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
中国大学的发展
今天,英国的《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刊登文章,评论中国大学和高等教育如何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把中国大学的发展比做高速铁路。
尽管国人对中国大学有许多尖刻的批评,尽管外国许多学者看不惯中国大学缺乏西方倡导的“学术自由”,中国大学最近10年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却是无法否定的事实。
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高等教育,百废待兴。当时,只有不到30万名幸运儿,进入不到一千所规模非常小的大学。例如,我就读的海南岛华南热带作物学院,那年只招收180多名学生。这个学院后来改为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几年前改为海南大学,现在每年招收5000多名学生,成为海南岛唯一的211大学。
过去30年,中国大学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同时,原有的大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到2012年,全国每年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入学人数超过900万人。2013年,毕业生人数717万人,是30年前的近30倍,是英国大学毕业生的16倍。
许多人说读大学很贵,但是我所了解的是学生的学费多年不变。公立大学的学费每年大约是5000到6000人民币,是英国9000英镑的7%还不到。在中国,培养一位大学生的成本,包括自交学费、生活费和国家补贴,是英国的八分之一。而中国的人均GDP,是英国的六分之一。
在宁波诺丁汉大学读书的学生成本,是英国本土的二分之一,是国内重点大学成本的四分之一。
也就是说,中国大学质量可能比英国大学差不少,但是如果考虑到成本因素,中国大学是非常高效率的,这主要是得利于中国大学老师的低薪和苦干。
当然,读大学以后就业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这并不是中国特色,外国大学生就业也很不容易,包括英国。
如何解决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可能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经济增长环境,也包括家长和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当然,政府还可以通过培育完善的市场机制,包括削弱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差别,削弱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就业的待遇差别,平衡区域和大中小城市的发展等等,都有利于扩展大学生就业的选择空间。
中国大学的崛起,用诺丁汉大学宁波分校的原校长,现为上海中英学院院长,高原教授的话来说,“那些假设必须用美国模式才能办好高等教育的人,可能是错误的。而当他们发现错误的时候,就已经太晚了。”
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原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宋永华教授说,“中国的九所精英大学,有点像英国的罗素大学集团,他们的目的都是想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宋永华还说,“不仅是九所,中国其它大学也是雄心勃勃的。”
中国大学的成长,得利于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以及每年高达1万亿人民币的科研投入。如果把科研经费用好,中国科技的进步,就可以快速冲刺此界的先进水平。
从中国搞高铁建设以来,已经建成近1万公里的高速铁路,总长度超过了欧洲大陆所有高速铁路的总里程。
上海最新的铁路站,犹如大型的飞机场,是目前全亚洲最大的铁路站。外国人初见,被惊的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外面的建筑,让人感觉就像西方从没有见过的巨大教堂,从这里发往北京、南京等城市的列车,奔跑的速度高达每小时320公里。
中国大学的第一团队是清华、北大,加上哈工大、中科大、复旦、南大、浙大、上交和西交。这九所大学叫做2+7,或者是C9。第二团队就是除了C9以外的其它30所985大学,包括南开、中山、重大、川大、武大等大学。第三梯队,就是除了985以外的其它211大学。
中国大学即将去行政化,希望今后的管理向着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中国不是没有好的人才,而是没有好的体制。有现在强大的科研投入,有用之不尽的广阔人才库,加上日益完善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中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那是迟早的事情,而不是能不能的事情。中国人需要自信,因为自信,加上苦干和巧干,才是成功的必要前提。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3分)
A.虽然中国大学质量可能比英国大学差不少,但是如果考虑到成本因素,中国大学是非常高效率的。
B.中国的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但是,这并不是中国特色,英国大学生就业同样不容易。
C.英国的《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刊登文章,把中国大学的发展比做高速铁路,这是对中国大学发展过快的批评。
D.30多年前海南大学是一所规模非常小的大学,现在每年招收5000多名学生,成为海南岛唯一的211大学。
【小题2】(小题2)下面不属于“英国《高教报》评中国大学为高铁”的原因的一项(3分)()
A.中国大学最近10年的国际地位不所提高。
B.过去30年,中国大学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同时,原有的大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C.中国的九所精英大学.有点像英国的罗素大学集团,他们的目的都是想成为世界—流的大学。不仅是九所,中国其它大学也是雄心勃勃的。
D.中国大学的成长,得利于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以及每年高达1万亿人民币的科研投入。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项(3分)()
A.中国大学学生成本低,在中国,培养一位大学生的成本,是英国的八分之一。而中国的人均GDP,是英国的六分之一。
B.中国大学正在朝着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
C.政府削弱企业间的差别,削弱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就业的待遇差别,平衡区域和大中小城市的发展等等,都有利于扩展大学生就业的选择空间。
D.高原教授认为那些假设必须用美国模式才能办好高等教育的人是错误的。而当他们发现错误的时候,就已经太晚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4-18 11:26: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向日葵

