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最必要的一趟旅行
池莉
整个青少年时期,我最强烈心愿:离家出走。只因我们家,完全不成家。我出生几天,送到外公家。这栋飞檐碧瓦天井楼台的屋子,就已经强行挤进了几家租户。我母亲与她的兄弟姐妹,有的远走高飞,有本地工作的,也千方百计搬到单位宿舍。外婆吐血早逝,不久外公也追随而去,家门大敞,家具任人偷拿。我父母家,单位宿舍,一排平房当中的一间,室内用马粪纸间隔。父母睡里间,子女睡外间。窗帘属于小资,不许挂。行政科统一发放红色油漆涂玻璃窗。本来可以用报纸糊的,但报纸剪贴不慎就有拼出反革命标语的危险。在父母家的生活是:钥匙挂脖子上,饭票装书包里,开水去锅炉房打,保卫科巡逻在大院可以随时喝住你,晚饭后不久就得关灯,不可看闲书,不可大声说笑,不可议论时事。所幸高中毕业,赶上知青运动尾声,离家出走的白日梦,终成现实。
从此,我越走越远。读大学,工作。再读大学,再工作。所有节假日,同学结伴旅行,遍访名胜风景。然后,越走越远。旅行脚步扩展至全世界。独行或随团,下榻各种宾馆酒店。当然下榻居所也是旅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这个部分,我也一直是人在旅途。除了宾馆酒店之外,我不断漂泊在各种单身宿舍。婚姻也并没有给我一个家。住房是如此艰辛难得。生活总会冒出各种霸王理由,逼你不停搬迁。多年来积攒了很多对家的设想,从来都来不及实施。每一次搬迁都是一段伤心旅程。眼见得城市飞速扩大,又很担心拆迁过来。再不就是被豪华装修后以贵到没底线的价格卖给你四堵墙壁和满屋子假冒伪劣,就算这样还得担心土地证到期。折腾半辈子,才恍然大悟:原来我的离家出走,其实正是想要奔回自己家。
我的家应是样样东西都顺手都好用且结实耐用。我的家什么话都可以放心大胆说、裸晒没顾虑、窗帘绝对有。最喜欢的枕边书、无数CD/DVD、历年旧手机都身怀当时电话号码与短信、祖辈的马口窑陶罐、父辈的老式英纳格手表、我孩子婴儿时期的襁褓、爱人的礼物和书信字画、友人的生日贺卡、每个年龄段做的傻事的痕迹比如从埃及带回一只法老银铃并一直深信它的灵验,等等等等,林林总总,一个丰满的家,一座个人博物馆,一道自己生命的神秘风景。房子可以老旧,可以不大,但是永远。
我承认,外面风景确实有值得一看的,但真的很少。太多都是旅游业催生的人造景区。游客拥挤,喧嚣混乱,厕所肮脏,饭食难吃,在同样景点拍同样照片;还免不了旅途总有种种麻烦。问题的本质还不在这里,更在于: 旅游商品的消费,是那些拥有家的人,想换换口味,让自我,有那么几天,生活在别处。那些人,是早八辈子就拥有了永久的家。而我,可怜的,住所归属还处于悬疑状态,室内生活还处于潦草粗放状态。因此,家才是我的绝美风景,回家才是我最必要的一趟旅行,我会把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都奉献给它。所以我想我并不是在谈论旅游业,而是在整理自己被搅昏的脑袋。
【小题1】作者开头说“整个青少年时期,我最强烈心愿:离家出走”,请概括原因。
【小题2】第二段中说“原来我的离家出走,其实正是想要奔同自己家”,请结合作者经历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小题3】说说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作者最后说“回家才是我最必要的一趟旅行”,你是否认同,说说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17 02:02: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老屋情思
狂风卷着暴雨,像无数条金色的鞭子,猛烈地抽打着门窗,不锈钢的防盗门嗡嗡地响,第六感觉告诉我,老家那老屋,这回是无论如何也保不住了。
清明时节,我回到老家,给父母上完坟后,来到老屋的废墟旁边,目睹着老屋的残砖断瓦,默默感受着老屋淳厚温暖的泥土气息,我突然有一种现实被抽空的感觉,一种莫名的惆怅涌上心头。
老屋究竟有多老?父亲没说过,我也没查过。我只知道从我懂事的时候起,我们这个李姓屋场就有新屋老屋之分,老屋比新屋地势稍高一些,中间隔着一口蒿笋塘。随着子孙的繁衍,房屋不断扩建,蒿笋塘被填平了,新屋和老屋便实行了无缝对接。老屋原来有上下两个堂屋,叔父成家后,上堂屋那边的房子给了叔父,父母和我们六兄弟住在下堂屋的三间房子里。
