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医 心

明晓东

街上喧闹声传来时,王仁甫在医心堂和白忠孝对坐品茗。听着外面日本兵叽里咕噜的叫喊声和皮靴重重敲击青石板街道的声音,白忠孝的手一阵颤抖,绿莹莹的茶汤淋湿了面前摊开的医书。白忠孝长叹一声,

这群蛮夷又在抢掠了,这日子啥时才是个头呢?

王仁甫侧了身子仔细听了听,依旧低头无语。

二更天时,急促的拍门声响起,王仁甫轻轻拉开门,闪进两个人影,其中一个受伤者被另一个人拖了进来。王仁甫扶伤者躺下,端起油灯仔细查 看,白忠孝拉过王仁甫,悄悄地伏在耳边说,师兄,怕是青龙山游击队的吧,日本人追究起来,咱俩可就没命了。

王仁甫看了师弟一眼说,伤者必救,这是师父的规矩,你不记得了?

白忠孝就嗫嚅着退到一边,心惊胆战地听听窗外的动静,不再说话了。

王仁甫先是取下墙上的皮囊,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穴位。片刻,汩汩流血的伤口便止住了血。王仁甫伸出一只手一点一点地捏着,把碎裂的骨头复位,再敷上草药,揩掉头上的细汗,牵出后院的骡子,套上车扶伤者躺了上去,目送两人在黑暗中离去。

翌日,门外飘起了膏药旗,日本兵长驱直入,把医心堂翻了个底朝天,然后抓走了一旁瑟瑟发抖的白忠孝。不几日,人们经常看到白忠孝点头哈腰地围着日本鬼子大队长宫本一郎转来转去,才知道白忠孝医好了宫本的头痛病,成了日本人的军医。

白忠孝带着宫本走进医心堂的时候,王仁甫正捻着他的宝贝银针,一枚一枚地仔细看着。宫本一郎进门就喝退了身边的随从,双手抱拳说,久闻王先生神针大名,今日总算有幸目睹了。王仁甫随意一笑,点点头,算是打招呼了。

宫本也不客气,单刀直入地说,听贵师弟白先生说,令师曾传针灸秘术于你,可否让在下看看?

王仁甫正色道,中华医术博大精深,乃我民族之瑰宝,岂容异族觊觎?先生死了这条心吧!

然后拱了拱手,算是送客。

宫本一郎沉下脸来说,仁甫君再好好想想吧。说完,带着手下走了。

过几日,白忠孝独自一人来了,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白忠孝告诉王仁甫,宫本怀疑青龙山游击队长刘一飞当日受伤是他救的,就这一条足以杀了王仁甫全家。白忠孝还说,宫本有头痛病,一高兴或是一发怒就头痛得满地打滚,要不是念在王仁甫的神针可以救他,早就抓了王仁甫进日本人的大牢了。

王仁甫笑了笑说,咱俩师出同门,你就可以治他,而且可以凭着手艺尽享日本人的荣华呀。

白忠孝拉着王仁甫的手说,师兄你明知我的针灸术不如你,我只能治得了宫本一时呀。

王仁甫拍拍白忠孝的手说,好吧,你坐下,我把师父的针灸术教给你,你就可以治好宫本一 郎的病了。白忠孝坐在椅子上,王仁甫捻起一排银针,悉数刺入白忠孝头上,片刻后取下,对白忠孝说,这神针之妙就在于针的深浅不一,深一毫则当场毙命,浅一毫则治不了根本,师弟切记啊。

七日后,宫本头痛病再犯,白忠孝依着师兄传授之术,将银针一一刺入宫本的胖脑袋,片刻间宫本只觉得神清气爽,而扎完针后白忠孝却颓然倒地,再无气息。宫本挥挥手,让手下将白忠孝拖到荒野弃尸。自此,宫本的头痛病也不再犯了。

再说白忠孝被扔在荒野,被青龙山游击队发现竟是当日救过队长的先生的师弟,就抬上了山准备找个地方掩埋,岂料一锨土下去,白忠孝却长出了一口气醒了过来。活过来的白忠孝不敢说自己帮过日本人,就留在了游击队给伤员治病。

几个月后,宫本一郎指挥手下围攻青龙山,游击队已经弹尽粮绝,眼看着青龙山就要被攻下。宫本手舞军刀大笑,正指挥着日本兵最后冲锋的时候,突然觉得头皮一麻,头痛病又犯了。宫本丢了军刀,捂着脑袋直挺挺地倒下去,一蹬腿死了。

