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答。
《冷浪漫》精选了“科学松鼠会”多位作者的作品,深入浅出地为读者讲述了与生命、生活密切相关,却 ①(很少被人知道)的科学知识。它以通俗化的语言,对那些“冷冰冰”的科学知识进行生动活泼的诠释,让深奥的理论一下子变得通俗易懂。这些文章,既给人以科学的教益,也获得美的享受②。
(1)请在①处根据“很少被人知道”这一意思,填写一个四字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处有语病,请改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06 10:01: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团圆饭
江岸
王宏生在大年三十凌晨回到了黄泥湾。那时候,东方天际还未露出鱼肚白,四周一片漆黑。他深一脚浅一脚地摸回来,引起村庄零乱的狗吠。老婆田玉花提前收到他发来的短信,悄悄地从热被窝里爬起来,给他开了门,没有惊动睡梦中的爹娘和一双儿女。
王宏生背着一个干瘪的背包,怀抱一个六七岁的女娃。女娃被紧紧地裹在他的黑呢大衣里,闭着眼睛,小嘴半开半合,犹自打着细微的鼾声。
田玉花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嘴巴夸张地咧成了一个水瓢。
王宏生轻轻地“嘘”了一声,顺手关了客厅的灯。
他们家的小楼是几年前盖的,总共两层半。一、二层住人,上面半层阁楼没有装修,搬进来之后,堆放了一些杂物。田玉花早把阁楼清理过了,铺的盖的都已准备停当。两口子蹑手蹑脚地钻进了阁楼。
天蒙蒙亮的时候,田玉花慢慢从阁楼里拱出来,轻轻关上阁楼的门。她溜到一楼,发现爹已经起来,在客厅里摆弄鞭炮。田玉花这才听到了村庄各处连绵不断的鞭炮声,刚才居然一直没注意。大年三十早晨放一挂鞭炮,是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习俗。
山里人在中午吃全家团圆的年饭。吃罢早饭以后,家家户户就开始忙年饭。王家人忙年饭,却一直不得消停,老有人上门打扰。田玉花和爹娘只好停下手中的活计,应酬一番。
“宏生哥回来了吗?”
“宏生兄弟在家吗?”
“俺找俺宏生叔……”
前来打听王宏生的,全都是村里的青壮年男人。他们在家里喝杯茶,抽支烟,又纷纷落寞地走了。
这些人都是王宏生近年带到城里打工的老邻旧居。他到城里工地打工,学会了粉刷的手艺,后来就带出一个工程队,承包楼房内粉和外粉的活计。进了腊月,活儿干完了,王宏生让他们先回一步,拍着胸脯儿承诺,过年前兑现工钱。这几天,他们天天都过来看一看,问一问。马上要过年了,可宏生怎么还没影儿呢?
每送走一位来客,田玉花总是快速躲进厨房。也不知是被油烟熏着了还是被寒风呛着了,她的眼角总往外涌泪花。她不忍看爹娘脸上焦虑的神色,不忍听两个孩子扒在门框上翘望爸爸时发出的叹息声,总是赶紧揉揉眼睛,去锅灶上忙碌。
中午十一点左右,村庄里又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放过鞭炮之后,家家户户就要开年饭了。
“哈哈哈,钱到账了,终于到账了!”王宏生旋风般从阁楼上冲下来。在他的身后,随即响起脆生生的哭喊声:“我要爸爸!我要妈妈!我要回家!……”王宏生的笑声和孩子的哭喊声回荡在隆隆的鞭炮声中。
爹娘显然吓傻了,两个孩子却狂喜地冲他跑过来。
王宏生顾不得和爹娘解释,更顾不得和儿女亲热,一个接一个地打电话:
“双喜,赶紧过来!”
“栓柱,到我家来一趟!”
“冬生,我在家等你……”
大家纷纷赶到,将王家的客厅挤得水泄不通。王宏生拿出一张银行卡,喜滋滋地说:“我刚刚收到银行提示短信,咱们的工钱到账了!你们一起去镇上银行,把各自的工钱转走!”
一个年轻人双手接过银行卡,欢天喜地地说:“走啊,到镇上转钱去啊。”一群人跟着他,走出了王家大院。年轻人扭回头说:“宏生哥,中午和大伯少喝点酒,晚上到我家,咱哥儿几个一起喝。”
大家都走了,王家大院一下子安静下来。
爹放鞭炮的时候,娘从阁楼上抱下来一个啼哭的女娃。
“这个女娃是谁?”爹狐疑地问。
“她是我们老板的女儿,叫甜甜。”王宏生说着,从娘怀里接过女娃,哄着女娃说,“甜甜乖,甜甜不哭,甜甜是叔叔家的小客人,咱们一起过年好不好?叔叔马上给你爸爸打电话,咱们吃完年饭,爸爸妈妈就会来接甜甜了。”
王宏生打通电话,让甜甜和爸爸妈妈说了几句话,甜甜才不哭了。
田玉花麻利得像一阵风,把早就准备好的年饭端上了饭桌。
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开始吃一年一度团圆的年饭。王宏生刚端起酒杯,忽然听到呜哇呜哇的警笛声在村口响起,他的手不由自主地抖了一下,酒洒到了桌子上。
(选自《短篇小说》2016年第10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王宏生在大年三十凌晨“深一脚浅一脚地摸回来”,并且悄悄地进门,“没有惊动睡梦中的爹娘和一双儿女”,可见他对家人的牵挂和体谅。
B.年关回家的王宏生怀里抱着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媳妇田玉花虽然对此感到惊讶,但她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并不过多追问。
C.吃团圆饭时听到警笛声响起,王宏生的手“不由自主地抖了一下”,这一细节说明王宏生早就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他知法犯法。
D.文章题目虽为“团圆饭”,但王宏生一家并没有吃上团圆饭,其实作者已经在前文为这样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揭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联系上下文做简要分析。
【小题3】读完本文的故事,你从中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思维导图,英文是The Mind Map,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使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我们知道发散性思维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你的记忆,就如同大脑中的神经元一样互相连接,也就是你的个人数据库。

