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总想为你唱支歌
①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②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
  ③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虐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④去民勤县拜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输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日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日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躜躜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⑤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瘟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⑥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⑦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苦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湖。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⑧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⑨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⑤段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B.文章第⑥段“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表明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
C.文章第⑧段“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表明南方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突出强调了大西北的坚韧顽强。
D.文章第⑦段和第⑧段通过议论和抒情,写出了作者对大西北的深情。
【小题2】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3】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23 08:01: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老倔

孙毛伟

孟老倔是开馄饨店的。

老倔馄饨店有“三不”:不赊账,不外卖,不调味。不调味就是顾客不得随意增减盐、辣子什么的调味品。他不给调,也不让你自己调。别家饭店餐桌上都摆着小瓶油盐酱醋,让客人自己调味,老倔店餐桌上啥也不放。你向他要,他说没有。

老倔的“三不”让人觉得不近情理,这不赊账好说,可不外卖、不调味不是明摆着难为顾客,砸自己的生意吗?老倔自有他的道理。难得他会松下脸皮给顾客解释:“我的馄饨就是吃个味。你少放勺辣椒,他多放勺盐,那还有馄饨味吗?我这是统一定制,不是量体裁衣。合你的口味你就来吃,不合你的口味,你去别家。”至于外卖他也有说辞:“外卖我不卖。馄饨拎到家一准凉了,凉了再热,糊糊塌塌的,还叫馄饨吗?”

就这法开店还有客人上门啊?你还别说,不是有没有客人,只怕你想吃还吃不上呢。

老倔的店不大,店门口像火车站售票口那样沿墙装了一排栏杆,是排队用的。想吃老倔的馄饨,一是要早去,二是要有耐心,不排上个把小时队是轮不上的。当然在老倔店排队也不寂寞,看老倔煮馄饨是个很不错的消遣。

馄饨锅旁的案子上一字摆开三排二十四只花瓷大碗,老倔伸手从高汤锅里舀出一大勺热汤,像书法家挥毫书写一样在一排碗上行云流水似的挥一下,每只碗里就均匀地盛上了多半碗汤水,且没有一滴抛洒碗外。他再叫一声“起”,从翻滚着的煮锅里捞出一笊篱煮熟的馄饨,挪到每只碗上用勺轻轻一敲笊篱,几只精灵似的馄饨就会跳起来直落碗中。从中随便取来一碗数数,一准十只馄饨,一个不多,一个不少。然后抓一把香菜、榨菜丝在那排碗上“唰”地挥毫再书一笔,绿的香菜黄的榨菜丝就花一样均匀地漂在每一只碗里了。

老倔的店店小客多,天好的时候就在店门前摆上几张桌子做餐桌用,这下违反了城市管理的规定,城管的人警告老倔不准搞店外经营,老倔却没当回事。这下惹恼了城管,派人上门执法。

老倔冷眼看着店外的桌凳被拉走,既不争辩,也不求情。转天馄饨店就闭门谢客。

老倔馄饨店三天没开业,老倔不急,老倔的老主顾们急了,几天没吃老倔馄饨就觉得哪儿有点不得劲儿。打听到原委,老主顾中就有人出面找城管的熟人把桌凳给要了回来,老倔才开了店门。

有一天,老倔馄饨店附近的街巷发生了一起抢劫案。有人提供线索,说好像见过嫌疑人在老倔店吃馄饨。警察来老倔店调查,老倔看了影像说:“不错,是黑子,总来吃馄饨。”他摸着下巴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问警察:“这几天没见他来,八成早就跑了吧?”警察哼了一声说:“跑?除非他长了翅膀。”老倔说:“要是没跑,出不了一个礼拜,这小子准还会来吃馄饨。”警察就笑,根本不相信,也就没布置蹲守。可是到了第六天,警察接到了老倔的电话:“你们快来,黑子正在店里。”

黑子被抓后供认,作案后他找了一个藏身之地,一直没敢出来。警察问:“那怎么又出来了?”黑子不好意思地说:“还不是为了那口馄饨。”

