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亲 近
韩少功
我在大学里最崇敬的一个老师不久前去世了,我很想悲痛却悲痛不起来。我曾经最喜欢听他的课,其实那不是听课,而是享受,是沉醉,是入梦,梦在他的妙语连珠和手舞足蹈里,梦在他激情之下无意间喷出的唾沫星子里。他也不是在讲课,他本身就是《红楼梦》,就是杜工部和辛稼轩,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大神附体,讲到动心之处完全是目中无人,所向皆空,有一次老泪横流竟用袖口擦鼻涕。
我上他的课不多,但算是他宠爱的学生之一。毕业后十多年以来,常听到同学们说,他多次打听我的情况。他还给我寄过他的新著,在他病重的时候。
我本应该为他的去世流泪,为他的才华和性情,为他的殷切关注。我其实是一个容易流泪的人,有时看一个并不出色的电影,明明知道导演在下一步要煽情了,明明知道煽情之技有些可恶和可笑,还是忍不住被电影煽出泪来,哭得自己又伤心又惭愧,像刚才大冒了一次傻气。我没有想到,我可以为一部通俗电影流泪却居然无法为自己最为崇敬的一位老师流泪,眼窝子干得像枯井,只能在电话里夸张地向某些同学表示震惊、惋惜、痛悼以及怀念,只能折腾一些公文悼词里常见的辞藻。我对自己感到羞耻甚至害怕,一张即将寄出的捐款汇票,在我看来是骗子向死者的行贿。
也是向自己不安的内心行贿。
我不想去参加追悼会,缺席的理由总是很容易找到。我怕我的无情会在追悼会上暴露无遗,怕自己无法及时履行悲痛的责任。是的,眼泪常常成为一种责任,一种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是对一切伟人、恩人、亲人、友人应有的情感回报——无论他们与我们是近处还是远离,是过从密切还是音讯渺茫,是一种具象性的日常存在还是抽象性的理念存在。与其说这是他们所需,不如说是我们自己内心的一种道德要求
其实,细想一下,这种要求对于人们来说都稍嫌苛刻。崇敬是一种情感,不一定比亲情低级。我们崇敬爱因斯坦一类伟人,但这些人如果没有以一种实象或媒象打动我们,我们是无法为他们流出眼泪的。感激也是一种情感,同样不一定比亲情低级。我们感激众多公正的法官、高明的医生、慷慨的慈善家,但这些恩人如果没有以一种实象或媒象打动我们,我们也是无法为他们流出眼泪的。我们的泪水被生活境遇所分配,并不完全属于我们。相反,如果我们强制自己用泪水证明一切情感,用泪水偿付一切情感,有时就不免装模作样,而这种矫情比无泪的崇敬和感激更糟糕。
矫情是无情中最糟糕的无情。
中文词“亲近”,显示了“亲”与“近”之间的密切关联,显示了亲情对具象示现和感官活动的依存。即便有血缘的联系,当亲人之间也虽“亲”难“近”的时候,当亲人因种种原因而天南地北动若参商的时候,随着时间数年、数十年地消逝,亲情也就逐渐变得微弱而空洞,就“远亲不如近邻”了。此时的亲情,如果没有深刻的童年记忆打底,可能更多地表现为贺卡、礼品、汇票、合影照片、电话问候、法定义务的承担等等,更多地表现为理智和逻辑的认定,而不是一听到病情通报就忍不住的心酸泪涌。
“近”物不一定都值得崇敬和感激,却可能有“亲”情相系。一条狗就是这样,只因为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的“近”,它们的死就可能让我们伤心。一部煽情的通俗电影也是这样,只因为它声象感染的“近”,也可能让我们湿了眼眶。我当过一段时期的代课老师,知道校园里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经验,即坏学生常常比好学生对老师更有感情,一旦毕业离校,坏学生比好学生更常来母校看望老师。可见亲情是一种很特殊的东西,不一定是和睦近处的结果,也可以是冲突近处的结果——“近”才是关键。好学生们成绩太好了,太让老师们省心了,于是没有留校、补课、训斥、谈心、逐出课堂、频繁家访一类事情的发生,更没有与老师骂完了又哭甚至打完了又同桌吃饭的故事。倒是学生中那些捣蛋大王,与老师们“不打不相识”,不打不相近以及不打不相亲,错误不断所以更得到老师们的重视,胡作非为所以更多获取老师们的声音和表情,即便一直心怀怨恨,但也是一份情感的额外收入,是一种记忆中更为深入的镂刻。一旦怨恨被岁月稀释,或者被成年的见识化解,深刻记忆便完全可能转化为一份温柔。
