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讹  诈
梁晓声
老会计半年后退休。
他供职的一家国有公司正在改制。几天来公司经理忙碌又亢奋,老会计却觉得自己似乎是局外人。但他期待着经理找他,因为公司有一笔“小金库”资金,近百万。只有经理和他知道。经理常对他说:“等积累多了,全公司来一次公平分配,每个员工都有份儿!”老会计很感动。
经理陪客都带上他。他不善言谈,也不能活跃气氛。每当经理默默无言地将一只手亲昵地拍在他肩上时,他简直就有点儿暗觉得宠了……
经理终于找他了。他想请经理对“小金库”做出指示,但见经理一副费心劳神的样子,未开其口。经理却主动说:“今晚到我家!别忘带着账本。”经理的一只手在他肩上拍了拍。
晚上。经理与老会计隔桌相对而坐。聊着聊着,经理把两万元钱放在老会计面前,让老会计收好,并说:“给你个人的钱。”老会计一愣。
“别多虑。是从‘小金库’里出的钱……”想起经理曾说过“每个员工都该有份儿”,老会计不再孤疑。他确乎心安理得地收下了。经理笑了。接下来按照经理的指示,他一笔一笔地将“小金库”的钱从账上高明地转移了。
一觉醒来,老会计回忆昨晚的全过程.渐渐地不那么心安理得了。“不好”他终于明白了……自己和钱打了一辈子交道,却从未在钱上动过歪念。如果有朝一日……他还可以在法律面前替自己辫护。
第二天,老会计拎着手提包,径直走到经理那张宽大的办公桌前,把两万元钱轻轻放在桌上,以极低的声音说:“经理,我不能接受这两万元钱……”经理一惊,神色慌.张地去插上办公室的门。
“嫌少是不是?!”
“经理,我……我不是……我真的不是……我只不过……”老会计口拙舌笨起来。
“你,你嫌少也不能这样啊!”
“经理,我发誓我不是嫌少……”老会计面红耳赤了。
经理又拿出一万元,连同老会计放在桌上的两万元一齐替老会计收进了手提包。
经理在老会计的耳上悄语:“你我之间.难道还不能开诚布公么?”经理不容老会计再说什么,左手从背后按在老会计左肩上,右手从背后拍拍老会计的右肩,将老会计亲亲密密地“送”出了办公室……当夜,老会计失眠了。
几天后的中午,老会计在公用电话亭拨响了经理办公室的电话。“经理吗?您现在说话方便吗?”经理正独自在办公室午休,他心虚地用另一只手捂上了话筒。
“方便。可你在哪儿给我打电话?!”
“公用电话亭……经理.您误解我了。我不是嫌少。请您耐心听我解释,我……我……”
“公用电话?……得啦得啦。别解释了!有话当面说!”经理啪的一声挂了电话。老会计在那头手握着话筒发愣。
第二天,老会计收到经理给的一个存折。上面竟然存着10万!
第三天,经理又接到了老会计的电话。老会计在电话里又作解释,说他怎么还会嫌少呢?女儿女婿至今住在一间老平房里,13万元快够他们买套两居室的商品楼房了呀!但事情不是钱不钱的问题啊!
“老流氓!”此时的经理。不是似乎感到,而是确信自己被讹作了。
他恼怒地扯断了电话线……三天后.老会计收到了一份专递信件,其中只有一把缠着纸条的钥匙。纸条上,打印着一处地址。
又过了几天,经理被宣布为新成立的股份公司的总裁。当人们纷纷围向经理碰杯祝酒时.秘书将经理请到一旁,低声说办公室里有电话在等他接。来电话的正是老会计。
“经理,您也会收到一份专递信件。其中有属于你的房子的钥匙,还有那存折。您前两次给我的3万元钱,我存入存折了。容我最后一次解释,我并不嫌少。”‘“喂.喂!”轮到老会计将电话挂断了。
“妈的!”经理咬牙切齿地挤出两个字,心里感到一种将被牢牢地拈住并被步步紧逼地讹作着的恐俱,身体不由得抖了一下。
不久老会计遇害了。
老会计遇害不久.经理被推上了被告席。原因是“雇凶杀人”。在事实面前,他供认不讳。
他的律师替他请求减刑。理由是他杀人的动机受到了一次接一次的讹作。于是律师娓娓讲述讹作过程……站在被告席上的男人双手梧脸哭了。他原本企图将“小金库”的钱以个人的名.义买入公司的股份,10年后会使他成为千万富翁……却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被一个自己一向认为言听计从的人所讹作。
听众席上也有人在哭。是老会计的儿子、女儿和女婿……他们想不通他们的父亲何以会变得那么贪。
那一时刻法庭极静。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老会计最后被谋害是必然的,究其原因,固然是老会计性格不足、表达不明确,但经理的贪婪才是最根本的。
B.小说以“三次电话”为线索,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一波三折,表现了老会计是如何一步一步讹诈经理、最后使经理“雇凶杀人”的故事。
C.小说注重在细微之处表现人物,.从“神色慌张地去插上办公室的门”等细节描写可以看出,经理是一个很擅长演戏且老谋深算的人。
D.小说构思精巧,当经理说”给你个人的钱”时,“老会计一愣”.这句话与后文“从未在钱上动过歪念”形成对比,颇显作者的匠心。
【小题2】小说刻画了老会计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三次提到经理拍老会计的肩,请分析经理这样做的目的和老会计当时的心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28 01:36: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产生和发展,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内容和品质的纬度来看,却并不是呈现为鲜明的向前发展和进步性,而是出现经常性回复或几种形态并存的倾向。

