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玩具
(1)我有生的第一个玩具是一只红色的小汽车,不足一尺长,铁皮轧制的外壳非常简单,有几个窗但是没有门,从窗间望见一个惯性轮,把后车轮在地上摩擦便能“嗷嗷——”地跑。我现在还听得见它的声音。我不记得它最终是怎样离开我的了,有时候我设想它现在在哪儿,或者它现在变成了什么存在于何处。
(2)但是我记得它是怎样来的。那天可谓双喜临门,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玩,并且说舅舅要给我买那样一只小汽车。母亲给我扣领口上的纽扣时,我记得心里充满庄严;在那之前和在那之后很久,我不知道世上还有比那小汽车更美妙更奢侈的玩具。到了北海门前,东张西望并不见舅舅的影。我提醒母亲:舅舅是不是真的要给我买个小汽车?母亲说:“好吧,你站在这儿等着,别动,我一会儿就回来。”母亲就走进旁边的一排老屋。我站在离那排老屋几米远的地方张望,可能就从这时,那排老屋绿色的门窗、红色的梁柱和很高很高的青灰色台阶,走进了我永不磨灭的记忆。独自站了一会儿我忽然醒悟,那是一家商店,可能舅舅早已经在里面给我买小汽车呢,我便走过去,爬上很高很高的台阶。屋里人很多,到处都是腿,我试图从拥挤的腿之间钻过去靠近柜台,但每一次都失败,刚望见柜台就又被那些腿挤开。那些腿基本上是蓝色的,不长眼睛。我在那些蓝色的漩涡里碰来转去,终于眼前一亮,却发现又站在商店门外了。不见舅舅也不见母亲,我想我还是站到原来的地方去吧,就又爬下很高很高的台阶,远远地望那绿色的门窗和红色的梁柱。一眨眼,母亲不知从哪儿来了,手里托着那只小汽车。我便有生第一次摸到了它,才看清它有几个像模像样的窗但是没有门——对此我一点都没失望,只是有过一秒钟的怀疑和随后好几年的设想,设想它应该有怎样一个门才好。我是一个容易惭愧的孩子,抱着那只小汽车觉得不应该只是欢喜我问:“舅舅呢,他怎么还不出来?”母亲愣一下,随我的目光向那商店高高的台阶上张望,然后笑了说:“不,舅舅没来。”“不是舅舅给我买吗?”“是,舅舅给你买的。”“可他没来呀?”“他给我钱,让我给你买。”这下我听懂了,我说:“是舅舅给的钱,是您给我买的对吗?”“对。”“那您为什么说是舅舅给我买的呢?”“舅舅给的钱,就是舅舅给你买的。”我又糊涂了:“可他没来他怎么买呢?”那天在北海的大部分时间,母亲都在给我解释为什么这只小汽车是舅舅给我买的。我听不懂,无论母亲怎样解释我绝不能理解。甚至在以后的好几年中我依然冥顽不化固执己见,每逢有人问到那只小汽车的来历,我坚持说:“我妈给我买的。”或者再补充一句:“舅舅给的钱,我妈进到那排屋子里去给我买的。”
(3)对,那排屋子:绿色的门窗,红色的柱子,很高很高的青灰色台阶。我永远不会忘。惠特曼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一段:“有一个孩子逐日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倾向那东西;/于是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在那一天,或在那一天的某一部分,/或继续了好几年,或好几年结成的伸展着的好几个时代。”正是这样,那排老屋成了我的一部分。很多年后,当母亲和那只小汽车都已离开我,当童年成为无比珍贵的回忆之时,我曾几次想再去看看那排老屋。可是非常奇怪,我找不到它。它孤零且残缺地留在我的印象里,绿色的门窗红色的梁柱和高高的台阶……但没有方位没有背景周围全是虚空。我不再找它。空间中的那排屋子可能已经拆除,多年来它只作为我的一部分存在于我的时间里。
(4)但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了它。事实上我很多次就从它旁边走过,只是我从没想到那可能就是它。它的台阶是那样矮,以致我从来没把它放在心上。但那天我又去北海,在它跟前偶尔停留,见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往那台阶上爬,他吃力地爬甚至手脚并用,我猛然醒悟,这么多年我竟忘记了一个最简单的逻辑:那台阶并不随着我的长高而长高。这时我才仔细打量它。绿色的门窗,对,红色的柱子和青灰色的台阶,对,是它,理智告诉我那应该就是它。心头一热,无边的往事瞬间涌来。我定定神退后几米,相信退到了当年的位置并像当年那样张望它。但是张望越久它越陌生,眼前的它与记忆中的它相去越远。从这时起,那排屋子一分为二,成为我的两部分,大不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两部分。那么,如果我写它,我应该按照哪一个呢?我开始想:真实是什么。设若几十年后我老态龙钟再来看它,想必它会一分为三成为我生命的三部分。那么真实,尤其说到客观的真实,到底是指什么?
