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卖桔者言

张五常

① 作为一个研究价格理论的人,我对实证工作好之成癖。要了解玉石市场的运作,我曾在广东卖玉。在美国研究原油价格时,我曾到油田及炼油厂调查了好几个月。理论若经不起实证的考验,是很难站得住的。一个有实据在手的后起之秀,有时只要用三招两式,就可把一个纯理论的高手杀得片甲不留。

② 香港年宵市场在年宵(除夕)的那一晚,需求的变动极快极大。变动的方向大致上大家都预先知道。1000块钱一枝的桃花可在几个钟头之间变得一文不值。若不是买卖双方在期待上有了错误,上好的桃花哪会有弃于街头的明显浪费?同样一枝花,有人用200元买也有人用50元买,如何理解?年宵货品不断变动的价格是怎样决定的?买卖双方期待上的错误是怎样产生的?这些问题既困难又重要。

③ 要在这些问题上多一点了解,我决定在年宵的那一晚亲自卖桔。这算是我第二次的经验。第一次是一年前的年宵。那次连天大雨,年宵当晚更是倾盆而下。摆了数天的桔子十之八九都因雨水过多而掉了下来。我知道大势已去,无心恋战,数十元一盆成本的四季桔,以5元清盘了事,蚀了数千元。

④ 今年卷土重来,也是意不在酒。入货200多盆,每盆成本40元。送了一小部分给亲友,余下大约二百盆就在年宵晚上8时起,在一个行人众多的空地盘出售。我和三个朋友一起出售的是四季桔,邻近地盘少有卖桔的人,所以到凌晨三时半便将桔子全部卖出。全部卖出并不一定有钱赚,赚钱与否是要看每盆桔子平均售价的高低。在我们一定要全部卖出的局限下,入货的多少,价格转变的快慢,价格高低的分布,讨价还价的手法,都有很大的决定性。我们200盆的平均售价大约是每盆55元(最高80元,最低20元)。我们所赚得的就是那些送给亲友的桔子。而我自己从卖桔所领悟到的经济含义,却是大有所值!

⑤ 9时左右,客似云来。年宵市场没有不二价这回事。无论开价多少,顾客大都讲价。整晚我们只有五六盆桔是照开价卖出的。因为一般顾客都知道年宵市场是要讨价还价的,所以实行不二价就很难成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开价是预备要减的。每个顾客的讯息资料不同,所以成交价格不一。卖桔的人所求的就是要以最高的平均价格,及时将全部货品出售。我们起初开价是每盆80元,最低以60元出售。11时开始下雨,开价立减;半小时后雨停了,开价立加。午夜后开价减至70元。这一小时内顾客最多,□□都以为午夜后可买便宜货,因此讲价较烦。其后减价次数渐多,到后来每盆开价30元。

⑥ 同样的货品,同样的成本,以不同价格出售,叫作价格分歧。这是经济学上的一个热门题目。要在同时同地用不同的价格将桔子出售,我们四个人就要独立作战,尽量将顾客分开。若要将桔子出售,就要使顾客相信自己所付的是“特价”。若没有价格分歧,生意是很难不蚀本的。买卖双方因此都有不老实的行为。

⑦ 价格分歧的现象众所周知,但在经济学上,年宵卖桔的经验却使我领悟到几个重要的含义。在所有经济学课本上的分析,实施价格分歧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将市场分开或将顾客分开,而经济学者都一致认为在同时同地将顾客分开是不可能的。这个观点显然是错了。价格的讯息费用相当高,而这讯息卖者要比买者知道得多。只要买者相信自己议订的价足够便宜,他不会再费时去查询,也没有意图去公布自己的买价。

⑧ 第二个价格分歧的主要条件,就是付不同价钱的顾客的需求弹性必定有所不同——付较高价钱的需求弹性系数一定是较低。这个条件显然也是错了。讯息较少的人付价较高,而讯息的多少跟需求弹性的系数却没有一定的关系。在逻辑上,以需求弹性引证的价格分歧的分析,有着很大的错误。

