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特别的大院

王溱

我从小就对军人有种特殊的感情,幻想有朝一日也能穿上军装,潇洒威武,昂首阔步,招引无数羡慕的目光。无奈,自幼就病恹恹的,无缘当兵。好在家里有个现成的军官——我的叔叔。叔叔当年是航空兵的机械师,飞过鸭绿江,去过朝鲜战场,在我心目中算得上是英雄了。叔叔一家住在部队大院。当时,部队大院对普通百姓而言,是特别的居住地,除了感到神秘,还有发自内心的羡慕。

叔叔的部队大院离我们家很近,周日我们经常去叔叔家。大院很大,进了大门要走一段挺长的路才能到达宿舍。这里原本就是军营,德国占领青岛时,一个骑兵营驻扎在这里,日本侵略青岛时,太阳旗和刺刀遍布大院,国民党部队也在里面待过。青岛解放,解放军入驻,大院里终于飘扬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大院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办公区,全是德式小洋楼,很有历史感;另一部分是宿舍,一片不小的平房,每个房间的窗边都是一排排水泥平台。母亲告诉我们,这里原本是军马马厩,所谓的平台是当年喂马用的泥槽,为了使用方便,用水泥填平了。

简陋的居住条件,并没影响我对部队大院的向往和倾慕,反而更激起我对军人们的崇敬,艰苦朴素是那个时代崇尚的生活理念。我常常看到衣领上挂着星徽的军官们在公用水龙头前洗衣洗菜,或者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扯拉着绳子晒被子、晾衣服。他们不仅要保家卫国,也得顾小家。叔叔有个邻居是位女大尉,每次见到我们都客气地打招呼,一点当官的架子都没有。她总是在忙碌,不是打扫卫生、缝被子,就是淘米、晾晒咸菜。生活中她也常穿着军装,白衬衫蓝军服,加上衣领上那闪闪发亮的星徽,把整个人衬托得格外庄重,大方。叔叔说,她工作扎实,是公认的楷模,她的丈夫原是新四军,负过伤,身体不太好,所以家里大小活都由她一个人担着。长大后我经常想起她,感慨颇多。在上世纪60年代,能被授予大尉军衔的,通常是解放前就参加了革命,她的丈夫资历比她更长,还留下了伤病,然而他们一直住在简陋的大院宿舍,快乐而知足,这正是革命军人崇高的风范。

部队大院对周边居民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几乎每周都要在礼堂里放一场电影。当年,看电影可谓老百姓的精神奢求。电影院里也有电影,但片子显然不如部队大院的丰富。周日我最喜欢去叔叔家,很大的诱惑就是看电影。在叔叔家,我有时会故意拖延时间,或者到了下午再去,那样可以直接留下来看电影。当然有时不巧,赶上哪个周日不放电影,我立时感到很丧气,玩都没劲头。

部队大院里有不少我们的同学,他们身上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气质。我记得有一位部队大院子弟很优秀,学校里只要有活动,上台发言的必定少不了他。恢复共青团组织后,他是第一批团员,学校组织长途拉练,到农村收割麦子,挖防空洞,他都是带头人。望着他忙碌、干练的身影,许多同学既佩服又羡慕。俗话说,虎门无犬子,大家私下猜想,他的父亲一定是位级别很高的首长。后来才知道,他父亲只是个上尉,早年牺牲于一次飞行事故,在部队医务室当护士的母亲-手把他拉扯大。

部队大院平日里都是静谧、严肃的,只有日复一日的军号声按时响起。上世纪60年代前后,台湾国民党军队的飞机时而到大陆上空窥测,盘旋;美国的无人驾驶侦察机也依仗着所谓的高端技术时来挑衅。我们的航空兵曾击落国民党和美国的侦察机,被称作“海军战斗英雄”,他们辉煌的战绩让老百姓对部队大院更加崇敬了。尽管后来得知,当年的战斗英雄与部队大院并无直接关系,但许多人依然觉得,这就是大院军人的功劳——大院是航空兵的机关所在地,那些军官们每天在小洋楼里为国防事业默默工作,怎么会没有关系呢?

