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修 鞋  摊
左岸
于守桥临近下班的时候,手机响了,是小枣来的电话,说有急事找他。小枣是来自乡下的小姑娘,像一瓶未开封的纯净水,在这个城市的城乡结合部的一个角落,摆了一个三平米大小的修鞋摊。老于天生八字步,两只脚后跟外侧先着地,时间长了鞋就容易磨偏,偏大了,老于就去找小枣修鞋,一来二去就和小枣熟了。
小枣上面有三个哥姐,出生不久都先后夭折。她娘怀她的时候,爹又患病离世:剩下孤儿寡母,家境越加贫寒。小枣一狠心撇下娘,一跺脚来到这里。了解小枣的不幸遭遇后,帮助小枣就成了老于生活的一部分。
孩子出啥事了?于守桥一边寻思一边急冲冲往小枣的鞋摊赶。到了跟前一看,小枣独自坐在修鞋用的马扎子上,泥胎似的,低头愣愣地发呆。“小枣,谁惹你生气啦?”老于迫不及待地问。小枣抬头,见老于像遇到救星,止不住豆大的泪珠往下掉。“俺娘病重了,爬不起炕。俺只有回家。“那,你走后,这个鞋摊咋办?”“我就为这个,找你来出个主意。”老于明白,这个不起眼儿的小摊一个月的收入起码两千元,她一走,铁定就有人占。
“大叔,俺想好了,你帮俺看个把月的,等俺娘病见强了,俺还会回来。”说着小枣冲老于扑通一声跪下。老于见此景一把将小枣扶起:“别上火,这事包在我身上,赶紧收拾收拾走吧。事发突然,我也没准备,这是随身带的三百元钱,你拿去急用吧。”
回家路上老于心里犯起嘀咕,话好说,事难办。这难有二:一是他有份在事业单位的工作,二是他对修鞋一窍不通。思来想去,直琢磨得脑袋昏沉沉的,也没想出个子午卯酉来。第二天一大早,他向单位领导申请了半个月的休假。
老于开始修鞋了,虽说他是钳工出身,可毕竟隔行如隔山,最初艰难的日子知。有时一天下来,累得头昏眼花,不但没挣到钱,反而还得包赔损失。今天手指磨破了,明天手掌叫改锥扎了。还有一个让他头痛的问题,由于不会修鞋,来的顾客一天比一天少了,照这样下去,小枣回来他怎么交代呢?俗语说“急中生智”,他把小枣的遭遇和临时看摊的原由以及在小枣没来期间他免费修鞋用毛笔字写下,挂起来。这一招果然灵验,顾客非常理解老于,都向他伸出大拇指。
一个月眨眼过去了,小枣来电话告诉老于说她娘的病加重,回不来,叫他再替她看着摊。时光荏苒,转眼三个月过去了,小枣仍然没回来。老于再也没有向单位请假的借口了,他辞掉了工作。老于的老婆发现老于脸晒得黢黑黢黑,手粗糙不堪,禁不住问老于怎么搞的,老于支支吾吾说最近单位搞土建整的,没事。一天,单位的科长给老于家里打电话,老于的老婆接的电话,叫老于抽空到单位领取辞职后的相关补助费。老婆听罢顿时炸了锅,立即给老于挂了电话,叫他立马回家,说个清楚。
而对老婆,老于把自己如何认识小枣,帮助小枣的事情一五一十地交代出来。老婆听完立即气得背了气,老于见状又是掐人中又是捶背。老半天,老婆缓过神来,骂他老不要脸,转而一把鼻涕一把泪,说老于得精神病了。一星期后,老婆与老于办理了离婚手续。
打那以后,老于更加专注于这个鞋摊。尽管这期间,已老长时间打不通小枣的电话。不知不觉,三年时光在老于叮叮当当的鞋锤声里溜掉了。小枣的身影始终没有出现。对于这个,老于似乎习以为常。有些迟钝的他,常常把烟卷燃火的那头误放进自己的嘴里,烫得他傻笑不已。
一天,一辆银灰色的轿车在老于鞋摊不远处停下,从后车座里走出一位着装时尚的少妇,嘴里咬着一根女士香烟。“维娜,那双鞋有必要修理吗,我再给你买一双不就得了。你也不怕麻烦。”叫维娜的少妇没有理会,扭着腰肢朝鞋摊走来,把一只高跟鞋递给了正在埋头钉鞋的老于。老于仰起脸,用他那粗大的手指使劲地揉着眼睛,打眼细瞅,不由惊呆了:“你是小枣?”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的开头写小枣“像一瓶未开封的纯净水”,写出了小枣来到城市之初的简单、淳朴,与后文的维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小枣急着找老于商量办法,是因为在小枣看来,于守桥是唯一可以帮助她渡过难关的人,一定能帮她看着鞋摊,直到她回来。
C.为了向小枣交代,老于把摆摊修鞋的原因和自己修鞋免费写在了纸上,这不仅使他获得了顾客的理解,来修鞋的人也增多了。
D.老于想到了自己的工作问题、自己不会修鞋的问题,却没有及时考虑如何向自己的家人交代,这是老于和老婆离婚的一个原因。
E. 小说的结尾,成为了“维娜”的小枣回来了,小说到此也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局,既出人意料,又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小题2】小说中的老于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为什么老于被烟卷烫了还傻笑?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14 04:04: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人之学是贯穿中华文化数千年发展史的主线之一。在很长时间里,一提到天人关系,人们就会想起“天人合一”,认为它是最恰当的表述。这个看法值得商榷。“天人合一”出自西汉时期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按其思想体系,这种提法其实是“天人感应”论的一种表述,变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的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这明显带有天命决定论的色彩。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天”的认识,大概始于夏、商时期。从西周时起,“天”的概念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天命、天神,一种是自然界的天体。以《周易》的经文为例,其中有此对“天”的理解是指自然的天体、天象,但多数是关于天命、天神的记载。至于西周时的重要政治文献《尚书》,其中“天命”一词比比皆是。这种状况到春秋时期才发生变化,出现了重人事而轻天道的观点。

