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题。

我们都是宋朝人

看轻宋朝的人是不懂历史的人,他们眼里只有战争、疆域、王朝荣辱。而严复曾说: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宋人所造就十八九。

我们被称为汉人唐人,没人说我们是宋人。但我们还是汉人唐人吗?粗线条的、气象宏阔的、虽远必诛的……我们更像宋人:商业的、享受世俗生活的、情感细腻的、注重伦理观念的、不喜欢打仗的……严复的意思是说,今日中国,是从宋朝开始形成的;再往前的汉唐,那简直是另一个国家。甚至,武侠小说都很少以宋朝以前为背景,我猜金庸们根本不知道宋朝以前的民间是怎么回事,反倒是宋朝,你只要按照今人的价值观、情感和审美取向来写,其实差不多。

历史连绵不断,但总有一个时代,它如此重要,人们认为它才是今日世界的开端。对欧洲来说,那是文艺复兴时代;恰好也有人说,中国的文艺复兴发生在宋朝。两者的相似,在于人们都发现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西方是人文,中国是伦理,并且都发展起来一种追求世俗生活的商业文化。

 1009年正月初三,宋真宗宣布这天为天庆节,全国放假五天。“百家讲坛”里那位老师断言这个长假意义非凡,它拉动了长假经济,促进消费,甚至促成了北宋经济的起飞。我想他说得在理。唐朝的公务员,干十天休息一天,消费没法拉动。宋真宗为什么要给大家放天庆节长假?因为他觉得要感谢上天。上天在前一年给他降下无数“祥瑞”其实都是他授意导演的。

宋真宗为什么要导演天降祥瑞?因为他要证明与辽国媾和是正确的。宋太祖宋太宗跟辽国打了大半辈子的仗也没打赢,到1005年真宗御驾亲征,居然小赢了一次,赶紧顺风收蓬,跟辽国签订了合约,约定宋辽为兄弟之国,宋作为大哥每年要送给辽小弟30万两白银。以宋朝的富裕程度,30万两不过一点小钱,却买来一百年的和平,合算得很呢。真宗舆论压力很大,道理又跟这帮人讲不通,于是造假,派人这儿埋一块奇石那儿挂一幅“天书”也就是祥瑞。好了你们都瞧见了吧,还是俺有理!那么庆祝一下吧,给大家找点乐子。

写到这里,我想大家都明白了,虽然1009年的汴京没有清明上河图①,但清明上河图并不是天降祥瑞,而是风气和政策积累的结果。其间的关键,是汴京取消宵禁。但宵禁是什么时候取消的?没人知道,因为它并不取决于一道圣旨,而是市场经济与市民生活的发展,让这个中世纪制度逐渐松弛直至形同虚设。

这种风气下,人们心里想的都是过好日子,而不是恶狠狠的杀伐。对外就不用说了;对内,说来我想没人相信,北宋一百多年,政治斗争固然从无间断,居然没杀过一个大臣。固然这是宋太祖的遗嘱,子孙遵行,但如果没有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配合,断无可能。试想,连今天都算上,中国历史上可还找得出这样的时代。因此我说,北宋是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排在第一位。

遗憾的是,这个黄金时代在外族的连番冲击下中断了。历史不可假设,但偶尔假设一下依然令人神往:北宋曾经占有全世界超过一半的财富,她的人民的富裕程度远远超过后来的明清,她的商船队遍及亚洲各海域,她的知识分子崇尚一种优雅可能过于纤细的生活方式,她发展起来领先全世界的技术文明,甚至她的最后一任统治者是一位造诣非凡的书画家和艺术品鉴赏家……如果这个时代不被打断,中国会发展咸什么样子?

