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枣香醉人
上午接到爷爷的电话,说給我酿了一罐醉枣,让我抽空回老家一趟。
爷爷每年都会在枣子成熟的季节,亲手挑选出一颗颗饱满.、红润的大枣,蘸上白酒,密封在破璃瓶中。瓶口用稀稀的黄泥土封住。静置两三个月后,待枣香、酒香融为一体,合为一物,才有了今天爷爷酿的醉枣。
八十岁的爷爷和八十二岁的奶奶住在离小城六十公里外的乡下老家,固执而孤独地坚守着三间土坯房和一个种着七棵老枣树的大院子。
奶奶告诉我、枣树是她嫁给爷爷的第三天上亲手种下的,到现在已有六十个年头了。
坐小城的公交车到村口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多了。
雪后的乡村,色彩单调得很,所有矮小的植物都被覆盖在白绒毯似的大雪之下。寂靜的村庄,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色。汽车没停稳前,模模糊糊地看到偌大的村口只有枣树下伫立着一个人。下车一瞧,原来是奶奶。她正倚靠着一棵弯弯曲曲、疙疙瘩瘩的老枣树,张望着从远处驶来的汽车。
呼呼的北风,依旧是那样寒冷、剌骨,不时地吹拂起她额前几缕花白的头发,但树下的她却像雕塑般一动不动,只有头上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在瑟瑟地抖着。
奶奶的个子似乎又矮了一些,童年印象中的她是个大高个,干活利落,走路飞快。我总要仰着小脑袋看她,一溜小跑地跟在她的后面。只是,恍惚间,奶奶竟变成了眼前的模样;个子矮了,佝偻着身子,走路也有些不稳了。
“不是打电话不叫你来接我吗? ”我慌忙上前搀住她的胳膊,把她全身的重量都揽在自己身上。
“爷爷的气管炎又犯了吗?”我问。
“没犯,别担心,我们壮实着呢!”奶奶一向报喜不报忧。
走进院子,七棵老枣树挥舞着光秃先的树枝,像久违的老朋友般无声地迎接着我。 这七棵老枣树收藏着我单纯而快乐的童年时光……
“奶奶,今年的枣结这么多啊!”八岁扎着两根羊角辫的我,蹲在九岁哥哥的后面,一边和奶奶说笑着,一边用两只小手胡乱地划拉着地下被爷爷打落的枣子。
爷爷笑呵呵地站在木梯上,用力地挥动着手中长长的打枣竿。一阵疾风暴兩,红通通、圆滚滚的枣子纷玢落下。我和哥哥大呼小叫着,疯跑着,打赌谁先找到今年最大、最红的枣子。
五岁的小妹最为老实了,两只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地检起两颗小枣,放进奶奶的大枣筐里,乖巧、懂事的模样,引逗得爷爷和奶奶哈哈大笑。
时光如箭,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
“奶奶,那棵枣树怎么歪成这样了呢?”我问奶奶。
奶奶抚摸着干枯的树干说:“唉,这棵枣树也老了!”记忆中这棵枣树结的枣子,即便是刚刚点红,滋味也是酸甜酸甜的,最为解渴、解馋。
虽说是棵枣树,它的意义于我来说却是朝夕相处、不离不弃的童年玩伴。春天,顽皮地在它疙疙瘩瘩的身上攀来爬去;夏天,撑一个木床,在它绿色庇护伞下纳凉;秋天,肆意摘取它的果实;冬天,又把所有积雪堆在它的脚下。它和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构成了我童年美好图画中最不可或缺的记忆。一年又一年,奶奶和爷爷为这个大家庭日夜操劳着,枣树发芽、开花、结出最大最红的枣子;一年又一年,奶奶粗糙的手上布满了淤黑色的老年斑,枣树的树皮翅起甚至开始一块块地脱落;一年又一年,爷爷健壮的身体日渐衰弱,枣树的果实也越来越少。
时间,飞逝的时间,残酷的时间,把所有一切都改变了。
爷爷、奶奶和枣树,却默默承受住了!
家中,爷爷正在烧火,锅台旁摆着早已包好的两帘饺子。
“怎么又包铰子?不怕累着?”我嗔怪奶奶。
“不累,你不是爱吃菜焰的吗?我和你爷爷常包!”
灶下烧火的依然是爷爷,抢也抢不过他。他总怕我不会烧这种大灶。爷爷呼噜呼噜的气管和吱吱啦啦的风箱一唱一和的,听得我一阵阵的揪心。
“让你们搬到城里就听话吧,你们这么大岁数了,还住在老家土坯房里,会叫人笑话我们不孝顺的!”我又开始劝奶奶。
“这房子咋了?不能住人?你们不都是在这房子中出生的吗?”耳背的爷爷显然是听到了我的话,像吵架似地嚷嚷着,固执的表情完全是一个三岁小孩子的模样,令我好气又好笑。
“不就图你们有个根,有个老家吗? ”奶奶边往锅中下饺子边说。
我正用勺子搅着下到锅中的饺子,听到这儿鼻子一酸。