(选自《百花园》)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选取了典型环境馄饨店以及典型情节赞扬小人物的善良、热情、正直等美好品质。
B.小说综合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来表现孟老倔这一人物形象,使其更加丰满立体。
C.孟老倔因店小客多,于是搞起了店外经营,这违反了城市管理规定,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D.本文情节安排巧妙,结尾“还不是为了那口馄饨”照应了第七段“老倔的老主顾们急了”。
【小题2】小说第六段描写孟老倔煮馄饨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请赏析
【小题3】小说以“孟老倔”为题,有何含义?请简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要求各种审美形式,都以温柔折衷为主调,必须要“中和”,不走极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而不喜欢“怪力乱神”。从《诗经》到《古诗十九首》的一脉传统,集中体现了这种美学需求。而在宋、元以后勃发起来的戏曲艺术中,这种美学追求就体现得更为显著了。
元代戏曲批评家钟嗣成,把“中和美”阐释为“和顺积中”。“和顺积中”,就是要如同孔子评《关雎》所言:“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在结构上要把握“务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备”(李渔《闲情偶寄》)。要通过悲喜交集的手法和大团圆的结局,来使人们的情感得以“中和”,求得欣慰。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要求各种审美形式。如《窦娥冤》的伸冤昭雪,《赵氏孤儿》的报仇雪恨,《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调和”,《长生殿》的“蟾宫相见”,《祝英台》的蝴蝶双飞,等等。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即使是《石头记》里的林黛玉不能与贾宝玉团圆,但后来还是有了《后石头记》《红楼圆梦》等书,把林黛玉从棺材里掘出来同贾宝玉团圆。再比如像《桃花扇》,结局本是侯朝宗没能与李香君团圆,可顾天石却为其翻案“补恨”,在《南桃花扇》里让侯朝宗与李香君当场团圆。可见,由悲转喜,由缺转圆,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弥撒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范,“大团圆”既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和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和妥协。德国美学家费里德兰德有一句名言:“艺术是一种心理产物,因此可以说,任何艺术都是心理的。”
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神境、禅境。不论是《周易》中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太极,还是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或是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甚至是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示之中,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
我国古典戏曲多以结局团圆为尚,在悲剧中如此,喜剧中更是如此。如大家所熟知的《西厢记》,从《佛殿奇遇》到《长亭送别》,喜剧情节此起彼伏,环环相扣,并从心理与行动的相悖造成了喜剧效果。虽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充满了生离死别、激泪滂沱的离愁别怨,但这丝毫不减喜剧的色彩,反倒更增添了《西厢记》故事的“团圆之趣”。又如在奇谲瑰丽的《牡丹亭》中,杜丽娘“因情而死,因情而生”,缠绵起伏,催人泪下,然而最终经皇上准婚,阖家团圆。
更重要的是,这种“团圆之趣”蕴涵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从正面表现新生事物的坚忍不拔,这样的结局寄寓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和对理想实现的希望。
总之,无论是中国古典悲剧还是中国古典喜剧都一样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特色,体现了民族大众的审美心理与审美理想,充分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的审美特征。
——摘选自师阳《中和美与中国古典戏曲的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从宋、元以后的戏曲艺术,更为显著地体现了以温柔折衷为主调,必须要“中和”,不走极端的美学追求。
B.孔子评《关雎》所言:“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他要求戏剧在结构上要把握“务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备”。
C.《窦娥冤》的伸冤昭雪等充分表明讲究“团圆之趣”是我国戏剧家最为推崇实践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D.作者列举《后石头记》旨在说明由悲转喜,由缺转圆,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中国传统戏剧创作的审美理想规范。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元代戏曲批评家钟嗣成所说的“和顺积中”,就是要通过多种手段,来使人们的情感得到调和,摆脱极端的喜怒哀乐。
B.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儒、释、道三家的核心思想都可以通过一个圆的图示阐释,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周易》同样如此。
C.无论是《西厢记》还是《桃花扇》,都通过悲喜交集的手法和大团圆的结局,来使人们的情感得以“中和”,求得欣慰。
D.“中和之美”体现了民族大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理想,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特色。中国的古典悲剧和古典喜剧都有充分体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戏曲作品之所以崇尚大团圆结局,最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弥补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缺憾,从而在艺术中实现美好的愿望。
B.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讲究“哀而不伤”,所以《琵琶记》中赵五娘历尽人生种种悲剧的痛苦终在和丈夫蔡伯喈团圆后消解中和。
C.我国古典戏曲以结局团圆为尚,在悲剧中如此,喜剧中更是如此。因此可以判定在我国古典戏剧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D.“团圆之趣”从正面表现新生事物的坚忍不拔,虽历经磨难终获美好结局,蕴涵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更受群众欢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5G面世以来,人们最关注的话题就是,5C技术跟传统的3G、4G技术有什么区别?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介绍,传统的3G、4G技术主要影响人们的通信方式,而5C主要应用于“人—机—物”互联,将解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问题,更多的是实现与垂直行业融合,提升垂直行业信息化水平,“5G的大规模应用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社会信息化水平将显著提升。人们每时每刻都能享受高速宽带网络冲浪服务,打破环境、时间限制”。