游击队乘机反攻,全歼了日本鬼子。游击队员不解,没人击中宫本,宫本却自己死了,只有白忠孝不语,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医心堂再次开张的时候,日本人已经投降。王仁甫端坐在草药味弥漫的大堂里,白忠孝也进来了。白忠孝进门就跪在王仁甫面前说,师兄,我没能遵从师父教诲,帮了日本人,害了别人也差点害了自己呀,要不是师兄扎我几针,恐怕我已是罪人了呢。见王仁甫不语,白忠孝又说,你扎我我再扎宫本,一样的针法,咋就治死了宫本呢?

王仁甫哈哈一笑说,宫本病在身上,一针刺进神经止住痛疼,再一针刺出脑血管微疵,欣喜若狂自会出血而死;而你身虽无病却病在心神,一针刺你灵魂出窍,再一针刺你回归正道,是为医心啊。白忠孝跪地不起,王仁甫双手搀起白忠孝说,心已归正,就忘记过去,我教你师父的神针绝技吧。

自此,医心堂名震省内外。

【小题1】下列对这则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
A.游击队员们不明白宫本为何突然倒地身亡,只有白忠孝不语,因为他知道宫本的死是师兄传授的针法导致的,不想被人知道他为日本人诊治的事情。
B.小说语言自然而简练,用词准确而形象,如“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穴位”中的“捻”“燎”等动词的使用贴切而生动。
C.小说大量地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了王仁甫与白忠孝两个形象,展现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
D.这篇小说主要通过师兄弟二人的对比来表现主题,用到对比手法的就在白忠孝与王仁甫对待游击队伤员和日本人的态度的内容上。
【小题2】小说的开头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标题为“医心”,王仁甫的医馆名为“医心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医心” 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7 10:01: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小题。
游侠李白
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图的。
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这是诗人眼中的时间和宇宙——天地间只有逆旅和过客。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做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是没有第二人的。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笔。吾亦坦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传说中他曾手刃数人。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此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将,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无赖的游侠脾气也不会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鲁仲连功成却拒绝平原君赏赐给他的富贵功名,因而取得了不仰视权贵,进而折服权贵的资格。李白大呼要功名,要富贵,要酒,要女人,要朋友,却仍然要求权贵与平交,不得小看他。这个李白呀,他不知道这是怎样一个妄想!
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马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飚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沿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下子飞扬起来。
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生动了大唐山水。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李白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光阴者,百代之过客”、“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这些诗句都体现了“侠”对李白的影响。
B.文章中概括描绘了“昆仑山”、“骑士”和“成吉思汗的马队”等诸多形象,这些形象都具有西域的特征,与李白独特的诗风无大关系。
C.文中说“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与“另一个方向”相对的方向指的是游牧民族用剽悍纯粹的武力进入中原。
D.文章的结尾直白,点明了李白独特的诗风对大唐诗坛的影响以及他在唐代诗坛上的重要位置。
【小题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游侠李白”的?
【小题3】文章中“这个李白呀,他不知道这是怎样一个妄想!”提到的“妄想”具体指什么?体现了李白什么性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乱世中的美神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②本来,3000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
③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
⑤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3000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
⑥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忍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
⑦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⑧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选自《十月》,作者:梁衡。有删改)
【小题1】大量引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以下是对文章第②④节中引用陆游和王维诗句作用的分析,请判断正误。
①引陆游诗句的作用在于借陆游的愤怒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交代了李清照生活的社会背景。( )
②引王维的诗句在于赞美李清照如“松间明月”“石上清泉”般的超俗人格。( )
【小题2】作者将李清照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的“美”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试结合全文,分条陈述。
【小题3】下列是对文章开头画线句子“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含义的理解,请判断正误。
(1)在封建社会,作为女人,她们依附于男人而存在,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 )
(2)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 )
(3)正由于这两方面的矛盾,她只能生活在孤独与悲哀之中,这就是李清照的悲剧。( )
【小题4】怎样理解这些写“离情闺怨”的诗词在李清照的诗作面前是“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请将理解填写在横线处
①在写作的主题上,离情闺怨类诗词写的都是男女相思;李清照的词作往往表现     
②在诗词的格调上,离情闺怨类诗词表现的都是狭隘的个人愁绪;李清照的诗词往往表现出
③在艺术风格上,离情闺怨类诗词往往滥用感情;李清照的诗词 ,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透明

