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读经与读史
鲁 迅
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岂但“读”而已矣哉,据说还可以“救国”哩。“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也许是确凿的罢,然而甲午战败了——为什么独独要说“甲午”呢,是因为其时还在开学校,废读经以前。
我以为伏案还未功深的朋友,现在正不必埋头来哼线装书。倘其咿唔日久,对于旧书有些上瘾了,那么,倒不如去读史,尤其是宋朝明朝的历史,而且尤须是野史;或者看杂说。
现在中西的学者们,几乎一听到“钦定四库全书”这名目就魂不附体,膝弯总要软下来似的。其实呢,书的原式是改变了,错字是加添了,甚至于连文章都删改了,最便当的是《琳琅秘室丛书》中的两种《茅亭客话》,一是宋本,一是四库本,一比较就知道。“官修”而加以“钦定”的正史也一样,不但本纪咧,列传咧,要摆“史架子”;里面也不敢说什么。据说,字里行间是也含着什么褒贬的,但谁有这么多的心眼儿来猜闷葫芦。至今还道“将平生事迹宣付国史馆立传”,还是算了罢。
野史和来说自然也免不了有讹传,挟恩怨,但看往事却可以较分明,因为它究竟不像正史那样地装腔作势。看宋史,《三朝北盟汇编》已经变成古董,太贵了,新排印的《宋人说部丛书》却还便宜。明史呢,《野获编》原也好,但也化为古董了,每部数十元;易于人手的是《明季南北略》《明季稗史汇编》,以及新近集印的《痛史》。
史书本来是过去的陈账簿,和急进的猛士不相干。但先前说过,倘若还不能忘情于咿唔,倒也可以翻翻,知道我们现在的情形,和那时的何其神似,而现在的昏妄举动,胡涂思想,那时也早已有过,并且都闹糟了。
试到中央公园去,大概总可以遇见祖母带着她孙女儿在玩的。这位祖母的模样,就预示着那娃儿的将来。所以倘有谁要预知令夫人后日的丰姿,也只要看丈母。不同是当然要有些不同的,但总归相去不远。我们查账的用处就在此。
但我并不说古来如此,现在遂无可为,劝人们对于“过去”生敬畏心,以为它已经铸定了我们的运命。Le Bon生说,死人之力比生人大,诚然也有一理的,然而人类究竟进化着。又据章士钊总长说,则美国的什么地方已在禁讲进化论了,这实在是吓死我也,然而禁只管禁,过却总要进的。
总之:读史,就愈可以觉悟中国改革之不可缓了。虽是国民性,要改革也得改革,否则,杂史杂说上所写的就是前车。一改革,就无须怕孙女儿总要像点祖母那些事,譬如祖母的脚是三角形,步履维艰的,小姑娘的却是天足,能飞跑;丈母老太太出过天花,脸上有些缺点的,令夫人却种的是牛痘,所以细皮白肉:这也就大差其远了。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八日
注:①一个阔人:指章士钊,时任北洋军阀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积极鼓吹尊孔读经。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小题2】根据文本内容,正史与野史、杂说有哪些不同?作者主张读野史和杂说的目的和理由是什么?(6分)
【小题3】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画线文字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3: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气 (节选)
梁实秋
熟人相见,不能老是咕嘟着嘴,总得找句话说,说什么好呢?一时无话可说,就说天气吧。“今天好冷啊!”“是呀,好冷好冷。”寒来暑往,天道之常,气温升降,冷暖自知,有什么好说的?也许比某些人见面就问“您吃饭啦?”“您喝茶啦?”或是某些染有洋习的人之不分长幼尊卑一律见面就是一声“嗨!”要好得多。拿天气做为初步的谈话资料,未尝不可,我们自古以来,行之久矣,即所谓“寒暄”,又曰“道炎凉”。
天气也真是怪,变化无常。苦了预报天气之人。我看过一幅漫画,画着一位可怜巴巴的预报天气的人向他的长官呈递辞书。长官问他何故倦勤,他说:“天气不与我合作。”我看了这幅画,很同情他。他以后若是常常报出明天天气“晴,时多云,局部偶阵雨”,我不会十分怪他。天有不测风云,教谁预报天气,也是没有太大把握。预报正确,没有人喝彩鼓掌,更没有人登报鸣谢。预报离了谱,少不得有人抱怨,甚至大骂。从前根本没有什么天气预报之说,人人撞大运。北方民间迷信,娶妻那天若是天下大雨,硬说是新郎官小时候骑了狗!