如今,部队大院依旧在,但已不是从前的样子了。那些马厩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叔叔早在半个世纪前就转业离开了这里,我自然不再能够经常进出大院。没想到,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与部队大院里的人常有接触,还专门到神秘的小洋楼里去参观。那时,在小洋楼里办公的不再是原先的单位,部队的影子看不出来多少了。直到现在,每次从这里路过,封存的记忆仍会立时浮现在眼前,敬慕之情油然而生。那是一种怀念,更是一种不变的情怀。

(摘编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直到现在,每次从这里路过,封存的记忆仍会立时浮现在眼前”写出了大院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作者对大院情感一直没变。
B.文章写女大尉的生活及其经历,体现了她作为革命军人的崇高风范,激起作者对军人的崇敬感,对那个时代崇尚艰苦朴素的生活理念的赞赏。
C.文章从“我”仰慕军人写起,引出对大院及大院里的人的介绍,回忆与感触结合,历史与现实对比,写出了对大院的敬慕及对现状浓重的伤感。
D.文中“封存的记忆仍会立时浮现在眼前”,是大院中的人和事及其给作者带来的感触,是作者与大院的过往,体现了作者对曾经生活的怀念。
【小题2】“我”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4 11:47: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
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说的就是这种“体贴”,这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按明代学者杨复的解释:“恕者,如心之谓,人己之心一如也。”故“恕”即将心比心,以心度心,也即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然而,在这里,我却宁愿使用“体贴”这个词。在我看来,我与他人的真正交流与沟通,与其说是一种“心思”的运用,不如说是一种“身体”的践履;与其说是一种人心思的“移情”,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命的“互动”。
我们中国古人更多的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医生给人看病,不是辅以诸如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视病人为“看的对象”,而是贴入对方的身体,即所谓的“望、闻、问、切”,调动自己身体的一切感觉器官与病人身体直接接触,以期使自己的生命与病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并在这种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也说明了为什么医生自身的“麻木不仁”成为医家之大忌,说明了中医为什么可以运用气功进行生命互植的“介入疗法”,因为在这里,医患双方已形成为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
医患关系是如此,其他的一切人际关系也不例外。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礼”就其原初义而言,与其说是今人所理解的一种专制社会中旨在强化统治的等级森严的行为规范,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共同体中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它同样是古人的“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故《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体现了年少者对年老者的体贴,“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则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体贴。在这里,人的一举手一投足,身体的一个姿态,脸部的一个表情,已不再是纯粹做作客套的东西,而是以一种既亲切可感又沉默无声的动作语言,传达着人们内心的情感和对他人的体贴与关爱,并使社会借以形成为一个温情脉脉、相濡以沫的爱的共同体。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古人不仅用“体贴”这一方式把握人际关系,而且从“天人合一”之道出发,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因此,古人对自然事物的把握,不是像西人那样,把其看作是异己于人的“自在之物”,用科学的逻辑分析之、剖析之,用工业的机器征服之、利用之,而是把其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用身体自身体认之、体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并使之最终成为与自己息息相通、休戚相关乃至生死与共的生命伴侣。故在古人的心目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乃至人有两性,自然有阴阳,人有四体,自然有四时,人有五伦,自然有五行,乃至每一次自然灾害的发生,都被视为所谓的“天的震怒”’所谓的“天象示儆”,乃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的生命的每一次感动,都会同体感通地在自然现象中引起微妙的连锁反应。
因此,“体贴”是洞开中国文化神秘大门的一把钥匙,舍此我们就不能理解中国的“人我不二”的伦理观、中国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乃至中国的“神美同义”的宗教观。舍此我们也就不能理解古人的“无之不体”的人生境界和追求。乃至于可以用“手足”喻兄弟,用“腹心”喻朋友,用“同胞”喻众生,用“父母”喻天地,乃至其使无论我们人类还是整个宇宙都成为自身生命机体的生动的隐喻和象征。当然,推出“体贴”这一概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词,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孔子的“恕”、孟子的“恻隐”、王阳明的“良知”这些概念同等的重要性。它仅仅意味着,离开了“体贴”二字,一切其他概念都将失去其解释的生命学依据,并有流于“唯心主义”的嫌疑,因为真正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近取诸身”“反求诸身”的文化,一旦舍弃了这种“身体”,中国文化中的任何东西都无从谈起,因为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
(选自《民办教育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是指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
B.因为中国的医患双方构成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所以,中医疗法能在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
C.“礼”也可以视为生命共同体中一种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是中国古人“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
D.中国古人把“体贴”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等。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与文中所讲的“体贴”的概念不—致的—项是
A.借助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对病人进行诊断。
B.中医的“望、闻、问、切”。
C.《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D.用“手足”喻兄弟,用“父母”喻天地。
【小题3】下面对作者解读的“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的特质强调的不仅仅是认知,还有身体践履,认为其是一种生命体验。
B.中国古人更多的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
C.中国古人还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
D.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当“你懂的”成为公共语言