从另一方面说,坏学生不一定是坏人,只是不大安分,不见容于管理秩序,不大适应课堂、作业、行为守则等现代的理性成规。在这个意义上,坏学生常常就是一些更多关注近物的人,一些更亲近具象而疏远文词的人,比如觉得一只活鼠比数学测量题更重要,一条活鱼比语法运用题更重要,一次打架复仇比将来揣着毕业证为国立功更为他娘的大快人心。他们还更喜欢美术、体育、劳动之类“玩”的课而不喜欢各种主课,更喜欢课本里的插图而不是意义解说。如果说他们日后可能对老师有更多的人情味,那不过是他们本来就有更多的感性记忆,本来就有更强的感性记忆力。或者说,他们的随心所欲和无法无天,多少保护了他们的情感生活,还没有被管理秩序斩削一尽。他们不像我这样的所谓好学生,在规行矩步的校园里,已如期让文字接管了心智,如期学会了封闭感官和冷却情感,虽然比那些捣蛋大王早一点学会数学和语法,却可能比他们少了许多亲近事物的能力。
人的成熟就是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就是学会所谓分寸感以及对周围很多事物保持距离的过程——这正是文明教育的目的。葡萄牙作家佩索阿说:“永远不要靠得太近——这就是高贵。”甚至说:“真正的贵族从来不触摸任何东西。”(见《惶然录》)在这里,一条“不太近”原则,意味着人们的感情有更多的礼貌形态,更多的理智含量,使人们更容易成为控制着各种分寸的崇敬者、感激者一类人物,而不是亲近者。然而无可奈何的是,社会规范仍需征收眼泪,当哀乐响起,人们必须以泪水履行一切情感回报的道德责任:对任何去世的伟人、恩人、亲人、友人,无法悲痛也一定要悲痛起来——你不能成为一个没心没肺的小人。
于是,成熟还意味着另一条规则:在失却亲近以后要善于伪作亲近。
我终于哭了。哭泣的原因恰恰是想到自己不再能够哭泣,恰恰是自己不再能够哭泣的时候还负有哭不出来的罪疚感——我就是这样在老师的葬礼上鼻酸。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在接到自己最崇敬的大学老师不幸逝世的消息时并未感到悲痛,希望借汇款来消除自己内心之中的不安,但是这样做却并未奏效。
B.时间可能帮助坏学生淡化掉当初老师批评所可能带来的怨恨,而使之更多地记取那些因受到格外关注而拥有的彼此密切相处的时光。
C.作者认为人们必须在崇敬者、感激者离世时表示悲痛,这是在履行道德责任,给予一切伟人、恩人、亲人、友人以应有的情感回报。
D.作者认为即使是有血缘关系的亲情也不一定就有亲近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也会使亲情疏远,而更多表现为理智或逻辑的认定。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为什么说“我对自己感到羞耻甚至害怕”?
【小题3】为什么作者说眼泪是“我们自己内心的一种道德要求”?作者对此有怎样的评价?
【小题4】文中提到了哪些成熟的规则?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对此的态度是怎样的?
【小题5】本文的题目叫“亲近”,在文中谈及了“亲”与“近”的几种关系?试分条概括一下。(每条不超过15个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4 06:07: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戈壁绝尘

