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通俗史学家蔡东藩
蔡东藩的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了甲午战争到八年抗日等等惊天动地的事件。世事纷扰,山河破碎,使这个长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忧患意识日深,因而不自觉地熔铸了他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他出身贫寒,过着箪食瓢饮的日子,住着以教读抵租金的居室,如果他能降志辱身混迹官场,也许能博取富贵。但一则他家境贫寒,无力应酬;再则他看到官场各种蝇营狗苟的无耻恶习,实为腐败官场所罕见。从此,他决意敝屣荣华,告病归里,重回“君子固穷”的旧日生活。他手无缚鸡之力,不过一介书生,但能临危不惧,铁骨铮铮。当他所写《民国演义》问世后,因秉笔直书,有触犯军阀劣迹数处,遂遭武夫恐吓,弹头威胁,有人亦劝其曲笔,“隐恶扬善”,但他决不为动,宁愿搁笔,决不曲笔。蔡东藩的种种立身行事,称得起是一位善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真正儒者。
蔡东藩自绝望于官场,即倾其毕生精力于著述。蔡东藩著述很多,但能享盛名而传之久远的,则是《历朝通俗演义》。蔡东藩之所以能以极大的毅力完成这套通俗历史著述,绝非一时冲动的偶然行为。他身经国运艰危,目击风雨飘摇,不可避免地会像同时代大多数知识分子那样,忧患意识激荡,一心救亡图存。当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富国强兵”等等课题,流传于社会,蔡东藩也结合自己的条件作出了选择。他决意用自己的文史知识和秃笔凹砚写出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兴衰治乱,用以警觉民众,振奋精神,以实现其“演义救国”的夙志。就在他思考酝酿过程中,辛亥革命爆发,给他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但迎来的却是北洋军阀集团的统治和袁世凯的帝制自为,蔡东藩在这种政治恶行的刺激下,决定先从《清史通俗演义》开始,其主要目的是以这个被推翻的专制政权为靶的,笔伐“洪宪帝制”。他在《清史演义》自序中说:“至关于帝王专制之魔力,尤再三致意,悬为炯戒。”《清史演义》着手于民国四年秋,正是袁世凯等办帝制甚嚣尘上的时候,而成书的次年秋,又是袁世凯自毙之时。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识的行为。民国十年正是“直皖战争”给民众带来兵燹灾祸之际,蔡东藩更运其如椽之笔,进一步地投枪于军阀统治的黑暗现状。他历数民元以来的动乱不宁,更明确表达其正直的史德说:“窃不自揣,谨据民国纪元以来之事实,依次演述,分回编纂,借说部之体裁,写当代之状况。语皆有本,不敢虚诬。”史家应有风骨,于此可见,亦无怪乎军阀武夫为之惧,而出以威胁之劣行!
蔡东藩在历史编纂法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述虽以“演义”为名,但并不是相沿所谓的“演义体”如《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等。他不满意《三国演义》之类的演义书,他在《后汉演义》自序中,曾有所评论说:“若罗氏所著之《三国志演义》则脍炙人口,加以二三通人之评定,而价值益增。然与陈寿《三国志》相勘证,则粉饰者十居五六。寿虽晋臣,于蜀魏事不无曲笔,但谓其穿凿失真,则必无此弊。罗氏第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蔡氏就以此观点指导整套通俗演义的写作而自成一“新演义”体,“新演义”体的特色是,博览群籍,广搜史料,文笔力求通俗,叙事端在真实,间入稗史遗闻,不过修饰文字,敷衍情节,要不得脱离历史正轨。他还采用夹批、后批和注释等手段,以发挥自己的史观、史识。这一“新演义”体裁,很适于普及历史知识,供社会教化之助。顾便于以国史回归国人,鼓呼民气,尽史家之职责,所以,对“新演义”体固不得以小道视之,而当誉之为通俗史学,并堂皇列位于史部之一目。后之以历史为题材而着笔为历史小说者,何不取法乎此?等而下之,其戏说历史、亵渎历史者流,亦当自愧于先贤!
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余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11部600余万字,其有功史学自不待言!选自来新夏《通俗史学家蔡东藩》,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蔡东藩(1877—1945),山阴县临浦(今萧山)人,著名小说家、历史学家。曾任候补知县,因不满官场恶习,数月即称病回乡。其《历代通俗演义》,时间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内容之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这套演义重史轻文,尽管略输文采,但却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华通史,为普及中国历史知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②“演义”是根据史传、融合野史经艺术加工敷演而成的一种通俗的长篇小说。近代认为“演义”与“演绎”意义相近,演义故事是作者根据史实和一定逻辑性演绎出来的事件。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蔡东藩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了历史上众多惊天动地的事件,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的《历朝通俗演义》具有真实性。
B.由于蔡东藩在写《民国演义》时坚持正直史德“秉笔直书”,“写当代之状况”“语皆有本”,使“军阀武夫为之惧”,因而遭到军阀恐吓威胁。
C.蔡东藩的“新演义”体与传统的《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演义体”历史小说不同,他完全采自正史,文笔力求通俗,不作文字修饰。
D.蔡东藩认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巧为烘染,悦人耳目”,以伪乱真,以讹传讹,误人子弟,脱离了历史正轨,不适合“供社会教化之助”。
E. 作者认为《历朝通俗演义》应列入史学著作之中,并作为历史小说范例,供后世取法,而那些戏说历史、亵渎历史者流,相比之下应自感惭愧。
【小题2】蔡东藩所具备的“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
【小题3】“蔡东藩之所以能以极大的毅力完成这套通俗历史著述(指《历朝通俗演义》)”,既有思想基础,也有现实因素。请根据原文具体分析。
【小题4】蔡东藩不满意《三国演义》之类的演义小说,自创了“新演义”体写法。你认不认同蔡东藩有关历史小说创作的主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意见并阐明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08 11:10: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贼

