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老百姓
赵 新
村里人把在国家机关正式上班的人叫作公家的人。
他就是一个公家的人:他在市政府上班,名张亦然,男性,35岁,举止文雅,是某某局办公室主任。
过了中秋节,张亦然到市郊的S县下乡。办完公事开着车往回走的时候,张亦然看见了大路旁边红了叶子的柿子树。红了叶子的柿子树上挂着密密麻麻的大柿子,那柿子就像灯笼一样,红得耀眼,红得透明,红得热烈。正是傍晚时刻,夕阳西下,山野苍茫,那一棵又一棵的柿子树就是一团团烈火,就是一簇簇落霞。
张亦然心里一兴奋,就把轿车靠路边儿停了下来。
张亦然是个爱吃柿子的人,张亦然的夫人是个非常爱吃柿子的女人,张亦然12岁的女儿是个特别爱吃柿子的孩子。他们一家三口,脾气秉性各不相同,但在喜欢吃柿子这一点上和谐一致。
张亦然下了车,立在田埂上四面看了看,前边的村庄炊烟缕缕,朦朦胧胧,看不见一个人。
张亦然感到很有诗意,也感到很是奇怪:这么繁茂的一大片丰收的柿子树,怎么没有看护人员呢?不怕被谁偷了柿子,不怕被什么糟蹋了东西吗?
张亦然笑了。他想,今天算来着了。
张亦然抬手在树上摘了三个柿子,心里说:“够了,我们家一人一个,拿回去尝尝新鲜。我张亦然是干部是主任,切不可‘人心不足蛇吞象’,摘了一个又一个。树的主人非常辛苦,一年四季披星戴月,忙忙碌碌!”
张亦然走了几步又返了回来,又从树上摘了三个:啊,我反正是来了,反正是摘了,那就好事成双,一个人吃两个吧!
这一次他拔腿要走时,背后响起一声怒喝:“站住!你为什么偷我的柿子?”
张亦然浑身一颤!回头一看,一位老汉从柿子树后面转了出来。老汉中等个头,黑红面孔,身板硬朗,60岁左右。 一片落霞里,手里握着的镰刀寒光闪闪。
张亦然立在那里,低头说:“大叔,您好。我错了,我不该摘您的柿子。”
老汉走到张亦然跟前:“光天化日,你那是摘吗?你重说!”
张亦然血红了一张脸:“老人家,是偷,是偷。”
老汉不依不饶:“你说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呢?无非是拿出一些钱,赔偿人家的损失罢了。张亦然很虔诚地问:“大叔,您说吧,您要多少钱我给您多少钱!”
他从兜里掏出一张百元大钞,一伸手递到了老汉面前。
张亦然想早些回去,他不愿意在这里和一位农民老汉讨价还价,来回纠缠。
老汉斜斜地看了张亦然一眼,说:“你很有钱是不是?你太小看人了,我几个柿子能值那么多钱?你这不是侮辱我吗?”
张亦然顿时觉得脸上火辣辣的,赶紧把那张100的换成50的。
老汉把脚一跺:“多,多,多!”
张亦然迷惑了,说:“大叔,我还急着赶路呢。您老人家高抬贵手吧!”
老汉缓和了口气,很认真地问他:“同志,看你也是一个公家的人,你说这世界上只有钱才能解决问题吗?”
张亦然马上回答:“当然不是。还有政策,还有章程,还有纪律,还有思想觉悟,还有真诚和友谊,还有人格和品质……”
老汉说:“还有教训,还有记性,还有良心!同志,你给我5块钱算了,5块也不少啊!”
张亦然把一张10元的钞票塞到老汉手里,说自己身上再也没有比这小的零钱了。
老汉说:“你一位国家干部,为什么要在野地里摘人家的柿子呢?”
张亦然很难堪,很羞臊。他眨了眨眼睛,低下头回答:“大叔,我老娘已经上了年纪,她非常喜欢吃新鲜柿子,作为她的儿子,我……”
老汉挥了挥手:“明白了,你也是一片孝心啊。同志,我想搭你的车回家,到前边那个村你给我停一下,行吗?”
张亦然拍手欢迎:“大叔,那太好了,您收拾收拾,就来上车吧。”
想了想,张亦然又问了一句话:“老人家,您是村干部吗?”
老汉摇了摇头:“哪呀,我就是一个老百姓,就知道耕种锄耪收获庄稼!”
太阳已经落山了,老汉坐上张亦然的车之前,张亦然足足等了他15分钟。
第二天张亦然上班时突然发现他的车里有个鼓鼓囊囊的书包,书包里塞满了红得透亮的柿子。张亦然倒出来数了数,一共18个。
还倒出来一张10元的钞票。
张亦然沉默了,心里却波涛滚滚。
这柿子是给老娘吃的吗?可老娘远在乡下,有千里之遥。
这柿子不给老娘吃吗?可那话是他亲口说出来的……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在国家机关正式上班的人叫作公家的人”,表达出百姓对公职人员的尊重,也反映出公职人员在百姓心中的距离感,引人深思。 |
B.小说善于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张亦然偷摘柿子从“一人一个”到“好事成双”的心理变化,揭示出他内心贪欲的膨胀。 |
C.老汉故意提出要坐张亦然的车回家,在上车之前又让张亦然足足等了他15分钟,为后文老汉留下柿子、退回钱埋下了伏笔。 |
D.老汉明知张亦然说谎却没有拆穿他,而是送给他18个柿子,提醒他不要忘记孝道,使张亦然受到触动,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
【小题2】小说中画线处对柿子树的描写很精彩,请简要赏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张亦然,有人认为是“老汉”,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