在山水秀丽的南方,我们实在很难想象戈壁是什么样子。

当我降临甘肃的上空,从飞机舷窗往下一看,我立即目瞪口呆。

飞机下面全是山。是我从没见过的如此辽阔无边、连绵成片的群山。但山山皆秃,没有林木遮掩,没有河水流淌,仿佛一群肌肉发达的或蹲或卧的虎豹全都被扒光了皮毛,光着身子任由太阳的炙烤,而导致了皮肤的干裂,变得全身灰黄,毫无光泽和血色。

噢,大西北,裸露的大西北,灰黄的大西北。

落了地面,戈壁滩赫然入目。此时,我的感觉就不仅仅是目瞪口呆了。

四周环顾,没有人影。天和地之间,是一条平直的线。线面上有光芒,有云朵。

遍地里,每一颗沙粒、石块,每一堆沙土、乱石,每一条干枝、枯草,忽然都活了起来,仿佛就是词典里挣扎着跳出来之后散落一地的词,一个个都分别代表着孤寂、干渴、饥饿、迷失、慌乱、恐惧、绝望、死亡这样的词义。捡起来读,心会发毛,手脚颤栗。

我知道我很幸运地来到了曾经的古道,丝绸之路。“丝绸之路”,那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早命名的。这是一个十分典雅,富有诗意的称谓。想必当年这肯定是一条充满灵性充满浪漫的路吧,必然是驼队不断,马蹄声脆,绸缎拖地,五彩缤纷,轻柔而妙曼。也许我站立的地方,就曾经有驼队小憩过。夜色里,篝火灿烂,奶茶飘香,烤肉诱人。说不定地面上还残存着当年的残骨或木炭。

望茫茫旷野,已经看不出半点当年的喧嚣,看不出轻柔而妙曼的景况。一种苍凉如同空气一样,弥漫在周边。当我让戈壁的苍凉淹没了全身之后,很快就对这片辽阔的苍凉产生了敬意。

我听到了脚步声,一阵一阵的,由远及近。西汉的张骞,第一个穿过了西域的苍凉。

建元三年,张骞告别汉武帝,告别灯红酒绿的长安,率百人随从,首次出使西域。张骞的队伍,一字排开,夹杂着马蹄声、驼铃声和人的脚步声,一路浩荡,经陇西,过敦煌,日行夜息,让这不曾出现过人烟的戈壁第一次留下了一串串人的脚印。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又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张骞几经周折,前后花了数十年的时间,终于用脚步打通中原通往西域的孔道,丈量出了一条惠泽四方的丝绸之路。

张骞无疑成了功臣,名垂千史。但两千年了,丝绸之路的砾石、风沙早已把张骞的脚印埋没得毫无踪影。而且,这条古路也早已停止了运行,但张骞的脚步声似乎没有消停。张骞的故事依然流传在这一片辽阔的苍茫里。

很幸运,在这条古道上,在这一片荒漠里,有一些事物竟还能经受了风沙的冲刷,留下了足迹。玉门关玉树临风,最为坚贞和强悍。这是我的戈壁之旅最强烈的印象。

玉门关是汉武帝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大约于公元前121年---107年间下令修建的。玉门关几度迁址,现在看到的是汉玉门关遗迹。这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全用黄土夯筑而成,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周边无一建筑,唯见茫茫沙砾,空旷无人。看上去,尽管日月侵蚀,已经显出破败,但它那种孤傲和霸气,依然镶嵌于城墙中,巍然不动。唐边塞诗人岑参曾作《玉门关盖将军歌》:“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其时,守关甲兵多达五千,其规模之大可以想见。

但今天它难免寂寞了。当年的热闹不再,当年的雄关已成文物。因地偏人稀,路途遥远,每天前来参观的人并不多。它只能作为历史的见证,为后人努力地与日渐一日的衰败和冷清抗争。

丝绸之路所经之处多是无边无际的荒漠,但因为有这么一些人的到来而变得热闹。自张骞之后,穿越过戈壁滩、大沙漠的人,还有西域第一任都护郑吉,西域行军司马班超,高僧法显、唐玄奘,大司马霍去病,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当然还有许多的无法记入史册的无名小卒。他们当中,有的是丝绸之路的守护者,开拓者,也有一些掠夺者,破坏者。正因为有了这些人,丝绸之路才有了悲喜交加的历史。

但一切都得归为苍凉。那些人来时,步履匆匆,搅得沙飞石走,尘烟骤起,但时间一长,尘埃终要落地,成为绝尘。后来者,看着前人留下的废墟,一番唏嘘之后,却找不到他们的脚印了。

谁都是戈壁的过客。我长久地站在那儿,感受着那一片苍茫,渐渐又让苍凉淹没。戈壁,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贯穿,那只是一片荒漠;丝绸之路要是没有那一群人走过,那条路就必然寂寞;那一群人如果没有留下悲和喜,那就没有了苍凉。人要是没有经历苍凉,那就是苍白。

