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夏日终曲

①南阿尔卑斯山的仲夏美丽而明亮。两个星期以来,我每天都为了夏天即将结束而忐忑不安。在阿尔卑斯山南麓,夏日在雷雨中挣扎,然后轰轰烈烈地匆匆死亡,迅速消失,这过程几乎已成定律。

②当雷雨在天空肆虐几天之后,当无数的闪电,轰隆不止的雷声交响曲,以及温暖狂暴的大雨终告平息之后,某个早晨或者午后,曾呼风唤雨的云层散去,温柔澄净的天空中净是秋天幸福的颜色,而周遭的风景褪去了些许色彩,阴影逐渐浓烈、深沉、扩大。

③去年夏天的雷雨十分可怕,夏日狂野地抗拒死亡,那临死前的狂怒,那壮烈的忿恨,那挣扎不屈令人胆战心惊。然而,一切终是徒劳,几番狂啸后,夏日终究无助地消逝了。今年的仲夏似乎不会如此狂野,不会拥有如此戏剧性的结束。

④近日散步时,我在阴凉的石窖酒馆享受面包、乳酪和葡萄酒的乡村式晚餐。那几天,从散步到返家的途中,最特别的是那沉潜的夏末之美,它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当时,温暖的空气均匀分布,空气缓缓冷却,夜露静静凝结,那样的夜晚显得特别不平凡。日落后若外出漫步两三个钟头,便可从身边无数的小小波动中,感受到这种夏日的挣扎。

⑤白日留下的暖空气顽强地聚集着,隐匿在每一座森林、每一丛灌木及每一条山谷道路中,抵抗着风的吹袭。山丘西侧的森林是暖空气的重要藏匿处,因此漫步于洼地、河谷或森林中时,由于树木的种类或疏密不同,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空气的变化。在这暗无星月的森林中,我借着些微的空气流动变化来感知周围景物。

⑥一走入森林,膨胀的暖流迎面扑来,仿佛热气从暖炉中流泻而出。随着森林的浓密稀疏,温热的空气或膨胀、或减弱。湿湿的凉意令人感觉到河道的存在,它们虽早已干涸,但泥土中仍残存着湿气。

⑦同一地区的气温也因地点不同而有所差异,在这初秋仲夏交替时节,更令人明显地察觉温度的变化。就像冬季里光秃秃山头的玫瑰色,就像春天空气的湿润和植物的生长,就像初夏夜蛾的成群飞舞,在这样的夏末夜晚里,在奇特的空气变化中漫步,感官所经历的体验,同样也强烈地影响着人的生命力与情绪。

⑧昨夜从石窖酒馆漫步回家途中,一阵湿凉冷风从草地和湖面吹拂而来。森林中令人惬意的暖空气逗留着,匍匐在金合欢、栗树和桤树之下。森林抗拒秋天,夏天抗拒死亡,这都是对命运的顽强抵抗!

⑨同样,当生命之夏流逝之时,人们也抗拒着衰竭与死亡,抗拒着自宇宙间逼近的生命冷流,抗拒着生命冷流入侵自己的血液之中。于是,带着全新的挚诚,人们沉醉于生活中的小玩笑及各种声响,沉醉于生命表象中的种种美好,沉醉于颤抖着的缤纷色彩,沉醉于匆匆飞过的云影。人们从充满恐惧的微笑中抓住逝水年华,从注视自己的死亡中获取畏惧与慰藉,同时战战兢兢地学会了面对死亡的艺术。

⑩森林不再翠绿如昨,葡萄叶开始转黄,叶下垂吊着蓝色、紫色的果实,傍晚的山峦闪烁着紫色光芒,天空带着翠绿色,渐渐步入秋天。之后呢?之后不能再前往石窖酒馆,不能去阿格诺湖午泳,也不能在栗树下小坐或作画了。能回到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工作岗位的人,能陪伴爱人的人,能回到故乡的人都是幸福的。梦碎的人,天气一变冷就躲到床上的人,因为逃避而踏上放逐之路、成为异乡客、旁观那些拥有故乡与朋友的人,看他们如何努力辛苦,看战争与横祸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慢慢降临,破坏他们所有的信仰与努力。正是这种无所事事、无所信仰甚或失望的人,才看得见真相——老人以对真理的偏爱取代年轻人的乐观,因而只有他们看得见苦涩的生命真相。