①人们生活世界里的禁忌和限制造成了语言交流的阻塞和暧昧,但却无法消除语言交流需要本身。于是,许多似是而非的说法便被创造出来,“你懂的”就是这类语言创造中的一个新品种。例如:近日,山西交城县委书记讲话稿抄袭遭网民举报。有网友说:领导讲话哪有不抄袭的,原因嘛,你懂的……又如,据人民网的消息,一位网友给四川中江县委书记留言,称村里集资修路遭遇诈骗,现在已经集资3年,可是2公里左右公路的修建问题还是迟迟解决不了。网友很无奈地说:“诈骗工程就该我们老百姓埋单吗?政府和承包商有没有什么?你懂的。”

②人们对“你懂的”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也能运用自如,有人把它当作趣谈,有人称赞它是一种机智交流和应答,还有人说它不过是像英语中“you know”那样的口头禅,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我觉得,“你懂的”在公共语言中如此广泛运用,甚至成为“两会热词”和官方语言,已经不再是一件可谈可不谈的小事。

③话语有公域和私域之分,这两个领域中的教养和礼仪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在私人交往和交谈中,私人之间有一些话语之外的彼此了解,因此,有的事情不宜说穿,也不必说穿,大家彼此心里有数,能心领神会就行。所谓话留三分、石中藏玉,这是交谈者为了避免造成不适而保持的一种彼此默契。这是他们自己的需要,并不是迫于外在的压制或胁迫。

④但是,公共领域中陌生人之间的交谈不同。他们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背景,他们的交流不可避免会有令人不适的内容。因此,诚实、公开、准确、明晓的语言也就更为重要。在公共交谈中不能公开透明,不是由于礼仪或教养,而是畏于某种外来的禁忌和禁止。交谈者对打破禁忌或挑战禁止的“严重后果”都心知肚明。因此,他们的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不是委婉和礼貌,而是隐瞒和自欺。

⑤乔治·奥威尔说,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造成什么样的语言,而什么样的语言则又会强化最初的原因,导致相同结果的强化。“如此恶性循环,不知伊于胡底”。在公共生活中,既然是大家心知肚明、心照不宣的事情,为什么不能明明白白地说出来?为什么不能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呢?

