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内心拥有者   (曾文广)

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晚年时把自己的两只眼睛弄瞎了。    

有人问他:您为什么要这样做?    

哲学家平静地回答:为了看得更清楚!    

每每读到上面这些文字时,眼前便不断浮现出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凄惶、孤苦伶仃的形象,心情十分沉重。同时,老人充满玄机的回答亦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整瞎了双眼,他还说是“为了看得更清楚”,果真如此吗?    

后来在一本书中读到一篇关于意大利画家阿马代奥·莫迪里阿尼的文字。    

让我惊讶不已的是,这位天才画家的言和行在某方面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极为相似,简直如出一辙。文中提到——在这位画家创作的肖像画里,许多成年人的形象只有一只眼睛露出来。画家对此的解释是:“这是因为我用一只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而用另一只眼晴审视自己。”    

画家说得多好啊!画家的解释也使我豁然开朗。我想他已经“告诉”我哲学家在双目失明后为何还坚持宣称自己“是为了看得更清楚”了——

画家在画中“藏”起了一只眼睛,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想做一名优秀的画家,仅仅观察“周围的世界”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为自己“留下”一只眼睛,并用这只眼睛去“审视自己”,去关注那些属于灵魂的东西,去发现天使涂抹在心灵的墙壁上的色彩;哲学家的智慧来自于对自我的思考和总结,较之画家,他得花更多时间和更多精力去审视自己、关注内心,做一个完完全全拥有内心的人——正因如此,他所要“观察”的对象也就是他本人,即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哲学家的这种观察可以称之为“观心”。在他看来,“观心”是根本就不需要用眼睛的,一只眼睛也用不着。用不着的东西有如奢侈的摆设,留之又有何用?哲学家最终自行毁去了双眼。    

哲学家从此看不见日出月落、花开花谢,看不见前来拜访自己的老朋友兼对手的笑脸,也不能在雨夜里点燃灯盏,把读过的书重温一遍。世界展现在哲学家眼前的只是一片永恒的夜一般的漆黑。但是,作为自己内心世界的拥有者与诗意栖息者,他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自己的灵魂;那些生长在心灵这片土地上的思想的花草、树木,通过不间断地反复地观察,他也的确比以前“看得更清楚”了……    

画家和哲学家是睿智的,无疑也是孤独的——人们总是习惯把目光集中在他们以为极其重要而实际上却是微不足道的东西身上,从不稍稍低下头来看看自己,看看内心那座因空置太久已冷清荒凉的房子。    

不必人人都赞同画家和哲学家的做法,但是——    

在这个充满各种诱惑、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如果人们可以让自己对一些东西视而不见,每天多花一点时间去关照一下自己的心灵,也许更容易发现那些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东西。

 (摘自2004年第18期《读者》)

【小题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并没有直接解释为什么哲学家宣称自己弄瞎双眼是为了看得更清楚,而是用画家的话间接解释的,这样写颇具悬念,使文章更有起伏。
B.“那些生长在心灵这片土地上的思想的花草、树木”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思想”比作“心灵土地上生长的花草、树木”,写出了思想的丰富多样。
C.本文结尾呼吁人们“每天多花一点时间去关照一下自己的心灵”,有突出主题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D.本文语言含蓄蕴藉,很有哲理性。读此文,就如听一长者以从容的语调娓娓述说,亲切随和,气势磅礴。
E.本文从德谟克利特写起,又说到阿马代奥的故事,以时间为顺序,脉络明晰,并且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小题2】作者在文中写道:“哲学家从此看不见日出月落、花开花谢,看不见前来拜访自己的老朋友兼对手的笑脸,也不能在雨夜里点燃灯盏,把读过的书重温一遍。世界展现在哲学家眼前的只是一片永恒的夜一般的漆黑。”请说出写这些的好处。
【小题3】为什么作者说“画家和哲学家是睿智的,无疑也是孤独的”?
【小题4】画家在画中“藏”起了一只眼睛,哲学家自行毁去了双眼,这两人的行为有什么异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4 11:26: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西弗斯,我需要你的勇气注

