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这句坦诚的声明告诉我们 ( )
A.“我”虽然出身于地主家庭,但是,却是农民的儿子。
B.“我”和大堰河的养育关系比和生身父母的血缘关系更亲密。
C.“我”是地主的儿子,和大堰河只不过是养育关系。
D.“我”不忘养育之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9-08 05:11: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的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小题1】理解文中加点词“它的意图”的含义。
【小题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包含了几层意思?
【小题3】理解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4】结合文章,从选文最后一段中任选两种景物,用“即使------也------”的句式写两个句子表达你对生命的感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信州何处

石红许

上饶,这个古代叫做信州的城市,有一条秀美的江,叫信江。究竟是先有信江,还是先有信州,我一度被这个问题困扰过。信江,依然滔滔西去,不知疲倦;信州,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市的下辖区。

几年下来,我的信州情结日渐加深,却总也脱不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一日,突然脑海里冒出一词——信州何处?

不客气地说,我几乎找不到这座城市的文化标志。这么些年每天徜徉信州,我在寻找生活的同时也一直在寻找心中的信州,她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行政区划上,或者是一个简单的地域名称。

走在茶山寺,漫步陆羽泉,我想,这应该是信州的骄傲,乃天下第四泉。“茶圣”陆羽在这里隐居种茶著作,完成了世界第一部完整的《茶经》,这是全国其他所谓茶乡所不能匹比的。诗人孟郊在《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诗中有“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之句,茶文化的鼻祖当属信州。但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天下有几人知道陆羽与信州的“源流情结”。茶山寺的袅袅茶香早已飘逝,琅琅读书声不得不让我放弃深入凭吊。她已作为一所中学,茶山不再,昔日碧绿的茶园湮灭在严谨的教学楼群间、平整的竞技操场上;陆羽泉也已枯竭,飞檐亭榭犹在,鲜有游客,清晨、黄昏时分,传来的是为解答某一道题的稚嫩争论声,面对我的叩问,陆羽泉无语。

带湖在信州城北,是辛弃疾留下的遗迹,老先生的“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稻花香里说丰年”等词,让住在带湖畔的村民(如今也叫市民)无比自豪。走在带湖,湖面波光潋滟,低矮的山丘长满茂盛的灌木茅草,翠绿的竹林间不时有小鸟飞过,一边吟诵着“辛词”,倒觉得是一件养性怡情乐事,带湖山庄曾风光一时,承办过辛弃疾诗词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辛词”学者、教授云集,围绕带湖、辛弃疾高谈宏论,洋溢着浓郁的学术气息。山东济南经常有学究来此寻找,企盼有闪光的发现,毕竟带湖孕育了近300首辛词。辛词连同带湖是载入文学史册了,但带湖仅仅是作为一个远年的符号而已,在过度开发的指挥棒下它正在一点一点地淡出世人的视线。

信州一截截古城墙,还有踪影吗?有年长者说东门还残存,偷得闲暇,我去找寻过几次,每次都抱憾而归,或许存有吧,却已成为某个居民家中的一堵院墙。我所看到的是,高楼的逼仄中一幢幢杂乱无序的民房,狭窄的弄道穿插其间,檐接着檐墙挨着墙,取代的是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地名,导航巷、五三大道、中山西路。北门有吗?一条车轮滚滚几十年现已废弃的浙赣铁路碾碎了古城墙的哪怕是一片瓦砾。赣东北大道就是当年的护城河的雏形,连同中心广场俗称西壕沿,每天演绎的车水马龙、市井叫卖,谁还记得?住在繁华的南门口、金龙岗,曾经身份显赫的标志,封建达官显贵、纨绔子弟彰显耀武扬威的场所。商业繁荣的明清下脚街,如今改造为信江西路,商业氛围依然,但味道早已南辕北辙。

寻寻觅觅,觅觅寻寻,这是我昼出晚归的信州,这是我来回奔波的信州,1700多年的历史,不应该销声匿迹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信江作证,信州文化的厚重、积淀是生生不息的,需要代代传承。

说到上饶,人家只知道“集中营”,说到信州则是一片茫然沉默,每每此时,我真想大声喊道:信州是古代汉朝以来六县府首,她出产 “茶圣”、《茶经》,出产“辛词”、理学……