即便后来历经那么多苦难.她的精髓依然传承下来,溶入血脉。正如严复当年所要表达的意思:其实我们都是宋人。 选自《杂文选刊》,略有删改

 [注]①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结合上下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反倒是宋朝,你只要按照今人的价值观、情感和审美取向来写,其实差不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作者花了大量笔墨介绍宋真宗放天庆节长假的前因后果,目的是什么?
3请根据相关文段,从三个方面概括宋朝的主要特点。
4作者否认我们是“汉人唐人”,认为“我们都是宋朝人”,从中看出作者反对什么,主张什么?请结合全文概括回答。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37: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历史,常常于无声处照亮未来。两千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拉开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序幕,也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自此“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今天,沿着茶马古道、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故道,“一带一路”倡议正在编织出沿线国家深化交往的全新图景。历史与现实昭示人们,开放是民族成长的催化剂,文明更因交流互鉴而绽放异彩。丝绸之路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一带一路”建设倡导的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理念,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和参与。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三年来,已有7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积极响应,30多个国家与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2015年,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双边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的直接投资额近150亿美元。“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相关国家和人民带来丰厚福利。“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中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目前,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投行”正式运营,丝路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陆续组建;中泰铁路、土耳其东西高铁、匈塞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加快推进。仅以2016年上半年为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达514.5亿美元,同比增长37%。凡此种种,映照着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真诚落实,更彰显出相关合作的巨大潜力。

(摘自《人民日报·奏响“一带一路”的时代和声》,2016年7月27日)

材料二 

斯诺普科夫认为,“一带一路”战略不仅给白俄罗斯带来了发展机会,也带来了中国的发展理念和人文精神。斯诺普科夫表示,中白工业园是目前中白两国最重要的合作项目,它集合了很多创新型的企业,对白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他说,中白工业园的政策不仅是面对中国的企业而且是面对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企业。中白工业园的优惠政策是前十年免税,后十年的税减半。

(摘自央视新闻《斯诺普科夫:“一带一路”拉近欧亚大陆》,2015年7月26日)

材料三 

《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综合了包括经济基础、社会风险、政治风险、中国因素、能源因素和环境风险在内的六大维度上的37个具体指标,全面量化评估了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的程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旭在发布会上表示,与2016年的评估相比,2017年,高风险和较高风险的国家均有增多,低风险和较低风险国家则有所减少。从区域来看,较高风险的投资地区仍在南亚、西亚和北非,投资风险较明显提升的区域是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但是,从整体看,中东欧的投资风险仍然较低。根据《报告》,这些变化主要归因至三个方面:一是欧元的大幅贬值对中东欧等国的汇率变化产生较大影响,二是欧美对俄罗斯采取的经济制裁产生各种后果,三是国际油价下跌打击了资源国家的经济。

(摘自中国证券网《人民大学评估报告:“一带一路”首重能源合作》,2017年1月15日)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不一,时间不同,但都聚焦“一带一路”战略,说明最近几年我国政府对“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视。
B.材料一,记者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及下定义等说明方法对“一带一路”进行了详细报道,为我们展现了国家战略。
C.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白俄罗斯认为“一带一路”给他们带来了发展机会,他们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非常支持的。
D.材料三,《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出自知名学府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团队,从某种角度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一带一路”战略,而且都认为该战略必将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中国应该加大与其他各国的经济合作力度。
B.三则材料的有纸质媒体,也有网络媒体,它们对“一带一路”报道的侧重有所不同,但对事件的报道都较为客观真实的。
C.材料一先是回顾历史,然后联系现实,引出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介绍,指出中国以此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
D.材料二,中白工业园作为目前中白两国最重要的合作项目,惠及中白两国,促进了中白两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E.材料三对《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进行了分析,分析指出,由于投资地区的投资风险增加,所以导致欧元的大幅贬值。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从不同角度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认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堂  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B.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C.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D.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E.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小题2】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小题3】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可以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传感器、算法和数据。但是,数据本身深受制度影响。如果制度能够充分保护人的言论自由和隐私权,人们的表达就会比较充分。但是,一旦人们知道他的隐私权不受保护,表达就会留有余地或者会自我保护。于是大量数据是得不到的,即使能得到也是不真实的。于是,同样的技术在不同场景得到的数据可以大不相同。

