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谎言
相裕亭
盐河北岸,有一小村,依河而居,几十户人家,却散落在一条两里多长的古河套里。远看,乌蒙蒙一片,恰如零零散散的旧船被遗弃到河岸边。走到跟前,透过河堤上茂密的竹柳,才可辨出一家一户错落有致的小院及房屋间的石巷黛瓦。。
此村,名曰犯庄。
乍一听,此处是出土匪、罪犯的地方。其实不然。
曰伪时期,那里曾上演过一场貌似影视剧里才有的故事。有两个偷偷摸进村里的小鬼子,被村里的男人打死,扔到村外的芦苇荡里。驻扎在盐河口的小鬼子追查下来,把全村的成年男子集中到盐河边的小码头上,架起机枪,限定时间,逼他们交出“凶犯”。否则,将统统杀死。
关键时刻,村里的陈铁匠站了出来。
陈铁匠说,小鬼子是他杀死的。
曰本兵中,一个留着八字胡的小队长,看到陈铁匠站出来,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随后,那家伙满脸狐疑地走到陈铁匠跟前,指着地上的两具尸体,变换着指间的数字,问他:“你的,一个人,杀死他们两个?”
陈铁匠脖子一挺,说:“是,”
小鬼子“呦西”一声,随之,目光转向旁边陈铁匠的儿子,怒吼一声:“你的,不明白吗?”小鬼子不相信陈铁匠一个人,能杀死他们两个日本兵.
当即,陈铁匠的儿子也被拉出队列。
在处置了铁匠父子后,小鬼子们仍不肯罢休。他们把村里的男人押上河边巡逻舰。说是要带他们到“据点”内继续盘查。其实,是强征他们到山东招远金矿做劳役。
不久,他们当中有人写信回来。
小村里,许多妇人听说那户人家有信来,都纷纷跑去看。信中提到几户人家的男人,在半道上逃跑,或是在开采金矿时不守纪律,被日本人给杀了,
那几户死去男人的人家,先是有妇人滚在床上或地上哭。随之,就有人帮着焚烧火纸。另有妇人们帮着收拾庭院,支起灵棚,支起锅灶,办一桌酒菜,来祭奠那家死去的男人。
此时,陈铁匠家的女人,一定会在这些妇人当中。因为,当初她家男人与儿子被日本人杀死后,村里的妇人们,就是这样帮她的。
但是,此番铁匠家的女人,在帮衬那户家人料理后事时,如坐针毡!
“死鬼呀,你死得好冤!你跟着人家白白送死呀。”
人家哭她家的死鬼死得冤,白白地跟着去送死!这说明什么?说明她家男人是不该那样死的。究其原因,自然就落到铁匠父子的头上了。
整个村庄的男人被日本人掠去做劳役,都与她家的男人打死鬼子有关。所以,铁匠家的女人在那户人家做事时,半天不说一句话。
村子里的女人,表面上看不出她们是怎样恨铁匠家的男人和女人,但是,那些女人的心里,或多或少地还是会怨恨铁匠父子招惹祸端,给大家带来麻烦。以至于,性格刻薄的女人,在街面上与铁匠家的女人走个对面,都不搭理她。
这样一来,村子里再传来哪家男人死去的噩耗,她干脆缩在家里,不想去做帮手了。再后来,她悄无声息地带着孩子,隐居娘家。
解放后,陈铁匠的后人想为他们因打死鬼子而惨遭日寇杀害的先祖树碑立传。他们找到盐区地方政府。
编写盐区地方志的同志告诉他们,当年死在芦苇荡里的那两个“鬼子”,是被日本人打死的两个穿着日本军服的盐工,并不是真的日本兵,他们之所以要自编自导那样一场惨剧,是为了向金矿输送劳工。
这就是说,铁匠父子打死鬼子之说,是子虚乌有的事。
不过,地方政府还是是追认陈铁匠父子为革命烈士。为了一众村民,不惜牺牲自己的人,不是烈士,又是什么呢?
(有删改)
【小题1】赏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
(2)“死鬼呀,你死得好冤!你跟着人家白白送死呀。”
【小题2】文章放在结尾交代“铁匠父子打死鬼子之说,是子虚乌有的事”,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小题3】小说的标题“谎言”具有怎样的含义?结合文意请简要说明。
【小题4】本文除了写陈铁匠一家,还写了盐河边的女人们,请结合作品,探究作者用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07 03:15: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鞋摊
