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一年365天,我们为什么要把归乡的日子选择在春节?这个问题,牵涉到中国时间的秘密。
过去二十年,我一直在研究中国古代历法中节日的排列。最后我发现了中国古代人时间生活的秘密:一年之中,前半年为重;半年之中,前三个月为重;12个月当中,奇数月份为重;一月之中,前半月为重。这个排列有两个变例:一是八月份,宋代开始,中秋节成长为大节;另一个变例就是十二月,十二月是偶数月,但节日分量很重,并且集中在后半月,这和来年一月份的前半月结合在一起,构成中国古代时间生活最大的一个节期。
中国古人依照_______的原则,给自己的时间生活划分出了鲜明的节奏。当这一原则具体展开于一年的农业生活中时,我们会看到,中国古代节日具有怎样鲜明的内在节奏!一月之中,当人们为前半月的节日忙碌过后,后半月的平静生活显得非常可贵。当后半月的生活显得过于平静,下一个月新的节日期已经来临。当一个节日较多的月份结束后,到来的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少的月份。然后到来的又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多的月份。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年之中,当万物萌生的春季这样一个节日繁多的季节结束后,是稳定的成长,是夏季这样一个节日相对减少的季节。而当收获的金秋来临,同时到来的是又一个节日的盛季。而那之后是冬季,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节日排列由相对减少到伴随着新年即将来临而转入迎新的准备期。一年中节日的最高潮将在这之后如期到来。这一切构成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节日生活的内在节奏。一月又一月,一年复一年,这一内在节奏,与大自然的四季变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与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日传说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先民的时间轨迹雕上了美丽的刻度。这一内在节奏,有如万象喧然与处子般宁静的契合,有如一曲美丽的乐曲。八月中秋是中间华美的变奏,而十二月后半的节日集中期与来年正月前半月合而为一,构成一年中澎湃激扬的节日高潮。
这就是中国时间的乐章。而“年”是我们一年时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在中国人的时间生活中,它占有绝对性地位。而这个地位,是千百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中国人文化积累的结果。早在殷商代,已经有了近似于“年”的观念。人们在年终会开展大型祭祀活动,祭祀天地山川和祖先神灵。到了周代,尽管“年”的日期和今天有所不同,但过法已经有很多相似之处。时至今日,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过年虽说已不像从前那样隆重,但是从那个时代起,年已经是一家人、一族人欢聚一起共度良辰的日子。
两千年多少朝代兴替,两千年多少世事沧桑;“年”却一直留下来,并且不断生长,成为民族的传统被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国人的节日传统。它渗透进了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人无论如何不肯放弃的传统。
(取材于刘晓峰《家与年:解读中国文化的深层密码》)
【小题1】【小题2】下列最适合填在第三段划线位置的一项是
A.轻重相宜
B.阴阳交替
C.动静交替
D.四季更迭
【小题3】【小题4】下列表述不属于中国时间乐章特点的一项是
A.它逐月恒定更替,乐调平稳流畅。
B.它演进有序又不缺乏变奏。
C.它与大自然四季的变迁息息相关。
D.它合乎先民时间生活的内在旋律。
【小题5】【小题6】下列不属于把归乡的日子选在春节的原因的一项是
A.年是一年时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
B.人们要在一年之初为这一年做打算。
C.年是家人、族人欢聚一堂的日子。
D.年作为节日传统已渗透进国人的血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4 06:06: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老人的金表
周海亮
老人患上了脑血栓后遗症,行动非常不便。
老人有一块怀表,金的。表是老伴年轻时送他的礼物,黄澄澄的表壳,银亮亮的表链,打开时,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老人喜欢一边看电视一边摩挲着那块表。表让老人心安,老人把表壳磨得光滑锃亮。
儿子从来不给老人钱。他知道老人要钱毫无用处。
老人不仅行动不便,而且似乎有些痴呆。老人每天守着电视机,脑子里一片混沌。
儿子一家要去很远的地方旅游,老人自然是不去的。儿子在冰箱里塞满了食物,儿媳为老人准备了足足可以穿上半个月的干净衬衣,老人的孙子甚至为老人准备了玩具。我们三五天就会回来,儿子对老人说。
老人点点头。他目光懵懂。他的一只手,正轻轻地摩挲着那块表。
老人呆在家里,看一会儿电视,吃点饭,然后睡觉。
可是儿子走后的第二天,邻居就敲开了门。他拿着一张明信片,他说这张明信片贴在您家门上。他告诉老人说这是催缴电费的通知,如果三天之内仍然不能将电费交上的话,他们就会停电。
可是,我不会交。老人说。
您有钱吗?邻居问他,我可以替您交上。
我没有钱。老人说,我儿子说他很快就会回来。
老人将明信片扔在桌子上,将身体镶进沙发。他的一只手摩挲着他的怀表,眼睛盯着电视,脑子早已经熟睡过去。
第二天夜里,家里来了盗贼。他认为家中空无一人,可他弄出的声音惊动了老人。老人打开电灯,盗贼无处可躲。
把家里的钱都交出来!