吃饭时,照例,爷爷、奶奶一个劲儿地劝我多吃。
“别夹了,我都吃饱了,现在都流行减肥,哪有你们孙女这么胖的!”我夸张地比画着。
“咱可不减,把胃都减坏了!”他几乎是对着我吼了。
我要走了,爷爷让我捎上那一罐醉枣。“这七颗枣树真是老了,今年才结了半筐枣子!”我听到了他喉咙里发出两声似有似无的叹息声,很轻很轻,却只好装作没有听见,低头快步地走出家门。
还是奶奶送我到村口公路上等车,患气管炎的爷爷不常出门,无论是谁送回老家,总是奶奶送出屋门,院子,一直送到村口。
一个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爷爷和奶奶就像这院中七棵老参树的根,铁铸石雕的根,屹立不倒的根,屹立不倒的枣,他们用生命培育出的儿女像极了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红枣,所以不论我们的外表多鲜亮、滋味都甘甜,依然不能离开这深深扎根地下,已然融入血脉的生命之根——哪怕他们走了一段崎岖难行的人生路,耗尽了全部心血、力气,只剩下了风烛残年的躯壳。
奶奶目送我坐上了公交车,汽车缓缓开动,我慢慢地远离了老家,最后消失在我视线里的是奶奶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
我紧紧地捧着那罐醉枣,不禁陶醉在了那浓浓的枣香和深深的四年之中。
《选文有删改》
【小题1】文中插叙“童年打枣”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小题2】“哎,这棵枣树也老了!”这句话表达了奶奶怎样的情感?
【小题3】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描写雪后乡村的荒凉寒冷,是为了突出爷爷奶奶坚守老家的可贵品质。
B.奶奶说他们很壮实,经常包饺子,这都是为了不让“我”担心,宽慰“我”而说的。
C.文章结尾再次提到了奶奶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首尾呼应,表现了“我”对爷爷奶奶的依依不舍之情。
D.爷爷是个固执的倔老头,跟 “我”说话像吵架似的,他“吼”的背后是和奶奶一样的对孙辈的关心体贴。
E. 文章在塑造爷爷奶奶形象时运用了细节描写、心里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7 05:16: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矮象和硕鼠
方舟子
提起庞然大物,我们往往会想到象。象是现存最大的陆地动物,最大的非洲丛林象的身高能超过4米,体重能达到12吨。象刚生下来时的体重通常就有120千克。它们是如此庞大,以至于我们习惯充满敬畏地称之为“大象”。
但是有一种象的形象很难让人给它冠以“大”字,它们成年时身高还不到1米,体重大约只有100千克,和猪的大小差不多——猪鼻子插葱有时的确是可以装象的。这样的矮象一定很可爱,可惜它们只生活在更新世,已在大约1万年前灭绝了。
矮象并不是大象的祖先,在它们之前大象早已进化出来了。相反,矮象是从大象进化来的。这些矮象的化石是在地中海的西西里岛和马耳他岛发现的。在地中海的其他岛屿,也有类似的矮象化石出土。大约600万年前,地中海的海水被部分或全部蒸发了,生活在大陆的大象得以迁移到这些岛屿。后来随着海平面的上升,这些大象的后代与世隔绝,在岛上进化成了猪一般的矮象。
为什么大象的后代变成了“猪”了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问一下,为什么大象要把身体弄得那么庞大呢?原因很简单,身体庞大是它们保护自己的法宝。当大象的身体大到连老虎、狮子也望而生畏时,大象就没了天敌,可以自由自在地吃草。但是身体庞大也意味着要消耗大量的食物,一头成年大象每天要吃一两百千克的植物。而一个大象群体,通常有几百头大象,它们消耗的食物量大得惊人。
在地中海的岛屿上,没有大型的肉食动物需要抵御,大象身体庞大的优势消失了,劣势暴露了出来。在岛上,资源非常有限,没有足够的食物来维持一个大象群体,身体大的象饿死,身体小的象由于需要的食物量也少,反而容易生存下来。要维持一个500头大象的群体,可能至少需要几千平方千米的空间,但是要维持一个同等数量的矮象群体,有几十平方千米的地盘可能就足够了。这样,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大象的身体就变得越来越小。