左岸
于守桥临近下班的时候,手机响了,是小枣来的电话,说有急事找他。小枣是来自乡下的小姑娘,像一瓶未开封的纯净水,在这个城市的城乡结合部的一个角落,摆了一个三平米大小的修鞋摊。老于天生八字步,两只脚后跟外侧先着地,时间长了鞋就容易磨偏,偏大了,老于就去找小枣修鞋,一来二去就和小枣熟了。
小枣上面有三个哥姐,出生不久都先后夭折。她娘怀她的时候,爹又患病离世:剩下孤儿寡母,家境越加贫寒。小枣一狠心撇下娘,一跺脚来到这里。了解小枣的不幸遭遇后,帮助小枣就成了老于生活的一部分。
孩子出啥事了?于守桥一边寻思一边急冲冲往小枣的鞋摊赶。到了跟前一看,小枣独自坐在修鞋用的马扎子上,泥胎似的,低头愣愣地发呆。“小枣,谁惹你生气啦?”老于迫不及待地问。小枣抬头,见老于像遇到救星,止不住豆大的泪珠往下掉。“俺娘病重了,爬不起炕。俺只有回家。“那,你走后,这个鞋摊咋办?”“我就为这个,找你来出个主意。”老于明白,这个不起眼儿的小摊一个月的收入起码两千元,她一铁定就有人占。
“大叔,俺想好了,你帮俺看个把月的,等俺娘病见强了,俺还会回来。”说着小枣冲老于扑通一声跪下。老于见此景一把将小枣扶起:“别上火,这事包在我身上,赶紧收拾收拾走吧。事发突然,我也没准备,这是随身带的三百元钱,你拿去急用吧。”
回家路上老于心里犯起嘀咕,话好说,事难办。这难有二:一是他有份在事业单位的工作,二是他对修鞋一窍不通。思来想去,直琢磨得脑袋昏沉沉的,也没想出个子午卯酉来。第二天一大早,他向单位领导申请了半个月的休假。
老于开始修鞋了,虽说他是钳工出身,可毕竟隔行如隔山,最初艰难的日子可想而知。有时一天下来,累得头昏眼花,不但没挣到钱,反而还得包赔损失。今天手指磨破了,明天手掌叫改锥扎了。还有一个让他头痛的问题,由于不会修鞋,来的顾客一天比一天少了,照这样下去,小枣回来他怎么交代呢?俗语说“急中生智”,他把小枣的遭遇和临时看摊的原由以及在小枣没来期间他免费修鞋用毛笔字写下,挂起来。这一招果然灵验,顾客非常理解老于,都向他伸出大拇指。
一个月眨眼过去了,小枣来电话告诉老于说她娘的病加重,回不来,叫他再替她看着摊。时光荏苒,转眼三个月过去了,小枣仍然没回来。老于再也没有向单位请假的借口了,他辞掉了工作。老于的老婆发现老于脸晒得黢黑黢黑,手粗糙不堪,禁不住问老于怎么搞的,老于支支吾吾说最近单位搞土建整的,没事。一天,单位的科长给老于家里打电话,老于的老婆接的电话,叫老于抽空到单位领取辞职后的相关补助费。老婆听罢顿时炸了锅,立即给老于挂了电话,叫他立马回家,说个清楚。
面对老婆,老于把自己如何认识小枣,帮助小枣的事情一五一十地交代出来。老婆听完立即气得背了气,老于见状又是掐人中又是捶背。老半天,老婆缓过神来,骂他老不要脸,转而一把鼻涕一把泪,说老于得精神病了。一星期后,老婆与老于办理了离婚手续。
打那以后,老于更加专注于这个鞋摊。尽管这期间,已老长时间打不通小枣的电话。不知不觉,三年时光在老于叮叮当当的鞋锤声里溜掉了。小枣的身影始终没有出现。对于这个,老于似乎习以为常。有些迟钝的他,常常把烟卷燃火的那头误放进自己的嘴里,烫得他傻笑不已。
一天,一辆银灰色的轿车在老于鞋摊不远处停下,从后车座里走出一位着装时尚的少妇,嘴里咬着一根女士香烟。“维娜,那双鞋有必要修理吗,我再给你买一双不就得了。你也不怕麻烦。”叫维娜的少妇没有理会,扭着腰肢朝鞋摊走来,把一只高跟鞋递给了正在埋头钉鞋的老于。老于仰起脸,用他那粗大的手指使劲地揉着眼睛,打眼细瞅,不由惊呆了:“你是小枣?”
(有删改)
【小题1】小说中的老于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2】为什么老于被烟卷烫了还傻笑?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论说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迷你”解读