中国海洋小说最初是以对“海洋之神”的想象和描述的形式出现的。庄子的《秋水》就描述了一个“北海若”的海神形象。在被誉为“中国海洋小说之祖”的《山海经》中,海神形成了一个群体,成为各个海域的统治神。这是先民对海洋充满敬畏的体现,先民觉得海洋神圣、怪异、神秘,绝非人类所能接近。于是,海洋就成了神话的一部分。神话叙事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叙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模式,其形态美学则是变异、想象和一定程度纪实的融合,因此艺术风格瑰丽,奇幻。

船的出现改变了古人对海洋的认识,从而也改变了他们的海洋思维。人类坐着船进入海洋,从事海上贸易、海洋探险和海上劳动,撩起了大海神秘的面纱。使大海还原了它本来的面目,对海洋的敬畏之感骤然下降。反映在海洋文学叙事上,那就是奇幻和瑰丽的想象性虚拟构建逐渐被实际内容取代,整个叙事思维大势从空中落到了大地。于是神话叙事的精髓一部分演化为《搜神记》《博物志》等笔记体叙事,而大部分则随着海洋神秘感的消失而渐渐消散。

海洋小说从神话叙事发展到笔记体叙事,反映出古人对海洋认识的深化,同时也表露出他们海洋思维的模糊和矛盾。因为这些对海洋的笔记性叙写,虽然已经淡化了神话色彩,却仍然是以“变异海洋”而不是“真实海洋”为特征。可是随着驾船技术的娴熟化,尤其是到了明朝,人类终于较大规模地进入海洋,郑和七下西洋的海洋实践活动,完全打破了原先由《山海经》等神话叙事书写的海洋世界格局,海洋的神秘和神圣最终被彻底地消解了,代之而起的是人类有了像在陆地上一样的主人的感觉。因此这个时候的海洋小说里,对海洋和岛人的占有、欺凌之类的题材大幅度增加了。

海洋就这样随着海洋活动日趋世俗化,成了现实空间的一部分,再也没有任何奇异可言。可是这个时候以及以后的海洋小说,却并不是完全都变成了现实主义的。综观这个时候的海洋小说作品,除了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叙事继续着“笔记海洋”的文学品质外,还继承了《山海经》的“海洋想象”和“海洋圣洁”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为“海洋神圣-海洋宗教”的神道叙事,这就是中国海洋小说特有的神、魔和海洋相结合的神魔小说。明清时期神魔小说的繁荣反映出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从科学理解又回到了文学体会,海洋又重新变成了一个想象世界和象征对象,人们对海洋的理解进入了文学象征的层次。《西游记》是这方面伟大的代表。