对生长在城里的孩子们来说,老屋似乎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它不过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既没有青山环绕,碧波荡漾的美景让人流连,也没有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供人欣赏,更没有叹为观止的文化古迹让人演绎,即使不倒,也卖不了几个钱。但是,在我们心中,感情这个东西是无法估价的,就像“儿不嫌母丑”一样,老屋不但寄托了父辈对儿女的福佑和期盼,而且也凝结了我们这代人的心血和汗水。老屋扩建的地基是我们一担担土从烂泥塘里填起来的;老屋的砖瓦,是我们挖土拌泥一口一块做出来的;老屋的木料,是我们一步一颤从几 十公里路远的山里买来的。老屋的一砖一瓦,一木一梁都注入了我们的灵魂,它和父母连在一起,成了一种血浓于水的情节,不管你走多远,不管你漂泊多久,它都会牢牢牵住你的心。可是现在,它已经容不下“从前……”这样的故事了。
老屋倒了,它倒得悲壮。
它来到这个世上,本身就先天不足,没有 钢筋的支撑、没有水泥的庇护,除了半截经过火炼的红砖外,几乎都是原生态。赤身裸体迎击狂风暴雨,霜刀雪剑。几十年来,尽管伤痕累累,它把眼泪藏在心中,屹立不倒。这次,它拖着摇摇欲坠的病体,与百年不遇的强敌决斗,终于倒下了。就像一个身受重伤的战士,面对力量比自己强大数倍的敌人,他用最后一点力气,打出了枪膛里最后一颗子弹,然后倒下了。他是英雄!
老屋倒了,它倒得其所。
它本是水田中肥土层下的一层粘土,被主人发现后挖掘出来打造成合适的形状,用到了合适的地方,便成了屋。为报主人知遇之恩,它以有限的空间,接纳和承载了主人一家三代人,在这里,它送走了两位坚持与自己相伴终身的老主人;在这里,它见证了少主们一个个成家立业,从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在这里,它见证了第三代人的出生成长,然后看着他们一个个走出家门。它为主人一家付出了自己的一切,直至他们搬进新居才了无牵挂地倒下,它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来之于土又归之于土,这是它最好的归宿。
老屋倒了,它倒得刚义。
老屋知道,它存在的价值,就是有人居住。“没人住,毋宁死”,这是它的生命信条。自从两位老主人去世后,它就知道自己 的大限快到了,因为狭小的空间已经无法满足主人一家子孙繁衍的需要。它不想顶着落伍者的代号苟活于世,也不想用残缺不全的病体博得世人怜悯。“士为知己者死”,能够读懂自己生命密码的就是躺在不远处坡地上的两位老主人,于是,它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归。
老屋倒了,它静静地躺在大地母亲的怀里,与离它不远的二位老主人相依为伴,默默地注视着从这里出发四处闯荡的子孙后代。它带走了寂寞与忧伤,留下了质朴与纯真。它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把一股浓浓的乡情注入了它所承载过的游子心中,让你牵挂、让你眷恋、让你回归。这种乡情将伴你一生并延续子孙,直到永远。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写狂风暴雨,着力突出了雨大风猛的特点,这样写既照应了标题,又为下文写老屋的倒塌埋下了伏笔。
B.“可是现在,它已经容不下‘从前……’这样的故事了”,这是因为老屋倒了,它与它“从前……”这样的故事彻底告别了。
C.送走了两位坚持与自己相伴终身的老主人,老屋知道自己完成了历史使命,知道主人的下一代也看不起自己,便在风雨中倒塌了。
D.这篇散文擅长描写,作者设想老屋倒下前的心理,表现其刚义的精神,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E.本文以“我”对老屋的情思为线索,详细描写了老屋在经历暴风雨后倒塌的情景,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对老屋的感情。
【小题2】老屋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小题3】请简要分析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小题4】文章题为“老屋情思”,试探究作者在文中对老屋怀有哪些复杂的情思。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夜读周庄