纳兰妙殊

衰老像夜晚一样徐徐降临,光并不是一下子就散尽,死神有惊人的耐心,有时他喜欢一钱一钱地凌迟。壮年时的余晖犹在,八十岁时,姥姥的食量仍是阖家之最。她独个儿住在老房子里,自己伺候一个蜂窝煤炉子,自己买菜做饭,虽是颠着一对小脚,行如风摆杨柳,但还利索得很。她对大家都很有用,儿女的孩子尚小,都得靠姥姥帮忙看管。六个外孙、孙女、外孙女,都经她的手抚养。于是她是有实质的,有威信,说话一句算一句,小辈们都不敢不认真听,稍有点嬉皮笑脸,姥姥脸色一沉,扬起一只大手,“打你!”喉咙里冒出不大不小的一个霹雳,威风凛凛。不听话者难免心头一凛,收敛起嬉皮笑脸,承认错误。

后来她越来越老了,城池一座一座失守,守军一舍一舍败退,退至膏肓之中。她不能再为家人提供帮助,只能彻底地索取,因此她逐渐透明下去,世界渐渐看不见她了。她的威严熄灭了,儿女们上门的脚踪逐渐稀了,孙儿辈异口同声地说工作忙,好像都在同一家公司。春节团聚的时候,敷衍地拎一箱牛奶,进来叫一声姥姥或奶奶,这就算交差。她记忆漫漶得很了,一个孙女站在眼前,她要把所有孙女名字都叫一遍,才牵带得出正确的那个。

除了行动能力,在最后十年中,她也渐渐失掉正常交流谈话的智力。与人说话,一句起,一句应,一句止,她就很满足了,慢慢点着头,像回味这次对话似的,眼睛若有所思地转向别处。

有时,她想主动与人沟通,就拿手去碰触身边的人,叫着,哎,哎。脸色有点巴结地笑,郑重地问出一个问题,比如:我有点不记得,想了半天了——你今年多大?

这当然是可笑的。被问的人和旁边的人对此都有默契的认识,他们面面相觑,嬉笑着,拿不认真的嗓音说,您看我多大了?

她却仍认真的,我想你是十九,还是二十?

被问的人呵呵大笑,姥姥,我都三十五啦。

然后人们继续自管自说话,不再看她。剩她独个儿咂摸那一点愕然,并陷入喃喃慨叹,哎呀,我外孙十五了?当初我带你的时候,你整天哭,搁不下,只能一只手抱你,一只手捅炉子炒菜……

人们都同意跟地说话只要敷衍过去即可,谁让她活到这样老,老得跟世界文不对题。“衰老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屠杀。”菲利普罗斯说。除非你幸运地蒙召早退,逃出这环链条。

后来她的听力不太好了,人间把她又推远了一步。有时她会陷入沉思状态,陷得很深。盘腿坐着,小脚放在腿弯折叠处,手撑着额角,眼睛盯着墙,浑浊的眼珠停滞了,犹如哲学家整理胸中哲思。大家围坐在她旁边的沙发上,以这个行动表示孝敬。所有人当着她的面议论她,毫不避讳、也不用压低声音,就像她是一座标本。

生命和岁月文给她的能力,最终按原本的顺序一样一样还回去,五年前,很难出门了,用轮椅推到外面花因里,还能搀着别人的手走两步,走到池子边看人用馒头喂金鱼。后来不再出屋,不过还能从这间屋走到那间屋。再后来彻底不能行走,但还勉强能站立,再后来站起来也不能了,三年里整日只倚枕坐着。她的食量逐渐减少,食谱逐渐缩短,需要多费牙齿之力与肠胃之力的美味一项一项与她道別。本来她还能喝几口黄酒,后来终至一喝酒就腹泻。

筛子眼越来越细,兴致、乐趣都被筛出去了,日子唯余越来越纯粹的萧索。

最后半年,她吃得像个初生婴儿,粥,牛奶,一点点肉糜。

到临终两个月,粥和牛奶亦被肠胃拒绝了,只剩了饮水,蜂蜜调制的水,糖水。再让她喝两口牛奶,下午就泻了一床,仅余的生命力,负隅顽抗,又把这座孤城苦守了两个月,直至弹尽粮绝。

最后一次回家看她,她的精神已不够把眼皮撑足。眯缝眼看我,仍笑,喊我乳名,声音又虚又小,像一片揉烂的纸条。阳光照着她,能透过去。

我拉起她的手,攥一攥,又放下,然后做了一次从没跟她做过的动作:握着她硬邦邦硌手的肩膀,嘴唇碰着她颧骨,轻轻一吻。那皮肤薄得像一层膜。

她眼皮下闪出一星欣慰和快活,低声说,哟。然后问,你回来呆几天啊?

