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送不出去的祝福
吕啸天
临近新年还有三天,丰城莲花山来福寺住持喜福大师派弟子虚水下山,带着祥符把新年的美好祝愿送给丰城的百姓。虚水出家才几个月,做这样的事还是第一次。他问喜福大师:“师父,居住在山下的施主几十万人,弟子不知道该送给谁合适。”
喜福大师微微一笑说:“新年的祝福当送给有缘之人。”
虚水一边下山一边想,居住在丰城的百姓有几十万,归纳起来只有两种:富人和穷人。于是他一路打听来到了丰城首富何有国的府上。年近半百的何有国抽着水烟在府上安排管家置办年货、搭戏台。听虚水道明来意,何有国冷冷一笑说:“何某经营商号顺风顺水,家大业大,富贵满门,何须寺里再来凑这个热闹?”让管家把放在桌上的祥符一把塞回虚水的手中,连推带送把虚水赶了出去。
虚水无奈,一路打听又来到了城北莲花村村民向喜莲家中。年过三十的向喜莲因丈夫暴病而亡,寡居的她一人带着两个孩子靠种几亩薄地度日,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一日三餐操碎了心。眼下她正为过年饭菜和两个孩子的新衣服而发愁。虚水递过来的祥符,她看都没看:“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穿,有什么用?你拿走。”她也把虚水赶了出去。
接连碰了两个钉子,虚水感到很憋屈。回到寺里,虚水说了下山的经过。喜福大师微微一笑说:“出家之人,不拘俗世之念。明早你再下山,再找此两人送上祝福。”
师命难违。次日一早,虚水再次来到何有国的府上。何有国没有见他,也没有接受他的祥符。何有国这样做不是说他真的不需要美好祝愿。他是担心一旦接受了祥符,今后寺里借送祝福之名向他伸手要银子,就不好拒绝。何有国想了片刻,让管家拿了三两银子交给虚水,说是捐给寺里的香火钱。
虽然还是没有送出祥符,但得到了三两银子的捐赠,虚水心里好受了一些。他又走了两个时辰,来到了向喜莲的家中。年关更近,穷苦人的生活更显得艰难。向喜莲愁苦满脸坐在旧房子角落里暗自垂泪,两个年幼的孩子躲在一边哭泣,显得很凄惶。
虚水叹了一声,心想:她这个样子再送上祥符,她肯定不要。他做出了新的决定:把何有国捐给寺里的三两银子转捐给向喜莲。
向喜莲接过银子,激动得放声大哭,让两个孩子给虚水磕头谢恩。虚水扶起孩子,逃也似地离开村里。
虚水回去向师父复命。
“祥符为形,善念为相。万千祝愿,不如化为善缘。”喜福大师微微一笑说,“你做得很好。”
几天之后,大年初五那天,向喜莲带着两个孩子到来福寺进香。她跪在喜福大师面前,连声说:“大师,是您救了我们一家。”
原来春节前一天,向喜莲走投无路去向一位远房亲戚借点儿银两来过年。远房亲戚不但没给她分文,还冷嘲热讽说穷鬼来了挡了他家的财神,将她赶了出去。世态炎凉,遭受如此羞辱,向喜莲产生了绝念,在屋里搜出一包耗子药,准备在除夕夜一家三口吃了来个一了百了。万分绝望时接到了虚水送来的三两银子,向喜莲又是惊喜又是感激。她用这些钱买了大米、猪肉,还给两个孩子买了新衣服。一家人过了一个幸福的春节。
喜福大师把向喜莲扶了起来。又拿出了一个祥符对向喜莲说:“帮你渡过难关的是何施主,你带上这个祥符前去答谢他。”
向喜莲来到何家时,何府正在演大戏,来看戏的人很多。向喜莲流着泪送上祥符和祝愿:“何老爷大恩大德,救了我们一家。”
来何家看戏的人回去之后,纷纷说起这事。何有国富而乐善的美名在丰城不胫而走。
何有国感到这一切有些不可思议。那一天,他以随意打发人的形式送出的三两银子竟然救了向家一家三口,结下如此善缘,真是神奇。
想想自己以前所为,何有国觉得愧对富而乐善的美名。他派管家找到向喜莲,让她到他的粮油店做帮工,每月多开给她一点儿工钱。向喜莲一家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何有国还向来福寺捐了百两银子。喜福大师每月安排三天时间派弟子虚水下山,带着祥符和一两银子,去找像向喜莲那样需要帮助的人。
(选自《作品》2016年第9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喜福大师派弟子虚水下山送新年祝福,实则是为了考验弟子,让其学到真正的布施之道。
B.虚水选择了丰城最富有的何有国家和最贫穷的向喜莲家去送新年祝福,这样的情节设计使小说更具典型性。
C.喜福大师让向喜莲带上祥符去答谢何有国,从而成就了一个富人的善缘,这正是喜福大师新年送祝福的用意所在。
D.虽然虚水没有送出祥符,但喜福大师从这件事情的圆满中尝到了甜头,因此每月都要派虚水下山送祥符。
【小题2】小说在刻画喜福大师这一人物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祝福到底送出去没有?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1 11:0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有一天,他的刚会说话的小孙女大声叫了她“奶奶”!她勉强笑着答应着,心中却是一惊:难道她真的成了奶奶?“奶奶”这个词让她觉得,如果不是她的孙女残忍,那只能是时光残忍,时间如刀。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是城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
B.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
C.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D.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小题2】小说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布局巧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结尾三段写到暮色中的鼓声,请结合作品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有哪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在世

