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路向暖
于艳丽
父亲坐在轮椅上:他垂着头,看不到脸,花白稀疏的头发掩盖不住头皮,一道勒痕从他低垂的后颈处显露出来,红紫色的於血让人触目惊心。
她“啊”地一声站起来,埋头工作的同事抬起头莫名其妙地望了一眼,复又低下头去了。每个人都有忙不完的事,谁有工夫关心她的情绪呢?
此刻正是中午,一天中最暖的时候,明媚的阳光从窗户外铺展到室内,她用手摸索了一下脸,恍惚中做了一个梦!她觉得有必要请假回老家一趟,这个打算已经有了好久了。从去年的秋天开始,她知道父亲的中风更严重了之后,就打算回去。可是,工作实在是太忙了,一个任务套着一个任务,她没有办法停下来。
无论如何必须回去一趟了。这几天,网络里、电视上,轮番轰炸似地播报一个关于保姆弑杀老年雇主的新闻,这让她时不时地做噩梦。
伺候父亲的保姆是自己在中介找到的,五十岁左右,圆脸,有一双与年纪不大相符的清澈的眼睛。她就是看中了她那一双带着笑意的眼睛,凭她在社会上多年历练的经验,那笑不是逢迎的、卑微的,而是从心底里生长出来的善良结成的笑。把一个失语的瘫痪在床的老人交给有着这样善意笑容的人,她觉得自己是能够放心的。可现在,她对自己的判断有了怀疑。电视上那个老女人看起来多憨厚,多无辜,如果不是证据确凿,她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那样的一个人竟然会像掐死一只蚊子一样害人!
终于还是请了假,头也不回地挤进了火车站。她坐在候车室,心神不宁地盯着候车大厅门口那个圆形挂钟上的时针和分针等车。母亲去世后,父亲得了脑中风,不能自由行动,也不能言语,自己又没有能力将他带在身边,只好在老家雇了一个保姆,伺候他的饮食起居。最近两年,新换了工作,压力大,而她似乎也有意识地逃避着那个有亲人却没有温暖的家,直到最近看到那则保姆出事的新闻,她才慌乱起来。她想,应该回去看看了,如果父亲出事了,那冥冥中她也成了杀人者的同谋。
回乡的路曲折漫长,火车爬过一座山又一座山,越过一道河又一道河,可终点似乎遥遥无期,对面一个回乡的小孩问:妈妈,火车爬得这么慢,为什么不站起来跑呢?她在众人的惊叹中,哑然失笑。小时候,她也问过父母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得不到想要的答案,但是父母亲无一例外地慈祥地笑她,抚摸她的头,甚至给她一个奖赏性的拥抱,让她觉得问一些没头没脑的问题虽然没有答案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下了车,神思还在恍惚。有两年多没回来,站前的大楼在新广告牌衬托下,似乎更显破旧,一辆黄色的出租车恰当地停在她的身边。司机师傅按响喇叭,这让她竟然有了手足无措的感觉,就像偶遇一个曾经十分熟悉却又被自己疏远的朋友。车上,她试探性地提起保姆杀人的案子,司机师傅打着哈哈说,现在这世道,什么稀奇事都有。前段日子,这里一个老人死在家里,十几天才被发现,等打开家门,发现人已经臭了。她的胃抽搐了一下,嘴里涌出一股酸水,想吐,却又忍住了。她用一只手扶着头,转脸看向窗外,马路边的老柳树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没了,路边被水泥和花砖铺出了停车场,她想起那几棵老柳树,想起曾经在春天的时候,它们早早地把春天的消息捎给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的人们!
她拖着行李,走进小区,心脏跟着行李箱的碌碌声,快节奏地跳着。一个小女孩牵着妈妈的手迎面走了过去,一只毛毛狗跟在母女俩的身后摇晃着尾巴。 隔着几十米远,她看到了那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一个圆脸的老妇人在和旁边的人攀谈,老人坐在轮椅上,春天的阳光照着他黢黑又有几分红润的脸,他正看着前方,想必从视线里发现了令他惊喜的事物。他的眼神瞬间明亮了起来,嘴角有一丝微笑慢慢地鲜活,慢慢地鲜活,最后连她都觉得那微笑已经如这三春暖阳一样铺展开,让她的世界也跟着温暖鲜活了起来。
(选自《羊城晚报》2016年4月10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境是对现实的曲折反映。小说开篇对女主人公的一段梦境描写,用意在于表现女主人公听到保姆弑杀老年雇主的新闻后加剧了对父亲安危的牵挂。
B.女主人公午睡做噩梦,惊心处“啊”的一声站起来,同事望了一眼又埋头工作,可见她所在的城市人情冷漠。
C.小说中关于保姆的外貌描写,暗示这位保姆真诚、善良,表明女主人公的选择是正确的,也为后文老人被照顾安好做了铺垫。
D.女主人公没有回乡看望父亲,更多的是因为她在母亲去世、父亲中风失语瘫痪在床后,有意识地逃避那个地方。
【小题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对待生病的父亲,她在情感上出现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间为什么要写在回乡的火车上女主人公看到一个小孩向妈妈提问题这个情节?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13 12:01: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卖桔者言