⑪像我们这样的老人,冷眼旁观一切——看着这世界在乐观者的旌旗下如何日臻完美;看着每个民族如何觉得自己日益神圣完美;看着艺术、运动及学术领域里的新巨星及新潮流如何借由报纸而声名远播;看着一切事物充满生命的光和热,充满感激,充满高昂的生命力及强烈的不死意志。生命的焰火一波接一波,就和提挈诺夏日森林里顽强的热空气一样。生命之戏永远激昂,内容虽贫乏,但对抗死亡的奋斗永不停息。

⑫在冬天来临之前,还有一些美好的事物等着我们。蓝色的葡萄将又柔又甜,小伙子们边唱山歌边摘葡萄,头系彩巾的年轻女孩站在金黄色的葡萄叶中,宛如美丽的野花。许多美好事物等待着我们,今日看似苦涩的事,他日将结出甜美的果实。眼前且等待葡萄成熟,等待栗子落下,同时期望能享受下一次的月圆之乐。正如一位诗人所说的:

老者何等幸福,

炉热,酒红,

甚至平静地迎接死神——

只是,且慢,不在今朝!

   (取材于德国黑塞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忐忑(tè) 肆虐(niè) 澄(chéng)净
B.乳酪(luò) 沉潜(qián) 干涸(hé)
C.吹拂(fú) 惬(qiè)意 颤(zhàn)抖
D.慰藉(jiè) 横(hèng)祸 旌(jīng)旗
【小题2】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呼风唤雨:使刮风,使下雨。
B.逝水年华:如流水般消逝的时光。
C.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D.日臻完美:逐渐地变得美好。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夏日将逝的景象。
B.第⑦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使用了通感的手法,将温度变化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
C.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对夏天狂野挣扎的畏惧,而喜爱秋季的沉潜、冬季的平静。
D.作者写老人冷眼旁观一切,其实是说其睿智地审视、观察世间一切生命的活动。
【小题4】文章写夏日告别的情态,去年和今年有怎样不同的特点?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5】文章结尾,“炉热”“酒红”两个词语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作者引用这几句诗有什么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23 07:01: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随外卖行业的迅速发展,网络外卖餐饮以其快捷、实惠、新潮等特点得到年轻一族的喜爱,市场潜力巨大。


