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5G面世以来,人们最关注的话题就是,5C技术跟传统的3G、4G技术有什么区别?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介绍,传统的3G、4G技术主要影响人们的通信方式,而5C主要应用于“人—机—物”互联,将解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问题,更多的是实现与垂直行业融合,提升垂直行业信息化水平,“5G的大规模应用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社会信息化水平将显著提升。人们每时每刻都能享受高速宽带网络冲浪服务,打破环境、时间限制”。

技术的进步往往是层累叠加,比如越来越快的处理器,越来越清晰的屏幕,以及越来越快的网络速度。这些变化甫一出现,便将带来革命,科技创新无疑会使这场革命加速。2019年将是5G元年,也将是5G竞争真正开始的一年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彭木根表示,“人一机-物”互联未来将成为常态,物联网或成为最大的主战场,各种物联应用将层出不穷,同时,彭木根也提醒,5G技术在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因其特有性质,也将带来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等方面的问题。

(摘编自人民网《全国两会“联姻"5G:科创引擎轰鸣强国未来可期》)

材料二: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3月6日)

材料三:

近期,西班牙、德国、奥地利、阿联酋等多国业界相继表示,不会排斥中国企业的5G技术,越来越多的国家表示将向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当前,全球移动通信网络正面临从4G向5G过渡的关键时刻。5G具有速率高、反应快、容量大等特点,有助于大幅提升沟通效率,在与其他行业结合后,能够加速产能转换与技术创新。5G的到来,将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重大变革。目前,在5G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并在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车联网等关键技术方面具备领先优势。中国有可能成为最先实现5G商用的国家。为了抢占先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在这个技术进步的潮流中落后。欧洲等地区业界以及舆论普遍指出,排斥中国企业可能导致自身5G普及的速度变慢。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所谓因“安全原因”而对中企采取压制的做法,业界广泛表示,网络安全的未来应该取决于事实而非臆断和凭空指摘。欧盟委员会警告不要在片面分析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决定。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消息)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80年代末国内出现的移动电话属于1G时代的产物,可移动通话,不可发送短信。
B.从1G时代到3G时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传送速度越来越快,传送内容越来越丰富。
C.由于4G技术可以传送视频、智能性更高、费用更便宜,其用户数比3G时代的两倍还多。
D.5G技术与前几代通信技术相比,不仅速率高、容量大、时延低,而且可实现万物互联。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5G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将显著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能加速产能转换与技术创新。追赶此轮技术进步潮流,就可能占据先机。
B.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5G商用的国家。在5G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中国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C.2019年是5G元年,拉开了5G竞争序幕,面对技术革新、互利共赢的潮流,海外各国纷纷对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
D.5G技术是把双刃剑,它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带来的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的问题也受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诟病。