冯亦代

①看到外国报刊登载了久已不见的梵•高名画《向日葵》,以3900万美元的高价,在伦敦拍卖成交,特别是又一次看到原画的照片,心中怏怏若有所失者久之;因为这是一幅我所钟爱的画。当然我永远也不会有可以收藏这幅画的家财,但这也禁不住我对它的喜欢。如今归为私人所有,总有种今后不复再能为人们欣赏的遗憾。我虽无缘亲见此画,但我觉得名画犹若美人,美人而有所属。不免是件憾事。

②记得自己也曾经有过这幅同名而布局略异的复制品,是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买的。有天在陕西南路街头散步,在一家白俄经营的小书店橱窗里看到陈列着这福梵。高名画的复制品。梵•高是19世纪以来对现代绘画形成颇有影响的大师,我不懂画,但我喜欢他的强烈色调,明亮的画幅上带着些淡淡的口口感和口口感。当下我花了四分之一的月薪,买下了这幅梵·高的精致复制品。

③我转别喜欢那幅《向日葵》,朵朵黄花有如明亮的珍珠,耀人眼目,但孤零零插在花瓶里,配着黄色的背景,给人的是种要凉的感觉,似乎是感宴散后,灯烛未灭的那种空荡荡的光景,令人为之沉。我原是爱看向日葵的,每天清晨看它们缓缓转向阳光,洒着露珠,是那样的楚楚可怜亦复可爱。如今得了这幅画便把它装上镜框,挂在寓所餐室里。向日葵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挂在漆成墨绿色的墙壁上,婉如婷婷仁立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特别怡目,但又显得孤清。每天我就这样坐在这幅画的对面,看到了欢欣,也尝至寂寞。以后我读了欧文•斯通的《生活的渴量),是关于梵•高短暂一生的传记。他只活了37岁,半生在探索色彩的癫狂中生活,最后自杀了。他不善谋生,但在艺术上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虽然到死后很久,才为人们所承认。我读了这本书。为他执着的生涯所感动,因此更宝贵他那副含蓄多姿的《向日葵》。我似乎懂得了他的画为什么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的道理。

④解放了,我到北京工作,这幅画却没有带来;总觉得这幅画面与当时四周的气氛不相合拍似的。因为解放了,周围已没有落寞之感,一切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但是曾几何时,我又怀恋起这幅画了。似乎人就像是这東向日英,即使在落日的余晖里,都拼命要抓住这逐渐远去的夕阳。我想起了深绿色的那面墙,它一时掩没了这一片耀眼的金黄;我曾努力驱散那随着我身影的孤寂,在作无望的挣扎。以后星移斗转,慢慢这一片金黄,在我的记忆里也不自觉地淡漠起来,逐渐疏远得几乎被遗忘了。