张五常

① 作为一个研究价格理论的人,我对实证工作好之成癖。要了解玉石市场的运作,我曾在广东卖玉。在美国研究原油价格时,我曾到油田及炼油厂调查了好几个月。理论若经不起实证的考验,是很难站得住的。一个有实据在手的后起之秀,有时只要用三招两式,就可把一个纯理论的高手杀得片甲不留。

② 香港年宵市场在年宵(除夕)的那一晚,需求的变动极快极大。变动的方向大致上大家都预先知道。1000块钱一枝的桃花可在几个钟头之间变得一文不值。若不是买卖双方在期待上有了错误,上好的桃花哪会有弃于街头的明显浪费?同样一枝花,有人用200元买也有人用50元买,如何理解?年宵货品不断变动的价格是怎样决定的?买卖双方期待上的错误是怎样产生的?这些问题既困难又重要。

③ 要在这些问题上多一点了解,我决定在年宵的那一晚亲自卖桔。这算是我第二次的经验。第一次是一年前的年宵。那次连天大雨,年宵当晚更是倾盆而下。摆了数天的桔子十之八九都因雨水过多而掉了下来。我知道大势已去,无心恋战,数十元一盆成本的四季桔,以5元清盘了事,蚀了数千元。

④ 今年卷土重来,也是意不在酒。入货200多盆,每盆成本40元。送了一小部分给亲友,余下大约二百盆就在年宵晚上8时起,在一个行人众多的空地盘出售。我和三个朋友一起出售的是四季桔,邻近地盘少有卖桔的人,所以到凌晨三时半便将桔子全部卖出。全部卖出并不一定有钱赚,赚钱与否是要看每盆桔子平均售价的高低。在我们一定要全部卖出的局限下,入货的多少,价格转变的快慢,价格高低的分布,讨价还价的手法,都有很大的决定性。我们200盆的平均售价大约是每盆55元(最高80元,最低20元)。我们所赚得的就是那些送给亲友的桔子。而我自己从卖桔所领悟到的经济含义,却是大有所值!

⑤ 9时左右,客似云来。年宵市场没有不二价这回事。无论开价多少,顾客大都讲价。整晚我们只有五六盆桔是照开价卖出的。因为一般顾客都知道年宵市场是要讨价还价的,所以实行不二价就很难成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开价是预备要减的。每个顾客的讯息资料不同,所以成交价格不一。卖桔的人所求的就是要以最高的平均价格,及时将全部货品出售。我们起初开价是每盆80元,最低以60元出售。11时开始下雨,开价立减;半小时后雨停了,开价立加。午夜后开价减至70元。这一小时内顾客最多,□□都以为午夜后可买便宜货,因此讲价较烦。其后减价次数渐多,到后来每盆开价30元。

⑥ 同样的货品,同样的成本,以不同价格出售,叫作价格分歧。这是经济学上的一个热门题目。要在同时同地用不同的价格将桔子出售,我们四个人就要独立作战,尽量将顾客分开。若要将桔子出售,就要使顾客相信自己所付的是“特价”。若没有价格分歧,生意是很难不蚀本的。买卖双方因此都有不老实的行为。

⑦ 价格分歧的现象众所周知,但在经济学上,年宵卖桔的经验却使我领悟到几个重要的含义。在所有经济学课本上的分析,实施价格分歧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将市场分开或将顾客分开,而经济学者都一致认为在同时同地将顾客分开是不可能的。这个观点显然是错了。价格的讯息费用相当高,而这讯息卖者要比买者知道得多。只要买者相信自己议订的价足够便宜,他不会再费时去查询,也没有意图去公布自己的买价。