【小题3】5G时代为什么被称为“物联网时代”?5G时代来临,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17 08:47: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养活
吕润霞
公公和驴,究竟谁养活谁,这个问题不宜早下结论。 
天麻麻亮的时候,公公就起来了。公公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挂起驴圈的布帘打开驴圈的门。驴可还没起来哩,四仰八叉地躺着。见是公公进来,便会打个响鼻骨碌了起来,站在一旁有些迫不及待。公公先是把驴昨夜吃剩的草秸清扫到旁边,再把背篓里剩下的拌了面食的草料倒进光溜溜的土槽。驴便大口大口咀嚼起来。公公接着铲起散乱一地的驴粪蛋,扫净驴圈的每一个旮旯——包括驴蹄子下面。那被驴尿浸湿了的地方就洒了细碎的土,再匀匀地铺开。公公挑着两篓子驴粪压进地头回来,婆婆的罐罐茶已经咕嘟咕嘟叫了半天。 
公公没牙,一颗牙也没。公公三十来岁的时候,常常牙疼,村里有好心的,让他噙一噙麝香。公公听那好心人的主意,却把一嘴牙全给毁掉了。因此,尽管婆婆煎的油饼酥软酥软的,公公也得用他磨光了的牙床就着茶水,才能够把一个油饼囫囵进去。
日头半杆子高了,公公给驴新拌了一背篓草料,就开始清扫驴的二院子。二院子与里圈连在一起。清扫干净了,草料填好了,公公拉出驴拴在明槽上,又会重新打扫一遍早晨刚扫过的里圈。 
给驴饮水以前是个愁事。山上水少,井里一次连水带泥吊不上半桶,人吃都成问题,公公只好到弯沟里去挑泉水。让公公到弯沟里去挑水可真是件危险的事。一是弯沟的路太难走,地势陡峭,更何况公公的腰也有毛病,而且还很严重。也是三十几岁的光景吧,农业社里背麻袋,一麻袋玉米背到半山的时候,公公脚下一哧溜就跌倒了,瞬间就把腰给闪了。闪了腰的公公再也没有直起过身,从此成了弓字形。可以想象,弓字形的公公到弯沟里去挑水,有多悬啊。现在好多了,硖里的女婿前年给公公的大门前打了眼水窖,弓字形的公公再也不用到弯沟里去挑水了。
中午饮了驴,伺候驴的事,算是告一段落。下午三四点的时候,公公又会为他的驴忙活开了,无非还是:拌料,扫圈,饮水。直到天黑把驴再关进里圈去。如此累计,就可以估算了:一天里,公公有大半天的时间在伺候他的驴。
隔三岔五的,还要给驴铡草。别的人家摊子大农活多,养两三头牲口,还有铡草机。公公和婆婆用的仍旧是老铡刀。老两口一人送草一人铡草,折腾大半天才能为驴铡够三五天的草料。不管是送草还是铡草,公公都是那个不变的弓字形。一起一蹲,一弯一直,都是在为难公公。为难是为难,公公可从没说过一句为难的话。公公常埋怨的一句话是:你这个驴么,咋就越吃越瘦了!公公就是想不通,他自个儿胖不了是因为大半辈子吃稀烂饭的缘故,牙口好好的驴,怎么尽吃好料不长膘呢,莫非是地里的活干得太少了? 
说实话,公公的驴是干活少了些。公公和驴一共种了四亩地。四亩地分成了四坨:一坨种胡麻,一坨种洋芋,一坨种玉米,最大的一坨种麦子。除了老两口自己吃,主要供给城里的儿子儿媳,说是乡下土坊炸的油香,自家种的洋芋和玉米新鲜。公公婆婆加上城里的儿子一家,一年统共也吃不了多少粮油和蔬菜。如此说来,这四亩地,可种可不种。问题是,公公不舍,公公非种不可。 
这四亩地,公公的驴先前是和下庄亲房的一头乳牛一起耕种的。乳牛后来做了妈妈,就不跟别的牲口搭伙了。随后,公公的驴就有失业的意思了。硖里的女婿家有两头大乳牛。不管种啥,只要女婿牵来他家的大乳牛,呼啦啦半天就将事情弄得利利落落的。
公公种不了地,公公依然是个庄稼人;驴不耕种,驴毕竟是养活人的牲口。问题大概就在这里:驴不养活人,反倒让人养活驴。所以,这驴继续存在的可能性就变得危险了。不定哪一天城里的儿子发话,让公公老两口到城里生活,可怎么办?  
公公就这样守着他的驴。守着驴就像守着根据地,即使时间长了去城里看孙子,也是老两口轮流着去,说牲口是离不了人的。公公总是不肯随儿子从山里出来,最根本的,是因为他一直在坚持,要在山里,养活他的驴。就像当初,驴养活了他们一家。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公公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挂起驴圈的布帘打开驴圈的门,反映了公公对驴的用心照料,也刻画出公公勤劳质朴的形象。
B.文章用补叙的手法写公公三十几岁的时候因挑水闪了腰,是对后文写“不管是送草还是铡草,公公都是那个不变的弓字形”做出了解释说明。
C.文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在农村的传承,如公公种地除了自己吃,主要供给城里的儿子儿媳;女婿会给公公的大门前打了眼水窖,让公公再也不用到弯沟里去挑水。
D.本文语言平实质朴,极富生活气息,为读者呈现出农村朴实本真的生活状态,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小题2】文末说“他一直在坚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坚持”的理解。
【小题3】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说公公和驴谁养活谁是一个“问题”,并且还“不宜早下结论”?请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存。根据现有考古资料,中国绘画可以追溯到上古史前时期,岩石、彩陶发饰可称为最早的绘画。彩陶本身是土红色,用黑白两种颜色来装饰,它的装饰主要是由既有规律又有变化的几何纹样组成的,色彩对比强烈明快,造型浑朴自然。

