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最必要的一趟旅行
池莉
整个青少年时期,我最强烈心愿:离家出走。只因我们家,完全不成家。我出生几天,送到外公家。这栋飞檐碧瓦天井楼台的屋子,就已经强行挤进了几家租户。我母亲与她的兄弟姐妹,有的远走高飞,有本地工作的,也千方百计搬到单位宿舍。外婆吐血早逝,不久外公也追随而去,家门大敞,家具任人偷拿。我父母家,单位宿舍,一排平房当中的一间,室内用马粪纸间隔。父母睡里间,子女睡外间。窗帘属于小资,不许挂。行政科统一发放红色油漆涂玻璃窗。本来可以用报纸糊的,但报纸剪贴不慎就有拼出反革命标语的危险。在父母家的生活是:钥匙挂脖子上,饭票装书包里,开水去锅炉房打,保卫科巡逻在大院可以随时喝住你,晚饭后不久就得关灯,不可看闲书,不可大声说笑,不可议论时事。所幸高中毕业,赶上知青运动尾声,离家出走的白日梦,终成现实。
从此,我越走越远。读大学,工作。再读大学,再工作。所有节假日,同学结伴旅行,遍访名胜风景。然后,越走越远。旅行脚步扩展至全世界。独行或随团,下榻各种宾馆酒店。当然下榻居所也是旅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这个部分,我也一直是人在旅途。除了宾馆酒店之外,我不断漂泊在各种单身宿舍。婚姻也并没有给我一个家。住房是如此艰辛难得。生活总会冒出各种霸王理由,逼你不停搬迁。多年来积攒了很多对家的设想,从来都来不及实施。每一次搬迁都是一段伤心旅程。眼见得城市飞速扩大,又很担心拆迁过来。再不就是被豪华装修后以贵到没底线的价格卖给你四堵墙壁和满屋子假冒伪劣,就算这样还得担心土地证到期。折腾半辈子,才恍然大悟:原来我的离家出走,其实正是想要奔回自己家。
我的家应是样样东西都顺手都好用且结实耐用。我的家什么话都可以放心大胆说、裸晒没顾虑、窗帘绝对有。最喜欢的枕边书、无数CD/DVD、历年旧手机都身怀当时电话号码与短信、祖辈的马口窑陶罐、父辈的老式英纳格手表、我孩子婴儿时期的襁褓、爱人的礼物和书信字画、友人的生日贺卡、每个年龄段做的傻事的痕迹比如从埃及带回一只法老银铃并一直深信它的灵验,等等等等,林林总总,一个丰满的家,一座个人博物馆,一道自己生命的神秘风景。房子可以老旧,可以不大,但是永远。
我承认,外面风景确实有值得一看的,但真的很少。太多都是旅游业催生的人造景区。游客拥挤,喧嚣混乱,厕所肮脏,饭食难吃,在同样景点拍同样照片;还免不了旅途总有种种麻烦。问题的本质还不在这里,更在于: 旅游商品的消费,是那些拥有家的人,想换换口味,让自我,有那么几天,生活在别处。那些人,是早八辈子就拥有了永久的家。而我,可怜的,住所归属还处于悬疑状态,室内生活还处于潦草粗放状态。因此,家才是我的绝美风景,回家才是我最必要的一趟旅行,我会把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都奉献给它。所以我想我并不是在谈论旅游业,而是在整理自己被搅昏的脑袋。
【小题1】作者开头说“整个青少年时期,我最强烈心愿:离家出走”,请概括原因。
【小题2】第二段中说“原来我的离家出走,其实正是想要奔同自己家”,请结合作者经历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小题3】说说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作者最后说“回家才是我最必要的一趟旅行”,你是否认同,说说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17 02:02: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滴水可以活多久
迟子建
这滴水诞生于凌晨的一场大雾中。人们称它为露珠,而她只把它当作一滴水来看待,它的的确确就是一滴水。最初发现它的人是这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她不是在玫瑰园中发现它的,而是为了放一只羊去草地,在一片青草的叶脉上发现的。那时雾已散去,阳光在透明的空气中飞舞。她低头的一瞬发现了那滴水。它饱满充盈,比珠子还要圆润,阳光将它照得通体透亮。