苍凉是戈壁的神。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以戈壁的“苍凉”贯穿全文,写出了作者在戈壁的所见所闻和感受,文脉清晰,形散而神不散。
B.文章运用由远及近、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戈壁之景,作者对戈壁的深沉感慨借此表达得淋漓尽致。
C.文章结尾寥寥数字将戈壁最突出的特征凝练写出,收束有力,词简意丰,含义隽永,堪称画龙点睛之笔。
D.“挣扎着跳出来后散落一地的词”比喻戈壁的沙石草枝等,形象写出作者初到戈壁时恐惧绝望的心情。
【小题2】文章使用张骞出使西域和汉武帝修建玉门关等大量史料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题目“戈壁绝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逆光里的白洋淀

李骏虎

①白洋淀,在秋日的长空下,有些肃穆,有些神秘,有些苍凉。天是浅蓝的,云像云一样白白地铺开在蓝色的背景里,仿佛凝滞不动,让人感觉是在油画里;又仿佛闲庭信步,让人的心也悠然飘荡起来。水是墨绿墨绿的,在逆光里,是无边大的一块绿玉,木船朽黑的船帮无声地划开它,让人的心感到疼。那些苇草,密密地,挤挤地站着,看着;芦苇丛中欲言又止的港汊,想告诉你一些历史,或者一段神话,来不及,它自己却神秘地消失了,让人看也看不透,想也想不通。蔓延的绿苇不绝于目,昔日的歌声与枪声依稀入耳。白洋淀,神秘的历史,诗意的开始。

②水浅一些的地方,开始有了荷叶。仲秋后,不是看荷花的季节,连莲蓬都被摘走了,残败的荷叶和水草一起开始腐烂,成为有营养的物质,给另一些水里的生物提供生机。芦苇已经渐成衰草,但依然站立,互相借力,手挽着手,秋日的长空云卷云舒,仿佛风烟,成为背景。在五月里,它们的头顶曾经生长出三五片阔阔的芦叶,被摘去包了粽子。能用来包粽子的芦叶,其实不过三五厘米宽,所以需要细细地缠,比阔大的竹叶包的粽子更耐人寻味。

③我们的船,共有七艘,木船,有桨和篙。这些船,是渔民用来谋生计的,平时打渔,旅游旺季就载客观光,他们没有导游词,也不会讲白洋淀的革命历史,他们会的是划船和检查水下网子里的鱼,让你来看。船老大,我们姑且这么称呼他吧,想出的第一个主意是摘荷叶,让你顶在头上遮太阳。荷花密布的水域,水浅得很,埋伏着密密麻麻的网子。船老大在船头的水里插上竹篙,伏下身去拉起一个网筒来,有青蛙,有螃蟹,有拇指大的鱼和透明的虾米,偶尔,会有一条抓也抓不牢的泥鳅。泥鳅像软泥一样滑。许多带壳的水生甲虫,扁扁地爬在那里,鱼目混珠。

④船老大良莠不分,将这些爬爬沙沙、蹦蹦跳跳的生物悉数扔进船舱,让你看,让你玩。这样的情景,二十几年前我在村西的小河里司空见惯,而今,小鱼小虾和扁扁的水虫在我们那里灭绝多久已经不能记起,白洋淀的水,依然是它们的王国,它们的乐园。光阴的那一头我是主角,现在成了看客,发出陌生的赞叹。这里没有冰冷的水寒,我恍惚产生了要钻进水底的欲望。我们把所有的鱼虾都放生了,船老大也不生气,或许它们太零碎,他看不到眼里;或许今天他不是渔民,有载客的收入,不必再去计较收获与得失。那些网子,都是他自己的,鱼虾是他网里的鱼虾。

⑤白洋淀,不见孙犁先生笔下月光里编席的妇女,也不见她们身下雪片般翻飞的苇片,也许,不是季节,也许,这一切要逆着时光去水底寻找。然而,船头划开水面,竟然没有声息,没有风,没有雨,听不到风尘的呼吸;没有诗意,只有静寂,还有淡淡的,水草的气息。