⑨ 有些经济学者认为在某些情况下,价格分歧是唯一可以赚钱的方法。那就是说,不二价是会蚀本的。诺贝尔奖获奖人史德拉教授不同意这个观点。但我卖桔的经验却认为这没有错。若机缘巧合,史德拉能在年宵期间访港,我会请他到街头一起卖桔的

⑩ 卖桔的经验还使我对讨价还价及不忠实的行为有了较多的认识。要作经济研究,香港有如一个金矿,好而重要的论文题材是信手拈来,俯拾即是。

【小题1】对第②段画线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明年宵夜货品需求变化非常快非常大。
B.暗示年宵夜交易既蕴含商机又充满风险。
C.用桃花贬值这一极端现象,引起读者注意。
D.以桃花为例,引发对经济问题的深入思考。
【小题2】第④段的“意不在酒”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⑤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B.如果C.但是D.既然
【小题4】第⑥段画线句中运用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简析第⑨段画线句的用意。
【小题6】从全文看,概述作者在街头卖桔领悟或验证的经济学道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10:05: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瓷瓶
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以顾林接到母亲的催款电话为开篇,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B.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当年明知瓷瓶是赝品,还是因为当年日子艰难,把“假”瓷瓶送给救命恩人,可见老教授也有自私的一面,这个情节使人物形象具有层次感。
C.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D.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E. 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以“瓷瓶”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小题2】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文本分析顾林此时的心理。
【小题3】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纽约时报》1月2日报道,中国的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此前从没有航天器曾在此着陆过。布朗大学的行星科学家詹姆斯·黑德说:“这是国际上对月球进行科学探索的历史性一步,首次对月球背面的‘未知区’进行地表探测。”

报道称,如果任务成功,就可以回答有关地球唯一一颗天然卫星的基本问题。例如,关于月球的形成和早期演化目前仍然存在一些谜团,而这些谜团反过来又为整个太阳系的历史提供了线索。太阳系的早期历史是激烈的,那时,大型天体撞击岩石行星并留下陨石坑,有些陨石坑直径趯过600荚里。但是,能证实这个动荡的过去的大多数证据已经消失,被时间抹掉月球背面保持着其年轻时的原始记录,尤其是古代天体撞击月球表面的次数。珀杜大学的行星科学家霍根博士说:“太阳系早期的历史被锁在月球背面的岩石中。”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9年1月3日)

材料二: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表示,嫦娥四号的成功落月,表明我们具备了全月球到达的能力,基本上可以到达月球任何一个地点。在科学任务方面,嫦娥四号将进行月球背面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开展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矿物组分及月表浅层结构探测与研究,试验性开展月球背面中子辐射剂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环境探测研究。

吴伟仁解释说:“着陆器、巡视器将会考察着陆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我们会得到第一张月球地下的剖面图,还会探测着陆地区的物质成分、月壤组成等。与此同时,还将测出月球背面的准确温度。”

此外,在月球背面开展的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也备受关注。“月球背面可以屏蔽电磁干扰,能够填补在地球和其他地方无法开展的100KHz﹣1MHz射电天文观测空白,有可能观察到40亿年前宇宙早期爆炸的暗黑地区的无线电波,将在行星际激波、日冕物质拋射和高能电子束产生机理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孙泽洲说。

(摘编自冯华《翩然落月背,再赴广寒约》,《人民日报》2019年1月4日)

材料三:

嫦娥四号搭载了各式各样、功能各异的有效载荷,将为人类科学研究和空间探测发挥重要作用。围绕一些主要科学载荷,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

对于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的测量在国际上属于首次,这是中国、德国合作的有效载荷,中方首席专家张珅毅研究员介绍,该载荷安装在着陆器上,核心目标是测量月球表面粒子基本辐射情况和危害程度。

张珅毅告诉记者:“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因此深空中宇宙粒子时时刻刻会打在月球表面如果航天器在月球上登陆,会受到粒子的损伤和影响。那么载人登月之前,进行辐射环境的测量和辐射风险度的评估,能够为月球的开发和载人登月做好前期准备。”

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的另一个附加功能是进行水资源的信息获取。张珅毅表示这个载荷具有中子测量的功能,因而能够推断行星表面或者内部是否含有氢资源。此外,该载荷还可以对日地间太阳风暴粒子加速和传播机制进行研究,也能测量月球表面的氧化铁含量,分析月球形成和演化过程。