她在敛声屏气地盯着这滴水看的时候,发现了一只黑黑的眼睛,她的眼睛被水珠吸走了,这使她很惊讶。我有三只眼睛,两只在脸上,一只在草叶上,她这样对自己说。然而就在这时,她突然打了一个喷嚏,那柔软的叶脉随之一抖,那滴水骨碌一下便滑落了。她的第三只眼睛也随之消失了。她便蹲下身子寻找那滴水,她太难过了,因为在此之前她从未发现过如此美的事物。然而,那滴水却是难以寻觅了。它去了哪里了?它死了吗?
后来她发现那滴水去了泥土里,从此她便对泥土怀着深深的敬意。人们在那片草地上开了荒,种上了稻谷,当沉甸甸的粮食脱去了糠皮,在她的指间矜持地散发出成熟的微笑时,她确信她看见了那滴水。是那滴水滋养了金灿灿的稻谷,她在吃它们时,意识里便不停地闪现出凌晨叶脉上的那滴水,它盈盈欲动,晶莹剔透。她吃着一滴水培育出来的稻谷一天天地长大了,有一个夏日的黄昏,她在蚊蚋的歌唱声中发现自己成了一个女人。
她开始长高,发丝变得越来越光泽柔顺。后来,她嫁给了一个种地的男人。她喜欢他的力气,而他则依恋她的柔情。她怎么会有这么浓的柔情呢?她俯在男人的肩头老是有说不尽的话,后来她明白是那滴水给予了她柔情。不久,她生下了一个孩子,孩子在她的哺育下长大。后来,她又接二连三地生孩子,她渐渐地老了,她在下田时常常眼花,即使阴雨绵绵的天气也觉得眼前阳光飞舞。她的子孙们却像椴树林一样茁壮地成长起来。
她开始抱怨那滴水,你为什么不再给予我青春、力量和柔情了呢?难道你真的死去了吗?她步履蹒跚地走向童年时去过的那片草地,如今那里已经是一片良田,入夜时田边的水洼里蛙声阵阵。再也不见碧绿的叶脉上那滴纯美至极的水滴了,她伤感地落泪了。她的一滴泪水滑落到手上,她又看见了那滴水,莹白圆润,经久不衰。你还活着,活在我的心头!她惊喜地对着那滴水说。
她的牙齿渐渐老化,咀嚼稻米时显得吃力了。儿孙们跟她说话时要贴着她耳朵大声地喊,即使这样,她也只是听个一知半解。她老眼昏花,她的男人看上去也畏畏缩缩,终日垂头坐在门槛前的太阳底下,漠然而平静地看着脚下的泥土。有一年的秋季,她的老伴死了,她嫌他比自己死得早,把她给丢下了,一滴眼泪也不肯给予他。然而埋葬他之后的一个深秋的月夜,她不知怎的格外想念他,想念他们的青春时光。她一个人拄着拐杖哆哆嗦嗦地来到河边,对着河水哭她的伴侣。泪水落到河里,河水仿佛被激荡得上涨了。她确信那滴水仍然持久地发挥着它的作用,如今那滴水幻化成泪水融入了大河。而她每天又都喝着河水,那滴水在她的周身循环着。
直到她衰老不堪即将辞世的时候,她的意识里只有一滴水的存在。当她处于弥留之际,儿孙们手忙脚乱地为她穿寿衣,用河水为她洗脸时,她的头脑里也只有一滴水。那滴水湿润地滚动在她的脸颊,为她敲响丧钟。她仿佛听到了叮当叮当的声音。后来,她打了一个微弱的喷嚏,安详地合上眼帘。那滴水随之滑落在地,渗透到她辛劳一生的泥土里。她不在了,而那滴水仍然活着。
她在过世后又变成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有一天凌晨大雾消散后,她来到一片草地,在碧绿的青草叶脉上发现了一颗露珠,确切地说是一滴水。她还看见了一只黑亮的眼睛在水滴里闪闪烁烁,她相信她与一生中所感受到的最美的事物相逢了。
(选自《迟子建散文精选》,有删改。)
【小题1】请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说明作者这样写的意图。(4分)
【小题2】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她”对“这滴水”的感情发生着变化,请结合全文分析。(5分)
【小题3】读完文章后你认为“这滴水”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对“一滴水可以活多久”作出了怎样的回答?(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小日子里生长与飘零