⑥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便是当今社会文化心理中的犬儒主义。“你懂的”产生于一种扭曲的、犬儒化了的公共信息环境,反过来又会加剧这个环境中的犬儒主义。犬儒主义的一个特征便是“看穿”但“不说穿”,不说穿是因为看穿了“说”的无用,而且还看穿,说不但没有用,而且还是一件可能对说的人自己有害的事情。

⑦要想说穿的人总还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得弄个明白、说个明白,不能稀里糊涂地装傻。不想说穿的人则认为,事情根本就没有什么明白不明白,是否明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因为想弄明白自讨苦吃。犬儒主义的“看穿”和“不说穿”都是从极端功利主义出发的。

⑧极端功利主义是犬儒社会的一个明显特征,在犬儒主义弥漫的社会里,大多数人都抱着“看穿”的生活态度。开始还有不少人对他们的真话感兴趣,把他们当社会良心来尊敬。但是,越来越多的人看穿了和讨厌起说真话的人来,嘲笑和咒骂他们是用心不良的“臭公知”。

⑨在《俄国人》一书中,记者赫德里克·史密斯谈到过前苏联社会中对说真话者类似的鄙夷和抵制。他开始对这个现象感到不解,后来一位名叫瓦连京·图尔钦的苏联朋友跟他解释说:“人群中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犬儒主义。诚实的人使得那些沉默的人由于没有大胆说话而有负罪感。他们无法了解别人怎么会有勇气去干他们本人所不能干的事。因而他们感到不得不攻击别人以安慰自己的良心。第二,根据他们自己的经验,他们觉得每一个地方的每一个人,都在欺骗自身之外的每一个人。”既然他们能够看穿每一个人都在说谎、欺骗,那么又何必去说穿。如果有人坚持要说穿,要讲真话,那他一定是比承认自己不诚实的人更不诚实的家伙,活该被骂一声“臭公知”。

⑩犬儒主义让人既能看穿别人的假话,又可以自己不必说真话,它更能让“你懂的”成为一个说了等于没说的新招数。在公共语言里,“你懂的”一旦泛滥,会成为一种形同雾霾的公害,因为它让矫饰冒充为智慧,把含糊其辞当作正当修辞,因此也使真实在犬儒的语言中变得更加模糊。

【小题1】第①段中加点词“创造”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③段分析了私域中“不说穿”这种交流方式背后的_____和_____。
【小题3】联系全文,分析第⑤段的作用。
【小题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⑧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抱定“难得糊涂”,只当没有这么回事
②既不相信,也不愤怒
③他们说真话,无非也就是说出一些大多数人都知道,但又无法说穿的事情
④人们对假话、欺骗变得习以为常
⑤少数坚持说真话的人仍然在发出他们的声音
A.⑤④①②③B.⑤③④②①C.④②①⑤③D.④①②③⑤
【小题5】下列对文中“犬儒主义”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犬儒主义的交流用心照不宣、模棱两可的招数。
B.犬儒主义的处世遵循明哲保身的功利主义原则。
C.犬儒主义是公知的死敌,是公共语言中的公害。
D.犬儒主义因为鄙夷和抵制真话而带有了负罪感。
【小题6】“聊天止于‘呵呵’”已经成为网民的共识,结合本文,分析网络用语“呵呵”成为公共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

同类题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摘自《2018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材料二:

2018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33609亿元,比上年增长4.0%。海洋捕捞产量持续减少,近海渔业资源得到恢复。全年实现增加值4801亿元,比上年下降0.2%。海洋生物医药研发不断取得新突破,引领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413亿元,比上年增长9.6%。受国际航运市场需求减弱和航运能力过剩的影响,造船完工量显著减少,海洋船舶工业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全年实现增加值997亿元,比上年下降9.8%。海洋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海洋运输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沿海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比上年增长4.2%,海洋交通输业全年实现增加值6522亿元,比上年增长5.5%。滨海旅游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16078亿元,比上年增长8.3%。

(摘编自《自然资源部:2018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8万亿元》,2019年4月11日“快资讯”)