一个河面铺满月色的冬夜,独对长空,坐拥信江,轻轻地,我一声叹息

【小题1】“几年下来,我的信州情结日渐加深,却总也脱不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请简要分析“独在异乡为异客”在这里的含义。
【小题2】文章结尾处作者说“轻轻地,我一声叹息”,作者为什么而叹息?
【小题3】联系全文,说明本文题目“信州何处”的内涵及其拟题效果?
【小题4】作者说:“我在寻找生活的同时也一直在寻找心中的信州”,请在文中列举的“茶山寺、带湖、古城墙”中任选一处,谈谈作者“心中的信州”应该是怎样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碧云寺的秋色
①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②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③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  甲_______(沿着/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④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⑤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  乙  (镶/有)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⑥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
⑦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⑧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  丙  (舒适/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
⑨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  丁  (感喟/感动),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们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
【小题1】在文中甲乙丙丁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沿着 有 清爽 感动B.攀着 有 舒适 感动
C.攀着 镶 清爽 感喟D.沿着 镶 舒适 感喟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虽然有详有略,但无论是爬山虎,还是柿子树、梧桐树,共同的特点是颜色的多彩。
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而对老柏和松树的“保守”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与批评。
C.在作者看来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是因为虽然他们悲情的内涵不同,但都因眼前的自然景色而触发出来了。
D.作者在结尾段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说明并不是所有中国古代诗人都见秋叶而伤情。
【小题3】本文大量运用了描写色彩的词语,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4】作者在第⑧段说“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实际上,像这样对秋色的体验我们也常有。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者在北京一零一中学所见的校园秋色,谈谈从中获得的体验或者感悟。(100字左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隐身树
甫跃辉
①我记得它们,那些隐身的树。一棵,一棵一棵,一棵一棵一棵,我记得它们站立的土地,沟渠边、小山坡、竹林旁,或旧屋后。我也记得风吹过它们的样子,它们开花的样子落叶的样子。当整个村子在变迁,房屋拆了建新的,人老了死了出生了长大了离开了到来了住下了,它们沉默着,渐渐藏身隐匿之地。但我仍然记得它们。
②最先隐身的,是大院子里的桃树。那是很老的一棵桃树了,在我家的东北边,通往邻居家的路边。春天开很密集的粉色花朵,夏天里密集地结出桃子,初秋桃子密集地成熟。无论满树的花还是满树的果,都让人担心,桃树要被压塌了。我记得,奶奶会在桃树下纳凉。那桃子是什么味,却早忘却了。不知道在一个什么日子里,斜对面的邻居家修路,砍掉了它。
③接着隐身了的,是我家后院的两棵银桦树。它们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最高的树。走在村子里,稍一抬头就能望见它们。竹林已高出两层楼的瓦屋,它们收紧枝桠像是抱紧了手臂,高高地肃立在竹林之上,真似乎要插到云霄里去。
④它们给我的最大快乐,是上面不知何时有了个硕大的鸟窝。春末夏初,两只老鸹绕着高高的银桦树飞上飞下。你见过老鸹在天上飞么?天蓝透了,闪亮的白云缓缓走动,老鸹展开它们黑而亮的翅膀,不紧不慢地飞,不时发出响亮的一声:“哇——”它们视域下的村庄,愈发静寂了。
⑤一声一声,嘹亮,孤独,庄严。
⑥银桦树热闹起来了。当老鸹飞近,一个个小脑袋探出头,数一数,一只两只三只……最多时候,同时出现的有四只还是五只?鸟窝离我们至少三四十米远,要看清初雏鸟并非易事。但我们每天回家,必然要站在后院里仰头看上半晌。
⑦不知过去多久,雏鸟们长大了,老鸟们带着它们围着银桦树飞啊飞;又不知过去多久,小鸟们飞得不知踪影了,两只老鸟仍绕着银桦树飞啊飞。漆黑的身影,补丁一样打在天上。
⑧两棵银桦树是忽然被砍倒的。它们实在太高,不可能直接从脚下砍倒,只能从树梢砍起——先砍掉枝桠,再从上往下一截一截砍掉主干。后来听大人说,邻居家是以一千块钱的价格卖掉它们的。那两只老鸹莫非预料到两棵树的命运?早两年它们便飞走了。
⑨再也看不到它们了,那高耸的身影。站后院朝南望,空落落的天让人不习惯。
⑩时间似乎在加速,更多的树列队走向隐匿之地。
⑪紧接着加入隐身队伍的,是水井边的几棵柳树、石榴树,邻居后院的一棵李子树,我家后院附近的两棵银桦树,田边的一棵桃树。然后,是菜地边的一排长期充当篱笆的树——是些什么树呢?是几棵桃树、一棵酸木瓜树、一棵柏树和一棵枇杷树。那棵枇杷树还年轻,别的树是有些年岁了。桃树已经很少再结果;酸木瓜树更是,枝干老硬虬结,每年不过聊以自慰般开几朵红红的寂寞的小花。柏树呢?从老屋我那间房的窗口,刚好能望见它。夏日忧愁的雨雾里,它静穆地立着。奶奶信佛,我曾经爬上柏树,给奶奶折下树枝,晒干了舂碎,让她当做香面带去寺庙。奶奶老得不能出门了,不再到寺庙去了,它也就再没什么存在的价值了吧?反正这么些树,三两天给砍光了。