材料二:
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美食,对用餐者来说确实便利许多。但与此同时衍生的问题也同样值得注意,无数的塑料餐盒、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等外卖垃圾造成的“白色污染”又一次抬头,外卖垃圾“围城”的现象日趋严重。2.56亿人——这是艾媒咨询统计的2016年中国在线订餐用户规模,按照每人每天订购一份外卖计算,每天将有2.56亿份外卖被送往用户手中,其中至少分别产生2.56亿个餐盒和塑料袋,使用过后,每个被废弃的塑料餐盒和塑料袋的降解至少需要几百年。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外卖餐盒材质多为PP5(聚丙烯),因其具有无毒害、耐高温、重量较轻等优势,所以被外卖打包广泛使用,而其不易降解的特性却给垃圾处理带来了难题。
不易降解也不易回收,塑料餐盒只能被当做垃圾处理,无论填埋还是焚烧,这些“白色垃圾”都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寻找其替代品一直是业内人士努力的方向,但因为种种原因至今仍未实现。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警惕!外卖垃圾围城》)
材料三:
对很多餐饮企业来说,使用塑料餐盒也是无奈之举。有业内人士称,中餐食物多含汤水、油脂,使用塑料餐盒盛放更合适一些。虽然目前也有餐饮企业使用纸盒等包装,但大多数可降解餐盒并不适合中餐,容易渗水渗油、使米饭粘连,难以被消费者接受。此外,餐盒成本也是餐饮企业的考量因素,有餐饮企业负责人称,外卖包装约占整个成本的2%。
其实,目前外卖使用的塑料餐盒并非“一无是处”。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塑料餐盒都印有可回收物标识,可以通过垃圾回收的流程,实现资源的再利用。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消费者用完餐后,直接就把餐盒扔掉了。即使餐盒里有剩菜剩饭,也大多一“盖”了之。塑料垃圾与餐厨垃圾“混搭”,给外卖垃圾回收带来不少麻烦。
即便进入到垃圾回收流程,外卖餐盒的回收价值也并不高。业内人士介绍,塑料回收价格低、再资源化成本高,回收者一般不愿捡满是油污的外卖餐盒。无论是垃圾回收企业还是城市“拾荒大军”,都对回收塑料制品“无感”。
(摘编自《外卖餐盒堆出的“回收难题”》)
材料四:
造成外卖垃圾“围城”的现状,原因在于外卖垃圾治理主体缺失:店家只管做、平台只管卖、小哥只管送、订餐者吃完就往垃圾桶里扔,最后外卖垃圾就成为了社会的负担。这显然不符合“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保护基本原则。要从根本上解决外卖垃圾问题,就要让相应的责任主体切实担负起处理外卖垃圾的责任。
要尽快推动美团外卖、中国烹饪协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与数十家餐饮外卖品牌共同发起的《绿色外卖行业公约(绿色十条)》真正落到实处,让快餐业使用绿色餐具成为常态。从源头治理的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塑料餐盒的生产者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可以通过征收环境污染税的形式来实现。
当然,相关职能部门也要适时制定外卖餐盒标准。中国贸促会商业分会和百度外卖共同起草的《外卖配送服务规范》团体标准9月1日将正式实施,但这一规范并不具有强制性,也没有将外卖餐盒标准列入其中。在充分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这一规范今后有必要上升到法规乃至更高层面,并且需要将外卖餐盒标准予以明确,使绿色餐具成为外卖的标配,而不是可选项。这样的话,外卖是否环保就有了具体的监管标准。不然,即便将来明确了由谁来监管,监管也无处发力。只有标准明确了,这些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外卖也就不能只图“一时之快”了。
(编辑自新华网《外卖垃圾应“谁污染,谁治理”》)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表一数据可知,2016Q4的交易规模是全年中最高的,2016Q1的交易规模虽然是全年最低的,但应该要高于2015Q4。
B.表一数据显示,近年来互联网餐饮外卖业发展迅速,市场交易规模上升空间大,2017Q1较2016Q1交易规模实现了翻番。
C.从表二可知,女性在线外卖订单2017Q1占比较2016Q4高了4%,并且超越男性成为网络外卖市场的主力。
D.从表二数据中可知,2016Q4和2017Q1男女在线外卖订单客单价均整体提升,女性在线外卖客单价均高出男性在线外卖客单价。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几年,网络外卖餐饮因受到年轻一族的喜爱而出现快捷、实惠、新潮等特点,使其在外卖行业中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
B.用于外卖的PPS材质餐盒因具有无毒害、耐高温、重量较轻等特点而被餐饮企业广泛使用,但其不易降解的特性却被餐饮企业忽视。
C.网络外卖给用餐者提供了诸多便利,但在这些便利的背后,外卖垃圾“围城”的现象日趋严重。
D.大多数塑料餐盒是可以回收的,只要我们消费者不再将塑料垃圾与餐厨垃圾“混搭”,就可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小题3】材料四就有效解决外卖垃圾“围城”问题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司马迁是一个史官,对于那样一个泱泱大国,他所能做的多半是记录。和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他可以改变的东西相当有限,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客观地讲,后人纪念司马迁,既是对他的尊敬,也包含了许多同情,这让司马迁成为了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悲情英雄。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淹没在一个所谓“盛世”的大汉。

司马迁的爱憎分明是大部分人爱他的主要理由,但这四个字却远远不能概括司马迁的全部。之所以他的名字能够和他的《史记》一起被载入史册,不仅因为他有一颗心怀天下的赤诚之心,更重要的是他做到了一个史官和一个人的境界——真。这种真概括起来就是一种“实录精神”,这种精神源于他父亲临终前的嘱咐,也一直延续到司马迁生命的终点。

为了得到历史最真实的素材,司马迁必须以最近的距离去触摸每一个历史人物,我们今天才得以将《史记》奉为历史真实公正的范本。从技术上讲,司马迁收集史料的方式是原始而落后的,没有碳-14定位仪,没有多少人的协助,也没有今天史学家们系统的理论知识,他能做的只是朴实的记录。

面对现实,记录现实,秉笔直书,看上去不及征伐疆场将领之勇,也不及社稷江山帝王之智,但司马迁的《史记》真实的呈现告诉我们,王侯将相、布衣百姓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又一个等质量的元素,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记录方式,对于司马迁来说既是一位史官的职责,更是他胸中最大的心愿。

