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要求各种审美形式,都以温柔折衷为主调,必须要“中和”,不走极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而不喜欢“怪力乱神”。从《诗经》到《古诗十九首》的一脉传统,集中体现了这种美学需求。而在宋、元以后勃发起来的戏曲艺术中,这种美学追求就体现得更为显著了。
元代戏曲批评家钟嗣成,把“中和美”阐释为“和顺积中”。“和顺积中”,就是要如同孔子评《关雎》所言:“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在结构上要把握“务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备”(李渔《闲情偶寄》)。要通过悲喜交集的手法和大团圆的结局,来使人们的情感得以“中和”,求得欣慰。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要求各种审美形式。如《窦娥冤》的伸冤昭雪,《赵氏孤儿》的报仇雪恨,《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调和”,《长生殿》的“蟾宫相见”,《祝英台》的蝴蝶双飞,等等。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即使是《石头记》里的林黛玉不能与贾宝玉团圆,但后来还是有了《后石头记》《红楼圆梦》等书,把林黛玉从棺材里掘出来同贾宝玉团圆。再比如像《桃花扇》,结局本是侯朝宗没能与李香君团圆,可顾天石却为其翻案“补恨”,在《南桃花扇》里让侯朝宗与李香君当场团圆。可见,由悲转喜,由缺转圆,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弥撒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范,“大团圆”既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和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和妥协。德国美学家费里德兰德有一句名言:“艺术是一种心理产物,因此可以说,任何艺术都是心理的。”
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神境、禅境。不论是《周易》中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太极,还是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或是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甚至是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示之中,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
我国古典戏曲多以结局团圆为尚,在悲剧中如此,喜剧中更是如此。如大家所熟知的《西厢记》,从《佛殿奇遇》到《长亭送别》,喜剧情节此起彼伏,环环相扣,并从心理与行动的相悖造成了喜剧效果。虽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充满了生离死别、激泪滂沱的离愁别怨,但这丝毫不减喜剧的色彩,反倒更增添了《西厢记》故事的“团圆之趣”。又如在奇谲瑰丽的《牡丹亭》中,杜丽娘“因情而死,因情而生”,缠绵起伏,催人泪下,然而最终经皇上准婚,阖家团圆。
更重要的是,这种“团圆之趣”蕴涵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从正面表现新生事物的坚忍不拔,这样的结局寄寓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和对理想实现的希望。
总之,无论是中国古典悲剧还是中国古典喜剧都一样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特色,体现了民族大众的审美心理与审美理想,充分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的审美特征。
——摘选自师阳《中和美与中国古典戏曲的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从宋、元以后的戏曲艺术,更为显著地体现了以温柔折衷为主调,必须要“中和”,不走极端的美学追求。
B.孔子评《关雎》所言:“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他要求戏剧在结构上要把握“务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备”。
C.《窦娥冤》的伸冤昭雪等充分表明讲究“团圆之趣”是我国戏剧家最为推崇实践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D.作者列举《后石头记》旨在说明由悲转喜,由缺转圆,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中国传统戏剧创作的审美理想规范。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元代戏曲批评家钟嗣成所说的“和顺积中”,就是要通过多种手段,来使人们的情感得到调和,摆脱极端的喜怒哀乐。
B.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儒、释、道三家的核心思想都可以通过一个圆的图示阐释,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周易》同样如此。
C.无论是《西厢记》还是《桃花扇》,都通过悲喜交集的手法和大团圆的结局,来使人们的情感得以“中和”,求得欣慰。
D.“中和之美”体现了民族大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理想,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特色。中国的古典悲剧和古典喜剧都有充分体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戏曲作品之所以崇尚大团圆结局,最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弥补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缺憾,从而在艺术中实现美好的愿望。
B.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讲究“哀而不伤”,所以《琵琶记》中赵五娘历尽人生种种悲剧的痛苦终在和丈夫蔡伯喈团圆后消解中和。
C.我国古典戏曲以结局团圆为尚,在悲剧中如此,喜剧中更是如此。因此可以判定在我国古典戏剧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D.“团圆之趣”从正面表现新生事物的坚忍不拔,虽历经磨难终获美好结局,蕴涵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更受群众欢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8 04:48: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 题。

