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上风劲折奇才(节选)

葛昌永

好一个王勃,他哪里是在写序!他是在借滕王阁盛会的机会,抒发他那久积于胸的块垒!明日,他又要从这里,从这里张帆,去天涯海角,看望因他的才气而被拖累贬官的老父亲。那年迈的老父远在南海之外的地老天荒的蛮野之地。“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他翻山越州,不远万里,逢水张一叶小帆,在州骑一只瘦驴,抱着满怀的忧怨,去省自己无辜受过的高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能不感慨万千吗?而昨日,春风得意马蹄疾,小小年纪的王勃,已经以卓冠群芳的才气,名重当朝,可惜因着一篇讥讽流俗、评砭时弊的戏文,竟然遭遣。祸不单行,可怜一介少年才子,从此被弃之川野江湖!二十多岁的人留下的文章,百世生辉,千秋垂范,可天地之大,却容不下一个王勃!这江风好大好劲呀!明日,他要乘风远去,别中原的山水、江南的山水,别滕王阁上亲眼目睹他写序的人们。明日的明日,他还要乘着风漂洋过海,去交趾省亲。可是还没有见到老父亲,大海便吞噬了他年仅27岁的生命!27岁呀,正是英姿勃发的年龄。巍峨的滕王阁呀,你因了王勃才真正巍峨,你又为王勃做过什么呢?那黄鹤楼的费先生,成了驾鹤而飞的仙人;岳阳楼的范仲淹,成为垂范古今的名臣。而你呢?滕王阁?你是用苍凉的感叹铭刻下自己的人文基因,践踏着悲酸的倾诉而成为江南的名楼的吧?江风呀,你小些吧,再小些吧;海风呀,你小些吧,再小些吧;天风呀,你小些吧,再小些吧!风劲一时休,休杀少年才!

“天杀少年才”,这是我来这里,领受滕王阁上飞卷的江风时,首先掠过脑海的一个闪念。那时的滕王阁,一定不像今天的滕王阁;那时的江风,却不会有异于今日的江风。“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滕王阁废毁了多少次,修建了多少次,面貌一次又异于一次,而王勃的文章,又有谁能写出新的来代替呢?一千多年了,任时光飞逝,而《滕王阁序》永在。王勃,还有贾谊、李贺,可以说是短命的,是命途多舛的,可是他们的生命价值是不朽的,给后代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永远滋润和哺育着后人。与当时能够掌握他们命运的人,能够掌握他们命运而迫害他们的人相比,不是日月与流星的对照吗?只可惜他们这些英才,可以留下流传千秋的锦绣文章,却不能躲过他所处的时代给予他们的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人间啊,一代又一代的时尚,一代又一代的福灾。谁能躲得过那铺天盖地的风霜雨雪?谁能躲得过无情的春夏秋冬?陈子昂,也算一代英杰吧,却栽在一个小小县令手里,被那鸡狗之徒迫害。呜呼,难道就因为天有不平,世界才有这么传奇这么丰富吗?

在这样唏嘘中,天已垂暮,江阴之气氤氲而至,于是,我们收拾起徘徊复徘徊,踟蹰复踟蹰,回到旅馆。夜里,江风还在刮着。

(原文有删改)

