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开放的恐惧

①如果说有一种恐惧来自开放,那么我们很容易把它看作是保守分子的反应。对开放的恐惧显然是极端无自信的虚弱表现,但是,我在这里竭力要表达的恐惧是另外一层含义:即力主开放者在开放来临之后的恐惧,就像一个自由斗士所争取来的自由,反而使他陷于新的困惑与痛苦中。人是常常为自己招来魔鬼的,关于这点我们从儿童故事里就已知道了。一个整天关在屋子里的孩子老是想到森林里去采蘑菇,到河里去游泳,后来他偷偷地来到森林与河边,却遭遇了狼和水妖。结果,这个孩子就回到家,在写着狼的故事和水妖的故事的童话里安全地幻想,他再不愿真的碰见它们了。

②开放的恐惧是一种没有托辞的恐惧。在封闭的文化环境中,人们可以为自己的无能进行辩解,他可以把一切归咎于外在的禁锢,个人就不承担什么责任了。但是开放却让这种推托显得滑稽,因为,你的无能只是你的无能所致,除此你没别的理由,你的一切弱点不是暴露无遗了吗?

③开放的恐惧是一种参照系太多的恐惧。在单一的社会中,人们会很方便地找到现成的原则、方式和楷模,在某种强制和规定之下,他们的个人能动几乎不起什么作用。他们生活得太一致太统一,可是这不是他们的愿望,这绝对不是他们的事。但是开放却把人们赶到一个丰富多样的世界中间,让他们面对五花八门的事物无所适从。人们开始有了很高的欲望,不过这欲望并非是容易满足的,于是他们反而有了受挫感,这受挫感又是不能归咎于外部的。

④开放的恐惧又是一种无人响应的恐惧。在取向统一的社会里,见解是有普遍性的,对普遍见解的不满也是普遍的——专断和反专断,一种声音和反对一种声音,都构成了这个社会思想冲突的两极,这两极都会有相当的响应者。开放社会却完全不同,它是一个多极的世界,多极的世界就是一个分层世界,一个社团世界,一个圈子世界,一个俱乐部世界,一个个人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除了极少数重大问题,绝大多数的事物和见解只和一部分人发生关系,甚至,只和自己发生关系。这样,你若不能引起人们响应,你的声音被其他声音淹没掉,也只是你自己的事,你根本怨不了谁。

⑤开放的恐惧归根到底是自由的恐惧,正是自由把人置于一个没有依赖也没退路的世界当中,由人自己把自己带向未来。我们不妨想一下,在这种孤境里我们能战胜恐惧吗?

⑥但是恐惧恰好是开放社会和自由人的基本特征,恐惧考验我们是否有资格生存在开放社会,是否有资格成为一个自由人。我们将适应这种不找托辞的生活方式,我们将   ⑴  ,我们将 (2) ,最后,我们将在自由选择中勇敢承担自己的责任。

⑦没有恐惧的人不配为人。在迎接开放的同时我们也迎接了魔鬼——恐惧。这个现代的梅菲斯特把我们带出了伊甸园,我们看到阳光的时候也看到了黑暗。从今往后,恐惧将伴随着我们的自由的一生。我们不能像那个孩子,仅通过书本来做自由之梦。

(注)①梅菲斯特:歌德《浮士德》中魔鬼的名字(Mephisto)。
【小题1】第①段中用孩子的故事要阐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③段中的“参照系”是指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分析第④段破折号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关于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所说恐惧是开放者面对开放而产生的新的困惑与痛苦。
B.开放让人无法推托个人的责任从而暴露自己的弱点与无能。
C.欲望让人无所适从,是因为开放让个人的能动起不了作用。
D.多极社会造就见解多元存在与无人呼应,形成了人的孤境。
【小题5】根据②段的内容,完成第⑥段空格处填写,要求上下呼应、语义连贯。
(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本文结构清晰、思路严谨,请就此做具体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2:12: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望星空

聂鑫森

只要是老天不下雨不落雪,每晚八点,满头华发的耿星河,就必须到楼顶的露台去眺望星空。

他家住在这栋20层楼的顶层,只有顶层才有一个宽大的露台,只有宽大的露台才好安置一台体量不小的远程望远镜,只有远程望远镜才能让他看清那些动和不动的星。

耿星河供职的单位在大西北,代号为“望星空”。60岁本该退休,他和领导软磨硬缠桩,又干了五年。朔地雪冷风寒,过早地染白了他的头发,刻皱了他的脸。

领导和同事祝贺他:“你和嫂子牛郎织女了几十年,也该去朝夕相守了。”