侵犯隐私权的主体有两大类:一类是政府,一类是具有垄断地位的大公司。我们知道美国联邦政府出于反恐的需要从谷歌和苹果拿数据,但这两家公司坚决抵制。如果站在反恐的一面,你会认为这两家公司没有道理,但是它们坚持的是最基本原则,关系到全社会对使用数据和信息的态度。只有保护隐私,整个社会的运作才是正常的。2018年3月下自媒体披露,英国剑桥分析公司在2016年通过脸书盗窃和滥用五千多万个人的数据,有效地帮助了美国总统特朗普成功竞选,这一丑闻揭示大数据、人工智能是把双刃剑,可以对社会造成巨大破坏。大数据的发展不一定在所有方面都是有利于社会的,取决于谁在用,用在什么地方,用来做什么,怎么用,等等。现在欧盟国家正在试图起诉并限制谷歌和脸书,原因就是担心这种垄断性质的企业拿到数据之后,会不会造成重大负面后果。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深受制度的制约。人工智能可以走多远,也严重受到制度的制约。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引起新一轮大规模的自动化,比如无人工厂、无人车队、无人飞机队。但是,它们会不会在社会中普遍出现?这不仅是一个纯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制度问题。因为当它出现之后,会淘汰一大批企业,有大量的人会失业。比尔·盖茨曾经做过有关讨论,他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想法,向机器人征税。他说把每一个机器人当成一个人,你雇用了机器人,机器人就需要付所得税,用所得税补贴给失业工人。作为一个原则,他是对的。不补贴失业者,自动化一定会引起社会冲突,导致社会混乱。

可见,自动化不一定能改进社会福利,而且可能破坏社会福利。大量的人失业,严重的贫富不均,这种不平等会导致尖锐的社会矛盾。而这种不平等是因为在技术发展之后,制度没有相应地跟上。

另一方面,制度影响国家的基础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任何对科学研究和教学自由的限制都会压制人工智能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数据收集会受到约束或扭曲,科学探索包括人工智能的研究也都会受到约束。基础学科发展会受到阻碍。总之,制度影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同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自身的发展又影响制度。当人工智能普遍应用之后,全社会的生产方式会发生变化,资源配置也会发生变化,这反过来会影响制度。人工智能会影响全社会的效率,影响产业结构,由此影响制度。因此,任何国家,如果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落后,也会导致它的制度跟着更落后。

(摘编自许成钢《人工智能、工业革命与制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数据本身深受制度的影响,所以,同样的技术在不同的场景得到的数据可以大不相同。
B.人工智能可以走多远,多少会受到制度的一点制约。
C.自动化不一定改进社会福利,而且还可能破坏社会福利,这与制度能否跟上技术的发展有关。
D.一个国家,如果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落后,也会导致它的制度跟着落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谈制度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举事实,讲道理,有理有据。
B.文章论述制度和人工智能的相互制约关系,重点议论大数据、人工智能影响制度的发展。
C.文章举英国剑桥分析公司帮助特朗普成功竞选的丑闻,是为了说明人工智能、大数据可能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D.关于人工智能会引起的自动化现象,文章客观地论说了它会带来的不同结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人们一旦知道他的隐私权不受保护,他的表达就不会很充分。
B.侵犯隐私权的主体有两大类:政府和有垄断地位的大公司。当意见不一致时,公司应服从于政府。
C.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会引起新一轮大规模的自动化,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制度问题。
D.比尔·盖茨认为补贴因人工智能而产生的失业者,自动化就不会引起社会冲突与混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行将消逝的物语:油纸伞

李振南

每当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深夜里听那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的思绪便会穿越时空,抵达江南小镇的小巷和它的油纸伞。

在我的脑海里,油纸伞是江南最美丽也是最遥远的一个梦了。记得儿时,在滴滴答答的雨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纷至沓来,让人恍然进入梦境。现在,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也只有在以假作真的影视画面里,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

