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率(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阅读等)达到68.2%,较2015年的64.0%上升了4.2个百分点。进一步对各类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接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

历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


(摘编自《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有删改)

材料二:

近日,互联网图书巨头当当网发布《2014中国图书消费报告》,称手机等电子阅读已成一种新潮。

搭乘任何一种交通工具,你都会有一种感觉:电子阅读的时代真的来了。无论是在飞机、地铁还是拥挤的公交上,你都能看见捧着手机、平板电脑和kindle在阅读的人。

电子书的阅读风潮是难以忽视的。在电商巨头亚马逊上,同样一本新书,购买电子书和购买纸质书的差价甚至能达到10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电子书。

去年4月,我国发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成年国民阅读率稳步上升为57.8%,其中提升尤快的是“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比上年度提高了9.8个百分点,41.9%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报纸和期刊阅读率的持续下降。

(摘编自《中国人的阅读地图》,有删改)

材料三:

一深一浅两种阅读路径,并没有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而并轨,而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渐行渐远。甚至,浅阅读更胜一筹了,阅读碎片化就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比如,长篇深论不受待见,“微言大义”颇有市场。大部头的论著不时兴了,人们只愿意读简短的信息,喜欢段子,热衷看“一张图读懂……”,我们最爱用的微博每条只有140字,常用的微信,转发量很大的也多非万字平戎策。如果想了解一下基因的相关知识,很多人只会百度一下,不会专门去阅读《自私的基因》这样的科普著作。

诚然,零珠散玉也有价值,但阅读求知若一味追求省事的话,大脑沟回会变浅的。因此,给阅读做好加减法,势在必行。

加什么呢?增加深阅读的比例。其实,用什么阅读不是核心,真正的读书人是不在乎书的形式的,不管是印在纸上,还是映射在手机屏幕上,只要它还是《论语》。电子化不一定让阅读变浅,关键是所读文本浅不浅。抱着纸书看穿越小说,跟捧着手机看人文经典,收获能一样吗?

减什么呢?减掉附加在阅读上的功利性、实用性目的。虽然不必尽除,但起码别一看《孙子兵法》就想着怎么拿它赚钱。有学者呼吁大家多读无用之书,就是针对我们太奔着实用而去、碎片化截取信息的时弊。多看无用之书,方成大用,这也是辩证法。

做到这两点,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享受,全民阅读才有可能形成无处不在的氛围,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也就不再是遥远的话题了。

(摘编自《让阅读回归为享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图表显示,在过去的八年里,我国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与成年手机阅读接触率均持续上升。
B.2014年以来的三年,我国成年国民的手机阅读接触率都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了距离。
C.在报纸和期刊阅读率持续下降时,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却上升尤快,这可能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有关。
D.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数字化阅读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纸质化阅读的方式将会被取代。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手机阅读增速加快的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
B.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数字化阅读的方式与传统报纸和期刊阅读的方式相比,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
C.在当下,深浅阅读两种路径渐行渐远,浅阅读更加流行,作者因浅阅读碎片化的特点,对其持否定态度。
D.让阅读成为享受,形成全民阅读的氛围,就容易实现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
E. 三则材料都关注数字化阅读方式,因其用网络、手机等阅读,常被看作浅阅读,但作者对此看法不认同。
【小题3】怎样看待数字化阅读这种新型阅读方式?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24 05:02: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基本框架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孔子以礼为基础,提出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进而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②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将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③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既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也有着很强的渗透力。为此,我们应该深入分析礼仪文化价值观念引导社会行为规范的路径,借鉴传统礼仪文化的教育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生活,真正收到实效。

④礼仪文化发生作用的方式,是使礼仪意识变为礼仪行为,再使礼仪行为变为礼仪习惯,形成社会氛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现代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对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追求进行提炼,与友善、和谐、文明、法治等现代价值观念联系起来进行科学阐释,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使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⑤遵循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制定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按照核心价值观和礼仪文化价值取向的要求,根据各行各业和不同群体的特点,制定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通过完善市民礼仪规范、村民礼仪规范、学生礼仪规范、家庭礼仪规范和商务礼仪规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礼仪庆典活动,形成一整套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礼仪规范和仪式,做到有章可循。

⑥将礼仪文化教育纳入公民教育,融入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之中。礼仪素质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素质,应该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通过家庭教育,从娃娃抓起,形成礼仪习惯;通过学校教育,学习公民礼仪,掌握做人规则;通过社会教育,学习职业礼仪,掌握从业规则。通过各个环节的礼仪教育,使每个公民学习和掌握做人的规范和做事的守则。