【小题1】文中反复出现“绿色的门窗、红色的梁柱和高高的台阶”,其作用是__________。
【小题2】文中写到若十年后,“我找不到它,它孤零且残缺地留在我的印象里”,“但没有方位没有背景周围全是虚空”,“张望越久它越陌生”,请综合分析作者在其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题3】以童年的视角叙述,是本文一大特色。请对此进行赏析。
【小题4】联系全文,对第(3)段中惠特曼的诗句进行解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06 07:02: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车马炮
德欣说:“你这匹死马,我暂不吃你。”他说着攻小卒,又攻,再攻……残局上的小卒已是兵临城下。德欣洋洋得意地看着红棋憋在仕脚里的那匹马,确是瓮中之鳖,自己的老将一崴就吃了,可他不吃,他要叫对方输得心服口服。
杨喜良就剩下车马炮了,而且那马还是匹死马,这使得他捉襟见肘,但仍耐心寻找着机会。
德欣是车务段段长,杨喜良是老调度,两人私交甚密。他们什么话都能说,一边下棋一边说着车务段的事情。
旁边还有一位观棋者,叫李来顺,李来顺观棋不语。
几十天的春运,搞得焦头烂额,难得老朋友一聚。杨喜良说:“你看咱仨,像是这棋,你段长是车,我是这炮,都还厉害,来顺像这匹马。”
德欣和杨喜良都笑了。李来顺不笑,只静静观棋,在车务段,三十年前是个兵,三十年后还是个兵,尽管他书法绘画,弹拉说唱无所不能,也卖力气,却没有提升,真的就像憋在仕脚的那匹马。可李来顺没有怨言。
德欣段长说:“稍停,我去撒尿。”
德欣撒尿去了。
杨喜良说:“德欣的棋厉害。”
李来顺说:“我不尿他”
杨喜良说:“你吃亏就吃在了这个脾气。”
论关系李来顺和德欣段长不错,之所以不错,才没有客套,有人没人,不喊段长,就叫他德欣,他想,这才是哥们儿。
可当了领导,谁没有个自尊心啊。杨喜良说:“德欣工作还是有水平的。”
李来顺又说:“我不尿他。”
德欣撒尿回来了,继续下棋。
李来顺说:“我也去撒尿。”
趁李来顺撒尿的工夫,杨喜良对德欣说:“咱们段里,数来顺最冤,什么苦活儿累活儿都有他,你可该提拔提拔他。”
德欣说:“我快退了,我不想管。”
说得杨喜良不高兴,“啪”地一声敲得很响,“将!”杨喜良在车的后面安上了炮。德欣的将想躲,却躲不了,往哪儿躲都在那只死马的脚下。
德欣“哎呀”了一声,没想到这盘棋输到了这匹死马上。
李来顺回来了,大喊:“输得好!我早就看出你要输这一招儿。”
棋散,仨人叙话。李来顺说:“咱仨,你们都混得好,是车,是炮,我是这死马,可死马也有置死地而后生的时候。”
德欣略有感慨:“来顺啊,我对不起哥儿们,可也怪,咱仨人怎么就这么好呢?”
李来顺说:“咳!这怪啥呀?都吃过苦,你不记得你当司机,我和杨喜良当司炉,从阳泉跑石家庄,四个钟头要填十二吨的碳,那累呀,我和杨喜良都不想活了,是不是呀喜良?”
杨喜良说:“是,苦是咱们的根本。”
德欣似有感悟:“这样吧喜良,趁我还没有退,是该把来顺提拔一下,也算了却心事一桩。”
李来顺“哈哈”地大笑起来:“错了,错了!谁稀罕你那个提拔,倒找我钱我也不干。”
德欣瞪大了眼睛:“此话怎讲?”
李来顺说:“这么讲吧,俺李来顺是神仙日子,每天五点起床画画,然后跑步,再然后看日出,看完日出早饭喝一两小酒儿。”
“咳呀!”杨喜良似悟道:“你李来顺让我想起一句话,袖中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神仙、神仙!”