崔立

先生德高望重。

先生是我的老师。

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说这话时,先生是一脸的沉寂。

但从先生沉寂的脸上,能感受到那隐隐的波涛汹涌。

第一次听先生讲这句话,我还在上小学,一脸懵懂地看着先生,砸吧砸吧嘴巴,想说什么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

先生笑着摸摸我的头,说:“将来,你是会懂的。”

先生教我们小学语文。

先生在台上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在台下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先生解释说:“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践它,不也很愉悦吗?”我们听着先生在说,摇头晃脑地认真看着书。

先生赞许地点头。

先生不仅教我们语文,还教我们做人。

课间,班上两个调皮的男同学孙勇、赵立山因为一块橡皮扭打在一起,从站着打,到两个人都扭打到桌子底下去了。

先生拉他们起来。两个人的校服都脏兮兮的,灰头土脸地站在那里。

先生也不恼。先生静静地看着他们。

先生问孙勇:“孙勇,你能告诉我发生什么事了吗?”孙勇说:“先生,赵立山抢我的橡皮。”

先生又问赵立山:“赵立山,你能告诉我发生什么事了吗?”赵立山说:“先生,这橡皮是我的,不是孙勇的。”先生问孙勇:“如果赵立山问你借橡皮,你借吗?”孙勇说:“借!”先生又问赵立山:“如果孙勇问你借橡皮,你借吗?”赵立山说:“借!”

先生笑了。

先生说:“既然都愿意借,那又何必计较这橡皮是谁的呢?反正都可以用,你们说对吗?”

孙勇笑了,赵立山笑了,笑着看脏兮兮的对方。

先生的脾气好。

先生放在桌子里的钱包丢了。

先生给我们上课前,习惯把口袋里的东西都放在讲台的桌斗里,口袋里空空荡荡干干净净地站在上面,安安稳稳沉沉静静地给我们讲课

先生说,心中了无牵绊,才能更用心的讲课。

先生走时,把钱包忘记了。

几个小时后,先生一摸口袋,一拍脑袋,钱包忘在桌斗里了。

先生回来拿。

先生回来的时候,刚要准备放学,同学们都陆续把书包整理齐备了。

先生看看讲台,桌斗里有几本练习本,有粉笔,有尺,没有钱包。

先生说:“等等。”

先生叫住了大家。

先生说:“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吧。”

先生说:“我闭上眼睛,你们围着我,围着桌斗,一起转一圈,将各自的书本轻轻放进去,一会儿我来猜这书是谁的,看能不能猜对,好不好?”