⑦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使礼仪文化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同时,通过一些仪式和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使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礼仪文化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礼仪文化发端于孔子,博大精深,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
B.中国礼仪文化是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目的在于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
C.中国礼仪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基本内涵是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D.中国礼仪文化对应催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礼仪文化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但因为其内核合理,所以其价值观念可以超越时空。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排斥礼仪文化,它可以有条件地接受吸收礼仪文化。
C.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渗透力,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有启发意义。
D.市民、村民、学生、家庭和商务礼仪规范,都不能罔顾核心价值观和礼仪文化价值取向的要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收到实效,就要形成社会氛围,从而形成现代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
B.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收到实效,就要对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进行科学阐释,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
C.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收到实效,就要使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D.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收到实效,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使礼仪文化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照夜白

刘墉

15年前,她丈夫逝之后,每次朋友操心他们母子的生活,她都笑笑说:“还好!我老公留下一卷名画,值不少钱,真急了,大不了卖掉。”她的儿子想必也知道,提到如果考不上公立大学,私立的学费不低,也自信满满:“还好!我爸留下一卷好画,大不了卖了。”

有一天,她果然抱着一个匣子来找我,一边打开盖子,一边说:“不得已,得卖了,您看看值多少?”她小心翼翼地拿出个手卷,题签上写着:韩斡照夜白。我一怔,沉吟道:“韩斡照夜白?韩斡是唐代画马的名家。”

“是啊!所以我丈夫说是国宝级的。”

我没吭气,慢慢打开手卷,没看两尺,已经确定:假的!且不说画笔不精,连伪刻的印章都拙陋。只是我不知该怎么说。

偏偏她还喜孜孜地指着画:“乾隆皇帝也收藏过呢!”

我犹豫再三,还是心一横说:“抱歉!我得告诉您实话,这是假的!”

她的脸一下子苍白了,扶着桌子,往下坐,没坐上椅子,滑到了地上。我赶紧过去扶,她却把手一挥,蒙着脸。看不见她的表情,看到的是一片花白的头发。

“您确定?”她低着头问。

“确定!这是仿的,原件藏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她没再说,站起身,以很快的速度收好那卷画,临走,用硬硬的声音说:“求求您!可别让我儿子知道,他要是问,就说是真的。”

后来有一次遇上她母子,谈到留学,那大男生又自信满满地说:“我们不怕!我们有爸爸留下的无价之宝。”

我立刻心一揪。

今年二月,我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才走进明轩,就看见一位男士正贴着橱窗看那幅著名的手卷。画中是骠壮硕骏、鬃毛直立、昂首扬蹄、想要挣脱缰索的白马。旁边有南唐李后主书“韩斡照夜白”。

男士见我靠近,微微让位,抬头。挺面熟,不是……

“我妈去年过世了,也是心脏病,走得突然。”已经在大学教书的男士有点腼腆,“我特别从芝加哥过来,看这幅画。”

“你们家……”

“我爸也留给我们一幅,假的,因为高中美术课本上印了这张画,我早就知道真迹在这儿。所幸我妈不知道,她一直认为是真的。”他笑笑,“也多亏那张假画,我怕我妈拿去卖,知道是假的,一下子崩溃,所以拼命用功,一路拿奖学金。”

“那张画……”

“我带来美国了,常看,觉得它比这幅真的还真,真是一匹仰首长嘶的照夜白。”

走出博物馆,我站在门口好几分钟,心想是不是该回去,告诉他,其实他妈妈早知道画是假的,只是又想起答应过他母亲……

眼前突然飘起密密的雪花……

(注)照夜白:唐玄宗坐骑,曾随其南征北战,立功无数。韩斡:唐代画家,尤工画马,《照夜白》为其代表画作。

【小题1】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并解释其意义。
逝:注音:___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
【小题2】本文与栗良平的小说《_______________》的立意有异曲同工之处。
【小题3】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文中画线段的表达效果。
【小题4】对本文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A.丈夫辞世朋友操心母子却无畏,为下文表现母子坚强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作铺垫。
B.丈夫留下的“名画”虽是假的,但至少能表现他对收藏、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
C.男士与“我”的偶遇过于巧合,违背了生活真实,令人生疑,是本文的致命伤。
D.儿子之所以觉得自家的假画比真画还真,因为其间凝聚着他对父亲的追思怀念。
E.本文构思精巧,悬念丛生,在相互的体谅与关怀中表现出令人感动的母子深情。
【小题5】综观全文,文章以“照夜白”为标题起什么作用?
【小题6】文中说“眼前突然飘起密密的雪花……”,依据文意,请续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猫和虎的生活语源