【小题1】文章一开始就说“好一个王勃,他哪里是在写序”,结合全文来看,这篇“序”说的是哪篇文章?作者认为王勃写这篇“序”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2】作者在文中引用“黄鹤楼的费先生”“岳阳楼的范仲淹”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文章中多次写到“江风”,如“这江风好大好劲呀”“江风呀,你小些吧,再小些吧”“江风还在刮着”等,试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小题4】作者在文中还提到了贾谊、李贺,结合所学的有关知识和本文的内容谈谈王勃与这两人的异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5 10:33: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年猪肥了
骆 驼
①这日子咋说呢,真的是转瞬即逝。当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花绽放枝头时,杀年猪的时节就到了。
②前几天,母亲在电话里告诉了我杀年猪的具体时间,并嘱咐我一定要回去,我没有推辞,当即应下了。除了父母兄嫂的生日必须回故乡外,杀年猪的日子也是我必须回去的,因为年猪一杀,离春节就不远了。
③我的故乡在川北九龙山区,杀年猪时,邻近的乡亲会一起定下日子,在地坡上垒一台大灶,架一口大锅,挑水、劈柴、生火、过秤打号、协助宰杀等工序有明确的分工,大家领了各自的差事,一早就忙开了。“刀儿匠”这时节成了俏货,需提前约下日子,当日清早派一个人去他家背上杀猪用的家什,送上一包烟。“刀儿匠”就点上香烟,悠然地随后跟来,好像是去赶一个什么闲会。
④我回去那天,冬日少有的暖阳挂在天上,人们的心情比以往更好了,精神也更足了。我几次想插手帮忙,乡亲们都婉谢了,他们戏说道,这么笨的活路,哪是你这文弱书生干的,一边看热闹去吧!
⑤这杀猪的场面的确壮观。猪们从圈内一出来,便一路号叫,等到了场上,又都缩在一堆,像真的很懂将会发生的事。报重量的看了秤杆后,高声报上猪的重量,猪的主人便会露出欣喜的神色,自豪极了。等下一家时,若重量高过了上家或低过了上家,主人便会显出更加欣喜或极为沮丧的神色。终于轮到我家了,当母亲听完了报重量的声音后,脸上的笑容十分灿烂,因为我家的猪的重量,比前面最重的要重二十多斤,这说明,母亲一年的辛劳没有白费!她依然保持着“养猪能人”的称号(老家有个规矩,谁家的猪最重,谁家的女主人就是“养猪能人”,受到乡人的敬佩)。
⑥接下来发生的事,就令人不太愉快了。当母亲将第二头猪赶到秤架上时,全场的人就哄笑开了。因为那头猪虽然架子大,但十分瘦,那重量,肯定是今年的倒数第一了。我看见母亲的脸绯红,头埋得很低,她还不时地瞟着挂在横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母亲看我时,脸上笑了笑,尔后迅速转到别处去了。
⑦然后就是开膛剖肚,将猪肉分成大小不一的许多块,各自背回家去。
⑧晚上,自然是好好地款待“刀儿匠”了。因为父亲曾是多年的乡干部,母亲做得一手好菜,也因了我回去了,“刀儿匠”和几个主要的男人便依然在我家吃饭喝酒了。大家一个劲地夸母亲的手艺好,一个劲地夸母亲今年又是“养猪能人”,但母亲只是礼节性地笑笑,除了默默地做菜上菜,没有说一句话。
⑨我们围坐在火塘边烤火,高声摆谈,母亲在屋内将猪肉抹上盐,花椒面和辣椒,用力揉搓,然后将猪肉分装在两个大木桶里,盖上了。我知道,隔上几天,母亲会将这些肉拿出来,挂在火堂上方,用烟熏上数日,就做成可口的腊肉了。
⑩第二天,母亲拿出事先留下的没有腌制的肉,叫父亲送我,我一看,就知道是那条瘦猪的,因为那肉上瘦的太多,肥的太少。我向母亲道别时,母亲始终躲着我的目光,她只说,去吧,等腊肉做好了,你爹送来。
⑾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前面走,父亲则一路无语。临上车时,父亲叫住了我,说,这头瘦猪,可是按你的意思给你们养的,你妈每天上山扯猪草,加上米糠、包谷喂猪。为了到杀猪场上不被人笑话,我叫她给猪喂点饲料,长点膘,你妈就是不同意。她说,你们喜欢吃瘦肉,不想吃饲料喂的猪,只要娃儿高兴,杀猪场上被人笑话又能咋的?父亲说,你妈昨晚上可是一夜没合眼啊!这几十年,她从来没养过这么小的猪!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花绽放枝头”,这些描写的目的是表达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
B.小说插入对故乡杀年猪习俗的叙述,既为后文写杀年猪做铺垫,也使小说透出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
C.“不时地瞟着挂在横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这个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母亲急切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D.“礼节性地笑笑”“始终躲着我的目光”,这些描写说明母亲对养出“这么小的猪”一直难以释怀。
E. 这篇小说的精彩之处不在于曲折离奇的情节与丰富的社会内涵,而在于母亲这个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自然而复杂的人性。
【小题2】小说第⑤自然段写的杀猪场面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中的“我”的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孝道伦理与乡土社会生活的重建