元忽必烈汗两度遣兵远征日本,不顾天时地利,都遭遇了台风而全军覆没,日本人幸免于难,乃称之为“神风”。我们知道台风是有季节性的,奈何忽必烈汗计不及此。我初来台湾,闻台风之名,相见恨晚,不过等到台风真个来袭,那排山倒海之势,着实令人心惊。记得有一年遇到一个超级的西北风,风狂雨骤,四扇落地窗被吹得微微弯曲,有迸破之虞,赶快搬运粗重家具将窗顶住,但见雨水自窗隙汩汩渗进,无孔不入,害得我一家彻夜未能阖眼。我们总算幸运,没有北美洲那样强烈的飓风(即龙卷风),风来像一根巨柱,把整栋的房屋卷上天!我们的台风来之前,向有预报,这恐怕要感谢国际合作,以及卫星帮忙。虽然偶有来势汹汹而过门不入的情事,也乐得凉快一阵喜获甘霖,没得可怨。
人总是不知足。不是嫌太热,就是嫌太冷。朔方太冷,冰天雪地,重裘不暖,好羡慕“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景况。南方太热,朱明当令,如堕火宅,又不免兴起“安得赤脚踏层冰”的念头。有些地方既不冷又不热,好像是四季如春,例如我国的昆明便是其中之一。住在这种地方的人应该心满意足没话可说了。然而不然,仍然有人抱怨,说这样的天气过于单调,缺乏春夏秋冬的变化,有悖“天有四时”之旨。好像是一定要一年之中轮流的换着四季衣裳才觉得过瘾。好像是一定要“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才算是具有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我看天公着实作难,怎样做都难得尽如人意。
久晴不雨则旱,旱则禾稻枯焦。久雨不歇则涝,涝则人其为鱼。这就是靠天吃饭的悲哀。天气之捉弄人,恐怕尚不止此。据气象家的预测,如果太阳的热再加百分之三十,地球上的生物将完全消灭。如果减少百分之十三,地球将包裹在一英里厚的冰层内!别慌,这只是预测,短期内大概不会实现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拿天气做为初步的谈话资料比起不分长幼尊卑一律见面就是一声“嗨!”要好得多,因为前者既是“寒暄”又是“道炎凉”,有中国特色,还透着股说不尽的味道。
B.把“天气不与我合作”作为呈辞预报天气这一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的理由,既是对天气预报这一工作难度的客观描述,又幽默地表达了辞者内心的无奈与悲哀。
C.举元忽必烈汗两度遣兵远征日本,都遭遇了台风而全军覆没,日本人因此幸免于难,称台风为“神风”的例子,突出了天气的威力,强调了天气预报的意义。
D.不仅天气预报难,天公也着实作难。人们既嫌北方太冷,又嫌南方太热,四季如春了,还嫌天气过于单调,缺乏春夏秋冬的变化,有悖“天有四时”之旨。
E.文章既说到了天气的变化无常、不识天气的可笑与危害及靠天吃饭的悲哀,还告诫读者太阳热度的变化将对地球造成的影响,处处透着强烈的环保意识。
【小题2】作者在第四段分别引用了唐宋诗人的诗句谈天气,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一段末称“寒暄”为“道炎凉”,后文对此有何呼应?请简析。(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立春
陈毓
立春娘生立春,正是立春那天。立春爹在柿子树下打转,无法可想,就去田地里转。
立春爹踢脚下麦田,麦田软和,似乎冒着热气;抬头,他看见大群麻雀从地的这头扑棱到那头,“扑棱来扑棱去,天生就是扑棱的命”。立春爹嘟哝过麻雀,猛然看见地畔一树梅花开得惊艳,梅花的香气像清凉的水流,涤荡他的心和眼,似乎那新生儿娇嫩的陌生的哭声重返他的耳边,使他的心里生出难言的温软,他立即折身往家里赶。
他跟立春娘说,给孩子起名立春吧。女儿就女儿吧,戏里都唱了,谁说女子不如男呐。
现在,立春已过了立春娘生立春的年纪,但她依然苗条得像春风中的一枝柳。她腰身壮大的男人五年前就和她生分了,她至今没有孩子。