程耀恺

①董桥偶于市,上得到一枚闲章,材质也许不敢恭维,印文却是绝妙好辞:“我是个村郎,只合守篷窗、茅屋、梅花帐。”这十五个字,印在纸上,无论怎么读,感觉都是一首诗,而诗眼就在“只合”二字,上,这个村郎,肚子里肯定贮了些墨水,却不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你若以为他是一个胸无大志、不求上进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篷窗、茅屋、梅花帐,是他的选择。

②我也是个村郎,因为时代发生了骤变,“篷窗、茅屋、梅花帐”像云彩一样飘逝了,我够不着了。这时候,城市吸纳了我,没办法,我只有在城市里过日子。城里的日子,有采采流水的好日子,有蓬蓬远春的美日子,有举步维艰的难日子,有平淡无奇的小日子,也有鲜花着锦的大日子。在这当中,我偏偏选择了小日子,我只适合过小日子。

③别看这小日子,就是“白菜豆腐保平安”,没这么简单。过小日子,还有不管风吹浪打,自有风景可看的一面;过小日子,还有在你不想走的路上来来往往,在你不想待的地方安家落户,与你不相识的人同舟共济的一面。说到底,过小日子的真谛,就是不拘酸甜苦辣,自然而然地生活。

④诚如托尔斯泰所言,各家各有各的幸福与不幸,小日子从来就不是千篇一律。至于我的小日子,说得好听点,就是锅碗瓢勺交响曲;说得直白些,便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只不过,因为我粗识几个字,在开门七件事之外,我也买些书籍与刊物,这样一来,烹文煮字也就和我的小日子水乳交融在了一起。

⑤过小日子,当然要精打细算了,但绝不仅仅是精打细算。有朋自远方来,曾经共患难,而今相去三干里,相隔三十年,最难风雨故人来,开茅台,泡龙井,倾其所有款待,也在所不惜。又譬如,买一件羊毛衫,通常要问问价,说不定还要货比三家。若是添置电脑、数码相机之类,那就只在贵的里挑,拒绝便宜货。花钱的事,正如女人的面霜,往脸上抹不心疼,但绝对不会往身上抹。总而言之,铢积寸累,是小日子的本色;一掷千金,是小日子的彩色。如此说来,小日子不是富,小日子也不是穷,贫困与富有,在小日子里,是没有重量、没有颜色的词儿。小日子好比量体裁衣,无所谓峨冠博带,称心如意才是根本。

⑥像我这样过着小日子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生活在两重世界里的人。八小时之内,我是必然王国里的臣民,只知道为生存而生存;八小时之外,我是自由王国里的臣民,可以为看云而看云。我当臣民的时候,就听天由命;我当百姓的时候,就笑骂由心。我知道,一个人活着,就得忍耐我们必须忍耐的,也要创造我们必须创造的。幸亏还懂得这一点点小道理,才不致被两重世界撕裂开来,依旧是个完整的过小日子的人。

⑦有一阵子,我在广州的一家公司做事。公司为房地产商做策划销售,我们就让甲方打广告,说什么“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买某某花园,就是买高兴!”我做策划做得久了,卖房子卖得多了,就明白买房子这件事,不见得有多少高兴,有点高兴,终归也要被折腾成落花流水。后来我退出了江湖,回到老房子里,回到小日子里,我下了决心,固守我的老巢,我深知小日子经不起折腾。小日子就像一只提水的木桶,外边至少要有一道箍儿箍着,才不致散板,不折腾就是小日子的箍儿,有了这道箍儿,小日子就能循序渐进,就能风平浪静。

⑧跨过了青年的混乱,越过了中年的不安,迈过了老年的苍凉,我的人生,就在小日子里生长与飘零,如同一片树叶,在森林里生长与飘零。

(选自《思维与智慧》)