思想上的这种变化,首先见于兵家著作。齐国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首次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他说的“天时”,指阴阳、寒暑、四时等自然现象;“地利”指路途远近、面积大小、形势险易、环境利弊等方面;“人和”指得民心、得民力、上下同心同德。《孙子兵法》变为,军事家运用好这三个方面,才能取得战争胜利。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天时、地利与人和这三者缺一不可,而人和最为重要。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的理论于战争实践,同时又能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予以总结,因此不是思想家们空想的产物。

孟子之后的大儒荀子提出的天人之学则认为,在天人合一之前先要有天人相分的观点,这和天命决定论大异其趣,将古代的天人之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荀子本着孔子的思路,寻求“和”而否定“同”。“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建立在事物相互区别的基础上;而“同”是排除矛盾的一致,是没有生命力的单一。荀子探讨天人之学的名篇《天论》,把这个道理阐发得深刻而清晰。他认为人在自然面前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他又说,“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如果看不到人的作用,只是祈求天的恩赐,就和天人关系的真实情况想背离。基于上述分析,荀子认为:“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意思是说,只有深刻认识了天人之分的内涵,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强调人的地位与作用,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色。中华文化以人为核心进行探索,才产生了天人之学、变易之学、为人之学、会通之学,构建了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在这方面,荀子关于天人既相分又相合的理论,在中华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东汉的王充、唐代的刘禹锡和柳宗元等都 在这个重大课题上作出了贡献。历史上的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本土和外域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产生了新的思想课题,但天人之学在这个时期并没有失去它的光泽,只是变换了形式。

