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鹰 笛
①那时侯,我还是个少年。有一年天旱游牧时,在尧熬尔草原的黑河岸边,我遇见了年迈的索拉。
索拉原本魁梧的身体已经像风干牛肉般缩水了,紫铜色的脸上爬满岁月留下的皱纹,他的十根指头一攥,活像一对风干了的雪鸡爪子。他手里一根半尺长已经磨得发亮的鹰骨头做的笛子,从他嘴上不断发出一种能把人的骨头都揉碎的声音。我很奇怪,这样一个草地上随处可见的东西,居然能发出金属一样让人颤抖的声音。我被老人的笛声莫名其妙地感动,我走到他身边,对他说:“好像你的笛子在对我说着什么。”
③索拉老人把目光投向河对岸说:“是的,它是在说着什么,它已经说了快四十年了,它说的是一个没有说出来的爱情故事。”
④我听他缓慢地讲:那时侯我还很年轻,这片草原就是我们部落的夏场,我每天来这里放羊吹笛,我的羊在我的笛声里欢快地吃草。有一天我坐在这里吹笛子的时候,河对岸走来一个姑娘。我知道一定是我的笛声吸引了她,哦,不,肯定是山神把她送来的。她汲了一桶水却并不急着走,顺着笛声她向我这边张望,我看到她张望就站起来,把笛子吹得更加响亮。从那一天起,我的笛声一响,她就从远处的帐篷里走出来,背着笨重的木桶来河边汲水。
⑤那个夏天河水格外大,河面格外宽,隔着河我看不清她的脸,但我心里知道她一定是这草原上最美的姑娘。我忍不住向河对岸喊了一声,声音传不到对岸就被涛声淹没了,只有这鹰笛的声音能够穿过巨大的水声。羊在草滩上吃草的时候,我们就隔着河相互对望。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就跳进河里想游到对岸上,没游出十米就被水冲走,她在对岸尖声呼叫着顺河往下跑,冲了一里多,我挣扎着抱住一条岸边的树根爬上岸。那时侯再听她的声音已经哑了。我告诉她,到了冬天河水封冻的时候,我一定过河去找她。她向我挥动着红头巾,把我的眼睛都绕花了。
⑥我们就那样苦熬了整整一个夏天。秋天到来时,我们部落就要转入冬场了。那天牦牛驮着帐篷启程时,我发现对岸她们部落的帐篷已在前一个夜里悄悄地搬走了。
⑦那个冬天,我常常骑马从冬窝子来到这里,然后踩着河面上的冰到河对岸草滩上去,可我没有找到她。我等了整整一个冬天,也没有见到她的身影和那风中挥动的红头巾。第二年开春时,我骑着马早早来到这里,怕她看不见我,听不见我的笛声,就用石头垒了个高高的石堆。我每天坐在石堆上吹这支鹰笛。
⑧春天夏天过去了,秋天和冬天也紧挨着过去了,我再没有看见她来河边汲水,再也没有看见她的羊群和那顶白色的小帐篷。
⑨我一直等啊等,一年又一年。后来,我等来的却是一个故事。那一年冬天,黑河上游一户牧民家17岁的姑娘银杏,为逃避与大头目儿子的婚事,在新婚前的雪夜里出逃。第二天早晨,人们在黑河中心一个塌陷的冰洞里找到了她足迹的终点……
⑩说完这些的时候,我面前的索拉老人已经老泪纵横,泣不成声。他的头发像冬天山坡上风吹乱的荒草,杂乱无章。神情像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鹰,无奈地等待厄运出现。深洞洞的眼窝里淌出血样黏稠的泪水。坐在石堆上,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天地和牛羊。很久很久之后,索拉才慢慢恢复了思想,望着黑河长长出了一口气。那沉重的一幕却永远装在了我幼小的心里。
⑪很长时间我也不敢去见索拉,但又渴望见到他,他身上有着一种很深的很坚硬的东西吸引着我,也令我万分恐惧和紧张,是什么东西我又说不出来。
⑫我在渐渐长大,索拉老人在这个石头堆上吹了四十年的鹰笛。四十年的时光被岁月凝固在这支能发出金属一样声音的鹰笛里。
⑬后来,当我在爱情的漩涡里被击得头破血流彻夜难眠时,我才懂得了爱情,懂得了索拉的爱是多么厚重真诚!我又来到索拉坚守了四十年爱情的石堆上,石堆还在,只是不见了索拉老人。石堆中间竖着一根高高的松木杆,杆顶上挂着那支我熟悉的鹰笛,风吹过时,它发出悠长而悲切的声音。
⑭我从附近牧民那里听到了索拉后来的故事:前年冬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索拉老人身着裕固族男人婚礼的盛装,款款走下了汹涌的冰河……
⑮我站在石堆上向着远方的天空、大地和河流歌唱,大滴大滴泪水顺着滚滚河流向前流去。这时,我似乎听到索拉的笛声从空中飘来,看见他和银杏相拥着走在草地上……
(取材于阿拉旦•淖尔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词语中的“名”与“莫名其妙”的“名”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闻遐迩
B.副其实
C.不可
D.一文不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第⑤段中,索拉看不清银杏的脸,但却认定她就是草原上最美的姑娘,表现了他对银杏的爱慕之情。
B.第⑥段中“悄悄地搬走了”暗示银杏和索拉的事情已经被发现,部落这样做是为了斩断他们的联系。
C.第⑧段中两次写“过去了”表明索拉一直在等待银杏;两次写“再也没有看见”暗示她已不在人世。
D.得知银杏不在人世的消息后,索拉就身着裕固族婚礼盛装,款款走入冰河,表现了他对爱情的忠贞。
【小题3】第②段和第⑩段的画线句均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小题4】作为本文的线索,“鹰笛”是如何贯穿全文的?
【小题5】本文在讲述索拉的故事中穿插了很多“我”的见闻与感受,这样构思有什么好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3 01:28: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技术与公共利益