竹篙慢溯,桨声耶刈,光影在碧玉中跃动,白洋淀,在逆光里延伸到无限。所有的欢声喧哗,沉入水底,任你凝神,也无寻迹。

【小题1】第②段为什么要插入“在五月里芦叶包粽子”的情景?
【小题2】分别说说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①光阴的那一头我是主角,现在成了看客,发出陌生的赞叹。
②也许,这一切要逆着时光去水底寻找。
【小题3】用一个词语概括船老大的特点?这一人物形象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小题4】文章末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5】为什么本文题为“逆光里的白洋淀”?你是怎样看待这“逆光里的白洋淀”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西方博弈论有著名的“囚徒困境”,这一困境源于两名囚徒之间的信任问题。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亦有一个土生土长的“范滂两难”,尽管这只是个体内心的选择问题。
②范滂(公元137至169)是东汉末期的名士,嫉恶如仇,刚直不阿,大义凛然,年方三十三岁,即死于党锢之祸。所谓“范滂两难”,是由范滂的一句遗言而来。他在临刑前告诉儿子:“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后汉书》卷六十七)以致陷入了要人作恶,恶不可作;要人行善,不得善终的人生两难。史笔接着写,“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③范滂年轻时“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但却最终沦为受害的数百名“党人”之一。他在狱中,曾与审案官员、中常侍王甫讨论过善恶问题:“欲使善善同其清,恶恶同其污,谓王政之所愿闻,不悟更以为党。”(我想善待善行使大家同样清廉,嫉恶恶行使大家共知卑污,本以为这是朝廷所希望的,没想到竟然成为结党)他激愤地说:“古之循善,自求多福;今之循善,身陷大戮。”(古人积德行善,可为自己谋取幸福;而今积德行善,却遭杀身之祸)这种感天地、泣鬼神的义愤与长啸,使得他的政敌、宦官王甫也为之所动。
④范滂的遭际或不幸,之于中国古代文明,无疑属于“负能量”,往往被视为“孤立事件”。然而,这类事件并不孤立,在二十四史里,就重复多次。南朝刘宋重臣刘湛被杀前在狱中见到弟弟刘素,感慨地说:“乃复及汝邪?相劝为恶,恶不可为;相劝为善,正见今日,如何?”(《南史》列传第二十五)南朝如此,北朝岂能独缺!北魏高官韦阆的孙子韦俊被杀时也曾感慨:“吾一生为善,未蒙善报;吾不为恶,今为恶终。悠悠苍天,抱直无诉!”(《北史》列传第十四)
⑤天津旧城隍庙戏台曾有一联:“善报恶报循环果报,早报晚报如何不报。”生死轮回,善恶有报,最直接的精神是佛教。国人向来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其实,相对于宗教的精神世界,人世间更现实、更复杂。范滂的感慨,一方面表明范滂本人善恶分明、趋善弃恶的价值观,同时也表明范滂特别在意为善为恶,后果殊别。
⑥“性善”、“性恶”,从古今争论到中外,人类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灵魂深处仍然残存兽性与恶的本质。恩格斯说:“人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反杜林论》)中国社会自秦至清,始终是一个皇权专制社会,而“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在中国古代,岳飞冤案为“范滂两难”提供了千古不磨的范本。虽然冥冥之中人们期盼“不是不报,时机未到”,然而,岳飞39岁蒙冤被害,彻底平反已在死后84年。而冤案的制造者赵构与秦桧,一个是皇帝,退位又做了二十多年太上皇而寿终正寝(享年80岁);一个是权奸,死后仍封王(申王)、赐谥(忠献)、立碑,备极哀荣。岳飞爱国,不得好死;君臣为恶,反得善终。这种“迟来的正义”,会让多少人望而生畏!
⑦如何解脱“范滂两难”的局限性?有人借助印度圣雄甘地的格言说,牺牲“没有报酬一词,入狱本身就是报酬。”“不经苦难,不能得到自由。”这些话与中国传统的“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有些近似。不过,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不合“中国国情”。甘地在争取印度独立的斗争中,几次入狱、绝食,竟能全身而退。而在东汉党锢之祸中,同为“党人”的李膺、范滂都是投案自首,都倾向于“非暴力”,然而,皇帝与宦官并没有放过他们。