比了解到真相更难的是把真相说出来,而钱与权正是说出真相最大的阻碍。幸运的是,历史人物不会因为自己的丑像被暴露而找司马迁算账,但他所经历着的一切钱与权的现实压力,却也着实考验着他作为一个史官的秉性——而他做得很好。

实录精神的存在需要社会的宽容,也需要实录者的勇气,而一个宽容的社会也注定会增加实录者的勇气。记录现实比记录历史更需要勇气,因为现实中的丑陋者从来害怕让人知道自己的丑陋,而记录也远远不止于美丑之辩!不要说记录者代表正义,但起码应该代表事实——这是记录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呈现真实是一个技术活,但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

中国的历史从来不缺创造者,他们在历史的巨钟上猛敲,要让后人也能听到余音。历史让我们记住了他们,可谁又让我们记住历史?司马迁正是用他这种呈现真实的执着,让后人记住了历史,也记住了这本巨制背后的那个曾受腐刑的司马迁。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谈道:“我们国家一直有‘三个大祭’,一是祭黄陵,属于国之祭、族之祭;一是祭孔子,属于文之祭祀,是对文脉的一种追踪;还有一个就是祭司马迁,它既是文祭,又是心祭,是对一种伟大人格的缅怀。”

中华民族是一个缺乏悲剧感的民族,喜欢大大团圆、喜欢盛世、喜欢辉煌、喜欢纪念成功人物,司马迁的存在就有了他特殊的意义,我们应该负重,要有悲剧感,心存忧患意识。所有这些司马精神,为我们今后悼念司马迁,敬仰我们的民族精神,建树我们的文化灵魂,提出了非常久远的任务。

(选自《司马迁实录精神》,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所谓“盛世”大汉中,与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司马迁在政治上能够改变国家社会的力量更小,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只是一个史官。
B.在人才辈出的汉朝,司马迁也许不是一个成功人物,但他心怀忧患,直面历史,秉笔直书的精神,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
C.在历史长河中,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布衣百姓,他们一个个都是等质量的元素,处于平等的地位,司马迁对他们都进行了真实的呈现。
D.司马迁运用实录精神写《史记》的目的在于,既让后人记住真实的历史,能以史为鉴,也让人们记住真实的自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不同角度,层层深入论述中心主旨,并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进行分析闸述,如例证、引证、比较论证。
B.文章首先对司马迁的人生做了一个整体评价,然后引出了本文的观点,即司马迁记史的实录精神。
C.本文在论述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后,借古鉴今,给我们当代社会敲响了警钟,提出了号召。
D.全文在论证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时,先从司马迁实践求真的角度展开论述,再阐述了司马迁记史面临的多重压力及应具备的勇敢无畏的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祭奠缅怀司马迁,既是对司马迁写下历史巨著《史记》表达崇敬之情,也是对他这种实录精神进行讴歌与赞美。
B.历史要得到真实记录,那么这个史官必须能够具有一种勇敢无畏的精神,能够拒绝金钱的诱惑,能够不畏强权。
C.呈现真实不只是简单的技术活,更是对一种精神和理念的执着,我们要传承司马迁的爱憎分明、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D.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应该经受了来自朝廷高层对他的种种非难,但作为一名史官,秉笔直书是他胸中的最大心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画家

马晓红

高速公路在山间蜿蜒几十公里,满眼大大小小的山,浓淡相宜,宛如一幅山水画。

我就在这山沟沟里“爬”了十几年,“爬”进了县城的中学,“爬”进了省城的大学,“爬”进了大都市的高楼大厦。

工作近十年,每天忙忙碌碌,却总觉得前路迷茫。整天对着灰蒙蒙的天,冷冰冰的楼,真真假假的网络,有时不免会想起家乡的青山碧水父老乡亲。

暮春,我请了几天假,回老家探望一下。

汽车越过一道山梁,眼前豁然开朗,山下就是我生活了六年的县城。但眼前的县城却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了。

在我遥远的记忆里,说是县城,也就两横一竖三条街,街窄房矮树多。每天早读,总是伴着鸡鸣狗吠开始。早读完,跑到街尾买两根油条还能跑回来上第一节课。现在,撞进我眼帘的,俨然一座发展中的现代化城市。