(摘编自倪浓水《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发展轨迹及其审美特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海洋小说最初的形式是神话叙事,风格瑰丽奇幻,体现了先民对海洋的敬畏。
B.中国古代海洋小说有漫长的历史,但其发展轨迹在时间上却不呈现直线发展特征。
C.海洋小说笔记体叙事虽然以实际内容为主,但仍然没有完全摆脱神话叙事的影响。
D.神道叙事继承神话叙事传统,是在人们对海洋有了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的文学回归。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中国古代海洋小说自身发展的轨迹,层层推进,条分缕析,论证思路晰。
B.文章以人们海洋意识的变化为事实基础,阐述了中国海洋小说三种叙事模式的生。
C.例举《山海经》《搜神记》《西游记》等小说,有助于阐明海洋小说不同时期的特点。
D.文章援引郑和下西洋的事例,为笔记体叙事淡化了神话色彩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支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山海经》被誉为“中国海洋小说之祖”是因为书中有对海洋之神的想象和描述。
B.对海洋和岛人的占有题材在海洋小说中剧增说明人们对海洋不再感到神秘和神圣。
C.如果没有船的出现,中国海洋小说将不会获得发展,叙事将保持想象性虚拟构建。
D.神魔小说中作为想象世界和象征对象的海洋,不再体现人们对海洋世俗化的认识。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开放的恐惧

①如果说有一种恐惧来自开放,那么我们很容易把它看作是保守分子的反应。对开放的恐惧显然是极端无自信的虚弱表现,但是,我在这里竭力要表达的恐惧是另外一层含义:即力主开放者在开放来临之后的恐惧,就像一个自由斗士所争取来的自由,反而使他陷于新的困惑与痛苦中。人是常常为自己招来魔鬼的,关于这点我们从儿童故事里就已知道了。一个整天关在屋子里的孩子老是想到森林里去采蘑菇,到河里去游泳,后来他偷偷地来到森林与河边,却遭遇了狼和水妖。结果,这个孩子就回到家,在写着狼的故事和水妖的故事的童话里安全地幻想,他再不愿真的碰见它们了。

②开放的恐惧是一种没有托辞的恐惧。在封闭的文化环境中,人们可以为自己的无能进行辩解,他可以把一切归咎于外在的禁锢,个人就不承担什么责任了。但是开放却让这种推托显得滑稽,因为,你的无能只是你的无能所致,除此你没别的理由,你的一切弱点不是暴露无遗了吗?

③开放的恐惧是一种参照系太多的恐惧。在单一的社会中,人们会很方便地找到现成的原则、方式和楷模,在某种强制和规定之下,他们的个人能动几乎不起什么作用。他们生活得太一致太统一,可是这不是他们的愿望,这绝对不是他们的事。但是开放却把人们赶到一个丰富多样的世界中间,让他们面对五花八门的事物无所适从。人们开始有了很高的欲望,不过这欲望并非是容易满足的,于是他们反而有了受挫感,这受挫感又是不能归咎于外部的。

④开放的恐惧又是一种无人响应的恐惧。在取向统一的社会里,见解是有普遍性的,对普遍见解的不满也是普遍的——专断和反专断,一种声音和反对一种声音,都构成了这个社会思想冲突的两极,这两极都会有相当的响应者。开放社会却完全不同,它是一个多极的世界,多极的世界就是一个分层世界,一个社团世界,一个圈子世界,一个俱乐部世界,一个个人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除了极少数重大问题,绝大多数的事物和见解只和一部分人发生关系,甚至,只和自己发生关系。这样,你若不能引起人们响应,你的声音被其他声音淹没掉,也只是你自己的事,你根本怨不了谁。

⑤开放的恐惧归根到底是自由的恐惧,正是自由把人置于一个没有依赖也没退路的世界当中,由人自己把自己带向未来。我们不妨想一下,在这种孤境里我们能战胜恐惧吗?