⑧儒释两教都告诉人们,善行本身是一种人格,一种价值,一种尊严,一种满足,而不是一种功利,一种交易,一种回扣,一种报酬。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心态,选择人生价值、人生道路,不过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作了狭隘的“种善得善、种恶得恶”的粗鄙化理解,从而以报之有无、报之早晚、报之善恶作为行善的前提与追求,显然是不合善之本义的。毕竟人们只能遵循人类社会的规律,而不能沿袭善恶循环的因果规律。志士仁人不应因善不果报,善而恶报,大善小报而怀忧丧志;即使遭遇恶报,也不必怀疑善的本身价值。且看所谓恶行善报的秦桧今在哉?永远跪在了岳飞像前而受人万世唾骂!
(选自安立志《范滂的两难》,有删改)
材料二
东汉末,河北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疯起,朝廷乃派有名望的范滂前往按察。“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这是他发生麻烦的开始。在邪恶势力把持朝政,上下一起勾结搜刮百姓时,范滂想以一人之善行挽天下之颓势,岂可得乎?难怪他在举奏了二十多个权豪的丑行后,“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落得个挂冠而去的下场。
……
范滂也许后来清楚了,凭一己之德行不能救世;但他在恶势力的面前依然不屈不挠地抗争,他对恶的可能的最后胜利应该是有准备的。如果他一味地盲目地相信善的力量,那么至少他是不懂得历史的辩证法。正如茨威格在《异端的胜利》一文中所言:“在历史的编年上,要寻找故事里诗一般的公正是徒劳的。我们不得不适应历史乃是万神殿的反映,它的活动既非道德,又非不道德。它既不惩罚,又不报善。它总是把胜利分配给有权势者,任其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范滂的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精神,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恢弘传统中,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有脊梁的中国人”。……范滂为善而亡,其事千百年来犹能“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慨,波荡而从之,幽深牢,破室族而不顾”,堪称死得其所,而一班残害忠良的宵小之徒,虽得逞于一时,终被后人万世唾骂。这就应了中国另一句老话,“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自见分晓”!  
(节选自胡泳《为善乎,为恶乎?——读<后汉书·范滂传>》)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第②段,范滂因陷入党争之祸徒遭陷害,他临刑前告诫儿子的话语大意为:我想让你干坏事,可是坏事是不能干的。我想让你做好事,可是我从未做过坏事却落得这样的下场。
B.范滂在狱中与王甫讨论善恶问题,表达了自己坚持正义却遭受政治陷害的悲愤之情和对自己行为的悔恨。其情感之真切,内心之痛苦,令人动容。
C.文本第⑥段,作者引用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论断,充分证明了从古至今人类的本质有恶的成份,中国古代的专制制度中包含着兽性,且和人性不可调和。
D.作者以范滂的遭遇引出“善恶两难”的话题,以丰富的历史材料为依据,旁征博引,探讨了善与恶的相关问题,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文化性,给人以教益和启示。
【小题2】纵观全文,作者引用岳飞的事迹有怎样的作用?
【小题3】结合材料一、二,指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⑧段划线句中“人类社会的规律”与材料二划线句中“历史的辩证法”是意义相似的概念。
B.范滂在恶势力把持朝政时,仍然举奏二十多个权豪的丑行,由此可见他对恶势力的报复已经早有准备了。
C.材料二高度评价了范滂精神的价值与意义,指出范滂的精神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对后世影响深远。
D.材料二与材料一的结尾句异曲同工,两者都预示了善终将战胜恶的历史走向。
【小题4】结合材料一、二,指出下列诗文与范滂的人格精神不相符的一项是
A.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B.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非存。(赵壹《刺世疾邪赋》)
C.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D.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文天祥《绝笔书》)
【小题5】请结合材料一、二的相关内容,为范滂写一篇人物评传,将其刻于范滂雕像的台基处。(要求:整散结合,文白皆可,语言优美,80字左右)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探寻玻璃屋里的男人①

