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命题至今仍然具有无可置疑的影响力。从原初意义上来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概念界定是从文学所使用的媒介和材料着眼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的艺术创作过程都是对现实对象的摹仿,艺术之间的差别只是由于摹仿所用的媒介和方式的不同而造成的。虽然现在对文学有很多概念界定,但亚氏这一见解却非常深刻地启发了后来的学者们从艺术所使用的不同媒介和材料进行艺术分类。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的产生出于人类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等方面的实际需要,语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交流媒介;同时,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语言具有共享的性质,并非专门用作文学的媒介和材料,也并非为语言艺术家所专有。但是,在文学世界中,语言也不再是寻常的交流媒介,材料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文学所呈现的是一个不同于日常语言的独特的语言世界。实际上,日常语言存在着孕育了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因子,使得它们在不同的语域和语境中分别发挥着各自的用途并形成各自的特征。
人类的言语活动现象可分为两个:一是静态的符号系统,即语言,它由语音、语法和词汇系统组成;一是动态的语言实践,即言语,它是个人对于语言符号系统的具体使用。文学语言是一种言语现象,是对语言系统个别的、特殊的运用,同时在整体上又不能超越语言系统之外。文学是一种言语行为,言语的所有特点在文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一些特点甚至还得到有意的强化以突破语言的规范,从而形成了艺术化的表达方式。对于这类表达方式,人们称之为“语言的诗意用法”。标准语言是语言的规范形态,对于标准语言的有意扭曲和触犯是文学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对于文学来说,标准语言并不只是一个背景,它更是文学建构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在文学语言中占据主导地位,保证着文学能够进入接受渠道。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曾指出;“一切伟大的诗人不仅有运用而且有重铸和更新语言使之形成新样式的力量,但诗人不能完全杜撰一种全新的语言,他须得尊重自己语言的基本结构法则。”由此富有辩证意味的言辞中可见,尽管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对语言的诗意运用”自有其艺术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对标准语言的有意扭曲和触犯也普遍地存在于文学之中,从而突出语言的审美价值;但是,这种对标准语言的扭曲和触犯只是文学语言语用上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不是文学语言的根本特性。文学语言固然不能等同于标准语言,但如果一部作品中充满了语言的“扭曲形式”,使人不知所云,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它的美学目的也就难以实现。古今中外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也足以证明,对标准语言的扭曲和触犯并不是衡量文学语言诗意有无的必要前提和唯一标准,它只是语言获取诗意的一条途径。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文学的定义有很多,其中,“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概念界定至今仍然具有无可置疑的影响力。
B.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概念界定深刻地启发了后来的学者们对文学的概念界定。
C.按照“动”“静”的不同,人类的言语活动现象可以分为“语言”“言语”两大类。其中,文学属于一种“言语行为”。
D.就艺术层面而言,“对语言的诗意运用”普遍地存在于文学之中。这种现象有着充分的合法性与必要性。
【小题3】【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语言产生于日常语言,并非一种专门独立的特殊语言。它和科学语言一样都离不开日常语言这一母体。
B.在文学中,言语具有的所有特点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化,对标准语言的有意扭曲和触犯是文学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
C.文学艺术化的表达方式于语言符号系统中一些突破语言规范的具体运用,这种运用常被称为“语言的诗意用法”。
D.虽然对标准语言的有意扭曲和触犯普遍地存在于文学之中,但文学语言获得诗意并不能仅仅依靠这一途径。
【小题5】【小题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语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交流媒介,文学语言是不同寻常的交流媒介,所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概念界定有不合理性。
B.标准语言是语言的规范形态。对于文学来说,标准语言并不只是一个语言背景,而是让文学作品能与读者进行交流的一个语言保证。
C.文学艺术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哲学家对文学艺术中的“语言”“言语”间的关系等内容做过富有启发意义的研究。
D.一个优秀的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应把握好创新与规范间的辩证关系,也即是要把握好言语创新与语言基本结构法则间的辩证关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6 03:01: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诗歌语言要想获得美感效果,必须能够创造出鲜明的意象,也就是说,要能够传达出浓郁的诗情画意。用具体可感的形象,在固定的空间范围内,表现出抽象的、飘忽不定的情感,是我国古典诗歌创造意象的重要特点之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有了长度;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了重量;“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愁不仅有形,而且含情……现代诗中也有不少异常鲜明的意象,如余光中的《乡愁》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入诗,于缠绵悱恻的幽情低诉中写尽了家国念与乡关愁。