①1940年的夏天对于法国来说是一场灾难,然而这场灾难来得太快,以至于像是在梦里。战争,警报,倒映着无数璀璨灯光的塞纳河,令人难以相信也不愿相信的法国军队溃败的消息……《法兰西组曲》的第一部《六月风暴》就是这样开场的。

②出生于如今的乌克兰的犹太法语女作家内米洛夫斯基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为我们呈现了这一幅关于法国二战的历史画卷:弃城而逃、无谓而无聊的抵抗、占领。这幅画卷里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法国民众:从事金融业的大资产阶级、从事艺术创作或是艺术收藏的中等资产阶级、身为普通雇员的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原先已经确立的秩序不复存在,在被突然到来的历史事件剥夺了差别的时候,他们仿佛被剥去了所有用来遮蔽或美或丑的人性的衣衫。他们逃跑、抵抗、捍卫、思考;他们怀有这样或那样形式的仇恨与爱情;他们掩藏、压抑这样或那样形式的仇恨与爱情,直至爆发。

③然而,几乎和所有伟大的小说一样,《法兰西组曲》的情节无法概述。世界大战、爆炸、血泪、逃亡始终只是作为小说的背景而存在。小说只是由一群人物,由一群人物的眼睛组成。因为作者坚信“最好的历史场景是通过人物的眼睛所看见的历史场景”。因此,我们在作者的笔下看到了一个又一个鲜明的人物:大资产阶级佩里冈,大作家科尔班,收藏家朗日莱,农民伯努瓦……这群人物支撑起了经由作者精心安排、彼此相连的场景和写实细节。在大逃亡的画卷上,在被占领之后的日常生活中,作者让每一个人物充分展示了他的存在,让我们重新体会到巴尔扎克时代的小说魅力和托尔斯泰的小说技巧。

④而与小说所显现的那个特殊时代相对应的是,小说本身的出版故事也像一个传奇。这是一部被埋藏了62年的手稿。作为犹太人的内米洛夫斯基在战争初期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已是成名作家的她没有能够得到法国的国籍,也没有能够受到已经沦陷的法国的有力保护。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她开始计划写一部一千多页的五部曲。不是为了描述自己所亲身经历的悲剧,而是——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要在这部小说里“尽一切可能描述使人们在十年乃至百年后都会关注的事件和论战”。就在被法国宪兵带走之前,在为两个女儿安排好她们未来的生活保障的同时,她已经完成了五部曲中的两部,这就是我们今天读到的《六月风暴》和《柔板》。手稿被装在一只箱子里,在她离去之后,一直跟着她的大女儿德尼丝四处逃亡,直至德国战败投降。此后的60年,女儿始终没有能够有勇气打开它、出版它:因为对于个人来说,它连接的是太痛苦的回忆。直至2004年,出于某种历史的机缘,小说才得以出版,并且获得了该年的雷诺多大奖。这也是这个知名的文学奖项首次颁发给已经辞世的作者,于是再度掀起轩然大波。

在读了小说之后,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小说本身所呈现出来的魅力并不在于其身后的这个传奇。传奇所做到的只是让读者等了60年。让读者感到惊喜并且有些难以相信的是,身处悲剧之中的这位年轻女作家能够跳出具体的悲剧之外,始终用冷静而不乏残酷的小说家的眼睛注视着她的人物,注视历史,注视人类,注视似乎在左右所有人的命运黑手。

⑥在历史事件猝不及防地到来之际,民众的反应、态度以及被裹入这历史事件的程度又反过来组成了历史事件本身,凸显出它“所具有的戏剧性的一面”。在成名之前,就因为“才气逼人、残忍、大胆,并且笔法老到”而震惊过著名出版人贝尔纳·格拉塞的内米洛夫斯基深谙其中的道理。她在自己的写作笔记上为自己明确规定了自己作为一个小说家所必需承担的责任:她所要完成的,是一幅让包括她在内的千千万万无知而不幸的人身陷其中的巨幅历史画卷。在命运未决的时刻,描绘这样的画卷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因此,借用《六月风暴》中的科尔特之口,她写道:

“为了举起如此沉重的负荷,

西西弗斯,我需要你的勇气。”