【小题1】文章第①段写董桥的一枚闲章有什么作用?
【小题2】结合上下文,理解划线句的含意。
(1)花钱的事,正如女人的面霜,往脸上抹不心疼,但绝对不会往身上抹。
(2)一个人活着,就得忍耐我们必须忍耐的,也要创造我们必须创造的。
【小题3】文章第⑦段,作者为什么要特別提到在广州一家房六公司工作的经历?
【小题4】赏析文章的結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玉关情

郭保林

①我们驱车来寻找玉门关遗址,眼前只是一片废墟,黄土墙垣的残骸。站在高冈上,纵目天地,只见北面远山一抹,山之南便有长城一痕,近而远,古而今,无论从哪个角度望去,都是一行气势雄浑的边塞诗,是一曲无头无尾凄婉悲凉绝唱。天风浩荡,大漠苍茫,远处的一座座烽燧,隐约的轮廓随着长城一字排开,这起伏跌宕的旋律,震撼古今,有一种惊心动魄的威慑力量。

②凤也悲嘶云也悲嘶,却不闻胡马的悲嘶;沙也狂啸尘也狂啸,却不闻边卒的狂啸。关楼里白发将军的梦,垛堞上戍卒风吹飘动的衣袂,静夜里,一角弯月下,那凄凉哀婉的塞下曲也都化为天光云影消弥得无影无踪了吗?风沙撕去了皮,别净了肉,烈日吸尽了血,只留下一架嶙峋的骨架,这残存的骨架曾支撑过一个巍然庞大的雄关,曾支撑过汉唐时代的尊严,曾支撑过一段用方块字垒起的历史。

③我走进残垣断壁间我凝视它们,它们凝视我,眼前海市蜃楼般地幻化出一座赫赫雄关。

④城楼轩昂,垛碟绵延。戍卒们的甲戈跳荡着夕阳的余红,战袍上落满尘埃,粗糙黝黑、突兀的肌腱勃起雄性的勇猛,一种原始的美,种原始的生命力。

⑤寒星霜月,孤月一轮,漠漠旷野,沉寂无声。蓦然夜色里传来凄婉的笛声,是《折杨柳》,还是《凉州词》?中原白发母亲泪,闵中娉婷少妇悲。山路遥遥,水路遥遥,风路遥遥,雨路遥遥。何处觅故乡?大山隔绝,戈壁隔绝,荒漠隔绝。断鸿声里,听胡笳悲切。月色里,是什么发出磷磷青光?可怜荒滩戈壁骨,犹是春闺梦中人。谁曾想,这漠漠荒野曾是布满剑戟和鼓角的血土!

⑥这里本来就是一片古战场,只要你静下心来,侧耳倾听,那箭矢簇雨的呼啸,那烈烈战马的长嘶,那古燧上的缕缕狼烟,那城楼上角鸣,那剑戈撞击的铿锵,都会从远方传来,从历史深处传来。

⑦战争与和平是平衡人类的两块砝码。历史躯体里流淌着血与火的基因,也长满诗与歌的细胞。如果没有战争,历史的躯体成为侏儒;如果没有诗与歌,历史之躯体也会枯涩,而失去丰腴和弹性。

⑧汉唐不是晚清。汉武唐宗都是气字雄瞻、视野宏阔的一代霸主,有囊括四海之鸿志,吮纳八面来风之襟怀。玉门关既是御敌的盾牌,又是友谊的窗口。这里驰骋过班超、李广利的萧萧战马,飞扬过霍骠姚的猎猎旌旗,也游弋过云蒸霞蔚的释家经幡,飘扬过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的彩幡锦帜。门开门闭,吐纳着中西文明;锁启锁落,凝聚着战争的阴云。文明与野蛮在这里厮杀,智慧和愚昧在这里格斗,友谊和仇恨在这里交织,痛苦和欢乐在这里分娩。每一道雄关都张扬着国家的尊严,每座烽燧都燃烧过民族的浩气。

⑨黄土凝结的巨大墙垣,高达数丈突兀在蓝天下,旷野间。周围空无一人,历史的残骸摊晒在烈日下,风在它身上任意践踏,沙在它头顶肆虐狂啸。日月浮浮沉沉,春秋来来往往,玉门关虽死犹未暝目。千岁滚石还睁着一只眼,断戟锈簇呢,只要擦拭一下,依然闪烁着汉唐的雄威!