蔡测海

①家不是店,常有客来。

②湘鄂川黔交界地,无店,只些稀稀落落的人家。有路上人,恰好在谁家门前天黑路断,叫一声东家,摇一下柴扉,进去就算这家客了。鼎锅里添一瓢水,加一捧老玉米面,多双筷子多个碗,对客人说一声对不住,就这伙食。晚上在老玉米壳中扔一条被子,猫一夜,天亮开溜上路,房钱饭钱不计,一切是主人家的日常生活而已。

③记起岭上的月亮和坳口的太阳,那时光很静,又似很久远,我分明才从那日月里出来。母亲的节俭和父亲的辛劳营造了一栋木楼,座西朝东,天天最先迎接太阳。日头下,木楼金碧辉煌,木门常年敞开,屋内也四季金光灿烂。

④正月初四,刚过大年,门口站了一个很疲倦很褴楼的男人,他身后有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女孩,小女孩穿得很干净,梳一对小羊角儿,很瘦,一双眼睛很大,但充满惶惑和敌意地望着我。我将这父女俩让进屋,对我娘喊:来客啦!

⑤娘拿出好吃的给他们父女俩吃。女儿只吃,不说话。那父亲眯着双眼,左脸上一道月牙形的伤疤,把络腮胡子断开,右脸只有浓密的络腮胡子,他一口川音,说是四川秀山人,那脸相不好看,那双眼睛又细又贼溜溜地转。

⑥那天晚上,我娘将那父女俩安排在草楼上睡,那儿算是客房。过路的木匠、篾匠、草药匠、算命的、补锅的都在那儿睡过。那儿有一条好看的被子,被面是有名的西 朗卡普,母亲的陪嫁,她自己亲手织的,五色真丝,被里是经常拆换的干净被里。许多客人都记得那西朗卡普上的花卉图案,那是一件界上人的艺术珍品。除了客人,我是不能享用那条被子的。

⑦正月初五早上,我娘做好早饭,油茶、炒米、糍杷、蜂蜜,人家一路上疲倦,让那父女俩睡一会儿,迟迟才叫我请客人吃早饭。我先在楼下叫,然后顺着木梯爬上草楼,一觑,客不见了,那条被子也不见了。

