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心头一杯冷咖啡

陈思

①鼓浪屿是厦门人心头的一颗朱砂痣,窗前的一抹明月光,是他们永远怀不完的旧。

②因为鼓浪屿是绝无仅有的音乐之岛,它与它的音乐,使厦门从滚滚红尘中跃升仙境。

③鼓浪屿被称为“音乐之岛”,一方面是因为小岛诞生了无数音乐大师,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培育天才的音乐土壤之深厚:面积不足1.87平方公里的地域,竟聚集了500余家钢琴,钢琴密度居全国之最。

④500架钢琴,不是500架神龛。比起鼓浪屿人对待电器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乐器们却像不时走访的穷朋友,彼此知根知底,礼数就马马虎虎了。这音乐,是如此日常化。它是贴着生命攀援起伏的藤蔓,它是闽南人见惯不惊的稀粥咸鸭蛋。

⑤50年代,祖父不惜血本专辟40元购“曼陀铃”一把,寄回家供年轻的父亲消遣。父亲闲暇时,与弹奏手风琴的大伯父、拉小提琴的二伯父与同样拉提琴的邻居叔叔组成四重奏。父亲后来又短暂沉迷口琴与小提琴若干年,不想以此糊口,亦不求技艺精进,那把口琴与提琴最后也不知所踪。

⑥到了我这一代,好乐之风不减,对音乐却无任何形式上的敬畏。小提琴的琴弓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双刃剑。每次授琴,只要老师迟到,琴弓就是男孩子们互相砍杀时手握的十八般兵器;每次老师告状,父亲抓起琴弓一顿臭揍,它又瞬间变成家法。在这些音乐之外的奋力挥动中,马尾做的弓毛一根根地掉落下来,岁月飞逝。

⑦在别的地方,音乐是被供奉起来的;而在这里,音乐是贴肉长的,音乐从未作为急功近利的谋生手段。几代人的音乐教育,都是无心插柳式的。听天由命,有的最终长成参天巨木,大多数人永远是路边随手捋的一把青草。

⑧教会曾经承担了音乐在岛上的撒播任务。非要引经据典的话,《黄河》钢琴曲改编者殷承宗,出生于基督教家庭,替父亲的大太太刷皮鞋、整理房间,赚到了两美元。一美元买了琴谱,另一美元则用来跟外国牧师太太学习识谱。许斐平音乐天赋的展露,源于教堂司琴手的母亲张秀峦某次因故缺席。当时才5岁的他手脚并用爬上琴凳,竟无需翻看琴谱,将所有圣诗无误演奏至终场。歌唱家兼医生的林俊卿,祖父林温人是厦门竹树脚礼拜堂的创办人,母亲廖翠绸是虔诚的基督徒,他本人5岁就能演唱整部《闽南圣诗》,担任儿童唱诗班的领唱。即使是我读过基督教小学的祖母,在接近九十高龄依然可以眯着白内障的眼睛,翻看歌谱。不用专业、系统的音乐教育,基督教家庭、教堂、礼拜与圣诗,就是上一代岛民的音乐必修课。

⑨我们这一代人的音乐教育,离不开鼓浪屿的那所音乐学校。

⑩旧址是荒凉的鸡山路上一座旧教堂。全部由笨重粗砺的花岗岩砌成,墙壁斑驳厚达一米,门窗颇有大和风范,采光极差,蛛网遍布的厕所修在主楼之外。校门两边是基督教会的基地,时常野猫出没。

⑪当时条件看似简陋,其实遭际却颇离奇。我们的“音乐欣赏”课是在殷承宗、殷承典兄弟的祖宅(准确的说是客厅地板)进行的。当时厦门音乐学校校长是殷承典先生。他是著名音乐家殷承宗的二哥,也是这一音乐脉络在岛上的留守男士。鸡山路上,有他的殷家祖屋,全部闽南花岗岩石砌成,冬暖夏凉,卓妍异色,有幽森的门户、阁楼与狭窄望不到尽头的木梯。尤记当初,校长打开音响,塞进录像带或唱片,给一众孩子讲解《动物狂欢节》、《天鹅湖》,《胡桃夹子》等名曲名刷。他激情澎湃,我们都坐在地上,或玩,或打瞌睡。

⑫这是封存了提琴的我对童年的追忆,还是对曾经生我养我的海岛的最后一点致敬?