不仅大象如此,其他大型食草动物到岛上繁衍后,由于没有天敌,也由于缺乏食物,它们后代的身体也会逐渐变小。
但是对俗称老鼠的啮齿动物来说,情形却正好相反。老鼠体型小的原因,是为了避免被天敌吃掉,因为身体小容易躲藏。到了岛上以后,没有那么多天敌,甚至根本就没有了天敌,没有必要再躲躲藏藏,身体小的劣势就暴露出来了,因为身体太小,热量容易散失,而且能吃的食物种类有限,比如粗一点的植物就咬不动。对老鼠来说,身体大一些反而更有优势。在岛上生活的啮齿动物的身体通常要比在大陆生活的大很多。例如弗洛里斯岛上原来生活着一种窟山鼠(已灭绝),和猫一样大。
不过,和在乌拉圭发现的一种豚鼠相比,窟山鼠就是小巫了:这种乌拉圭豚鼠比牛还大,体长3米,高1.5米,重达1吨,比矮象还要大得多。幸运的是这种可怕的硕鼠生活在200~400万年前。在当时,巴拿马地峡还未出现,南美洲和北美洲还是分离的,南美洲实际上是一个大岛,北美洲的剑齿虎等天敌还不能过去享用这些硕鼠。现在还生活在南美洲的花背豚鼠是硕鼠的近亲,而花背豚鼠的体长只有80厘米,体重只有15千克,这在现在的啮齿动物中已经算是大的了。
当大型的哺乳动物迁移到岛屿,它们的身体通常会逐渐矮化,而小型的哺乳动物则相反,它们的身体会逐渐巨化,这种现象被称为“岛屿法则”。这个进化速度会非常快。对88种岛屿哺乳动物的调查表明,它们的进化速度要比大陆哺乳动物快两倍。
人类的文化进化其实也存在类似的“岛屿法则”。对人类社会来说,“岛屿”并不一定是地理意义上的。开放的岛国可以包容世界,自我封闭的大陆国家却是文化的岛屿。一个国家如果闭关锁国成了世界的孤岛,那么由于缺乏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和文化交流,也会很快地导致伟人矮化,鼠辈巨化。这样的国家,会一时成为“矮象”和“硕鼠”的天堂。但是不论是可爱的矮象还是可怕的硕鼠,终究还是都灭绝了。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科普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历史上曾经有过一种象,成年时身高还不到1米,体重大约只有100千克,因此它是一种实质上不能称为象的象。
B.矮象曾经生活在地中海的西西里岛、马耳他岛等岛屿,这是由那里被发现的矮象化石推断出来的。
C.大象身体庞大有利于保护自己,因为当身体大到连老虎、狮子也望而生畏时,大象就没了天敌,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
D.动物进化受地理环境影响巨大,如同种动物在大陆和岛屿上进化的结果迥异,而所有动物在岛屿上的进化结果则趋于一致。
E. 本文通过对矮象与硕鼠的进化背景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环境对进化所起到的作用,即环境的改变一定会使生命体发生变化。
【小题2】在岛屿上生活的大象的后代,为什么会进化成“矮象”?
【小题3】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史传文学,从最早的《尚书》到《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其“史传”的性质逐渐减弱,而“文学”的性质则逐渐加强。《尚书》记言直录,不别方语雅言,亦不加裁剪;《春秋》记事简洁,如新闻标题一般;后世文学家对这两部著作推崇倍至,主要是崇其高古,很难说其有多少文学意味。至《国语》《左传》,记言记事写人,尚裁剪,重技法,且开始出现与史无关而于文有益的“闲笔”,其叙述之高明,言语之醇美,较之《尚书》《春秋》,非止一箭之进。到《战国策》,夸张失实之处俯拾皆是,很多记述都是出于文学的考虑,而难以史学的标准衡量,最突出的便是“床笫之私”“密室之谋”之类情景的记述。发展到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巅峰之作《史记》出现,这两方面性质同时达到了最高水平,“      ”,言其史传之成就,“      ”,言其文学之成就。然而从《汉书》开始,便预示了与先秦史传文学恰好相反的趋势,即“ ”性质的加强,和“ ”性质的减弱,这一趋势也就意味着“史传”与“文学”的分离独立,后世的史传著作便很难再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了。

