理的猎人、猎区大森林的自然风光,构成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短篇小说的一个独有的世界。
B.小说中有“我”和继父、“我”和公鹿、狼和公鹿等多方面的冲突,使小说中的形象在冲突中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也使小说展现出一波三折、曲折动人的特色。
C.在狼鹿恶战的过程中,小说通过“我”的心理描写,通过对狼凶残行为的描述,侧面烘托出紧张气氛,塑造公鹿勇猛机智、骄傲善良的形象。
D.在小说中,作为善良、纯朴、骁勇、坚毅等美好品质的化身,鹿寄寓着鄂温克人对于人生信念的肯定;另一方面,鹿也象征鄂温克人对于自身人格品质的肯定。
【小题2】(小题2)小说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题3)结尾写到“我”下意识地去摸枪栓,那么“我”会再向公鹿开枪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由。

同类题2

论述类文本阅读
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特点。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中国汉字的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神灵的沟通。一画开天,二分阴阳,三为天、地、人,汉字体现的这种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楷书、宋体,前后相继又特色鲜明: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昇的雕版印刷到清代的《康熙字典》,中国文字、文化的演变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系。
中国汉字成千上万,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性。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汉字构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对称方块字。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汉字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书法家的一笔一划,结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中国汉字还具有地域性特点。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这种方言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感情。
然而,近一百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应该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人主张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倡导文字改革,即推行简化字和推广汉语拼音方案。人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证明,这两项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
中国汉字是否非要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笔者认为,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与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它主要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集形、音、义三位一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明、最形象、最丰富的一种文字体系。况且,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历来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这种吸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通过翻译融入中国文化,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如我们的许多日常用语,如世界、平等、相对、清规戒律等都来自佛教用语。正是基于上述道理,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不是谁优谁劣、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各自在保持文化个性和文化特点的同时,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的问题。正如《论语·子路》中讲的“君子和而不同”。 
(节选自汪振军《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
A.汉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体现了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B.中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因为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
C.在作者看来,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倡导两项文字改革的效果都并不理想。
D.作者在结尾提及《论语》中的名言,意在表明汉字不必走西方拼音化道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首先总述自己的观点,然后以“汉字文化”为例,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B.文章具体阐述汉字的渊源和特点,为下文同西方拼音文字进行对比做好铺垫。
C.文章在论证中列举了人们迷失文化方向的一些错误认识,矛头直指外来文化。
D.文章结尾一段与开篇相呼应,并具体阐述了汉字要走自己文化道路的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字被称为世界最简明、形象、丰富的文字体系,一个主要因素是形声字占绝大部分。
B.汉字虽然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是都有一个中心,可见汉字具有对称的特点。
C.如果认清了本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就定能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D.中国文化可以向西方文化学习、借鉴,但是要以保持本国文化个性和特点为前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时下,国人又迎来了一次白话、文言之争。起因是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启用,教材最引人关注的变化之一是古诗文篇目的大幅增加,这是白话文兴起后百余年来,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最高的一次。
对此,争论的一方认为,现代人使用的是白话文,没有必要再学习文言文了;而另一方则认为,文言文才是更完美的语言,还应大大提高在教材中的比例。
但是,这种将文言文和白话文完全对立起来的思路是否有必要?实际上,文言文和白话文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言文源自古人的口语,并且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演变更新,满足着不同时期人们的书写要求;白话文则脱胎于近代口语,同样也随着实际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成为现代人的表意工具。它们使用着同样的文字,传承着同一种文化,表达着同一个民族的所思所想。
当然,两者的区别也确实很大,也有着各自的优缺点。比如文言文精练、成熟、优美,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这“精练”肇因于古代书写材料的稀缺和昂贵,也带来了表意模糊、歧义过多、逻辑性不强的缺点。
而白话文则是一种正在发展中的、还不甚成熟的语言,它正随着时代的变化,大量地吸收各种语言的优秀部分,包括外来语、文言词、各地方言口语等。但无论如何,白话文成为现代中国人使用的主要语言,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改变。陈平原先生曾说过:“很难设想现代中国人能用两千年前的概念和句式来准确把握世界并表达现代人复杂的内心感受。”
所以,既然我们不能无视几千年的历史,不能丢弃灿烂的古典文化,那就必须学习文言文;既然我们要用白话文熟练地沟通交流,那就必须学习白话文。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人,应该既能欣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谧,也能享受“秋天哐的一声来临/清辉给四壁换上宇宙的新玻璃”的空灵。它们并不互相矛盾。