⑬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这座岛屿被迅速卷入了厦门的整体发展战略。历任政府,总有一些莫名的政策,以鼓浪屿作为招徕资本的金字招牌。今天的鼓浪屿每天接待越来越多的陌生游人,再也没有以往的风情,对于本土居民来说,老房子年久失修,加上医院搬迁,人口老化,学校因为收不到足够的学生而一间间撤销。小岛越发不适合居住,同学、师长纷纷搬走。喧嚣,压倒了琴声。终于有一天,厦门人开始纷纷抱怨:“鼓浪屿不再像当年的鼓浪屿了。”

⑭音乐正在从岛上全面退潮。以此为代表的鼓浪屿黄金时代的衰败,已然无法挽回。无论厦门人承认与否,现在的鼓浪屿只是我们心头的一杯冷咖啡,韵味不再。

⑮即便你在回忆里,把它热了又热。

【小题1】从修辞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④段作赏析。
【小题2】第⑬段“喧嚣,压倒了琴声”一句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3】分析结尾句的表达作用。
【小题4】文章开头称鼓浪屿是“心头的一颗朱砂痣,窗前的一抹明月光”,结尾称鼓浪屿是“心头的一杯冷咖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小题5】找出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    )
A.父亲把琴弓作为家法狠揍孩子,主要是为了表现家长对孩子学习音乐要求之严。
B.第⑧段以接近九十高龄患白内障的祖母还能翻看乐谱,突出岛人对音乐的普及和热爱。
C.文章对作为音乐学校的旧教堂建筑描写,用意是突出环境荒凉,教育条件简陋。
D.第(11)段写学校校长、殷家祖屋、名贵音响等,都体现当时的音乐教育非同寻常。
E.文章先写岛人音乐情感,次写几代人音乐教育,最后写鼓浪屿变革,脉络井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7 12:44: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茅以升:桥梁·栋梁·脊梁
宁滨
茅以升建桥的志向起于儿时的一次塌桥经历。青年时期,他的桥梁梦又有了升华,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以詹天佑为楷模,出洋留学深造,掌握尖端技术,立志为国建造新型大桥。”应该说,对于桥的追寻贯穿了茅以升的一生。在他生命的各个阶段,都能看到他在不断寻找架桥的起点和支点。
为了实现自己的桥梁梦,大学期间,茅以升学习极为勤奋,仅整理的笔记就多达200本,近千万字。正是这种超越常人的勤奋,使得他成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成绩历史最高纪录的保持者。茅以升被保送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他用超凡实力打破了教授的质疑,仅用一年时间就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硕士学位。为了尽快掌握造桥的实际本领,他白天在桥梁公司实习,晚上去夜校攻读博士学位,星期天则去图书馆埋头苦读。最终,依靠超乎常人的毅力和争分夺秒的勤奋,茅以升成为卡内基理工学院第一个工科博士。
茅以升生前曾说:人生一征途尔……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这正是他一生奋斗不息的真实写照。
20世纪初,茅以升经历过中国革命热潮的洗礼,对于“***后,“科普”“科协”成为他一生的事业和日常工作。
“科学绝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只有让广大群众懂得科学,才能提高整个国家的科学水平。”茅以升亲自动笔,写下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如《五桥颂》《中国的古桥和新桥》《中国的石拱桥》等。他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填补了中国桥梁史的空白;他主持撰写的《从赵州桥到南京长江大桥》一书被翻译成英、法、德等多种文字版本。
茅以升一生为祖国江河架桥,也致力于为科技与人民架桥。晚年的他依然致力于为祖国统一“搭桥”,他提出可以通过联系中国科协,把国外先进的学术、科技成果引进祖国,为侨居海外的科技界的华人报效祖国努力架起一座通畅之桥。
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先生在北京逝世。茅以升先生是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典范,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相关链接】
1933年至1937年,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茅以升攻克无数技术难题,建成了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并主持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并经历了建桥、炸桥和复桥的过程,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集中体现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彰显了中华民族刚强不屈的民族之魂。
(《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茅以升的造桥梦起于儿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梦想不断得到升华,为国建桥成为青年茅以升勤学奋斗的动力。
B.面对国外著名大学和几家公司的争相邀请,茅以升不为所动,选择回到祖国,并从此投身祖国的桥梁事业,奉献一生。
C.钱塘江大桥工地是培养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从中成长出了一批新中国杰出桥梁工程师,钱塘江大桥也因此成为茅以升爱国报国的象征。
D.本文以“桥梁·栋梁·脊梁”为题,简练贴切,既概括了茅以升献身科技、报效祖国的伟大一生,又体现其堪为知识分子表率的高尚情操。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经历过中国革命热潮的洗礼,茅以升对“国家”二字有了更深的领悟。在国内求学期间,让茅以升引以为耻的是国内仅有的几座大桥都是外国人修的。