宽阔大气的广场,周围矗立着高楼大厦。四五条宽阔的水泥路,以广场为起点,向四周延伸。路两旁,是一排排新建的大楼。远处,有高高的塔吊在云端旋舞。白云的间隙,隐隐约约露出些青绿色。

走到广场中央,想好好打量一下这座新城,却被一位老人吸引住了。老人身着长袍,满头白发,面前撑着画架,专注地在画布上涂抹着。夕阳穿过远山,穿过高楼,落在老人身上,泛起一层淡淡的金黄。看老人如此专注,我不忍打扰他,默默地站在一旁看他画画。

画的内容很是奇怪。眼前,高楼耸立,尘土飞扬;身边,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而画布上,却是青山巍然,苍松挺立,绿水环绕,茅舍俨然。

老人有时抬头看看高楼,低头画上一棵古树;有时对着柏油路凝视良久,在河面描上几圈涟漪;有时四下望望匆匆的路人,在田间添上几个农夫……

良久,老人搁下画笔,后退两步,欣赏着自己的作品。

只见阡陌交通,河面白鹭翻飞。一叶扁舟,漂于青山碧水之间。舟尾立一老人,青衣白发,弯腰摇橹,河面水波微起,游鱼相伴。船头坐一女子,红裙青丝,手挽竹篮,篮中红荷初绽,娇艳欲滴。

仔细一看,那老人的衣着神态,赫然就是画家自己。

突然,我在画上看到了自己:田间小路,布衣草鞋,戴笠荷锄,牵一头褐色水牛,驻足欣赏路边绿油油的水稻和彩蝶似的蚕豆花。

“老人家,您画的是……”看着眼前的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我画的就是这里。”他在稻田旁又画上一棵杏树,“几十年了,变化太大,有些东西也记不清了,只能靠想象了。”

“那画里的人……我迟疑了一下。

“划船的是我,摘荷花的是我妻子,田埂上牵牛的人就是照你的样子画的。”老人笑了笑,“我妻子一直向往这样的田园生活,但直到去世都……我现在带她回来了,可惜家乡却变了……”

“您就是南山先生吧。”我去年参观过他的画展。他的山水油画带着浓浓的中国风,画展的主题就是“自然和谐,天人合一”。

他不置可否,开始收拾画架。

“我也是这里的人,家就在那边的山里。”我指指远处的群山。

老人停住手,看着我。

“我也好几年没回来了,变化真是太大了!”我看着眼前的大厦,“整天对着灰蒙蒙的天,冷冰冰的楼,挺怀念家乡的山水,可现在……”

“社会总要发展的嘛!”老人继续收拾画架,“不过……”

“总是破坏了才知道补救!”我指指周围,“你看,这小小的山城都在不断地扩张。”

“是该觉醒了!”画家抬起头,背起画架,慢慢走远了。

天色尚早,我想到广场中心大厦看看。

大堂正在布置图片展,一张名为“伟大启航”的图片上,建筑设计师一手拿着规划图,一手指着远方的群山。图片下的文字说明,介绍了这位驰名中外的建筑设计师,赞扬他“感恩故里”“回报乡梓”。

这位建筑设计师,赫然就是广场上的那位老画家——南山先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写“我”是从山村“爬”进大都市的,“爬”字凸显出“我”进人大都市的不易,但近十年的大都市生活并没有给“我”带来归属感。
B.老人画里的青山碧水、田园生活和眼前的高楼、尘土、车水马龙形成鲜明对比,自然而然地引出“我”和老人的攀谈,也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C.“白云的间隙,隐隐约约露出些青绿色”,既是快速发展的县城中青绿色越来越少的真实写照,也透露出“我”对面目全非的故乡的失望。
D.县城是“我”和老人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我”看老人作画的场景,彼此对话中流露出渴望城市建设“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愿景。
【小题2】小说中的南山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揭示了老人的另一重身份是建筑设计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所周知,《史记》是一部文史名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对《史记》最恰当的评价,指的是《史记》在史学、文学两个领域取得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旁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但是,仅仅从艺术的层面评价《史记》,则明显不够。司马迁自己的评价,就是《史记》的写作宗旨,一共十五个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换句话说,《史记》内容博大精深,包括“天、人、古、今”,是一部浓缩中国古代三千年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自成一家思想体系。“国学之根柢”的意义即在此。司马迁定位《史记》是效《春秋》而作的道德伦理典籍,其思想体系是两“立”:一为后王立法,二为人伦立则——《史记》就是为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百姓树立法则。把司马迁自己对《史记》的评价和定位与鲁迅的评价结合起来,就是“治国之宝典,国学之根柢”。