从重彩画来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漆工艺的发明。在般代的遗址中已发现画有色彩图案的漆片,色彩以红、黑二色为主。到战国时期,漆器大多用鸟兽、鱼纹来做装饰,富有变化,装饰味也很强。有的漆画在黑漆底上以赭、黄、朱红、灰绿、金银等色彩表现物象,格调深沉热烈,富丽堂皇,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两千多年前人们对色彩的认识与运用以及当时重彩画精湛的艺术水平。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帛画是古代绘画的代表。强烈的对比是这幅作品的一大特色,在色彩上尤为明显:鲜亮的红色与浓重的青黛、深棕色形成强烈反差,而且在白底上黑、红、黄、赭、青、绿、紫这些颜色都有,有的是用颜色勾轮廓,里面再涂别的颜色。这都说明当时在重彩技法上的经验已相当丰富。西域佛教画的传入,在色彩上无疑给了画家一种新的刺激,开阔了画家的眼光,色彩的运用日渐熟练。

色彩在中国画中的地位日渐提高,到唐代,已发展至鼎盛。这一时期,文化艺术有了新的高度,绘画也获得了极大发展。色彩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更是备受宠爱,色彩的运用在唐代可以说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地步。这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一是长期的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和大量吸收、融合边疆民族和邻近国家的文化成果;二是要用华丽的色彩、辉煌绚烂的格调来描绘歌舞升平的景象,来反映唐代政治经济蓬勃发展的现实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但是,色彩在唐代辉煌的高峰上停了下来。由于历史原因和绘画观念的局限,色彩再没有力量向上冲击了。宋代是水墨画急剧发展和勾线填色原地踏步的时期;而自元代后,水墨画便以绝对优势主导了中国画坛。色彩不仅在画幅上的位置越来越小,而且也变得越来越淡。大青绿山水让位于色彩较弱的小青绿山水,以墨为主的浅蜂山水广为流行。墨给人的一般印象是高雅深奥、超见脱俗,而且在不同的纸、纲上由于笔所含水分的不同,能产生晕开或干湿等不同效果以及明暗浓淡的变化,还能表现物象的质感、量感和色彩感,显得单纯而又丰富,耐人寻味,而色彩则被认为显得火气、俗气。在尊墨的大气候下,一批杰出的画家如郭愿、米常等在山水画上抛弃了唐代以来金碧辉掉的画风而追求平炭清新,水墨画就成了这种精神特点的最好寄托和我体。水墨画的确立和完善,成为后世“文人画”所特有的绘画表现形式,且得到了长是发展、收她与我国原有的老庄哲学有着直接的关系。

到了近现代,中国画色彩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初,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等思想家,奋起呐喊,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在绘画方面把矛头直指文人画,打破了一时沉寂的空气。正是这一变革,中国画色彩风格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体现了时代精神。无论是重彩工笔,还是重彩水墨写意都呈现出蓬勃生机。这一时期水墨和重彩的结合,推动现代中国画色彩的向前发展。