这是个有趣的游戏,同学们拍着手,说:“好啊!”

先生睁开眼时,从层层叠叠杂乱无章的书本中看到了那个熟悉的钱包。

先生满意地笑了。

先生教授了我六年的小学语文。

先生教会了我许多道理。

我离开了先生好多年。

好多年后,我回到家乡的小镇,我看到了先生。

先生老了。

先生的精神还是很好。

先生住在学校。

先生有点鹤发童颜的味道。

先生远远地看到我来,远远地朝我打着招呼,说:“邵洪发同学,你来啦。”

我很惊讶,也很激动,说:“先生先生,您竟然还认得我!”

先生笑笑,说:“当然记得,我还记得那个游戏,你还记得吗?”

我的脸烫了。

我喃喃着,不知该说什么好了。先生是怎么知道的呢?

先生还说:“我还知道你很调皮。我去过你家,你爸当时天天打骂你。我就和你爸说,打骂是没有用的,孩子需要慢慢地引导才行。”

我越来越惊讶了。

怪不得后来我爸也不再打我了。

怪不得后来我爸突然间像换了一个人,说话的语气也柔和多了。

我想说,谢谢先生。我的话还没说出口。

先生又说:“其实你是个好孩子。”

先生一脸温情地看着我。

其实,先生退休已有多年。

听人说,先生是从城市里来的。先生唯一的儿子,多年前做了小学的老师,在来小镇的路上,因为见义勇为而牺牲了。先生来到了小学。先生留在了小镇。先生要陪他的儿子。

先生又说:“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

先生像是和我说,又像是和自己说。

我定定地看着先生。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05)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综合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和细节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德高望重的先生形象,并通过侧面描写,丰富了这一形象。
B.善于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的特色,文中先生巧妙处理两个调皮的男生打架和“我”偷钱包的事件,体现了先生的教育智慧。
C.文中画线部分运用的叠词勾勒出先生的教学习惯,生动地表现了先生对教书的投入,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先生的赞美之情。
D.结尾处“我定定地看着先生”言有尽而意无穷,不仅表明了先生对我的教诲醍醐灌顶,更显示了我对先生痛失爱子依然执着于教育事业的由衷敬佩。
【小题2】小说叙述故事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先生只是一位普通教师,作者却用了“人生在世”这样一个题目,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中国天眼”一般指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 FAST,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

“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 日落成启用。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摘自中国新闻网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目前,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还未正式运行就新发现6 颗脉冲星。中国科学家在北京发布了它取得的首批成果。

“中国天眼”是中国“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基于选址方法、索网主动反射面、柔性索结合并联机器人的馈源支撑这三项中国自主创新技术,它突破了射电望远镜工程的极限。在未来可预见的二三十年内,它将是我们这个星球最先进、最灵敫的射电望远镜。

人类迄今已发现2500余颗脉冲星。但在“中国天眼”问世前,中国望远镜从未捕捉到新的脉冲星。事实证明,重大的科学突破离不开科研仪器的进步。世界各国相继认识到大科学装置在国家创新能力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中国也在不断兴建重器。包括“中国天眼”在内,仅中国科学院目前运行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就有23个。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对能源、生命、天文等7个科学领域进行了系统部署。

(取材于张素2017年10月10日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采访对象:李莳,“中国天眼”副总工程师,国家天文台射电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学家。

“中国天眼"还要调试两三年

广州日报:去年9月25日竣工以来,“中国天眼”的运行情况怎样?