⑤十年动乱中,我被谪放到南荒的劳改农场,每天做着我力所不及的劳役,心情惨淡得自己也客怕。有天我推着粪车,走过一家农民的茅屋,从篱笆里探出头来的是几朵嫩黄的向日葵,衬托在一抹碧蓝的天色里。我突然想起了上海寓所那面墨绿色墙上挂着的梵•高的《向日葵》。我忆起那时家庭的欢府,3岁的女儿在学着大人腔说话,接着她也发觉自己学得不像,便嘻嘻笑了起来,爬上桌子指着我在念的书,说“等我大了,我也要念这个”。而如今眼前只有几朵向日葵招呼着我,我的心不住沉落又飘浮,没个去处。以后每天拾粪,即使要多走不少路,也宁愿到这里来兜个圈。我只是想看一眼那几朵慢慢变成灰黄色的向日葵,重温一些旧时的欢乐,一直到有一天农民把熟透了的果实收藏了进去。我记得那一天我走过这家农家时,篱笆里孩子们正在争夺丰收的果实,一片笑声里夹着尖叫;我也想到了我远在北国的女儿,她如果就夹杂在这群孩子的喧哗中,该多幸福!但如果她看见自己的父亲,衣衫槛楼,推着沉重的粪车,她又作何感想?我噙着眼里的泪水往回走。我又想到了梵•高那幅《向日葵》,他在画这画时,心头也许远比我尝到人世更大的孤凄,要不他为什么画出行将衰败的花朵呢?但他也梦想欢欣,要不他又为什么要用这耀眼的黄色作底呢?

⑥梵•高的《向日葵》已经卖入富人家,可那幅复制品,却永远陪伴着我的记忆;难免想起作画者对生活的疯狂渴望。人的一生尽管有许多波涛起伏,对生活的热爱却难以泯灭。阳光的金色不断出现在我的眼前,这原是梵高的《向日葵》说出了我未能一表的心思。