⑦是的,作为个体,我们无力抗争神话模式中早已规定的人类命运荒诞,但是,我们有勇气,也有责任——作为一个小说家——追问它的荒诞性所在。这才是这部小说能够在时隔六十多年闪耀出夺目光华的原因。

注西西弗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英雄。
【小题1】请结合语境说说第②段划线句中“衣衫”一词的含义。
【小题2】第④段中引用内米诺夫斯基的原话:“尽一切可能描述使人们在十年乃至百年都会关注的事件和论战”,是为了表明她 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上下文,第⑤段划线处应填入的关联词是:
A.虽然B.假如C.但是D.何况
【小题4】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
A.这篇文章的第③段具体地介绍了小说《法兰西组曲》的背景、人物及相关细节。
B.本文告诉我们,《法兰西组曲》创作于巴尔扎克时代并具有巴尔扎克小说的魅力。
C.《法兰西组曲》身后的故事像一个传奇,虽有吸引力,但小说的主要魅力不在此。
D.内米洛夫斯基写《法兰西组曲》,是为了把自己所亲身经历的一场悲剧描述出来。
E.雷诺多大奖首次颁发给已经辞世的作者,从侧面表明这部小说有着巨大的价值。
F.60年来,女儿德尼丝一直没有打开这部小说,是为了等待一个出版机缘的出现。
【小题5】从全文看,第⑥段最后引用《六月风暴》中的科尔特的一句话,有何作用?
【小题6】根据文章提供的材料,写一段介绍内米洛夫斯基的文字(不超过100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石崇拜在远古文明中普遍存在。广泛意义上的山石崇拜,包括山、石、土地、树、水、火等诸多自然物的崇拜,其中以大山崇拜和灵石崇拜影响最为深远。在我国的上古神话传说中,山石的身影随处可见,它们寄托了先民对世界起源、宇宙奥秘的认识。
古人认为,山中居住着主宰一切的神灵,是乾坤互通的“天梯”。孔子曰:“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神山文化在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古老民族都有自己的神山,我国的神山崇拜以泰山为典型代表。
根据《礼记》记载,远古时期在泰山就有燃柴祭天的原始宗教礼俗,泰山高大浑厚,雄峙东方,被尊为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其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形象,在历史文化中颇具象征意义。据《史记·封禅书》,早在上古时期已有封禅传统,神农、炎、黄、颛顼、帝喾、尧、舜、禹,无一不“封泰山禅云云”。后世的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人亦周览东极、亲巡泰山,以示君临天下、四海升平。帝王封禅,既出于自身对日月江山的尊崇敬畏,也颇有“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的君权天授意味。封禅的深层含义,就是以这种仪式协调了天地人神的关系,天道人德故而统一。
叔本华在《论大自然的美》一文中写道:“骤然看见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大山,我们很容易就会进入某种严肃甚至是庄严、崇高的情绪。部分的原因就在于高山的形状及由此勾勒出的轮廓是唯一长久存在的地形线条,因为唯有高山才蔑视、抗拒衰败和朽坏,而这种衰败和朽坏却是席卷一切,尤其是我们自己匆匆一现的肉身。”人类面对高山而产生的肃然起敬,恰恰体现了自身对于崇高与永恒的向往。山石见证了天长地久、白云苍狗、碧落黄泉、沧海桑田,其轮廓、形状、纹理,都是经过自然风雨千百年的打磨雕刻形成的,有形的山石被注入了时间、历史、情感的灵性与力量,有灵魂的物体即是有生命的物体——石头也由此具有了生命——同大山一样,灵石也受到远古人类的信仰与崇拜。