——《诗歌语言的美感效果》节选

材料二:

作家营造意象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象”,而是为了“意”,是为了实现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象外之意”,正如司空图所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使是关注“象”,也是“略 神貌而取神骨”,立足点仍然是“意”。因此,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无论是写景诗,还是咏物诗,都有一个抒情主体存在,并成为“画龙点睛”之笔的承载者。如果缺少了抒情主体,就会降低诗歌的审美意蕴,从而无法达到其最高的艺术境界,实现其最高的审美理想。“枯藤 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四句通过十个并置的意象组合,描绘出了一幅凄凉、孤寂、萧索、衰败的晚秋景象,假如这首诗仅仅由这四句诗组成,那么它就是一首纯粹意义上的写景诗了。但是,诗作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以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结,就使这首小令圆满地达到了“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最高艺术境界,借前面的写景抒发了很丰厚的情感意蕴。这样,由于抒情主体的出现,使这首诗歌成为一个整体,并生发出许多意义:思家的情绪、漂泊无依的孤苦、人生失意的处境……

—— 《试论意象派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误读”》节选

材料三:

中国古典诗歌重于表现,其要旨在于言志缘情。意象构造固然也包括视觉形象,但更富于暗示联想,“贵情思而轻事实”,凭虚构想而获取的意象可以忽略形质特征或形质关系上的明确性,超然物外,不沾滞于形迹。这和中国传统画法有异曲同工之处:既似而又非似,既有形而又无形,呈现出一种迷茫空濛的超然清虚之美。晏几道的词句“舞低杨柳楼心月,歌罢桃花扇底风”,包含了“歌”“舞”“杨柳”“桃花”“风”“月”“楼”“扇”几个独体意象。 诸意象中,何者为实,何者为虚,交织汇融时各意象间的关系如何,如何把握每一句的整体意象……这些都很难一一坐实;呈现出的朦胧清空之美也不是通过诵读时的顿逗或用结构的倒置省略等技法就可阐释清楚的。因此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一个清丽幽美的综合意象,是一个多义性的象征结构,是一个满溢美感信息的符号”。领略其中的意趣韵味,不必斤斤拘泥于字面意义,不必寻绎其时空上的“逻辑”顺序,而全在于依赖心灵的体验和感受,所谓“得意忘言,得鱼忘筌”。

——叶嘉莹访谈录

材料四:

“朱庆馀过水部郎中张籍,因索庆馀新旧篇什,留二十六章,置之怀袖而推赞之。时人以籍重名,皆缮录讽咏,遂登科。庆馀作《闺意》一篇以献曰:‘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籍酬之曰:‘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抵万金。’由是朱之名流于海内矣。”