材料二:

思维导图利用图像、分支和关键词等元素,充分调动全脑来记录和表达思想,它有四大原理,分别是图像原理、发散原理、收敛原理和主动原理,它有四大要素,分别是图像、颜色、线条和关键词。

思维导图的结构也很简单,主要结构是中心图、主干和分支,除了中心图、主干和分支之外,还有关键词和小图像。

 

中心图占据了思维导图的中心,是将思维导图的主题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图像+文字”的形式表示出来;主干也叫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它与思维导图的中心图相连,是信息组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一级分支下面又有二级分支,是每一个大方面下的几个小方面。逻辑层次非常清晰。主干和分支以线条的形式表现,关键词写在线条上,简洁明了。

关键词和分支旁边可以画一些小图像,加以颜色等,就可以更好地刺激大脑,印象更加深刻。

材料三:

从系统思维的要求来看。思维导图并不是一个很理想的工具。主要原因是:思维导图表面上看是一张放射性的大网,但如果把枝叶都垂下来,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是一个树形结构。而现实中的系统绝不会都只是树形结构这么简单,系统的结构是非常多样的,并且有的复杂系统很可能是多种基本结构的组合,会非常复杂。所以,如果凡事都用思维导图,那么我们其实是曲解和简化了原本的系统。

不少人把思维导图既当作自己思考某个问题的起点,又当成了终点。当把一张思维导图画完时,就以为已经大功告成、万事大吉。思维导图的流行使很多人误以为系统分析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可控的过程,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给剖析清楚。它使人们忽视了系统的复杂性,低估了系统思维的艰巨程度,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