传统孝道的自然基础是家庭,一种以血缘关系将长幼代与代之间的生命历程连接起来的生命共同体。这种作为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家庭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原型”。在儒家的观念中,无论是乡土社会,还是国家和整个天下,都可以理解为某种扩大了的家庭。基于这种“家庭”共同体主义的理解,儒家所理解的个人也不同于现代个人主义所昭示的抽象的、原子化的个人。儒家的伦理思维从具体的个人出发,这种具体的个人具有自然的生命历程和血缘关系;随着其生活的展开,这种具体的个人在家庭和社会共同体中扮演着一系列角色。除了包含这种独特的关于共同体与个人的理解之外,传统孝道与乡土社会生活方式也昭示了一种超越“交换价值”主宰的全面的价值观体系,它以人与人的相互尊重和关怀,共同体的和谐与幸福为核心价值。
现代老龄社会从中国传统孝道伦理及乡土社会生活方式中能够获得多方面的启示,其中最主要者有三:一是孝道伦理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批判性地反思个人主义伦理的参照系;二是展示了一种关爱与尊重生命价值的生活方式复兴的希望,从而使我们能够重建被交换价值观的僭越(殖民)所扭曲了的价值世界;三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尝试复兴孝道与乡土社会的养老习俗和社会制度,从根本上找到现代养老问题的化解之道。
首先现代的老龄化问题及其根源皆与家庭及社区共同体的衰落有关。现代社会流行的个人主义伦理观念,强调个人是构成世界的原子,而且这种原子是彼此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几乎绝对的自由。这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社会方面表现为家庭的岌岌可危、代际关系的扭曲;经济上则是市场交易关系的盛行,以及作为市场“保姆”的福利国家制度的膨胀;政治上则导致片面强调个人权利的乌合之众加政客的“民主”游戏的出现;意识形态上则形成了“自我中心主义”道德观念、过度膨胀了的交换价值观,以及拜金主义的宗教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契约化了的世界,个人契约对整个生活世界的成功统治,也恰是现代社会分崩离析、认同危机、人情冷漠、人性扭曲、人的价值贬损的根源。由此看来,老龄化问题牵涉到观念、制度与伦理等多个层面,其化解之道也就在于在这些层面做出相应的变革。
现代老龄化社会的困境,暴露出现代社会从个体出发组织共同体的悖论:现代家庭人际关系的“扁平性”的“平等”对正常的代际伦理秩序的破坏,现代家庭中的“个人契约”夫妇关系的脆弱,现代生活方式对民间“社会资本”的破坏,以及“福利国家”与市场体系之间的自相矛盾。应对这些问题的方向是:通过复兴儒家“理想主义”意义上的孝道和乡土社会生活方式来改造现代社会。
这种变革涉及到:第一,自我意识从个人主义转向共同体主义,这意味着家庭及其孝悌伦理的恢复,以及个人作为共同体成员的这种特殊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第二,孝道礼仪和乡土习俗,如乡射礼、乡校、乡饮酒礼、家礼等礼俗,经过创造性的转换而在现代社会“复活”,这既是对这些礼仪传统的继承,又是因时因地制宜有所“损益”的创新。(摘编自201502期《齐鲁学刊》)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是以血缘关系将长幼代与代之间的生命历程连接起来的生命共同体,是传统孝道的自然基础,中国传统社会的“原型”。
B.基于“家庭”共同体主义的理解,儒家的伦理思维从具体的个人出发。而现代个人主义昭示的个人是抽象的、原子化的。
C.儒家伦理思维下的具体的个人,具有自然的生命历程和血缘关系,会在家庭和社会共同体中扮演者一系列的角色。
D.传统孝道与乡土社会生活方式包含独特的关于共同体与个人的理解,昭示了一种“交换价值”主宰的全面的价值观体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老龄社会从中国传统孝道伦理及乡土社会生活方式中能够获得多方面的启示,例如尝试找到现代养老问题的化解之道。
B.现代的老龄化问题与家庭及社区共同体的衰落有关。其化解之道也就在于在观念、制度与伦理等多个层面做出相应的变革。
C.现代社会流行的个人主义伦理观念,强调个人是构成世界的原子,彼此平等,拥有几乎绝对的自由。这具有积极的影响。
D.通过复兴儒家“理想主义”意义上的孝道和乡土社会生活方式来改造现代社会,是应对现代老龄化社会困境问题的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人主义伦理在社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产生了影响,孝道伦理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反思个人主义伦理的参照系。
B.现代家庭人际关系的“扁平性”“平等”破坏了正常的代际伦理秩序,这意味着个人作为共同体成员“自我意识”的觉醒。
C.现代社会高度契约化,个人契约对整个生活世界的成功统治,使得现代社会分崩离析、人情冷漠、人性扭曲、人的价值贬值。
D.乡射礼、乡校、乡饮酒礼、家礼等经过创造性的转换而在现代社会“复活”,这是对传统孝道礼仪和乡土习俗的传承与创新。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心头一杯冷咖啡