⑩大漠穷秋,孤城落日,萧萧边风,萎要疏草,更添一抹悲凉。悠悠千载,烽火不息,狼烟不止,战争的浩幅铺天盖地,更添悲凉。高适有诗云:“边兵如刍狗,战骨成埃尘。”人类历史就是在这白骨丛中,在这血水浇灌之中,拔节生长,一代一代。

⑪然而,在历史波澜壮阔的长河巨流中,令我激动振奋的不是那些古战场刀鸣剑戟的厮杀,不是血流成河陈尸荒野的悲惨场景,也不是英雄豪杰马革裹尸的悲壮...而是那些艰难跋涉,风尘仆仆,传播文化文明,汗洒大漠的文化使者。

⑫玉门关既是边陲重镇,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驿站。如果把古丝绸之路改分为东、中、西三段,这里既是东段的终点,又是中段的起点,由此可以进新疆的伊吾,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部边缘途经焉者、轮台、电兹、姑墨、疏勒,越葱岭、至安息,而可达古罗马帝国.....

⑬落日熔金,残霞缤纷,玉门关在晚照里更显得苍凉、肃穆。虽为废墟,那残缺的美更令人敬畏。一代雄关虽已掌落如此,仍不失威风凛凛的浩然之气,怎能不让人怦然心动呢?