李莳:世界大型望远镜,没有一个在竣工时就能投入使用,最快也要两年才能正式运行。澳大利亚的平方公里阵列探路者望远镜,2012年6月举行了竣工仪式,2013年10月才获得第一条谱线;2016年10月,有三分之一的天线调试完毕,可以协同工作,并开始了早期科学计划。依照国际惯例和大型地面设备的规律,“中国天眼”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的紧张调试。调试过程中也将面临大量的挑战,如高压滤波器的升级改造等。

预计发现上千个脉冲星

广州日报:“中国天眼”是不是边调试边收集数据?”“中国天眼”对脉冲星和中性氢的观测目标是什么?

李莳:是的。采集数据本身就是调试的一部分。我们观测天空中的亮源,例如射电星系和脉冲星,标定系统温度、面型精度等望远镜性能。调试后期,我们期待开始产生新发现。预计“中国天眼”未来会发现上千个脉冲星,实现中国相关领域的突破,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利用脉冲星探测引力波等天体物理前沿领域,也是“中国天眼”的目标。

通过发现原子氢,也就是中性氢,可以发现新的星系、探索宇宙的演化历史和生命起源,寻找地外文明。

四大目标同时扫描巡天

广州日报:“中国天眼”的观测范围有多大?运行后,将怎样巡天?

李莳:可以看到一半的银河系,往南可以看到天赤道以南十几度的天区,比之前的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观测范围大两倍以上。

“中国天眼”的特点和独特优势推动我们创建更有挑战性的巡天模式,即多科学目标同时扫描巡天:脉冲星搜索、气体星系搜索、银河系中性氢成像和快速射电源搜索。将四大目标同时进行,这在世界上没有先例。我们已经有了方案,做了实验,希望在“中国天眼”验收前,构建出比较有效的扫描巡天模式,提供给全国的天文研究者,产生系统性的发现和重大突破。

(取材于217年9月5日《广州报》的相关文章)

材料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10月10日宣布,经过一年的紧张调试,“中国天眼”已实现指向、跟踪、漂移、扫描等多种观测模式的顺利运行,并确认了多颗新发现的脉冲星。

“中国天眼”选址在贵州平塘大窝凼洼地,是科学家们多次实地考察和综合论证的结果。这个天然洼地,5公里半径之内没有一个乡镇,25公里半之内没有一个县城,无线电环境相当理想。射电望远镜正需要这么一处静土,因为最灵敏的天线相当于最娇弱的耳膜,轻声耳语对它无异于大喊。

对于射电望远镜来说,口径越大看得越远。全世界的射电天文学家都追求建造更大口径“锅盖”,以提高射电望远镜的灵敏度。“中国天眼”口径500米,主反射面由近460000块三角形单元拼接成球冠,拥有约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它比之前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有效接收面积扩大了2.3倍,其灵敏度分别是VLA(美国的特大天线阵)、阿雷西博和印度GMRT(巨型米波射电望远镜)的5.4倍、2.3倍和1.5倍。

“中国天眼”大射电望远镜不是金属堆砌的“傻大粗”,而是最精密的天文仪器。由于采用光机电一体化的馈源平台,加之馈源舱内的并联机器人二次调整,它在馈源与反射面之间无刚性连接的情况下,可实现毫米级指向跟踪,确保精确地聚集和监听宇宙中微弱的射电信号。

对于“中国天眼”的天文学家来说,寻找脉冲星的工作,不仅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中国天眼”目前的指向调节尚不灵活。而脉冲星信号非常暗弱,它的辐射束周期性快速扫过地球发出的脉冲在到达地球前,会受到各种星际介质影响,出现“色散”。天文学家要经过艰难的“找周期”和消色散之后,才可以找到大量“看着好像是脉冲星信号”的候选体。

虽然有软件可以帮忙筛选,但要从这些侯选体中找出脉冲星,最终还是需要天文学家用肉眼查看每个候选体相应的参数。毫不夸张地说,看过几万张数据结果图后,能找到一颗未知的脉冲星,就谢天谢地了。