(摘编自张岂之《从天人之学看中华文化特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对“天”的认知经历了漫长的阶段,至西汉,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由战争实践到理论提炼的过程。
C.与天命决定论大异其越的是天人相分的观点,这使荀子攀上了当时学术的巅峰。
D.源远流长的天人之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认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对人们认为“天人合一”是天人关系最恰当的表述质疑开篇,有其针对性。
B.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天人之学在构建中华文化特色上所作出的贡献。
C.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古人有关天人之学的观点,通过辩证分析使论证层层深入。
D.文章站在中华文化发展史的高度,阐释了天人之学在古代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历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是天主宰人还是人定胜天,历来被思想家热议,业已成为中华文化赓续的两条路径。
B.如果没有兵家对“天”的概念的再认识,就不可能改变前代有关“天命”的思想。
C.《天论》对天人之分内涵的阐发深刻而清晰,源于采用了孔子“和”而不“同”的思路。
D.天人之学的理论要发展,就必须保持坚守传统的立场和与外来文化交流的态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自源文字(指由记录本民族语言而创制的文字系统)。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是汉字的萌芽阶段,甲骨文将“图符”改造整合而成最早的文字系统,随后商周金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这些古文字,其构形基本上是“图绘式”的,大部分构形能与单字(词)所指的事物形态相联系,而构形所用的“线”,是为“图绘”而设的,故而粗细均匀。由图绘意识而形成的文字审美标准,亦以整齐、均衡、图案化为旨趣。
到了秦汉之际,隶书的出现使汉字由“线条”走向“笔划”,由象形性转向符号性,“图绘意识”逐渐转变为“书写意识”。书写的感觉逐渐培养出一种新的审美习惯,人们不再在意“图绘”的完美,而留意于“笔划”带来的点、线、面的变化,体验着“书写”带来的轻重疾徐的节奏动感之美。当然,构形之美仍然是被关注的重要成分,只是从具象转向了抽象。
汉字的抽象化第一次让书写有了写“意”的可能性,可以摆脱文字交际的负担而具有了抒情、审美的功能。笔划、笔顺带来的是与书法息息相关的笔法、笔势,这是书法艺术形成的基础。由篆到隶的古、今文字转变时期,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孕育期。隶书是对篆书的简化、解散和“放纵”;篆书相对于隶书乃有构形的严谨和图案化。
汉字发展到汉末魏晋,各种字体都已形成,加上大量的书写实践,汉字能够提供给书法艺术的造型元素已经相当丰富了,动、静各体均有。然而,将书法艺术推向更深更高一步的,是出于两个因素:一是纸的大量应用。原来书契之材料,以竹、木、帛为主,帛物希价昂不易普及,竹木虽取之便宜,但因要成“册”(策),故必须成狭长之“简”,在简策上书字,必受形制局限而笔划不得伸展,帛受之影响也常常划以竖格或直接写成扁方之字,马王堆汉墓帛书可为证。此时,隶、章草之“笔划”已形成,在少数面积较大的“牍”上已可见放逸之笔,但终不自由。东汉至魏晋,制纸技术渐趋进步,当时一般官吏和民间已大量使用。没有纸,书写时“纵横驰骋”是不可想象的。及至晋人之行草书札传世,都折射了纸的运用对于“书写”的进一步解放并藉此扩展了书法抒情达意的功能。二是汉末魏晋,连年战争,世道混乱,人常有朝不保夕之感,即使门阀士族亦有生命短促之叹。汉代空前兴盛丰硕的哲学、艺术成就的继承者——魏晋士人,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常常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事实上,当时文人已经领略到生命就是一个时间段中对于“存在”的体验,所以,魏晋时凡文章、辞赋、诗歌,多有深沉幽旷之意,悲凉浩荡之气。“书写”乃文人日常之行为。敏锐的、具有艺术气质的文人,能从“书写”中领略到生命的律动与稍纵即逝,视每个字、每一笔划为生命与情感状态的记录。这种“书写”能够精微地将隐秘的心理活动忠实地记录下来,甚乎绘画与诗歌。无疑,这正是书法作为“艺术”的真正价值。
书法其实没有“古、今”,书法即为最“现代”的艺术;反之,以因袭为能事,书法只是过去的艺术、死亡的艺术。真正的书法艺术,在于以书法直抒胸臆、致力于艺术表现的观念和实践。
(节选自《书法:写意抒情方称美》,任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周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秦代小篆的审美标准是整齐、均衡、图案化,其文字图绘线条构形都与文字所表示的实物形态相关联。
B.我国至今使用的汉字是记录本民族语言而创制的自源文字,经历了一个从线条式的图绘到笔划式的书写的漫长的发展过程。
C.由线条走向笔划的最早汉字是隶书,此时,人们留意笔划带来的点、线、面的变化,感受书写过程中带来的节奏动态之美。
D.从具有严谨构形和图案化的篆书向相对简化、解放和“放纵”的隶书的转变,已开始孕育具有抒情审美功能的中国书法艺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字抽象化才有可能第一次让书写具有了写“意”的功能,摆脱了汉字交际的负担而具有了抒情和审美的特征。
B.书法没有古今之分,只要致力于书法艺术表现的理念和实践,重视以书法直抒胸臆,就达到了真正的书法艺术的境地。