齐冲天

①我国古代一年农事完毕之后,就要大行祭祀,以感谢天地之恩赐,这就叫做“八蜡”(zhà,年终之祭)。其中第五蜡祭的就是猫和虎。《周礼•郊特牲》中就有这个记载,要迎猫迎虎,因为它们保护了庄稼。这在我们现在,人们或许就不理解了。

②猫与虎,在动物学上属于同一科。 大小差别悬殊, 都是脊椎动物,毛色都十分美丽,还有锋利的爪牙、凶猛的兽性。而它们 有慈善的一面。鲁迅说:“知否兴风狂啸者,时时回看小於兔。”猫在人前很温顺,但当它遇到了老鼠和鱼,马上就凶残起来,毫不留情。

③东亚大陆上,几千年来大多只有几千万人,甚至更少。农业上的一个重要害虫就是田鼠。《诗经》中就有“硕鼠硕鼠,无食我苗”。所以人们要养猫、祭猫。猫原本也是野生,古时叫狸,音义从里,从田从土也。据法国考古学家说,人类驯养家猫,已经有近万年的历史。在汉语中,家养后叫猫。猫的形音义皆从苗。人们有时以为它的叫声是喵喵的,所以就叫它猫了。除了这个因素外,主要是因为它护了苗。“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夏猎曰苗,那也是为保苗才叫苗的。船上的锚,音义也从猫从苗,那是它的铁爪扎在河岸上,是泊船的,船就受到保障。田鼠之害大发作,现代偶或也还出现,这也正好可以用来证明猫字的语源。

④新华社2007年7月20日稿:“湖南大型鼠害,国家紧急调拨一万只猫进驻。”据估计大约有二十亿只东方田鼠,随水位上涨,部分内迁,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湖南省22个县市区沿湖防护大堤和近八百万亩稻田。对此,国家紧急调拨一万只猫进驻。还说,大约有八百只江苏猫参加,坐空调车运往湖南。谁知到了21世纪还在组织一场万猫上阵的护苗之战哩。在这几年前,广东就发生过小规模的猫与鼠之战,当时农民捉来十几只猫就解决了问题。新华社也发了稿。护苗也叫苗,因此就叫它猫了。

⑤再说虎。田豕,就是野猪。家养后才叫猪,音义从诸、者,取众多之义。于是把田豕叫野猪。一大片庄稼,一会儿就可叫野猪糟蹋殆尽。老虎看见野猪是不客气的。在汉语中,老虎与野猪斗,那便是豦(jù),《说文》:“豦,豕、虍之斗不解也。”朱骏生说豕虍不相斗,而他长期生活在苏州并在此著书,那里怎能有豕虍之斗?有一位东北同学告诉我:“有的野猪可长到一吨重,豕虍斗是有的。”一位边防军人向我转述了新疆一位老猎户的讲述:野猪见到老虎,就躲到树后,老虎发现它藏了起来,就猛扑过去;野猪又躲到另一棵树的背后,老虎又扑过去;老虎几次猛扑不着,就慌张起来,这时野猪才跟它对阵,结果,双方都把对方的脸抓得稀烂,鲜血淋漓,谁也没能战胜对方,就各自愤愤地离去了。先民们爬在树上,围观了这场精彩的斗争,始则紧张,继则戏剧般地结束,令人发笑,并著录于语言文字,增长了自己的智慧。因此,劇有剧烈、急剧之意。至今的戏剧还强调情节的冲突,这和语源多么切合,戏剧的剧,本也从豦,举刀枪作豕、虎之斗。手或脚的有力依据可作據和躆。行动急促叫遽,从而也有立即之意。幽默可笑的就叫发噱(xué)或噱头。豦再加上点酒,便是醵,是相聚而笑语剧谈之义了。可见,豦字在渔猎时代具有多么真实而深厚的生活基础。

⑥显然,豕虎之斗在先民那里是津津乐道的,以至于竟派生了一系列的同源词,组成一个词族,袭用至今,且大多还常用不衰。它既是生活的现实,又是语义的引申,是互相结合、互相渗透的。现实生活是语言发展的外在条件;语音相对稳定,语义活跃发展,是语言内部的对立统一,是语言发展的内在因素。