他忽然老泪纵横,说:“牛郎织女都老了,聚与别都习惯了。哎,离开‘望星空’我就再也回不来了。”

“望星空”是不为外人所知的卫星测控中心,从卫星升空直到他完成使命,全方位时它进行跟踪、侧量、控制,以及运行中的故障诊断与维修。他们自称牧星人,浩渺的天宇是牧场,大小星系是河流、溪涧,卫星是天马神骥。

儿子耿小星是本地一家私营企业的董事长,在父亲告老还乡之前,特意为父母在同一社区置办了这套顶层的房子,置办了一架远程望远镜放在露台。“爹,你回到老家,想念老同事了,可以夜夜眺望星空。”

耿星河说:“知父莫如子,好!”

耿星河出生在一个秋夜,正星斗满天,当语文老师的父亲浮想联翩,从古诗“耿耿星河欲曙天”中拈出三个字组成儿子的姓名。姓名似乎成了一个先兆,耿星河读小学、中学时,对天文星象兴趣盎然,是业余天文小组的铁杆成员。耿星河大学读的是宇航动力专业,毕业后因成绩优异分配到卫星测控中心。

几十年飞快地过去了,他和妻子芦管一直是两地分居,如银河两岸凝目相望的牛郎织女,只有探亲时才能团聚。领导多次征求他的意见,要把远在老家的妻子调来,他都婉谢了。他知道妻子离不开那所聋哑学校,离不开一拨接一拨的聋哑孩子。作为一名模范教师,她的口语和手语出类拔萃,为不少残疾的孩子找到了光明,到了“望星空”来她会无用武之地。

耿星河揖别“望星空”时,不禁想起宋词里的两个句子“去也终须去,往也如何往”,心头涌出淡淡的悲凉。他交接了全部资料、图纸、手稿,征得领导同意,只带走了他在内部出版的一本书《卫星机动轨道的测算与修正》,那里面密布着令外人感到乏味的数据,而在他眼力却如至交好友。他在一种复杂的心情中回到故乡,回到妻子和儿子身边。

每晚十时,芦管会准时来到露台,和耿星河并排坐在一把长靠椅上。

“星河,歇歇吧,我想听你讲牧星人的故事。”

“谢谢你。这顶层住房多好,‘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唐代沈佺期《夜宿七盘岭》中的句子。好记性!”

“夫人在古诗词造诣上远胜于我。白天无星可看,承你指点,我专读古人写有关日、月星、风、云的诗。”

“聊解思念之情。”

“是啊!”

“我现在对宇航方面的知识特别感兴趣,因为我的先生是个牧星人。”

耿星河双眼蓦地发亮,说:“谢谢。我来讲一件难忘的事,十多年前的秋风黄瑟时,我国一颗遥感卫星突发故障,在太空中急速翻滚,星上的能源完全消失,只有阳光照射到太阳能帆板时,才有几秒钟信号反债。”

“这可怎么办呀?”

“如果不抓住每次几秒钟的卫星加电时间,注入控制指令,价值十几亿的卫星将成为毫无用处的太空垃圾。”

“哦!”

“经过持续的仿真分析,我们终于掌握了规律,准确预测出卫星最大的供电时间段,于是,我们指令望远号测量船在南半球上捕获卫星,注入遥控指令,让卫星恢复正常运行。你猜,这次太空费了多长时间?”

“猜不着啊!”

“69个日夜!”

芦管像小孩一样鼓起掌来,大声说:“太奇妙了!”

耿星河无端地叹了口气。

“星河,是不是你觉得你像那颗能量消失的遥感卫星,整天闲着,慌慌的?”

“是呀,‘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你还不能称老,还可以做很多有意思的事。”芦管的嘴角忽然露出笑意,说:“你知道吗?

这里的一座青少年宇航科普馆即将建成,有展览、讲座、仿真操作等项目,正招聘义务辅导老师。我报了名,有聋哑学生来参观,我可以给他们讲解。你想去吗?”

“想,培养未来的牧星人,好事。”

“我已经替你报了名。”

“真的吗?”

“真的。”

耿星河禁不住仰天大笑,说:“我太开心了!多谢夫人给我补充电源,你也是了不起的牧星人啊!”