⑧ 第二个价格分歧的主要条件,就是付不同价钱的顾客的需求弹性必定有所不同——付较高价钱的需求弹性系数一定是较低。这个条件显然也是错了。讯息较少的人付价较高,而讯息的多少跟需求弹性的系数却没有一定的关系。在逻辑上,以需求弹性引证的价格分歧的分析,有着很大的错误。

⑨ 有些经济学者认为在某些情况下,价格分歧是唯一可以赚钱的方法。那就是说,不二价是会蚀本的。诺贝尔奖获奖人史德拉教授不同意这个观点。但我卖桔的经验却认为这没有错。若机缘巧合,史德拉能在年宵期间访港,我会请他到街头一起卖桔的

⑩ 卖桔的经验还使我对讨价还价及不忠实的行为有了较多的认识。要作经济研究,香港有如一个金矿,好而重要的论文题材是信手拈来,俯拾即是。

【小题1】对第②段画线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明年宵夜货品需求变化非常快非常大。
B.暗示年宵夜交易既蕴含商机又充满风险。
C.用桃花贬值这一极端现象,引起读者注意。
D.以桃花为例,引发对经济问题的深入思考。
【小题2】第④段的“意不在酒”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⑤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B.如果C.但是D.既然
【小题4】第⑥段画线句中运用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简析第⑨段画线句的用意。
【小题6】从全文看,概述作者在街头卖桔领悟或验证的经济学道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父亲写的散文诗
作者 董玉方
一九八四年 庄稼还没收割完
女儿躺在我怀里 睡得那么甜
今晚的露天电影 没时间去看
妻子提醒我 修修缝纫机的踏板
明天我要去 邻居家再借点钱
孩子哭了一整天哪 闹着要吃饼干
蓝色的涤卡上衣 痛往心里钻
蹲在池塘边上 给了自己两拳
一九九四年 庄稼早已收割完
我的老母亲去年 离开了人间
女儿扎着马尾辫 跑进了校园
可是她最近 有点孤单瘦了一大圈
想一想未来 我老成了一堆旧纸钱
那时的女儿一定 会美得很惊艳
有个爱她的男人 要娶她回家
可想到这些 我却不忍看她一眼
这是我父亲 日记里的文字
这是他的生命 留下
留下来的散文诗
几十年后 我看着泪流不止
可我的父亲 已经老得像一张旧报纸
那上面的故事 就是一辈子。
作者董玉方, 当代诗人。1984年生于山东省梁山县董花园村,2002年12月入伍,现任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任专业创作员。于《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诗刊》、《星星》、《解放军报》、《词刊》、《绿风诗刊》、《当代小说》、《文艺报》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发行诗集《一路锋芒如血》。这首诗2016年被歌手许飞谱曲,李建等人演唱,感动万千听者。
请根据诗歌内容,简析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写了父亲的什么?全诗主要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踏雪归乡

张金凤

一枝红梅挑开了腊月的门帘,北风中都是节日的气息,睡梦里全是故乡的年景。

②年是一缸陈酿,被节令的咒符封存,在人们的殷殷盼望里,直到腊月才缓慢开封。当朔风扫净天空的阴霾,雪花浆洗了岁月的风尘,腊月的酒就再也封不住,香气四散,人们踏着厚厚的雪毯回到故乡,畅快淋漓地取饮那坛岁月的醇香。

③回家的路也许很近,中间没有万水千山,但却横亘着沧桑岁月;回家的路或许很远,需要用一年的盼望捻成一张票根。车站、码头、渡口、机场到处是拥挤的人群,各种各样的启程和出发,充满了隆重的仪式感。积攒久远的豪迈情怀,伴随着漫天飞雪进入高亢的乐章。患得患失的心情,焦灼不安的面孔,都为一张回家的票。回家的人摩肩接踵,租车、拼车、自驾车,无票也要回家,他们浩浩荡荡向着迢迢乡关进发。大寒小寒又一年,腊月的风雪分外殷勤,给来年的盛宴加油助兴,回家过年的人,头顶雪花,身披尘埃,日夜兼程,朝圣一般归来。