C.从马王推汉墓出土的帛书可以看出,在帛上书写文字常常要划以竖格或直接写成扁方之字,使书写收到了很大约束。
D.魏晋作品大多有深沉幽旷之意,悲凉浩荡之气,因为当时文人已领略到生命就是一个时间段中对于“存在”的体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写意识形成之后,书写的感觉逐渐培养出一种新的审美习惯,但人们仍十分关注汉字由具象转向抽象的构形之美。
B.魏晋文人从书写中领略到生命的律动和稍纵即逝,认为书写和绘画诗歌一样能够精微地将隐秘的心理活动忠实地记录下来。
C.魏晋时期造纸技术渐趋进步,书写才得以纵横驰骋、自由洒脱,晋人的行草书得以札传世,并扩展了书法抒情达意的功能。
D.如果一个书法家把因袭为能事,书法只是过去的艺术、死亡的艺术,同时这也否定了书法是最为“现代”的艺术的观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缘木求鱼”,这是全球各大机构和财经媒体对美国此次贸易保护措施的普遍看法。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经济全球化为国际经贸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以及各国人民交往,美国自身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在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经济圈,任性地玩弄贸易保护主义,违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根本行不通。而企图通过打贸易战减少逆差的做法,更是误入歧途、错上加错!
挑动贸易战,美国错在因果颠倒。扭转中美贸易不平衡,最有效的办法不是限制中国出口,而是要扩大美国出口。贸易是两国企业、消费者在自愿基础上做出买卖选择的结果,放宽交易限制,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才是增出口、减逆差的正解。当前中美贸易逆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政府限制对华出口,尤其是美国高科技产品本身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却始终不愿卖给中国。人家想要的,你捂着不卖;人家不想买的,你却强买强卖,自然就会扭曲市场交易,造成国际贸易不平衡。美国研究机构报告显示,如果出口管制放宽,对华贸易逆差可减少35%左右。不放松出口管制,反而一再加强进口限制,美方的套路无异于扬汤止沸、火上浇油,只会进一步扰乱中美正常经贸合作,损害两国长远利益。
挑动贸易战,美国错在罔顾事实。近些年,中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金融等领域的开放成果有目共睹。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认真履行承诺、严格遵守规则,切实采取措施促进国际贸易收支平衡,经常项目贸易顺差占GDP比重已下降到去年的1.7%左右,同期美国的经常项目贸易逆差占比,则一路降至2.3%。面对中国扩大开放的诚意和努力,面对中美贸易结构的持续改善,美国却搞选择性“失明”“失忆”,把国际贸易中的不平衡问题简单归罪于中国,挥舞着贸易保护的大棒,粗暴要求中国减少千亿美元贸易顺差,这完全是不讲事实、一厢情愿,办不到、达不到,已被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利益相关方共同抵制。
挑动贸易战,美国错在是非不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较低的储蓄率和较高的消费率,决定了美国在全球贸易上必然有逆差,且这种逆差不仅对中国有,跟世界许多国家都有。与此同时,美国又必须保持比较大的贸易逆差,才能向全球输出美元,维持美元的国际支付货币地位。一边享受着世界各国贡献的廉价优质消费品,一边又在责骂别国占了便宜,这种畸形的心态和做法,早已为全球众多经济体所不齿。不问贸易失衡的对错黑白,一味迁怒中国,美国发起的这场贸易战,从一开始就注定会败得很难看。
(摘自《 人民日报 》2018年04月06日 02 版,吴秋余《美国为逆差大打出手是缘木求鱼》,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各大机构和财经媒体普遍认为美国此次玩弄的贸易保护措施是“缘木求鱼”。
B.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经济圈,只要不搞贸易保护主义,就不会误入歧途。
C.扭转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最有效的办法不仅是限制中国出口,更是要扩大美国出口。
D.各国要增出口、减逆差,必须自由选择,不受交易限制,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敏锐眼光、理性思维,驳斥了美国企图挑动贸易战、减少逆差的做法。
B.文章从中美角度,以总分议论结构,深刻批驳了美国挑动贸易战的三大错误。
C.文章在驳斥中以事实论证、反证、对比论证,指出美国挑动贸易战定会惨败。
D.文章针对问题,论述的层次分明:美国错在因果颠倒、罔顾事实、是非不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美方放松出口管制,减少进口限制,就不会扰乱中美正常经贸合作、损害两国长远利益。
B.美国政府不限制特别是美国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才是扭转当前中美贸易逆差的最明智选择。
C.如果能正视并加强中美贸易结构的持续改善,不搞贸易保护,美国贸易逆差占比就可能下降。
D.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储蓄率较低、消费率较高,在全球贸易上必然出现其他国家没有的逆差。