——《闺意》诗别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象外之意”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典诗歌中往往用具体可感的形象,在固定的空间范围内,表现出抽象的、飘忽不定的情感,从而传达出浓郁的诗情画意。
B.追求“象外之意”是古典诗歌最高的审美理想,所以,诗人们营造意象时关注的重点是“意”,而对于“象”则可以“不着一字”。
C.“象外之意”其要旨在于言志缘情,凭虚构想而获取的意象可以忽略形质特征或形质关系上的明确性,超然物外,不沾滞于形迹。
D.是一种类似于中国传统画法“既似而又非似,既有形而又无形,呈现出一种迷茫空濛的超然清虚之美”的审美境界。
【小题2】下列对文段中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借助鲜明的意象表现丰厚的情感意蕴,是我国古典诗歌创造意象的重要特征,在这点上,现代诗虽然也创造了不少鲜明的意象,但总体上不如古体诗。
B.抒情主体是诗歌“画龙点睛”之笔的承载者,它的出现让诗歌中的“物”和“我”、“景”和“情”成了一个整体,从而提升了诗歌的艺术境界。
C.中国古典诗歌重于表现,“贵情思而轻事实”,因而意象构造时不必斤斤拘泥于字词,也不必讲究时空上的“逻辑”顺序,而全在于依赖心灵的体验和感受。
D.朱庆馀的诗托“闺意”而言它,用比况之法,委婉询问考官自己的考试和仕途;张籍读懂了其隐藏的目的,也用虚实表里之法,借酬答诗委婉批评了他。
【小题3】中国古典诗歌在意象的营造上有什么特征,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条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家训的公益教化
陈延斌
博施济众、扶危济困、热心公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的许多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民间士绅、百姓都是这种观念的倡导者和力行者。中国传统家训中就有极为丰富的公益教化的内容。
首先,家训的作者都把尽自家财力、物力资助贫苦的族党乡人视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许汝霖的《德兴堂家订》告诉子孙要俭朴,婚丧祭祀要从简,用祝寿、祭祀等省下来的钱,济孤寡,助婚丧,立家塾。在这方面,被宋元明三代皇帝旌表的浙江浦江郑氏家族在其家训《郑氏规范》中规定得更为具体:对族人要多加体恤、帮助,缺粮者每月给谷六斗;不能婚嫁者助之;乡邻无家可归者给房屋居住;无子孙的乡邻死亡后,给棺材安葬。
其次,许多家训都特别强调要周济鳏寡孤独。《郑氏规范》要家人对“鳏寡孤独果无以自存者,时周给之”。韶山毛氏宗族的《家劝》,用歌诀的形式训诫族人“矜怜孤寡”:“天下穷民有四,孤寡最宜周全……寒则予以旧絮,饥则授之余粮。积些阴德福无边,劝你行些方便。”郑板桥要求幼子应经常将自家的笔墨纸砚送给同学,尤其是“每见贫家之子,寡妇之儿……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至阴雨天不能即归,辄留饭。”既帮助别人又不伤对方的自尊,考虑得何其周到!更难能可贵的是,有些开明的家长如清代的蒋伊还在家训中嘱咐家人,丈夫死后,不仅应鼓励寡妇再嫁,而且要给予资助。
积极倡导家人热心公益的内容在传统家训中也不胜枚举,大到造桥修路、筑堤防洪,小到免费供应茶饭,几乎无不涉及。家训的作者们告诫子弟家人对公益事业要积极支持,仗义疏财,“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明代袁黄的《了凡训子书》将“兴建大利”作为积善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求子孙“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郑氏规范》对子孙应从事的公益事业项目制定得极为详细,譬如要子孙当尽力资助修桥补路,“以利行客”;自六月到八月,在交通要道设立茶水供应站,招待过往行人。
积谷储粮以备荒年赈贫,或者灾荒年月减免租税帮助穷困佃户乡人,是许多家训都详细规定、多加训诲的内容。蒋伊的《蒋氏家训》言“积谷本为防饥,若遇饥荒,须量力助人。不得因歉岁反闭粜以邀重价”。陈龙正的《家矩》告诫家人要讲究人道,且不可乘凶荒之年抬高粮价,牟取暴利。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家书中,倡议效仿朱熹创立的“社仓之制”,先由自己出钱捐谷二十石,在家乡建立社仓,除自家每年增之以外,还要动员附近富家捐粮以增加储备,以便凶年赈助乡里贫民。
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以教家立范、“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宗旨的家训教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国人的伦理道德,对拓展儒家思想社会教化领域,保证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稳定、和谐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家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家训的作者都把用自家财物资助贫苦的族党乡人视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并对此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B.中国传统家训都特别强调要周济鳏寡孤独,且对寡妇再嫁不仅要在精神上给予鼓励,而且也主张在物质上给予资助。
C.中国传统家训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公益教化内容,对中国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国人的伦理道德有深刻的影响。
D.中国传统家训以教家立范、“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宗旨,有利于保证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稳定、和谐与发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浙江浦江郑氏家族的家训《郑氏规范》对扶贫济困的公益教化内容规定得非常具体, 曾受到宋元明三代皇帝的表彰。
B.郑板桥要求幼子经常帮助那些生于贫困家庭或失去父亲的同学,并且要求其注意帮助的方式方法,以维护对方的自尊。
C.明代袁黄的《了凡训子书》将“兴建大利”作为积善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求子孙积极支持公益事业,“勿以善小而不为”。
D.曾国藩曾在家书中倡议创立“社仓之制”,带头出钱捐谷,建立社仓,并动员附近富家捐粮,以便凶年赈助乡里贫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代的许多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民间士绅不仅倡导博施济众、扶危济困的观念,而且能够身体力行。
B.在传统家训中有许多倡导家人热心公益的内容,家训的作者们告诫子弟家人“勿以善小而不为”。
C.许多家训都详细规定积谷储粮以备荒年赈贫,有的还告诫家人不可乘凶荒之年抬高粮价,牟取暴利。
D.许多家训都特别强调仗义疏财,但只是出钱出力帮助户族中的贫困者,这反映出封建伦理的狭隘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教育能人视野宏   阔、见识丰盈,并塑造人的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却演变成为撕书直播。
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读书无用论”渐渐流传,一是因为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因为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会忘记。
读书有何用?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也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波澜壮阔、不可名状。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这就引出了一系列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二是,尽管生活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铲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诸如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生等教育改革举措,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
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______
A.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C.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些地方20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B.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判。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传入日本、韩国等国家,并被广为移植和仿建,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窗口和重要象征。传统书院文化的内涵相当丰富,可以从精神、制度和行为三个层面进行解读,汲取其合理成分,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镜鉴和启示。