陈思

①鼓浪屿是厦门人心头的一颗朱砂痣,窗前的一抹明月光,是他们永远怀不完的旧。

②因为鼓浪屿是绝无仅有的音乐之岛,它与它的音乐,使厦门从滚滚红尘中跃升仙境。

③鼓浪屿被称为“音乐之岛”,一方面是因为小岛诞生了无数音乐大师,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培育天才的音乐土壤之深厚:面积不足1.87平方公里的地域,竟聚集了500余家钢琴,钢琴密度居全国之最。

④500架钢琴,不是500架神龛。比起鼓浪屿人对待电器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乐器们却像不时走访的穷朋友,彼此知根知底,礼数就马马虎虎了。这音乐,是如此日常化。它是贴着生命攀援起伏的藤蔓,它是闽南人见惯不惊的稀粥咸鸭蛋。

⑤50年代,祖父不惜血本专辟40元购“曼陀铃”一把,寄回家供年轻的父亲消遣。父亲闲暇时,与弹奏手风琴的大伯父、拉小提琴的二伯父与同样拉提琴的邻居叔叔组成四重奏。父亲后来又短暂沉迷口琴与小提琴若干年,不想以此糊口,亦不求技艺精进,那把口琴与提琴最后也不知所踪。

⑥到了我这一代,好乐之风不减,对音乐却无任何形式上的敬畏。小提琴的琴弓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双刃剑。每次授琴,只要老师迟到,琴弓就是男孩子们互相砍杀时手握的十八般兵器;每次老师告状,父亲抓起琴弓一顿臭揍,它又瞬间变成家法。在这些音乐之外的奋力挥动中,马尾做的弓毛一根根地掉落下来,岁月飞逝。

⑦在别的地方,音乐是被供奉起来的;而在这里,音乐是贴肉长的,音乐从未作为急功近利的谋生手段。几代人的音乐教育,都是无心插柳式的。听天由命,有的最终长成参天巨木,大多数人永远是路边随手捋的一把青草。

⑧教会曾经承担了音乐在岛上的撒播任务。非要引经据典的话,《黄河》钢琴曲改编者殷承宗,出生于基督教家庭,替父亲的大太太刷皮鞋、整理房间,赚到了两美元。一美元买了琴谱,另一美元则用来跟外国牧师太太学习识谱。许斐平音乐天赋的展露,源于教堂司琴手的母亲张秀峦某次因故缺席。当时才5岁的他手脚并用爬上琴凳,竟无需翻看琴谱,将所有圣诗无误演奏至终场。歌唱家兼医生的林俊卿,祖父林温人是厦门竹树脚礼拜堂的创办人,母亲廖翠绸是虔诚的基督徒,他本人5岁就能演唱整部《闽南圣诗》,担任儿童唱诗班的领唱。即使是我读过基督教小学的祖母,在接近九十高龄依然可以眯着白内障的眼睛,翻看歌谱。不用专业、系统的音乐教育,基督教家庭、教堂、礼拜与圣诗,就是上一代岛民的音乐必修课。