B.“习而学”的教育理念是茅以升在工程教育领域的重大贡献,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先理论后实践,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C.为了普及科学,茅以升写了大量的科普作品,他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填补了桥梁史的空白,他撰写的《从赵州桥到南京长江大桥》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版本。
D.茅以升一生热爱架桥,为祖国的江河架桥,为科技与人民架桥,晚年的他还致力于为侨居海外的科技界的华人报效祖国架起一座通畅之桥。
E. 茅以升志存高远、自强不息,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不愧是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典范。
【小题3】周培源在《桥梁专家茅以升》一书中指出:“茅以升对我国科技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茅以升对我国科技事业的贡献。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①所谓书法结构的美,就是字形的结构如何能反映出现实中各种事物形体结构美的问题。汉字虽然早已不是原始的象形文字了,但由“象形”发展而来的汉字形体,却仍具有造型的意义,形象的艺术。字的结构之美离不开五个方面,即平正、匀称、参差、连贯、飞动。
②一要平正。它是书法形式美的一个基本要素。它能给人以磁定感、舒适感和完整感。书法与人的一般审美心理相一致,人通过社会实践,逐步形成这样的审美观念:整齐为美,芜杂为丑;秩序为美,混乱为丑。所以自古以来的书法家们都十分强调字的平正,西晋书法家卫恒在《四体书势》中指出写隶书要“修短相副,异体同势,奋笔轻举,离而不绝”。
③二要匀称。就是字的笔画之间、各部分之间所形成的合适感、整齐感。一般地说,字的匀称只需注意实线的疏密长短适当便能达到,但书法家还常从无实线的白处着眼来使黑白得宜,虚实相成,这叫“计白当黑”。
④三要参差。事物还以参差错落为美。在书法方面,即使是法度较严的隶书、楷书,也强调结字、布白要有参差错落之美,书法的平正、匀称与参差错落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并非如此,平正、匀称是常,是法,讲的主要是结字的基本要求;参差错落是变,是势,讲的主要是各部分的灵活奇巧之美。写字不能光讲常和法,那样得不到生动活泼的书法形象;写字还要讲奇变,那样才能得到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品。
⑤四要连贯。指一字的笔画之间,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照应、映带,甚至要衔接在一起。连贯能使字的各部分更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唐太宗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对连贯所造成的书法魅力作了这样的表述:“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这里的“若”字,就是说线条不是真断,绝对的断,而只是“若断”。王羲之善于运用创作和欣赏中的一个审美原理:艺术品在“似有若无”之间能表现出最大的美。
⑥五要飞动。这是书法具有活泼形象的最重要方法。不但能创造出静态的美,还能生成动态的美,似乎还看到生机勃勃的有生命之物,听到旋律美妙的乐声,生成种种联想和想象。艺术动态美,往往要胜过静态美。
⑦在中国书法里没有孤立的线条和结构,一切都是有机的结合,一切也都是互为因果而存在着。在研究线条美时也不应忽略精神、情感的价值所在。它们是互相区别而又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一个字的造型,都离不开这两个基本要素,而且这两个要素又不是孤立地存在的。
(摘编自王娜《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今天我们所写的汉字是由“象形”发展而来的,所以汉字形体仍具有形象的艺术。
B.书法中字形结构包括平正、匀称等五方面,它们反映着现实中各种事物的形体结构特点。
C.书法创作者只要能将实线的疏密长短把握恰当,就能使其书法作品形成整齐感,达到匀称美。
D.所有字体的书法都要讲究参差之美,特别是隶书和楷书,更要求结字、布白体现出参差错落。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证,使行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证更加严密。
B.文章开篇就点明全文的论述对象——书法的结构美,统领了下文论述的主要内容。
C.文中引用西晋书法家卫恒在《四体书势》中的话,论证了“平正”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性。
D.主体部分采用由次要到主要层层递进的方式对汉字的“结构美”展开论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要创作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书法作品,需处理好平正、匀称与参差错落之间的关系。
B.王羲之将“似有若无”的连贯运用得极为成功,这从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的相关评价里可以看出。
C.飞动能使书法变得活泼形象,突破书法的静态美,从而达到一种充满艺术生命的动态美。
D.所有的书法都需要线条美,而优秀的书法作品里面还蕴含着书法创作者的精神和情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后,中华美学融入许多西方美学因素,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如果深入历史作细致考察和分析,会发现在西方现代美学确立过程中,中华传统美学产生过重要影响,因此20世纪初中国美学家在接受西方美学时并没有遇到太大困难。众多西方美学术语和思想顺利融入现代汉语言和中华文化之中,并且能够与中华传统美学进行对接,而中华现代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吸收也没有造成其与中华传统美学的断裂。