许阳

白天的周庄太喧闹,太嘈杂,成了一个拥满赶集人的商业街。就像一个大家闺秀,养在深闺人未识时是那样的贞淑娴静,一旦嫁为了商人妇,便失去了往日的风韵。所以,陈逸飞无不伤感地说,是他害了周庄。

黑夜,容易使人寻觅到细雨江南的灵气。到了夜晚,游客们走得差不多了,一家家的店铺都打烊了,周庄洗尽了风尘,褪尽了铅华,才归还她天然无雕饰的纯真素颜与本来模样。夜晚的周庄,才是真正的周庄。

吮吸着湿润的空气,独自一个人走在周庄的街道上。夜色渐浓,月华如水,在古镇的老屋和石板上肆意倾泻。远处的房子,只能看见黯黯的轮廓,近处的老屋,则如一幅明暗色彩比照的水墨画,被磨得滑滑的石板也泛着幽幽的光。四周静静的,只有自己脚踏石板的声音清脆地传向远方。

说是街道,其实宽些的就是小河垂柳依依的堤岸,偶有一两条迟归的小船缓缓驶过,摇碎一片片波光潋影;窄些的是小镇的胡同,两侧房屋几乎伸手可触,这使人想起那句“头顶一线天,脚踏青石板”是何等的传神与精辟!身处暮色里的周庄,突然很想回到那不谙世事的孩童时代,一边走一边用手里的树枝划过苍老的墙壁,哼着歌谣,听从远处人家传来的几声犬吠。

周庄的灯笼亮起来了。挂成一排的大红灯笼,是夜晚的周庄诗意朦胧。青瓦白墙,一旦配上这串串灯笼,古朴典雅便立刻从骨子里显露而出。灯光辉映着脚下潺潺的流水,盈盈水波又摇荡着夜泊的小船,千年古镇已经从熙熙攘攘中真正回归。豪华恢弘的沈厅安静了,精致典雅的张厅也关上了古老的大门,唯有门前的大红灯笼,在不倦的诉说着江南巨富和世家官宦们曾经的显赫与非凡。

吹着细细的晚风,我长时间在双桥边踱步,又在桥上静坐。双桥,这是陈逸飞的双桥。在陈逸飞的笔下,双桥古朴、空灵,你可以感觉得到,她的每一条石缝间都镌刻着几个世纪的古风和遗韵。一幅《故乡的回忆》,人们才格外注意到了中国还有周庄这样美丽的地方。要是徐志摩能来这里,会不会又有“再别双桥”的另一番韵味和感慨呢?

小小的周庄,算上双桥在内竟然有十四座桥。不必说那被称为“升官发财桥”的富安桥,也不必说那已更名为外婆桥的梯云桥,无论哪座桥,看到了桥一定会看到树,看到了树也就看到了头顶的明月与星空。

周庄的夜,是美丽的夜,由小桥流水、青瓦白墙与柔柔的月光、红红的灯笼构成。这是一幅出自王摩诘的画卷,这是一种庄禅的意境。周庄的夜,是醉人的夜,就像一位银发的老人,在宁静中释放着积淀经年的安详与悠闲;又像一个恬静的少女,在清风里展现着她的婉丽与娇柔。