精神文化层面:传统书院注重价值关怀,有益于当代德育为先理念的坚守。

书院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书院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古代书院为“补官学之弊而兴办”,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明道传道”“发扬学术”的办学宗旨和“德育为本,修身为要;心忧天下,忠勇报国”的教育理念。书院大儒朱熹曾言:“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简言之,书院的精神文化是知识追求与价值关怀的完美统一。

制度文化层面:传统书院强调规范保障,有利于当代高等教育管理的优化。

书院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书院的管理架构和制度规范,其特点是管理机构精练化、管理原则民主化和管理方式学规化。书院的管理架构主要是“山长负责制”。山长是书院的灵魂和核心,主持教学、引领学术,德行必须“足为多士模范”。书院生徒参与管理比较普遍,很多职务都由学生担任,“斋长”是其中最主要的职务,从生徒中选择品行端正、学业优秀者担任。学规是为古代书院师生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的通称,一般包括揭示、学则、学约等。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规是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涵盖阅读目的、进德立品、修身养性、阅读技法等方面,语言严肃而不失婉约。书院学规是根据学生的主体需要和内在潜能确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行为文化层面:传统书院倡扬活动实效,助益于当代学校教育实践的优化。

书院的行为文化主要包括书院的会讲、讲会和游历等活动。讲会指大家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争鸣。讲会参与者不分阶级、不问出身,广纳会友,所有人一律平等交流,学生在自习中产生的问题可以当面向老师请教可以得到及时解答。公元1167年,理学家朱熹专程从福建崇安来到湖南长沙,去访问主教岳麓书院的张栻,开创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留下了千古佳话“朱张会讲”。游历是书院大师提倡的践履活动,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书本,应该走向民间,走近名山大川。书院山长经常带领生徒“绝其尘香,存其道气”,使生徒“聆清幽之胜,踵明贤之迹,兴尚友之思”,以强化其社会责任感。