【小题1】文章第①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小题2】文章第③段前半部分对《向日葵》的描写细腻传神,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小题3】文章第②段画线句中应填入的词语是
A.宁静沧桑
B.优都阴沉
C.真然寂赏
D.悲伤颓废
【小题4】作者在文章第⑥段中为什么要指写“3岁的女儿”和农家的“孩子们”?
【小题5】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艺文之末品——民间书信
赵宪章
中国古代书信脱离公牍文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就现存文献来看,当在秦汉之后,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史家通常将《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相提并论,因为阐发《史记》写作的动因和宗旨是它们的共同主题,对于研究司马迁的人生阅历和史学思想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文体,导致其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大相径庭。其中,关于“李陵之祸”的表述最为明显。前者面对知己任少卿,从个人立场出发宣泄私人真情,直抒胸臆,慷慨激昂,无所顾忌;后者从公众立场出发表达自己的修史大志,严谨得体,语气平缓,措辞讲究。
这就是“书”与“文”的不同,即民间书信和公牍文的不同:《报任安书》之所以是“民间书信”而不是“公牍文”,首先在于它是个人私情的充分倾诉,即所谓“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而在《太史公自序》中,对自己的身心造成重大创痛的“李陵之祸”,只能深深地掩埋在纸背文后。另外,《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均有司马迁的家世及阅历的自述,以表达自己编修《史记》的缘由和动因,但其叙事的策略和语调却大相径庭。《太史公自序》虽然名曰“自序”,实则是假借他人视角进行叙述,即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报任安书》就不同了,作为致友人的书信,不可能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第一人称”是所有书信文体无以选择的叙事视角,从而为宣泄个人感情预设了“无障碍通道”。就此而言,民间书信作为最典型的“第一人称文体”,“私语真情”是其区别于一切公牍文体之最显著的特点,是民间书信之所以被文学史所接纳的重要原因。
“私语真情”之所以是书信文体之“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就在于它的个人化和情感性,即“个体情感”本身的文学属性。它不需要像宏大叙事作品那样必须借助于普遍情感的“个人化转换”,本身就是个体情感的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从而为民间书信进入文学世界开具了最便捷的通行证。
包括情书、家书等一切民间私人书信具备自身特有的“安全言说”的文体形式,所诉说的情感往往不能外言,是私密的。这也是民间书信作为情感载体之所以动人和诱人之处,它只是在特定的、熟悉的和知己的对象间的一种对话,先验地预设了一种熟悉的、可靠的、安全的因而也是“不予告人”的语境。就此而言,现代电信、E-mail和网络对话只延续了书信的实用功能,作为“私语真情”的文体属性已经稀释或隐退。书信的言说实际上是在说“不可(与他人)言说之说”。而“说不可说之说”恰恰就是文学的言说,是文学言说的艺术特性。当然,书信的言说同文学的言说尽管都是“说不可说之说”,但是并非意味着可以将二者等而同之:前者是现实的、即时的,后者是虚构的、假想的。书信也就具备了不同于文学的文学魅力:它以现实的私密性诱发了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以其现实的而不是虚构的真实赢得了类似于文学的动情力。
当然,书信的“艺术性”还有其他诸多方面的成因,诸如语言修辞、行文格式、笔墨书法,以及信笺、信封和邮票的艺术设计等,甚至包括整个邮政事务在内的传递活动,都包含丰富的审美因素和艺术趣味,这些因素和趣味显然游离于书信的实用价值之外,是书信的艺术性之所在。但是毫无疑问,在书信的所有艺术性因素中,“私语真情”是其最具文学诱惑力的内在成因。
(节选自《民间书信及其对话艺术》,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均自述家世及阅历,以交代编修《史记》的缘由和动因。
B.《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的差别在于“李陵之祸”的表述。
C.《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文体性质上的不同,可视为民间书信和公牍文的不同。
D.《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将阐发《史记》写作动因和宗旨作为它们的共同主题。
【小题2】下列对“私语真情”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私语真情”是书信文体“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原因在于书信具有个人化和情感性这一文学属性。
B.“私语真情”是民间书信区别于一切公牍文体的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文学史接纳民间书信的重要原因。
C.“私语真情”本身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个体情感,不像宏大叙事作品需要借助普遍情感的“个人化转换”。