④回家,是腊月里最闪光的主题。家里有什么呢?没有金山银山,没有香车宝马,甚至连大街上的路灯都疲倦地昏黄着。破旧的屋子、衰老的爹娘,被寒冷覆盖,跟简陋相依。老家是两扇柴门,当初,他一甩门扬长而去,现在只想回去,给当年那一声“吱呀”的哀叹忏悔。

⑤远远望见几缕炊烟,泪就盈满眼眶。家乡的烟火还在,并没有因为你的远走而消失,它们一直努力地延续着乡村的暖,保养着土地的根;村头几棵老树更显沧桑,它们是村庄的年轮,枝丫上还刻着游子的童年故事;几段土墙已近坍塌,就像残破的黄卷,此间文章读来已经恍如隔世。最初那两扇柴门,那是故乡的眼睛,铁锁锁不住它牵挂的眼睑。远在千里的你,梦里曾无数次推开家门,栖居在曾经厌倦的窄仄小炕上,一翻身才知道是硬板床或者席梦思。你在梦里哭出声来:闭着眼都能走准的家门,却那么远,那么远。

⑥家或许因为偏僻依旧贫穷,因为贫穷你才会出走,但是那根线永在,那是根,是安放灵魂的地方,回家过年是一年一次的灵魂皈依,一年一次的状态还原。一年的打拼,城市的喧嚣和忙碌,让心变得坚硬无比,许多想念冰封在心底,许多感念来不及梳理,许多债,一直在那拖欠着。如今,就让年把你带到故乡踏实的火炕上,重温原初的旧梦。一年的辛劳,需要一个甜美的香梦来养足精神;一年的疲惫,需要一碗故乡的米酒来再次壮起行囊;一年的隐忍和伪装,吞下的苦辣,咽下的酸咸,需要在故乡的酒杯中慢慢软化。攥一把家乡土,骨头就更硬气;吹一吹村口风,打拼就更有劲;喝几天村口的甜井水,所有外面沾染的浊气就荡涤干净。在祖坟上放一挂扬眉吐气的响鞭,闯外的儿孙回来了。不管在外面受过多少风寒,摔过多少跟头,回到故乡的土地上,爷们都是掷地有声。

⑦有些门还锁着,那些主人究竟此刻在哪里呢?当初,两扇门“咣当”一声落锁,墙头的狗尾草也咿呀,天上盘旋的燕子也嗟叹,一户空荡荡的门扉,追着打问号的乡路问:你要到何处去啊?

⑧你手扶门板沉思,门板也是游走的游子,却总也走不出门框指定的距离。上下两个门臼,拴住了门板那浪荡的心。门板“吱呀,吱呀”,挠得门臼直响,门臼干涩的眼睛徒劳地看着一心往外飞的孩子。别嫌我箍得太紧,我不能撒手啊,一撒手你就不成才了。那些劝说和絮叨,连屋里的老婆婆都烦了:毛还没干呢,就想飞!磕头作揖不管用,一顿耳刮子就好了!说说罢了,刀子嘴豆腐心。炒菜的时候从筷子头上省下两滴菜油,顺着门柱头滴进去,反复摇两下门板,说:看看,还有没有本事耍脾气?被菜油喂过的门板果然就乖巧地顺从开合,再不喧闹。老婆婆手扶门框望向街门外,当年若舍得两滴油,孩子哪会远走他乡呢?那街门一直开着,当年出走的孩子,什么时候回来?

⑨那些街门从此白天不落锁,它们随时等待闯外的亲人归来。一天天,一月月,那把锁思念钥匙和打开它的手,思念都结痂成黄澄澄的铁锈。那门槛寂寞地想念迈进迈出的脚步,思念得生出许多苔藓。故乡的老井、梧桐落叶、贴满花朵的窗,一院子的荒草和惆怅的蝴蝶,十二个月圆之夜的皎洁月光,都在老锁喑哑的喉咙里。

⑩胡同里的脚步声是老态龙钟的锁返老还童的丹药。离家那么久了,孩子,门上的红对联朝来暮去地衰老了,墙头上的杂草繁荣之后又枯萎下去,野地里的禾苗,长大后又回到粮仓,游走他乡的包裹,你知道吗?一阵欢笑,一阵春风,哗啦,家门打开,铁锁那锈黄的牙齿间,露出难得的笑容,乡下那两扇嘴唇哆嗦的门板,却什么也没说出口。