⑥但是恐惧恰好是开放社会和自由人的基本特征,恐惧考验我们是否有资格生存在开放社会,是否有资格成为一个自由人。我们将适应这种不找托辞的生活方式,我们将   ⑴  ,我们将 (2) ,最后,我们将在自由选择中勇敢承担自己的责任。

⑦没有恐惧的人不配为人。在迎接开放的同时我们也迎接了魔鬼——恐惧。这个现代的梅菲斯特把我们带出了伊甸园,我们看到阳光的时候也看到了黑暗。从今往后,恐惧将伴随着我们的自由的一生。我们不能像那个孩子,仅通过书本来做自由之梦。

(注)①梅菲斯特:歌德《浮士德》中魔鬼的名字(Mephisto)。
【小题1】第①段中用孩子的故事要阐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③段中的“参照系”是指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分析第④段破折号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关于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所说恐惧是开放者面对开放而产生的新的困惑与痛苦。
B.开放让人无法推托个人的责任从而暴露自己的弱点与无能。
C.欲望让人无所适从,是因为开放让个人的能动起不了作用。
D.多极社会造就见解多元存在与无人呼应,形成了人的孤境。
【小题5】根据②段的内容,完成第⑥段空格处填写,要求上下呼应、语义连贯。
(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本文结构清晰、思路严谨,请就此做具体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题。

我们都是宋朝人

看轻宋朝的人是不懂历史的人,他们眼里只有战争、疆域、王朝荣辱。而严复曾说: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宋人所造就十八九。

我们被称为汉人唐人,没人说我们是宋人。但我们还是汉人唐人吗?粗线条的、气象宏阔的、虽远必诛的……我们更像宋人:商业的、享受世俗生活的、情感细腻的、注重伦理观念的、不喜欢打仗的……严复的意思是说,今日中国,是从宋朝开始形成的;再往前的汉唐,那简直是另一个国家。甚至,武侠小说都很少以宋朝以前为背景,我猜金庸们根本不知道宋朝以前的民间是怎么回事,反倒是宋朝,你只要按照今人的价值观、情感和审美取向来写,其实差不多。

历史连绵不断,但总有一个时代,它如此重要,人们认为它才是今日世界的开端。对欧洲来说,那是文艺复兴时代;恰好也有人说,中国的文艺复兴发生在宋朝。两者的相似,在于人们都发现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西方是人文,中国是伦理,并且都发展起来一种追求世俗生活的商业文化。

 1009年正月初三,宋真宗宣布这天为天庆节,全国放假五天。“百家讲坛”里那位老师断言这个长假意义非凡,它拉动了长假经济,促进消费,甚至促成了北宋经济的起飞。我想他说得在理。唐朝的公务员,干十天休息一天,消费没法拉动。宋真宗为什么要给大家放天庆节长假?因为他觉得要感谢上天。上天在前一年给他降下无数“祥瑞”其实都是他授意导演的。

宋真宗为什么要导演天降祥瑞?因为他要证明与辽国媾和是正确的。宋太祖宋太宗跟辽国打了大半辈子的仗也没打赢,到1005年真宗御驾亲征,居然小赢了一次,赶紧顺风收蓬,跟辽国签订了合约,约定宋辽为兄弟之国,宋作为大哥每年要送给辽小弟30万两白银。以宋朝的富裕程度,30万两不过一点小钱,却买来一百年的和平,合算得很呢。真宗舆论压力很大,道理又跟这帮人讲不通,于是造假,派人这儿埋一块奇石那儿挂一幅“天书”也就是祥瑞。好了你们都瞧见了吧,还是俺有理!那么庆祝一下吧,给大家找点乐子。

写到这里,我想大家都明白了,虽然1009年的汴京没有清明上河图①,但清明上河图并不是天降祥瑞,而是风气和政策积累的结果。其间的关键,是汴京取消宵禁。但宵禁是什么时候取消的?没人知道,因为它并不取决于一道圣旨,而是市场经济与市民生活的发展,让这个中世纪制度逐渐松弛直至形同虚设。