更何况,语言也影响着思维模式,多学一种语言,可以扩大自己的词汇量,拓宽自己的思路,总是不会错的。当然,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教材中应该有一个合适的比例,而这个比例如何掌控,理应由语文教学专家来研究决定。说到底,语言只是一种工具,它的基本作用是表达意义。而中小学语文课的首要目的,也应该是教会学生熟练准确地使用汉语。
所以,更应该把关注重点放在语文教材所选的,是否是真正的优秀文本。如果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伪经典,那么这样的文言文不选也罢;而多年来被传诵的白话文经典,它们的价值也不容忽视。当年林纾用文言文翻译西方名著《巴黎茶花女遗事》,依然能一纸风行,洛阳纸貴,这说明语言形式固然重要,但精纯的语言能力和优秀的内容更重要。
(2017年8月18日光明网《白话、文言之争又起,语文教材该如何选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文言文过多,引发了当下的文言文、白话文之争。
B.文章反对只学白话文,认为文言文才是更完美的语言,还应大大提高在教材中的比例。
C.文章认为文言、白话关系密切,使用同样的文字,传承同一种文化,表达同一民族的思想。
D.文章认为语言影响思维,学习一种语言的目的就是扩大自己的词汇量,拓宽自己的思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摆出文言、白话之争的现象,再论述文言、白话的短长并指出二者并不相互矛盾。
B.文章论述了文言、白话的优缺点之后,提出学好文言文和学好白话文都是十分必要的。
C.文章引入林纾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这一论据,目的是论述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D.文章在最后两段指出,文言、白话的比例由专家来确定,大家需要关注的是选文质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学好文言文,就可能对了解几千年的历史和灿烂的古典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B.如果提高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就必然对学生学习白话文带来负面影响。
C.只有科学认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关系,才不会产生一味否定文言或白话的观点。
D.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教材中的比例不合适,也可能会对学生语言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周易》与中国美学
《周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籍之一,分为《经》、《传》两个部分,《经》大约起源于殷周之际,《传》则是战国或秦汉之际的作品,是用以解释《经》的。《周易》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的发展都很重要。《周易》对中国美学的影响,首先不在于它所提出的个别直接具有美学意义的概念、范畴,而在于它的整个的思想体系。因此,在考察它所提出的那些具有美学意义的概念、范畴之前有必要先来考察它的整个思想体系同中国美学的关系。《周易》的《经》本来是古代用以占卜的书,只是个别地方包含有一些原始的哲学概念。但经过《传》的解释、引申和发挥,《周易》就远远不是一本占卜的书,而是一步哲学著作了。《周易》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企图对包含自然、人类的历史发展等范围极广的问题做出一种总体性的概括和说明,建立一个世界模式。所以《周易》历来被看做是“弥纶天地,无所不包”。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所注意的主要是现实社会政治伦理问题,对于包括自然、社会、人类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大问题缺乏研究和说明。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虽然确定了他们认为是贯穿整个自然、社会、人类的根本法则——“道”,但他们的兴趣主要集中在“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特征上,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上,着眼点是在自然,并且常常流入玄虚,对包含自然和社会两者在内的整个人类世界产生形成及其内在的结构等等问题,仍然没有做出总体性的概括说明。而《周易》的作者们可以说是把这一任务承担起来了。从他们的思想在根本上没有离开儒家的“仁学”来看,历代把《周易》视为儒家经典是有道理的。
但《周易》又明显吸取了道家的宇宙起源论和素朴辩证法的思想,只不过努力去除它的玄虚色彩和对超功利的自由的追求,使之成为符合儒家要求的具体实际的东西。正因为《周易》吸取了道家思想,所以它不但被后世崇奉儒家思想的人们重视,也为崇奉道家思想的人们所重视。如在魏晋玄学中,《易》是与《老》、《庄》并列的重要典籍。道家是相互补充的,《周易》是以道补充儒来建构体系的一个具体例证。
《周易》是如何建立它的世界模式呢?首先,它的全部做法都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的前提上:天使与人相通的、一致的。自然本身的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也就是人类在他的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规律。《周易》把这称之为“以神道设教”。这里所谓的“神”并不是“人格神”、“上帝”,而是“阴阳不测之谓神”的“神”,指的是自然规律的微妙变化。“以神道设教”,是把人事的活动看做是遵循自然规律的东西,并以此教示天下。《周易》认为这样一来天下就心服口服了。现在看来,这种思想不外就是把统治阶级的活动说成是符合永恒的自然规律的,用自然规律来论证它,是人们承认它的合理性、必然性,从而接受它、服从它。整部《周易》处处都是用这样的逻辑来说话的。
(选自《中国美学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周易》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约起源于殷周之际的《经》和战国或秦汉之际的作品《传》,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周易》。其中,《传》是用来解释《经》的。
B.《周易》的《经》本来是古代用以占卜的书,但经过《传》的解释、引申和发挥,《周易》就远远不是一本占卜的书,而是一部哲学著作了。
C.《周易》对中国美学的影响在于它的整个的思想体系。而不仅在于它所提出的个别直接具有美学意义的概念、范畴。因此,有必要先来考察它的整个思想体系同中国美学的关系。
D.《周易》被看做是“弥纶天地,无所不包”,它有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企图对包含自然、人类的历史发展等范围极广的问题做出一种总体性的概括和说明,建立一个世界模式。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儒家思想或道家思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所注意的主要是现实社会政治伦理问题,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确定了他们认为是贯穿整个自然、社会、人类的根本法则——“道”
B.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对整个世界的大问题缺乏研究和说明;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对整个人类世界产生形成及其内在结构等问题,仍然没有做出总结性的概括和说明。
C.从《周易》作者的思想在根本上没有离开儒家“仁学”来看,历代把《周易》视为儒家经典是有道理的,而且他们还承担了对自然和整个人类社会进行概括和说明的任务。
D.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着眼点是在自然,并且常常流入玄虚,兴趣主要集中在“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特征上,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上。
【小题3】(小题3)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因为《周易》吸取了道家的宇宙起源论和素朴辩证法的思想,所以它不但被后世崇奉儒家思想的人们重视,也为崇奉道家思想的人们所重视。
B.《周易》建立世界模式的做法都有一个根本的前提,即“以神道设教”,在活动中,人类应该遵循自然在运动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律。
C.儒道是可以相互补充的,如在魏晋玄学中,《易》是与《老》、《庄》并列的重要典籍。因而《周易》即是以道补充儒来构建体系的一个具体例证。
D.《周易》中“以神道设教”的思想不外就是把统治阶级的活动说成是符合永恒的自然规律的,用自然规律来论证它,是人们承认它的合理性、必然性,从而接受它、服从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幸福指数”成为人们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有些地方已经开始研究如何将幸福指数纳入社会发展指标评价体系。这体现了人们对包括幸福指数在内的人文社会环境指标的关注。但是,应当看到,人们对于幸福指数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因而有必要加深对幸福指数的理解,科学地对待幸福指数。(1)