同类题4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皮影戏传承要走学院派路子
李姝昱
皮影戏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不仅剧情妙趣横生、耐人寻味,在造型、布景、唱腔、配乐、表演等很多方面也都有门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堪称精妙。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老百姓普遍有欣赏皮影戏的习惯和爱好。路宝刚回忆,当年父辈唱得最多的是《樊梨花》,夏天的夜晚,一家人在院子里拉起电灯,饶有兴味地聊天、说戏,吸引了左邻右舍的观众。几十年来,《樊梨花》成了他的一种特殊情结,寄予了对父辈的深切怀念和对皮影的执着坚守。
然而,尽管业界一直在努力,皮影戏这门古朴的民间艺术在娱乐方式逐渐多元化的现代社会、网络时代,还是不可避免地面临传承危机。
振兴皮影戏的当务之急、长久之计关键在以下两大方面:首先是人才建设。一直以来,皮影人才培养大多采取随团形式:新人进入剧团后,才开始近距离地接触皮影,从零起步慢慢学习、上手,主要学到的是实践技能,将来可能成为技艺娴熟的匠人,但不太容易在文化层次、综合素养上也实现必要的突破。“皮影戏是民间艺术,但从业人员绝不能只满足于做民间艺术家,而应该把自身定位为艺术家。”路宝刚建议,今后应当走学院派的路子。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戏曲学院、艺术学校,设立专门的皮影专业,对学生进行工艺美术、乐理知识、戏曲理论、表演技巧、文学素养、文化内涵等的系统教育和全面把关。经过几年的科班培养、刻苦学习,学生不但可以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将来改行的可能性也会小很多。如是,有利于人才的优化和聚拢。且随着人才队伍壮大、质量提升,皮影戏就慢慢积累起了创作精品为自己代言的深厚实力,进而从观众中、各行业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踊跃加入。
其次是观念提升。具体来说,就是要跳出“皮影”的框框,尽量往影戏方向迈进。“在自然界,有光就有影,不同质地、形状、规格的物体往往有着不同的影子形态,构成了一个奇妙的光影世界。重要的是,用什么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把各种影子集中起来,并用它们来演故事。”路宝刚认为,在单一的皮影形态已无法适应大众的欣赏水平时,明智之举是拓宽视野,探索并发掘影戏的巨大潜力。
“将来可能不叫皮影戏,而叫影戏舞台剧。剧场里除了观众和演员,还有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影子,皮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些影子不是局限在银幕上,而是占满了剧场的长、宽、高,并在演员的指挥下恰到好处地‘说话’和‘行动’,成为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剧中的影与影、影与人、人与人自如地对话和互动,共同演绎一个充满奇思妙想和温暖情怀的好故事。”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皮影戏是一门综合艺术,不仅剧情妙趣横生,耐人寻味,而且集音乐、美术、说唱、舞台效果于一身。
B.《樊梨花》是路宝刚的父辈最爱的皮影戏,它是父亲的一种特殊情结,表明了父亲对皮影戏的执着坚守。
C.皮影戏的学院化是指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戏曲学院、艺术学院,设立专门的皮影专业,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和全面把关。
D.通过演员指挥影子(包括皮影)来实现影与影、影与人、人与人的对话和互动,从而演绎故事的戏剧艺术就是影戏舞台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社会、网络时代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导致古朴的皮影戏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危机,皮影演出市场已逐渐消失。
B.振兴皮影戏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建设,“随团”的培养模式使得皮影人才主要学到了实践技能,而难以突破文化层次和综合素养。
C.振兴皮影戏需要提升观念,突破“皮影”这一单一形态,让皮影戏往影戏方向发展,满足大众的欣赏需要。
D.从大自然收集的各种影子,在影戏舞台剧中可以银幕上下地走动,占据整个剧场,成为有血有肉的生命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皮影戏的从业人员如果只满足于做民间艺术家,不精研工艺美术、乐理知识、戏曲理论、表演技巧,不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不理解皮影戏的文化内涵,就很难推动皮影戏的长远发展。
B.皮影戏的学院化,不仅有利于皮影人才的优化和聚拢,还将使皮影戏不断积累精品,从而吸引更多人加入到皮影戏行业中来。
C.路宝刚认为用什么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来集中并利用各种影子,是影戏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D.就皮影戏的传承问题,作者提出了两点做法,一是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二是改变思路,拓宽视野,将皮影戏转化为影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嫦娥四号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其降落地点在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冯·卡门撞击坑。那么这个着陆点是如何选择出的?探月专家们对此做出了详细解答。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在论证嫦娥四号任务时,我们感觉应该给它赋予更强的生命力和功能,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说:“去月球背面比去正面风险增大了很多,崎岖的地形给我们带来必须面对的问题。但从技术发展角度来讲,在月面更高精度的着陆是未来所需要的。比如以后我们要去月球南北极,那里地形也很崎岖,如果在永久光照区着陆,对着陆精度要求都很高。”