站在石拱高高的报恩桥上,与周庄拉开一段距离,回望着周庄的座座老屋,点点灯火,思绪在不觉间已经穿越了几多流水的往事,几重渺远的时空。

夜深了,降下阵阵凉意,夜凉如水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静静地走过一个个老屋,穿过一座座小桥,还是忍不住地回头。我知道,与临走时说还会再来的三毛一样,自己是扔不下身后的那一片风景的

好吧,那就回去,做一个小桥当枕、水面为床的甜甜的梦。

(注)陈逸飞:上海青年画家,他来到偏僻的江南水乡古镇周庄,发现了一座石拱桥和一座石梁桥联袂而成的双桥,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创作了一幅闻名遐迩的油画《双桥》,给九百岁的古镇周庄,插上翅膀,飞越大西洋,让全世界人民都能领略到古镇周庄的旖旎风光。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将白天的周庄新奇巧妙地比作“失去了往日风韵的商人妇”,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流露出作者对白天周庄的伤感之情。
B.除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文中还使用了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来展示夜景之美,使文章富有艺术感染力。
C.“唯有门前的大红灯笼”一句用“大红灯笼”这一典型物象表现了周庄的发展变化和不同凡响。“唯有”二字强调了“大红灯笼”的独特性。
D.作者写白天的周庄惜墨如金,语言简洁;而写夜晚的周庄则浓墨重彩,精心选取了夜晚的街道、灯笼、小桥等来表现周庄本来的特点。
【小题2】文中“与临走时说还会再来的三毛一样,自己是扔不下身后的那一片风景的”一句有哪些意蕴?
【小题3】请用简明的语言分条概括夜晚周庄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小巷深深深几许

李俏红

①小巷是这座城市最老旧的地方,其实几十年前还是很热闹的,如今成了最败落的场所。小巷的路口正对一条繁华的大街,原本那里有十六座石拱桥,如今经过不断改造,一座也没有了。

②我来小巷缘于这儿住着我的一个婆婆,她是我奶奶认的一个妹妹。婆婆最大的儿子-一我大伯,在小巷开了一家理发店。店门前挂了个一年四季不停旋转的彩色灯箱作为标志。其实没有灯箱,大家也认得这家理发店。因为时间太久,小巷的人们早已习惯了它的存在。

③理发店一般早上九点开门,里面设施陈旧。一条已经发白的挂在墙上的抹布刀,油光水亮的一块磨剃须刀的青石放在门口角落里。一只老大老沉的黑色吹风机挂在墙上——款式是挺老的那种,一开就“嗡嗡”作响,好像十几个马达在发动。大伯生意有旺有淡,来的基本上都是熟客。手推剪理过一阵后,开始刮胡子、刮后颈、刮脸,“滋——滋——滋”,声音绵长而有节奏……顾客便会享受地闭上眼睛,全身松弛下来。

④大伯是个侠义之人,虽然时间过去很久了,但小巷的人们依然时不时说起那年大伯奋不顾身抢钢瓶的事情。有一年,邻居家着火,消防队还没有赶到,火马上要烧到一个液化气瓶了,就在这危急关头,大伯二话不说,勇敢地冲进去,背起液化气瓶就往外跑。当时如果液化气瓶没有抢岀来,发生爆炸,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事后,邻居家对大伯千恩万谢,大伯说乡里乡亲的,谁也说不准什么时候有事,邻里之间帮个忙是应该的。

⑤小巷里还有一个做生意的女人,叫小芳。虽然叫小芳,但她既没有漂亮的容貌,也没有姣好的身材,更没有歌中所唱的粗又长的辫子,凡女人能引以为傲的东西她都没有。甚至在很长段时间里,我经常想,她这样艰难地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后来,因为经常到她的摊头买饼吃,混熟了才明白。

⑥小芳租住在小巷里七八年了。每天风雨无阻出来摆摊,他们的全部家当都是靠摆摊一点点挣下的。小芳是个苦命人,她有糖尿病,需要长期打胰岛素吃药。“我能活到现在太不容易了住院花掉了我们所有的积蓄,还欠了十九万元钱。日子过得不顺心,不过我还是尽量让自己开心点。虽然穷,但老公对我很好,儿子也听话。”那段时间,我正在为自己一个小小的目标不能达成而闷闷不乐,小芳的话让我知道,自己的那点烦恼根本算不了什么。