“治国之宝典”,即指《史记》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则。简单地说,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建构要与时俱进,不断更化革新。二是,贤人治国,追求君明臣贤。《史记》开篇《五帝本纪》阐释国家草创,记述的是历史不断进化和国家建构不断完善的历程,表现了司马迁发展、进化、变革的历史观。《史记》全书生动记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历史进程中不断发生的社会变革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例如,要避免动乱发生,就需要施政者自觉地革故鼎新,自上而下推行更化变革,不断地因时调整,所以《史记》写了许多变革事例,供后人采择。最有名的变法改革,一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二是秦国商鞅变法。赵武灵王渐进改革,历时二十年。商鞅变法急进改革,一年初见成效,十年大见功效,渐进改革有许多保留,但所付成本小,负面影响也小;急进改革彻底清除旧制,见效快,但所付成本大,负面影响也大。这两种模式可供后世借鉴。

《史记》为后王立法,更深的层面是贤人治国,君要明,臣要贤。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许多明君贤臣的范例。司马迁笔下的明君,其正面形象有六个方面。其一,帝王无私,要天下为公。其二,帝王成事,要任贤使能。其三,帝王善断,要有领导方法。其四,帝王兼听,要察纳雅言。其五,帝王勤政,要关爱民生。其六,帝王节俭,要珍惜民财。司马迁笔下的贤臣,亦有六个方面。其一,居官理民,要为民办事。其二,刑政要依法断案,使天下无冤民。其三,为官要清廉,不与民争利。其四,救民水火,甘冒斧钺。其五,当官要自律,职位是责任。其六,治理积弊,要有智慧,要启迪民智。司马迁对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是极力颂扬;对暴君昏主、权奸污吏则是无情批判,留下正反两面的典型用以警示后世,合称“惩恶劝善”。《史记》不只是一部史学文学名著,还是一部人伦道德的教科书。