(摘编自《线装的西城》)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第一段,作者简笔勾勒出站在高冈之上极目远眺,看到戈壁雄浑苍茫的景致,引出作者对玉门关纵横古今的无限退思。
B.第二段,作者以生动的拟人手法描述风沙的力量,以形象的比喻突出玉门关的颓圮,从中表现出景象的苍凉与历史的厚重。
C.作者将玉门关作为汉唐气象的符号,回顾了其作为边陲重镇、丝路驿站历代战场的不同内涵,表达了对汉唐雄威的赞美。
D.在文中作者由玉门关联想到汉唐时期的战争,并广泛联系到与之相关的历史场景与古代诗歌,表达出对战争的谴责与鞭挞。
【小题2】请赏析本文第五段的修辞特色。
【小题3】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划线句的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鹰 笛
①那时侯,我还是个少年。有一年天旱游牧时,在尧熬尔草原的黑河岸边,我遇见了年迈的索拉。
索拉原本魁梧的身体已经像风干牛肉般缩水了,紫铜色的脸上爬满岁月留下的皱纹,他的十根指头一攥,活像一对风干了的雪鸡爪子。他手里一根半尺长已经磨得发亮的鹰骨头做的笛子,从他嘴上不断发出一种能把人的骨头都揉碎的声音。我很奇怪,这样一个草地上随处可见的东西,居然能发出金属一样让人颤抖的声音。我被老人的笛声莫名其妙地感动,我走到他身边,对他说:“好像你的笛子在对我说着什么。”
③索拉老人把目光投向河对岸说:“是的,它是在说着什么,它已经说了快四十年了,它说的是一个没有说出来的爱情故事。”
④我听他缓慢地讲:那时侯我还很年轻,这片草原就是我们部落的夏场,我每天来这里放羊吹笛,我的羊在我的笛声里欢快地吃草。有一天我坐在这里吹笛子的时候,河对岸走来一个姑娘。我知道一定是我的笛声吸引了她,哦,不,肯定是山神把她送来的。她汲了一桶水却并不急着走,顺着笛声她向我这边张望,我看到她张望就站起来,把笛子吹得更加响亮。从那一天起,我的笛声一响,她就从远处的帐篷里走出来,背着笨重的木桶来河边汲水。
⑤那个夏天河水格外大,河面格外宽,隔着河我看不清她的脸,但我心里知道她一定是这草原上最美的姑娘。我忍不住向河对岸喊了一声,声音传不到对岸就被涛声淹没了,只有这鹰笛的声音能够穿过巨大的水声。羊在草滩上吃草的时候,我们就隔着河相互对望。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就跳进河里想游到对岸上,没游出十米就被水冲走,她在对岸尖声呼叫着顺河往下跑,冲了一里多,我挣扎着抱住一条岸边的树根爬上岸。那时侯再听她的声音已经哑了。我告诉她,到了冬天河水封冻的时候,我一定过河去找她。她向我挥动着红头巾,把我的眼睛都绕花了。
⑥我们就那样苦熬了整整一个夏天。秋天到来时,我们部落就要转入冬场了。那天牦牛驮着帐篷启程时,我发现对岸她们部落的帐篷已在前一个夜里悄悄地搬走了。
⑦那个冬天,我常常骑马从冬窝子来到这里,然后踩着河面上的冰到河对岸草滩上去,可我没有找到她。我等了整整一个冬天,也没有见到她的身影和那风中挥动的红头巾。第二年开春时,我骑着马早早来到这里,怕她看不见我,听不见我的笛声,就用石头垒了个高高的石堆。我每天坐在石堆上吹这支鹰笛。
⑧春天夏天过去了,秋天和冬天也紧挨着过去了,我再没有看见她来河边汲水,再也没有看见她的羊群和那顶白色的小帐篷。
⑨我一直等啊等,一年又一年。后来,我等来的却是一个故事。那一年冬天,黑河上游一户牧民家17岁的姑娘银杏,为逃避与大头目儿子的婚事,在新婚前的雪夜里出逃。第二天早晨,人们在黑河中心一个塌陷的冰洞里找到了她足迹的终点……
⑩说完这些的时候,我面前的索拉老人已经老泪纵横,泣不成声。他的头发像冬天山坡上风吹乱的荒草,杂乱无章。神情像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鹰,无奈地等待厄运出现。深洞洞的眼窝里淌出血样黏稠的泪水。坐在石堆上,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天地和牛羊。很久很久之后,索拉才慢慢恢复了思想,望着黑河长长出了一口气。那沉重的一幕却永远装在了我幼小的心里。
⑪很长时间我也不敢去见索拉,但又渴望见到他,他身上有着一种很深的很坚硬的东西吸引着我,也令我万分恐惧和紧张,是什么东西我又说不出来。
⑫我在渐渐长大,索拉老人在这个石头堆上吹了四十年的鹰笛。四十年的时光被岁月凝固在这支能发出金属一样声音的鹰笛里。
⑬后来,当我在爱情的漩涡里被击得头破血流彻夜难眠时,我才懂得了爱情,懂得了索拉的爱是多么厚重真诚!我又来到索拉坚守了四十年爱情的石堆上,石堆还在,只是不见了索拉老人。石堆中间竖着一根高高的松木杆,杆顶上挂着那支我熟悉的鹰笛,风吹过时,它发出悠长而悲切的声音。
⑭我从附近牧民那里听到了索拉后来的故事:前年冬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索拉老人身着裕固族男人婚礼的盛装,款款走下了汹涌的冰河……
⑮我站在石堆上向着远方的天空、大地和河流歌唱,大滴大滴泪水顺着滚滚河流向前流去。这时,我似乎听到索拉的笛声从空中飘来,看见他和银杏相拥着走在草地上……
(取材于阿拉旦•淖尔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词语中的“名”与“莫名其妙”的“名”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闻遐迩
B.副其实
C.不可
D.一文不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第⑤段中,索拉看不清银杏的脸,但却认定她就是草原上最美的姑娘,表现了他对银杏的爱慕之情。
B.第⑥段中“悄悄地搬走了”暗示银杏和索拉的事情已经被发现,部落这样做是为了斩断他们的联系。
C.第⑧段中两次写“过去了”表明索拉一直在等待银杏;两次写“再也没有看见”暗示她已不在人世。
D.得知银杏不在人世的消息后,索拉就身着裕固族婚礼盛装,款款走入冰河,表现了他对爱情的忠贞。
【小题3】第②段和第⑩段的画线句均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小题4】作为本文的线索,“鹰笛”是如何贯穿全文的?
【小题5】本文在讲述索拉的故事中穿插了很多“我”的见闻与感受,这样构思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中六盘