家里没钱。老人说,我儿子从来不给我钱。
存折呢?
他们拿走了。
盗贼环顾屋子,看到书桌上的笔记本电脑。他走过去,将电脑折叠。他要拿走这台电脑,他不想毫无收获。
如果你要抢走什么东西的话,我就拧下你的脑袋。老人说。你说什么?盗贼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你敢拿走屋子里的任何东西,我就拧下你的脑袋!老人从旁边抓起拐杖,逼视着近在咫尺的年轻的盗贼。
盗贼害怕了。老人的无畏让他心悸,两腿颤抖。可他还是掏出了刀子。他挥舞着刀子对老人说,如果你敢乱来,我就宰了你!
老人坐下来,从怀里掏出他的金表。家里只有这块表属于我。老人说,如果你要抢,就抢走这块表吧!
你说什么?
你可以抢走这块表……表是老伴年轻时送给我的礼物,她多年不在,这块表也就没有用了。老人说,听我儿子说这块表能值一万多块钱,可是现在我只跟你要一百块……
你跟我要一百块钱?盗贼怔住了。
是的。老人说,我得替儿子把电费交上。不然的话,待他们旅游回来,家里会漆黑一片……
……
儿子、儿媳和孙子在第五天的夜里准时归来。一进小区他们就看到一窗灯火。
他们看到了桌子上的明信片。儿子拍拍脑袋,说,走得太急,竟忘记了去银行交电费!奇怪,他们怎么没给咱家停电呢?
老人说,我去了银行,我帮你交上了。
你去了银行?儿子吃惊地说,你一步一颤地去了趟银行?
去了两趟。老人说,第一趟,我忘了带存折。
可是你哪来的钱?
我卖掉了金表,老人面无表情地说,卖了一百块钱。
门外传来敲门声。一位素不相识的小伙子站在门口,手捧一块表,忐忑不安地对老人的儿子说,前几天我在街上,捡到一块金表……我知道表是老人家丢的,现在我把它还给你们。
椅子上的老人朝这边看一眼,咧咧嘴,笑了。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小题1】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描写的作用。(4分)
————————————————————————————————————
【小题2】简析“明信片”在作品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除了运用描写手法刻画老人的形象外,还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老人?试作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试分析题目“老人的金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未婚妻
(法)奥杜
度过了几天假期之后,我要回巴黎了。
当我走进车站,火车已挤满了旅客。我发现靠近车门坐着的旅客旁边,有一个空座位,但上面放着两个大篮子,里面的鸡和鸭子把头伸在篮子外面。
我犹豫了好一会儿之后,决定走进车厢。我说,很对不起了,让我来把篮子移开。可是一位穿着工作服的农民对我说:“小姐,请等一等,我就来把它们从这里拿开。” 当我把放在农民膝上的水果篮子提在手中时,他轻轻地把两篮家禽塞在凳子下面。
我坐下以后,坐在我对面的旅客问农民是否他把家禽带到市场上去卖。农民回答说:“先生,不是的。后天,我的儿子就要结婚,我把鸡鸭带来送给儿子。”
他脸上显出幸福愉快的神情。他看了看周围的人,仿佛要向所有的人们表达他自己的快乐。另外的旅客都留心倾听,他们似乎听了之后感到很高兴。只有一个老媪是例外,她占了两人的座位,枕着三个枕头,正在叱骂拥塞在车厢中的农民。
火车开动了。刚才说话的旅客开始阅读报纸。这时农民对他说:“我的儿子在巴黎,他是一家商店的职员,将和一位小姐结婚,她也是一家商店的职员。”
这个旅客把已经打开的报纸放在膝上,问道:“未婚妻美丽吗?”