材料二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也是智者的游戏。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林立,战争不断,周边戎狄蛮夷迅速强大,各诸侯国身处忧患之中,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只有利用强大的军队去征服别国。战争磨砺了智者,催生了谋略,产生了智慧。在战争中,人类将政治智慧发挥至极致。毋庸质疑,春秋战国的历史是血染的历史,是白骨堆积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舞台上,智慧与狡诈、血腥与惨烈构成时代的主旋律,这里有流芳千古的浩然正气,也有滑稽可笑的荒唐闹剧。虽然说“春秋无义战”,但是,战争却有自身规律。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武器的进步、战争方式的变革,以及战争规模的扩大,造就了一大批擅长指挥作战的将帅和军事家。他们从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事军事理论研究、裁篇著录,大量的军事理论著作应运而生,出现了一个兵家荟萃、群星璀璨的兵法盛世。兵家思想正是这一时期战争智慧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被誉为“东方兵学的鼻祖”。孙子所提倡的“知己知彼”“出奇制胜”“避实击虚”等军事思想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圭臬,堪称世界第一兵书。他全面总结了以前的战争经验,分析、论述了作战原理,提出了军事上许多杰出的命题,揭示了认识和指导战争的普遍性规律。内容丰富,见解精辟,不仅对当时的战争有十分深刻的指导意义,而且还深远影响了后世乃至当今的军事思想。