五年前,立春随丈夫厉槟榔去东莞打工,那个厂子像是在那里等了厉槟榔25年,使得25岁的厉槟榔像一枚钉子被楔进铁板中,再也拔不出来。他只知道,流水线上的日子走到月末,他会得到工钱,一叠钞票,这是他在遥远的家乡做什么都没法换来的。但立春讨厌工厂,她抱怨橡胶的气味熏染得她也快成橡胶制品了。
直到立春不辞而别,返回家乡,他也没有愧疚,他坚信生活就是生活,他不会像立春那样任性,那样抗不得硬。他现在还无力想象未来,他唯一确定的就是他不能回去再种那十几亩山地,种了吃,吃了再种的生活不是他的人生了。厉槟榔喜欢东莞,那里朝气蓬勃,比那个死了一半的村庄更让他有活着的体会。他说,假如没出来,不知道蓝水河之外有个叫东莞的地方,他也许还能在蓝水河活下去,现在他知道了,蓝水河的日子就是他不再想要过下去的日子,就算立春违拗他,要回蓝水河,但他是坚决地不回去了。一个东莞,一个蓝水河,你选择。厉槟榔说。一个蓝水河,一个东莞,你选择。立春把厉槟榔的喊话颠倒组合了一下,丢回给了厉槟榔。这之后,他们各自走向自己指点的方向,这一决定,五年过去了。
偶尔的,立春想,自己可能太拗了。不喜欢那个橡胶厂,可以换一个么,东莞的厂子多过乡下的猪圈,怎的自己就找不到一家合适的?但立春立即就被自己把东莞的厂子和猪圈联想的念头惊到,她想她可能真的不喜欢东莞,那里的热,腊月都能看见苍蝇飞,胳膊上总是黏糊糊的。是的,一个该藏的冬天也能露大腿的地方,好吗?
现实检验了他们爱的浓度,他们爱自己都比爱对方多点儿。立春反过来说服自己,现实里更多的乡村夫妇必须两地分居,是因为女人总要留下来照顾老人孩子伺候土地,那她呢,她和厉槟榔没有孩子,但她选择留在乡村,是照顾自己的感受。
立春一会儿觉得自己有理,一会又觉得气馁。但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她要在门里门外、在天地之间、在田野找到自己的答案。
回来的第一年,立春把邻里、屋前屋后撂荒的土地以低廉的价格租过来,用厉槟榔给她的钱;第二年,她用厉槟榔给她的钱承包了更多的地,依然种树。现在那些她能置换回来的地都被她种了树。她雇佣村子里十几个女人帮她维护苗木。第三年的时候,她种的一部分树苗可以卖了。现在是第五年,她依然得到像钉子一样坚守钉子一样实心的厉槟榔给她的钱,她帮厉槟榔把那些钱存进银行,用厉槟榔的名字开账户,未来她还要把厉槟榔以前给她的钱一点点透出来,存到那张银行卡上。她想,那是厉槟榔在那个叫东莞的城市的痕迹,生命的痕迹。
立春这天,立春去她的苗木地查看,她闻见侧柏荡漾的香气似乎比昨天浓郁了许多,让她直感慨老祖宗的确伟大,到了哪个节气就是哪个节气的气象和感觉。节气到了立春,真就有东风解冻的意思。
她忽然想到东莞那使她身体如同锈住的橡胶的气味,她再次感觉她比厉槟榔幸福,她在那个午后获得的幸福感使她心生对厉槟榔深深地歉疚和遗憾,那遗憾和歉疚包围着她,她在田地里四处打转,想要做点什么。
立春请来木工师傅,要在侧柏的苗圃地中间给她搭起一个高高的棚子,她心里暗想,那会是她的绣楼,她要等厉槟榔回来,她要他和她住在那个一年四季都散发着柏树无限美妙香气的棚子里。
棚子盖好那天,立春把她和厉槟榔结婚时的大红锦缎被子和印着牡丹花的床单一并搬上了高台。她还给高台上的木格窗子上贴好了嫣红的窗花花。
她坐在棚子里自拍,她给厉槟榔发照片、发短信,她说,她这样等他归来。(有删改)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23)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立春爹在柿子树下打转”“去田地里转”“嘟哝过麻雀”,这些细节形象地写出了立春爹初为人父的喜悦。
B.厉槟榔不愿回家种地,喜欢留在东莞,是因为他认为流水线上的日子走到月末,他就会得到工钱,这是他在家乡种地无法换来的。
C.本文巧用比喻描写人物,如“她依然苗条得像春风中的一枝柳”“厉槟榔像一枚钉子被楔进铁板中”,这样的比喻既契合了人物的形象特点,又暗合了其生活的环境。