农民说:“不知道,我还没有见过她。”
这个旅客有些惊讶,又说:“真的吗?假如她长得丑,使你不喜欢,将怎样办?”
农民回答:“这种事情可能发生,但我相信,她会使我们喜欢,因为我们的儿子很爱我们,他不会娶一个难看的妻子。”
农民的妻子又补上一句:“再说,既然她使我们的儿子腓力普喜欢,她也会使我们喜欢的。”
农民的妻子转过身来向着我,我看到她一双柔和的眼睛中充满着微笑。
她想知道我是否也去巴黎,当我回答说也是去巴黎时,这个旅客就开玩笑了。他说:“我打赌:这位小姐就是未婚妻,她是来迎接她的公公婆婆而没有介绍自己使他们认识。”
所有的眼睛都向我注视,我羞得面红耳赤,这时农民夫妇同声说:“唉!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将非常高兴。”
  我向他们说明这完全是误会。可是这个旅客提醒他们,说我曾沿着火车走过两次,好像我是尽力找认什么人;又说我在登上车厢前是多么犹豫迟疑。
所有的人都笑起来,我在困窘中解释说,这个座位是我能够找到的唯一的座位。
农民的妻子说:“这没有什么关系,你使我非常喜欢。假使我们的媳妇能像你那样,我将多么高兴。”
农民接着说:“是啊,我们的媳妇最好能像你。”
这个旅客对于他自己的这番笑话感到得意,他带着开玩笑的样子看了我一眼后,对农民夫妇说:
“你们相信我没有弄错。当你们到达巴黎时,你们的儿子会对你们说:‘这位就是我的未婚妻。’”
他说完后,放声大笑一阵,便往凳子里边一坐,开始专心读他的报纸了。
过了一会儿,农民的妻子完全转身向着我;她在她带来的篮子底层找寻一会儿,便拿出一块煎饼。她一面请我吃煎饼,一面对我说,这煎饼是她今天早晨亲手做的。
我不知怎样辞谢才好,只得采用夸大的方法,把伤风说成发烧,她才把这块煎饼放进篮子的底层。
接着,她又请我吃一串葡萄,我不得不接受了。
当火车在一个站停下时,我很难阻止农民下车为我购买一杯热的饮料。
我看到这一对好人一心只想爱他们儿子所选中的未婚妻时,自己因不是他们的媳妇而感到遗憾。他们的爱情使自己觉得多么温暖。我是孤女,从未见过父母的慈容;而和我一起生活的人,谁都对我漠不关心。
我惊异地看到他们的眼光时时注视在我身上,好像他们是在爱抚我那样。
到达巴黎时,我帮助他们把篮子从车上搬下来,并领他们向出口处走去。
我看到一个身材高高的青年向他们扑过来,用双臂抱着他们时,我就稍稍离开他们远一些。他热情地吻着他父亲,又吻着他母亲。
他们在前面走着,我在后面跟着。
他像他父亲,一双眼睛鲜明快乐,笑声爽快而响亮。
外面,天几乎全黑了。我撑起大衣的领子。我落在他们后面,稍离开他们几步路。这时,他们的儿子去雇一辆车子。
农民爱抚着一只美丽的花母鸡的头时,对他妻子说:“假如我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媳妇,那么我早就把这只花母鸡送给她了。”
是啊!假如我早知道……”
农民的妻子向着已走出车站的长长人群做手势,眼睛望着远处说:“她已随着人群走了。”
正在这时,他们的儿子已雇到一辆车子回来了。他看起来长得身强力壮,性情温和,我想他的未婚妻一定是很幸福的。
他们的车子消失在黑暗中,于是我沿着每一条街道慢吞吞地走去。孤零零的我不由自主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我已二十岁了,还没有一个人来向我谈过爱情。
(选自《世界名人散文精华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有删改)
【小题1】“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小题2】作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人物对比的两个例子,并分别谈谈其艺术效果。(5分)