⑴我终于驱车抵达康尼什这个人烟稀少的荒僻小镇。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路的尽头竖立着“禁止非法侵入”的标识牌,几个粉红色的大写英文字母显得格外刺眼。标识牌后面是浓密的树林与小径,沿着小径望去,小山上筑有一面围墙、隐约可见的铁丝网和一幢房子。

⑵这并不是普通的私宅,而是美国行踪最隐秘男人的私宅——也许是美国最后一个伟大的隐居者J.D.塞林格②的住所。

⑶塞林格住所外有两个信箱,一个上面积了厚厚一层灰,想必好久没有打开了;另一个信箱的一端被打开,里面塞满了乱七八糟的广告传单。其中有一张上面写着“让我们来帮助你宣传你的生意!”这大概是无数媒体记者和出版商们想对塞林格说的肺腑之言。

⑷我不会奢望他出现,我真正想要探究的是塞林格所修筑的这面墙——不仅是物质上的木头或石头墙本身,而是他在心里为自己筑起的那面形而上的墙。这沉默不语的墙也是他的作品,因为沉默本身就是艺术在雄辩地工作。

⑸现在,我就站在那墙之外,他就在墙内,让人恍若隔世。这里太安静了,安静到有一种诡异的感觉,仿佛时光能在这种沉寂中凝固。但你能深深感知这并不是被动的沉寂,而是可用心触摸的、主动的隐没。这份沉寂的代价是塞林格放弃的决心、昂贵的诉讼、自我放逐与沉思。既让人心生敬意,又让人怀恨在心。这份沉寂诱惑着我们追寻又谴责着我们探访:当一位作家选择对外界封闭自己的心灵,我们却还要想方设法地突破其心理的防线。至少就像现在,我忍不住想要去敲敲门或在他住所的门前留下一封信。

⑹这份探寻的冲动不禁让我回想起一开始,他并不是古怪的、沉默的隐居者,当时他和外界的联系还是比较频繁的,与住在附近的邻居,尤其是温莎高中的学生们都有来往。塞林格甚至愿意接受温莎高中生报一名记者的采访。可惜,出于利益的诱惑,这些学生背叛了塞林格的信任。这篇本应低调出现在学生报纸上的采访,却被卖给了一家主流报纸。塞林格知悉后十分失望、生气,从此拒绝接受任何采访,并几乎切断了与外界所有的联系。

⑺他的心从此如同他家的大门一样紧闭,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真的想离人群远一点,因为有太多的人不怀好意地关心他到底有过怎样的童年创伤,或者有意无意地为他的作品加上乱糟糟的注释和点评。

⑻为了远离人们的视线,塞林格不惜动用法律手段和昂贵的诉讼费让自己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1982 年,他曾起诉过一名男子,因为这位塞林格粉丝杜撰了一篇他的专访。

⑼无数人想要寻找塞林格隐居背后的真相。很多人心急火燎地驱车前往塞林格的私人住所,不得不止步于山脚下,眺望着无法跨越的围栏。此时,我站在这里,才再次发现自己居然也是其中的一个痴情的追寻者。

⑽当我站在“禁止非法入侵”的标识牌旁,突然感到一阵隐隐的担忧,担心我到底还是打搅了这位在寂静中深居简出的疗伤者。你真的懂他吗?懂他的作品吗?如果懂,那么也许应该在读完作品之后就安静地走开,不再追究文字背后的是是非非。

⑾我不愿意敲门,但还是忍不住去了不远处的快餐店起草了一封信,引用了很多塞林格书中的话并表达出自己对他的敬意和理解。第二天,我把这封信放在堆满广告单的那个没有锁的信箱里,放下、转身、走人。我以为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是时候离开了。

⑿可鬼使神差地,在要离开小镇的前一晚,我还是踱步到邮箱旁,惊讶地发现我的信和《周日早报》都被人拿走了。就在这时,忽然听到墙内有汽车发动的声音,难道塞老要现身了?那一刹那,我居然自作多情地认为也许他正要来迎接我这个知音呢!大门缓缓打开,一道强光射出,刺痛着我的眼睛,正当我要仔细看一眼车中人时,这车以极快的速度从我旁边呼啸而过,很快便消失在视野中。

⒀我内心孤独至极。回到自己的车中,我唯一的愿望竟是自己找错了塞林格的家。

(选自《南都周刊》2010年度第6期,有删改)

【小题1】第⑷段中的划线句“这沉默不语的墙也是他的作品”一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⑸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既让人心生敬意,又让人怀恨在心”?
【小题3】以下哪两项不是塞林格成为一个沉默的隐居者的原因?( )( )
A.温莎高中的学生把对塞林格的采访作为获得利益的手段。
B.塞林格曾经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童年创伤。
C.许多人有意无意地为塞林格的作品加上乱糟糟的注释和点评。
D.塞林格不得不动用法律手段和昂贵的诉讼费来让自己远离人们的视线。
E.许多人为了探寻他隐居的真相,前往他的私人住所。
【小题4】请在文中找出一句最能解释第⒀段中所表述的心情的话:   
【小题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本文标题的理解。
【小题6】除了塞林格,历史上还有许多选择隐居生活的人。请在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位,就其隐居生活的意义写一段评价。(不超过80字)
梭罗 华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