⑪那两扇门板很旧很老了,好像谁松动的牙齿,说不定啥时候就卸任了;又像谁渐渐失去力气抓不住什么的双手,要不了什么因由就撒手了。那门终究会破损倒塌,护不住一个荒芜庭院的旧闻和记忆。背着那扇家门行走的身影,踏雪归来,他已经明白,自己倾尽一生,都走不出家门的凝望。

【小题1】本文以“一枝红梅挑开了腊月的门帘”开头,请从构思的角度赏析其妙处。
【小题2】第③-⑤段中的人称各有不同,这样处理有何作用?
【小题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有人说,本文前六段已基本表现出“踏雪归乡”的主题,后五段只是在重复前文。你是否认同这种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儿童的“我向思维”与作家的移情
童庆炳
儿童的“我向思维”与作家的移情作用是相通或相似的。儿童早期的思维方式与原始人的思维方式十分相似,被称为“我向思维”。“我向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以“我”为中心,一切都等同于有生命的“我”,把整个世界(无论是物还是人)都作为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来加以对待。
在他们稚气的眼里,月亮是人的脸,或者是星星的保卫者,而星星则眨着眼睛,向所有的人问好……儿童的“我向思维”使他们分不清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分不清知觉到的和想象到的。在这天真的混沌中,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无不充满生命的活力。18世纪意大利著名学者维柯在《新科学》中对原始诗性思维的分析,同样也适用于儿童:“最初的诗人都按照诗的形而上学,把有生命的事物的生命移交给‘无生命的’物体”,是“人由于不理解事物,就变成一切事物。……”儿童的“我向思维”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的这种相似性,使儿童的心中物我交融,物我化一,使儿童的眼中万物都流动着生命的活力,颤动着生命的琴弦,展现为一个生机勃勃的诗意的世界。
在作家这里,特别是创作过程中,将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是其诗意感受的一个重要,而且与儿童的“我向思维”极为相似。按德国的学者立普斯创立的“移情”说和英国学者冈布里奇提出的“投射”说,作家和艺术家在进行审美创造的时候,其对象不是与主体相对立的单纯的实体的存在,而是受到主体的生命灌注的活动而有力的、自我对象化的形象。真正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种伟大的同情感,他们会把“亲身经历的东西,我们的力量感觉,我们的努力,超意志,主动或被动的感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面去,移置到在这种事物身上发生的或和它一起发生的事件里去”。对此,我们的古人也早有说法,如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指作家心中充满情感,在观照自然之际,就会将自己的情感和幻想移置或投射到外在的无生命的事物上面,使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达到物我沟通、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李白:“绿水解人意,为余西北流。”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类“移情”和“投射”的诗句比比皆是。在这类文学描写中,作家似乎变成了儿童,他们同外部事物的关系,不是一般的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他们凭借自己的开放的心灵去触摸对象,并把自己融化于对象中,人物化了,对象人化了,生命化了,诗意就从这人化和对象化中找到了泉源。
当然,作家和儿童的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是有区别的。在儿童,是由于对事物的不理解,而把自己转化到事物里面去,不自觉地把事物跟自己等同起来,这是人的天性的表现。在作家,是在对事物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着意把自己与外部事物沟通,使物融入我,我融入物,达到物我融合、物我同一的诗意的世界,这种自觉是作家才能的表现。  
(选自《文学审美特征论》,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儿童的“我向思维”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我向思维”是把一切事物都看做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的一种儿童早期的思维方式。
B.“我向思维”是儿童把自己转化到事物里面去,着意追求的物我交融、物我化一的境界。
C.“我向思维”是儿童处于天真无知的混沌状态下,将无生命事物生命化的一种思维方式。
D.“我向思维”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有着相似性,都是由于不理解事物的真相而形成的。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在儿童阶段,由于分不清知觉到的和想象到的,所以往往以“我”为中心看待事物,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有生命的。
B.儿童的“我向思维”,是童心、童真的体现,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也是无须做出特别的努力就可以自然做到的。
C.作家的创作过程中,诗意地感受生活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和经历移置到外在于自己的事物里面去。
D.伟大的艺术家总是有着童心般的真,但也是比童心更高层次的真,因为他们是“自觉”地将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与儿童的“我向思维”一样,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将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是其诗意感受的一个重要。
B.作家在对事物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着意把自己与外部事物沟通,使物融入我,我融入物,达到物我融合、物我同一的诗意的世界,是人的天性的表现。