“迷你”源于英文Mini,它具有极强的构词能力。Mini有两个义项:一是“其一类中之小者”,另一类是“非常小的,小型的”。《应用汉语词典》:“迷你[形]意指微型的;同类中最小的:迷你电池、迷你手表、迷你裙。”而“迷你裙”实为超短裙,是个音义兼译词。

不知道是哪个聪明人发挥了独特的创造力,将Mini舶进中国的同时将其译为“迷你”。于是中国的市场到处可见“迷你电视”“迷你组合音响”“迷你MP3”“迷你收音机”“迷你手机”“迷你字典”等。高科技的发展使得产品越来越小,更好地方便人们的生活。网络中则有“迷你城市”“迷你软件”“迷你网络杂志”“迷你游戏王国”“迷你影视在线”等等。往深处看,简简单单迷你两个字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它反映了一定的民族文化心理

亚洲许多民族都存有一种“小”文化。对于小的东西,往往匠心独运,做得小巧精致,玲珑可爱。人们会把可以放在手中把玩的东西,当做艺术品一般欣赏玩味。大,蓬勃豪迈;小,灵动优雅。两种皆为美,但“小”可能诱发人们心底暗存的爱怜之心。以女性来说,她们大都钟情于“迷你”的小玩意儿,玩酷于“迷你”世界,如身上的小饰物,指甲艺术,睫毛彩绘,彩染文身,钻石文身等,“迷你”的艺术品使得自己在忙碌的工作中依然保持那份动人的纯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论是“迷你”的主体,或是观赏“迷你”的客体,都享受着美。“迷你”一词反映了人类的一种心态,即希望被关注,被重视,希望自己是“迷”之源。

“迷你”也会给人带来心灵的悸动,为心找一片温煦的家园,安静的乐土。“千纸鹤”和“幸运星”曾随处可见,它们寄寓着浓浓的思念;现在“水晶花”又悄然登陆,既小巧又纯洁,引人心生怜爱。只有借助于“迷你”,人们才在一天辛苦劳作之后,抛却过于繁重的负累,求得自己暂时的一份宁静。此时的“我”成了“真我”“本我”,从而使“迷你”和“我”紧密联系在一起。高科技的发展,人本主义的兴起,使得原本巨大的东西越来越“迷你”,我们在享受着文明成果的同时让我们的心灵真正有了个家。

“迷你”除了“小”,还包含着“使你陶醉,使你着迷”。“迷你”这个词显示了多么强大的魅力,因而在各种媒体上频频出现。

(《咬文嚼字》2002年第4期)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迷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英语和汉语中,“非常小的”“小型的”是“迷你”的共同特征。
B.“迷你”具有极强的构词能力,在现代汉语中它是一个音义兼译词。
C.高科技的发展使得产品越来越小,“迷你”产品越来越多。
D.“迷你”给人带来心灵的触动,使人求得自己暂时的一份宁静。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亚洲各民族尤其喜爱匠心独运,精巧玲珑的“迷你”小玩意儿。
B.钟情于“迷你”小玩意儿,是女性希望被关注被重视的特有心理。
C.忙碌的生活中,玩赏“迷你”艺术品,能使自己保持动人的纯真。
D.在西方,寄托着浓浓思念的“千纸鹤”“幸运星”曾随处可见。
【小题3】(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因为将Mini舶进中国的同时将其译为“迷你”,才使得“迷你”产品风靡中国市场。
B.借助“迷你”,就能诱发人们心底暗藏的爱怜之心,从而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水平。
C.“迷你”的事实说明,高科技的发展,人本主义的兴起,的确会创造出许许多多文明成果。
D.“迷你”形体上是小的,功能上“使你陶醉,使你着迷”,由此可见,凡是小的,都能“迷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与书本不同,互联网已被普遍视为个人记忆的替代物,而非补充品。这种情况源自一个隐喻:人脑和电脑的本质相同。这大概是所有关于人脑的错误论断中涉及最广、危害最大的一个了。如果此言成立的话,记忆不仅丧失了神性,也丧失了人性,记忆女神变成了一台机器。大量的神经科学研究表明,那些极力鼓吹把记忆外包给互联网的人被一个比喻误导了,他们忽视了生物记忆的有机性质——对记忆内容的每次回忆都会重新启动巩固记忆的完整过程。换言之,生物记忆是处于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而存储于计算机中的记忆内容则是静态的比特形式,两者简直是天壤之别。