⑧报告父亲,父亲没去看,便说,吃早饭吧。我们一家便闷着头吃饭。

⑨父亲对母亲说,算了,就算我们先前欠了人家的,抵债了。再说,也该换床新被子,那被子老了。

⑩母亲噗哧一笑,说,你以为我心痛那条被子?我愁有客人再来没盖的。

⑪天黑,我舅舅和一个木匠把那做贼的父女扭到家里来了。原来,那人偷了我家的被子去换粮食,换到我舅舅家里。那人拿了一条被子对我舅舅说,这条被子换十斤包谷籽,我舅舅便换下了那条被子。正巧在我舅舅家做活的木匠认出了这条被子。他对我舅舅说,我认得这被子,这是你姐姐家客房的被子。一追问,便把那父女当贼子扭回来了。

⑫我舅舅对我爹说:“姑爷,他偷了你家的被盖。”我爹使劲咳嗽一声,说:“这被子是我送给这父女俩的,大冷天,怕路上不方便投宿。”那木匠摇摇头,舅舅很生气地走了。为此舅舅好久不理我父亲,觉得我父亲对不起他,是个很可恼和可耻的人。养贼比贼还可耻。

⑬父亲一直吟叨着要置一条新被子,但一直没能够。父亲年岁日渐大了,腰腿出了毛病,上坡下坡,一步一顿,一顿一吭声。

⑭父亲就是这样一步一顿,一顿一吭声地上坡下坡到三十里外的小镇上卖小猪仔,卖旱烟叶,支撑着让我念中学。这世界上有许多读书的和写书的,差我一人一定不算缺少。但父亲只有我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唯一的。像父亲种瓜,别的许多人也种。但他总是要让自己的瓜长得好,长得大个儿。

⑮到我大一些岁数的时候,忽然有一天,来了个络腮胡子左脸有个月牙形伤疤的人,那眯缝眼让我记起他是谁来,他带了一些糍耙和一只熏猪腿,身后跟着一个羞答答 的大姑娘,蓝花花衣青布白底鞋,长辫子。那女孩的爹对我爹说,把他的女儿送给我们家做儿媳妇,要和我爹认亲家。我娘说:“你那么娇嫩的女孩子,嫁到这界上连水都没的喝,哪行?”我觉得娶媳妇很好玩,要点花炮燃蜡烛,那只是别人做着好玩的事,而我去做就极羞耻,跑到姐姐家躲了几天,那父女俩终于走了。我娘对我说:“人家姑娘也不是老虎,你跑什么?”

⑯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其实是怕虎的。我娘那床陪嫁被子,终是没换回那个漂亮的儿媳妇来。