红外成像光谱仪

红外成像光谱仪载荷副主任设计师徐睿介绍,该载荷由上海技物所研制生产。红外光谱仪是将颜色更加细分之后对每个很窄的带宽颜色进行成像,因而观测的尺度更加微观,可以看到月面0.1米分辨率的月表矿物特征,同时,还能够在红外波段对目标的光谱成分进行有效探测。

徐睿告诉记者,紅外光谱仪是唯一一台器上可以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的设备。使用该载荷,利用太阳的被动光源获取太阳光照下的反射光谱,可识别已获取光谱与何种物质匹配。

(摘编自刘诗瑶《嫦娥袖里揣了哪些宝》,《科技日报》2019年1月4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球背面保持着其年轻时的原始记录,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可为整个太阳系的历史提供线索。
B.作为唯一一台可以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的设备,红外光谱仪可以识别已获取光谱与何种物质匹配。
C.随嫦娥四号登陆月球的红外成像光谱仪,将完成对月球更加微观的观测,可看到月表矿物特征。
D.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表明了我国已经具备了基本上能够到达月球任何一个地方的能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球背面可以屏蔽电磁干扰,在这里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能填补在地球和其他地方无法开展的射电天文观测的空白。
B.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登月的任务是测量月球表面粒子基本辐射情况和危害程度,以及进行水资源信息的获取。
C.低频射电天文观测,能观察到40亿年前宇宙早期爆炸的暗黑地区的无线电波,将在行星际激波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
D.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之所以能推断月球是否有水,就是因为该载荷具有中子测量功能,能够推断是否含有氢资源。
【小题3】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我国嫦娥四号着陆器的月球着陆,会对人类的月球探测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7年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2557亿元,比上年增长9.43%。其中,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4204亿元,规模同比增长8.94%。2017年我国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2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11%。

2017年我国幼儿总数为2550万所,2017年我国学前教育入园儿童数为1937. 95万人,在园儿童总数为4600.14万人,毕业生总数为1652.67万人,幼儿园教职工419.29 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43.21万人,2017年我国幼儿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9.6%,比上年提高2. 2个百分点。

2017年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资源:教育部、智研咨询整理)

2007~2017年我国学前教育经费走势图

(资源:教育部智研咨询整理)

材料二

2015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学前教育专题评估报告》显示,2014年专科以上学历教师占比为66%,农村地区不到50%;有幼教资格证的教师占比为61%,持非助教教师资格证的占比17%,无证教师占比为22%,农村地区无证教师比例髙达44%。

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幼儿园教职工总数为381.8万,幼儿园园长、专任教师学历、专业技术职业者有249. 8万。硕士学历占0.27%,本科学历占20.91%,专科学历占56.4%,高中学历占20.56%,高中以下学历占1.89%。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对师资力量的要求至少是专科和毕业和拿到教师资格证,但实际上很多幼教机构并没有达到,“民办幼儿园绝对达不到”。

所以重要打造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站式平台,能够让幼师在短时间内掌握岗位技能,同时能够终身提供学习成长的机会,这是快速填补幼教师资队伍缺口的有效解决方案之一。

(摘编自“中商情报网”)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刘利民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笫三场记者会上表示,要千方百计增加或者扩展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普惠幼儿园。

刘利民指出,目前学前教育面临规模发展,又面临质量提髙的问题。2009年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三年普及率从50.9%提并到了79.6%,目前我国有24万所幼儿园,幼儿4400万,规模已经很大。不过,在刘利民看来,尽管我国的学前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仍存在公办园少、民办园多、无证园乱的问题,未来应该在扩资源、增普惠、强监管、提质量方面下功夫。