张帆

一个崇尚技术的时代已经到来。从机械制造、电子设备、食品加工到金融领域,各种类型的技术专家赢得了空前的器重。

从就业岗位的占领到市场价格的竞争,工科学生屡屡胜出,一次又一次地巩固了技术至上的观念。他们中流行:“学好英语,学好计算机,努力工作,好好挣钱。”可见,技术与市场对接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市场价格被看作评价技术的唯一标准。

因此,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专家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的制作到互联网诈骗,舆论同声谴责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技术专家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专家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不少人觉得,技术必定是社会历史之中的“正能量”,技术与道德的关系远在人们的视野之外。大多数技术专家似乎未曾意识到公德对于专业工作的规约。

相当长一段时间,技术游离于这个社会的日常生活之外。可以完成卫星上天的难题而没有兴趣解决抽水马桶漏水,这种状况生动地表明了技术的远大志向。当大部分技术专家簇拥在核潜艇研制、国家电网设计或者石油勘探等各种国家重大项目周围的时候,道德已经提前做出了首肯。从电视机、电冰箱的更新换代到白木耳加工或者橙子保鲜,技术与各种民生问题的结缘是不久以前的事情。这是一个令人惊异的突破,技术与利润之间的联系立竿见影地显现;然而,技术与道德之间的思考并未及时跟上。

技术免遭道德问责的另一个原因是依傍于“科学”。作为跨入现代社会的一个历史地标,“科学”几乎都是作为褒义词出现。许多语境之中,“技术”与“科学”相提并论,享有同等的尊荣——并且,“技术”常常由于显著的实效而远为引人瞩目。尽管如此,“技术”与“科学”仍然存在多方面的差异。“科学”更多地从理论意义上考察自然界规律,“技术”注重解决某一个领域的具体目标。正是因此,“技术”必须比“科学”更多地考虑具体目标与公共利益的关系。许多时候,这即是“技术”道德自律的重要内容。人们没有理由忽视现代社会的另一个特征——罪恶的技术含量正在与日俱增。

在我看来,现在已经到了谈论技术与公共利益关系的时候了。公共利益通常指一个社会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技术专家必须在专业工作之中意识到公共利益的存在,不能因为某一个具体目标带来的利润而放肆地损害公共利益。如果个人或者某个利益共同体的局部收益可能以社会大多数人的损失为代价,这种项目必须坚决否决。由于前景、适用范围以及后果尚未确定,某些技术项目对于公共利益的影响仍在争议阶段,例如生物技术克隆人类器官,转基因农产品充当人类的主要食物。相对地说,另一些技术带来的危害已经众所周知:用福尔马林浸泡肉类食品,将过量的抗菌素掺入动物饲料,或者研制消费者无法识别的假鸡蛋、假大米如此等等,作为技术专家,他们当然深知后果的严重。可是,为什么他们的良知神情安详地默许了这一切?