战争离不开外交。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人物,被称为“纵横家”。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却往往能取得奇效,纵横家多出身贫贱,苦难的生活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品质,比如苏秦“悬粱刺股”。他们可以用三寸不烂之舌退却百万之师,也可以用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苏秦佩六国相印,统帅六国雄狮逼秦废帝号;张仪雄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地600里;蔺相如虽非武将,但浩然正气直逼秦王,直至完璧归赵。纵横之士智勇双全,且不乏仁义之辈,他们的机智和勇敢,一直被后人敬仰。

【小题1】填入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A.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 文学   史传
B.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 史传   文学
C.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史传   文学
D.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文学   史传
【小题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出自此书。
B.《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定,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此书。
C.《史记》记载了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D.苏武北海牧羊的故事最早记载于《汉书》,班固在传记后称赞苏武“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小题3】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加横线词语的注音或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推崇倍至 俯拾皆是 血(xiě)腥
B.毋庸质疑 流芳千古 滑稽(jì)
C.群星璀璨 朝秦暮楚 荟(huì)萃
D.悬粱刺股 完璧归赵 精辟(bì)
【小题4】下面各项中成语与相关人物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秋毫无犯——刘邦B.厉兵秣马——弦高
C.狡兔三窟——冯谖D.虚左以待——信陵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周有光:步履不停追寻思想之光
2017年1月14日,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在北京辞世。就在前一天,老先生刚刚度过了他112岁生日。“大概是上帝糊涂了,把我忘记了”。当生命终极刻度停在“112”时,周有光曾经说的那句经典“长寿感言”,为告别添了一丝和暖的意味——一个思想有光的灵魂,终于被上帝想起了。
上海圣约翰大学是周有光早年求学之处,有人说,透过圣约翰的校训——“Light And Truth”(光明与真理),似乎就能读懂周有光。历经世纪沧桑,周有光身上葆有中国知识分子的高贵品格。
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治学的精神底色。在圣约翰大学,周有光攻读经济学,但他还广泛阅读了文学、世界史等各方面的书籍,受益颇深。学校要求学生每天读英文报,一位英国教师教导他们,每天看报要问自己:“今天消息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这条消息最重要?”“这条消息的背景你知道不知道?”向自我提问、独立思考,不知道就赶紧去查阅百科全书,这成为他一生治学的方法和习惯,他也因此积攒了极其丰厚的知识储备。后来,沈从文还开过玩笑,送他一个“周百科”的称号。这仿佛成为一个奇妙的隐喻。改革开放后,周有光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三位编委之一,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50岁前,致力于经济领域,50岁后,事业骤然改弦易辙。1955年,新成立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急需人才,周先生从上海调到北京。此前,他在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教书。把他作为专才调入“文改会”,是因为他的“业余爱好”。从20世纪20年代初,他就关注语言文字,认识到语言文字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他说,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教育使先进别于落后。进入全球化时代,他更是极力推进语文现代化,指出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语文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
周有光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参与设计、推广汉语拼音体系,后来被公众誉为“汉语拼音之父”。而他本人极其谦逊,觉得这样称呼不好,多次对别人说:“读过我书的人,决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周有光还预测了21世纪华语和华文的变化趋向:华语将在全世界华人中普遍推广;汉字将成为定形、定量、规范统一的文字,汉字在21世纪后期可能要再进行一次简化;拼音将帮助华文在网络上便利流通。
拜访过周有光的人,都会注意到他仅仅9平方米的小书房,以及那张脱了漆的旧桌子。别人觉得这书房太狭小了,周有光说:“够了,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
周有光走过了沧桑百年,作为上世纪的老人,他却一直跟得上时代潮流,适应新科技,心里也始终装着风云变幻的世界。他曾对朋友说:“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他不断反思个人思想发展历程,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规律”“五大自由”等思想,为当代研究者予以深刻的启发。85岁退休后,他研究文化,完成了大约一半的著作。百岁后仍然笔耕不辍,100岁出版《百岁新稿》、104岁出版《朝闻道集》、105岁时出版《拾贝集》,以及《周有光文集》《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岁文萃》《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等。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概是上帝糊涂了,把我忘记了”,从周有光的“长寿感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知识分子面对生命与死亡的坦然。
B.“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治学的精神底色”,其中的“精神底色”是指丰厚的知识储备、良好的治学方法和习惯。
C.周有光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编委,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周百科”的美誉,真可谓实至名归。
D.周有光在《窗外的大树风光》中写道:“我用透明胶贴补书桌,这是顽石补天的现代版。”体现了其“心宽室自大”的豁达与乐观。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挽周有光联“两代宗师,半路出家堪称语父;百年巨匠,一生归宿可谓书童”。用“书童”突出其晚年酷爱阅读。
B.周有光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人和禽兽、文明和野蛮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进入全球化时代,他更强调语文现代化的重要性。
C.周有光曾预测:华语将在全世界得到推广;汉字将成为统一的文字,并可能要再进行一次简化;拼音将帮助华文在网络上便利流通。
D.周有光“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他的思考就是反思个人思想发展历程,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E. 周有光一生步履不停:早年专攻经济,近50岁时“半路出家”,由经济转入语言,85岁又成为文化研究者,百岁后依然笔耕不辍。
【小题3】周有光身上具有知识分子怎样的品格?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木碗