所以,《史记》不仅是一部空前的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杰出的传记名著,同时还是一部治国宝典,蕴含了许多治国理政的珍贵经验,传递了一种有利于国治民安、社会发展进步的道德伦理观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一部集百家之思想、浓缩中国古代三千年民族文化的重要学术典籍。
B.赵武灵王改革是渐进改革,商鞅变法是急进改革,两者相比,司马迁更赞成前者。
C.《史记》分别从六个方面塑造了明君贤臣的典型形象,这是有更深层次的考虑的。
D.《史记》因为是历史、传记名著和治国宝典,所以能够传递一种道德伦理观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对《史记》艺术成就的评价开篇,但主体段落着重论证其在治国理政上的成就。
B.文章通过讨论《史记》为后王立法与人伦立则两方面成就,把论证推向深入。
C.文章运用例证法,列举大量事实,有力支撑了中心论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
D.文章总体上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三、四两段形成对比和分析,全文结构缜密,思路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效《春秋》写《史记》,可以看出在司马迁心中,《春秋》蕴含道德伦理准则。
B.施政者自觉革故鼎新,自上而下变革,因时调整,为有效避免动乱的发生提供了可能。
C.《史记》重视国家建构的与时俱进,主张贤人治国,表现出了超出时代的进步的历史观。
D.所谓的“惩恶”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无情批判反面典型,给后世治国理政以警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盯住刘大雄
王溱
卢浩被叫到领导办公室,进门便看到刘大雄。刘大雄是市纪委三处的头儿,主要负责党风党纪。
卢浩同志,根据有关人员举报,你和处里的有关人员在昨晚接受过下属单位的宴请,并接受礼品,严重违反了八项规定。刘大雄挺直了身子看着卢浩说。
卢浩的头“嗡”的一声,大了,解释道:我们就吃了个工作餐,至于礼品,那不过是属于试尝品,算不上礼品。
在酒店里吃工作餐?试尝品发放的对象是专家、市场营销、商家代表,你们算是其中的哪一类?刘大雄的话有些咄咄逼人,但卢浩以为凭两人的交情顶多写个检查。没想到,一周后市纪委给他和另外三名同去的党员,党内警告处分。
卢浩心里还有点不服气。这事放在以前算什么?卢浩现在最担心的是未来的前程。自己不到五十岁,还有发展空间,这下麻烦了。
想起这,卢浩心里就不舒服,对刘大雄一肚子“意见”。这天,不知谁又说起这事,说着说着又提到刘大雄。刘大雄就没有点“出格”的事?
卢浩心想,对啊,别人能犯错误,刘大雄就不会马失前蹄了?盯住刘大雄。于是卢浩一天一个人,下班后盯住刘大雄。但一连几天,刘大雄下了班也不离开办公室。卢浩纳闷,刘大雄连轴转也不嫌累?卢浩从心里有点佩服刘大雄了。
也许这些日子他们忙,过几天就会松闲。人一松闲下来就会考虑个人生活,那时就有好戏看了。卢浩鼓励同事。
晚上值班的同事打来电话,说刘大雄被一辆挂着公务车牌的面包车接走了。公务车牌?那就是说是公车私用了,单凭这点也是违纪。卢浩兴奋地搓着手。这回看他怎么说?卢浩突然有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刘大雄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大学毕业分配到了城市,一直干到处长。假如真的出了事,刘大雄会一下子跌落万丈深渊,从此抬不起头来。
卢浩的同情心占了上风。他掏出手机想告诉同事别跟下去了,但又想到,他刘大雄考虑过自己吗?想到此,卢浩又把手机放进了口袋。
快来吧,这里真的很热闹啊!好多公车,酒店门外还有登记的。同事有些激动又兴奋地说。
卢浩打车往酒店奔去。车到酒店刚停下,便有笑容可掬的小姐迎上来。先生是来参加慈善义捐活动的嘉宾吗?
是捐赠活动,不是饭局啊!他把同事拉到黑影处说。我这也是刚弄明白的。刘大雄是书法家协会的会员,来捐字的。慈善总会派车去接的。我刚才在登记处看到了,他捐了两幅条幅。
这一出戏演得真是让卢浩脸上无彩。
卢浩发现,刘大雄的加班,成了正常工作,甚至周六周日都照旧来办公室。卢浩他们也随着刘大雄的规律调换策略。周六周日也来“陪”着。
开始,无所事事,后来觉得时间这么流失了可惜,便开始看书,写笔记,甚至做第二天工作计划。习惯成自然,同事们都私下说,这“盯梢”工作变成了自觉工作!再后来,大家说起刘大雄来,更多的不是抱怨,而是钦佩了。
下午卢浩在楼道遇上一位妇女在打听刘大雄的办公室。妇女手里拿着一个大尼龙绸包,鼓鼓囊囊。卢浩脑子一下子飞速转起来。是不是来行贿的?卢浩觉得不能放过这个抓住证据的难得机会,便指了指刘大雄的办公室。他快步闪进旁边的开水间。在那里面可以清晰地听到走廊上的谈话。
刘大雄大概没在办公室,出来送妇女的是徐副调研员:这土特产刘处长不会收的,我们也不会收。你丈夫有问题,是他的事。但孩子有病做手术需要钱,我们力所能及捐点是应该的。
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卢浩久久没说话。年底到了,让卢浩意想不到的是,他们处获得先进。卢浩瞄了一眼刘大雄办公室,心里五味杂陈。
这天轮到小马晚上“值班”,但突然接到家里电话,说亲戚要来,让下班回家团聚。
卢处,能不能缓一天再盯?
不盯了,以后不再盯刘大雄了。卢浩若有所思地回答。
那盯住谁?
盯住自己。
(《光明日报》2017年04月07日14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标题“盯住刘大雄”简洁明了,既交代了小说的主要事件,同时又具有悬念,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卢浩对刘大雄处理自己的事情很有意见,他认为刘大雄不念及两人交情处理自己,可能会毁了自己的前途。
C.小说在刻画刘大雄时,除了对人物进行正面刻画外,还通过卢浩等人的盯梢侧面突出其思想品质。
D.小说结尾意味深长,卢浩的一句“盯住自己”既是他犯错后的反思,也是因没有发现刘大雄违规的无奈感慨。
【小题2】小说在刻画刘大雄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刘大雄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有人认为卢浩是小说的主人公,你认为呢?请联系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