所以对待思维导图正确的做法是:适度地使用它,把它作为思维工具之一,而不是全部。以问题的本质、本原为起点和终点进行思考,思维可视化的形式应依不同问题的性质而自由变化和创造,不必拘泥于思维导图的结构和风格。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有效而又极具实用性的图形思维工具,它可以将人们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形象化展示。
B.人类的发散性思考方式决定,进入大脑的每一种资料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向外发散出无数的关节点。
C.材料二的“思维导图图例”具备了图像、线条和关键词三大思维导图要素,但是颜色这一要素展示得不够充分。
D.材料三认为“思维导图不是一种理想的思维工具”的主要原因是,思维导图比较简单,是浅尝辄止的思维成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能有效提升人的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实现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的平衡发展。
B.思维导图的主干部分是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图像+文字”的形式表示出来的,主要呈现信息组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
C.思维导图实际上还是一种树形结构,而现实思维系统却复杂多样,可能是多种基本结构的组合,树形结构只是其中之一。
D.思维导图并不能表现思维的全貌,但作为一种工具,它能将思维可视化,因而可以大大激发我们大脑的无限潜力。
【小题3】根据材料信息,按序号补齐下面三则材料中所述的思维导图的空缺内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3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在甲骨上一笔一画郑重地刻下字迹,它未被时光磨蚀,反在世界记忆中安放。2017年10月30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人类文明中共同的记忆。
虽然“上下五千年”对我们来说是常识,但在百年前世界并未对中国投以同样的敬意,因为缺乏文字史料,外国史学家在历数人类文明时,将中国当作了古文明中的小字辈,认为中国文明从周朝起算。而为《封神演义》提供不朽灵感的商朝,在外国人看来不过是神话传说一类,不足为信,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的购药,发现一味中药“龙骨”上有刻画的痕迹,似乎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文字。经过研究,他认为这种文字来自商朝。因这种文字记载于龟甲和兽骨之上,便命名为“甲骨文”,中华一时为之震动。通过对”龙骨”的追索,中国考古学家认定在河南安阳附近必定有殷商遗址留存。1928年,中国开始发掘殷墟,除甲骨之外,还出土了铜器、陶器、骨器。在历次的挖掘研究中,逐渐得出了殷墟是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的结论。从此以后,商朝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传说,而是不容置疑的真实历史。通过甲骨文世界对中华文明的承认向前是延伸了500多年。值得一提的是,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后仅一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王懿荣先服毒后投井以殉国。一百多年前,甲骨文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华文明,却没有使中华文明逃几乎被摧毁的厄运。一百多年后,现在的中华文明已经不是坚船利炮能摧毁的了。
文明的起源,承载于一片片甲骨之上。在甲骨文中,我们能看到祖先们的思维方式,从甲骨文上的记载能了解医学、祭祀、科技、生产生活、社会制度。这些事关文明起源、传统由来、文化特质的细节,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东西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哪些东西被摒弃,从而发现中华民族文明的品格,发现文明何以从中原腹地向四周扩散,发现为何在五千年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之巅。看起来有些笨拙的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开端,像一个小火苗,在历史中摇曳,同时又在薪火相传。无论字形如何变化,火种没有变,文字的根基没有变。因为,祖祖辈辈传递的不只是文字,更是文字上承载着的经验、智慧、历史和责任。
(摘编自《唯一被解密的世界最古老文字在中国》)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了文字史料以后,外国史学家开始承认中国在人类文明中的崇高地位,使世界认同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说法。
B.王懿荣看到一味中药“龙骨”上有刻画的痕迹,确定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文字,从此古老的商朝文明就得到了印证。
C.甲骨文的发现,使中华文明向前延伸了500年。这是中国考古学家经过辛勤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D.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使中国古老的历史得到了世界承认,甲骨文也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先写了甲骨文起源的时间之早,接着写甲骨文成功人选《世界记忆名录》,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B.文章第二段写甲骨文未被发现时中外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看法的差异,为下文写甲骨文被发现的过程和意义做了铺垫。
C.三四两段逐层深入,从甲骨文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传承的重要意义到总结中华文化的特点,最后点明全文中心。
D.文章论证方法多样:第2段举例论证,表现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屈辱和不屈的气节;第3段对比论证,表现被中华文明传承和摒弃的内容。
(3)下列不属于甲骨文产生的影响的一项是
A.一片片甲骨文承载着文明的起源,让我们看到了远古时期祖先们的思维方式,了解到了当时社会的诸多情况。
B.从甲骨文关于文明起源、传统由来、文化特质等细节中可以发现中华民族文明的品格,也能发现中华民族强大的原因。
C.从甲骨文到楷书、草书、行书,虽然汉字形体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文字上承载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没有变。
D.出现于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充满着连绵的生机,它让每个中国人跨越地域,彼此相连,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死之间