刘利民建议,首先,要千方百计增加或者拓展学前教育的资源供给,重点放在大力发展公办园,积极扶持民办普惠幼儿园。政府要制定普惠园的标准,用财政资金购买服务或者进行奖补来扶持。笫二,增加学前教育投入。除了中央财政投入外,各地政府也要推动出合学前教育相关政策,如生均拨款标准,制定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确定收费标准。通过多元化的投入,使得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第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把好学前教育教师入门关,把有爱心、懂教育的教师吸引进来,同时关心他们的待遇,加强对学前教育教师的师德和法制方面的培养。笫四,加快立法进程,用立法方式明确各级政府所履行的责任,如规划、布局、投入、师资配备等。第五,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除了人防、物防、技防外,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管理也很重要,如组成家长委员会,参加幼儿园事务的决策等,让家长明白和放心。

(摘自《经济参考报》2018年3月14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7年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比上年均有增长,其中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增长最多。
B.从材料一2017年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图表看,相比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与高等教育,学前教育投入经费仍较低。
C.从材料二教育部《学前教育专题评估报告》显示的信息看,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学历相对偏低,且无证教师占比很高,达到44%。
D.材料三中刘利民肯定了学前教育已经取得的成绩,也对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概括,并为未来学前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刘利民所提建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前教育的资源供给仍然不足,要千方百计增加或者拓展,用财政性资金购实服务或者以奖补的方式扶持民办普惠幼儿园可解决这一问题。
B.发展学前教育,中央和各地政府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既要增加学前教育多元化投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还要推动出台学前教育相关政策。
C.发展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一环,要把有爱心、懂教育的教师吸引进来,要关心学前教育教师待遇,加强其师德和法制方面的培养。
D.发展学前教育,要从立法方面进一步完善,对各级政府的责任予以明确的规定,还要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督,让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管理。
【小题3】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怎样?如何办好学前教育?请结合相关材料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乡情里的“精神家传”
任玉梅
2013年1月27日,初冬的下午,阳光和煦。邓小宙站在安顺市一中“羲之图书楼”前,面对父亲当年捐建的“邓廷琮·张友杰图书馆”,百感交集。中午,邓小宙刚去祖坟上拜祭了爷爷和父亲。这样的拜祭,是他每年必须进行的一种“仪式”,不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告诉天上的亲人,自己一定会将家族的教育慈善事业延续下去。
邓小宙的爷爷邓羲之,是清末民初安顺富甲一方的知名士绅。他看重文教,乐善好施,曾大力资助并参与编纂《续修安顺府志》;作为安顺救济院院长,他收养了很多孤儿并教他们谋生的技艺;他创办了老家大用镇最早的新式初、高两级学堂以及普定县建国中学,并为安顺县立中学(今安顺市一中)捐建“羲之图书楼”。
邓小宙的父亲邓廷琮,早年因战乱流落香港,靠着勤俭诚实和比别人更能吃苦的精神创办了自己的国际航空货运公司。功成名就后,邓廷琮没有忘记家族传统。2000年,他出资500万港币在香港注册成立邓廷琮教育基金会,每年资助100名黔籍贫困大学生。2001年,他回到阔别53年的家乡,看到安顺教育相对落后,便捐建了四所希望小学;他还捐资250万元为母校安顺市一中重建“羲之图书楼”,每年为学校30名贫困高中生提供助学金。在父亲的带动下,邓小宙和哥哥邓小宇也先后在老家大用镇捐建两所希望小学。“父亲一直认为教育对***后所帮助的学生也开始服务国家,这些让邓小宙感到欣慰。D.文章开头的景色描写既是实写冬日暖阳,也为全文奠定了充满温情的感情基调,与祭拜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这种“仪式”的本质在于继承。E. 文章详述了邓小宙在父亲公益事业基础上的开拓之举,资助方式改变,资助人数增加,资助领域扩大,帮扶项目增多,充分表现了慈善在传承中壮大的主题。
【小题2】邓小宙继承的“精神家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3】文章多次提及邓小宙父亲邓廷琮的言行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文章中提到邓廷琮的一篇文章《没有虚度的一生》,你认为用这个标题取代“乡情里的‘精神家传’”做这篇传记的标题好不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裱画徐

马犇

淮城的装裱市场比较兴盛。淮城南门大街东边的一条巷子里,有个徐姓的裱画师。

徐家的裱画史不短。他家祖上学裱画时,认识了淮城人边寿民,后也常给边氏裱画,与其交流,向其取经,渐渐地,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