张承志

①离开沙沟和西吉滩,在大雪纷扬中,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来到了单家集。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姚杜,急急地前进了。干燥的雪在脚下“喳喳”作响,问答间已经能辨出方言的差异。西吉一别,即是隆德。我们踏着硬硬的薄雪,背上行装迈开大步,搭上手扶拖拉机越过隆德。我们的心在六盘。

②人间的事就是这样,当一切都已远逝,当新的世界像江河浪涛一样卷持着自己浮沉而下的时候,人们有时会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随着成年,随着见识和缺憾的积累,人们会开始懂得这印象的可贵。因为它只这么闪烁一瞬,然后就消失,就熄灭,就永远失而不得了。它在消失和熄灭的时候,带走了你的一份青春和历史,当你知道已经真的失去了它的时候,你会感到额头上又添了一道皱纹,你的生命又衰老了一分。

③我感谢六盘山,因为在我顺着它腰肢的崎岖小道向上攀登时,它为我唤醒了一个已经沉睡了的印象。那是一个十八岁的我,背负着六十斤重的行囊,在岷山山地的一座高山上行走的印象。六盘山雪路泞滑,路边灌木枝条上凝成银白的雪柱,山岩状如冰雪雕塑,白雪为悲壮的贫瘠山体披上了外衣,山间弥漫着沉甸甸的浓雾。眼前的景象,还有那急促的喘息和背上的汗水,双腿的沉重,都强烈地向我的肉体和心灵唤起着那个印象。那一天,我和一个背着一篓煤炭的农民并肩走在大雪覆盖的岷山道上,那农民被压弯的背和煤灰染黑的脸上流淌的道道汗水,还有那双在黑污中朝我闪着善良憨实的目光的眼睛,曾经给年轻的我带来过撞击般的感触。从那以后近二十年过去了。像我这样的人也能说:近二十年过去了。荒凉的岷山道,雪封的远山近村,脚上的冻伤和背上的重负,连同那个脸膛黑污,眼睛和善的驮炭人,都被忙碌的生涯淘去了,淡忘了。我只是朦胧中觉得自己心里似乎还存留着什么,它常常使我在奔波中稍稍定神的一瞬感到惶惑。

④所以我感谢六盘山。哪怕是短暂的接触也好,哪怕我还远远不能洞知和理解;尽管我仍然只能再去投身于我的奔波世界,尽管我深知当我们在顶峰欢呼雀跃之后,朝下山道上迈出一步就有可能是对这座山峰的永诀——我仍然感谢六盘山。它在我成年的心里唤醒的那个印象已经再也不会沉睡了。当我望着在雪幕后雄伟的、缓缓升起的、那颜色灰蒙的静默大山,望着它身上鳞甲般的丛丛树木,望着它襟裾下茫茫无际的大地上不可思议的梯田村庄的地图时,我久久地想着这近二十年的时光里经历的一切。从岷山道上那背炭的农民开始,一直到沙沟乡面容坚忍的哲合忍耶回民,许许多多的熟识面影,仿佛在向我启示着什么。

⑤来到和尚铺,回首望六盘,顶峰和山口已经被山峦遮住了。想起昨天夜宿的杨河乡,只觉得天关难越。眼前路分三岔,固原城已经举步可接。我知道,此别六盘山就是告别西海固;前面虽路程尚远,但我这次严冬远行的计划已经结束了。

⑥巍巍六盘山还在冬雪中无言地默立着,荒瘠的岭脉沿着路左一字排开。我没有多少惊喜或可数的收获,但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

⑦再见,我质朴、刚强的六盘山!

(选自《风土与山河》,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写的是作者的人生感悟,重在抒情和议论。但从全文看,与六盘山没有关系,所以这一段是可有可无的。
B.文章首段重在描写作者在风雪中艰难而急切地赶路的情形,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急于见到六盘山以及对六盘山的向往之情。
C.作者在顺着崎岖小路向上攀登六盘山时,回忆了近二十年前在岷山山路上遇到的一位农民,意在表现自己此次登山的寂寞心情。
D.近二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岷山印象都被忙碌的生涯淘去了,淡忘了。作者这么说是因为这么多年他过得很不如意。
【小题2】如何理解第⑥段中“我没有多少惊喜或可数的收获,但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的含意?
【小题3】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感谢六盘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