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书院形成的独特文化符合教育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入新时代,弘扬传统书院优秀文化,既可以引领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又可以促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摘编自张晓《传统书院文化的基本维度及其当代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日、韩等国对中国书院进行了大范围的移植和仿建,使之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书院的精神文化是知识追求与价值关怀的完美统一,它由书院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两方面组成。
C.朱熹访问主教岳麓书院的张栻,在这次讲会中,他们开展学术交流和争鸣,有益于教育实践的优化。
D.新时代,在引领思想、规范行为以及促进文化自觉等方面,弘扬传统书院优秀文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精神、制度和行为三个文化层面入手,对传统书院文化丰富的内涵进行了解读。
B.文章在论证三个文化层面时,引述了与书院大儒、南宋理学家朱熹有关的言论或事例。
C.文章在论证传统书院文化的现实意义时,对每个层面的当代价值都进行了具体分析。
D.文章在论证传统书院不同层面的特点时,也提及它们给予当代教育的不同角度的启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认为古代圣贤教人为学之意,并非在于培养人的阅读、写作能力并借此追求功名利禄。
B.学规一般包括揭示、学则、学约等,它作为古代书院的规章制度,应该由师生来共同遵守。
C.很多职务由学生担任,生徒参与管理较普遍,这是书院制度文化中管理原则民主化的体现。
D.出于强化生徒的社会责任感的目的,书院山长经常带领他们游历,这有助于收获活动实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台风红色预警)中央气象台9月15日18时发布台风红色预警。
今年第22号台风“山竹”(强台风级)的中心今天(15日)下午5点钟位于广东省台山市东偏南方大约760公里的南海东北部海面上,就是北纬18.9度、东经119.2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5级(48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45百帕,七级风圈半径400-550公里,十级风圈半径150-270公里,十二级风圈半径60-80公里。
预计,“山竹”将以每小时3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将于16日下午到晚上在广东珠海到湛江一带沿海登陆(14-16级,45-52米/秒,强台风级或超强台风级),登陆后将继续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
(摘编自中国气象局微博,2018年9月15日)
材料二:
根据台风命名规则,西太平洋沿岸的十四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提出十个名字组成命名表,台风的名字就从这个表格中诞生,年复一年,循环使用。而如果哪个台风最终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伤亡,就会被除名,即意味着这个名字的台风再也不会出现,比如至今让人心有余悸的“天鸽”。那么泰国人取名的“山竹”,以后会不会再出现呢?
“山竹”之所以能够引发如此多讨论,也许和它早早被预知不无关系。在“山竹”还在太平洋洋面徘徊,积蓄力量的时候,社交媒体上类似“最大风暴”“史无前例”的夸张字眼就已经广为流传。它们一方面为人们防灾减灾做出提醒,另一方面却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谣言的温床。比如,很多人都把美国宇航员在太空拍摄的一张佛罗伦萨飓风的照片错当成“山竹”的照片,最后让中央气象台都忍不住出来辟谣。
(摘编自曹吉利《台风天百态:“山竹”走了,还会回来吗?》,《新周刊》2018年9月17日)
材料三:
清远市发布防台风全民动员令:经清远市委、市政府同意,决定从2018年9月16日14时至17日14时期间,在全市范围内停工(业)、停产、停课、停运。医院、供水、供电、供气、电信等不能停业的特殊行业,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广大市民群众要做好防灾避险工作。
清远市发布防台风全民动员令第3号。为防止市民外出购物和消费发生安全事故,现决定从2018年9月16日下午15:00开始全市停市,请全市商业企业、餐厅、门市、档口迅即遵照执行,坚决落实好停市要求,确保市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复市时间另行通知。(清远市三防指挥部)
(摘编自清远新闻网官方微博《“山竹”来袭!清远感受到明显风雨》,2018年9月17日)
材料四:
在别人都躲在家中避难的时候,他们毅然走上街头,维持着这个城市的秩序。他们同样有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同样有需要保护的人。可是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他们集体来到街头巷尾,保护民众和他们的财产安全,同样是血肉之躯,但在他们看来,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可还是有些人,不顾他们的辛苦,尽最大的能力给他人添堵,用自己的生命来作死。据羊城晚报报道,广东汕头,东海岸边,为了一睹台风的真面目,有人带着孩子驾着车来到岸边观看。也有很多人秀下限,就是为了能火一把,遇到危险不好好躲避,反而趁势拍抖音,表演在台风中被吹飞等。没人想看到这样毫无下线的直播,大家平安度过这一场灾难,这才是大家最想看到的。别让英雄为你的自私买单!
(摘编自《致台风“山竹”中玩命想红的人》,《文汇报》2018年9月19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央气象台提前发布台风红色预警,对强台风“山竹”的各方面情况从数据上作了详细的预测说明。
B.根据台风命名规则,以“山竹”命名的台风再也不会出现,正如至今让人心有余悸的台风“天鸽”。
C.“山竹”来袭,清远市政府及时发布防台风全民动员令,坚决落实好各项措施,确保市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D.材料四采用对比手法,既批评了不顾自身安全,为他人添堵的人,也赞扬了赶赴一线,坚守岗位,随时准备抗击台风的英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气象局微博发布信息用语科学严谨,使用了较多专业术语,部分内容的介绍对于普通市民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B.“山竹”之所以被早早被预知,是因为众多讨论和谣言,比如,很多人把佛罗伦萨飓风的照片错当成“山竹”的照片。
C.清远市虽然不是处于台风“山竹”的中心,受到的影响较小,但是广大市民群众也要做好防灾避险工作。
D.材料四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他们”是谁,但我们可以推测出可能是在狂风暴雨中冒着危险坚守岗位的官兵们。
【小题3】以上四则材料中,中国气象局微博、《新周刊》、清远新闻网官方微博、《文汇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