D.立春认为,人活世上,总是希望留下痕迹的,所以她将厉槟榔给她的钱存进用厉槟榔的名字开的银行账户里,以此留下了厉槟榔生命的痕迹。
E.立春和厉槟榔的故事引人深思,它凸显了农村青年在时代潮流下的不同心态不同选择,也蕴含着作者对他们因不同选择而带来的矛盾的关注与思考。
【小题2】小说在刻画立春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两次写到“立春”这个节气,描写景物却各有侧重。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这样写各有什么效果。
【小题4】厉槟榔说,蓝水河,他是坚决地不回去了;而小说却为什么以立春搭建绣楼等他归来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泥人胡四 (赵明宇)
元城东门外胡家捏泥人的手艺传到胡四这一辈儿已经是炉火纯青了。
每日里,胡四扛着一副挑子,前头是小板凳、雨伞和杂七杂八的工具,后头是一坨掺了棉絮之后,揉得像面团一般的胶泥。胡四来到城里某个街巷的繁华处,放下挑子在小板凳上坐了,很快就会有小孩子围拢过来,掏出从大人那里掏来的铜钱,让胡四捏一个憨态可掬的戏曲人物或者小猴子、小乌龟一类的玩艺儿。也有的妇女让胡四给捏一个泥娃娃,祈盼早一天抱上贵子。有钱人家的公子哥儿来凑热闹,让胡四捏一个金元宝、小猫小狗之类的,就纯属找乐子寻开心了。
除了捏泥人,胡四还塑神像。从元城护城河边上挖出来的胶泥,经过胡四的一双手就似乎有了灵性,塑出来的神像出神入化,栩栩如生。
胡四最爱去的地方是莲湖巷,为了一个名叫罗天香的富家小姐。
那一年,罗老爷请胡四来家里塑财神,胡四就在罗府里住了七天七夜。神像塑成了,将要喷彩时,环佩叮咚,异香袅袅,闪出一个娇艳的靓姐儿。这靓姐儿就是罗老爷的千金罗天香。
罗天香看过神像,拍手叫绝。又看胡四,目光里有了春水荡漾。
胡四的目光和罗天香的目光相撞的一刹,一团火焰烧得胡四要爆炸了。
罗天香咯咯笑,胡四才回过神来,在挑子后头抓了一把泥,顷刻之间手里就魔术一般有了两个鸳鸯鸟。罗天香双目含情地接过胡四的鸳鸯鸟,朝着胡四娇羞的一瞥,咯咯笑着,掩面而去。
把个胡四看呆了。
胡四常常在罗府门前徘徊。青色的粗布衫浆洗得新崭崭的,换了一块干净头巾,买了一双千层底的靴子,为的是看到罗天香。胡四心里明白,自己是一个穷手艺人,哪里能攀得上罗家的小姐啊。尽管这样想,胡四还是浇不灭心中的那一团火焰,哪怕能看看罗天香的身影也是一种享受啊。
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直到罗府门前树叶泛黄,胡四也没有看到罗天香,却听到罗天香和东街绸缎庄吴老板儿子结婚的消息。胡四就没有心思捏泥人了,像霜打的葫芦一样扛着挑子,落魄地回家来。
不久,胡四又听说吴老板儿子被枪杀了。吴老板的儿子是大名七师的学生,参加了共产党。
胡四早过了婚嫁年龄,高媒婆为他介绍刘石匠的女儿,胡四断然拒绝了。那就到罗府提亲吧?胡四叹一口气说,咱不配,哪里能玷污了罗小姐的美貌。这一拖,十几年过去了。
胡四再一次见到罗天香是在莲湖巷口。罗天香回娘家,腋下夹着小包袱。胡四忍不住喊了一声罗小姐,罗天香回过头来,胡四就见罗天香消瘦了许多,虽然面色苍白,却掩不住少女时期的美丽。罗天香冲着胡四笑笑就急匆匆地走了,一溜细碎的脚步踏在青石板上,踩得胡四的心里酸酸的,胡四眼睛里闪烁着泪花,望着罗天香的背影呆若木鸡。
胡四一生未娶,每天天一亮就扛着挑子到城里捏泥人,生意依然是红红火火。隔三差五的到东街绸缎庄扯几尺花布,偶然还能看到罗天香。解放后,公私合营,罗天香做了站柜台的售货员。胡四进进出出,在罗天香眼前闪动了几十年。几十年下来,胡四的头上就像落了一层雪。
最后一次踏进罗天香商店的门,胡四说,夫人,我为你捏一个泥人吧,和你做做伴。罗天香说别了,我不寂寞。罗天香说着从抽屉中拿出一对泥捏的鸳鸯鸟。
胡四心里咯噔一下。回家,病倒了。