这种风气下,人们心里想的都是过好日子,而不是恶狠狠的杀伐。对外就不用说了;对内,说来我想没人相信,北宋一百多年,政治斗争固然从无间断,居然没杀过一个大臣。固然这是宋太祖的遗嘱,子孙遵行,但如果没有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配合,断无可能。试想,连今天都算上,中国历史上可还找得出这样的时代。因此我说,北宋是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排在第一位。

遗憾的是,这个黄金时代在外族的连番冲击下中断了。历史不可假设,但偶尔假设一下依然令人神往:北宋曾经占有全世界超过一半的财富,她的人民的富裕程度远远超过后来的明清,她的商船队遍及亚洲各海域,她的知识分子崇尚一种优雅可能过于纤细的生活方式,她发展起来领先全世界的技术文明,甚至她的最后一任统治者是一位造诣非凡的书画家和艺术品鉴赏家……如果这个时代不被打断,中国会发展咸什么样子?

即便后来历经那么多苦难.她的精髓依然传承下来,溶入血脉。正如严复当年所要表达的意思:其实我们都是宋人。 选自《杂文选刊》,略有删改

 注①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结合上下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反倒是宋朝,你只要按照今人的价值观、情感和审美取向来写,其实差不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作者花了大量笔墨介绍宋真宗放天庆节长假的前因后果,目的是什么?
3请根据相关文段,从三个方面概括宋朝的主要特点。
4作者否认我们是“汉人唐人”,认为“我们都是宋朝人”,从中看出作者反对什么,主张什么?请结合全文概括回答。
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关于“隐”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易》。其中《遁》卦“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直接描述了贤者为远避小人而退藏隐居的状态。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源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合污,那就只好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对周遭环境消极的妥协,但在这种妥协中,隐居者却常常意外地获得宣扬个人主张,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赢得权力青睐的新渠道。以至到了《诗经》,《小雅·鹤鸣》已经从上层视角,为隐居之人定下了如“野鸣之鹤”的身份,让隐士成为一种受到官方认可的,高尚、贤能、隐藏锋芒的象征。而《卫风·考槃》和《陈风·街门》两作,则更让贤人退隐所代表的逍遥和清高意象深入人心,转化为口耳相传的事迹。。
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则使全身而退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隐”这一行为,便从“存在消弭”的基本概念中,产生了名为“逸”的分支,延伸出“精神自由”的新倾向。
政权更选频繁,社会动荡不定,魏晋六朝三百余年间近乎惨烈的政治斗争与战祸征伐,使作为社会上游存在的贵族和士人阶层深陷社会地位与权力流动的洪流。他们眼见财富和地位不再与生俱来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时殚精竭虑,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正如《晋书》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几乎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后人提起魏晋风流,无不带着艳羡的语气,言必提“‘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色”,殊不知这风雅至极的“烟水色”背后,是多少徒劳无功的苦闷和刻意为之的伪装。
就在这人人自危,连对坐争辩都得规避俗事、政事以避祸的“清谈时代”,玄学家何晏带着一剂名为“五石散”的方药华丽登场,由此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尚,中国隐逸史上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风潮就此发端。
通过服用五石散,魏晋六朝名士展露出种种超乎常理的迷狂状态和极度亢奋的行为:扪虱而谈者有之,路穷而泣者有之,仗剑劈蝇者有之,石发燥热当街裸身奔袭者更有之。所幸彼时人多淳朴,且敬神。面对如此诡异行迹,非但不以为失常,反倒因其敢于不拘礼教而受到尊重,倘若此人再有些才华异禀处,那便成了天纵奇才,甚至神仙托世,从此得以跳出世俗伦理,即使偶有不慎也能蒙混过关。端的是既能娱己,又能避祸,更有甚者还能获传美谈以垂史。种种好处如此,那发散不慎将会导致可怕结果反倒显得有些无足轻重了。无怪此后五六百年时光中,名流逸士皆为此物颠倒,不惜中毒身死而争相服用。所谓“真名士,自风流”,能够将惨淡人事暂抛脑后,而在迷离恍然的通神境界中无所拘束,这样的奇伟功效,试问又有谁能拒绝得了?
在五石散的作用下,魏晋风度成就了一派人人风流自赏、追慕仙姿的奇幻风骨。服散后皮肤敏感,不得不着宽袍大袖被誉为“谪仙气”;药力发散后面色红润、大汗淋漓被称为“烟水色”;连石发导致的精神迷乱和极端亢奋都被赞为“真性情”。不知不觉间,五石散已经成为精致、敏感和脱俗的象征,甚至构成了一个被无数人仰望和效仿的隐形阶层,以至连《太平广记》中都记载着某人当街宛转称热,只为假装自己也加入了那个能够服用五石散的、高贵优雅而敏锐的上游世界的故事。
如果说五石散是一场烟云水色的绮丽幻梦,那由它所带来的种种实际发生的行为和潮流便是中国士人心目中“隐逸之姿”的具象。服散后燥热难耐,必得靠疾走出汗才能抒发,却恰恰暗合传统“隐”观中“遁走避世”的思想,于是当街“疾走”演变成在风景优美僻静处“行吟”的风尚,自在至极,风雅至极,甚至还与西方哲人柏拉图所提的“诗兴狂迷”不谋而合,不经意间成就了了东西方文化最早的契合。