【小题3】文中两处画横线的文字对农民夫妇的描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后一处文字对深化作品主题有何意义?(6分)
【小题4】综观全文,作品表现了“我”这个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读经与读史
鲁 迅
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岂但“读”而已矣哉,据说还可以“救国”哩。“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也许是确凿的罢,然而甲午战败了——为什么独独要说“甲午”呢,是因为其时还在开学校,废读经以前。
我以为伏案还未功深的朋友,现在正不必埋头来哼线装书。倘其咿唔日久,对于旧书有些上瘾了,那么,倒不如去读史,尤其是宋朝明朝的历史,而且尤须是野史;或者看杂说。
现在中西的学者们,几乎一听到“钦定四库全书”这名目就魂不附体,膝弯总要软下来似的。其实呢,书的原式是改变了,错字是加添了,甚至于连文章都删改了,最便当的是《琳琅秘室丛书》中的两种《茅亭客话》,一是宋本,一是四库本,一比较就知道。“官修”而加以“钦定”的正史也一样,不但本纪咧,列传咧,要摆“史架子”;里面也不敢说什么。据说,字里行间是也含着什么褒贬的,但谁有这么多的心眼儿来猜闷葫芦。至今还道“将平生事迹宣付国史馆立传”,还是算了罢。
野史和来说自然也免不了有讹传,挟恩怨,但看往事却可以较分明,因为它究竟不像正史那样地装腔作势。看宋史,《三朝北盟汇编》已经变成古董,太贵了,新排印的《宋人说部丛书》却还便宜。明史呢,《野获编》原也好,但也化为古董了,每部数十元;易于人手的是《明季南北略》《明季稗史汇编》,以及新近集印的《痛史》。
史书本来是过去的陈账簿,和急进的猛士不相干。但先前说过,倘若还不能忘情于咿唔,倒也可以翻翻,知道我们现在的情形,和那时的何其神似,而现在的昏妄举动,胡涂思想,那时也早已有过,并且都闹糟了。
试到中央公园去,大概总可以遇见祖母带着她孙女儿在玩的。这位祖母的模样,就预示着那娃儿的将来。所以倘有谁要预知令夫人后日的丰姿,也只要看丈母。不同是当然要有些不同的,但总归相去不远。我们查账的用处就在此。
但我并不说古来如此,现在遂无可为,劝人们对于“过去”生敬畏心,以为它已经铸定了我们的运命。Le Bon生说,死人之力比生人大,诚然也有一理的,然而人类究竟进化着。又据章士钊总长说,则美国的什么地方已在禁讲进化论了,这实在是吓死我也,然而禁只管禁,过却总要进的。
总之:读史,就愈可以觉悟中国改革之不可缓了。虽是国民性,要改革也得改革,否则,杂史杂说上所写的就是前车。一改革,就无须怕孙女儿总要像点祖母那些事,譬如祖母的脚是三角形,步履维艰的,小姑娘的却是天足,能飞跑;丈母老太太出过天花,脸上有些缺点的,令夫人却种的是牛痘,所以细皮白肉:这也就大差其远了。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八日
注:①一个阔人:指章士钊,时任北洋军阀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积极鼓吹尊孔读经。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小题2】根据文本内容,正史与野史、杂说有哪些不同?作者主张读野史和杂说的目的和理由是什么?(6分)
【小题3】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画线文字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警告的枪声
杰克·考克斯