技术的进步往往是层累叠加,比如越来越快的处理器,越来越清晰的屏幕,以及越来越快的网络速度。这些变化甫一出现,便将带来革命,科技创新无疑会使这场革命加速。2019年将是5G元年,也将是5G竞争真正开始的一年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彭木根表示,“人一机-物”互联未来将成为常态,物联网或成为最大的主战场,各种物联应用将层出不穷,同时,彭木根也提醒,5G技术在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因其特有性质,也将带来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等方面的问题。

(摘编自人民网《全国两会“联姻"5G:科创引擎轰鸣强国未来可期》)

材料二: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3月6日)

材料三:

近期,西班牙、德国、奥地利、阿联酋等多国业界相继表示,不会排斥中国企业的5G技术,越来越多的国家表示将向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当前,全球移动通信网络正面临从4G向5G过渡的关键时刻。5G具有速率高、反应快、容量大等特点,有助于大幅提升沟通效率,在与其他行业结合后,能够加速产能转换与技术创新。5G的到来,将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重大变革。目前,在5G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并在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车联网等关键技术方面具备领先优势。中国有可能成为最先实现5G商用的国家。为了抢占先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在这个技术进步的潮流中落后。欧洲等地区业界以及舆论普遍指出,排斥中国企业可能导致自身5G普及的速度变慢。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所谓因“安全原因”而对中企采取压制的做法,业界广泛表示,网络安全的未来应该取决于事实而非臆断和凭空指摘。欧盟委员会警告不要在片面分析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决定。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消息)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80年代末国内出现的移动电话属于1G时代的产物,可移动通话,不可发送短信。
B.从1G时代到3G时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传送速度越来越快,传送内容越来越丰富。
C.由于4G技术可以传送视频、智能性更高、费用更便宜,其用户数比3G时代的两倍还多。
D.5G技术与前几代通信技术相比,不仅速率高、容量大、时延低,而且可实现万物互联。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5G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将显著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能加速产能转换与技术创新。追赶此轮技术进步潮流,就可能占据先机。
B.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5G商用的国家。在5G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中国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C.2019年是5G元年,拉开了5G竞争序幕,面对技术革新、互利共赢的潮流,海外各国纷纷对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
D.5G技术是把双刃剑,它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带来的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的问题也受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诟病。