⑨我们这一代人的音乐教育,离不开鼓浪屿的那所音乐学校。

⑩旧址是荒凉的鸡山路上一座旧教堂。全部由笨重粗砺的花岗岩砌成,墙壁斑驳厚达一米,门窗颇有大和风范,采光极差,蛛网遍布的厕所修在主楼之外。校门两边是基督教会的基地,时常野猫出没。

⑪当时条件看似简陋,其实遭际却颇离奇。我们的“音乐欣赏”课是在殷承宗、殷承典兄弟的祖宅(准确的说是客厅地板)进行的。当时厦门音乐学校校长是殷承典先生。他是著名音乐家殷承宗的二哥,也是这一音乐脉络在岛上的留守男士。鸡山路上,有他的殷家祖屋,全部闽南花岗岩石砌成,冬暖夏凉,卓妍异色,有幽森的门户、阁楼与狭窄望不到尽头的木梯。尤记当初,校长打开音响,塞进录像带或唱片,给一众孩子讲解《动物狂欢节》、《天鹅湖》,《胡桃夹子》等名曲名刷。他激情澎湃,我们都坐在地上,或玩,或打瞌睡。

⑫这是封存了提琴的我对童年的追忆,还是对曾经生我养我的海岛的最后一点致敬?

⑬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这座岛屿被迅速卷入了厦门的整体发展战略。历任政府,总有一些莫名的政策,以鼓浪屿作为招徕资本的金字招牌。今天的鼓浪屿每天接待越来越多的陌生游人,再也没有以往的风情,对于本土居民来说,老房子年久失修,加上医院搬迁,人口老化,学校因为收不到足够的学生而一间间撤销。小岛越发不适合居住,同学、师长纷纷搬走。喧嚣,压倒了琴声。终于有一天,厦门人开始纷纷抱怨:“鼓浪屿不再像当年的鼓浪屿了。”

⑭音乐正在从岛上全面退潮。以此为代表的鼓浪屿黄金时代的衰败,已然无法挽回。无论厦门人承认与否,现在的鼓浪屿只是我们心头的一杯冷咖啡,韵味不再。

⑮即便你在回忆里,把它热了又热。

【小题1】从修辞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④段作赏析。
【小题2】第⑬段“喧嚣,压倒了琴声”一句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3】分析结尾句的表达作用。
【小题4】文章开头称鼓浪屿是“心头的一颗朱砂痣,窗前的一抹明月光”,结尾称鼓浪屿是“心头的一杯冷咖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小题5】找出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    )
A.父亲把琴弓作为家法狠揍孩子,主要是为了表现家长对孩子学习音乐要求之严。
B.第⑧段以接近九十高龄患白内障的祖母还能翻看乐谱,突出岛人对音乐的普及和热爱。
C.文章对作为音乐学校的旧教堂建筑描写,用意是突出环境荒凉,教育条件简陋。
D.第(11)段写学校校长、殷家祖屋、名贵音响等,都体现当时的音乐教育非同寻常。
E.文章先写岛人音乐情感,次写几代人音乐教育,最后写鼓浪屿变革,脉络井然。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幸福