雷抒雁

①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没有了。

②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熟悉的面孔。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地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离开了。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照片,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难道,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

③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灰尘去封存。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

④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

⑤我永远不会忘记2001年9月6日下午5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住处。快到家时,我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

⑥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里面的房间,看见妈妈躺在地上呻吟着。我扑过去,一把抱住她,想让她坐起来,问她怎么了。她只是含糊不清地说着:“我费尽了力气,可是坐不起来。”我看着床上被撕扯过的被单,看着母亲身上揉皱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可是一切挣扎都没有用,母亲左边的身子已经瘫痪了,无法坐住。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曾经十分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变得如此脆弱!

⑦可是,无论如何,我明白了那个下午失态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扯着我的心。我的心如紊乱的钟摆,失去了平衡。我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也许,只要她的手抚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视一下我,我心中失控的大火就会熄灭。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离开了她生活了81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带走了,随着她走了。我猜想,一个人的理论生命也许很长,它就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失去亲人、失去情感分割,生命最终变得短暂了。那些关于生与死的说教,曾经让我厌恶过,现在却像必不可少的药物。

⑧医治心灵伤痛的唯一处方就是“忘记”。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谈何容易!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

⑨我想起了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有一位母亲,她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希望能救活她的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一粒芥菜籽给我。那位被痛苦折磨得愚钝了的女人马上去找,可是她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带回一粒芥菜籽。因为,世上根本没有没有失去过亲人的家庭。佛说,你要准备学习痛苦。

⑩痛苦,需要学习吗?是的。快乐,像鲜花,任你怎么可护,不经意间就调零了。痛苦,却如野草,随你怎么刈割,铲除,终会顽强地滋生。你得准备,学习迎接痛苦、医治痛苦、化解痛苦。让痛苦“钙化”,成为你坚强生命的一部分。

⑪不过,你得忍住泪水。

(摘自《名家散文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叙述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人称各尽其妙,形成了相互辉映之效。
B.本文以抒情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细腻地刻画了作者失去母亲后备受煎熬、悲伤无法排遣的内心世界。
C.妻子和儿子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并且劝慰“我”,可见他们对“母亲”的情感不深厚,无法切身感受为人子者的丧亲之痛。
D.本文在生存与死亡、疼痛与忘却、焦虑与平静的两极振荡之中,抒发了作者对亲情、死亡等命题深刻而又独特的探讨和领悟。
【小题2】请根据原文内容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小题3】文章题为“生死之间”,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面对亲人去世的深刻感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雪猴子

陈毓

小雪这天无雪,有霾。微信朋友圈里一片雾霾爆表声。

舞阳想起十年前接母亲从陕南老家到西安小住。汽车翻越秦岭,临近城市的时候,会有一条蓝灰分明的天际线,呈圆形笼罩在城市上空,让舞阳的母亲吃惊。她惊叹平原上的那片暗沉为锅盖,她说这城就像在锅盖下盖着。后来舞阳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想起头顶的天空,觉得自己是在锅盖底下。但这几年,再从秦岭山区进入城市的时候,被母亲形容为锅盖的那层灰和蓝没分界了。天气特别恶劣的时候,她向南开车穿越十几个隧道,才能把那片深不可测的灰色抛在身后。

今天就是这样的天气,雾霾天。高速路封了,航班不能正点起落,私家车限行一半,中小学校停课,但这些并没使眼前这场霾消散,朋友圈处处乌烟瘴气。

停课,小学三年级的喜洲简直要欢庆,他冲到眉头紧锁的舞阳跟前说,我想放炮。

但第二天喜洲就不欢乐了,“停课不停学”,比霾重的是桌上的作业,作业比平时多出几倍。他几乎一天都埋头在桌前,写作业,写作业。

第三天当然继续停课,周末嘛!喜洲呆呆的。舞阳心里不安,她顺着喜洲的目光看,看见黑沉沉的天空,对面脏脏的屋檐,灰蒙蒙的别人家的窗子一律紧闭,死寂寂的。舞阳有点难过,她小声对喜洲说,作业可以稍后做,先过来和妈妈一起做个游戏好不好?