①不丹的“幸福指数”包括四项基本内容:环境保护、文化推广、经济发展和政府善治。②20 世纪80年代后期,不丹国王旺楚克提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名词——“国家整体幸福”,并以此作为人民福祉的指针。③“幸福指数”的概念起源于30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④他认为,所谓的“发展”,除了在经济上谋求成长以外,必须同时追求物质上、精神上和情感上多层面的“最大幸福”。⑤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不丹,人民却感觉生活很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2)

近年来,美国、英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开始了幸福指数的研究,并创设了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数。如果说GDP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幸福指数则是衡量百姓幸福感的标准。百姓幸福指数与GDP一样重要,一方面,它可以监控经济社会运行态势;另一方面,它可以了解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可以说,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它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人们普遍认为:幸福指数是体现老百姓幸福感的“无须调查统计的”反应,是挂在人民群众脸上“指数”。(3)

事实上,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它是人们对生活总体以及主要生活领域的满意感;其二,它是人们所体验到的快乐感;其三,它是人们由于潜能实现而获得的价值感。因此,幸福感是由人们所具备的客观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价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是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而幸福感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幸福指数测量的是人们的幸福感,它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4)

正确认识幸福指数与GDP指标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GDP是体现国民经济增长状况和人民群众客观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和民众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就谈不上民众的幸福感。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居民人均收入与幸福感之间呈现一种正向关系,即城市居民幸福感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而提高。大力发展经济,不断积累社会财富,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5)

把幸福指数作为社会评价指标时,应对其评价功能进行正确定位。幸福指数体现的是民众一般的心理体验,它必然受到长期的和短期的、宏观的和微观的、主体自身的和外部环境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决定了它主要用于对特定的社会发展与社会良性运行状况进行衡量与评价,一般不宜用于评价政府组织的绩效,更不宜用于考察个人的政绩。在追踪幸福指数的变化时,主要是看发展是否偏离了终极目标,而不是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幸福指数增长了多少个百分点,也不是看它在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中位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当然,可以采用幸福指数对城乡居民的主观生活质量、不同地区或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主观生活质量进行比较。这种比较的目的在于对以往的发展思路与政策选择进行评估,为现行政策的调整和未来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而不是作为政绩评价的标准。(6)

考察幸福指数,并不是追求幸福指数无限增长,而是力求通过幸福指数来考察人民群众主观生活质量的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而调整政策取向,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良性运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会不断提高,人们的需求水平也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提升,这可能导致“幸福陷阱”的出现。所谓“幸福陷阱”,是指客观条件改善导致人们需求水平的提高,但在一段较长时间里观察,人们的幸福指数有时并不随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客观指标的加速增长而明显增长,甚至可能出现暂时的下降。“幸福陷阱”的存在提醒我们,在确定幸福指数时,一定要注意其相对稳定的特点。在主要指标保持稳定的同时,适时地对部分指标加以调整,增加或排除一些要素;对于保留下来的要素,也要对其在总体幸福感中的权重进行必要的调整。(7)

【小题1】“幸福指数”是衡量  的标准。
【小题2】文章第(2)段一共有5句话,正确的语序是( )
A.③④②⑤①B.③⑤①④②C.③②⑤①④D.③②④①⑤
【小题3】文章第(3)、(4)两段主要阐述的是
【小题4】对文章第(5)段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幸福指数衡量的是主观生活质量的指标,而GDP衡量的是客观生活质量。
B.人均收入的增长和幸福感之间呈现出一种正向关系。
C.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大力发展经济,积累社会财富。
D.物质财富的积累是民众获得幸福感的唯一途径。
【小题5】从全文看,文章第(7)段解说“幸福陷阱”的作用是
【小题6】联系全文,推断人们对幸福指数可能存在的“模糊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