胡四的三间上房分为厅堂和卧室,卧室的门常年挂一把锁。一场大雪纷纷扬扬的落下来,胡家族人多日不见胡四出门,硬是把胡四的卧室撬开了。
人们惊呆了,卧室里站着几十个衣着华丽的女人。仔细看,却是泥塑,和真人一般大小,正是罗天香不同年龄段的塑像,竟然如此的逼真。
胡四躺在床上,身体已经冰凉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最准确的两项是( )
A.很快围拢过来的小孩子,祈盼抱上贵子的妇女,找乐子寻开心的公子哥儿,看过神像拍手叫绝的罗天香,都侧面烘托了胡四的技艺的精湛。
B.因为羞涩,胡四虽然心中有一团火焰,却只敢常常在罗府门前徘徊,只期望能看看罗天香的身影,并把这当成一种享受。
C.罗天香跟吴老板的儿子结婚了,而吴老板的儿子却因是共产党而被枪杀,这个情节的设置揭露了反动派残酷杀害手无寸铁的学生的罪行。
D.小说结尾胡四莫名生病死去,荒诞的虚构,独特的真实,使作品意蕴更加深刻,艺术感染力更强,给读者造成更大的心理震撼。
E.赵明宇这篇小小说故事性强,趣味浓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尤其那人性美的光辉使他的作品放射出异彩,温暖着每一个读者的心。
【小题2】小说中那对泥捏的鸳鸯鸟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方面有何作用?请分别做简要分析。
【小题3】请概括胡四的性格特点,并做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结尾部分说“卧室里站着几十个衣着华丽的女人。仔细看,却是泥塑,和真人一般大小,正是罗天香不同年龄段的塑像,竟然如此的逼真”,作品这样安排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

孙玉良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减的消息引发各界热议。支持删减者拿出“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做论据,反对删减者认为鲁迅精神到什么时候也不能丢。

双方争执不下,让编教材的老师们好生为难。依我看来,鲁迅的文章,删点为妙。鲁迅是生活在上世纪早期的人,虽然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但毕竟是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又曾在日本留学,文风难免古风萦绕,中西夹杂,拗口难懂。不只学生看了如吃了“摇头丸”,就是老师们讲起来都觉得头疼。删除一点这样的文章,可能师生们都会拍手称赞,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但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硬汉”形象,毛主席就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删了鲁迅杂文,换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会不会无意识中让祖国的花朵们误入迷途?

鲁迅不是常青树,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所以至今被人们深深地怀念。中国有个古老的新词,叫“与时俱进”。对于鲁迅的文章,照抄照搬,“拿来主义”,是不是违背了鲁迅先生的初衷?我们学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他夹杂着日式表达的拗口白话。在教材中删除鲁迅的原文,难道不能用新时代具有鲁迅精神的文章“取而代之”?