自上世纪60 年代起,随着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引起了国际人士的关注。人们一般认为这些国家(地区)经济奇迹的创造,跟他们信奉或推行儒家文化有关。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儒家为核心的国学再次进入国人视野并受到热捧,儒家思想在当前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首先,儒家思想有利于精神充盈。与人要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来满足物质需求一样,人类的精神需求的满足同样需要付出辛勤的劳作,只不过这种劳作需要通过修炼的方式来完成。在儒家看来,人最重要的价值以及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要想获得人的至高价值,就要有对人之为人的正确认识。将这种认识付诸实践,知行合一,精神充盈的过程才算完成。其次,儒家思想有利于人际和谐。儒家的精神修养说以“仁”为基础,因而它能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与社会风气的好转。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但如此,孔子还指出了“仁”由近到远的实施方法,他说,“仁者爱人”,“爱必由亲始”,所以,“孝悌”是“仁之本”。孟子更是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儒家不仅重视人际关系,也十分重视人与物的关系。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种有着既爱他人又爱万物的“民胞物与”思想,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世界之间充满温情。儒家思想还有利于文明养成。儒家不仅提出“仁爱”思想,更是通过“礼”和“仪”把它落实于人的行为之中。儒家文化的“礼”,既是一种修养,又是一种规范与秩序。作为修养,它要求人们待人接物要至诚至敬;作为规范,它要求人们对不同人与物要有不同礼数;作为秩序,它要求人们在不同领域遵守不同规则。儒家也很重视丧礼和祭礼,孔子的学生曾子就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当然,儒家思想也不是万能的,也存在着明显的重义轻利、重私德轻公德等弊端,我们不能因今天精神匮乏就盲目推崇儒家思想。毕竟我们在解决精神文明问题的同时也需要强大的物质文明,可这些单靠儒家思想是无法根本实现的,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观念明显不合时宜。因此,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

(节选自杨生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上世纪60 年代起,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开始信奉或推行儒家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们的崛起。
B.将对人之为人的正确认识付诸实践,做到知行合一,这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而付出的劳作。
C.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改善人际关系,优化社会风气,利于人际和谐,是因为儒家精神重私德轻公德。
D.儒家思想无法帮助我们在解决精神文明问题的同时发展物质文明,因此我们不能盲目推崇儒家思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人的精神充盈、人际和谐、文明养成三个维度论证了儒家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作用。
B.引用孟子“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的句子,证明了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
C.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也是“仁”由近到远的实施方法。
D.作者引用“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为了证明儒家思想已不具备现实价值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几年,国学类电视节目受观众热捧,不少人以吟诗诵词为一种时尚,这种国学热潮与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有关。
B.构建和谐社会,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这与文中“民胞物与”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C.待人接物至诚至敬、对不同人与物有不同礼数、遵守不同领域的不同规则,这些都是“仁爱”在人的行为中的体现。
D.孔子的弟子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重视丧礼和祭礼等中国传统礼仪,社会成员就能够养成文明的言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是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富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地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小题3】“金黄的稻束”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小题4】如何理解“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台风的功与过

①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 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由于台风带来的狂和暴雨常常会造成人类重大的生命或财产损失,因此,人们提起台风总是望而生畏。然而多数人并不了解,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

②盛夏时节,我国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常严重干旱,造成大片农作物干枯,这时人们会盼望台风带来降水。台风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根据统计,这些地方每年7月—9月有59%—76%的降水是台风带来的;未来,由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降水将越来越少,而台风带来的暴雨性降水和丰富的风能资源量所占比重将增大。

③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

④台风 一方面通过缓解高温酷暑,节约了因防暑降温支出的生活用水和用电量,缓解了电力的紧张程度;另一方面也使大、中、小型水库蓄满水,使水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转,从而节约了大量原煤;而且台风登陆时陆地下垫面会迅速削弱其风速,因此风害也被大大减轻,甚至不再成害而可以被人们用于风力发电。

⑤台风过后海洋表面温度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由于海水上翻,海洋底部的浮游生物和营养物质会被卷上来,鱼饵增多,自然有利于鱼群生长。

⑥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益处外,台风的气压会引发地面上无法察觉的“慢地震”,使地壳中的能量逐渐释放,避免产生大型地震。慢地震是以数小时到一两天的时间,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释放地底能量,与一般地震在数秒、数分钟间产生剧烈的震动方式完全不同。2009年6月,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了我国台湾地区一个研究团队的论文,文中数据表明,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会引发长时间而缓慢释放能量的慢地震,这或许反而让台湾免于受到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浪的剧烈运动,海水的上翻都是由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所赞成的。
B.慢地震是一种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来逐渐释放地底能量的地震,并与台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C.我国台湾地区免受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是因为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
D.台风的出现尽管不能节约大量的煤炭资源,但能对人类的农业、渔业等方面产生有益的影响。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台风有哪些“功”?
【小题3】第①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4】第③段画线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小题5】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能概括本文主旨的话,并简述由此引发的思考。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认为苦难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从而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和伟大。过去有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因而,现在的“成功人士”都喜欢把自己的过去说得一无所有,几乎每一个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告贷无门,最后忍辱负重,不惜腆颜事敌,终获成功。流风所及,甚至一篇普通的中学生作文也总是喜欢讴歌母亲的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终将自己拉扯成人。但母亲的苦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谁应该对这种苦难负责?但在这些作品里,现实的苦难远远没有浪漫的抒情重要,不但不重要,好像还应该感谢似的。

②其实,苦难并不总是孕育伟大。相反,在很多情况下,它毁坏了人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中国人在讲到苦难时,喜欢引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屈原放逐,乃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几乎所有的引用者都忽略了前面的几句话:“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谁也不能说,文王不拘就演不出《周易》;仲尼不厄就写不出《 》……