喜洲忽然说,扑鸽没来。三天了,扑鸽都没来。

舞阳喜欢在阳台空调板上放米放莱叶放馒头粒,所以有对扑鸽几乎每天都来。现在不见扑鸽的踪影,是因为霾的缘故吗?

喜洲站在窗前,自言自语,下雪后扑鸽就能回来了。

是的,雪一下就好了。舞阳说。

舞阳想把喜洲从窗边喊过来,她说喜洲过来我给你讲个故事。

这一说舞阳惊了一下,她有多久没给喜洲讲过故事了?

喜洲欢喜地走过来,舞阳就讲雪猴子的故事。

说有个镇子,镇子后面的山上有汪温泉,温泉附近的林子里住着一群猴子。冬天寒冷的时候,猴子就去温泉里待着。猴子待在温泉中,个个脸通红,它们红着脸,热腾腾地彼此嬉闹,捉虱子。猴子舍不得离开温泉,于是它们就会越来越热越来越热。热又使猴子们口渴,于是猴王率领众猴上到后山。猴王倒挂树枝,其余猴子一个牵着一个,倒挂半空,逮住一朵一朵浮在半空含着雪气的云朵,一朵一朵吃。

这样,那些含雪的云就不能飘到山下的小镇,小镇不下雪,镇上的人就不能看到雪花。

霾是不是因为不下雪才有?喜洲问。

要是能下雪就好了。今天节气是小雪,却没有一片雪,只有漫天霾。舞阳有气无力地回答。

喜洲又回到摊开的作业前,却很难集中注意力。他不安地扭动,回头喊舞阳,说头疼。舞阳走到喜洲跟前,摸摸喜洲的额头,不发烧,看看喜洲的眼晴,黑白分明,再看看窗外,觉得自己也头疼。舞阳走进厨房,榨一杯柚子汁给喜洲喝。

舞阳努力平定自己,她再不能把坏情绪带给喜洲。当初离婚的时候,舞阳得到喜洲的抚养权,就是因为喜洲的爸爸那暴烈的脾气让陪审团以为他会虐待孩子。

舞阳背对窗子跏趺而坐,调息稳定情绪,她想要画一幅画。离婚两年来,画画成为舞阳唯一的自修方法。

她在宣纸上画,笔尖落纸,一滴墨汁沁入纸中,她从那一滴墨生发,一路旖旎,一路葳蕤。不知不觉中,一尊尊菩萨像在舞阳的笔底浮现,最后舞阳在那片空隙处,在一尊菩萨的裙子边写下小小的一行字:等风来。

此时喜洲已做完数学作业,写完了一篇名为《桥》的作文。眼下他在画一幅画,画画从来都难不住他,今天他更有感觉,他的画就叫《雪猴子》。画面上,一群雪猴子被赶开,眼巴巴地望着温泉,温泉的两面各站着一个人,矮的分明是喜洲,另一个高大男人像是喜洲爸爸。温泉的上方,饱满的,饱含雪气的云一朵跟一朵,接踵向下面的镇子飘。

后来,舞阳和喜洲都看到了对方的画。他们嘻嘻哈哈,很快乐的样子,画画的乐趣使他们暂时忽略了窗外灰蒙蒙的天空。

这天夜里,在舞阳和喜洲的睡梦中,一场大雪纷纷扬扬地落下来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插叙了舞阳的回忆,不仅交代了城市空气污浊、天色越来越暗沉的环境特点,也暗示了主人公焦躁、压抑的内心感受。
B.小说善于巧妙地表现人物,推进情节,如喜洲忽然说“三天了,扑鸽都没来”,不仅体现了喜洲的细心敏感,也引出了下文对雪的盼望和舞阳讲故事的情节。
C.离婚后独自抚养儿子喜洲,自修克制不良情绪,用心体察儿子身心状况,用积极的方式与之沟通,这些说明舞阳是一位坚强、尽职的母亲。
D.漫天的雾霾导致了生活不便、学校停课、人心烦躁,可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小说借普通人家发生的平凡故事,旨在表达这一主题。
【小题2】小说中设置了雪猴子的故事和喜洲画《雪猴子》这两个情节,颇有艺术匠心,请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3】小说以舞阳母子的梦结尾,这样安排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