新时代有没有活着的鲁迅?我看肯定是有的。否则鲁迅逝世了,中国岂不真的折了“脊梁”?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大有人在,针砭时弊的好文章也比比皆是,编辑们选用他们的文章进入教材,既继承了鲁迅之精神,又克服了晦涩难懂之弊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把鲁迅当成权威,放进“神坛”,本身就是对鲁迅的污辱。依我看,世上的千里马不少,只是有些人相信权威,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真正继承鲁迅精神,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而不是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

(选自2009年9月4日《广州日报》)

【小题1】下列对于“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生活的时期离我们较远,文风难免古风萦绕,拗口难懂,因此他的文章,删点为妙。
B.世上的千里马不少,新时代也有活着的“鲁迅”,编辑们也可选用他们的文章,编入教材。
C.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人也时有出现。
D.对于鲁迅的文章,如果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抄照搬,是违背先生初衷的。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于“鲁迅作品”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作品被誉为“民族魂”,一些人认为中学语文教材删减鲁迅作品会丢掉鲁迅精神。
B.从“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中可以看出鲁迅文风晦涩难懂的一面。
C.“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这句话不仅对社会发展适用,对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选编也非常适用。
D.鲁迅是“白话文学运动健将”,教材选编他的作品是为了学习他的白话语言。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太相信权威而把鲁迅放进“神坛”,这是对先生的一种污辱。
B.“鲁迅”在教材中也与时俱进,可用其他针砭时弊的好文章来代替鲁迅文章进入教材。
C.毛主席十分赞赏鲁迅,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向。
D.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并不能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的,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不为人知的氢弹功臣:于敏
青少年时代于敏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度过的,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他留下惨痛的记忆,也激发了他为国解难的愿望。上大学后,于敏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毕业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专心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他就拼命学习,很快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站在了国际前沿。
60年代初,有关部门做出部署,要求氢弹的理论探索先行原子弹研究一步。于是,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让他参加氢弹原理研究。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意味着自己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但是,于敏欣然服从了组织的安排,开始新的研究。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零三个月,其中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再加上我们的设备不足,国内当时仅有的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有95%的时间是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的,只留下5%的时间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于是,于敏领导下的工作组就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直至获得所需的数据。从1960年到1965年初,在艰难的科研攻关中,于敏带领同事们发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五个多月后,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爆炸成功后,于敏接着对氢弹的小型化、提高比威力等作了优化设计,并定型为我国第一代核武器装备部队。20世纪80年代,在原子弹、氢弹等技术相继突破后,一些曾经和于敏共同奋战在核武器研制一线的骨干相继离开九院。于敏也曾在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回去做基础研究。但是,他稍加权衡就放弃了离开九院的想法。他对别人说,虽然下面还有不少人,但掌握物理设计全面的也就是自己了。在这个时候把任务全交给下面,显然是不行的。因为他知道,第一代热核武器虽然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但性能还需提高,必须发展第二代核武器。于是,他留了下来,突破第二代核武器技术和中子弹技术。正是由于于敏等科学家们的先见之明,中国在禁止地上核试验后,及时转入地下核试验,随即又在全面核禁试前取得了应有的试验数据,使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始终没有受到影响。可以说,在中国核武器发展里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于敏为人谦虚,待人诚恳。他给同事讲东西从来不保留,从来不怕别人超过自己。改革开放后,一些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在他的启迪下,写出一些颇有见地的论文,写上他的名字请他审阅时,他常常把自己的名字抹掉。由于极为平易近人,于敏私下里被同事和晚辈们亲切地称为“老于”“于老爷子”。目前,89岁高龄的于敏仍是单位的重要“顾问”。每每遇到难题或重大决策时,就会想到要请“于老爷子”出山,以他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宝贵的咨询和建议。
【注】①九院:第九研究院,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1965年1月,于敏奉命调入此。
相关链接
①于敏记忆力惊人,平时很少记笔记,但他满脑子装的都是数据。靠大量的数据,他能很快对一个事物做出物理判断。这是一项特殊的本领,被简称为“粗估”。这种“粗估”方法被何祚庥院士称为理论研究的灵魂。(摘自《我所了解的“氢弹之父”于敏》)
②1955年,以朝永振一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代表团访华,对于敏的才华和研究成果大为惊叹。回日本撰文,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对此,于敏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广阔视野,但留学后须“回国再给国家做点事儿”。(摘自陈海波《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
③“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1988年被正式解封的于敏,这样对记者说。(摘自余晓洁《绝密忠诚——记中国氢弹功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院士》)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童年亡国奴的生活让于敏深感屈辱,激发了他为国解难的情怀,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族情感,成为日后于敏从事核武器研究的精神动力。
B.于敏重视对年轻科技工作者的培养,他积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发展的平台,为了使年轻人的论文便于发表,他常常在论文上署上自己的名字。
C.于敏不但有科学的直觉,也不乏战略的眼光。他预见到世界核武器发展的趋势,加快了我国核武器研究的进程,从而保证了我国核武器事业的顺利发展。
D.于敏认为,科学需要开放,应该交流,互相启发。所以,他主张所有的科学研究工作者都应该出国,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E.作为一名优秀的原子核理论研究人员,于敏的才华和研究成果深得物理学界的赞誉,在学界曾有“国产土专家一号”的美誉。
(2)组织上为什么要将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交给于敏?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3)文中说“在中国核武器发展里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于敏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
(4)作为一名 “不为人知的氢弹功臣”,于敏有哪些精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