在我国的上古神话中,“女娲石”与“启母石”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神石。女娲抟黄土造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等故事,使“女娲石”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被赋予了非同寻常的创世意义。“启母石”则彰显了山石的生殖能力,西汉纬书《遁甲开山图》中记述,禹的母亲“得石子如珠,爱而吞之”,受孕而生禹。后禹娶涂山氏女,婚后四日便离家治水,十三年间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氏女日日引颈眺望,最终精诚所至,终化为石,“石破北方而生启”(《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淮南子》),被后人称为“启母石”或“望夫石”。禹、涂山氏、启一家的故事在后世流传有多种版本,但毫无例外均与石头密切相关,作为“灵石后代”的中华民族,对灵石的崇拜敬仰自然不言而喻。
除此之外,这些传说还体现了坚韧、贞洁、牺牲小我、至爱亲情、亘古不朽等民族品格,使“女娲石”与“启母石”的传说流传至今,并作为“母题 ”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变形、延续。
——(摘自董新宁《中国古代的山石崇拜与赏石雅好》,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石崇拜在远古文明中已经存在,广泛意义上的山石崇拜包括山、石、土地、树、水、火等诸多自然物的崇拜,影响最深远的是大山崇拜和灵石崇拜。
B.神山文化在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神山。
C.据史书记载,早在上古时期,神农、炎、黄、颛顼、帝喾、尧、舜、禹曾登上泰山封禅。后世的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亦曾亲巡泰山封禅。
D.帝王封禅既有对日月江山的敬畏,也有君权天授的意味。封禅是协调天地人神关系的仪式,由此实现天道人德的统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叔本华认为,大山让我们产生庄严、崇高的情绪,与高山的形状及其轮廓长久存在相关。因为高山长久存在,抗拒衰败和朽坏,象征着崇高与永恒。
B.有形的山石被注入了时间、历史、情感的灵性与力量,有灵魂的物体即是有生命的物体——石头也由此具有了生命,成为受到远古人类崇拜和信仰的灵石。
C.“女娲石”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非同寻常的创世意义,“启母石”彰显了山石的生殖能力,它们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神石。
D.禹、涂山氏、启一家的故事在后世流传有多种版本,但均与石头密切相关,这表明中华民族是“灵石后代”,对灵石有着深深的崇拜和敬仰。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认为,山中居住着主宰一切的神灵,是乾坤交互的“天梯”。因此山石是先民认识世界起源、探索宇宙的奥秘的途径。
B.《红楼梦》开篇引入“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并虚构了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进入红尘、引登彼岸的通灵顽石的故事。这是灵石母题在文学作品中的延续。
C.使“女娲石”与“启母石”的传说流传至今的,不只有先民对灵石的崇拜、敬仰之情,还因为它们体现了坚韧、贞洁、牺牲小我等不朽的民族品格。
D.古希腊人认为奥林匹斯山是地球的中心,那些统治世界、主宰人类的诸神就居住在这座高山上。这是古代山石崇拜的表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里马的伯乐
谢大立
锥子是在技能比赛中得到“千里马”这个称号的。
参加比赛的各单位的尖子,在思想上、技术上都是精挑细选的。锥子觉得自己非常不错,可每次比赛都没有他的份。于是,一番乔装打扮后,他混进了参赛队伍。刮研(平面修复精加工的方法)比赛时,没人识破他,坐上了第一把交椅,也没人认出他。发表获奖感言时,他取掉帽子、摘去口罩,人们才一声惊呼:这不是锥子吗?