⑦小芳说,糖尿病会有很多并发症,如全身乏力、不会走路、眼睛失明等。她停了一下,眼晴蒙上了一层泪光:“你说悲哀吧?”我心沉沉的,不知如何作答。“儿子今年二十六岁,他打工赚的钱都给我还债了,到现在还没有女朋友,你说我怎么对得起他。老公摆摊都要凌晨两点来钟才回家,也很辛苦。”记得有谁说过,这世间,苦,也是一种成全。但这句话,我不敢用在小芳身上,若能不苦,祈祷上苍,让她脱离苦痛。

⑧好几次,我给小芳钱,她都不要,我只能时不时给她买点吃的和日用品。前两天,小芳在微信里突然说唱歌给我听,唱一首《拉着妈妈的手》——“想想小时候,常拉着妈妈的手,身前身后转来转去没有忧和愁……”是啊,小时候没有烦忧,长大就不一样了。小芳说唱歌解忧愁,她在医患沟通群里也常唱歌……“时间一天天过去,但心里的恐惧和身体的痛苦是没有人能理解的。有时候想想自己已经赚了,我十七岁时在门前河里差点淹死,是一个消防队员救了我。现在别无它求,就想病情发展得慢一点,有生之年能见到儿子成家立业,”看着微信里的这几行字,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觉得小芳活得太不容易了。小巷人知道小芳得病后,不时帮助他们一家。常常有人将一些水果或米面放在他们家房门口,大家都不留姓名。

小巷确实很老了,但依然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风貌,小巷的人,质朴中透着善良。小巷的岁月,从来没有神灵保佑,毎日上演的只是无数普通人的普通故事。

(2018年第9期《散文百家》,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小巷的今昔、小巷与繁华大街的对比,突出小巷的老旧特点
为下文写相关的人和事提供背景。
B.第④段插叙大伯那年奋不顾身抢钢瓶的事情,既是对他个人行侠仗义的赞美,也含有对质朴人情的认同。
C.小芳向“我”诉说病情时眼睛蒙上了一层泪光,还说“你说悲哀吧?”,透露出她内心的恐惧以及对生活的绝望。
D.本文取材典型,以小见大。虽写的是普通人的普通故事,但通过这些事情,表现了作者
【小题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小巷确实很老了,但依然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风貌”这句话的含意。
【小题3】你认为小芳“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的节奏

任林举

岁月的一只脚刚刚抬起,另一只脚紧接着就要落下。年来,年又去,倏忽之间,完完整整的一岁光阴就像一截松软的雪糕,被个馋嘴的人一口吃去大半。

初春时,同学海蓉从贵州打来电话,邀我去黔东南看一看,我并没有立即答应。正犹豫着,时令便倏然而至仲冬。眼看着自己马上又老去一岁,心里反而生出一种“豁出去”的反弹力来。于是,简单地打点行囊,一跃而至黔东南的从江。原来,世界上的事情就是如此简单,一切行程最终都可以简化为一来一往或一去一回

大山脚下,都柳江畔,岜沙苗寨小广场上,有一场芦笙表演正进行得如醉如痴。十来个男人在场子中间扎成一堆,吹各种各样的芦笙,最里边的几个演奏手使用的芦笙个头儿巨大,看样子足有三至四米高,活脱脱一个大竹杠,所以就只能立在地上,用两手扶住,然后吹奏。当然,从这些芦笙里发出来的声音也格外厚重,可能相当于西洋乐队里的大提琴。稍靠外围一点的演奏手使用的芦笙个头儿也不算小,虽稍显单细,但用手捧起来吹奏,怕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也还是立在地上吹吧!就这样,一群男人,一人抱着一只巨大的芦笙,围成一圈,摇头晃脑地吹,远看很像抱着一棵树,在啃树上的皮或吮树里的汁。