我说,明天就走,你等着我,我再来看你。

她半迷蒙的一笑,代替回答。

倒数第二样能力,吞咽。除了每天几口水,她无力吞咽更多东西,再多就累着了。

到世上来学会的第一样本领以及丢掉的最后一样,都是:呼吸。初夏的上午,她咽下最后一口呼吸。

(选自《人民文学》2013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时间为序,叙写姥姥的身体机能一项一项地丧失直至死亡的全过程,提出了关爱老年人的重大话题。
B.文章第一段说死神“喜欢一钱一钱的凌迟”是说死神对人残忍侵害到了一分一毫也不放过的地步。
C.作者引用菲利普·罗斯的话,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人们面对必然到来的衰老,根本没有抗争的能力,而只能无奈被动地接受这一现实。
D.本文的叙述娓娓道来,表达质朴,虽都是生活琐事,但物我两真,情事两佳,所以显得真切动人。
【小题2】文章开头出现的姥姥是怎样的一个人?写这样的姥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题3】“透明”作为文章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巷深深

沈裕慎

夜,静静的.

月牙,像被抛在碧海中的一叶小舟。它淡淡的银辉透过茂密枝叶的缝隙,把参差斑驳的黑影撒满铺着石子的小巷,只有熬红了眼睛的昏淡的路灯坚守在岗位上。我,踯躅在小巷深处……

幽深的小巷深处跳出了一星灯火。那灯火在闪烁,在浮动;俄顷,当它在路灯下闪现的刹那,我看清了:那是盏夜宵馄饨担上的小马灯,悬在那颤悠悠的毛竹扁担尖上。

在这夜深人静的月夜,在这古城的小巷深处,品味一下传统小吃,也是别有一番情趣的。

立在我面前的是位50岁左右的汉子。方脸大耳,岁月的犁铧在他的额头上留下的沟壑,是那样醒目,而且极为深邃。听到我的呼唤,他在路口放下挑子后,用手在担子的一头的下层掏呀掏的。谁知,“哗啦”一声,一本厚书落在地上。嗬,是本《英汉大词典》。想不到这小巷也是藏龙卧虎之地!

“你懂英语?”我探问道。

“只懂一点儿。”他声音极低,从担子的下端掏出一张折叠式的小凳子递了过来,“先生,请坐。”

说着,他往小钢锅底下添了根木柴,火苗要时蹿了起来。借着那跳跃的火光,我下意识地看了看表,指针的剪刀已无情地将昨日与今天裁开。

“生意做到这么晚,真够辛苦的了。”也许是职业的本能,我对这位沦落小巷深处的人,颇感兴趣。“扁担两头挑着五张嘴哩,能让做这营生就算有福呐,前些日子还被追着屁股撵呢!”“个体经营小饮食,中央有政策呀!”

“诺,我还有盖着大红印的‘护照’呐。”他笑着指了指担子上挂的嵌在镜框里的“营业执照”。也许是他不愿谈这些,改口道:“贵姓?途经本地?”我点点头:“姓沈,沈阳的沈。”又反问道:“您呢?”

“敝姓梅,梅花的梅。”

“听口音,府上是苏州一带的?”

我的乡音,本以为几十年在上海早将它“荒”掉了,谁料岁月易逝却本性难改,竟被他辨出来。我颔首称是。因为我的老家昆山,确是属于苏州管辖的。

“巧呀,他乡遇故知!”他乐了。

大概是同饮过阳澄湖的水吧,我们聊得更投机了。原来,他是孤儿,幼时被一对无子女的老师收养,念师范时专攻英文,1949年在国民党军中任了不到三个月的译员。解放后因为这个历史问题,扫过街,种过花,摆过地摊,挑过馄饨担子。“文化大革命”时期,被遣送乡下,监督劳动,落实政策时重返市里。目下重操旧业,业余偶尔为本市的机械、电气公司翻译资料。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原是上海某报的记者,后因种种原因,被下到工厂劳动。现在刚被改正,特作短暂旅行舒展一下筋骨,同时为工作拜访些朋友、老上级……”他听得很是入神,馄饨还没有下锅,他竟用勺子在小铜锅里捞了起来!