锥子笑笑,大大方方地对着麦克风说,正是在下,大家是不是很奇怪谁叫我来的,我怎么会有资格参加这样的比赛……嘿嘿,正因为没人叫我来,在下才不得不采用这种方式。说着他瞥了一眼获奖席上的其他选手,说,大家放一百二十个心吧,我不是为奖来的,也就不会占获奖名额,我只是想看看自己究竟比别人差在哪儿了。
听到锥子不是单位派来的选手,主持会议的人便上来夺锥子的麦克风。领导席上的一个胖子站起来说,举办技能比赛重在提高技能,是不是单位派来的不重要……锥子就对胖子鞠躬说,谢谢。随后他看眼大伙,话锋一转说,大家知道锥子是什么吗?知道装在口袋里的锥子,这个歇后语的下句吗?
还是先从锥子这两个字说起吧!锥子清清嗓子说,因为我叫锥子,长得也不周正,小时候同学们嫌我,不与我为伍,老师也不关心我。长大后,这个不被人喜欢的“待遇”仍然没有变。进厂的第一天,就有人对我说,锥子怎么能做名字?有个师兄还扳着我的肩膀取笑我鼻子尖尖、嘴巴尖尖、连脑袋也长得尖尖的,活脱脱一个锥子……老班长就私下里对我说,回家让你爸妈上派出所把这个名字改了吧!我对他点了点头,可是第二天我又对他说,你们还是叫我锥子吧,我的名字不能改我也不想改。老班长问我原因,我是这么回答的:我爸妈说,给你起这个名,看似随意其实不随意,装在口袋里的锥子,总是会出头的……这是我们鞋厂人的口头语,也是我们的信念。
说着,锥子的泪就出来了,锥子含住泪说,老班长是除了我的父母外唯一关心我的人,老班长走时我偷偷地哭了好几回。老班长走后,我成了个没有师父的徒工、打杂工,谁都可以对我说,锥子你去干干这,锥子你去干干那……
正因为谁都可以支使我,我成了大家的徒弟。当徒弟不过是学手艺,学就是了。刮研是我们钳工的基础活儿,有句口头禅叫,把研刮好了,手艺也就学到家了。可刮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刮法、绝活,我就处处多长个心眼儿,把各位的刮法和绝活装进心里去。我今天的刮研最快最好,就是集中了大家的优点。
锥子说他说完了,把麦克风插进架子里,往台下走去。
主持会议的人看胖子,胖子站起来说,你去哪里?锥子说,我已经说过了,我不是为名次来的,我对自己有个交代就行了……胖子打断他的话说,你给我回来,老老实实给我坐到第一把交椅上去!接着又和蔼地说,你是我们这次比赛的千里马,我还没有给你颁奖你就走,想出大会的洋相咋的……锥子才咧开嘴笑笑,坐回去。
胖子走到麦克风前说,请锥子单位的领队上来一下。
领队上来了,胖子对锥子说,锥子你也来一下。来到后台,胖子说,马上要颁奖了,锥子得了千里马奖,跟锥子一块拿伯乐奖的人必须现在就定。领队说,伯乐奖要么是车间领导,要么是选手的师父,锥子这情况定车间领导显然不合适,师父又不在了……胖子说,锥子也说说,叫上你,也是想听听你的意见。
锥子觉得这是个难题,突然,他想到自己的父母,他们那句装在口袋里的锥子总是要出头的话,给了他夺冠的勇气和力量……可父母不是自己这个单位的,与钳工也根本搭不上边……胖子盯着锥子的脸看着,突然说,你小子寻思啥呢?不会是想把两个奖都得了吧?
锥子的眼睛一亮,心里也跟着一亮,脸上就把这种亮露了出来,说,领导您是说我自己是我自己的伯乐?胖子一喜,说,你小子这话是从哪里学来的,自己是自己的伯乐!这可是给我们今后的大赛打开了新思路!自己认为自己行,就想着法子来了,这不就是自己是自己的伯乐吗!行!就这么定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常有人拿锥子的名字嘲笑他,但他不以“锥子”这个名字为耻,反以为荣,因为它寄托着父母的希望,也是他坚定信念的象征。
B.锥子在谈获奖感言时,语言风趣幽默又含讽刺,讽刺单位领导人和比赛主办者没有尽伯乐的责任,同时也真诚地说明了自己参赛的目的。
C.老班长私下里对锥子说改名字的事和锥子含泪说起老班长这些细节描写,分别表现了老班长对锥子的真诚关心和锥子对他的真诚感激。
D.作品结尾处的三个“亮”字用得十分精彩:第一个是“明亮”的意思,第二个是“明白、清楚”的意思,第三个含有喜悦、兴奋的意思。
【小题2】小说是怎样叙述锥子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锥子的思想性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哪一点对你启发最大?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特别的大院