不要将公共利益仅仅想象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公共利益事关每一个社会成员,包括那些技术专家。如果电器工程师吃到的是地沟油烹煮的食品,制作假药者买到了冒牌的山寨手机,他们的愤怒决不亚于身边的大众。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践踏公德的后果迟早也会落到自己头上——即使那些腰缠万贯的技术专家也不会例外。

(选自《民主》2014年1月)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在舆论谴责相关企业、商家、骗子和监管机构时,却容易忽略相关技术专家的责任。
B.当不良社会事件爆发后,很少有相关的技术专家公开道歉,这是由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自以为技术是“正能量”,不应受到公德的规约。
C.相对于“科学”,“技术”更显实效,注重解决某一个领域的具体目标,因而需要更多地考虑具体目标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D.技术专家不能因为利润而放肆地损害公共利益。对于损害社会大多数人利益的项目,必须否决。
【小题2】下面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第二段用工科学生的流行语,证明当下技术与市场联系紧密,市场价格被看作评价技术的唯一标准。
B.通过“科学”和“技术”的比较,本文强调了“技术”在涉及具体目标时,要考虑到公共利益,要有道德自律。
C.通过举生物技术克隆人类器官、转基因食品的例子,来证明技术专家不应违背良知,参加这些对公共利益的影响存在争议的项目。
D.最后一段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公共利益事关每一个社会成员,践踏公德的后果迟早落在包括技术专家在内的每个人头上。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技术长期免遭道德问责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陈玉明
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还是作为一种组织,都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一个长期而普遍的历史事实,墨家的消亡大概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只是,原因是什么?
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这方面它与晚起的作为宗教的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似,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作比较。
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
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概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
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正由于有这种“心灵鸡汤”,虔诚的佛门弟子可以忽略形而下的艰苦,去追求形而上的禅悦。
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
这些都是纯粹世俗的学说。墨家思想中唯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是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但这不足以改变整个墨家思想体系的高度世俗化色彩,不足以成为墨家门徒灵魂信仰的基础。而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一种学问要想成为广被接受的显学,总得有某种足以吸引信徒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质动机,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这两方面的东西都无法提供,最后只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墨家如要长存,必得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以世俗主义搭配功利主义(如同大多数世俗学说),或以禁欲主义搭配神秘主义(如同大多数宗教学说),庶几方可免于沦亡。
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制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专制君主对一切世俗组织都必然心怀警惕,“结党营私”之所以是一个很重的罪名,关键不在于“营私”而在于“结党”。“结党营私”固然不可,“结党营公”就更加显得别有用心。
不过,虽然墨家已成遥远的绝响,但其思想至今依然散发着灿烂的光芒。倘能返本开新,墨学亦未必不能造福于今。
(选自《书屋》,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墨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时期,墨家曾经历过刹那辉煌,但最终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B.墨家思想也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比如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
C.统治者之所以要对墨家心怀戒心,是因为墨家的“结党营私”。
D.墨家作为一种学说,已成遥远的绝响。在现实生活中销声匿迹,影响不再了。
【小题2】下列说法,不属于墨家最终消亡原因的一项是
A.墨家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
B.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使得墨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C.墨家高度世俗化的理论体系,使得其门徒缺乏灵魂信仰的基础。
D.在专制君主制下,统治者会对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心怀戒心。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法家因为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所以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
B.做道教门徒要幸福得多,因为道教不像墨家那样有禁欲方面的规定。
C.佛教也主张禁欲,但远不如墨家那样严酷,佛教徒都在禁欲的同时享受心灵的满足。
D.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和墨家相类似,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关闭微信赞赏功能,苹果在怕什么?

