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简史
范小青
自清喜欢买书。买书是好事,可是到后来就渐渐地有了许多不便之处,书太多了,挤占了人的空间。正好这时候,政府发动大家向贫困地区的学校捐赠书籍,自清清理出来的书,有了去处,捆扎了几麻袋,雇了人力车,拖到扶贫办公室去,领回了一张荣誉证书。
时隔不久,自清发现他的一个账本不见了。
自清有记账的习惯,从很早时候就开始了,许多年坚持下来,每年都有一本账本。自清的账本,有时候会超出账本的内容,他不仅像大家一样记下购买的东西和价钱,记下日期,还会详细写下购买这件东西的前因后果,时代背景,周边的环境,当时的心情……自清的初衷,许是想用记账的形式来约束自己的开销,因为早些年大家经济都比较拮据,总是要想尽办法节约用钱,记账就是办法之一,许多人家都这么办。后来条件好起来,没有必要再记账,但也只是想想而已,他做不到停止记账。一想到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账本了,心里就立刻觉得空荡荡的,好像丢失了什么,好像无依无靠了,自清知道,这是习惯成自然。
自清坐不住了,他要找回那本丢失的账本。他想会不会是夹在旧书里捐给了贫困地区,于是第二天就到扶贫办公室去,但是书已经送走了。在甘肃省西部,小王庄小学一个叫王小才的学生,拿到了自清的账本,带回家去了。
账本是黑色的硬纸封皮,谁也没有发现这不是一本书,一直到王小才高高兴兴地把账本带回家去,王才翻开来一看,说,错了,这不是书。王小才知道自己犯了错,垂落着脑袋,眼睛却斜着看那本被翻开的账本,他看到了一个他认得出来但却不知其意的词:香薰精油。王小才说,什么叫香薰精油?王才愣了一愣,也朝账本那地方看了一眼,他也看到了那个词:香薰精油。
这是2004年的某一天中的某一笔开支:午饭后毓秀说她皮肤干燥,美容院推荐了一款香薰精油,7毫升,价格:679元。毓秀有美容院的白金卡,打七折,为475元。拿回来一看,是拇指大的一瓶东西,应该是洗过脸后滴几滴出来按在脸上,能保湿,滋润皮肤。
王才看了三遍,也没太弄清楚这件事情。他竖起拇指,说,这么大个东西,475块钱?他是人民币吗?王小才说,475块钱,你和妈妈种一年地也种不出来。
王才决定举家迁往城里去生活,他决定要做城里人了。
说起来也太不可思议,就是因为账本上的那四个字“香薰精油”,王才想,贼日的,我枉做了半辈子的人,连什么叫“香薰精油”都不知道,我要到城里去看一看“香薰精油”。
王才说走就走,第二天他家门上就上了把大锁,还贴了张纸条,欠谁谁谁3块钱,欠谁谁谁5块钱,都不会赖的,有朝一日衣锦还乡时一定如数加倍奉还,至于谁谁谁欠王才的几块钱,就一笔勾销,算是王才离开家乡送给乡亲们的一点心意。
其实自清最后还是去了一趟甘肃。可是他来晚了一步,王小才的父亲带着他们全家进城去了。他们坐的开往火车站的汽车与自清坐的开往乡下的汽车,擦肩而过。
自清最终也没找回自己丢失的账本,但是他失落的心情却在长途的艰难的旅行中渐渐地排除掉了,当他站到那座低矮的土屋前,看到“一笔勾消”这四个字的时候,他的心情忽然就开朗起来,所有的疙疙瘩瘩,似乎一瞬间就被勾销掉了。
自清从大西北回来,看到他家隔壁邻居的车库里住进了一户外来的农民工家庭。这个农民工就是王才。王才做的是收旧货的工作,他和小区里的人很快就熟悉起来。
天气渐渐地热了,有一天自清经过车库门口,看到王才和他的妻子在太阳底下捆扎收购来的旧货,满头大汗,破衣烂衫都湿透了。自清忍不住说,师傅,车库里没有窗,晚上热吧?王才说,不热的。他伸手将一根绳线一拉,一架吊扇就转起来了,呼呼作响。王才说,这我拣来的,到底还是城里好,电扇都有得拣。自清从他们说话的口音中,感觉出他们是西部的人,但他没有问他们是哪里人。他只是在想,从前老话都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但是现在的人不这么想了,现在背井离乡的人越来越多了。
王才也渐渐地养成了记账的习惯。王才记道:“收旧书35斤,净赚14元整。到底城里比乡下好。这些旧书是住在楼上那个戴眼镜的人卖的,听说他家的书多得都放不下了,肯定还会再卖。我要跟他搞好关系,下次把秤打得高一点。”
一个星期天,王小才跟着王才上街,他们经过一家美容店,在玻璃橱窗里看到了香薰精油。王小才高兴地喊了起来,哎嘿,这个便宜哎,降价了哎,这瓶10毫升的,是407块钱。王才说,你懂什么,牌子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王小才,我告诉你,你乡下人,不懂就不要乱说啊。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分别从城里人自清进入乡下,乡下人王才进入城市两个视角,展现了城里人的心灵史和乡下人的奋斗史。 |
B.自清在生活条件好起来后,仍然继续记账,并且觉得少了账本心里空荡荡的、没有依靠,是因为多年来记账养成了习惯。 |
C.王才决定举家迁往城里去生活,离开之时,在大门上贴上纸条表明不会忘记还债,说明他是一个淳朴、有责任感的人。 |
D.作者没有直接描写乡下人对生活艰辛的不满,而是写他们进城后对底层贫苦生活的小小满足,读来能感受到温情背后的淡淡辛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