无论何时,只要一上网,铺天盖地的信息就会奔涌而来,这不仅会给我们的工作记忆带来过重的负荷,也会导致大脑颞叶难以专注于任何一件事,巩固记忆的过程因而难以启动。我们的大脑在越来越依赖网络的过程中变得善于遗忘,因为大脑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已经变得空前薄弱了,我们逐渐丧失了对思考内容和思考方式加以控制的能力,关注对象的选择往往是被动的,更可怕的是对于这一事实许多人竟然浑然不知,因为关于以上种种的自我意识在上网时已灰飞烟灭。没有专注,便没有记忆,神经学家对于人脑细胞级和分子级工作机理的有关研究与发现着重指出了这一点。

个人记忆形成并支持着作为文化支撑的集体记忆。鉴于此,我们每个人都在表现和设计未来的历史,文化在我们的神经突触中得以支持和延续。把记忆任务推卸给外部数据库,并不仅仅危及个体的深度和独特个性,还会危及我们共享的社会文化的深度和独特个性。美国剧作家理查德·福尔曼警觉地道出了潜在的危险:“随着我们深厚文化遗产的内部库存日渐枯竭,我们面临着变成扁平人的危险,我们访问那个规模庞大的信息网络时,仅需点击按钮即可,可谓广阔延伸但极其稀薄。”

无论如何,人类文明不只是互联网所承载的全世界信息的总和,也不只是可以简化为二进制代码并上传至互联网的所有内容。人类文明要保持勃勃生机,就必须在每一代人的所有成员的头脑中重建。如果把人类的记忆通过“外包”的形式托付给互联网,那么人类文明将面临消亡的危险。

(选自吴靖《浅浏览时代的文明忧思》,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记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脑记忆拥有存储于电脑中的记忆所不具备的生物记忆的有机性质。
B.人脑对记忆内容的每次回忆都会重新启动巩固记忆的完整过程。
C.电脑记忆的过程是静态的而且无法更新,与人脑记忆有天壤之别。
D.大脑颞叶难以专注于任何一件事时,巩固记忆的过程就难以启动。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脑在依赖网络的过程中变得善于遗忘,因而其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就变得空前薄弱了。
B.神经学家对人脑细胞级和分子级工作机理的所有研究都表明:没有专注,便没有记忆。
C.互联网承载着来自全世界的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这些网络信息的总和即是人类文明。
D.人类文化在人类神经突触中得以支持和延续,是因为个人记忆形成并支持着集体记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晚清学人杨守敬

杨守敬(1839一1915),湖北宜都人。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青年时代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

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裁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