贾敬华

4月19日晚,微信发表了一则官方声明: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4月19日17:00起,iOS版微信公众平台赞赏功能将被关闭,安卓等其他版本微信赞赏功能不受影响。另据透露,除了i0S版微信公众平台赞赏功能被关闭外,微信表情平台的赞赏功能也将被关闭。也就是说,未来腾讯基于微信支付的一些应用场景,均会被苹果所谓的规则无情地封杀掉,微信官方的解释是苹果规则变更。

查阅资料会发现,苹果在2016年6月13日更新了3.1.1条款,更严格要求APP不得包含指引客户使用非IAP机制进行购买的按钮、外部链接或其他行动号召用语。苹果客户端微信公众账号的赞赏功能为何现在才宣布关闭?对此,腾讯官方的解释是,经过与苹果长近10个月的谈判、沟通与协调,最终只能遗憾地关闭赞赏功能。

跳出这一事件,仅就产业链布局来看,关闭微信公众平台赞赏和微信表情赞赏功能,是苹果对微信支付的防守,因为苹果现在有了自己的支付Apple Pay。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新睡!作为苹果最具创新的一项功能,Apple Pay可以说是苹果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产品。与其他的支付产品一样,苹果也在试困在更多的应用场景中植入支付产品,进入商超和一些餐饮场所。未来。苹果势必将支付拓展到更丰富的应用场景中,寄生在iOS平台上的微信自然也不例外,所以。苹果对微信支付进行限制亦是必然。

更重要的是,微信支付可以说是苹果最强动的对手。背倚腾讯的资源,微信短短几年已经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应用,并坐拥数亿用户。坦白说,苹果和腾讯尽管不是劲敌,但在支付领域,微信支付与苹果已经构成了竞争关系。尽管苹果并非仅仅针对腾讯一家,但针对性已经非常明显了。如果说微信公众平台的赞赏功能有风险,为何安卓平台没有封杀这一功能呢?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价值上涨三倍至38万亿人民币,微信和支付宝主导了市场,苹果的Apple pay全面受阻,市场份额与微信和支付宝更是相差甚远。在这样的不利格局之下,苹果用规则约束所有APP内的支付行为,也是在为Apple Pay做铺垫。

归根结底,微信公众平台打赏功能关闭,这并非而单的一个规则更新导致的限制,而是一场关于支付场景的博弈,这或意味着苹果与第三方支付博弃将就此拉开序幕,也许苹果下架了微信,也并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收益,结局两败俱伤。

(节选自2017年04月20日《新京报》,有改动)

【小题1】从全文看,下列对题中“苹果在怕什么”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苹果担心微信公众平台赞赏功违背公司相关规则,会影响公司声誉。
B.微信与苹果在支付领域已构成竞争关系,苹果感觉到难以超越微信。
C.苹果认为微信公众平台赞赏功能、微信表情平台赞赏功能存在风险。
D.苹果意识到微信平台赞赏功能使苹果支付产品Apple Pay全面受阻。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受苹果新规影响,所有微信公众平台赞赏功能和微信表情平台赞赏功能将关闭。
B.腾讯对经与苹果长时间的谈判、沟通与协调而最终不得不关闭赞赏功能表示遗憾。
C.Apple Pay 堪称苹果历史上里程碑式产品,但其市场份额远不及微信和支付宝。
D.关闭微信平台赞赏功能,对于微信和苹果而言,或许将造成两败俱伤的结局。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用设计去改变生活

冯骥才

①在哥本哈根,几次听丹麦人说这么一句话:“生活的一切都是设计出来的。”

②这句话细琢磨一下很有道理,只要是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哪样没有设计?

③然而,为什么以前没听过这种说法?这不是一般的话,里边包含着一种新观念,就是要自觉和主动地用设计去改变生活。

④由此,我注意到在丹麦大大小小的城市,包括机场都可以看到一种新颖独特的商店,叫做新设计品商店。走进商店,眼前一亮,一方面所有商品都是我们日常身边的生活用品,家具、餐具、灯具、厨具、洁具、玩具,还有床上的、居室的、配饰的、园艺的、电器的等等无所不包;但另一方面,它不是一般的百货商场或家居超市;这里一切物品一概是设计新颖的、没见过的、创新的;无论是颜色、造型、理念、使用方法,全都充满了设计师独自的创意,更漂亮更现代更便捷。有的还有新的科技含量。比如刚刚摆到店中的一把雨伞,形状很怪,前尖后圆——这种伞的奇妙之处是在很大的风雨中都不会翻过去。柜台前有一台小电视,播放着这种雨伞“风雨不怕”的神奇效果。

⑤我忽想到,这数千种全新并不断更新的产品需要多么巨大的设计的创意与能力来支持?