彼得森在冰面上慢慢地爬行,他停下来休息,把注意力从悄悄跟踪的海豹身上移开。很快,他对冈纳的妒忌又涌上心头,以至心神不安。彼得森在记忆中就一直痛恨冈纳。
他们是在瑞典海岸附近的岛屿上一块儿长大的。不论做什么,那个聪明的、比他小两岁的冈纳总是要比迟钝的彼得森强,例如,冈纳在学校里得过许多奖;冈纳被选送去首都斯德哥尔摩参加加冕庆典;冈纳早早就获得领航员证书……
彼得森最近对冈纳的怨恨是由渡轮工作引发的:冈纳已经收到大陆旅行合同,而彼得森多年来对这份夏天的工作一直梦寐以求。
彼得森恶狠狠地摆脱掉心中的怒火,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到海豹身上。作为一个熟练的猎人和渔民,他娴熟而又小心翼翼地穿过亮晶晶的冰面。
那只海豹舒适地躺在温暖的阳光下,距离彼得森约一百米远,已经在射程之内。但它紧靠冰块的边缘,如果彼得森不能一枪打中,它就有可能逃脱。身穿白色风雪服的彼得森在冰面上很有隐蔽性。他扭动身体,慢慢地把来福枪一英寸又一英寸往前推,将它架在宽宽的有黄铜底板的滑雪板上,枪上套着一个伪装用的小帆布网。他爬上一块冰,舒服地趴在冰角上。
通过白色帆布网上的小孔,他沉着迅速地瞄准海豹头后部,扣下了扳机。只听见两声劈啪声,海豹一阵阵地痉挛,然后身体翻转,倒向了一侧。
每年春天,岛上的男人都要出去捕海豹,这是他们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捕猎的那几周里,他们的生活不仅艰苦而且危险,但一直要干到刮起南风、慢慢增强的阳光开始融化冰块为止。因此岛民们必须小心翼翼地观察冰块,因为悄悄跟踪海豹的人也许会突然发现自己所在的浮冰正在漂走,结果导致送命。
彼得森用绳索捆住海豹,把它拖向他那笨重的铁皮船。冰面已经破裂,他看见几块险境丛生的大冰块。他和岛上其他人都觉得这里不值得再呆下去,决定当天晚上就回家。
前几年,一想到回家,彼得森心里总是乐滋滋的,但是,现在一想到回家他就沮丧。他的父母亲非常指望他能得到渡轮合同,以便使家里生活好过一些。然而,就是冈纳这小子坏了这事。
彼得森一肚子怒火,沿冰块的边缘慢慢走着。突然,他看见一个人正在跟踪一只海豹,是冈纳。
彼得森好像被人抽打了一下。“你再也不能忍下去了。”一个声音在他头脑中对他说,“你忍了这么久,真是个傻瓜!”
现在,一颗子弹就可以解决所有这些痛苦。没有人会知道是谁开的枪,有人被当成远处的海豹而被误杀的情况以前并非没有发生过。
彼得森在冰上站稳,再次眯着眼睛端平来福枪。现在他真正要猎杀,猎杀那个总是挡他路的人。他小心翼翼地瞄准冈纳的头部。
枪声在冰上回响,彼得森立刻意识到没有射中。他看见冈纳跳了起来,慌忙朝四周看了看,抓起滑雪板上的来福枪,半爬半跃地跳了几码远。然后他又急忙往后看了看,放下滑雪板,并开始匆匆把滑雪板拖过冰块。
怎么回事?难道冈纳知道自己成为人靶了?彼得森躺在那里目瞪口呆,为自己所做的蠢事瑟瑟发抖。自己是否已经犯了图谋杀人罪?
冈纳步履艰难地穿过凹凸不平的冰块朝他走来。彼得森对突然发生的毁灭性的人生变幻惊诧不已:不久前他还在悄悄地跟踪海豹,但过了一会儿他几乎成了双手沾满鲜血的杀人犯。
他曾在什么地方读过这样的报道:极度的震惊可以治疗疯狂。他自己,彼得森,不正是因妒忌而发疯了吗?“感谢上帝!”他喃喃自语,从未如此深刻体会过这些话。他摇摇晃晃地站起来,等冈纳走过来。
他能对冈纳说些什么呢?这是一次意外,或者他看见有东西在动,以为是海豹?冈纳能相信他的话吗?他试图说话,可不知说什么好。此刻冈纳正朝着他喊叫,彼得森最初几乎听不懂。
“谢谢,彼得森!”冈纳大声喊道,“再晚一会儿,我就漂走了。我向四周一瞧,发现自己正在一块浮冰上,我险些没有跳过来。如果不是你鸣枪提醒,我就没命了。”
冈纳走到彼得森跟前,拍拍他的肩膀:“谢谢,彼得森,谢谢。冰块化得很快,你警告的枪声来得正是时候。你怎么不说话,伙计?”