夜渐深,满天星光灿烂。

(摘选自《百花园》2018年第10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简洁明了,既交代了小说的主人公耿星河,又用“必须到楼顶的露台去眺望星空”巧妙点题,充满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在人物对话中多次引用诸如“山月临窗近,天河人户低”等诗句,既点明了人物的知识分子身份,也使得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文学色彩。
C.儿子耿小星特意置办了一套顶层的房子并在露台上安置了一架远程望远镜,小说中的这一情节安排,表现了儿子的孝心,推动了情节发展。
D.少说中耿星河向妻子讲述的用69个日夜营救一颗遥感卫星的故事,在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的同时,还突出了我国航天科技领先世界的主题。
【小题2】耿星河的个性具有哪些特征?请结合小说作概括分析。
【小题3】小说以“夜渐深,满天星光灿烂”结尾有何妙处?请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高 等 教 育
司玉笙
强高考落榜后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儿就行。
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蓬布。强很能干,做的活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作备用。
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戆蛋。
在露天仓垛里,强察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起的蓬布。待老板驾车过来,他已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不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看我修补的蓬布牢不牢。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强就当了经理。
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跑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他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就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块儿共事,就把事办好吧,我这个经理的帽儿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
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淡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哪,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
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外商就道了一声“O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强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抓住强的手紧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你能做好自个儿的事就中……
在一旁的老板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他端起一杯酒,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把母亲接来吧!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运用细节使人物更丰满,语言朴实符合人物性格的需要;没有肖像、心理描写,内容简洁,行文明快紧凑。
B.“强”出身于贫寒的乡村人家,他朴实,却懂得自尊,毫不为港口城市的繁华、美丽所打动。
C.“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的细节,对“强”的作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
D.“强”的母亲懂得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她使自己的儿子具有了那种“比文化高”的东西,因而得到了“老板”的敬重。
E. 作者巧妙地通过“本家哥”与“强”的对比,使“强”这一形象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小题2】请结合文本,分条概括“强”这个人物形象。
【小题3】请分析本文题目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勇于突破人生的边界
盛玉雷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这是杨绛先生96岁时,于《走到人生边上》一书前言里写的话。从价值的坐标出发,人生边缘的确并不意味着终点。探索人生的价值,关键不在于时间的长短;一个人跋涉的远近,最终取决于能不能突破人生的边界。
有一位大学教授,每逢开学都这样向新生讲述学习的意义:如果把人类截至目前的所有知识围成一个圆,那么每个人的学习经历,就是从圆心向外不断伸展的过程;直到有一天,当顺滑的边缘有了凸起,就意味着稍稍延展了人类知识的边界。正是一个又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凸起,才让知识的圆圈愈加宽广,文明的薪火越烧越旺。在相当意义上,人类文明的拓展,就是一次次重构边界、扩展边界的过程。对个体来说,人生价值的飞跃,又何尝不需要对边界的突破与拓展。
然而,突破人生边界的关键一击,往往离不开化茧成蝶般的磨炼。在穿过被称为“海上坟场”的智利合恩角后,船长郭川以诗明志,他“恐惧过、绝望过、崩溃过,但从没放弃过”。女潜水员徐海燕为了让水下长城的奇观重现于世,打破了平淡生活的“合理设定”。现实中,总有一群人行进在人类活动范围的边缘,勇敢地探索着未知的世界,挑战着生命的极限。数据显示,目前,共有数千人登顶珠峰,有数百人进入太空。他们,都可谓人生的突破者。
“将无法实现之事付诸实现,正是非凡毅力真正的标志。”打破边界,单有冒险品质还不够,尤需蓄积不平凡的坚韧。1953年的青藏高原“远看是山,近走是川”,还是公路交通的空白。被称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带领1200多名筑路军民,用手中的铁锹和十字镐向世界屋脊徒步进发。有人问起公路的起点,慕生忠把铁锹往地上一戳,喊道:“我们的帐篷搭在哪里,哪儿就是格尔木。”劈开昆仑山,战胜唐古拉,通过怒江上游的黑河,炸开冈底斯山的石峡……如今,格尔木已经成为青海第二大城市,青藏公路也被冠以“天路”之名。以一往无前的勇毅和决心攻坚克难,“千磨万击还坚劲”,才能创造不朽功勋,书写人间传奇。
哲人有言,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或许,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扬帆远行的哥伦布,但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双眺望远方的眼睛。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并非由窄变宽、由急变缓的河流,更像是奔腾在崇山峻岭间的小溪。与其在看似停滞的人生边界处踟蹰不前、哀婉叹息,莫如果敢地迈开脚步,张开双臂去迎接前方的机遇。
长跑运动中有“极点”概念,意即跑步中会出现呼吸困难、情绪低落、全身乏力等状况,但在熬过临界点之后,跑步者将迎来“第二次呼吸”,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很多时候,我们常在抵达边界前就选择了放弃。在人生的边界上敢于突破、奋勇前行,我们才能越过一个又一个“极点”,收获不一样的风景。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2月6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人类的所有知识能够画成圆的话,人的学习经历就是从圆心向外不断伸展的过程。
B.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生的突破者,如那几百个登顶珠峰、几千个进入太空的人。
C.慕生忠带领筑路军民用铁锹和十字镐在世界屋脊建成青藏公路,靠的是坚韧毅力。
D.人生边界处的最好选择应该是看准节点,适时迈步,张开双臂去迎接前方的机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自然段通过引用名言,自然引出全文的中心话题,即人生边缘与人生价值问题。
B.文章引用大学教授讲述学习的意义的话,为人类文明拓展是边界重构这一观点提供支撑。
C.文章从为什么要突破人生边界和怎样突破人生边界两方面展开,重点是第二方面。
D.文章提出问题后即宕开,由人类文明而转向个体价值飞跃,再论证突破人生边界的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化茧成蝶般的磨炼是突破人生边界的关键一击,可见历经磨炼的人生都是辉煌的。
B.如果没有行进在人类活动范围边缘的一群人,人类社会文明就很难获知未知世界。
C.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双眺望远方的眼,虽然我们不能成为扬帆远行的哥伦布。
D.跑步者熬过“极点”会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这启示我们:人生应勇于突破“极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实践因其强调协调经济与环境关系、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而具有明显的“生态现代化”取向。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开辟排污权交易市场、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中国环保产业在技术水平、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不足。整体上,转型时期的市场经济对于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似乎不能被过高估计。此外,以环境NGO为主体的公民社会的成长在促进环境宣传教育、推动公众参与、改进环境治理等方面,也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作用程度依然有限。
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第十二个和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这些规划纲要中除了明确提出“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目标及其工作安排外,还设置一些重要考核指标。实践证明,这些指标对于政府和经济主体的行为构成较为有效的约束。
此外,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国发展的统筹协调,强调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中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节选自洪大用《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生态现代化—以环境社会学为视角》)
注: 非政府组织英文缩写。
材料二:

注:“十三五”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污染企业和污染源的整治力度,在政策的推动下逐渐加大财政保障力度。预测到2020年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有望达到2.25万亿元。
(选自陆澜清《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规模及环保细分市场前景分析》)
材料三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特征,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实现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完全对应,也是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的战略安排。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环境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环境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做到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现在,人民需要生态产品,就必须把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作为发展应有的内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节选自人民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材料四
英国从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度,到今天重现蓝天白云,成为空气治理成功的典型。半个世纪英国是如何改善空气质量的?
以20世纪90年代为划断,之前,英国政府采取的是“应对式”空气污染治理,空气污染立法大都是在具体污染事件出现后,针对具体污染物才颁布相关法律;之后,英国认识到应对式空气污染治理的种种弊端,继而提出“整体式”空气污染治理。从政府层面,英国中央政府一方面提供宏观的战略指导,提出全国空气质量的目标,规划审查和评估全国范围内空气质量的步骤,划分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辅以各种政策文件进行指导帮助;一方面给出相对微观具体的信息指导和技术指导,为地方政府治理空气污染的具体行动提供帮助。另一个重点在于地方政府,英国地方政府通过实施大量的合作来开展对空气污染的整体治理,这种合作既包括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也包括邻近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还包括政府与社会团体的合作。
(节选自蔡岚《空气污染整体治理:英国时间及借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国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的环境治理目标安排以及考核指标,目的是有效约束经济主体的行为。
B.为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我国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四类主体功能区,并按主体功能区定位评价当地政府绩效。
C.“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针对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D.中国政府对污染企业和污染源加大整治力度同时,也逐步增加环境治理投资,加大财政保障力度。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二图中可以看出2012年同比增速最大,是在环保上投资最多的一年。
B.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生活需要的增长和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
C.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宣传教育和推动参与在生态环境治理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D.英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环境工作提供战略政策技术和部门合作上的指导。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参照英国经验,概括说明我国要实现生态文明应采取哪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