⑰只是我娘再遇上什么不开心的事,便望一望我,望一望我就笑。

⑱我娘一笑,我心里就翻出一堆事来。

(选自《湖南文学》1992年第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日头下,木楼金碧辉煌,木门常年敞开,屋内也四季金光灿烂”的描写,充满了温馨的氛围,也暗示了一家人拥有质朴美好的人性。
B.“我”眼中的投宿者“眯着双眼,左脸上一道月牙形的伤疤,把络腮胡子断开,右脸只有浓密的络腮胡子”,体现出这个投宿者不是一个善良的人。
C.小说中“我”舅舅很生气地离开,好久不理“我”父亲,其理由有一定的道理,但从本质上“我”舅舅没有理解“我”父亲这样做的真实原因。
D.被子是小说中的重要物象,被面是有名的西朗卡普,被视为界上人的艺术珍品。被子被偷走,被子被木匠认出,它的存在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父亲的形象特点。
【小题3】这篇小说的语言运用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冯其庸的“大国学”
1924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常说,自己是“稻香世家”。后来,他家的客厅里高挂着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匾额——瓜饭楼,那是冯先生的书斋名,为的是不忘早年“以瓜当饭”的艰难岁月。
因为家贫,加上时局动荡,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学校关闭,冯其庸失学了。后来他又曾几度失学。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半读,无法专力读书。
兵荒马乱中,最初唯一可读的书是一部因学校关闭没来得及还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后来,他千方百计地借书看,书给冯其庸打开了另外一扇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他眼前逐渐打开。他读《论语》、《孟子》、《史记精华录》、《三藏法师传》、《古文观止》、《聊斋志异》等,都是在小学之后、初中之前。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冯其庸经济上虽然贫困,但在无锡这个小小的角落里,得益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
1946年初,冯其庸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在当时西风劲吹的大环境下,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几乎是一枝独秀。无锡国专的国学教育,最强调经典教育,通识课与经典课并重。比如《国学概论》、《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等都是通识课,而《论语》、《孟子》、《史记》、《楚辞》等都是选修课,此外还有各类专题学术讲座。
在无锡国专,冯其庸亲承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的教诲,领略了大师们学术的深厚与精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后来,冯其庸在总结无锡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时,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
1954年,冯其庸从无锡女中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所有成绩,都从这里起步;所有的磨难,都在这里发生。在历次运动冲击过后,冯其庸留下了累累硕果。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用任何现代学科来概括这些都很困难,或许,只有用“国学”这个词语来概括冯其庸的学术人生最为合适。
2005年,冯其庸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他一生的国学积累,终于找到了安身之所。作为首任院长,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冯先生当初倡导的三个规范,至今都在人大国学院施行。
对于国学的未来,冯其庸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学术成绩永远是有限的,教育的希望才是无限的。他认为,后生才是国学的希望,中国文化的希望。这是学者的情怀,也是教育家特有的情怀。
(摘编自孟宪实《冯其庸的“大国学”》、叶君远《冯其庸传》等)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三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十上天山。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②有一些学者认为,传统的经史子集、乾嘉以来的经学学派等等才是国学;但是我觉得,经史子集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学问。凡是我们民族的、自己的学问,都应该算国学。今天的国学要更新,更新不是排除里头什么东西,而是要吸纳更多的兄弟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到我们的国学的范畴里来,使我们研究国学的人能够视野宽阔,不是仅仅拘泥于传统的乾嘉以来的经史子集。(《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无锡国专的国学教育,通识教育与经典教育并重,这种扎实的学风有助于保存传统文化,对当代教育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B.冯其庸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不仅因其涉猎广泛,学问渊博,成就斐然,还因其在国学教育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C.冯其庸的“大国学”理论,体现了继承传统、兼容并包、民族平等的基本理念,其科学性和独创性是毋庸置疑的。