王溱

我从小就对军人有种特殊的感情,幻想有朝一日也能穿上军装,潇洒威武,昂首阔步,招引无数羡慕的目光。无奈,自幼就病恹恹的,无缘当兵。好在家里有个现成的军官——我的叔叔。叔叔当年是航空兵的机械师,飞过鸭绿江,去过朝鲜战场,在我心目中算得上是英雄了。叔叔一家住在部队大院。当时,部队大院对普通百姓而言,是特别的居住地,除了感到神秘,还有发自内心的羡慕。

叔叔的部队大院离我们家很近,周日我们经常去叔叔家。大院很大,进了大门要走一段挺长的路才能到达宿舍。这里原本就是军营,德国占领青岛时,一个骑兵营驻扎在这里,日本侵略青岛时,太阳旗和刺刀遍布大院,国民党部队也在里面待过。青岛解放,解放军入驻,大院里终于飘扬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大院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办公区,全是德式小洋楼,很有历史感;另一部分是宿舍,一片不小的平房,每个房间的窗边都是一排排水泥平台。母亲告诉我们,这里原本是军马马厩,所谓的平台是当年喂马用的泥槽,为了使用方便,用水泥填平了。

简陋的居住条件,并没影响我对部队大院的向往和倾慕,反而更激起我对军人们的崇敬,艰苦朴素是那个时代崇尚的生活理念。我常常看到衣领上挂着星徽的军官们在公用水龙头前洗衣洗菜,或者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扯拉着绳子晒被子、晾衣服。他们不仅要保家卫国,也得顾小家。叔叔有个邻居是位女大尉,每次见到我们都客气地打招呼,一点当官的架子都没有。她总是在忙碌,不是打扫卫生、缝被子,就是淘米、晾晒咸菜。生活中她也常穿着军装,白衬衫蓝军服,加上衣领上那闪闪发亮的星徽,把整个人衬托得格外庄重,大方。叔叔说,她工作扎实,是公认的楷模,她的丈夫原是新四军,负过伤,身体不太好,所以家里大小活都由她一个人担着。长大后我经常想起她,感慨颇多。在上世纪60年代,能被授予大尉军衔的,通常是解放前就参加了革命,她的丈夫资历比她更长,还留下了伤病,然而他们一直住在简陋的大院宿舍,快乐而知足,这正是革命军人崇高的风范。

部队大院对周边居民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几乎每周都要在礼堂里放一场电影。当年,看电影可谓老百姓的精神奢求。电影院里也有电影,但片子显然不如部队大院的丰富。周日我最喜欢去叔叔家,很大的诱惑就是看电影。在叔叔家,我有时会故意拖延时间,或者到了下午再去,那样可以直接留下来看电影。当然有时不巧,赶上哪个周日不放电影,我立时感到很丧气,玩都没劲头。

部队大院里有不少我们的同学,他们身上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气质。我记得有一位部队大院子弟很优秀,学校里只要有活动,上台发言的必定少不了他。恢复共青团组织后,他是第一批团员,学校组织长途拉练,到农村收割麦子,挖防空洞,他都是带头人。望着他忙碌、干练的身影,许多同学既佩服又羡慕。俗话说,虎门无犬子,大家私下猜想,他的父亲一定是位级别很高的首长。后来才知道,他父亲只是个上尉,早年牺牲于一次飞行事故,在部队医务室当护士的母亲-手把他拉扯大。

部队大院平日里都是静谧、严肃的,只有日复一日的军号声按时响起。上世纪60年代前后,台湾国民党军队的飞机时而到大陆上空窥测,盘旋;美国的无人驾驶侦察机也依仗着所谓的高端技术时来挑衅。我们的航空兵曾击落国民党和美国的侦察机,被称作“海军战斗英雄”,他们辉煌的战绩让老百姓对部队大院更加崇敬了。尽管后来得知,当年的战斗英雄与部队大院并无直接关系,但许多人依然觉得,这就是大院军人的功劳——大院是航空兵的机关所在地,那些军官们每天在小洋楼里为国防事业默默工作,怎么会没有关系呢?

如今,部队大院依旧在,但已不是从前的样子了。那些马厩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叔叔早在半个世纪前就转业离开了这里,我自然不再能够经常进出大院。没想到,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与部队大院里的人常有接触,还专门到神秘的小洋楼里去参观。那时,在小洋楼里办公的不再是原先的单位,部队的影子看不出来多少了。直到现在,每次从这里路过,封存的记忆仍会立时浮现在眼前,敬慕之情油然而生。那是一种怀念,更是一种不变的情怀。