时圣华

①在我刚刚懵懂记事时,家里就专门配给我一只吃饭用的小碗。家里地里活多,孩子也多,家长根本顾不上给我这年龄段的小孩喂饭。我端着小碗,边走边喝一口粥,走路趔趔趄趄,脚下像没根似的。碗也端不平,时常大半碗粥喝不到嘴里几口,都洒落地上了。父亲把我的这套吃饭行为称为“种饭”,走到哪里掉到哪里,说我浪费粮食有罪。

②端碗“种饭”还算小事,我父亲最不能容忍的是我把小碗打碎。这会把他惹得大发雷霆。有时端着碗不注意,碗从手中掉落下来,摔烂成几瓣,这就闯下“祸”了。拮据的生活中,打碎一只碗,等于家中损失一件“固定资产”,再置办碗是需要花钱的,钱又从哪里来啊!

③有一次因为我制造的“打碗事件”,家里“开了锅”,乱成一团麻。由于奶奶拦着,我没挨揍,急得父亲跺脚叫骂:“连端碗的本事都没有,将来不得饿死?你说你打了多少碗了?”

④不久,村里来了个“旋木碗”的工匠。奶奶找到一段榆木,花五毛钱给我旋了一只小榆木碗。这回我算有了件“宝贝”。

⑤开头几天,碗用完后,顾不得刷就急着藏起来。柴草垛里,墙角旮旯里乱藏。晚上睡觉时,把它放到我的床头枕边上。生怕别人抢走,又怕哥哥姐姐偷用。夜间忽然醒来,先摸小木碗,摸摸在不在。摸着了,就能接着倒头睡下。

⑥中秋节那天,家里照例吃一顿猪肉炖豇豆角的铁锅炖菜,改善改善生活。家人舍不得吃肉,都轮番着把肥肉块夹到我的小木碗里。奶奶说二孩瘦得像只蜻蜓,肋巴骨透亮,多吃点肉贴补贴补吧!我的木碗里的肉块堆成“尖山”,可劲吃也吃不完,就用筷子再挨个给家人夹回去几块。最后剩下来,把碗和肉一起放到床头上。这一夜非常热闹,猫来了,耗子跑了;猫撵走了,耗子又来了。总有“吱——吱——吱——”和“喵——喵——喵——”的叫声交替传来。母亲把床帮拍得山响,轰赶馋嘴的猫和耗子。实在无效,就点亮煤油灯吓跑它们。没动静了,赶快吹灯,节省煤油。折腾到后半夜,最后母亲点亮油灯,把我叫醒,经我同意才把木碗和肉盖到锅里,用石头把锅盖压住。

⑦由于木碗藏放不力,被狗叼、猫舔、鼠啃的事情时常发生。有天晚上木碗被老鼠拉走,啃碗磨牙,木碗上留下道道齿痕。大哥用磨石把齿印打磨光洁,先用醋擦洗,又用蒜瓣擦了又擦,彻底消毒后才让我使用。大哥看我像护宝贝似的护着小木碗,只好忍痛割爱,把他当赤脚医生时上级发给他的那只急救药箱腾给我用。药箱是木质的,刷着白漆,印有红色十字,做工比较精致。大哥把锁头、钥匙都交给我,专门让我存放木碗用。我把木箱放到床头上,把钥匙拴在上衣扣子上。

⑧耗子的确可恨。我把吃剩的半根油条装进木碗,锁到木箱里,晚上,耗子闻到香味,连夜把木箱前面右上角咬开一个洞,真是让人心疼。哥哥找来许多牙膏皮,熬化成锡液,倒在两块带槽的木板夹层里,冷却为锡板,又从锡壶匠那里用锡板换回来一些紫铜铆钉,把木箱的上面四角全用锡板包严,铜钉铆紧,再不怕耗子咬箱子角。这回真的是高枕无忧了。