(摘编自董有国《中国画色彩地位的变化和时代特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富有变化且有规律的几何纹样装饰的彩陶,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绘画。
B.西域佛教画的传入,令色彩在中国画中的地位日渐提高,并在唐代达到鼎盛。
C.水墨画的确立,完善,皆源于郭熙、米芾等画家在山水画上追求平淡清新的画风。
D.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中国画色彩的风格重现丰富多彩的局面,展现时代精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战国时期漆器装饰和漆画用色的特点,论证当时重彩画艺术水平的高超。
B.文章以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帛画上色彩对比为例,论证当时重彩技法已积累丰富的经验。
C.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了水墨画迅速发展的原因。
D.文章按照时代发展的脉络,详细论证了色彩在中国画中地位的变化及发展过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绘画早期就非常重视色彩效果,上古史前时期的彩陶纹饰证实了这一点。
B.老庄哲学对宋代水墨画的影响,是宋代以后水墨画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C.色彩在中国画中地位的升降变化,反映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生活审美的需求和时代精神。
D.近现代,思想家们发声把变革矛头指向文人画,是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结合的体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侯发山
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还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真的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捉鱼。
晚上用鱼竿捉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知道,老还小,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蠢的事;小伟还知道,什么是孝顺,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屎一把尿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惯了,说自己还能干得动,每天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有好处。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捉鱼。
小伟吃惊不小,心想父亲什么时候说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
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
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象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杆。
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
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
蛤蟆鱼在父亲手里扭曲着身子,但被父亲牢牢抓在手里。小伟打开手机的电灯,看到这种鱼头大,口宽,胸鳍宽大,尾部细小,背紫褐色,腹面淡色。
小伟呵呵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叫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道,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
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来。天天点赞的不一定是朋友,不点赞的不一定就不是朋友,看来这话真是没说错。
父亲说,你若挺不下来,或是做得不够圆满,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了。
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
父亲愣怔了一下。
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
龟儿子,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父亲说着,拿起拳头轻轻捶了小伟的胸脯一下。
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你能像你说的那样,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小伟看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
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善于设置悬念,第4段开头的四个问句既表现了小伟的复杂想法,也设了悬念,引发读者对“父亲”真是意图的猜测,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第5段是景物描写,交代了“父亲”捉鱼时的地点、时间以及昏暗的环境,其中“不安分”一词赋予江水人的情感,写出了江水波浪起伏的状态。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本文中指的是蛤蟆鱼要诱捕那些趋光的鱼类,却被“父亲”抓住的情景,“父亲”以此情景启示小伟,让他明白为官不贪的道理。
D.小伟作为单位的一把手做了许多有利于民的事,他正直无私,愿当先锋模范,在小伟将自己的行为传到朋友圈这件事上,“父亲”开始时有些不大赞同。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题3】请简要分析“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这句话的内涵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学术场域之内衡量,专家的思维和言说方式似乎天生具有合法性,然而,久而久之,它们也越来越面临着许多问题。学者陈平原早就指出:“越来越精细的学科分野、越来越严格的操作规则、越来越艰涩的学术语言,在推近具体学术命题的同时,会逐渐剥离研究者与现实生活的血肉联系。”如果人文学术只能呆在象牙塔中,不落地、不及物,其存在价值将令人生疑。这是我们倡导学术大众化的主要原因。

从人文专家与大众的关系上看,人文学木大众化也是大势所趋,社会发展至今,已不得不正视如下事实;专家可能还是原来的专家,但大众已不是原来的大众了。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以前专家是“信息富人”,大众是“信息穷人”,这种不对称让专家变成知识的垄断者。然而,随着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同时也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媒体技术的变革,大众开始分享原来专家才有的知识资源,甚至在某些方面已与专家不相上下。在这种格局中,专家与大众的关系就需要重新调整,专家之学需要获得新的呈现,专家之学的大众化之路自然也有更迫加的努力方向。

我们的很多专家并不缺少精英意识,但面向大众的意识还不充分。许多时候,他们著书立说,心中大概是没有读者的——不仅没有普通读者,甚至也不怎么在意专业读者,他们大概觉得,著作与文章越写得莫测高深,才越显得自己学问大、水平高,于是,专家之学终于成为小圈子里的事情,成为少数志同道合者在沙龙中怀着无限敬意低声谈论的对象。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当艺术家为自己或为自己小圈子里的好友工作时,他们鄙视公众,反过来,公众则通过忽视这些艺末家的存在对之进行报复,由此造成的真空被江湖庸医一样的冒牌艺术家作了填充。这既无益于公众也无益于艺术家。”我以为,这里把“艺术家”提成“专家”,在特殊学术领域这样的描述同样也是可以成立的。如此看来,专家有无大众意识,不仅关系着思想能否走出去,能否真正影响世道人心,而且还关系着学术的假冒伪劣问题。

法国思想家萨特的主张与做法值得一提。当他意识到读者大众的重要性时,不仅向知识界呼吁:“必须学会用形象说话,学会用这些新的语言表达我们书中的思想”,而且身体力行地写时评、写剧本,甚至把他那本整整一公斤重可以当秤砣使的哲学书《存在与虚无》消化成一本通俗小册子,中国学界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来充潜先生既写过《西方美学史》之类的高头讲章,早年也写过《谈美书简》《谈文学》这样的“小书”,而无论是哪类著作,他都能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如此功夫,既是因为他学贯中西,也是因为他特别讲究作文之道,正是依靠这种追求,他才把论文写成了大家可阅读的文章,努力把学问做到化境。

当然,话说回来,行文简显浅,学术大众化,是要让专家之学接地气,有人缘,提升它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度,引导大众形成健全的价值观,而并不是要降低其学术含量,把它简化成“心灵鸡汤”。