(取材于2017年10月11日的《济南日报》及乔健等人的相关文章)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材料二中论述“中国天眼”三项自主创新技术助其领先世界,未正式运行就有系统的科学产出,它问世前中国从未发现过脉冲星。
B.材料三中表明“中国天眼”于2016年9月竣工,目前还处在调试阶段。它借助发现中性氢,可发现新的星系、探索宇宙的演化历史和生命起源,寻找地球以外的文明。
C.材料四中表明“中国天眼”大窝凼洼地无线电环境相当理想,接收面积远大于阿雷西博望远镜,可实现毫米级指向跟踪,确保精确地聚集和监听宇宙中徵弱的射电信号,具有高灵敏度。
D.四则材料广泛,形式多样,从不同角度介绍“中国天眼”,拓展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知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中国天眼”是中国“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经过一年的紧张调试,“中国天眼”已实现指向、跟踪、漂移扫描等多种观测模式的顺利运行,并确认了多颗新发现的脉冲星。
B.脉冲星的辐射束周期性扫过地球,也是“中国天眼”具有高灵敏度的一个具体表现。
C.对于“中国天眼”的天文学家来说,寻找脉冲星的工作,不仅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天文学家要经过艰难的“找周期”和消色散之后,才可以找到大量“看着好像是脉冲星信号”的候选体。
D.“中国天眼”副总工程师李莳预计“中国天眼”未来会发现上千个脉冲星,将会为全国的天文研究者提供系统性的发现,实现中国天文学领域的全面突破,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E.“中国天眼”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的紧张调试,“中国天眼”调试工作特点既是循序渐进的,又是一马平川的。
【小题3】四则材料从哪些角度介绍了“中国天眼”?请分别予以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创新应该以深厚的传统为基础。没有对传统的继承,所谓“创新”只能是无本之木。20世纪以来,由于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和敦煌学的兴起,很多艺术家开始关注敦煌,认识到了像敦煌艺术这样由古代无名艺术家们创造的艺术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在当今仍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画家张大千曾在敦煌长期临摹壁画。经过敦煌艺术的熏陶,他在人物画方面有了新的风格。对色彩的领悟,使他在山水画、花鸟画上采用极为大胆的泼墨泼彩法,尤其在晚年的作品中,张大千已经把敦煌壁画中那种恢宏的气度和绚烂的色彩自由地运用于山水画、花鸟画中。
潘挈兹曾长期从事敦煌壁画的临摹和研究工作。他创作的《石窟艺术的创造者》,便是直接以他在敦煌石窟临摹的切身感受而画出的。董希文也曾在敦煌学习、临摹壁画,他的油画中往往体现出东方式的平面感,如《哈萨克牧羊女》、油画巨制《开国大典》等,都体现了敦煌艺术对画家的深刻影响。此外,曾在敦煌工作过并在艺术创作中充分发扬了敦煌艺术的优势,创作出富有影响力作品的艺术家还有很多,如常沙娜在设计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建筑的装饰时,充分利用敦煌壁画中的元素来创作,形成了富有民族精神的工艺装饰。
敦煌石窟中的音乐舞蹈也是极富生命力的,尤其是在现代艺术的创作中,敦煌舞蹈给艺术家们极大的启发,促成了一系列敦煌风格的音乐舞蹈艺术。最早从敦煌艺术中获得灵感而进行舞蹈创作的,首推舞蹈家戴爱莲,她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成功地推出了飞天舞。戴爱莲1945年曾住在张大千家中,得以朝夕观摩张大千所临摹的敦煌壁画,揣摩敦煌飞天的意蕴。