⑨这只小木碗一直伴随我到八岁上学那年。多少年来,我没有忘记奶奶,且时常想起那只小木碗,更是牢牢记住父亲的那句话:“连端饭碗的本事都没有,将来不得饿死?”此话让我刻骨铭心,催我发奋,鞭策我上进,激励我力争成为一个“有本事”的人。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不能容忍我“种饭”,更不能容忍我把小碗打碎,一是因为我把饭洒落到地上浪费了粮食;二是因为我打碎了碗很难有钱置办;三是因为我人小不懂事、不争气,致使父亲愤懑以致于恨铁不成钢。
B.奶奶把我形容成“蜻蜓”,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一方面使当时我的瘦弱形象得到了生动呈现,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家的贫困,还表明了奶奶对我的怜惜和疼爱。
C.文章以“小木碗”为线索,串起了一系列紧密相关的生活片段,传达出父亲、奶奶、母亲、哥哥对我的理解、关怀与激励。
D.文章通过一些细节的生动描写,如老鼠啃碗、哥哥修箱子等,反映出家庭生活的贫穷,体现出家庭氛围的温情。
【小题2】简要分析文章中画线句“连端饭碗的本事都没有,将来不得饿死?”的意蕴。
【小题3】第⑤段写“我”藏碗这件事,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序”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因整理文献、编辑文集而产生,经历了文集序、赋序到诗序的演变过程。从最早的诗序制作来看,主要是用散体文介绍有关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主旨,由于汉儒对《诗经》的研究,产生了《诗大序》、《诗小序》的重要文本,形成了最早的诗歌理论。因此,诗序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载体。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创作有悠久的传统,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诗歌史。唐代诗序在继承先唐诗序的基础上,又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在诗序中表现了较强的诗史观念。从诗序创作来看,唐代诗序展现出明显的诗歌发展线索,比如在初唐、盛唐时期出现较多的是赠别诗序以及宴会诗序,在诗序文体方面运用的是骈文形式。而到了中唐时期,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唐代诗序形式发生了变化,开始出现了诗序散文体。这时期的唐代诗歌已经向说理、议论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了诗歌散文体趋势,这说明诗歌实际创作的背后都有诗学理论的支撑。而到了晚唐,这个时期缺少核心文人,诗歌由原来的群聚赋诗相互酬唱的广阔社交空间,退缩到私人化的独抒性灵的情感空间,诗序的制作遂由赠别、饯别向酬赠唱和演化,追忆诗序、独特经历诗序(主要关注传奇色彩的人物和故事)大放光彩,诗序具有传奇小说的品质。这就是诗序本身显示的诗歌历史观念。
无论从作家阵容的强大方面,还是从经典作品的数量方面看,唐代乐府诗的创作是中国古代乐府诗创作的高峰。乐府诗自从诞生时候起,就严格遵循“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方法,强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乐府诗集在诗歌理论建设方面,拥有很大的成就。而与乐府诗有关的唐代诗序对我国诗歌理论的发展具有极大的贡献。比如卢照邻的《乐府杂诗序》,这篇骈体诗序回顾了乐府诗的发展历程。“言古兴者多以西汉为宗”,肯定了西汉之前颂诗的意义;“议今文者或用东朝为美”,对南朝的宫体诗歌有贬词。中唐之后,诗人从关怀现实人生和民生疾苦的角度,要求发扬乐府“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缘事而发”的精神,形成了著名的“新乐府”创作高潮,相应的其诗歌理论在一些重要的乐府诗序中有所表述。如皮日休《正乐府十篇并序》,这篇诗序强调乐府的“美”“刺”功能,反对“魏晋之侈丽,陈梁之浮艳”,倡导雅正传统,将“有可悲可惧者,时宣于咏歌”。
综上所述,从诗序及诗论的角度来看,我国唐代诗序是表述诗歌理论的重要载体。唐代将诗歌推入到一个黄金时代,空前繁荣的创作总是在一定的诗歌理论指导或影响下进行的,因此在诗序里阐述诗歌理论或创作的价值取向,追溯诗歌体裁的历史演变,总结诗歌在历史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确定诗歌发展的格局或憧憬未来诗歌的总体艺术风貌,就成为一一种必然现象。如陈子昂在初唐末期对唐诗整体风貌的理论表述,中唐时期一大批现实主义诗人丰富并发展了乐府诗歌创作的理论等等,都对唐代诗歌理论作出了贡献。
(选自《论唐代诗序对文学理论的贡献》,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在古人整理文献、编辑文集的过程中,产生了“序”这种古老的文体。
B.我国唐代诗序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散体文的形式对诗歌的创作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
C.唐代诗序诗史观念强,创作形式多样,晚唐时退缩到私人化的独抒性灵的情感空间。
D.作家阵容强大,经典作品数量多,唐代乐府诗的创作是中国诗歌创作的最高水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主要阐述了唐代诗序对诗歌理论的重大贡献。
B.文章第一段阐述了序的产生、演变及作用等,为下文论述唐代诗序的功用打基础。
C.文章第二段按时间顺序概括了唐代诗歌的发展线索,以此论证唐代诗歌的创作情况。
D.文章第三段进行论证时采用了引用论证及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唐代诗序可以看到诗歌的某些历史演变,也可以从中总结诗歌发展中的一些经验及教训,还可以看到诗歌发展的格局。
B.从《正乐府十篇并序》可以看出,皮日休反对侈丽浮艳的文风,主张坚持雅正的传统,提倡发扬抨击时弊的现实主义精神。
C.如果没有诗歌理论的指导或影响,唐代诗歌创作可能不会如此繁盛。我国唐代的诗序则是表述我国诗歌理论的重要载体。
D.乐府诗首创“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及“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方法,为诗歌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