(摘编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直到现在,每次从这里路过,封存的记忆仍会立时浮现在眼前”写出了大院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作者对大院情感一直没变。
B.文章写女大尉的生活及其经历,体现了她作为革命军人的崇高风范,激起作者对军人的崇敬感,对那个时代崇尚艰苦朴素的生活理念的赞赏。
C.文章从“我”仰慕军人写起,引出对大院及大院里的人的介绍,回忆与感触结合,历史与现实对比,写出了对大院的敬慕及对现状浓重的伤感。
D.文中“封存的记忆仍会立时浮现在眼前”,是大院中的人和事及其给作者带来的感触,是作者与大院的过往,体现了作者对曾经生活的怀念。
【小题2】“我”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不妨从语文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上感受一下语文教学中的三个主体(编者按:文本和师生)关系问题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文本,实际上是人类的和民族的文化遗产,它是过往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他们的创造,体现的是他们的创造者的主体意志和思想愿望,他们对于他们的创造物是有主体性的。我们要感受和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不是从它对我们现实人的直接使用价值来判断、衡量,而更应当从他对当时社会、当事人的作用和意义来衡量。在这里,重要的不是这种遗产的本身,更是创造者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过程。一代代的人要得到更迅速的成长,是不可能一切从头开始摸索和创造的,而必须首先了解过往人类的创造成果和创造过程。在从事各项具体社会事业的社会成员则需要掌握过往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他们要通过现代知识分子的著作了解和掌握有关的文化遗产,以具体的从事各项事业,他们在这种文化传承的关系中更接近语文教学中的学生的位置。这也就有了社会文化中的三个主体的关系的问题。

这三个主体是有差异、有矛盾的。创造者的主体性假若压抑了现实社会知识分子和一般社会成员的主体性,古代文化的创造者就被神圣化了、绝对化了。在这时,现实的人就成了传统文化的俘虏,文化遗产表面上得到传承,但一代代人却失去了古代文化创造者的创造精神,它所导致的是现实文化的衰弱和现实社会的主体性地位的丧失。

若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并不尊重人类的、民族的文化遗产,并不尊重过往人类的创造意志和创造精神,并不想感受和了解这些遗产是怎样被古代人创造出来的,而是一味根据自己的现实愿望和要求抹杀古代人的创造成果,他们的创造性也是得不到发展的。这种虚无主义态度同时也意味着对自我以外的所有人的主体性的蔑视,意味着把其他社会成员都置于自己的奴从者的地位,它抹杀了古代人对于自己创造物的主体性地位,同时也压抑了接受者的主体性地位。这正像一个教师既不想切实的感受文本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也不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的地位。这时,社会表面上很繁荣的文化,知识分子编织着五花八门的理论,但这些理论却不是从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感受和理解中产生出来的,而是从与别人对着干的方式中产生出来的。你说向左我向右,你说向右我向左;你讲唯物我唯心,你讲唯心我唯物,其实他自己是什么思想也没有的。

但是广大社会成员的主体性也不能无视人类文化遗产的创造者的主体性,不能抑制和窒息的现实社会,知识分子的主体性。在这时,整个社会陷入愚昧和盲目,否认知识、文化、历史和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把狂妄当个性,把蛮干当创造,把迷信当信仰;整个社会陷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盲目状态。

以上这三种社会状态是我们都经历过的,我们应当吸取这些历史的教训。

(节选自王富仁《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同时坚持三个主体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文本的价值和意义,由我们师生直接使用价值来判断、衡量。
B.作者、教师和学生衡量“文本”价值所产生的矛盾和差异需统一,不能对着干。
C.古代文化被神圣化、绝对化,现实社会人就不是文化遗产传承的主体和创造者。
D.教师采取虚无主义态度解释文化遗产时,文本、师生三个主体性都会受到伤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类比论证,指出文化传承主体之间的关系近似于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B.文章主要运用假设推理的方法,论证衡量文本的三个主体有差异、有矛盾的观点。
C.文章分析语文教学中的三个主体关系的问题,旨在强调文化传承是语文学科的使命。
D.文章以反思与关怀历史的视角,论述了社会成员主体性膨胀导致的不良社会状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风影响世风,世风反映学风,我们要注意二者关系,以学风带动世风。
B.对待前人的创造,后辈不是推倒重来,必须虚心学习,这样才能迅速成长。
C.文化创造者和师生都是主体,唯有彼此尊重,文化价值才能得到良性的衡量。
D.“你说向东我说向西”或许有利于对话者衡量对方,从而利于它们的产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