(选自赵勇《尽可能让人文等术大众化》,2018年8月3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学术场域内,专家的思维和言说方式看似具有天然合法性,但时间长了会脱离大众。
B.以前,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专家是知识的垄断者;如今,专家的垄断地位正逐渐丧失。
C.很多专家缺乏大众意识,因而在著书立说时心中没有读者,刻意把文章写得高深莫测。
D.专家具有大众意识,有助于思想走出去,影响世道人心,还能防范学术假冒伪劣问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面临的问题入手,并引用学者陈平原言论,揭示倡导学术大众化的主要原因。
B.文章第二段进一步指出人文学术大众化也是大势所趋,专家与大众的关系需要重新调整。
C.文章以法国萨特和中国朱光潜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实现学术大众化。
D.文章结尾补充论述如何正确理解学术大众化,纠正认识误区,从而使论证更全面更严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媒体技术的变革,大众拥有的知识资源已经不逊于专家了。
B.汤因比认为,若艺术家鄙视公众,公众也将以忽视进行报复。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某些学术领域。
C.无论是高头讲章还是“小书”,朱光潜都能写得深入浅出。这是因为他学贯中西,把学问做到化境。
D.提倡学术大众化不是要降低学术含量,而是要让专家接地气、有人缘,关心现实,尽量把学术简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医药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之一。但在当下,仍有不少人对中医药的文化价值和意 义缺乏足够了解。广东卫视日前推出人文地理纪录片《秘境神草》 ,让中医药进入大众视野,展现了中草药文化的神奇魅力。神秘、玄妙、晦涩难懂,是多数年轻人对中医药的观感,因此敬而远之。中医药文化要走入寻常百姓家,既需要大众媒体提供平台,也需要讲好中医药故事。年初,一个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让瑞士日内瓦刮起强劲“中医风”,展示了中国以开放包容心态,促进传统 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的姿态。最近,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传统的中医药也成 了让各国老百姓心心相通的桥梁。生生不息的岐黄之术将为全球健康提供中国处方,中医文化传播 也应该“掀起你的盖头来” 。
材料二:
《2016 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5 月 16 日在北京发布,报告用中医的理念、思想、学说, 对全国城镇居民的健康状态和养生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推动中医药行业与大数据分析接轨,为中医 药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提供新思路。该报告的调研对象涵盖了全国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状况、不同规 模的城镇人群,结果显示,2016 年度中医健康指数 60.9 分(满分 100 分) ,健康状态居民比例为 51.0%。针对该数据,报告从中医角度,对城镇居民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影响健康因素、群体差 异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
材料三:
江西某市医学专业人员职称情况调查对比表

材料四:
我国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于 2017 年 7 月 1 日正式实施。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 的生态资源。但是,中医药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对中医药事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 不确定性因素。 《中医药法》作为第一部全面、系统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综合性法律,对于中医药行业 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医药法》提出,本法所称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 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民间祖传、师承的不少中医从业人员因为学历、专业等问题,难以取得中医医 师执业资格,《中医药法》提出,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由至 少两名中医医师推荐,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 格后,即可取得中医医师资格;按照考核内容进行执业注册后,即可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以个人 开业的方式或者在医疗机构内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秘境神草》——制作单位是——广东卫视——制作目的是——让人们了解认识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B.《2016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调查对象是——全国不同人群——调查内容是——健康状态和养生状况
C.《中医药法》——适用范围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医药——法律性质是——中医药行业首都综合性法律。
D.《中医药法》——民间中医从业人员中医医师资格获取方式——至少两名中医医师推荐及省级主管部门考核合格——执业注册后——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个人开业或在医疗机构内工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极富中国元素的中医药在国外备受推崇,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医药成了各国百姓心心相通的桥梁,也为全球健康提供了中国处方。
B.《2016 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显示中医健康指数不高,并分析了主要健康问题、影响健康因素和群体差异,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C.从《中医调查报告》江西某市医学专业人员职称情况调查对比表可以看出,十年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人才增长的势头迅猛,不久中医就会赶超西医。
D.材料一显示不少人对中医药缺乏足够的了解;材料三显示相对西医,中医处于弱势地位;材料四显示《中医药法》为民间中医执业开辟了新途径。
E. 材料一和材料四都认为,中医药具有重要的价值,是我国的卫生资源、经济资源、 科技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但是未受到国人的足够重视。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有效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