D.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的基本规范,是对无锡国专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其作为教育家的眼光。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冯其庸将书斋命名为“瓜饭楼”、著作结集为《瓜饭楼丛稿》,与其说是纪念早年的艰难岁月,不如说是文人的雅兴使然。
B.家境贫穷、时局动乱使冯其庸无法专力读书,但这也促使他最大限度地博览群书,客观上取得的效果远远超过了学校教育。
C.无锡国专的求学经历,使冯其庸的治学由零散、自发变为系统、专业,这是冯其庸一生学术辉煌的坚固基石。
D.冯其庸早年读书习惯的养成、无锡国专办学的成功,都说明地域文化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E. 冯其庸将个人的教育理念付诸现实,通过教育薪火相传,他的国学情怀,最终在人大国学院找到了托付。
【小题3】冯其庸的求学、治学之路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致爱丽丝
裘山山
秋天的时候,素梅终于给爱丽丝报了钢琴班。
去少年宫的路上,九香问素梅,妹妹为什么叫爱丽丝啊,你不姓爱,叔叔也不姓爱。素梅说,爱丽丝是小名。
到了少年宫,看到那么多大大小小的孩子,她恨不能爱丽丝成为他们中最出色的一个。
可是,爱丽丝真不像素梅的女儿,她不喜欢钢琴,一点儿都不喜欢。每次爱丽丝去学琴都哭闹不休。幸好有九香哄着劝着。
一年过去了,爱丽丝长进不大,连最简单的曲子都弹不成调。素梅忍不住就发火,用痒痒挠打爱丽丝的手背,九香就去挡,误中了好几下。有一次九香没挡住,爱丽丝的手背被素梅打出两道血印。这下丈夫不依了,声称再这样就把钢琴给砸了。
素梅气得一个人躲在卧室掉眼泪,哭过以后,终于气馁了。虽然还是要求爱丽丝继续学琴,但声称不再管了,爱丽丝弹琴的时候她就跑出去,或者躲到卧室去看书,总之眼不见心不烦。奇怪的是,爱丽丝反而有了些进步,素梅偶尔竖起耳朵听一下,感觉那调子比原来像样多了。但只要素梅让她弹,她就结结巴巴,错误百出。也许是太紧张了?
其实素梅也明白,爱丽丝不是弹琴的料,老师说爱丽丝的指头没有力道,乐感也一般。但素梅不愿意放弃。
爱丽丝读三年级了,素梅不得不降低对爱丽丝学琴的期望,把少年宫的钢琴课停了。只是在假期找家庭教师,每周去两次,每次费用一百。爱丽丝上四年级时,钢琴考过了三级,五年级时考过了四级。但从此止步不前,再考还是四级。钢琴慢慢成了爱丽丝身上的牛皮癣,治不好,难看,但也没大碍。
转眼爱丽丝上初中了。九香也23岁了,成大姑娘了。素梅问九香对今后有什么想法?九香摇头。
素梅就说,这样吧,要不就去我们系里打字室做打字员,工资不会很高,但轻松稳定。九香不吭声。这让素梅很意外,她以为九香听到这话会感激零涕呢。
素梅说,那你到底怎么想的?九香支吾了半天说,我有个老乡,已经帮我找了个工作了。素梅问在哪儿?九香说,少年宫。
九香走了好久都没再回来。
有一天收拾房间,素梅偶然间读到了爱丽丝的作文《我最佩服的人》,主人公就是九香。从作文里素梅第一次知道,九香一直在学琴!
开始她是为了爱丽丝不挨打,帮她弹,让她在旁边玩儿,后来她就迷上了。每次去上课都趴在窗户上认真听,在窗台上练指法;每次去上家教她都问东问西的,超有耐心;再后来,每次做完家务,她就在家弹琴,哪儿也不去玩儿……原来自己这么多年的希望和付出,造就的不是爱丽丝,而是九香。
一晃一年,又是春天了。
一日,素梅匆匆赶回家,走进院子,忽然,她听到了琴声,如高山流水般的优美琴声从她们家窗口里飘出来的。她凝神听着,甚至在恍惚间回到了少女时代,她穿着白裙子,提着垃圾,站在巷口……
打开门,眼前出现的画面让素梅目瞪口呆:九香坐在钢琴前,正起劲儿地弹着,爱丽丝在她的琴声中舞蹈,舞姿优美到让素梅陌生。两个女孩子都没有发现她进来,很投入地在表演,在享受。素梅仿佛又回到了少女时代,看到姐姐的同学坐在钢琴前,高傲地弹奏着……
还是爱丽丝先发现了她,叫了起来,九香吓一跳,突然停下演奏,回头看到素梅,脸霎时通红,站起身叫了声梅姨。素梅好半天说不出话来。
九香脸红着,掰着手指头笑,还是跟走之前一样那么腼腆。爱丽丝说,妈,九香姐姐上个月钢琴考过了十级了,她被少年宫聘为钢琴课老师了!
素梅没来由地心动过速,腿软。她也算是个性格沉稳的人了,但眼下的情形还是让她有些失态。
许久,九香在她身后说,梅姨,你生气了?
素梅忽然鼻子发酸。九香说,梅姨,我想跟你商量一件事。
九香说,我想教你学琴,免费的。
素梅忽地转过身来,眼睛瞪大了。九香急急地说,你那么喜欢钢琴,你完全可以自己学啊?其实你现在学琴一点儿也不晚。
后来的故事,素梅院子里的人都知道,那就是每天黄昏,只要三楼传来《致爱丽丝》的琴声,就是女主人下班了,而且心情不错。
(节选自《小说月报》有改编)
【小题1】小说为什么以“致爱丽丝”为题,分析其作用。
【小题2】分析小说中①②两处画横线句子分别表现了素梅怎样的心理?
【小题3】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作用。
【小题4】请探究小说蕴含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每年的11月19日是世界厕所日。联合国设立它的初衷是讨论一些由厕所引发的问题,希望通过全球人民的努力,共同改善环境卫生问题。