德欣无话,又来了下棋的雅兴,“再来一盘!”他愣拽着李来顺下棋,结果连输三盘。李来顺不下了,说德欣段长臭棋篓子。德欣还不甘心。
李来顺说:“要下,就此一盘了,我让你车马炮。”
德欣段长犹豫了一下说:“好吧。”
棋子儿的敲击声又响了起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讲了车务段三个人下象棋的故事,下棋过程情节起伏,引人入胜,棋局的输赢始终作为主要悬念吸引着读者阅读。
B.车务段段长德欣虚荣、狭隘,棋艺最差而不自知,杨喜良比李来顺处世更谨慎,懂得在让棋的过程中迎合领导的感受。
C.小说作者擅长运用语言描写推进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下棋者、观棋者的对话虽然简单,却符合不同人物的身份与性格。
D.段长与调度在是否提拔李来顺的问题上起初态度不同,但他们后来发现后者生活悠闲、平静,有着洒脱淡泊的人生追求。
【小题2】小说在刻画李来顺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车马炮”为标题?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汝是母亲河
李春雷
每一个女人,未必都能成为母亲,但每一条河流,都是母亲河。
那一汪汪温柔,像乳汁,像血液,滋养着这片地域上的每一个生命,萌动了每一朵花开,绽开了每一缕微笑。又像一根长长的瓜蔓,哺育了一个个扁扁圆圆、大大小小的瓜胎般的村庄和城镇。在我的理解里,母亲河,是一个宽泛概念,是人类对河流依偎、依赖的一种最神圣、最深切的情缘。
但是,万物总有根源。最具体、最初始的母亲河是哪一条呢?
暮春时节,我在中原腹地的汝州采风。徜徉在汝河两岸,体会着丰厚、别致的地域文化,眼前猛然一亮。
中原,是中华民族原始的胎盘。约7000年前,这里处于新石器时期,人类经过几百万年进化,已经有了朦胧的智慧,学会了磨制石器,烧制陶器,并且有了初步的语言、音乐和舞蹈。这个时期,是母系氏族社会,正是后世推定的女娲时代。
女娲时代,也是古籍里的伏羲时期。据考证,伏羲氏的活动区域,便是中岳嵩山,位于汝州北侧。《世本·氏姓》载:“女氏,天皇封女弟娲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此河因在女娲氏封地,而得名“女水”。古代“女”“汝”通用,故亦称汝河。
汝河,是古代唯一把水与女结合起来命名的河流。
历史模糊的身影越来越清晰,尧舜禹的故事大都发生于这个区域,直到夏王朝出现。夏朝的核心领土范围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山东和河北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中心,便是包括汝州在内的今偃师、登封、禹州一带。
汝河,静静地流淌,默默地滋润,伴随着这块土地从胎儿走向婴儿,从蒙昧走向文明。
1982年秋天,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在汝州市中山寨遗址中发掘出一支骨笛。这支用鹤骨制作的十孔骨笛,被考古学家认定属于裴李岗文明时期的遗物,距今已有7000多年。据音乐史家确定,此笛已经具备12个平3均律中的10个音。在遥远的新石器时期,在没有任何科学仪器的辅助下,能够如此精确地计算出音孔位置,堪称人类音乐史上的奇迹!
的确,那时的人类,还没有文字,更没有数字,但已经有了音乐。那是心灵与心灵的感应,那是微笑对微笑的认同。于是,文明的胚芽萌生了。人类精神深处的第一泓暖流,开始流淌了。
这,也许便是中华文明之河的滥觞。
远古时代,汝河颇为著名。《荀子》描述:“汝颖以为险,江汉以为池。”其中一源沙河源于伏牛山区木达岭,另一源北汝河源于嵩县跑马岭,在襄城县岔河口汇入沙河,沙、汝汇合后,统称汝河。
4000多年后,一个青春女子,一边在汝河大堤上砍柴,一边低吟着歌谣:“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这首名曰《汝坟》的诗歌,被收入《诗经》中。那时,周朝已经建立,周礼正在形成。高高的汝堤,是大禹治水的遗物,大堤上种桃植桑,可食可衣。于是,这个女子吟诵的,便是我们最早的文学。
于是,人类在音乐之外,更有了诗歌,有了文学。那是大地的吟唱,那是心灵的仙草。人类,终于呼出了最深层、最微妙的梦想,对现实,对政治,对爱情……
《诗经》中最经典的《国风·周南》,便是这一组以《关雎》《汝坟》等为代表的11首抒情诗。而其中,惟一写明地点的河流,便是汝水。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母亲河!
