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妨从语文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上感受一下语文教学中的三个主体(编者按:文本和师生)关系问题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文本,实际上是人类的和民族的文化遗产,它是过往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他们的创造,体现的是他们的创造者的主体意志和思想愿望,他们对于他们的创造物是有主体性的。我们要感受和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不是从它对我们现实人的直接使用价值来判断、衡量,而更应当从他对当时社会、当事人的作用和意义来衡量。在这里,重要的不是这种遗产的本身,更是创造者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过程。一代代的人要得到更迅速的成长,是不可能一切从头开始摸索和创造的,而必须首先了解过往人类的创造成果和创造过程。在从事各项具体社会事业的社会成员则需要掌握过往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他们要通过现代知识分子的著作了解和掌握有关的文化遗产,以具体的从事各项事业,他们在这种文化传承的关系中更接近语文教学中的学生的位置。这也就有了社会文化中的三个主体的关系的问题。
这三个主体是有差异、有矛盾的。创造者的主体性假若压抑了现实社会知识分子和一般社会成员的主体性,古代文化的创造者就被神圣化了、绝对化了。在这时,现实的人就成了传统文化的俘虏,文化遗产表面上得到传承,但一代代人却失去了古代文化创造者的创造精神,它所导致的是现实文化的衰弱和现实社会的主体性地位的丧失。
若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并不尊重人类的、民族的文化遗产,并不尊重过往人类的创造意志和创造精神,并不想感受和了解这些遗产是怎样被古代人创造出来的,而是一味根据自己的现实愿望和要求抹杀古代人的创造成果,他们的创造性也是得不到发展的。这种虚无主义态度同时也意味着对自我以外的所有人的主体性的蔑视,意味着把其他社会成员都置于自己的奴从者的地位,它抹杀了古代人对于自己创造物的主体性地位,同时也压抑了接受者的主体性地位。这正像一个教师既不想切实的感受文本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也不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的地位。这时,社会表面上很繁荣的文化,知识分子编织着五花八门的理论,但这些理论却不是从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感受和理解中产生出来的,而是从与别人对着干的方式中产生出来的。你说向左我向右,你说向右我向左;你讲唯物我唯心,你讲唯心我唯物,其实他自己是什么思想也没有的。
但是广大社会成员的主体性也不能无视人类文化遗产的创造者的主体性,不能抑制和窒息的现实社会,知识分子的主体性。在这时,整个社会陷入愚昧和盲目,否认知识、文化、历史和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把狂妄当个性,把蛮干当创造,把迷信当信仰;整个社会陷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盲目状态。
以上这三种社会状态是我们都经历过的,我们应当吸取这些历史的教训。
(节选自王富仁《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同时坚持三个主体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文本的价值和意义,由我们师生直接使用价值来判断、衡量。 |
B.作者、教师和学生衡量“文本”价值所产生的矛盾和差异需统一,不能对着干。 |
C.古代文化被神圣化、绝对化,现实社会人就不是文化遗产传承的主体和创造者。 |
D.教师采取虚无主义态度解释文化遗产时,文本、师生三个主体性都会受到伤害。 |
A.文章采用类比论证,指出文化传承主体之间的关系近似于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
B.文章主要运用假设推理的方法,论证衡量文本的三个主体有差异、有矛盾的观点。 |
C.文章分析语文教学中的三个主体关系的问题,旨在强调文化传承是语文学科的使命。 |
D.文章以反思与关怀历史的视角,论述了社会成员主体性膨胀导致的不良社会状态。 |
A.学风影响世风,世风反映学风,我们要注意二者关系,以学风带动世风。 |
B.对待前人的创造,后辈不是推倒重来,必须虚心学习,这样才能迅速成长。 |
C.文化创造者和师生都是主体,唯有彼此尊重,文化价值才能得到良性的衡量。 |
D.“你说向东我说向西”或许有利于对话者衡量对方,从而利于它们的产生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