“如果我们未来要建设月球科研站,需要多组探测器在一个范围内着陆,联合构成更复杂的系统,这更是需要航天器能高精度着陆。所以解决这次任务面临的挑战,可以为后续的深空探测和小行星探测打下基础。”孙泽洲说,“我们希望未来具备全月球乃至于全太阳系的到达能力,有了这样的能力也能更好地支持深空科学探测。”

专家确定去月球背面后,具体着陆区域的选择还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

孙泽洲说,嫦娥三号的着陆区在北纬45度左右的虹湾地区,探测器是按照这一纬度的光照条件设计的热控系统和太阳翼。而大部分继承了嫦娥三号设计的嫦娥四号首选着陆区纬度也在40至50度之间。

“纬度上划定范围后,再考虑经度,是落在月球背面的正中间还是边缘呢?由于要实现地球和月球背面的通信,中继星‘鹊桥’运行在地月第二拉格朗日点的Halo轨道上。它的全实时覆盖区域集中在月球背面中心点左右几十度的范围。”孙泽洲说,“而且我们不希望探测器与中继星通信的时候仰角太低,那样有可能会受到周围高山的影响。”

这样,嫦娥四号的着陆区从经纬度上就基本限定下来了。

在这个大致范围内,科学家们看中了艾特肯盆地,这个太阳系最大、最深,最古老的撞击坑,这里蕴含着月球最早的信息,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比如是不是有水?对这里的探测将对人类了解月球,地球、太阳系的演化提供第一手数据和线索。

而在艾特肯盆地这个直径大约2500公里,深13公里的巨大撞击坑内,还有一个直径为180公里的冯·卡门撞击坑,其底部地势相对平坦,能较好地保证着陆安全。

恰好与冯·卡门撞击坑经度上相差约13度的地方,还有一个克雷蒂安撞击坑,非常适合作为备选着陆区。假如嫦娥四号第一天在主选着陆区没有成功着陆,第二天还可以着陆在备选着陆区。

除了科学上的意义,对冯·卡门撞击坑的探测还有另一层意义,它是以20世纪匈牙利裔美国航天工程学家冯·卡门命名的,他被誉为“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郭永怀都是他的亲传弟子。

五院嫦娥四号巡视器总体主任设计师中振荣说,去月球背面探测是中国为世界做出的贡献。”虽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嫦娥四号最终能探测到什么,但是这一探测有可能会影响好几代人。”

(摘编自《嫦娥四号为何去了太阳系最大的陨石坑》)

【小题1】下列对选址艾特肯盆地的冯·卡门撞击坑着陆因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崎岖的地形给着陆带来风险,但解决这次任务面临的挑战,可以为后续的深空探测和小行星探测打下基础。
B.根据嫦娥三号的设计和中继星“鹊桥”的全实时覆盖区域,确立了嫦娥四号着陆区的经纬度。
C.艾特肯盆地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因为它是太阳系最大,最深、最古老的撞击坑,蕴含着月球最早的信息。
D.在撞击坑经度上相差约13度的地方,还有一个撞击坑,它们正好可以纪念航空时代的中外科学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点明嫦娥四号登月的意义和降落点,然后直截了当提出问题。
B.专家介绍着陆点选址原因时,是按照范围逐渐缩小的逻辑顺序讲解的。
C.文章围绕探月专家解答着陆点选择的问题展开,采用了直接引用的方式。
D.文末站在世界和历史的高度评价了此次月球背面探测的意义,照应开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成功探月说明我国具备全月球的到达能力,能更好地支持深空科学探测。
B.从专家的具体解说中,可以肯定地说嫦娥四号软着陆点应该是月球背面的中间地带。
C.专家预测如果嫦娥四号第一天没有成功着陆,它也能在第二天成功地着陆在备选着陆区。
D.对艾特肯盆地的探测意味着能了解月球、地球、太阳系的演化过程,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