油纸伞,它于何时何地发明,又是哪一个独具慧心的匠人所造,现已无从考证。但我想,油纸伞的出现,一定是在江南,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很容易使人产生创造的灵感。于是,一把把油纸伞,从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出,伞下的人或是明眸皓齿的女子,或是一袭青衫的书生,静静地在雨中沉思遐想或踟蹰彷徨,那么宁静,那么典雅。或是两把油纸伞交错磕碰而过,蓦一回首,便擦出了爱的火花,产生了如水的柔情。正像在《雨巷》里徘徊的诗人,苦苦等待着眼睛里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也正像民间传说中的《白蛇传》里,是油纸伞演绎了许仙、白娘子的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油纸伞走向乡下,肯定是《白蛇传》以后的事了,这种竹木结构,用纸糊成的雨伞,都无一例外地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丝刺鼻,那黄黄的颜色,温暖着打伞人的心。记得,小时候乡下农人的家里,多半都是有一把油纸伞的。现在,我想起来,我家也有一把手柄长长的油纸伞,虽然不知道使用了多少个年头,伞面也已破旧,然而孩提时每每撑开,总会有山水的味道,有亲人的味道,在雨中一路追随陪伴。

我家的油纸伞属于祖传或是母亲陪嫁过来的,我至今仍不得而知。按照我们这里的乡风,油纸伞是“有子生”的谐音,是吉祥的象征。所以,过去在闺女出阁时,其父母总要送上一把油纸伞讨个吉利。我家门角里的这把油纸伞是不是母亲的陪嫁物,我一直没有问过,那时也不懂得问。

过去,乡下的油纸伞,一般是妇女和儿童的用物,成年男人的遮雨工具是箬笠、蓑衣,他们讲究的是实用,不需要诗情画意的伞。我儿时使用油纸伞都是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又大又笨重的油纸伞,它的重量和宽度早已压过我弱小的肩头,有时候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将它撑开。在斜风骤雨中,油纸伞和人都晃荡在乡间泥泞的土路上,这时,雨模糊了视线,风吹淡了田园的颜色,雨和伞构成一组天然的乐器,雨在伞背叮叮咚咚地敲打着音乐,此起彼落,使寂寥中的行人有了一份乐曲的慰藉。

油纸伞仅陪我走过童年和少年的时光,从尼龙雨衣的出现,它便被搁置在每户人家的墙角、厨背而渐渐地破损、霉变,直到永远地消失。如今,油纸伞早已被式样繁多的自动伞、折叠伞所取代,它们做工精细,变化无穷,如五彩的花朵在大街上、小巷里、阡陌中次第开放。虽然我清楚地知道,它们也源于油纸伞的构想,是油纸伞的沿袭,但已缺乏了油纸伞的诗意。因为它们已没有了木质的温润,油纸的芬芳;没有了其张开时的热烈、坦诚和闭合时的羞涩、含情脉脉,已缺失了一个民族的古典情怀。所以,当若诗若梦的油纸伞逝去后,我们就再已无缘读到一首像《雨巷》那样令人心澄眼热的诗歌和一个像《白蛇传》那样缠绵悱恻的故事。

(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以江南春雨和江南梦境引入,一开始便营造出诗意的氛围。而现在梦境远去,只见赝品,又给文章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B.油纸伞“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丝刺鼻”,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纸伞特有的江南韵味。
C.文章写了对于油纸伞是母亲陪嫁物的猜测,巧妙地表现了“乡风”,又说明了这把油纸伞在家里人心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D.作者深情追忆小时候在乡下使用过的油纸伞,特别写到了雨和伞敲打出的音乐。这样表达既写实,又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写“自动伞”、“折叠伞”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文本,探究“油纸伞”的丰富内涵,并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 ,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如果文字消亡了,这个国家和民族文明发展的根基就消失了。
B.清末民初以来,受外部因素影响,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抱着否定的态度,并且他们提出的相关论调也很有市场。
C.与拼音文字相比,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它不仅表达概念、内涵等,还给人带来一定联想。
D.近年来,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的探索,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让他们学会思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表明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令人信服。
B.文章引用某些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汉字可能无法适应信息化挑战。
C.文章在论证汉字教学时,强调应该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合理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
D.文章结尾处与首段呼应,论述了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相关建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实中,人们书写汉字的机会渐少,而提笔忘字的现象屡增,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
B.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拼音教学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但这种做法值得深思。
C.“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等汉字教学方法,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值得提倡。
D.创新汉字教学方式方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