他自知失态了,一边抱歉地摇摇头,一边向我道贺:“恭喜,恭喜!”

“你有一技之长,也可以毛遂自荐呀!”

“自荐?”他凄楚一笑,“哪个伯乐,能相上我这个还背着黑锅的老马?”

“有!”我猛然想起近日市报上的一则有关招聘外语人员的广告,说:“你去报名呀!”

“谁要我这个快五十岁的人?”我安慰他:“还不算老呀!”

“不算老?现在单位只招年轻人。咳,亲戚帮我在机械、电气公司找点资料翻翻,也是费了不少周折的呢!”也许是太激动了,他似乎有点语无伦次。

“你明天再去找,有心报国,还怕无门?”我又给他打气。当然,我也知道,这个年龄确实有点难了。

他把一碗热气腾腾的、带有麻油香味的馄饨给我后,说:“对,明天再去试一试。”

我告别了这小巷口。月牙儿,这只小舟,依它固有的历史航线前进了一程。那朦胧月色下的河,像只长长的摇篮,静静地卧在大地的怀抱中,泊着的几叶扁舟,像顽皮了一天的困倦的娇子,在母亲轻轻的摇晃中,进入了梦乡……

(节选自沈裕慎《我的花溪情缘》)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对卖馄饨的汉子的肖像描写,运用了夸张和比喻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其脸上的皱纹又深又长,给人沧桑之感。
B.文中画线句子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手表指针比喻成剪刀,既形象地写出汉子为谋生工作到凌晨的辛苦,又引出下文。
C.“扁担两头挑着五张嘴哩”一语生活气息浓厚,道出了汉子收入唯一而家中人口又多的困窘,也回答了“我”的疑问。
D.卖馄饨汉子的人生际遇,引起了“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我”鼓励汉子积极面对生活,临别充满希望。
【小题2】文章结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本文初稿时标题为《乡音》,定稿标题为《小巷深深》。标题修改后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从2018年6月19日开始,(甲),网络游戏带来的“数字健康”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应对。如何防止游戏参与者从“着迷”走向“沉迷”,是破解这一公共卫生课题的不少互联网公司通过主动作为,由“娱乐游戏”向有益于技能成长的“功能游戏”转型,扭转了建构行业伦理的积极态度。然而,市场如马,脱缰则野,游戏市场的乱象仅靠市场自我调节难以消除,必须善用法律与制度。比如加强源头评估与管控,建立游戏分级制度,强化监管,创新手段。这既是引导游戏产业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共建清朗网络空间的必然要求。不少研究表明,青少年走上网游成瘾之路,也与其成长环境。与其一味苛责、视游戏为,不如一点一滴改善家庭教育,通过增亲子之情、添假日之乐、促健康之趣,在中为孩子培养多元爱好,提升自控能力,从而摆脱“数字健康”问题,更好地拥抱数字生活。
【小题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甲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游戏成瘾正式列入精神疾病
B.游戏成瘾正式宣布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精神疾病
C.“数字健康”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D.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网络世界“数字健康”问题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燃眉之急  休戚相关  洪水猛兽  耳濡目染
B.当务之急  息息相关  洪水猛兽  潜移默化
C.当务之急  休戚相关  毒蛇猛兽  潜移默化
D.燃眉之急  息息相关  毒蛇猛兽  耳濡目染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问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不少互联网公司主动作为,由“娱乐游戏”向有益于技能成长的“功能游戏”转型,表达了建构行业伦理的积极态度。
B.通过不少互联网公司主动作为,由“娱乐游戏”向有益于技能成长的“功能游戏”转型,展现了建构行业伦理的积极态度。
C.不少互联网公司通过主动作为,由“娱乐游戏”向有益于技能成长的“功能游戏”转型,端正了建构行业伦理的积极态度。
D.不少互联网公司通过主动作为,由“娱乐游戏”向有益于技能成长的“功能游戏”转型,呈现了建构行业伦理的积极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