①近日,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冯象先生做客华东政法大学,开讲“AI伦理和法学的危机”。讲座从前段时间热极一时的AlphaGo与李世石九段的对弈说起。抛开对弈的棋局不论,仅从人工智能(AI)的角度来看,此次对决就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AlphaGo的设计是从完全信息博弈的游戏里战胜了人类顶尖棋手。所谓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参与双方都完全了解规则,并且具备学习规则的能力。这便引发了冯象的兴趣:假如机器在一切规则清晰、任务明确的工作上都能取代人类的话,那人类社会将如何应对?
②AlphaGo的人工智能运用范围只是围棋。但是,从它展现出的人工智能的潜力来看,如果类似水平的人工智能可以在通用智能上获得发展,在自然语言上有更为广泛地运用,那么人工智能或许就不再是被人类所利用的对象,而可能与人类平等共处了。
③当人工智能扩展到其他领域,当它们与人类在操作方面不相上下,甚至超过我们的时候,人类的生存状况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冯象从他熟悉的法律领域说起。他推测人工智能将会在法律领域获得广泛运用,这是同人工智能的算法与法律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法律事务要求规则统一,绝大部分案件信息透明,可以运用明晰的规则做出断案。今天大量的司法从业者只要遵从法律条例,就能够正确完成工作,而人工智能在不久的将来会游刃有余地处理此类案件。人类只剩下   
④如此一来,人工智能便从自然科学领域冲击了现有的法学人员结构,甚至会影响到大学的法律专业。更重要的是,未来的法律争论都需要借助人工智能理清思路,就像我们今天的行政管理不能离开电脑一样。法学必须要变革的危机时刻即将到来。人类究竟是选择与机器合作,还是选择让机器彻底地自动化,以至于人类完全不用操心这件事情?
⑤这种担心是不是过早了呢,或者想象力过于丰富了?其实不然,写作《资本论》时期的马克思曾经写过有关机器问题的笔记,他在19世纪就从经济学与哲学的视角分析了机器能够解放劳动力的可能性。在他的基本判断中,进入生产领域的机器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将劳动力从工作中解放出来,生产资料的生产不再由人来完成,而是由机器来完成。于是,人类将在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同时,获得巨大的闲暇时间。
⑥在不久的未来,当人机相处就像现在人与人之间相处这样平常的时候,人与机器之间的交往规则,也一定同人与人之间一样,需要伦理与法律的规范。人类交往的伦理意义是,每一个人背后都有一套文明传统的支撑,语言、习俗、禁忌等等都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往提供了伦理依据。
⑦一旦具有全面克服自然语言的机器人广泛运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并在社会生活中与人类广泛协作,那么人机关系就将从目前的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进发为日常交往行为。人机交往将和人际交往一样,成为人类社会的常态。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今天人类提前设想人和机器的伦理与法律关系并非多虑,要知道时至今日,哲学、伦理学与社会理论仍在研究社会内部宽泛的合理性,研究规范行为、表达行为等等人类实践如何真正在共识中建立交往实践,避免误解与冲突。
⑧冯象提到,人类可以继续讨论究竟以何种方式制定人机相处的原则,首要考虑人的价值,以及支撑着人类价值的现代文明制度。就现有情况来看,人类社会面临着几项无可争议的前提事实:(1)人工智能逐步取代劳动力之后,大量劳动力将失去工作机会,转向依靠由人工智能创造出的社会福利才能生活;(2)建立公平公正的福利社会已成为人人向往的共识,发达国家必须无限提高福利水平;然而,就今天发生在欧洲的难民危机来看,人类社会现有的私有制及其理念尚无法兼容人类自身的问题,前往欧洲的难民在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欧洲社会一方面出于人道主义理念不得不接收难民,另一方面也为难民在现有社会秩序与经济结构中的安置大伤脑筋。最终,人类的现代文明制度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尊重人的价值、服务于人的价值,不仅是当前的难题,也将是来来的难题。
⑨冯象认为,人的问题就是有关幸福的问题。他引用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最后部分有关第七天的讨论作结,“第七日,创世结束,上帝歇工。他为第七日赐福,定为圣日。因为在这一天上帝完成了创世,休息了。”“那时候我们会充满和洋溢着福泽与神圣,我们将会休息。”冯象说,第七日一定要属于人类,这意味着人类未来的命运一定是要属人的。人与机器的和谐共处,无论具体上如何实现,最终人们一定要在与人工智能共存的未来,获得属于人性的幸福。
【小题1】第⑨段中“第七日”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的时候。
【小题2】根据上下文在第③段的横线处补上恰当的内容。
人类只剩下_________
【小题3】对第⑧、⑨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类还不能完全尊重人的价值,这是文明社会面临的难题。
B.人机相处的原则首先要考虑人的价值以及现代文明制度。
C.欧洲难民危机是人类现有的社会秩序与人类价值观的矛盾。
D.不管人机以何种方式相处,人类最终会获得人性的幸福。
【小题4】概括文中马克思和冯象分别从怎样的视角认知“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
【小题5】冯象先生开讲“AI伦理和法学的危机”,最终却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幸福”。你认为这个讲座是否离题,请根据讲座的思路来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