敦煌石窟艺术中包含壁画、塑像、石窟建筑等艺术门类,在壁画中又有音乐、舞蹈、飞天、佛像、菩萨像、供养人服饰、装饰图案等多样化的内容;有佛经故事、历史故事等艺术素材;也有壁画色彩、技法、构图、布局等艺术手法。它们都是进行现代文化艺术创作的宝贵资源库。这些文化元素已被广泛运用到城市象征、品牌标志、工艺品设计、服装设计、数字出版、动漫、影视、纪录片等现代文化艺术的创作当中,无数中外艺术创作者从敦煌艺术中获得了灵感。
随着互联网科技和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发展,一些高新科技,如沉浸式新媒体、球幕电影等使我们获得了对敦煌文化遗产的全新体验效果。以数字化技术手段展现敦煌文化成为新世纪以来的重要探索,数字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在敦煌文化创意开发的各个方面,例如,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用数字技术制作的《千年莫高》是一部高质量纪录片;《梦幻佛宫》是实景还原文物的大型球幕电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8K画面分辨率的球幕电影节目。此外,已有不少艺术家利用敦煌故事、敦煌元素创作出一些富有特色的动漫作品。
(选自2017年3月13日《光明日报》《敦煌艺术:古为今用谱华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敦煌艺术等由古代无名艺术家们创作的艺术的极强的生命力,开始关注敦煌。
B.敦煌艺术在今天仍然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张大千、潘挈兹、董希文等都曾临摹过敦煌壁画。
C.敦煌石窟艺术门类很多,主要有壁画、塑像、石窟建筑等,但是壁画中又有音乐、舞蹈、飞天、佛像等内容。
D.敦煌石窟艺术中的艺术门类、内容、艺术素材、艺术手法等诸多元素都是现代文化艺术创作的宝贵资源库。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大千在人物画方面形成的新风格,在山水画、花鸟画上泼墨泼彩法大胆的采用,源于敦煌艺术的熏陶和对敦煌艺术色彩的领悟。
B.董希文的油画往往体现出东方式的平面感,其代表作《哈萨克牧羊女》及油画巨制《开国大典》均从不同侧面体现出敦煌艺术的影响。
C.敦煌艺术的影响力不止于绘画方面,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的设计者常沙娜利用敦煌壁画中的元素创作,使其作品富有民族精神。
D.舞蹈家戴爱莲住在张大千家里时,朝夕观摩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揣摩敦煌飞天的意蕴,从中获得了灵感,成功推出了飞天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创作离不开对深厚传统的依赖与传承,20世纪以来,由于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和敦煌学的兴起,为此后多方面的艺术创新提供了滋养。
B.张大千、潘挈兹、董希文、常沙娜等艺术家因长期在敦煌临摹壁画或在敦煌学习过、工作过,他们的作品无一不受到敦煌艺术的深刻影响。
C.敦煌艺术中的文化元素已都被广泛运用到了现代文化艺术创作中的城市象征、品牌标志、工艺品设计、服装设计、数字出版、影视、纪录片等的创作中。
D.敦煌艺术对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滋养和灵感,现代科技也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通过纪录片、球幕电影、动漫作品等形式对敦煌艺术予以展示发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白鹿原》是一部亦因亦革、继往开来的现实主义巨著。它以多方面的成功,证明了现实主义文学不仅具有自我更新的活力,而且还拥有无限广阔的前景。