C.作家的“移情”与童心有许多相同、相通、相似之处,因此,只要不失“赤子之心”,作家就能写出生活的本真。
D.作家和艺术家在进行审美创造的时候,其对象不是与主体相对立的单纯的实体的存在,而是受到主体的生命灌注的活动而有力的、自我对象化的形象。就像刘勰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命题至今仍然具有无可置疑的影响力。从原初意义上来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概念界定是从文学所使用的媒介和材料着眼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的艺术创作过程都是对现实对象的摹仿,艺术之间的差别只是由于摹仿所用的媒介和方式的不同而造成的。虽然现在对文学有很多概念界定,但亚氏这一见解却非常深刻地启发了后来的学者们从艺术所使用的不同媒介和材料进行艺术分类。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的产生出于人类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等方面的实际需要,语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交流媒介;同时,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语言具有共享的性质,并非专门用作文学的媒介和材料,也并非为语言艺术家所专有。但是,在文学世界中,语言也不再是寻常的交流媒介,材料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文学所呈现的是一个不同于日常语言的独特的语言世界。实际上,日常语言存在着孕育了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因子,使得它们在不同的语域和语境中分别发挥着各自的用途并形成各自的特征。
人类的言语活动现象可分为两个:一是静态的符号系统,即语言,它由语音、语法和词汇系统组成;一是动态的语言实践,即言语,它是个人对于语言符号系统的具体使用。文学语言是一种言语现象,是对语言系统个别的、特殊的运用,同时在整体上又不能超越语言系统之外。文学是一种言语行为,言语的所有特点在文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一些特点甚至还得到有意的强化以突破语言的规范,从而形成了艺术化的表达方式。对于这类表达方式,人们称之为“语言的诗意用法”。标准语言是语言的规范形态,对于标准语言的有意扭曲和触犯是文学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对于文学来说,标准语言并不只是一个背景,它更是文学建构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在文学语言中占据主导地位,保证着文学能够进入接受渠道。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曾指出;“一切伟大的诗人不仅有运用而且有重铸和更新语言使之形成新样式的力量,但诗人不能完全杜撰一种全新的语言,他须得尊重自己语言的基本结构法则。”由此富有辩证意味的言辞中可见,尽管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对语言的诗意运用”自有其艺术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对标准语言的有意扭曲和触犯也普遍地存在于文学之中,从而突出语言的审美价值;但是,这种对标准语言的扭曲和触犯只是文学语言语用上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不是文学语言的根本特性。文学语言固然不能等同于标准语言,但如果一部作品中充满了语言的“扭曲形式”,使人不知所云,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它的美学目的也就难以实现。古今中外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也足以证明,对标准语言的扭曲和触犯并不是衡量文学语言诗意有无的必要前提和唯一标准,它只是语言获取诗意的一条途径。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文学的定义有很多,其中,“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概念界定至今仍然具有无可置疑的影响力。
B.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概念界定深刻地启发了后来的学者们对文学的概念界定。
C.按照“动”“静”的不同,人类的言语活动现象可以分为“语言”“言语”两大类。其中,文学属于一种“言语行为”。
D.就艺术层面而言,“对语言的诗意运用”普遍地存在于文学之中。这种现象有着充分的合法性与必要性。
【小题3】【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语言产生于日常语言,并非一种专门独立的特殊语言。它和科学语言一样都离不开日常语言这一母体。
B.在文学中,言语具有的所有特点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化,对标准语言的有意扭曲和触犯是文学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
C.文学艺术化的表达方式于语言符号系统中一些突破语言规范的具体运用,这种运用常被称为“语言的诗意用法”。
D.虽然对标准语言的有意扭曲和触犯普遍地存在于文学之中,但文学语言获得诗意并不能仅仅依靠这一途径。
【小题5】【小题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语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交流媒介,文学语言是不同寻常的交流媒介,所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概念界定有不合理性。
B.标准语言是语言的规范形态。对于文学来说,标准语言并不只是一个语言背景,而是让文学作品能与读者进行交流的一个语言保证。
C.文学艺术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哲学家对文学艺术中的“语言”“言语”间的关系等内容做过富有启发意义的研究。
D.一个优秀的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应把握好创新与规范间的辩证关系,也即是要把握好言语创新与语言基本结构法则间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