【小题3】5G时代为什么被称为“物联网时代”?5G时代来临,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蜂 匪
万 芊
养蜂人阿奎这回跛着腿率着喽啰进虬村,腰佩利器,头裹蜂纱,一片杀气腾腾。此时,他已是金鸡湖上叫富户们闻风丧胆的湖匪匪首了。阿奎行劫,与众匪不同,很少兵刃相向,血肉横飞,而其所驯养的随匪船而行的蜂群却骁勇无比,且能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虽非刀枪,却胜于刀枪。
阿奎这回进虬村,谁都清楚是专奔许三宝复仇而来。许家是虬村的首富,与阿奎有宿恩也有宿怨。
这当然还得回头从好几年前说起。那几年每逢春暖花开,养蜂人阿奎总要摇着蜂船进虬村,借许家大片的油菜田放养蜜蜂。阿奎长得人高马大,操一口爽朗的客地话,与众人见面就熟,煞是讨村上大姑娘小丫头们的窃爱。许三宝有一女儿,年仅十八,名唤晚香,生得秀外慧中,体态轻盈,面容姣好,尤那小嘴唇似樱桃般红润。两人一来二去,黄黄的油菜田里弄出了风流韵事,还山盟海誓,白头到老。而许三宝不愿违昔日的媒妁之约,执意不允这门不当户不对的亲事。于是,一对野鸳鸯,棒打之下,毅然结伴私奔。孰料被许三宝惊觉,黑灯瞎火里带家丁追出村,半道拦下蜂船,拉回晚香。混乱中,许三宝只一扁担把个毫无防备的阿奎劈下湖去,幸得湖匪救起,已落得个跛疾。之后兵荒马乱之际,阿奎虽四处奔波养蜂,然终难以维持生计,后便于无奈之中被拉入伙为湖匪,专做打家劫舍的勾当。因其养蜂成癖,故驯蜂助劫,竟也每每得手,后终成匪首。自然,这回进虬村,明摆着专为报那一扁担之仇而来的。
阿奎拥无数驯蜂进得许宅,众匪狂呼捉得许家老少家丁,逐个绑在牛棚石柱上。许三宝见是养蜂人阿奎,顿足大骂。阿奎二话没说,撩诸蜂兴起,围攻许三宝。可怜许三宝那 肥头,经不起群蜂肆虐,早已肿若栲栳,顿时全无了锐气。
阿奎冷冷一笑,示意蜂下留人,众匪方为许三宝拂去群蜂,套上麻袋。许三宝在麻袋里呻吟着,那声音阿奎听来挺解气。 此时,众匪又架出个花枝招展的美人,阿奎一瞥,正是晚香。那面容仍姣好,只是胡乱涂抹得粉面油头,两目无神,口中“噫、嘻”乱喊,还狂呼:“出嫁了,出嫁了!”阿奎 一阵心酸,然而仍木然,昔日只是听说当年许三宝追回女儿硬逼嫁与镇上首富高家为媳, 而晚香竟不从,后终因疯癫而罢休,今日方得以亲见,果然不假。
两匪依阿奎眼神行事,把个晚香也绑于牛棚柱上,惹得许家上下一片骚动,凄凄咽声 四起,晚香仍癫狂。阿奎钩钩手指,一匪捧上三只小盒,此乃阿奎呕心沥血驯养的三尾野 蜂王,尾刺盈毒,骁勇无比。平时打劫,阿奎总随身带着。
阿奎先取一盒,在许三宝声嘶力竭的求饶声中,缓步走向晚香,蓦地发问:“我是谁?!” 晚香仍狂癫:“出嫁了!出嫁了!……”阿奎毅然伸手把那蜂王的毒刺蜇向晚香鼻唇之间, 那蜂针瞬息间没入细嫩的肌肤里,那红樱桃般的嘴唇随即红肿起来变了形。阿奎随手又取 过另两只小盒,逐一把另两尾蜂放上那粉脸的左右眉梢,姣好的脸颊顿时就变得很滑稽。
许三宝无力地骂着:“畜生……”阿奎凝视了晚香好久好久,继而失望了,示意众匪撤 走。可才转身,身后竟传来一声甜润细柔的呼唤:“阿奎。”
阿奎回身,奇迹出现:那张红肿的粉脸上两只眼睛竟然闪出明丽的眸光。
“阿奎……你别走……”晚香再也不癫狂了,羞羞地叫着:“阿奎,带我走呀……”阿奎犹豫片刻,然还是拖着跛腿径直跨出许宅,回了匪船。 自此,金鸡湖上再也没有了蜂匪阿奎的消息。知情人事后说:阿奎自那回挨扁担致跛且知晚香因逼婚而癫狂后的这么些年里,一直私下里遍访江南针灸名医,至此回来虬村前,早已学得一手蜂疗的绝技。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阿奎是金鸡湖上的湖匪匪首,但题目不用“湖匪”而是“蜂匪”,意在凸显阿奎与蜂的紧密联系,使小说带上了浓厚的传奇色彩。
B.第二段交代阿奎“专奔许三宝复仇而来”的目的,还加上“谁都清楚”的说明,如此言之凿凿,其实是小说欲擒故纵的笔法。
C.许三宝执意不允阿奎和晚香的婚事,是其封建门第观念使然;将阿奎打成残疾,更表现出封建地主冷酷无情、凶狠残忍的本性。
D.面对晚香“带我走呀”的请求,阿奎“犹豫片刻,然还是拖着跛腿径直跨出许宅”,这一细节透露出阿奎内心难言的隐痛与无奈。
【小题2】小说中的阿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色?请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