彼得森的蓝眼睛在雪镜后闪动:“是的,警告的枪声,冈纳。”他回过神来,伸出手,“它来得正是时候。”
【小题1】彼得森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最后决定猎杀冈纳的?(4分)
【小题2】前面详细描述彼得森猎捕海豹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冈纳将彼得森的仇杀理解为善意的警告,为使这一情节合乎情理,小说在前面做了怎样的铺垫?(4分)
【小题4】小说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画彼得森这一人物形象的?有着怎样的作用?(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扬州:三月烟花(节选)
陈世旭
①那个三月,是什么让快意青春的诗仙如此怅惘?云水微茫,霞光潋滟,一片缥缈的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牵着热烈的视线,牵走浪漫的诗心。鸟语花香中的千古丽句,写尽对绝世繁华的渴望;所有的诗意,皆与一个无比美丽的诱惑有关。
②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烟花三月的扬州,让石头也会跟着飞翔。长江万里多少城池,扬州最让人握不住心旌
③瘦西湖。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迤逦兰舟画舫,扬州浮在水上。青石砌成的桥洞,逸出陈年的酒香。如此的意境,无须渲染。走进的是画卷,溅起的是诗行。蜂蝶荡漾春光,柳莺笑语春风。一泓曲水,轻飏妙曼束腰;一湖千娇百媚,比美人瘦。
④巷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流水人家,悠长在史卷深处。独自徜徉,疏远了尘嚣。白墙黑瓦,款款人影衣香。一把纸伞,撑起细雨霏霏。谁家的女儿,在屋檐下捡拾花瓣,侧肩回眸一场邂逅。三月的眸子,透出嫩绿的遐想。曲径落红成阵,掩埋着谁的相思?雨滴敲打门楣,隐没了谁的叹息?是晓梦,惊破了一瓯春?春日迟迟,卉木萋萋,密语藏在窸窸窣窣的衣袂。栖居在芳华深处的心,从馨香里悄然苏醒。
⑤三月最宜于酝酿故事,扬州最宜于缅怀古典。
⑥缅怀古典的春情。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满湖是丽人如花,满船是罗绮花酒,笑隔柔桑共人语,醉了花一样的流年。佳人浅笑,公子策马,一不小心,误入了桃花劫。杨柳洋溢的庭院,花影压了重门,不知深几许?虚掩的门,等着推敲。粉面桃花的舞姬,凤眼迷离。樱桃红破,玉人与洞箫,让二十四桥飘摇。
⑦缅怀古典的性情。少时仗剑漫游,壮年散发弄扁舟,白首便与青松做伴。人生泛乎若不系之舟,诗和远方,永远是最高的主题。佳人在旁美酒在握,以风流倜傥与闻天下。流连风月而忘却功名,视官冕君王如同无物。静则无人野渡,蓑笠渔翁;闹则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叹一声人生只合扬州死,写诗不避讳曾经的薄幸荒唐。一个引杯添酒,一个把箸击盘,白居易刘禹锡惺惺相惜,驿外听见马嘶,南风不识故人心;禅智寺的台阶长满了柔软的青苔,晨曦里蹒跚着酩酊的杜牧之。年轻的节度使府掌书记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欧阳修呵护琼花,苏东坡罢黜牡丹会,同是文章太守,名士风骨岂止五百年。
⑧缅怀古典的诗情。唐朝是诗的海洋,《春江花月夜》是海上明月。月光君临海浪,涛声飘逸。闪动的长歌,有些许神秘。乘着海风的恢弘,在海天间缭绕。云浮于最远的天边。辽阔,宁静,星光闪烁于苍穹。月下的高崖,智慧和孤傲熠熠闪耀,照亮了灵感的神殿。人来人往只在须臾,月圆月缺永恒不变。而时光的背后,有张若虚,定格在语言的阡陌,守望诗歌的瑰丽田园。
⑨三月,我在扬州收集记忆,收集千年遗落的旧梦。
⑩东风得意,芳草斜阳,王维画中。酒旗在水村山郭临风,寺庙与楼台笼于淡烟。雕栏玉砌,亭榭重重,堆石懒卧。薰衣草一片明亮,虞美人娇若西施。历史是扬州的佳酿,深夜的沙漏里,散落着苍老的呓语。拈香细读经卷,诗意浸染了青衫。几分惬意,几分微醺,几分悠然散淡了情绪。数声鸟啼,卷帘无语。春灯如雪,一茶一偈,且随了板桥:“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在行云流水间寻找远古的情怀,在绿色的律动中明了人世的意义。抚琴对月,静待一轮盈缺。
⑾可以错过天堂,不可以错过扬州三月。三月,一个多梦的季节,一个成长的季节,一个拥有的季节——拥有了阳春三月一样的惊喜,便拥有了心灵的期许。即使斑驳了三月的色彩,也不损扬州的雍容华贵。穿过现代的旖旎,铜镜说服了岁月,永远也看不见凋谢。三月的扬州无须形容,一树千年依旧的鸟鸣,明朗的是千年依旧的心境。
【小题1】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②段中“扬州最让人握不住心旌”的原因。
【小题2】 请赏析第⑥段中划线句的表达特色。
【小题3】 请简析第⑩段中划线句的含意。
【小题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