(节选自《心灵的逃亡:中国隐逸文化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易》中的《遁》卦直接描述了当时的贤者退隐的情况,“隐”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古书中。
B.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那最好的选择就是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本原因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
C.《诗经》的《小雅·鹤鸣》、《卫风·考槃》和《陈风·衡门》说明“隐”已经成为公开的并深入人心,转化为人人口耳相传的事迹。
D.魏晋南北朝时的社会现实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只好转面寻求精神上的逃避,追求精神自由,从而产生了名为“逸”的分支。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总体上是以时间为序,论述了中国隐逸文化的起源及其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复杂表现。
B.文章第一段引述《周易》《诗经》等经典,论述了中国隐逸文化的起源,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C.在论述魏音南北朝时期的隐逸文化时,作者着意强调了当时社会背景对士人的重要影响。
D.文章重点论述了魏晋六朝名士服用五石散后的种种表现、效果、影响等,典型例证使读者对当时的隐逸文化有了感性认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学家何晏发明的“五石散”为六朝名上以及后世的隐士们提供了自我麻醉的良药,使他们摆脱了痛苦,获得了自由和赞誉。
B.《太平广记》中记载的某人当街宛转称热,只为假装加入了那个服用五石散、高贵优雅而敏锐的上游世界的故事,说明了魏晋风度的影响力十分深远。
C.魏晋六朝名士服用五石散后表现出的种种超乎常理的迷狂状态和极度亢奋的行为,其实是内心极度苦闷、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真情表现。
D.中国传统“隐”观中的“遁走避世”思想与西方哲人柏拉图所提的“诗兴狂迷”不谋而合,表明中西文化很早就有相通之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哨 兵

成征勋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

听村里人说,这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份南满省委直属的机关报,除了发布最新的党的抗战指示,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靰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猪皮等。收来的皮张先要放到木头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七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来,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靰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靰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靰鞡草,塞进靰鞡鞋里,靰鞡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一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了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了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靰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驴嘴,穿着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选自《五女山》)2016年1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地方特色浓郁,写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泡皮、熏皮、晒皮、蹬皮、刮皮……不厌其烦,重在表现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
B.小说开头只一句,“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语言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营造出紧张的气氛。
C.小说张弛有度,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下敌军不表,介绍张皮匠的身份及张皮匠制作靰鞡鞋的工艺,让读者松了一口气。
D.小说叙述不动声色,善于设置悬念,而结尾处东日文信的疑惑会使读者从头重读,再次体会。
【小题2】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画线一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谈谈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