这牵扯到中国人如何对待苦难的问题。苦难在一定的意义上,提升了人的精神品质,增强了人自我实现的能力,使得一个人可以最大限度地摆脱生命的庸碌。但不是所有的苦难都能转化为创造的动力,苦难转化为创造的动力是有条件的。首要的条件就是苦难的承担者必须具有非凡的毅力和超人的心智,以及对自己牺牲较低价值换取更高价值的坚定信念。对处于历史关头的承当者来说,这种选择有时会变得异常残酷。因为它不仅要牺牲自己的健康、安逸和生命,有时甚至会影响到别人的健康、安逸和生命,而且更令人丧气的是,即便牺牲了自己和别人的健康、安逸和生命也不一定能换回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它需要牺牲者的才力、勤奋和机遇都处于一个比较协调的状态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人们的创造精神被苦难和凄惨的生活窒息。在荣誉、金钱和地位的诱惑面前,在只有按照既定的方式生活才能获得尊严的社会里,要让所有的人都顶住贫困、疾病以及各种世俗专断势力的压迫从事他所心仪的事业,未免是一种奢望;在离婚、抄家、监禁、杀戮、秘密处决、甚至灭门九族的威慑面前,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扼住命运的咽喉向撒旦宣战,而大多数人则选择了投降。在他们看来,自由虽然是好东西,但要牺牲世界上那么多的好东西来保全它,就未必值得。这就是历史上被处宫刑的人多矣,而司马迁只有一个的原因。

④其次,对制造苦难的人来说,也要有最低限度的容忍。一般来说,不能剥夺受苦难者的生命,因为生命是创造一切价值的基础。仁人志士可以不顾及自己的生命,但如果牺牲了生命也无法换取更大的目标,这种牺牲就变得毫无意义。在生命保全的前提下,牺牲者必须要能得到最低限度的自由。 “文王拘而演《周易》”当然是历史佳话,但我想,商纣王的监狱里一定没有牢头狱霸,否则,保命尚且不暇,哪里顾得上推演八卦?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挂冠归乡,写下一系列脍炙人口的隐逸诗篇,但本人自述尚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如果土地收归国有,房屋又面临强制拆迁,恐怕他老人家也难吟唱“归去来兮”。

⑤中国的传记作家喜欢描摹传主的不幸,最终给人一个印象:这些传主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不是靠他们自身的才华和努力,而是靠苦难本身的孕育。而且,越苦难越磨练意志。在游览长城、兵马俑、故宫、颐和园等名胜古迹时,我们常常听到一句陈陈相因的话:“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解说员甚至是学者们没有告诉我们的是,“这些古代劳动人民”是不是愿意发挥他们的智慧?这些“结晶”又是怎样形成的?一切没有选择的行为,在道德上都是没有价值的。不要总是表扬一个下岗工人勤俭节约,也不要总是赞美农民勤劳憨厚。如果不问选择和被迫的区分,一味赞叹受难者的勤劳勇敢,即使他们的工作真对后人有意义,也显得我们全无心肝。

⑥中国的文人学士喜欢把一切问题都“泛道德化”。一座偌大的城市十里不见厕所,市民忍耻到墙角排泄,论者归结为“素质低”,而全然不管市政当局的不作为;一个乡村教师三十年如一日,省吃节用,自费买砖,亲自手提肩背,将一座学校背上山,媒体高度赞扬他的“主人翁精神”,而只字不提教育部门的失职;一个云南乡村的女邮电员工资不够坐车,步行穿山,独自往返数百公里,好多地方要靠溜索穿越,记者采访完毕,只是一个劲地称赞她的任劳任怨……

⑦这种冷血文化培养出的冷血道德,鲁迅称之为“瞒和骗”。“瞒和骗”的要诀在于,闭上眼睛,绕开真实人生,把一切需要改良的现实问题转化成一个无私奉献的道德自律问题,然后用形而上的空洞抒情代替形而下的技术改进。苦难和苦难的制造者就这样一起消失。

【小题1】第②段空格①处应填的作品是《   》 ;空格②处应填的作品是《   》。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现在中学生写母亲的文章往往有感谢苦难的倾向。
B.文王如果不被拘,也会演绎出《周易》这部经典著作。
C.苦难对于创造来说,产生的压制作用大于激励作用。
D.作者不认为长城等古迹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E.作者认为把一切问题都“泛道德化”的倾向是一种冷血文化。
F.从整篇来看,作者认为战胜苦难取得成就的人不必去赞扬。
【小题3】第③段提到“这牵扯到中国人如何对待苦难的问题”,文章认为中国人是如何对待苦难的?
【小题4】第④段说“对制造苦难的人来说,也要有最低限度的容忍”具体来说,这“容忍”包括
【小题5】对第⑦段中“苦难和苦难的制造者就这样一起消失了”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小题6】你同意本文“对待苦难”的观点吗?请简述之。(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