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美学的丰富性和开放性。在一些流行工具书中,我们很难见到“中华美学”词条。例如,斯坦福哲学百科和维基百科中都有“日本美学”词条,但没有“中华美学”词条,“日本美学”用物哀、侘寂、幽玄、雅、跌宕等概念就将它的特征描绘出来,但我们很难找到一组概念来概括中华美学。这跟中华传统美学研究不够深入、不够国际化有关,也与中华美学丰富性和开放性有关。不过,这不是中华美学的缺点,是它博大精深的体现。从艺术风格或审美范畴上来看,中华美学和艺术的呈现已经十分丰富了。《二十四诗品》《二十四画品》等著作中列举的审美风格或审美特性都多达24种。

中华美学拥有如此丰富的审美范畴,原因在于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长的文明。尽管人类历史上也有其他古老文明,但遗憾的是它们都有过中断,没能很好地延续下来。中华美学中丰富的审美范畴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累起来的。同时,地域差异也导致了审美范畴多样性。不同地域的人们因为气候、地貌、生活方式等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审美偏好。而且,中华文明在轴心时代形成的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若干思想相互竞争、相互补充。儒家、道家以及在佛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禅宗,对中华美学影响深远。

尽管不同美学史家对欧洲现代美学有不同界定,但核心概念不外乎无利害性、想象、趣味、崇高、内在感官、美的艺术等。表面上看,这些概念都源于欧洲,但它们实际上是18世纪欧洲多元文化交互影响的产物,它们大多可以在中华传统美学中找到渊源。

不过,我们更看重的美学现代特征,不在于它是由一系列特定范畴组成的,而在于它的开放性和丰富性。任何特定范畴,不管它们多么有弹性,都有可能因为经典化而凝固为一成不变的规则,从而失去它的现代特征。在风格矩阵中,对任何风格的界定都建立在与其他风格的关系的基础上,风格数量越多,对任何一种风格的界定越难。要在中华美学风格矩阵中做鉴定,就需要高度发达的识别力和感受力。

(摘编自彭锋《中华美学是丰富又开放的美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历史角度分析,中华美学与西方美学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关系密切。
B.“日本美学”很容易用物哀、侘寂、幽玄、雅、跌宕等概念来进行描绘概括。
C.相对于世界上其他文明来说,中华文明延续的时间最长,其历史没有中断过。
D.对于欧洲现代美学,不同的美学家有不同的界定,就形成了不同的核心概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中华美学和西方美学的关系为基础,论证了中华美学丰富又开放的特点。
B.文章从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地域差异、思想形成等论证中华美学审美范畴的丰富性。
C.对风格矩阵的解说是为了论证美学的现代特征会因凝固为一成不变的规则而失去。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如举了“日本美学”词条和《二十四诗品》的例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中华美学具有丰富性和开放性,所以我们对中华美学难以用一组概念来概括。
B.地域、气候、地貌、生活方式等虽有所不同,但造就的中华美学的审美风格相同。
C.对欧洲现代美学界定的核心概念虽源于欧洲,其渊源却都可从中华传统美学中找到。
D.我们更看重的美学现代特征,主要是在于它的开放性和丰富性而不在于它的组成范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光斗:与水“相恋”的世纪人生

袁鼎

他似乎是为水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为水而梦,为水而忧,为水迸发,为水坚守……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张光斗。

张光斗1912年5月1日出生在江苏常熟一户贫穷人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最快乐的事就是跟着哥哥们在家门前的小河里戏水了。”张老笑着说。张老8岁开始上学,小学毕业后,家里人省吃俭用,把他送到上海南洋大学附属初中部继续学***的***同志致信张光斗,信中深情地写道:“从一九三七年归国至今,七十年来,先生一直胸怀祖国,热爱人民,情系山河,为我国的江河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栉风沐雨,殚精竭虑,建立了卓越功绩。先生钟爱教育事业,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默默耕耘,传道授业,诲人不倦,为祖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先生的品德风范山高水长,令人景仰!”

流水绵绵无绝期。水,牵系了张光斗一生的情感,说起水,他总是充满深情。张光斗一生为水痴恋,为水献身,因为他一生都深深地痴恋着千山万水之间的祖国和人民……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回国后的张光斗在四川建成了一批小型水电站,1958年他又负责设计了我国华北地区库容量最大的密云水库。
B.张光斗负责设计了黄河人民胜利渠渠首闸的布置和结构,实现了祖祖辈辈中国人在黄河破堤取水的梦想。
C.张光斗+在国内各水利单位实习期间,看到祖国山河凋敝、民不聊生的景象,这坚定了他水利兴国的决心。
D.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张光斗设计的官厅、三门峡等数十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成为水利界的经典。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张光斗出身贫寒,他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党和***信任。
E.文章以时间顺序来写张光斗为中国水利事业做出的贡献,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突出张光斗高超的科技水平。
【小题3】文章侧重写了张光斗身上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