D.“私语真情”往往不能外言,有私密性,这种特点使得民间书信作为情感载体有了动人和诱人之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切民间书信的言说是在特定的、熟悉的对象间的一种对话,它先验地预设了一种熟悉的、可靠的、安全的因而也是“不予告人”的语境。
B.“说不可说之说”是书信的言说特点,也是文学言说的艺术特性,但两者并非可以将等而同之,前者是现实的、即时的,后者是虚构的、假想的。
C.语言修辞、行文格式、笔墨书法以及信笺设计等都包含着游离于书信的实用价值之外的丰富的审美因素和艺术趣味,也是书信的艺术性因素。
D.中国古代书信在秦汉之后脱离公牍文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进入文学世界,就现存文献来看,应当发端于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外婆的围裙
①外婆所有的物件里面,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的围裙了。
②小时候的我个子不高,站着只能到她的腿部。每次与表弟打了架,我都会挂着泪珠跑去抱她的腰,一低头就埋进她的围裙里。我越哭越起劲,便将眼泪鼻涕连同童年都胡乱地揩在了上面。
③在我的记忆中,外婆的围裙和外婆形影不离,比幼时的我与外婆更加亲近。我因为个子小,每次抬头仰望她总觉得高不可攀,可是只要看到她的围裙,不管多远,不管多高,哪怕她满脸尘土,我也能准确无误地认出她来。
④外婆的围裙系在腰间,它该是藏青色的,或许还是灰黑色的,我已经记不清了,唯独记得围裙的颜色与外婆满头的白发组成了一张鲜明的黑白照片。围裙是外婆由一件金丝绒的旧衣服改制而成的,时间久了,已经失去了原本的颜色,但仍然有些厚,摸上去粗糙不堪,就像乱石铺就的小路,远不如现在的围裙那样精致秀美。围裙上凸起很多褶皱,像外婆微微佝偻的背脊,承载了太多的柴米油盐、世事烟火。我尤其喜欢围裙上的气味,那浓郁的米饭味和葱油味经久在围裙里隐藏着,厚重的油腻和尘烟都交织在围裙的纹理里。抖一抖围裙,便有岁月的碎末翻落下来。
⑤外婆是用围裙擦手的,她虽然也有手帕,可每次淘米下锅后,她总会习惯性地伸手在围裙上揩两下,她手背上的皮肤皱得像树皮,但我却觉得很美,那像极了她围裙上一条条的褶皱,又像是山间不经意流出的小溪,蜿蜒清澈。她坐在灶台处生火,幽暗的小角落里,有微弱的火光落在围裙上,忽明忽暗,犹如波光粼粼的湖面,映着外婆日渐苍老的脸。
⑥冬日的清晨,天光初晓,外婆就起床劳作。幼时的我总是贪睡,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只看到昏黄的灯光下,外婆在低头系她的围裙,然后一转身又沉沉睡去。待到八点钟左右的光景,外婆会端着早饭,迈着蹒跚的脚步爬上楼梯。我即便是在梦里,听到她的脚步声也会醒来。早饭其实很单调,有时是稀饭,有时是菜泡饭。我最爱吃的是馄饨,但因家境清贫,很久才能吃上一顿,我对馄饨的渴望,丝毫不低于对过年的期望。许是因为童年的欲望,以至于现在我看到馄饨还是会垂涎欲滴。外婆总是会攒一段时间的钱去菜市场买馄饨,装在自家的饭碗里,再用围裙一圈圈仔细地包好,然后才小心翼翼地拿到熟睡的我的面前。她将馄饨包缓缓打开,扑面而来的围裙熟悉的气息和馄饨的香味,将我所有的惺忪都湮灭干净。她将围裙颤颤地垫在馄饨碗下,然后立在一旁微笑地看着我,偶尔跟我说上一两句话。等我吃完饭之后,她帮我掖好被角,一边系围裙一边说:“我下去吃饭了,外面很冷,你再睡一会吧。”而我也是到了许多年之后才知道,原来外婆跟我一样喜欢吃馄饨,她每次拿着我吃完了的馄饨碗下楼时,总会偷偷地喝光那仅浮着几粒葱花的馄饨汤。
⑦外婆还用围裙给我擦过眼泪,围裙边轻轻揩过我的脸,就如同一卷上好的人间烟火图在我面前缓缓打开,我仿佛看到了外婆的青葱岁月。她也曾娇俏如花、娇羞不胜,是老台门里最明艳的小媳妇,那时的她一定还没有围裙。她将自己一生里最美的时光都放进了这座老台门里,炖在漫长的日光下。苍老的人世,慢慢熬成了汁,最终逼出一道道暮景残光浇洒在她的围裙上。所以她病发得那样突然,甚至都来不及吃药治疗便撒手人寰。我想她必是早已受够了这似水流年的荼毒,在离去之前任性了一把。而陪着她一同消失的还有那条灰不溜秋、不起眼的贴身围裙。
⑧在她离世之后,我曾去找过她的围裙,翻遍角落,却寻不见踪迹。
⑨我立在她住过的房间里,忽然想起幼年她带我去看戏文,看的正好是《红楼梦》中“问紫鹃”选段。那宝玉在黛玉的灵堂上不停地询问着关于黛玉的一切,问及鹦哥时,紫鹃这样答:那鹦哥叫着姑娘学着姑娘生前的话。年幼的我,曾经问外婆鹦哥到底去哪里了。
⑩外婆并未回答我,她坐在台门里的小椅子上,眼睛望向很远很远的地方,她的围裙妥帖安静地附在她的腰上。
我低下头,却看见从围裙里慢慢升起一轮明月,照亮了我的小半生。
(有删改)
文章为什么要以“外婆的围裙”为标题?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草堂·诗魂

⑴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⑵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3)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4)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5)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6)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7)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小题1】分析第③段中划线句的作用。
【小题2】依据第④段,简要概括“草堂在诉说什么”。
【小题3】联系全文,文中多次写雨有什么作用?
【小题4】评析第⑥段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