⑫接下来呢?时间继续着吞噬一切的习性。
⑬后院边上的邻居家从外地回来,要盖新房了。他们决定,要砍掉我家南边的一片竹林,还有竹林边的几棵树:狗骨头树、洋草果树和苦楝树。
⑭多少个日子,正午的时候,太阳总要把那棵三四层楼高的洋草果树的影子投到后院,正晒着的衣服,完全给遮挡住了;又有多少个日子,大风吹起来,小小的小小的紫色花朵,忽忽悠悠地,飘到院子里来了。让小时候的我觉得有点儿可惜的是,那么秀丽的花,最后结出来的果是有些傻气的,圆乎乎的,黄暗暗的,一嘟噜一嘟噜挂在枝头。但对大人来说,它们倒有别样的用场,可以收集来做成胶水,将一层一层布粘牢,待压实晒干后,便可剪成鞋垫。
⑮那棵狗骨头树呢?据说木质坚硬,是做陀螺的上佳之选。我是有过一只陀螺的,是用它的枝桠做的么?如今回想起来,已经很模糊。
⑯时间不停歇。后院那棵比我年纪还大的大枇杷树也隐入黑暗中了。它站立的地方,已建起钢筋混凝土的新房。那年,我回到家,看到新房,没和爸妈提起它,爸妈也没和我提起它。好几年过去了,几乎从未有人提起过它。就仿佛,它从未存在过。只剩下东边那棵小枇杷树,一年一年立在那儿,开花,结果,果实没人摘,也没人吃。一年一年,熟透风干的果实落满拆剩一半的老屋的屋顶。记得那晚躺在新房的床上,睡不着了。闭上双眼,看见那熟悉的村子了。面对时间的深渊,呼唤那些早已隐身的树的名字。一棵,一棵一棵,一棵一棵一棵,它们在我心里翠绿地显现。
(有删改)
【小题1】第⑦段划线句中的比喻贴切形象、意味深长,请联系⑧⑨两段赏析其妙处。
【小题2】第⑭段多用叠词,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3】文中写到都多“隐身树”,作者是如何组织这些材料的?请加以分析。
【小题4】分析标题“隐身树”在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
觅渡,觅渡,渡何处?
梁衡
①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太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②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l990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叫觅渡桥。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
③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折服了一代人!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
④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归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刑前,秋白唱《国际歌》,唱红军歌曲,泰然自行至刑场,高呼“***万岁”,盘腿席地而坐,让敌人开枪。从被捕到就义,这里没有一点死的畏惧。
⑤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他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我们看他短短的一生斗争何等坚决,他在国共合作中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在党内对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他主持“八七会议”,决定武装斗争,永远功彪史册;他在监狱中从容斗敌,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动鬼神。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句号。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渺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他在这里却非要说一说这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世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历史,极力隐恶扬善。而他却不肯。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他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
⑥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我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河上来往觅渡的小舟。他出门登舟之时一定想到“野渡无人舟自横”,想到“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那是一种多么悠闲的生活,多么美的诗句,是一个多么宁静的港湾。他在《多余的话》里一再表达他对文学的热爱。他多么想靠上那个码头。但他没有,直到临死的前一刻他还在探究生命的归宿。他一生都在觅渡,可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但正是这悲剧的遗憾,人们才这样以其生命的一倍、两倍、十倍的岁月去纪念他。一个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你看岳飞的诗词写得多好,他是有文才的,但世人只记住了他的武功。辛弃疾是有武才的,他年轻时率一万义军反金投宋,但南宋政府不用他,他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后人也只知他的词才。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许他早已注入历史的年轮。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羽如果为刘邦所杀,或者他失败后再渡乌江,都不如临江自刺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把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⑦秋白不朽。
【小题1】怎样理解第⑥段中“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这句话?
【小题2】简要分析文章以“觅渡,觅渡,渡何处?”为题的好处。
【小题3】综观全文,概括文中瞿秋白的形象。
【小题4】(1)从写作角度思考本文的艺术特点,至少概括出两点,要举例分析。
(2)结合对本文的阅读,谈谈自己如何从阅读中汲取写作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