⑥不只是丹麦,整个北欧都看重现代生活离不开的至关重要的两个字--设计。

⑦设计不仅体现在上边说的日常应用的一切,不仅是“宜家”,还有生活的一切,从服装、汽车、住宅到公共建筑。哥本哈根有一座新设计博物馆,展示了人类生活一些方面设计的历史,以及设计与发明、材料、科技以及文化的关系;其中几座世界上最现代的音乐厅与歌剧院的设计所体现出的新科技、新理念、新思想、新的审美精神以及超前的创造力,令人叹为观止。这座博物馆骄傲地展示着设计创新与生活进步的关系。

⑧前两年我访问瑞典和挪威归来,写过一文《从简朴到简约》。我说,北欧四国与中欧和南欧不同,在历史上北欧没有处于欧洲文化中心,没有太多的“人文包袱”;他们的本土文化一直单纯简朴,也就比较容易从固有的“简朴”走进现代文化所需要的“简约”。但是这绝不是听其自然的转化,而是一种自觉的进取。他们首先是明明白白认清自己特有的传统,进而去创造属于北欧的现代文化形态。在这中间,设计被摆到最关键位置,设计师成了时代文化的主角之一。通过数十年、几代设计师的努力,不仅形成了北欧特有的现代的文化精神与审美语言,还有力地影响了整个世界。

⑨设计不仅改变了生活,也创造了独特的生活精神与情感。设计被作为一种创意的代名词,设计师被视作最有创新思维的艺术家,为世人所尊重。如今设计在北欧是一种真正的文化时尚;当然,不是低层次的娱乐时尚,而是高端的文化时尚。

⑩从经济角度看,设计还是一种巨大的生产力。

⑪在丹麦有一家享誉全球的积木玩具公司——乐高(LEGO),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一位名叫克里斯第森的人所创。它是一种带有“连接颗粒”、可以自由拼砌的五色(红、黄、蓝、白、黑)塑料积木,能够听凭人们的想象自由地堆砌出各种事物来。在乐高所在地比隆小镇,有一座闻名全球的主题公园,使用了4200万块塑料积木,拼砌成世界各地名胜、历史名人、码头车站、油轮汽车、童话世界、花鸟鱼虫、未来世界,显示了它的无所不能。如今世界上已有三亿人手里有乐高积木。它真正的意义是,不只是设计给你的,而是要由你来设计。

⑫乐高已被列入世界十大玩具。它的特点是可以开启孩子的智慧,发挥孩子们的想象,这想象包括设计。任何孩子都能从中享受到想象、设计和动手完成的快乐,这真是酷爱设计的丹麦人的一大发明。

⑬反观自己,我们的现代设计成气候了吗?我们有自己鲜明的中国人的现代审美了吗,不论是当代艺术的精英审美,还是大众的生活审美?我们的古代审美十分清晰,我们甚至可以自诩:我们唐代以来就有了乐高似的“七巧板”!但遗憾的是,我们当今的审美模糊又杂乱。也许由于我们历史太久,人文积累既深厚也僵化,也许我们的设计仍处于模仿阶段——抄袭性“设计”可算不上设计;我们的生活审美不应总陷在这种混沌中,需要设计来引领。可是新的设计需要的新的理念,从哪儿来呢?

(2013年02月04日 《文汇报》)

【小题1】“生活的一切都是设计出来的”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小题2】作者认为的丹麦人的“设计”的本质是什么?请用文中句子回答。
【小题3】简析文中列举“乐高玩具”的目的。
【小题4】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列举“宜家”体现了北欧设计创新与生活进步的关系。
B.作者提到他的另一文《从简朴到简约》,再次强调北欧人坚持他们的传统文化形态。
C.结尾列举唐代的“七巧板”,说明中国古代审美观念清晰,有自身的文化形态。
D.文章认为当今的中国审美问题,是由于我们历史太悠久,人文积累太深厚造成的。
【小题5】结尾作者的思考“可是新的设计需要的新的理念,从哪儿来呢?”在此文中能否找到答案?请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