但是,拥有干净、数量充足的厕所其实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世界厕所组织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全球仍有高达40%的居民(26亿)从未使用过冲水厕所。每年,全世界由于卫生设施缺失致使150万名未满5岁的儿童死于腹泻,比艾滋病和疟疾共同造成的死亡人数还高。

“全球没有厕所的人高达数十亿,这意味着,维持人类生命的水和土廉被大量未经收集或处理的人类排泄物污染,我们将环境变成了一个开放的下水道。如此大规模的人体排泄物被直接排入环境之中,从而传播致命的疾病,对全球公共健康产生了破坏性影响。

卫生、干净的厕所可以拯救生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环境卫生的改善,结合安全饮水和良好的卫生服务,每年可以防止84.2万人死亡。其次,经过安全处理的废水很有可能成为能源、营养和水的负担得起的可持续。因而,厕所的革命,应体现在技术引领下的可持续发展。以技术革新为代表的厕所革命,将生活环境改造与生态环境发展相结合,将卫生清洁技术与自然的生态环保理念融为一体,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厕所革命也将有力推动卫生厕所向生态厕所转型。

目前,我国的厕所革命取得明显成效,厕所覆盖率已经由20年前的不到10%增加到今天的80%左右,但是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厕所设施和卫生条件还比较落后,问题比较突出,仍然有24%的人口没有卫生厕所。

(摘编自《中国周刊》,2018年第12期)

材料二:

(摘自《2018—2024年中国公共厕所市场评估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材料三:

建国以来,我国的公厕经历了由露天公厕到传统旱厕再到水冲公厕的转变,同时公厕的设计观念也发生了改变,还来顾到环保、城市的品位和人文关怀。现在进行的“厕所革命”需要进一步通过文化教化与典论引导,倡导培养良好的文明如厕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需要加快科技创新,我国农村地区厕所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水,这就需要综合运用科技手段,资源化处理厕所废物,变废为宝,让“厕所革命”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重要一环。小厕所关系大民生。只要我们发扬钉钉子精神,真抓实干,坚持不懈推进这项工作,就一定能够加长制约城乡文明提升的这块短板,更好地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厕所革命:折射一个乡村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材料四:

眼下正如火如荼地在中国各地城乡开展的厕所革命,终将逐渐地改变中国民众日常生活中那些最难以为人们所自觉到的深层的观念,亦即涉及排泄的行为、观念和环境的全面改观。

但必须指出的是,无论中国的厕所文明已经和将要发展到怎样的高度,它也无法避免地具有脆弱性,这是因为支撑着现代厕所文明的基础设施,亦即复杂的城市上下水道体系,原本就始终是脆弱的。如果我们不把厕所问题局限于“卫生间”及其周边的那些有限的事项,而是把它和更为庞大的废水处理系统,和中国社会的水资源、水环境,和中国社会的公共性缺失等问题相互联系起来,那么,厕所问题其实就是中国社会总问题的冰山一角。眼下的厕所革命之于中国社会而言,还有很漫长的路程要走。

(摘自《厕所革命在中国》,《新华月报》2019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厕所数量的不足、非洁净厕所的缺失,会导致水和土壤被严重污染,更会对人类的生命安全构成破坏性影响。因而,进行厕所革命意义重大。
B.2017年全国公共厕所投资市场规模1503亿元,与前一年相比,增速超过30%;2012—2017年,我国公共厕所投资年增速一直处于20%以上。
C.在我国的部分地区,简陋的厕所设施,以及多年来形成的如厕陋习等,使厕所问题成为制约城乡文明提升的一块短板,影响了社会文明进步。
D.我国的厕所革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厕所文明的脆弱性,将会造成支撑现代厕所文明的基础设施的脆弱。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厕所最贴近普通民众,其演进是人类生产力进步和科学水平不断提升的结果;厕所革命应突出生态环保理念,降低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
B.从材料二的数据来看,近几年我国旅游厕所新增及扩建的投资规模增速要明显高于普通公厕,主要原因就是政府对旅游厕所的重视度更高。
C.厕所能反映个人和公众的生活和精神特质,因而也能映照出文明和进步程度。因此我们可以说,探讨文明的差距,似乎就是一个厕所的距离。
D.原本平常的生活设施,却被赋予“革命”之意,可现厕所革命绝不仅是盖个房子而已、这应是一场产业革命,一场社会革命,一场文化革命。
【小题3】我国的厕所革命尚未完成,怎样才能有效推进厕所革命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