边寿民,工诗书画,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尤善画芦雁,人称“边芦雁”。裱画徐的祖上当时就给裱画铺起名为“念芦斋”,以纪念徐家与边氏的友谊。 

常言道“三分书画七分裱”,不难看出,装裱之于书画作品的意义。徐家裱画有三规,不丢画,不作伪,按工艺收钱、不因作者高低调价。

有些不太识货的人,巧得名画抑或祖上有旧藏,是最易受骗的群体。有一回,南门靠西的一户人家,带着画作,慕名而来。裱画徐仔细看了画,不动声色,又看了看来人,议好价钱,即送走来人。

此画竟是徐渭的画,裱画徐亦善写意,尤以花卉见长。他能模仿个九分像,不懂行的人根本看不出差别。但裱画徐除了欣赏时间稍长一些,像裱普通的画作一样,平静地按工艺走。裱完后,他在卷轴旁不起眼的地方钤印,此印极小,表明是裱画徐裱的,以防日后起争议纠纷。在约定的日子,画主交完钱取走了画。此事成了行业里的段子,用来形容裱画的人诚实。

裱画有原裱和揭裱之分。原裱是裱初次待裱的画;揭裱是重裱已经裱过的画,揭裱最难,很少有人敢接这个活。但揭裱也给部分技艺高超却无良的人有了作伪的机会。一张宣纸可揭出几层,裱画人如存贪念,就会将老旧的名画揭成几幅,这些作品的色彩较原作淡很多,裱画人就上手补救,然后再做旧。一幅变多幅,倒卖给黑市。

淮城藏家多,很多古画因年代久远,受潮被虫蛀在所难免,对于这些作品而言,每年的梅雨季节更是火上浇油。淮城几乎所有的揭裱都会送到念芦斋,光揭裱一项,经裱画徐手的,少说也有千幅,但他没弄坏过一幅画,也从未借机作伪。就是把顾恺之、展子虔的画送到念芦斋,画主也可安心回家,按日子去取。不会出意外。

可惜的是,裱画徐后继无人,孩子们都已迁居国外。晚年,裱画徐独自生活,雇了个人做饭,他仍坚持对外裱画。他不想在有生之年放下祖传的手艺。

本想平静地过完一生,哪知晚年并不平静。改革开放后,淮城有几个去南方下海的人,禁不起物质诱惑,垂涎于逐渐兴盛的书画市场,而且看中了倒卖赝品这行。他们第一时间想起家乡的裱画徐,他们知道徐老爹裱画、绘画的技艺都很高超。他们或者通过私密渠道搞来原作,请裱画徐借揭裱制假;或者直接报上画名,逼着裱画徐画。

裱画徐不从,这些人就动粗,见裱画徐想寻死,这些人就留下狠话,“不老实做,我们迟早去海外找你孩子的麻烦。”

与他们纠缠不起,裱画徐按照要求,完成了一批赝品。这些人拿着这批赝品再次南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多人知道了这件事,他们骂裱画徐早年清高不做假,晚年糊涂,晚节不保。

不久,裱画徐生了场大病去世了。不久,这几个倒卖赝品的人被抓获。淮城人惊叹不已。

警察通过地方报纸透露了案情。原来,裱画徐临死前给公安局寄了封信,写明事情经过,并说他的仿作在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身不由己,赝品而已”,还附上了那几个人的肖像,是裱画徐凭印象用毛笔勾画的。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交代了淮城兴盛的裱画市场,然后引出小说的主人公裱画徐,接着介绍了徐家裱画的历史渊源,这些内容都交代了小说的写作背景。
B.小说中有几处介绍裱画技术的文字,这是因为多数人并不很熟悉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的补充介绍,有利于读者对裱画徐技术的认识。
C.小说文字不急不缓,运用叙述和议论结合、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结合等多种手段,非常鲜明地塑造了裱画徐这个人物。
D.小说在情节展开时,巧设背景,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淮城制贩赝品的情况的背景,更能表现小说颂扬诚信为人的主旨。
【小题2】小说塑造了“裱画徐”什么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使用了哪些伏笔和照应?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