材料三: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海洋生物医药取得了长足发展,我国海洋生物医药行业增加值由2007年40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385亿元,增长了近十倍,行业复合增速超过25%,而整个海洋产业产值复合增速不足13%,海洋生物医药已成海洋经济最亮眼的发展领域。虽然我国海洋资源丰富,但由于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且许多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相对匮乏难以大量采集,一些海洋生物活性成分化学结构奇特,难以人工合成,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洋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以及生物技术的不断提高,未来海洋医药市场将迎来较快发展,行业竞争将趋于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拓展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对于企业来说将有利于其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伴随着蓝色经济热潮的兴起,山东、广东等沿海各省纷纷加大了对海洋生物医药行业的投入,将其作为蓝色经济的增长点去加速推动。如:进入山东省“四新一海”战略的新医药产业,将重点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医药,追踪国际生物技术发展趋势,采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高新技术和现代合成技术,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

(摘编自《2018年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海洋生物医药成为最亮眼的领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2014年至2018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连年增长,2018年超过80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3%。
B.自2014年至2018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年陡降,但是均保持在9%以上。
C.2018年,我国海洋产业增加值构成中,居于首位的是滨海旅游业,接近一半;其次为海洋交通运输业,超过两成。
D.2018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行业增加值尽管在海洋产业增加值总构成中所占比例最低,但发展迅速,最为亮眼。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实现增加值33609亿元,比2017年增长4.0%,增长步伐稳定。
B.2018年,我国海洋渔业全年实现增加值4801亿元,尽管比上年下降0.2%,但近海渔业资源得到恢复。
C.2018年,我国海洋船舶工业全年实现增加值997亿元,比上年下降9.8%,原因在于国际航运市场的需求。
D.2018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比上年增长9.6%,而2007年至2017年,行业增加值增长了近十倍。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发展我国海洋生物医药行业的措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总量的比重,美国是25%。城市方面,目前只有杭州2017年的占比达到了24.20%。

2018年4月,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在腾讯新文创生态大会上提出了新文创的概念,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新文创概念的提出,的确符合当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的发展趋势。这些年,为嫁接“互联网+”概念,2016—2017年国家层面的文化产业政策调节所针对的一大重点就在于新兴文化产业。

按照城市研究院的理解,所谓新文创其实是一种更加系统的发展思维,即通过广泛的主体连接,利用VR、AR、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推动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互相赋能,从而实现高效的数字文化生产。新文创本质上是利用“文化+科技”的融合打造文化产业,重构文创内容生态。

(摘编自《2018年中国城市新文创活力指数报告》)

材料二


材料三

当传统文创产业转型加速,“新文创”不再局限于传统业态,而是以科技为驱动,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用户的文化体验、生产端的文化思维等,淡化娱乐,突出文创。

新文创的崛起,需要产业的支撑,更需要文化本身的价值和力量。文化始终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所在,产业则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灵魂与动力,缺一不可。

文化从来都不是速成品,在新文创的时代,产业融合有了更大的空间,资本运作有了更广的天地。然而,要打造一部好的作品,也许更需要沉下心来,需要很多年的精心雕琢。这既考验着产业的定力,更考验着创作者的耐力。这个过程是长线的系统工程,需要充足的匠心,需要更开放的连接协作。

(节选自李慧《新文创呼唤更多匠心》)

材料四

在近日举办的数字故宫发布会上,由故宫博物院和“腾讯追梦计划”联合推出的《故宫:口袋宫匠》功能游戏正式上线。玩家不仅可以自己练就“云造故宫”精湛技艺,还能约战好友切磋一番。故宫建筑文化,借助轻科技,完成一次轻传播。

传统文化如果不与时代连接,不与人联通,就是“死”的,只能是一堆空洞的符号和呆板的素材。古老文化只有“活起来”,可知可感、可亲可近才谈得上被了解,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兴趣和敬畏。以故宫为代表的文博院馆要与时俱进、再次焕发活力,关键是创造机会与“新人类”实现“文化的相遇”。