又是1500多年,汝河岸边另一个兼具诗性与柔性色彩的天才出现了。他,便是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诗表面上明白如话,通俗如常,却道出了人类数千年来对青春、对生命最深切、最细腻、最精准的情感体味。日子黑黑白白,岁月青青黄黄,春来春去、花开花落,感伤而无奈。这种感觉,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却独独被汝河岸边的青年诗人刘希夷一语道破,直抵心窝,冠绝古今,让人鼻酸眼辣。
如果唐诗是流动的,那么宋朝的温柔却是凝固的。瓷器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汝瓷则位居宋代五大名瓷之首。聪明的汝州人,用汝水和汝泥,借用单纯的手工制作,便囊括自然之韵、人性之美,把青瓷做到了极致。天青与豆青,如汝水秋波般灵妙,与天地相通,与人心相通,与文明相通。汝瓷,犹如母亲的青衫,洋溢着母性的温馨。
……
暮春时节,我在汝河边漫步。
清澈的汝河,丰丰盈盈、波光粼粼,像母亲的微笑,像女娲的微笑。河边大堤上,虽然没有了桃树桑树,却更是杂树生花,油菜黄、槐花白、石榴红。那一片片青翠新绿和姹紫嫣红,仿佛婴儿的脸,宛若新娘的羞,在阳光明媚中,摇曳着、弹奏着,咝咝咝、嗡嗡嗡、唰唰唰。那是大地的吟唱,那是太阳的私语,那是永恒的音乐,那是生命的诗篇……
是的,这里是中原大地的胸脯。北侧是安阳,那是殷墟的所在,文字的故乡;西侧是洛阳,那是周朝的故都,诗的源头。
依偎在母亲河边,我的思绪,与这片大地融为一体,感觉无限温暖、踏实、自信而坚定!
(2016年06月21日《人民政协报》)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汝是母亲河”中,“汝”指汝河,也可理解为“你”。这里使用第二人称,可拉近作者与写作对象汝河的距离,更好地表达本文意旨。
B.“滥觞”的本意是洪水泛滥。在文中“这,也许便是中华文明之河的滥觞”一句中,“滥觞”比喻中华文明强盛博大。
C.作者漫步汝河两岸,欣赏汝河风物;同时,其思绪也在沿着历史的长河徜徉。有了这两个层面的心灵旅程,作者才能写出母亲河的内涵。
D.作者既对汝河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讴歌,也对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作了由衷赞美,这使本文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小题2】作者称“汝是母亲河”,有哪些理由?
【小题3】文中多种修辞手法运用得灵动而富有表现力。结合具体文句,对此作简要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全球化不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没有一种现世文化是不经过交流而独自发展的。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时,必然会产生文化的冲突—反应—融合的过程,两种文化之间总是进行着既对立又统一的斗争,这就是“文化的双向选择”。全球化与本土化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全球化不可全然取代本土化,而本土化也不可能带来多元的发展,因为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若想掩盖这种特征,就只能导致世界文化的衰退。文化全球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多元化,即承认和尊重差别,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保证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互动交流。

(摘编自丁志刚《论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两难困境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材料二:

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给中国的发展带来过辉煌,但也造成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障碍,“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中国文化以群体依存为主,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重血缘亲情,重伦理规范。这种特点的优势是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民族的团结。相比较西方社会的“文化沙漠”更利于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重内向自省,重个人的自我超越,强调“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等,突出了人对精神世界以外的物质世界的包容。重视内在精神的完善;同时对科学思维的忽视,对理性精神的淡漠使得科学、逻辑实证思维的落伍,阻碍了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相对于西方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强调文化是人为和为人的性质,人成了主体,自然成了主体支配的客体,夸大了人的作用”,中国文化重历史、重传统的特征,更能使人在历史的回顾中认识优点和不足。这也是中国文化得以稳定发展、流传的重要原因。强调历史和传统,也会造成一个负面结果,就是厚古薄今的倾向,这不利于现代化进程。

坚持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本质的前提下,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摘编自田彩萍《浅析文化全球化与中囯文化应对策略》)

材料三:

2017年全球文化产品输出总额(单位:亿美元)

(2017《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四: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悄然进行文化殖民。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认同进而接受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拋弃自己的文化传统。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城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与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仝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摘编自刘焕明《“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文化全球化”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是对立统一的,它不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倡导全球文化多样性、多元化。
B.材料二认为,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不能也不应该缺位,因为中国文化虽然有不小缺陷,但整体上优于西方文化。
C.从材料三可知,虽然文化全球化的主流依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但是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D.材料四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极具欺骗性,其实质是西方人向全球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最终实现西方利益最大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材料一中,作者主要围绕“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重点论述保持文化本土化即文化的民族性的重要性。
B.材料二辩证分析了中国文化的利弊,并且认为利大于弊,从而得出观点:中国文化应该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发挥自身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
C.材料四站在批判的角度,认为“文化全球化”弊多利少,揭开了“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揭示了“文化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可怕后果。
D.材料一、二、四都把“文化全球化”作为论述对象,都揭示了作者对“文化全球化”的各自理解,并且在论述中都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思想。
【小题3】结合上述材料一和二,说说中国文化应对文化全球化的主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