那么沉重、巨大的乐器,对每个演奏者来说,都不啻于一种残忍的禁锢或绑缚,他们只能绕着那棵“树”在很小的活动范围内做有限的动作。如果想边吹边加一些舞蹈,就要埋起头,翘起臀,随着音乐的节奏,两脚交替着抬起,交替着落下,只在脸上做出沉迷、陶醉的表情。想来,这也是人生的奇妙之处,为了获得某种震颤灵魂的声音或节奏,就算被局外人认为不够高雅、滑稽,心里也满是甜蜜和陶醉,并能够心安理得和乐此不疲。哪怕是真做了一只被拴在树干上的蝴蝶或蜻蜓,估计也是心甘情愿的!实际上,每一对翅膀看似徒劳的扑打,也并非没有意义,因为快乐和幸福从来都藏在人们看不到的暗处。

初听起来,这旋律单调得近于滑稽。可是,到后来,却发生了不大不小的奇迹。我在那单调的旋律中,竟然感受到了蕴藏其间的巨大魔力。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音乐对人都有催眠的作用,当这芦笙的旋律和节奏不断在耳边回荡,听着听着,我就感觉有一些莫名的愉悦从心底生出来。继而,随着愉悦感觉的持续和加深,又激发出某种庄严和神圣的感念。

平仄,平仄,平仄——简单,却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有时可能就是这样,越是简单的,就越切近本质,就越具有不可估测的能量!天地、宇宙之间的诸般事物,有什么不是以一种简单的节律在繁衍、生息和运行呢?又有什么能逃出一种简之又简的描述呢?上下、进出、启停、开合、黑白、冷暖、新旧、明暗、生死……“呖噜呖噜”,芦笙的节奏让我想起了计算机语言里的“1”和“0”。试问,宇宙间的一切“数”哪个能逃出这最简单的逻辑和运算?“呖噜呖噜”,这芦笙的节奏也让我想起了哲学里的“有”和“无”。试问世间万物有什么能置身于这简单的变幻之外

是夜,明月当空,从窗帘的缝隙里,透进来宇宙的信息,我在那一缕清辉的照耀下,辗转无眠。远方的大海,正是大潮初涨之时,汹涌的潮水反复击打着岸上的沙滩或礁石,一次次涌来又退去,发出简单而又深沉的声音,有如赞叹,有如喘息。而此时的东北大平原上,也许正有纷纷扬扬的雪,从天空无声地落下,静谧中,又不知有多少曾经漫天飞舞或不停鸣叫的物类将自己的生命小心地折叠起来,悄然进入漫长而黑暗的蛰伏状态。但一切都将在平仄交替的节奏中转换成另外的一种状态。潮水退去,平静的海水依偎着沙滩,近处或远处的海面上,将有黑色的礁石裸露出来,仿佛在向天空倾诉着内心深处曾有的崎岖和不平。冰雪消融,春风再度,蛰伏的生命又一次复苏,久久沉寂的大地,将再现已重复过千千万万次的生机与繁荣……

明天,月亮隐去,太阳升起,有梦或无梦的夜晚结束,又是一个全新的日子。我将离开高原回到冰雪覆盖的故乡,穿着厚厚的棉衣,手捧一卷闲书,静静地等待着新年和下一个春天的来临。或者,心平气静地守候着终难守住的岁月,顺应那单调而又不息的律动,在不可抗拒的节奏中,愉悦地老去。

(选自《贵州民族报》2018年12月3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节运用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一年时光快速流逝,流露出作者对生命逝去的惊疑不甘。
B.“一切行程最终都可以简化为一来一往或一去一回”,作者应邀前往黔东南,感悟到一切事情的本质都是简单的。
C.“被拴在树干上的蝴蝶或蜻蜓”,是对演奏者抱着巨大芦笙艰难表演形象的描述,表现出作者对他们的深切理解。
D.“试问,世间万物有什么能置身于这简单的变幻之外”,作者领悟万物变幻的本质简单之后,产生了恐惧与担忧。
【小题2】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标题“生命的节奏”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