⑦为什么用猫字代替了狸、猪字代替了豕?就是因为家养代替了野生,人和它们的关系不同了,物种没变,名称替换了。

【小题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______集,高中课文《________》就选自《诗经》。
【小题2】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②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
A.因为 又 只B.虽然  又  还
C.虽然 但 又D.因为  但  只
【小题3】从内容上看,第③④两段文字是为了说明     
【小题4】请简析第⑤段介绍“豦字在渔猎时代具有多么真实而深厚的生活基础”时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小题5】分析第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小题6】下列说法,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A.田鼠之害时常大发作,是因为人类养猫太少的缘故。
B.虎与豕之战并未取胜,可见“其食田豕”言过其实。
C.朱骏生因为不知豕虎相斗之事,遭到作者冷嘲热讽。
D.狸豕名称被替换,是因与人关系变了,但物种没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有着14亿人的庞大而广阔的消费市场,这是足以傲视全球的经济优势,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能够实现快速增长的源泉所在。
如果说,过去的40年,中国得益于改革开放深入融入全球化进程,成了“世界工厂”,“中国制造”满天下。那么,到21世纪中叶要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而中国具有这么大的内在消费动力,再过30多年,就完全可以成就一个“世界消费市场”。显然,从“世界工厂”转变到“世界消费市场”,符合中国的产业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也符合国家经济政策的取向。近几年我们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又致力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行进在这条转换的路途上。
然而,在未来十年,中国要真的能够实现从“世界工厂”向“世界重要消费市场”的跳跃,受到挑战的因素还会很多。依笔者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中国家庭居民消费升级还必须跨越三个“坎”,还要完成一段比较艰辛的爬坡过坎过程。
一是必须解决好消费结构问题。尽管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快于GDP增速,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速阶段性回落时保持相对稳定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城镇房价不断攀升,改变了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安排。这几年居民家庭房贷负担不断加重,居民加杠杆有增无减,而收入远远被家庭债务抛下。2006年,负债收入比还只有18.5%,2018年已经高达77.1%。住房消费支出产生了对消费明显的挤出效应。2018年5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只有8.5%,远远低于预期,创下自2003年5月以来的15年最低。住房问题本质上是经济结构的失衡,这透支了居民家庭社会购买力,未来几年还存在大宗商品和食品价格通胀的趋势。如果处理不好结构性平衡问题,消费市场或存在一定的“断层”。
二是必须解决好社会保障账户充实问题。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无疑这提供了一个巨大的“银发市场”,养老市场的发育是绕不过去的话题。但目前养老体制改革还需要大力推进,最主要的是养老金“亏空”问题尚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最近有关专家提出随着退休人员的不断增多,“养老金支付或要递减”就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在有效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的态势下,包括养老金、医疗费用支出在内的社会保障账户如何“填实”,将直接影响居民未来的消费预期稳定,进而压缩消费市场的成长空间。
三是必须解决好消费动力体系问题。现在比较看好的是随着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会孕育出一大批新的消费市场,特别是看好未来以新经济业态支撑的新型服务市场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会勃兴一批区域经济市场,但其背后必须解决好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否则,人口会不断向大城市集聚,将带来大量的城市社会治理问题。这一方面会造成消费市场结构性的畸轻畸重;另一方面也会形成“小众消费市场”对“大众消费市场”的压制,整体上会削弱全社会的消费动力。解决全社会消费动力问题,根子在于社会分配体制改革。
当然,中国社会向来具有极大的韧性和回旋空间,形成世界级的消费市场,我们的理想可以足够的“丰满”,但城镇居民现实生活的压力多少有些无奈的“骨感”,这决定着成就世界级消费市场,并不必然迎来一条坦途。为此,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政策考量。比如,我们需要以更积极更系统的消费政策激发消费潜能,以更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广大群众的消费预期,以更加开放的政策吸引高质量投资带动本土产业转型升级,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切实降低实体经济的制度性运行成本,从而缩短经济结构调整的“磨底期”,迎接新一轮消费高潮的到来。
(摘编自2018年7月13日《中国经时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快于GDP增速,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速阶段性回落保持稳定发挥了关键作用。
B.为了能够从“世界工厂”转变到“世界消费市场”,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又致力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C.在有效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的态势下,社会保障账户如何“填实”,将直接影响居民未来的消费预期稳定,同时也压缩消费市场的成长空间。
D.随着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特别看好的是以新经济业态支撑的新型服务市场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勃兴出的一批区域经济市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充分说明从“世界工厂”转变到“世界消费市场”这条路并不是一条坦途,作者从三个方面由浅入深地分析了必须跨越的三个“坎”。
B.文章在论证过程中,肯定了中国具有足以傲视全球的经济优势,也肯定了再过30多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消费市场”。
C.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论证了城镇房价的不断攀升,改变了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安排的这一观点。
D.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论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消费结构性平衡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消费市场也许会存在一定的“断层”。
B.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的中国提供了一个巨大的“银发市场”,这就意味着养老市场的发育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C.城镇居民现实生活压力多少有些无奈的“骨感”,不过理想是够丰满,这注定着成就世界级消费市场这条路并不必然是一条坦途。
D.消费潜能需要我们更积极系统的消费政策来激发,广大群众的消费预期需要我们更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来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