故宫新文创在为产品目标用户画像时,将其年龄设定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复盘故宫的网红进阶路,不难发现它确实“投其所好”——为青年一代投以更多心思,比如写“萌萌哒”的段子,比如上综艺。不过,这种“投其所好”,建立在对年轻人接受心理与消费习惯的严肃研究之上,它瞄准的不仅是眼前的经济效益,更意在通过年轻人接受的“玩法”吸引青年一代加入到文化内容的传播和再生产中来,而这也才是传统文化传承不绝更坚实的支撑。

在此次数字故宫发布会上,故宫新“掌门”王旭东说,走进数字时代,置身广泛而深刻的“数字变革”,博物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科技的助力,让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传播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有趣、有味、有料的创意产品,创新了文化的表达和传播方式,让情感实现联通,让文化完成抵达。

(摘编自《数字故宫带来更多“文化的相遇”》)

【小题1】下列对“新文创”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文创”本质上是一种利用“文化+科技”的融合打造文化产业,重构文创内容生态的更加系统的发展思维。
B.“新文创”更加注重产品在生成、服务以及用户体验等方面的文化内涵,淡化娱乐,突出文化的价值与力量。
C.新文创概念的提出,既符合我国政府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的决策,也为产业的融合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D.传统文化只有通过新文创与时代相连,才能让人觉得可感可亲,激发人们的兴趣与敬畏,实现文化的传承不绝。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即便是文化产业总值GDP占比最高的城市,也无法和美国相比。
B.近几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和其GDP占比持续增长,2017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35462亿元,其中GDP占比增长最快的是2014到2015年。
C.面对数字变革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故宫博物院借助科技力量,为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这一发展模式给文博院馆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D.故宫博物院以青年一代为目标用户,创新文化的表达和传播方式,“投其所好”打造数字故宫,意在吸引青年一代加入到文化内容的传播和再生产中来。
【小题3】如何加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走进铜鼓的细节

荆永鸣

我和采访团的同行们从南昌出发,驱车四个多小时,在一场骤雨初歇的正午抵达铜鼓。

铜鼓历史悠久。有史料记载,铜鼓明设铜鼓营,清置铜鼓厅,1912又置铜鼓县。

因城东有一巨石,色如铜,形似鼓,击之有声,故而得名。因此,铜鼓又是一首古老的歌。如今,在跳动着十四万个生命音符的铜鼓县,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是淳朴、典雅的客家人。又因此,这里不仅流传着浓郁的客家***介绍,永丰村是省级贫困村。近年来,他们实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脱贫策略,把峡谷溪水打造成“江西第一漂”,把高山荒地建成江西第二家野外高山滑雪场,同时把深山竹笋、杨梅、尖栗、板栗、山楂做成罐头,甚至把竹子做成电脑键盘、鼠标、小音箱等,远销各地。

离开铜鼓前,我独自来到了定江河边。我想找一位当地人,最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聊一聊,做个简单的交流。我凝望着眼前幽深的河水,回想着在铜鼓的所见所闻,心中泛起阵阵涟漪。我在想,悠长的河水流走了岁月的泥沙,却流不走凝固的历史。而凝固的历史与流动的现实在这里交织,或许后者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吧。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引用史料介绍了铜鼓的设置时间、命名由来,更好地说明了铜鼓悠久的历史,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B.我们走进铜鼓,既是因为铜鼓独特的客家文化、优越的生态环境,也是为了走进历史上的红色记忆,缅怀革命先烈。
C.参观过月形湾后,人们不由庆幸:当年如果不是***机智地逃脱敌人之手,中国的革命历史就会改写。
D.这篇散文以小见大,借铜鼓县既表现了对革命历史的缅怀,也充分表达了对铜鼓明天更加祥和美好的祈愿。
【小题2】文中插叙了***革命生涯中唯一的一次被捕经历,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说“凝固的历史与流动的现实在这里交织,或许后者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吧”,请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