【小题1】下列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影响很大,他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B.杨守敬在日本访书之事被日本人森立之记载在《清客笔话》中。
C.杨守敬校勘《古逸丛书》,体现了他在版本、目录等方面的学术造诣。
D.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小题2】下列有关杨守敬舆地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是在全面总结明清两代《水经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B.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C.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D.杨守敬对《水经注》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还编制了《水经注图》。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虎啸震千山
聂鑫森
年逾古稀的老画家高昌,阔别故乡虎山县三年后,欣然归来了。不是应县委、县政府的邀请,而是主动打电话要来,声明路费、住宿费、餐饮费都由自个儿掏,绝不增加公家的任何负担。
虎山县在本省的西南角,从省城坐火车去也就十几个小时,高昌居然三年没来。以前,每年他必来两三次,都是县委、县政府邀请的。虎山县一直戴着顶“贫困县”的帽子,属“老、少、边、穷”地区。
为了稳稳地戴牢“贫困县”的帽子,省城、京城若有掌实权的大人物下来视察,县里没有什么稀罕东西款待,就提早把高昌接来,现场画张指画相赠,不算是行贿,但画的名贵明摆着的,于是便会不断得到各级部门的扶贫救助款。除此之外,高昌只要听说县里有建希望小学、救灾、助残的消息,便会慷慨地寄钱过去。尽管他出来读书、工作几十年了,老家也没什么直系亲属。
“著名指画家”的头衔没变,对桑梓之地岂能不关心?”
三年前,虎山县新换了县委书记和县长。一个叫荒薪,一个叫魏艾。都是三十岁不到,是名副其实的“80后”。他们到省城开完会后,特地来看望高昌。
荒薪说:“高老,这么多年来,家乡真的麻烦你了,又是画画,又是捐款。我们上任后,下决心带领全县人民脱贫致富。”
“好。你们需要我做什么?尽管提。”高昌一捋花白的胡须,说。
魏艾说:“在没有摘掉‘贫困县’这项帽子前,我们绝不邀请您回家乡,也绝不麻烦您去作什么应酬画。靠国家拨款扶贫,那是庸人之举,得苦干、实干、巧干,把经济搞上去!”
高昌说:“画画,捐钱,我愿意!更佩服你们年轻人,有胆有识,敢想敢干。好,我在省城的家里静候佳音。”
末了,荒薪说:“高老,我们想最后麻烦您一次,请你画一张画,就挂在县委常委会议室里,让我们一看见画,就脸红,就心跳,就不敢有丝毫松懈。”
高昌一笑,说:“你一定想好画题了,快说,让我画什么?”
“远景是家乡的虎跳山,近景是花树丛中的一个鹞窝,襁褓中睡着一个婴儿。题款为:‘靠国家财政哺乳,贫困县永远是贫困县。’”
高昌蓦地站起来,向内室喊道:“老伴,快拿酒来!这幅画我想了好多年了,只是怕冲撞了‘父母官’,没有画。你们有这种心怀,老夫要谢谢你们了。”
这三年,虎山县没邀他回去画过应酬画,也再没上门来求画去送人。
高昌看报看电视,或者打电话找熟人打探消息,虎山县真的甩开膀子干得热火朝天:发展多种经营,培育规模产业,种粮、造林之外,开辟了中草药园、水果园、蘑菇基地、蔬菜大棚、野猪和野兔养殖场。并引进外资、内资,办工厂进行深加工,家具厂、竹器厂、罐头厂、腊制品厂、酱菜厂、石料厂、中药厂……“贫困县”的帽子摘掉了。
可荒薪、魏艾没有邀请高昌回老家来。
高昌心想:这两个年轻人野心不小,还想好上加好,要让他真正地刮目相看。他等不及了,打电话通报一声,自个儿就来了。
到车站接车的,只有两个年轻人,他们说,书记、县长交代了,由他们陪高老参观,想去哪都行。高老满意了,书记和县长才敢来拜谒,否则,无脸见人啊。
高昌扎扎实实参观了四天,走工厂,访园圃,看基地,问农家,虽然有些累,却心花怒放,不是一朵两朵,而是成团成簇。
高昌用手机联系上了书记和县长,说他要设晚宴感谢县委常委全体同志,人必须到齐。吃完饭,他要当众展示他带来的一幅指画新作。有一个不来吃饭的,他就立马回省城去!
晚宴设在高昌下榻的五星级“虎山宾馆”,是由一位虎山县籍的台商开办的。
荒薪说:“高老考察了几天,您说满意了,我们才敢来。”
“旧貌换新颜,我太高兴了。”
魏艾说:“您请客,怎么行?我已通知办公室的人去埋单。”
“我是代表老百姓,谢谢你们。这点钱,我还出得起,早把款付了。来,我敬各位一杯,你们辛苦了!”
酒过三巡。
高昌拿起放在身边的一个长条型木盒子,从里面取出一轴画来。
“荒薪、魏艾二位小友,请你们一个人拿住一端,展开来。”
这是一幅四尺整宣的横幅,画的是一只立于山岗上的老虎,仰天长啸;身后是青松、翠柏、杜鹃花。画名为《一啸震千山》,还题了一首小诗:“方兴未艾致富忙,放眼故乡着新装。襁褓不留哺乳虎,雄风卷过万山岗。”
宴会厅里响起一片掌声。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画家要回故乡看看却声称自己掏钱,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虎山县还是那么贫穷落后,不想再增加公家的负担。
B.高昌虽然对县领导用自己的名气换取救助款的事深恶痛绝,但只要家乡需要建学校、救灾、助残,他还是会慷慨相助。
C.新任县领导请高老画一幅“襁褓”图,用心良苦,是希望可以借此激励自己奋发图强,带领家乡人民摆脱贫困。
D.虎山县实现了脱贫,县领导却没有主动邀请高老前来,他们是想让老画家不请自来,以便给他一个惊喜。
【小题2】小说中的老画家高昌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叙事采用双线结构,线索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试做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