②就创作态度和创作方法来看,陈忠实像路遥一样,没有被甚嚣尘上的文学“新风潮”迷惑和裹挟,也从来没有丧失对现实主义文学的信心。创作这样一部小说,既需要成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经验,也需要不为时风所移的冷静和清醒。

③陈忠实的成功,首先取决于他能“转益多师”,虔诚而虚心地学习多种模式和风格的现实主义文学的经验。他始终珍惜并学习柳青的文学经验,先后买过许多本《创业史》,无数次研读这部艺术性很高的杰作。对柳青来讲,观察先于想象,身历目见是小说家必须跨过去的铁门槛;他更相信自己的眼睛,更注重对生活和人物的深入而细致的观察,而不是关起门来凭着才气任意挥洒,凭着天马行空的想象随意杜撰。观察需要付出切实的努力,来不得半点马马虎虎的偷懒,所以,柳青才说“文学是愚人的事业”。陈忠实像柳青一样,按照最老实的方式来写小说。如果说,路遥从柳青那里学来了抒情化的叙述方式,那么,陈忠实则掌握了柳青细致、准确、传神的描写技巧。像柳青一样,陈忠实笔下的人物,也是使用錾子在生活的石头上一下一下凿出来的,几乎个个都给人一种雕塑般的坚实感。陈忠实还从巴尔扎克和哈代的长篇小说中、从契诃夫和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中、从《静静的顿河》《愤怒的葡萄》《碧血黄沙》《百年孤独》和《假如明天来临》等多种样态的外国现实主义小说作品中,理解了人与历史的关系,吸纳了新鲜的叙事技巧,领悟到了解决可读性的方法,从而使《白鹿原》成为一部既传统又现代、既庄严又亲切、既有思想性又有可读性的伟大作品。

④小说是人类生活别样形态的历史。然而,历史感的丧失,却是当代小说叙事的一大危机。一些小说家的叙事是封闭而苍白的,是没有背景的——既没有现实背景,也没有历史背景。他们笔下的人物与故事,皆如飘忽的影子,忽焉而来,忽焉而去,仿佛无本之木,只有枝叶,没有根系,缺乏清晰的来路和内在的深度。

⑤然而,陈忠实认识到了历史与小说的密切关联。没有历史的生活是不完整的,没有历史的人物是不真实的,小说可以被理解为“民族的秘史”。这是更真实的历史,是小说家需要深入理解和叙述的历史。陈忠实通过阅读、调查和思考,深刻地理解了他所叙写的历史生活,理解了处于特定历史语境中的人。

⑥在他的理解中,历史不再是僵硬的公式化表述,人也不再是历史干巴巴的填充物,而是有血有肉的复杂生命体。他写出了真实的历史,也塑造出了真实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爱恨与情仇,有冲突与和解。《白鹿原》中的历史,就是真正属于人的历史。其中的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冲突,是丰富的人性以及复杂的关系引发的冲突,而不再是某种观念抽象的冲突。

⑦《白鹿原》在人性的意义上,超越了非人性叙事的狭隘性;在真实性的意义上,克服了教条的历史意识的虚假性。我们从他的叙事中看到了真实的历史和真实的人。

(选自李建军《<白鹿原>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旨趣》,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忠实创作出现实主义巨著《白鹿原》,跟他以路遥为榜样,没有盲目地追逐文学潮流,坚持走现实主义文学道路有很大关系。
B.陈忠实在文学创作中践行柳青说的“文学是愚人的事业”的观点,重视对生活和人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而绝不去运用想象。
C.陈忠实阅读了《创业史》《静静的顿河》《百年孤独》等大量的中外小说作品,虔诚而虚心地学习多种模式和风格的现实主义文学的经验,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D.陈忠实因为很好地吸纳了外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技巧 ,所以能写出既传统又现代、既庄严又亲切、既有思想性又有可读性的《白鹿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③段运用对比论证、事实论证等方法论证了陈忠实创作《白鹿原》取得成功的原因。
B.文章第⑥段论述了《白鹿原》中的历史是真正属于人的历史,其中的人物是有血有肉的复杂生命体。
C.文章最后一段从人性的意义和真实性的意义两个方面概括了小说《白鹿原》的现实意义。
D.文章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在论述了陈忠实创作《白鹿原》取得成功的原因后,进一步阐述了《白鹿原》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旨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鹿原》是对现实主义文学的继承和革新,它的成功昭示着现实主义文学不仅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B.小说是人类生活别样形态的历史,可以被理解为“民族的秘史”。小说家则需要深入理解和叙述历史。
C.陈忠实从柳青那里学到了细致、准确、传神的描写技巧,而路遥则从柳青那里学到了抒情化的叙述方式。
D.历史感的丧失是当代小说叙事的一大危机,一些小说家的叙事没有现实背景和历史背景,看不出写的是哪个时代的故事和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